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七十九
大智度论释称扬品第六十五之余(卷七十九)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二?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法成就,魔不能坏。何等二?所作如所言;亦为诸佛所念。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
「须菩提!菩萨如是行,是诸天皆来至菩萨所,亲近、咨问、劝喻、安慰,作是言:『善男子!汝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善男子!汝常当行是空、无相、无作行。何以故?善男子!汝行是行,无护众生汝为作护,无依众生为作依,无救众生为作救,无究竟道众生为作究竟道,无归众生为作归,无洲众生为作洲,冥者为作明,盲者为作眼。』
「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十方现在无量阿僧祇诸佛在大众中说法时,自赞叹称扬是菩萨摩诃萨名姓,言:『某甲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功德。』须菩提!如我今说法时,自称扬宝相菩萨、尸弃菩萨;复有诸菩萨摩诃萨在阿閦佛世界中行般若波罗蜜,净修梵行,我亦称扬是菩萨名姓。
「须菩提!亦如东方现在诸佛说法时,是中有菩萨摩诃萨净修梵行,佛亦欢喜,自称扬赞叹是菩萨;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复有菩萨从初发意欲具足佛道,乃至得一切种智,诸佛说法时,亦欢喜自称扬赞叹是菩萨。
「何以故?是诸菩萨摩诃萨所行甚难,不断佛种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菩萨摩诃萨,诸佛说法时,自赞叹称扬?」
佛告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诸佛说法时,自赞叹称扬。」
须菩提言:「何等阿鞞跋致菩萨为佛所赞?」
佛言:「如阿閦佛为菩萨时所行所学,诸菩萨亦如是学;是诸阿鞞跋致菩萨,诸佛说法时,欢喜赞叹。
「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未得无生忍法;信解一切法空,未得无生忍法;信解一切法虚诳,不实不坚固,未得无生忍法。须菩提!如是等诸菩萨摩诃萨,佛说法时,欢喜自赞叹称扬名姓。
「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诸佛说法时,欢喜自赞叹者,是菩萨灭声闻、辟支佛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诸佛说法时,欢喜自赞叹者,是菩萨当住阿鞞跋致地;住是地已,当得萨婆若。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其心明利,不疑不悔;作是念:是事如佛所说。是菩萨亦当于阿閦佛及诸菩萨所广闻是般若波罗蜜,亦信解;信解已,如佛所说,当住阿鞞跋致地。
「如是,须菩提!但闻般若波罗蜜,得大利益,何况信解!信解已,如说住、如说行;如说住、行已,住一切种智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说菩萨摩诃萨如所说住、如所说行,住萨婆若;若菩萨摩诃萨无所得法,云何住萨婆若?」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诸法如中,住萨婆若。」
须菩提言:「世尊!除如更无法可得,谁住如中?住如中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住如中当说法?如尚不可得,何况住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住如中而说法?无有是处!」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除如更无法,谁住如中?住如中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住如中当说法?如尚不可得,何况住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住如中而说法?无有是处!』」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除如更无有法可得,谁住如中?住如中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住如中当说法?如尚不可得,何况住如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住如中而说法?何以故?是如生不可得、灭不可得,住异不可得;若法生、灭、住异不可得,是中谁当住如?谁当住如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当住如而说法?无有是处!」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深般若波罗蜜中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无有如中住者,亦无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无说法者。菩萨摩诃萨于是处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不疑、不悔。」
尔时,须菩提语释提桓因:「如憍尸迦说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是甚深法中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不疑、不悔。憍尸迦!诸法空中谁惊、谁没?谁怖、谁畏?谁疑、谁悔?」
是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须菩提所说,但为空事,无所罣碍。譬如仰射空中,箭去无碍;须菩提说法无碍亦如是。」
【论】
释曰:
众会疑:「菩萨何因缘故得如是力,魔不能坏?」
佛答:「有二因缘故,魔不能坏:一者、观诸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
以日月因缘故,万物润生:但有月而无日,则万物湿坏;但有日而无月,则万物燋烂。日、月和合故,万物成熟。
菩萨亦如是,有二道:一者、悲,二者、空。悲心怜愍众生,誓愿欲度;空心来则灭怜愍心。若但有怜愍心,无智能,则心没在无众生而有众生颠倒中;若但有空心,舍怜愍度众生心,则堕断灭中。
是故佛说二事兼用,虽观一切空而不舍众生,虽怜愍众生不舍一切空——观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着空,是故不妨怜愍众生;观怜愍众生,亦不着众生,不取众生相,但怜愍众生,引导入空,是故虽行怜愍而不妨空。虽行空亦不取空相故,不妨怜愍心;如日、月相须。
诸神天轻贱妄语人,若菩萨不如所说行,则五种执金刚神舍离不复守护,恶鬼得便。是人喜生恶心,恶心故则生恶业,生恶业故则堕恶道!菩萨不为诸佛所念者,则善根朽坏;如鱼子不为母念,则烂坏不生。是故言:「所作如所言,亦为诸佛所念。得此二法故,不可破坏。」
若菩萨能如是,真行般若波罗蜜,魔不能坏,功德智能增益,诸天则来亲近、咨问、安慰、劝喻,作是言:「善男子!汝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以是因缘故,常行空行。」
问曰:
诸天未得一切智,云何能与菩萨授记?
答曰:
诸天长寿,从过去诸佛闻如是行得记,今见菩萨有如是行故说,见因知有果故。诸天见是菩萨行三解脱门印,亦兼行慈悲心于众生,是故说言「不久作佛」。
「无守护众生汝为作守护,无归与作归」等义,如先说。
若菩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十方现在无量诸佛说法时,称扬赞叹是名字者;如我今称扬宝相菩萨、尸弃菩萨,及阿閦佛世界中菩萨;又如十方佛说法时,称扬诸妙行菩萨。
菩萨能如所说应诸法实相者,十方诸佛说法时,亦以是菩萨为譬喻;作是言:「某方某世界菩萨虽未作佛,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功德希有故。」
如大国王有大将,不惜身命,有方便能破怨敌,常为国王所称誉;菩萨亦如是,观毕竟空,不惜我身,破烦恼贼,有方便而不作证,教化众生,诸佛所称誉。
诸佛虽无着心,无分别善不善法,视诸阿罗汉、外道,亦无憎、爱,为利益众生故,赞叹善人,称扬善法,毁訾不善。所以者何?欲使众生依附好人,心随善法,令出世间故。
问曰:
何经中说二菩萨佛所赞叹?
答曰:
佛经无量,佛涅盘后,诸恶邪见王出,焚烧经法,破坏塔寺,害诸沙门!五百岁后,像法不净,诸阿罗汉、神通菩萨难可得见故,诸深经不尽在阎浮提,行者、受者少故,诸天、龙神持去。
问曰:
如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力势菩萨、文殊尸利、弥勒菩萨等何以故不赞叹,而但称誉二菩萨?
答曰:
是二菩萨未得无生忍法,而能似无生忍法行。必有此事,一切魔民所不能坏,是故佛叹希有。
复次,是二菩萨清净大愿行,深大慈悲心,不期疾作佛,为度众生故;有如是等功德,故佛称赞。
复次,遍吉、观世音菩萨等,功德极大,人皆知;是二菩萨人未知,故称扬。
阿閦佛世界菩萨皆效阿閦佛,初发心来,行清净不杂行;生彼菩萨皆效其行,是故说阿閦佛世界菩萨,称誉其德。又如十方诸佛亦称扬诸世界上妙菩萨;亦如释迦文尼佛称扬二菩萨。
何等是?菩萨从初发意乃至十地,佛赞叹是菩萨所为甚难,能不断佛种。
此中须菩提问:「何等菩萨,佛说法时,称扬赞叹说其名字?」
问曰:
佛已先说,须菩提何以更问?
答曰:
佛初说大菩萨;后称说一切菩萨,从初发意乃至十地。是故须菩提疑问佛:「佛赞叹何等菩萨,称其名字?」
佛答:「佛虽皆爱念一切菩萨,其中有德行胜者,称扬其名字。」
何等菩萨,佛所称叹?
如阿閦佛初发心时,行清净行,不休不息,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菩萨,佛所赞叹。
复次,有菩萨未得无生法忍,未入菩萨位,行般若波罗蜜力故,常思惟筹量,求诸法实相,能信解、忍,通一切法无生相,空,虚诳、不坚固。有如是等相诸菩萨摩诃萨,佛称名赞叹。
「虚诳不实、不坚固」者,皆是无常、苦、无我门。
「一切法空」者,即是空门。
「一切法无生」者,即是诸法实相,灭诸观。
复次,「虚诳不实、不坚固」,即是无作解脱门;「一切法空」,即是空解脱门;「一切法无生」,即是无相解脱门。
如是等三种差别。
是人出柔顺法忍,未得无生法忍;出凡夫法,未入圣法,而能信受圣法,似得圣法人,是故希有。如佛所称誉阿鞞跋致菩萨,能断二地、得受记;是人为佛所称誉,亦如是。如是相人,虽未得无生法忍,智能力故,为诸佛称名赞叹。
今以信根力胜故,佛亦称名赞叹,何者是?所谓「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其心明利,不疑、不悔,作是念:『是事如佛所说。』」
问曰:
是菩萨已信解般若波罗蜜,何以更从阿閦佛及诸菩萨边闻?
答曰:
是人闻阿閦佛作菩萨时所行清净;是人闻已,欲效阿閦佛所行。是故佛说此人,于是得信力、于彼得智能力故,当住阿鞞跋致地。
是人未得无生忍法,以智能力故,得如阿鞞跋致,为诸佛所赞;有信力故,得如阿鞞跋致,为诸佛所赞。
若但闻般若,得如是利益,何况信受、如所说行,渐住一切种智中!
须菩提问佛:「一切法空相无所得,云何菩萨住萨婆若?」
佛言:「如中住。」——「如」者,即是空;菩萨住是毕竟空中,名为「住萨婆若」。
此中须菩提问佛:「除如更无法可得,谁住如中」,乃至「无有是处」,如经广说。
佛可须菩提所语,说如亦空因缘,所谓「是如,生、灭、住异不可得,若法无三相,即是毕竟空,云何可住?若住此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说法,无有是处!」
释提桓因欲取般若一定相,闻佛共须菩提说无相亦不可得,是故白佛言:「希有!世尊!是般若甚深,是菩萨所为甚难,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是如毕竟空,除如更无菩萨住是如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名为佛,说法者所度众生亦不离如,亦无拔出处涅盘,诸法常住如相故。菩萨闻是事,心不疑悔,是事为难!虽信一切法毕竟空,而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进不休不息,是为难。」
须菩提语帝释:「若诸法毕竟空、无所有,疑从何生?何有难事?」
帝释心欢喜,作是念:「须菩提实是乐说空法;须菩提有所解说,皆说空事。虽说色等余事,其义皆趣向空;若有难问,不能作碍,空亦空故。」
若人难空,须菩提先已破空,于有无中都无所碍;譬如仰射空中。
「虚空」即是毕竟空,「箭」是须菩提智能。
所说如箭于空无碍,势尽自堕,非为空尽;须菩提说法因缘事办故便止,非为法尽。
若有人虽有利箭,射壁不能过;人虽有利智能,邪见着有,则碍而不能通。
是故须菩提说无障无碍法。
大智度论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经】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如是说,如是答,为随顺法不?为正答不?」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所说、所答,实皆随顺。」
释提桓因言:「希有!世尊!须菩提所乐说,皆为空、为无相、无作,为四念处,乃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释提桓因:「须菩提比丘行空时,檀波罗蜜不可得,何况行檀波罗蜜者!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可得,何况行般若波罗蜜者!四念处不可得,何况修四念处者!乃至八圣道分不可得,何况修八圣道分者!禅、解脱、三昧、定不可得,何况修禅、解脱、三昧、定者!佛十力不可得,何况修佛十力者!四无所畏不可得,何况能生四无所畏者!四无碍智不可得,何况能生四无碍智者,大慈、大悲不可得,何况行大慈、大悲者!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何况生十八不共法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智不可得,何况得一切智者!如来不可得,何况当作如来者!无生法不可得,何况无生法作证者!三十二相不可得,何况得三十二相者!八十随形好不可得,何况得八十随形好者!
「何以故?憍尸迦!须菩提比丘,一切法离行,一切法无所得行,一切法空行,一切法无相行,一切法无作行。
「憍尸迦!是为须菩提比丘所行,欲比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行,百分不及一,千分、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除佛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声闻、辟支佛诸行中,最尊、最妙、最上。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于一切众生中最上,当行是般若波罗蜜行。何以故?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能具足佛法,得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作佛。」
是会中诸三十三天,以天文陀罗花散佛及僧。是时,八百比丘从坐起,以华散佛,偏袒右肩,合掌,右膝着地,白佛言:「世尊!我等当行是无上行,声闻、辟支佛所不能行!」
尔时,佛知诸比丘心行,便微笑。如诸佛法,种种色光:青、黄、赤、白、红、缥,从口中出,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遶佛三匝,还从顶入。
尔时,阿难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笑?诸佛不以无因缘而笑!」
佛告阿难:「是八百比丘于星宿劫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名散华,皆同一字,比丘僧、世界、寿命皆等。各各过十万岁,出家作佛。是时,诸世界常雨五色天花。以是故,阿难!菩萨摩诃萨欲行最上行,当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人中死,此间生;若兜率天上死,来生此间;若人中,若兜率天上,广闻是深般若波罗蜜。阿难!我见是诸菩萨摩诃萨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
「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亲近、正忆念,转复以般若波罗蜜教行菩萨道者,当知是菩萨面从佛闻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亲近,亦从诸佛所种善根。善男子、善女人当作是念:『我等非声闻所种善根,亦不从声闻所闻是深般若波罗蜜。』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深般若波罗蜜,读、诵、亲近、随义随法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面见佛。
「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信心清净,不可沮坏,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曾供养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得。
「阿难!于诸佛福田种善根,虽不虚诳,要得声闻、辟支佛、佛而得解脱,应当深了了行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
「阿难!若菩萨深了了行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人若住声闻、辟支佛道,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
「是故,阿难!我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阿难!汝若受持一切法,除般若波罗蜜,若忘若失,其过小小,无有大罪。阿难!汝受持深般若波罗蜜,若忘失一句,其过甚大!阿难!汝若受持深般若波罗蜜,后还忘失,其罪甚多!以是故,阿难!嘱累汝!是深般若波罗蜜,汝当善受持,读诵令利!
「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则为受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现在供养我,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捣香、泽香,衣服、幡盖,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说,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幢幡。阿难!供养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我,亦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佛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信心清净,恭敬爱乐,则为信心清净,恭敬爱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阿难!汝爱乐佛、不舍离,当爱乐般若波罗蜜莫舍离!
「阿难!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句,不应令失!阿难!我说嘱累因缘甚多,今但略说。如我为世尊,般若波罗蜜亦是世尊。
「以是故,阿难!种种因缘嘱累汝般若波罗蜜。阿难!今我于一切世间人、天、阿修罗众中嘱累汝!诸欲不舍佛、不舍法、不舍僧,不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慎莫舍般若波罗蜜!阿难!是我所教化弟子法。
「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深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复为他人种种广说其义,开示、演畅、分别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疾近萨婆若。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过去、未来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今现在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从般若波罗蜜中生。
「以是故,阿难!诸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学六波罗蜜!何以故?阿难!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母,生诸菩萨故。阿难!若有菩萨摩诃萨学是六波罗蜜,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我以六波罗蜜倍复嘱累汝!阿难!是六波罗蜜是诸佛无尽法藏。阿难!十方诸佛现在说法,皆从六波罗蜜法藏中出;过去诸佛亦从六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从六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诸佛亦从六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弟子皆从六波罗蜜中学得灭度,已得、今得、当得灭度。
「阿难!汝为诸声闻人说法,令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得阿罗汉果证,犹未为我弟子事;汝若以般若波罗蜜相应一句教菩萨摩诃萨,则为我弟子事我亦欢喜,胜教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令得阿罗汉果。
「复次,阿难!是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不前不后,一时皆得阿罗汉果证。是诸阿罗汉,行布施功德,持戒、禅定功德,是功德多不?」
阿难言:「甚多!世尊!」
佛言:「阿难!不如弟子以般若波罗蜜相应法为菩萨摩诃萨说,乃至一日,其福多!置一日,但半日;置半日,但一食顷;置一食顷,但须臾间说,其福多!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善根,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故。菩萨摩诃萨自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示、教、利、喜他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如是菩萨行六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行一切种智,增益善根,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
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佛在四众中,天、人、龙、鬼神、甄陀罗、摩睺罗伽等,于大众前而现神足变化:一切大众皆见阿閦佛,比丘僧围绕说法,大众譬如大海水,皆是阿罗汉;漏尽无烦恼,皆得自在;得好解脱——心好解脱,慧好解脱;其心调柔,譬如大象;所作以办,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脱;一切心、心数法中得自在;及诸菩萨摩诃萨无量功德成就。
尔时,佛摄神足,一切大众不复见阿閦佛、声闻人、菩萨摩诃萨及其世界,不与眼作对。何以故?佛摄神足故。
尔时,佛告阿难:「如是,阿难!一切法不与眼作对,法法不相见,法法不相知。如是,阿难!如阿閦佛、弟子、菩萨、世界,不与眼作对。如是,阿难!一切法不与眼作对,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见。何以故?一切法无知、无见,无作、无动,不可捉,不可思议;如幻人无受、无觉、无真实。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着诸法。阿难!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名为学般若波罗蜜。
「欲得诸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如是学名为第一学,最上学,微妙学。如是学,安乐利益一切世间,无护者为作护。是诸佛所学,诸佛住是学中,能以右手举三千大千世界,还着本处,是中众生无觉知者。何以故?阿难!诸佛学是般若波罗蜜,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得无碍智见。阿难!如般若波罗蜜于诸学中最尊第一,微妙无上。
「阿难!若有人欲得般若波罗蜜边际,为欲得虚空边际。何以故?阿难!般若波罗蜜无有量,我初不说般若波罗蜜量,名众、句众、字众是有量,般若波罗蜜无有量。」
阿难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无有量?」
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无尽故无有量,般若波罗蜜离故无有量。阿难!过去诸佛皆学般若波罗蜜得度,般若波罗蜜故不尽;未来世诸佛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度,是般若波罗蜜故不尽;现在十方诸佛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度,般若波罗蜜故不尽:已不尽,今不尽,当不尽。阿难!欲尽般若波罗蜜为欲尽虚空;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已不尽,今不尽,当不尽;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不可尽,已不尽,今不尽,当不尽;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何以故?是一切法皆无生;若法无生,云何有尽?」
尔时,佛出覆面舌相,告阿难:「从今日,于四众中广演、开示、分别般若波罗蜜,当令分明易解!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法相。是中求声闻、辟支佛,求佛者,皆当于中学!学已,各得成就。
「阿难!是深般若波罗蜜则是一切字门。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能入陀罗尼门;学是陀罗尼门,诸菩萨得一切乐说辩才。
「阿难!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妙法。以是故,阿难!我为汝了了说:若有人受持深般若波罗蜜,读、诵、亲近,是人则能持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我说般若波罗蜜是行者足,汝持是般若波罗蜜陀罗尼故,则能持一切诸法。」
【论】
问曰:
释提桓因何以自疑所说,言:「我为随顺法,正答不?」
答曰:
释提桓因非一切智人,虽得初道,三毒未尽,犹有错谬!而自筹量:「我虽福德因缘为诸天主,虽得圣道味,而未有一切智;一切漏未尽故,所说或能错谬,不自觉知。」是故问。
复次,众中大有阿鞞跋致菩萨、漏尽阿罗汉、及离欲诸天;是诸人见释提桓因与佛、须菩提共问难,心不怯弱,作是念:「是释提桓因漏尚未尽,何能问难,尽诸法边?」释提桓因以是事故,问佛。
复次,释提桓因自知所说诸法相无违错,求佛印可,使听者信受,故佛即可之。
问曰:
佛何以可释提桓因说?
答曰:
释提桓因虽非一切智人,常从佛闻,诵读力强,是故所说有理,佛便印可。佛说有三种慧:闻慧、思慧、修慧。有人闻慧、思慧明了故,能与修慧人问难。譬如乘船随流,不自用力而疾于陆行;如阿难虽未离欲,未得甚深禅定,而能与佛、漏尽阿罗汉等论议,随法无违。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须菩提好乐说空,善巧说空,于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有所言说,皆趣向空、无相、无作,所谓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中皆和合毕竟空说。」
佛语释提桓因:「须菩提是行毕竟空人,世世修集,非但今世。是人以空解脱门入道,亦以此门教化众生。」是人若入深空法,尚不得法,何况行是法者!如经说:「檀波罗蜜不可得,何况行檀者!乃至八十随形好不可得,何况得八十种随形好者!」
须菩提所行空行,欲比菩萨空行,百分不及一。
问曰:
法空、众生空,复有何不尽,而言「百分不及一」?
答曰:
佛此中自说:「除佛,诸声闻、辟支佛无有及菩萨」者,「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中说「诸法实相」名为「空行」。
如一切声闻弟子中,须菩提空行最胜;如是,除佛,诸菩萨空行胜于二乘。
何以故?智能分别利钝,入有深浅故,皆名得诸法实相,但利根者得之了了。譬如破闇故然灯,更有大灯,明则转胜;当知先灯虽照,微闇不尽,若尽,后灯则无用。行空者亦如是,虽俱得道,智能有利钝故,无明有尽、不尽;惟有佛智,能尽诸无明。
复次,声闻、辟支佛无慈悲心,无度众生心,无净佛世界,无无量佛法愿,无转法轮度众生,亦无入无余涅盘乃至遗法度众生愿;无有三世度众生心,所谓菩萨时、作佛时、灭度时,非但以空行故,与菩萨等。
复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应有异?
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萨,千万亿分不及一。
佛分别是空行已,告释提桓因:「若欲于一切众生最上,当行般若波罗蜜。」
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空行,不取空相故,过于二地,得无生忍法,入菩萨位;入菩萨位故,具足佛法。」——「佛法」是菩萨道。「菩萨道具足故,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名为佛,断一切烦恼习人。」是诸事,「空行」为根本。
问曰:
涅盘是无量,何以言「二乘所得有量」?
答曰:
言「智能有分有量」,不说「诸法法性有量」;不闻说大水喻耶?器有量,非水有量。
复次,量、无量相待法。于凡人是无量,佛皆能量。尔所分是须陀洹,乃至尔所分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余残究尽法性是佛。
「尔时,会中诸天,以天曼陀罗华散佛」等,如经中说。
问曰:
华供养佛及僧,是八百比丘何以独取供养佛?
答曰:
诸天所散华,诸比丘当分所得堕衣上者,见其色香甚妙,因以发心供养于佛,白言:「我从今日,当行是无上行」,所谓毕竟空,无相、无作等,为度一切众生故,如佛所说,二乘所不及。
尔时,佛微笑。
笑义,如〈恒伽提婆品〉中说。
是八百比丘皆是善知识,行同心等,世世共修集功德故,一时作佛,皆同一字。五色天华供养佛故,世界中常雨五色天曼陀罗华。
佛因是事赞般若,作是言:「阿难!欲行最上菩萨道,当行般若波罗蜜。」
「阿难!若有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人人道中来,或兜率天上来。」
所以者何?三恶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天着净妙五欲,心则狂惑不能行;色界天深着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无形,故不能行;鬼神道眼根等利,诸烦恼覆心,故不能专行深般若。
人道中,苦差三恶道,乐不如诸天,眼等诸根浊重,身多地种,故能制苦乐意而行般若。
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补处菩萨,彼中诸天常闻说般若,五欲虽多,法力胜。
是故说二处来。
若从他方佛世界来,若此间有般若波罗蜜处来。
复次,「阿难!若有求佛道者,能问、能信、受持,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人,佛常以佛眼见是诸人等;应当作是念:『我等便是面从佛受,从佛发心、种善根,不从二乘发。』」
「阿难!若有人信心清净,不可破坏者,当知是人先世供养无量诸佛,为善知识守护故能受持。」
问曰:
佛亦名为宝,亦名为无上福田,若人从佛种善根,必以三乘法入涅盘不虚。如《法华》中说:「有人或以一华,或以少香供养于佛,乃至一称南无佛,如是等人皆当作佛。」若尔者,有人作是念:「但行五波罗蜜,欲作佛时乃观空,何用常行般若波罗蜜,难知难得空行?」
答曰:
以是事故,佛自答阿难:「于佛福田中虽不虚诳,要得三乘入涅盘,应当了了行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了了行故,疾得佛道,不久受生死苦。般若有如是等利益功德故,应当行。」
「阿难!般若有如是功德利益故,我嘱累汝。」
问曰:
佛无所贪,乃至一切种智、佛无碍解脱——清净微妙诸佛法犹尚不贪,何以故以般若波罗蜜殷懃嘱累阿难,似如贪惜?
答曰:
诸佛为利益众生故出世,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神足变化,皆为众生故。第一利益众生,无过般若波罗蜜,能尽诸苦故。是般若波罗蜜因语言、文字、章句可得其义,是故佛以般若经卷殷懃嘱累阿难。
复次,有人见佛殷懃嘱累,故言:「佛大事办,犹尚尊重般若,是法必尊必妙。」譬如大富长者命欲终时,以众宝与儿,偏以如意宝珠殷懃嘱累:「汝勿以此宝自无定色,质如虚空,微妙难识故,而不守护!若失余宝为可,此宝不可失也!」大富长者是佛,以般若波罗蜜嘱累阿难:「汝好受持守护,无令忘失!」
除般若,虽有十二部经,尽皆忘失,其过尚少;若失般若一句,其过太多!何以故?是深般若法藏,是十方三世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如经中说:「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乃至「为声闻人说法,其中皆是赞般若事。」
问曰:
说法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尽得阿罗汉,云何不如以般若一句教菩萨?
答曰:
是事先虽答,今当更略说:是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虽皆得阿罗汉,自度其身,不中作佛;若说般若一句,闻者得作佛故。如人种众果树,不如一人种一如意树,能随人所愿,如意皆得。
复次,为声闻说法中,无大慈悲心;大乘法中,一句虽少,有大慈悲。
声闻法中皆自为身;大乘法中广为众生。
声闻法中无欲广知诸法心,但欲疾离老、病、死;大乘法中欲了了知一切法。
声闻法功德有限量;大乘法中欲尽诸功德,无有遗余。
如是等大、小乘差别。
譬如金刚虽小,能胜一切宝,不得言少故不如多。三千大千世界中阿罗汉福德,比般若一句教菩萨,一日乃至须臾,其福甚多!
此中佛自说因缘:「是人自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教人令得;自行六波罗蜜诸功德,亦为人说。菩萨集二处功德,不得佛道,无有是处。」
尔时,佛欲明了是事故引证;亦欲证一切法空,不着是空法,但怜愍众生故嘱累:「如阿閦佛大众庄严不与眼作对,一切法不与眼作对亦如是。」
肉眼、天眼所见,皆是作法,虚诳不实。
慧眼、法眼、佛眼,皆是无相无为法,故不可见;若不可见,亦不可知。
无作等亦如是。
所见阿閦佛会,如幻、如梦;能如是观诸法,是名「菩萨行般若」,名「无所著」。
佛所嘱累亦无所著,但以大慈悲故,赞是般若。一切法虽是不可思议相,而以利益众生故赞叹,作是言:「阿难!如是学,为学般若;若欲得一切诸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是等,如经广说。
佛以无量赞般若:若佛智能不可尽,般若功德亦不可尽。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量相故;名众等言语章句、卷数有量,如《小品》、《放光》、《光赞》等般若波罗蜜经卷章句,有限有量;般若波罗蜜义无量。
阿难问:「般若波罗蜜云何无量?」
佛答:「般若波罗蜜相自离。」
离故,从本已来不生不集,不生不集故不尽不灭。
此中佛自说因缘:「过去无量阿僧祇诸佛及弟子,用是般若波罗蜜照明十方,度无量众生,皆共入无余涅盘,般若波罗蜜故不尽;未来、现在亦如是。譬如有人欲尽虚空,虚空不可尽,般若波罗蜜等诸功德,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今不尽,已不尽,当不尽。」有人知过去不尽,谓未来、现在有尽,是故说「三世不可尽」。
「何以故?诸法本无生,云何当尽?」
佛知般若是真无尽,为名字语言句众有尽故嘱累。如人以香油瓶嘱累子弟,虽不惜瓶,为受持香油故;语言能持义,亦如是,若失语言,则义不可得。
尔时,佛为人信受般若故,出舌相覆面,告阿难:「我今于四众中嘱累汝般若,汝当为众生解说、显示、分别令易解。」
所以现舌相者,世间相法,舌能覆鼻,是不妄语相,何况覆面!
是故佛示众生:「我从父母生身,有此舌相,欲以般若波罗蜜令汝信解,以汝等未得一切智,不能遍知,欲令汝等信故,非以神通力所现。佛于甚深妙法,智能、禅定中犹尚不着,何况世间八法、供养利故而作虚诳!于一切法中,如鸟飞虚空,无所触碍,但以本愿誓度众生,大悲心怜愍一切故,以第一利般若波罗蜜,殷懃嘱累汝。」
复次,「阿难!是行深般若波罗蜜者,能入一切文字陀罗尼。」
因一字即入毕竟空,是名「文字陀罗尼」;如先陀罗尼中说。
诸文字法皆因般若波罗蜜得;余闻持等诸陀罗尼亦皆从学般若波罗蜜得。
菩萨得诸陀罗尼已,得种种乐说辩才,无量阿僧祇劫,说一句义不可尽,是名「三世诸佛真法」,更无异法。
又复,「阿难!般若是十方三世诸佛妙法。」
如一门城,四方来者,无异门入。
「阿难!我今为汝了了说:若有人受持般若,非但受持我法,是人受持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是般若波罗蜜我处处说,是行者足。」所以者何?菩萨得是般若,能行菩萨道。「阿难!汝得是般若波罗蜜陀罗尼故,能持一切佛所说法。」
问曰:
以闻持陀罗尼力故能持,何以言「得般若故,能持一切诸佛法」?
答曰:
闻持陀罗尼,能持有数有量法,世间亦有,如须尸摩外道亦得闻持陀罗尼,是人虽少时得,久则忘失;从般若得陀罗尼,广受持诸法,终不忘失,以是为差别。
问曰:
般若便是波罗蜜,何以名为陀罗尼?
答曰:
诸法实相是般若,能种种利益众生爱念故,作种种名。如佛有十号等文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到一切诸智能边,是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作佛已,变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在小乘心中,但名为「三十七品」、「三解脱门」;若人欲得闻而不忘,在是人心中名为「陀罗尼」。是故佛说如意珠譬喻,随前物色变为名。
佛如是种种说般若大功德。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