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七十八
大智度论释愿乐品第六十四(卷七十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出一切众生之上,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是诸众生闻是萨婆,若信者,得人中之善利,寿命中最,何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是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其余众生应当愿乐。」
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华而散佛上,发是言:「以此福德,若有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令此人具足佛法,具足一切种智,具足自然法;若求声闻者,令具足声闻法。世尊!若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我终不生一念令其转还,我亦不生一念令其转还堕声闻、辟支佛地。
「世尊!我愿诸菩萨倍复精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众生生死中种种苦恼,欲利益安乐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以是心作是愿:我既自度,亦当度未度者;我既自脱,当脱未脱者;我既安隐,当安未安者;我既灭度,当使未入灭度者得灭度。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于初发意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于久发意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于阿鞞跋致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四天下世界,可称知斤两,是随喜心福德不可称量。
「复次,憍尸迦!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可称知斤两,是随喜心福德不可称量。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海水,取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渧取海水,可知渧数,是随喜心福德不可数知。」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众生心不随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皆是魔眷属;诸心不随喜者,从魔中来生。何以故?世尊!是诸发心菩萨,为破魔境界故生,是故欲爱敬三尊者,应生随喜心;随喜已,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一不二相故。」
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若有人于菩萨能如是随喜回向者,常值诸佛,终不见恶色,终不闻恶声,终不嗅恶香,终不食恶味,终不触恶触,终不随恶念,终不远离诸佛,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亲近诸佛、种善根。
「何以故?善男子、善女人为无量阿僧祇初发意菩萨诸善根随喜回向,为无量阿僧祇第二地、第三地、乃至第十地、一生补处诸菩萨摩诃萨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善根因缘故,疾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度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
「憍尸迦!以是因缘故,善男子、善女人于初发意菩萨善根,应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心非离心;于久发意、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心非离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心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汝见是心如幻不?」
「不也!世尊!我不见幻,亦不见心如幻。」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无幻,亦无心如幻,汝见是心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离幻、离心如幻,汝见更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我不见离幻、离心如幻,更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不见更有法、何等法可说——若有、若无!是法相毕竟离故,不堕有、不堕无。若法毕竟离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有法,亦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一切法无所有,是中无垢者、无净者。世尊!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毕竟离,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毕竟离,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若法毕竟离,则不应修,不应坏。行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法可得,毕竟离故。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者,云何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二离中云何能有所得?」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是般若波罗蜜毕竟离,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毕竟离。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毕竟离,以是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非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非毕竟离,是不名般若波罗蜜,不名禅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毕竟离,以是故,须菩提!非不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以离得离,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因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行义甚深!」
佛言:「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行义甚深。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所谓行是深义,而不证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闻义,菩萨摩诃萨所行不为难。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得是义可作证,亦不得般若波罗蜜作证,亦无作证者。
「世尊!若一切法不可得,何等是义可作证?何等是般若波罗蜜作证?何等是作证者?作证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名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行菩萨行,是于一切法皆得明了。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法,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是名为行般若波罗蜜。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是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
「世尊!譬如虚空不作是念:『有法去我远、去我近。』何以故?世尊!虚空无分别故。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故。
「世尊!譬如幻人不作是念:『幻师去我近,观人去我远。』何以故?幻人无分别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
「世尊!譬如镜中像不作是念:『所因者去我近,余者去我远。』何以故?像无分别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故。
「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无爱无憎。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自性不可得故。世尊!譬如佛无爱无憎;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无爱无憎亦如是。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憎无爱故。
「世尊!譬如佛一切分别想断;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如是,一切分别想断,毕竟空故。
「世尊!譬如佛所化人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去我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何以故?佛所化人无分别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如是,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去我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
「世尊!譬如有所为故作化,化所作事无分别。世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为事而修是事成就,而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
「世尊!譬如工匠,若工匠弟子,有所为故作木人,若男若女、象、马、牛、羊,是所作亦能有所作,是亦无分别。世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为故说是事成就,而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般若波罗蜜无分别,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无分别?」
须菩提语舍利弗:「禅波罗蜜无分别,乃至檀波罗蜜亦无分别。」
舍利弗问须菩提:「色无分别,乃至识亦无分别;眼乃至意无分别,色乃至法无分别;眼识触乃至意识触无分别,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为性,亦无分别?
「须菩提!若色无分别,乃至无为性无分别,若一切法无分别,云何分别有六道生死——是地狱、是饿鬼、是畜生,是天、是人、是阿修罗?云何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
须菩提报舍利弗:「众生颠倒因缘故,造作身、口、意业,随欲本业报,受六道身: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身。
「如汝言:『云何分别有须陀洹乃至佛道?』舍利弗!须陀洹即是无分别故有,须陀洹果亦是无分别故有,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佛、佛道,亦是无分别故有。
「舍利弗!过去诸佛亦是无分别、断分别故有。以是故,舍利弗!当知一切法无有分别、不坏相,如法如、法性、实际故。
「舍利弗!如是菩萨摩诃萨应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已,便得无分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是时,释提桓因及会中人皆共欢喜。
释提桓因作是念:「是菩萨行菩萨道时,所有功德尚胜一切众生,何况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有二种:一者、发心,二者、未发心。
发心菩萨胜一切未发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种无量无上佛法因缘,欲度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其余众生但自求乐,欲与他苦!如是等因缘故,发心者胜。
问曰:
诸阿罗汉、辟支佛及五通,是离欲人;发心者,或有未离欲但发心,云何得胜?
答曰:
是事,先品中已种种答。阿罗汉等虽漏尽,不如初发心菩萨。譬如转轮圣王太子,虽在胎中,已胜余子;又如国王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
发心菩萨有二种:一者、行诸波罗蜜等菩萨道,二者、但空发心。此中说「行菩萨道者」;是人虽事未成就,能胜一切众生,何况成就!如歌罗频伽鸟在[声-耳+卵]中,未发声已能胜诸鸟,何况成就!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行菩萨道,说诸法实相音声,破诸外道及魔民戏论,何况成佛!
有人言:若有能一发心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虽未断烦恼,未行难事,以心、口业重故,胜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自求乐,自为身故,爱其所亲;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贪世乐,自为灭苦故,求涅盘乐,不能为众生;菩萨心生、口言,为度一切,是故胜。
譬如一六神通阿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循路而行。沙弥思惟:「我当以何乘入涅盘?」即发心:「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盘。」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推沙弥在前行。沙弥覆复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盘。」师复以衣钵囊还与沙弥令担,语在后行。如是至三。沙弥白师:「师年老耄,状如小儿戏,方始令我在前,已复令我在后,何其太速?」师答:「汝初念发心作佛,是心贵重,则住我师道中。如是人,诸辟支佛尚应供养,何况阿罗汉!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还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悬远,是故令汝在后。」沙弥闻已惊悟:「我师能知我心,我一发意已胜阿罗汉,何况成就!」即自坚固住大乘法。
复次,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但以「一发心,欲作佛,度众生」,是事为胜;诸余禅定、解脱等,犹尚未有,何得言胜?譬如以飞言之,鸟则胜人。未来当得功德,此事不论。
小乘人言:「乃至补处菩萨,尚不胜小沙弥得无量律仪者。」
摩诃衍论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发大乘心者,虽复在弊恶小人中,犹胜二乘得解脱者。」
是名二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中道义,如上说。以其有义理实故,应当取。
是故说「初发心时,胜一切众生,何况成佛!」
「闻萨婆,若信者,得人中善利」:
有人言:「六波罗蜜是利。」
有人言:「六波罗蜜果报是利,所谓转轮圣王、释梵天王、人王、法王等。」
有人言:「得阿鞞跋致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富贵处。」
有人言:「菩萨住于果报神通,游至十方,供养诸佛,种种方便教化众生。」
信受因缘,教化众生,得如是等大利。
「寿命中最」者,众生有二种命:一者、命根,二者、智能命。
是人得智能命故,说「寿命中最」;何况发心!发心者可敬可贵。所以者何?如先说因缘:「能舍自乐、与他乐;不自忧苦,忧他人苦故。」
尔时,释提桓因欲现欢喜相,以天文陀罗花散佛上,如《经》广说。
问曰:
罪福不可以与人,虽欲与亦不得,释提桓因何以言「以此福德令求佛道者具足佛法」?
答曰:
虽不可与人,然自令心好。
又是释提桓因显此不着福,是故以随喜心与求佛道者;与声闻人亦尔。
释提桓因白佛:「我虽得声闻道,亦不生一念令菩萨转还向二乘心。所以者何?诸菩萨见众生在生死中有种种苦,欲利益一切世间故作是愿:未度者我当等度。」
尔时,会中众生有作是念:「若如上说,随喜有功德;初发心人随喜,于久发心人随喜,有何差别?」
释提桓因欲解众人疑故,问佛言:「世尊!于初发心菩萨功德随喜得几许福德?」如《经》广说。
是福德无量无边,以种无量无边田中,人不能数知,故说譬喻令解,如《经》中广说。
随喜之德虽无量无边,于近佛道者,随喜福德转多。
是时,帝释欢喜故白佛言:「世尊!诸有闻是功德不随喜者,则是魔民,从魔天来。」
所以者何?在魔境界,积集恶心故不随喜。
此中说因缘:「随喜心能破魔界;是故求佛道者,欲爱敬三尊不舍者,当以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一不二相」者,不见诸法有一定相不属因缘者,故言「不一」;不分别随喜心、回向心,是名「不二」,毕竟空故。
佛可帝释意已,更称说随喜功德:「是人常忆念十方诸佛功德随喜故,疾得见佛。又以深心,于一切众生欲令离苦得乐,是故往来生死,六情初不受恶尘,终不离生诸佛前,以不断种见佛行故。」
此中佛自说因缘:「是人于无央数阿僧祇初发心菩萨乃至无量一生补处菩萨,皆随喜故,得如上果报,疾成佛道,度无量阿僧祇众生。」
复次,憍尸迦!是菩萨因是福德如诸法实相回向;于实相中心不可得,是故说「非心亦不离心」。
如上说「不一不二」义,以事异故更说。
须菩提闻已,取是空无有心相难佛:「是心非心,空、无所有、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反问须菩提:「汝见是空心定相如幻不?」
须菩提作是念:「心若空如幻,云何可见?若可见,则非空。」是故答言:「不。」
佛言:「心若空无所有,汝见是中有是若有若无戏论不?」
答言:「不也。」
「离是空无所有如幻心,汝见更有法能得无上道不?」
答言:「不见。」
「不见、不可得故,何有法若有、若无?一切诸法毕竟离故、毕竟空故,不堕有、不堕无;若法不堕有无中,是则毕竟无所有,不应得无上道。」
「以是因缘故,般若波罗蜜毕竟离相,见有、无二俱过故。禅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毕竟离相。若法毕竟离,则不可得见、不可得修、不可得断、不可得证;行是法则更无所得,毕竟离故。」
「世尊!今般若波罗蜜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离,云何以毕竟离得毕竟离?若一法毕竟离,尚不应有所得,何况二离!」
譬如以指触虚空,虚空无触故,指不能触,何况二皆无触!亦如虚空、涅盘。般若波罗蜜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离,云何用离得离?
佛知须菩提随诸法实相说故,可其言:「善哉!善哉!」即说因缘:「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离,以是因缘故可得。」
何以故?若一法定有相非空者,则是常法不生相,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至过去。
若无实生相则无灭相,若无生灭则无四谛,若无四谛则无法宝,法宝无故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宝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无法宝则无佛宝,若无佛法则无僧宝,若无三宝则无一切诸法——有如是等过罪故;毕竟离相则通达无碍。
若说毕竟离当知亦离空,若不离空不名毕竟离。是故《经》说言:「般若波罗蜜毕竟离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不离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以二离而得二离。」毕竟空故,不应难。
须菩提知佛所说甚深相,是故白佛言:「若菩萨能如是行,则是行甚深义。」
佛可其言:「是菩萨能为难事——能行如是甚深义,而不证二乘。」
所以者何?是菩萨一心,以利智深入空而不证涅盘,是则为难。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是不为难。何以故?是人不得是甚深义一定相可作证,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证者,谁当以甚深义得证?若不证是甚深义,谁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无所得行;行是道,则照明一切法。」
问曰:
佛说言「难」,须菩提言「不难」,师弟子义应同,何以各相违背?
答曰:
佛以世谛故说,须菩提以第一义谛故说。
佛说「菩萨得是甚深义」,须菩提说「菩萨亦不得是甚深义」。
佛以须菩提为众生故说:「有人闻难事则发心,故说难事;有人闻难事而废退,故说无难。」
是名菩萨无所得行;住是行中,于一切法通达无碍。
须菩提言:「若菩萨闻如是说毕竟离,无法可证,无取证者,亦无般若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不惊、不没、通达无碍者,是名行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者,是名真行、深行。
何以故?「是菩萨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见是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无所分别。是菩萨安住一切诸法实相中,故不作是分别,言:二乘离我远,佛道离我近。」
此中说虚空等譬喻,此诸譬喻,为明了毕竟空义故。
般若波罗蜜虽空,若有所修,能成其事;乃至如木人,随作何事,皆能成就。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般若无分别,诸波罗蜜亦无分别?」若但般若空无分别,余波罗蜜应是有相,是则菩萨道有别异不平等!又初品中说:「行檀波罗蜜时,无施者、受者、亦无财物,今云何言别?若五事皆空,则无分别,无有六名,亦无可修行!」
须菩提言:「五波罗蜜亦空,无有分别。」初发心未得无生法忍者有分别。
譬如四河未会大海,则有别名,既入大海,则无差别;菩萨亦如是,世俗谛中有差别,第一义谛则无分别。
舍利弗问:「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为性,亦无分别。若此法空无差别,云何有六道别异?云何有分别须陀洹乃至佛道?」
须菩提答舍利弗:「诸法虽毕竟空无分别,而是众生狂颠倒心而起身、口、意业,随业受身业报。」贪欲是本,但为欲所逼而生着心;诸法无有定相。
「业果报」者,所谓六道。
以是故知:空、无所分别,是其实本;但以颠倒不实故,有六道差别。
又须陀洹等贤圣,亦因毕竟空无分别法生,所谓断三结法,名须陀洹果。
三结使即是颠倒,觉颠倒除却名为「断」,是故断法即是空,无有分别。
世谛故假名人,得是法故名须陀洹果;是故当知须陀洹人及果,毕竟空无分别;乃至佛、佛道亦如是。
此中说因缘:「非但现在无分别,过去如恒河沙诸佛一切分别断故,入无余涅盘,无有少许法定相可分别。一切法毕竟空,入是如、法性、实际门故。」是故言:「因缘法甚深,入是三昧门故。」
「菩萨应如是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故得无分别法,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释称扬品第六十五
【经】
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真实法?为行无真实法?」
须菩提报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无真实法。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无真实,乃至一切种智无真实故。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真实不可得,何况真实!乃至行一切种智,无真实法不可得,何况真实!」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作是念:「诸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如深般若波罗蜜所说义,行于等法,不作实际证,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应当为作礼!」
须菩提语诸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等法不作证声闻、辟支佛地,不为难;诸菩萨摩诃萨大誓庄严:我当度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知众生毕竟不可得而度众生,是乃为难!
「诸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我当度一切众生;众生实不可得,是人欲度众生,如欲度虚空。何以故?虚空离故,当知众生亦离;虚空空故,当知众生亦空;虚空无坚固,当知众生亦无坚固;虚空虚诳,当知众生亦虚诳。诸天子!以是因缘故,当知菩萨所作为难。
「为利益无所有众生故而大庄严,是人为众生结誓,为欲与虚空共鬪!是菩萨结誓已,亦不得众生而为众生结誓。何以故?众生离故,当知大誓亦离;众生虚诳故,当知大誓亦虚诳。
「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法,心不惊、不没,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离,即是众生离;受、想、行、识离,即是众生离。色离,即是六波罗蜜离;受、想、行、识离,即是六波罗蜜离。乃至一切种智离,即是六波罗蜜离。若菩萨摩诃萨闻是一切诸法离相,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何因缘故,菩萨摩诃萨于深般若波罗蜜中心不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无所有故不没,般若波罗蜜离故不没,般若波罗蜜寂灭故不没。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于深般若波罗蜜中心不没。
「何以故?是菩萨不得没者,不得没事,不得没处,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法,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没者、没事、没处,是法皆不可得故。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诸天及释提桓因天、梵天王天、及世界主天,皆为作礼。」
佛告须菩提:「不但释提桓因诸天、梵王及诸天,世界主及诸天礼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过是上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净居天,皆为是菩萨摩诃萨作礼。须菩提!今现在十方无量诸佛,亦念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当知是菩萨为如佛。须菩提!若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悉使为魔,是一一魔复化作魔,如恒河沙等魔,是一切魔不能留难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论】
释曰:
尔时,舍利弗闻上无分别相法,心大欢喜,问须菩提:「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真实法?为行无真实法?」
「真实法」者,审定、不变异,即是可取、可着;若不真实,即是虚诳妄语。
须菩提常乐行深空,心无障碍故答:「行般若者,即是行无真实。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空无定相、无分别故。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菩萨行如是般若波罗蜜时,先来生死中,所习所著虚诳有为法尚不可得,何况后来观虚诳因缘生般若波罗蜜——非所著法而可得!是故菩萨观一切世间不真实,亦不着是般若波罗蜜。
世谛故说真实;第一义中真实不可得,何况不真实!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欢喜言:「其有发菩萨心者,皆应礼敬!」能为难事,能行第一深义而不作证故。
第一义即是平等法,但以异名说。
须菩提语诸天子:「菩萨于平等法不作证,不为难;菩萨欲度无量众生,众生毕竟不可得,是则为难!何以故?欲度众生者,为欲度虚空。虚空离故,众生亦离;虚空虚诳不实故,众生亦虚诳不实。」
问曰:
于平等法而不证,众生毕竟空而度众生,此二俱毕竟空,云何言一难、一不难?
答曰:
众生虚诳假名故,是所著处;平等法无为故,非所著处。
众生从有为法假名而生;无为法是第一义。
于颠倒着处而能不着为难;于无着处不着,是不为难。
以是故,如是说:「众生空故,大庄严亦空;若大庄严空而能发心为难。」
菩萨若闻是第一平等义,度众生、大庄严皆毕竟空,而心不惊、不没。
譬如调马,自见影不惊。何以故?自知影从身出故;菩萨亦如是,知毕竟空,因有为和合虚妄法生故。
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没,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色等法离故,众生亦离」:
「离」名为空。
若众生空,法不空,应有怖畏;若法亦空,无生怖畏处。
「若菩萨闻是一切法离相,心不畏,是亦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上闻众生空故不畏;今闻法空故不畏。若闻是二空不畏,是为真行般若。
「佛问须菩提,何以故菩萨心不没」者,
问曰:
佛是一切智人,何以问弟子心不惊、不没?
答曰:
以众会有疑,敬难故不敢问,是以佛问。
复次,是第一平等义甚深难得,深处应当没而不没,故试问须菩提。
复次,佛以须菩提为说法主,听者法应问难。
问曰:
佛为一切智,何以不自为说主,而令须菩提说?
答曰:
众中有人以佛智慧无量无边,我等智力有量,若心有所疑,不敢发问。为是人故,命须菩提说。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令大菩萨说?
答曰:
大菩萨智慧亦大,不可思议,威德重故,亦不敢问难。
复次,有人言:阿罗汉、辟支佛、佛,三界系无明永尽无余故,能如实说法;诸菩萨虽广集福德,漏未尽故,或不可信,是故不命。
问曰:
若尔者,舍利弗智能第一,及余大弟子,何以不命?
答曰:
是事先已答,所谓「须菩提乐于空行,偏善说空;般若波罗蜜多说空故,令须菩提说。」
须菩提白佛:「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无所有故自相离,离相故常寂灭,常寂灭故无忆想分别,是故菩萨不应惊、不应没——没者、没处、没法,皆不可得。」
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没,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答已,白佛言:「能如是行,亦名为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菩萨能如是行,一切诸天、帝释及世界主礼菩萨」者,地神、虚空中神、四天王、忉利天,帝释为主,皆共礼是菩萨。
「梵天王」,初禅中梵世界众生主;「世界主」者,欲界余天主。
众生多信有此天故,须菩提说言「作礼」。何以故?是菩萨舍自乐,欲利益众生;是三种天,但自求乐故。
佛语须菩提:「非但是三种天作礼,光音天等,清净一心诸天,皆亦作礼。」
欲界诸天,着淫欲心多故,礼不足为贵;初禅天有觉观散乱,亦不足为妙;上诸天心清净,以菩萨有大功德故作礼,尔乃为难。
「须菩提!菩萨若能如是行般若,为十方无量诸佛所念」:佛念因缘,如先说。
今佛说:是菩萨诸佛念果报,所谓「当知是菩萨为如佛」,以其必至佛道不退故。所以者何?「如恒河沙等魔,不能坏是菩萨」,如《经》广说。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