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三十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善根供养义第四十六(卷第三十)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欲以诸善根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随意成就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既得不离诸佛,当应供养。若得值佛而无供具,甚为不悦!
如须摩提菩萨,秦言妙意,见然灯佛,无供养具,周旋求索。见卖华女,以五百金钱,买得五茎青莲华以供养佛。
又萨陀波仑菩萨,为供养师故,卖身血肉。
如是等菩萨既得见佛,心欲供养;若无供具,其心有碍。譬如庶民遇见君长,不持礼贶,则为不敬。是故诸菩萨求供养具,供养诸佛;佛虽不须,菩萨心得具足。
譬如农夫遇好良田而无种子,虽欲加功,无以肆力,心大愁忧!菩萨亦如是,得遇诸佛而无供具,设有余物,不称其意,心便有碍。
「诸善根」者,所谓善根果报,华香、璎珞、衣服、幡盖种种珍宝等。所以者何?
或时以因说果,如言「一月食千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
或时以果说因,如见好画,言是好手;手非是画,见画妙故,说言手好。善根果报亦如是,以善根业因缘故,得供养之具,名为善根。
问曰:
若尔者,何不即说华香等而说其因?
答曰:
供养具有二种:一者、财供养,二者、法供养。若但说华香等供养,则不摄法供养;今说善根供养,当知则财、法俱摄。
「供养」者,若见、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绕礼拜,曲躬合手而住,避坐安处,劝进饮食、华香、珍宝等。种种称赞持戒、禅定、智能诸功德。有所说法,信受教诲。如是善身、口、意业,是为供养。
「尊重」者,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王,利益重故,故言「重」。
「恭敬」者,谦逊畏难故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
「赞叹」者,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言「叹」。
「随意成就」者,若须华供养,如意即至,或求得,或不求而得;有自然出者,或变化生;乃至伎乐供养之具,悉皆如是。
问曰:
菩萨遇得便以供养,何以随意求索?
答曰:
福德从心,于所爱重,持用供养,得福增多。
如阿育王小儿时,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阎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万塔。若大人虽以多土投钵而无所得,非所重故。有人偏贵重华,以其所贵,持供养佛,得福增多;乃至宝物亦如是。
复次,随时所宜,若寒时,应以薪火、上衣、温室、被褥,及以饮食;热时,应以氷水、扇盖、凉室、生薄之服,上妙之食;风雨之时,就送供具;如是等随时供养。又随土地所宜,随受者所须,皆持供养。
复次,随意供养者,有菩萨知佛无所须,又知诸物虚诳如幻,一相,所谓无相;为教化众生故,随众生国土所重,引导故供养。
复有菩萨得甚深禅定,生菩萨神通,以神通力故,飞到十方佛前,或于佛国,若须遍雨天华,即满三千世界持供养佛;或雨天栴檀,或雨真珠,光明鲜发;或雨七宝;或雨如意珠,大如须弥;或雨妓乐,音声清妙;或以身如须弥以为灯炷,供养诸佛。如是等名为财供养。
又菩萨行六波罗蜜,以法供养诸佛:
或有菩萨行一地法供养诸佛,乃至十地行法供养。
或时菩萨得无生法忍,自除烦恼及众生烦恼,是法供养。
或时菩萨住于十地,以神力故,令地狱火灭;于饿鬼道,皆得饱满;令畜生得离恐怖,令生人、天;渐住阿惟越致地。如是等大功德力故,名为法供养。
以是故说:「欲得善根成就,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欲满一切众生所愿:衣服、饮食、卧具,涂香、车乘、房舍、床榻、灯烛等,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有何次第,欲满一切众生愿?
答曰:
菩萨业有二种:一为供养诸佛,二为度脱众生。
以供养诸佛,得无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众生,所谓满众生愿。如贾客主入海采宝,安隐得出,利益所亲及知识等;菩萨如是入诸佛法海,得无量功德之宝,利益众生。
如小王供养大王,能令欢喜,与其所愿,职位财帛,还其本国,利益人物,除却怨贼。菩萨供养诸佛法王故,得受记别;以无量善根珍宝,得无尽智力,来入众生。善人供养,贫者随其所须而给与之,魔民、邪见外道之属悉皆破坏。是为供养诸佛,次满众生所愿。
问曰:
菩萨实能满一切众生愿不?若悉满众生愿,余佛菩萨何所利益?若不悉满,是中何故说「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有二种愿:一者、可得愿;二者、不可得愿。
不可得愿者,有人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及求时、方、边际,如小儿求水中月、镜中像;如是等愿皆不可得。
可得愿者,钻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罗汉、辟支佛果,乃至得诸佛法王;如是等名皆可得愿。
可得愿有二种:一谓世间,二谓出世间。是中世间愿故,满众生愿。云何得知?以饮食、床、卧具乃至灯烛,所须之物,皆给与之。
问曰:
菩萨何以故与众生易得愿,不与难者?
答曰:
愿有下、中、上。下愿令致今世乐因缘,中愿与后世乐因缘,上愿与涅盘因缘;是故先与下愿,次及中愿,然后上愿。
复次,众生多着今乐,少求后乐,涅盘乐者转复少也。若说多者,少亦摄之。
复次,此经前后多说后世涅盘道,少说今世利事。菩萨法者,常与众生种种利益,不应有舍。所以者何?初心但欲令诸众生行大乘法;以不堪受化,次与声闻、辟支佛道;若复不能,当与十善,四梵行等,令修福德。若众生都不乐者,如是众生不应遗舍,当与今世利益,所谓饮食等也。
复次,凡夫虽能与人饮食等、满彼愿者,皆有因缘,若今世事、若后世事;声闻、辟支佛虽无因缘满众生愿,而所益甚少;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业因缘故,得为国王,或为大长者,财富无量,四方众生若来求者,尽满足之。
如频头居士为大檀越,坐七宝大床,金刚为脚,敷以天褥,以赤真珠上为帐幔,左右立侍,各八万四千,皆庄严琦妙;开四大门,恣所求者,昼夜六时鸣鼓,又放光明,十方无量众生有闻鼓声,光明触身者,无不悉来。欲得种种饮食者,长者见其大集,实时默然,仰视虚空,于时空中雨种种百味之食,随意皆得;若众生不自取者,左右给使分布与之,足满乃止。须饮食、衣被,卧具、宝物等,皆亦如是。恣众生所欲已,然后说法,令离四食,皆住阿鞞跋致地。如是等菩萨神通力故,能满众生愿。
问曰:
佛在时,众生尚有饥饿,天不降雨,众生困弊;佛犹不能满一切众生之愿,云何菩萨能满其愿?
答曰:
菩萨住于十地,入首楞严三昧,于三千大千世界,或时现初发意,行六波罗蜜;或现阿鞞跋致;或现一生补处,于兜率天上,为诸天说法;或从兜率天上来下生净饭王宫;或现出家成佛;或现大众中转法轮,度无量众生;或现入涅盘,起七宝塔,遍诸国土,令众生供养舍利;或时法都灭尽。菩萨利益如是,何况于佛!
而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
佛真身者,遍于虚空,光明遍照十方,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世界满中大众,皆共听法;说法不息,一时之顷,各随所闻而得解悟。如劫尽已,众生行业因缘故,大雨澍下,间无断绝,三大所不能制;惟有劫尽十方风起,更互相对,能持此水。
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说法,除十住菩萨,三乘之人皆不能持;惟有十住菩萨不可思议方便智力,悉能听受。众生其有见法身佛,无有三毒及众烦恼,寒热诸苦一切皆灭,无愿不满。如如意珠,尚令众生随愿皆得,岂况于佛!珠与一切世间之愿,佛与一切出世间愿!若言「佛不能悉满众生所愿」,是语不然!
复次,释迦文尼佛,王宫受身,现受人法,有寒热,饥渴、睡眠,受诸诽谤,老、病、死等;内心智能神德,真佛正觉,无有异也。
欲满众生所愿,悉皆能满;而不满者,以无数世来,常满众生衣、食之愿,而不免苦;今但以涅盘无为常乐益之。如人怜愍所亲,不与杂毒美食。如是世间愿者,生诸结使,又复离时心生大苦,是故不以为要。
复次,有人言:释迦牟尼佛已满众生所愿,而众生自不能得。
如《毘摩罗诘经》说:「佛以足指案地,实时国土七宝庄严,我佛国如是。为多怒害者,现佛国异。」
又如龙王等心降雨,在人为水;饿鬼身上皆为炭火。
问曰:
若能满一切众生愿者,则众生有边,无有受诸饥寒苦者。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满所愿,愿离苦得乐故。
答曰:
「满一切」者,名字一切,非实一切。
如《法句偈》说:
「一切皆惧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为譬, 勿杀勿行杖!」
虽言「一切畏杖痛」,如无色众生无身故,则无杖痛;色界众生虽可有身,亦无杖痛;欲界众生亦有不受杖痛。而言「一切」,谓应得杖者说言「一切」,非实一切。
以是故,菩萨满一切众生所愿,谓应可得者。然菩萨心无齐限,福德果报亦无有量;但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厚障故,而不能得。
如舍利弗弟子罗频周比丘,持戒精进,乞食六日而不能得,乃至七日,命在不久;有同道者乞食持与,鸟即持去。时舍利弗语目揵连:「汝大神力,守护此食,令彼得之!」实时目连持食往与,始欲向口,变成为泥;又舍利弗乞食持与,而口自合;最后佛来,持食与之,以佛福德无量因缘故,令彼得食。是比丘食已,心生欢喜,倍加信敬。佛告比丘:「有为之法皆是苦相。」为说四谛,实时比丘漏尽意解、得阿罗汉道。
有薄福众生,罪甚此者,佛不能救。
又知众生不可得故,深达法性故,诸佛无有忆想分别:是可度、是不可度;心常寂灭,意无增减。
以是故,菩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彼以罪故而不能得,菩萨无咎!
「饮、食」者,略说麁、细二种。
饼饭等百味之食,经虽说四食,众生久住,而此但说揣食,余者无色不可相与。若施揣食,则与三食,何以故?因揣食故,增益三食。如《经》所说:「檀越施食,则与受者五事利益。」
「饮」,总说二种:一者、草木酒,所谓蒲桃、甘蔗等及诸谷酒;二者、草木浆,甘蔗浆、蒲桃浆、石蜜浆、安石榴浆、梨[木*奈]浆、波卢沙果浆等,及诸谷浆。
如是和合,人中饮食及天饮食,所谓修陀甘露味、天果食等,摩头摩陀婆浆等。众生各各所食,或食谷者,或食肉者,或食净者、不净者,来皆饱满。
「衣服」者,衣有二种:或从众生生,所谓绵绢、毛毳、皮韦等;或从草木生,所谓布[迭*毛]树皮等。有诸天衣,无有经纬,自然树出,光色轻软。
「卧具」者,床榻、被褥、帏帐、枕等。
「涂香」者,有二种:一者、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
「乘」者,所谓象、马、车舆等。
「房舍」者,所谓土木宝物所成楼阁、殿堂、宫观等,以障寒热、风雨、贼盗之属。
「灯烛」者,所谓脂膏、苏油、漆蜡、明珠等。
「诸物」者,是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不可具说故,略言「诸物」。
问曰:
此中何以不说烧香、妙华等?
答曰:
说「诸物」者,皆已摄之。
问曰:
若尔者,但应略说三种:饮食、衣服、庄严之具?
答曰:
此诸物是所须要者。若慈念众生,以饮食为先,次以衣服;以身垢臭,须以涂香,次以卧具;寒雨须房舍,黑闇须灯烛。
问曰:
华香亦能除臭,何故不说?
答曰:
华非常有,亦速萎烂,利益少故,是故不说。烧香者,寒则所须,热时为患;涂香,寒、热通用,寒时杂以沈水,热时杂以栴檀以涂其身,是故但说涂香。
问曰:
若行檀波罗蜜,得无量果报,能满一切众生所愿;何故言「欲满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先已说,以般若波罗蜜和合故,得名檀波罗蜜。今当更说:所可满众生愿者,非谓一国土、一阎浮提,都欲满十方世界六趣众生所愿,非但布施所能办故。
以般若波罗蜜破近远相,破一切众生相,非一切众生相,除诸碍故;弹指之顷,化无量身,遍至十方,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如是神通利益,要从般若出生。
以是故,菩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立于檀波罗蜜,立于尸罗、羼提、毘梨耶、禅、般若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是义次第有何因缘?
答曰:
利有三种:今世利、后世利、毕竟利。复有三种乐:今世、后世、出世乐。前说今世利乐,此说后世、出世利乐。以是故,令众生住六波罗蜜。菩萨愍念众生,过于父母念子,慈悲之心,彻于骨髓。先以饮食充足其身,除饥渴苦;次以衣服庄严其身,令得受乐。菩萨心不满足,复作是念:众生已得今世乐,复更思惟令得后世乐。若以世间六波罗蜜教之,则得人、天中乐,久后还来轮转生死;当复以出世间六波罗蜜,令得无为常乐。
复次,先以衣服、华香等庄严其身,今以功德庄严其心。若有三种庄严,则为具足、无有过者:一者、衣服七宝等;二者、福德;三者、道法。菩萨欲具足三种庄严众生故,先说功德果报,今说功德因缘。
复次,前说虽有大施,而众生罪故,不能悉得。如《饿鬼经》说:「虽与其食而不得噉,变成炭火不净之物!」又菩萨不舍一切,当作方便,令众生得衣食利益,是故教修福业,自行自得。菩萨善知因缘不可强得,教令得之。以是故,次第教众生住六波罗蜜。
问曰:
菩萨志愿令十方一切众生住六波罗蜜,何故但说「如恒河沙世界众生」?
答曰:
为听法者闻恒河沙故;又于新发意菩萨以无边无量为多,多则致乱;若大菩萨,不以恒河沙为数。
复次,说「如恒河沙」者,是无边无量数,如后品中说。
复次,「如恒河沙」者,已说十方诸世界,此中亦不言「一恒河沙」,不应为难!
以是故,说「如恒河沙世界」,无咎!
恒河沙世界义,如先说。
「众生」者,于五众、十八界、十二入、六种、十二因缘等众多法中,假名众生是天、是人、是牛、是马。
众生有二种:动者、静者。动者生身、口业,静者不能。
有色众生,无色众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众生;世间、出世间众生;大者、小者;贤圣、凡夫;邪定、正定、不定众生;苦、乐、不苦不乐众生;上、中、下众生;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众生;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
欲界众生者,有三种:以善根有上、中、下故。
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贵,下者、人中卑贱。以面类不同故,四天下别异。
不善亦有三品:上者地狱,中者畜生,下者饿鬼。
复次,欲界众生有十种:三恶道、人、及六天。
地狱有三种:热地狱、寒地狱、黑闇地狱。
畜生有三种:空行、陆行、水行;昼行、夜行、昼夜行;如是等差别。
鬼有二种:弊鬼、饿鬼。弊鬼如天受乐,但与饿鬼同住,即为其主;饿鬼腹如山谷,咽如针,身惟有三事:黑皮、筋、骨,无数百岁不闻饮食之名,何况得见!复有鬼,火从口出,飞蛾投火以为饮食。有食粪,涕唾脓血,洗器遗余。或得祭祀,或食产生不净。如是等种种饿鬼。
六欲天者,四王天等;于六天中间,别复有天,所谓持璎珞天,戏忘天,心恚天,鸟足天,乐见天。此诸天等,皆六天所摄。
有人言:欲界众生,应有十一种;先说五道,今益阿修罗道。
问曰:
阿修罗即为五道所摄。是阿修罗非天、非人,地狱苦多,畜生形异;如是应鬼道所摄。
答曰:
不然!阿修罗力与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为诸天所破,或时能破诸天。如《经》中说:「释提桓因为阿修罗所破,四种兵众入藕根孔以自藏翳。」
受五欲乐,与天相似,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饿鬼所摄!以是故,应有六道。
复次,如阿修罗、甄陀罗、干沓婆、鸠盘茶、夜叉、罗剎、浮陀等大神是,天;阿修罗民众,受乐小减诸天,威德变化,随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罗非修罗。」「修罗」,秦言大也。说者言:「是阿修罗非修罗」,阿修罗道初得名,余者皆同一道。
问曰:
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
答曰:
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旨,应有六道。
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
问曰:
善法亦有三果:下者为人,中者为天,上者涅盘。
答曰:
是中不应说涅盘,但应分别众生果报住处,涅盘非报故。善法有二种:一者、三十七品能至涅盘,二者、能生后世乐。今但说受身善法,不说至涅盘善法。世间善有三品:上分因缘故,天道果报;中分因缘故,人道果报;下分因缘故,阿修罗道果报。
问曰:
汝自说阿修罗与天等力,受乐与天不异,云何今说善下分为阿修罗果报?
答曰:
人中可得出家受戒,以至于道。阿修罗道结使覆心,得道甚难。诸天虽随结使,心直信道;阿修罗众,心多邪曲,不时近道。以是故,阿修罗虽与天相似,以其近道难故,故在人下。如龙王、金翅鸟,力势虽大,亦能变化故,在畜生道中;阿修罗道亦如是。
问曰:
若龙王、金翅鸟,力势虽大,犹为畜生道摄,阿修罗亦应饿鬼道摄,何以更作六道?
答曰:
是龙王、金翅鸟,虽复受乐,傍行形同畜生故,畜生道摄。
地狱、饿鬼形虽似人,以其大苦故,不入人道。阿修罗力势既大,形似人、天故,别立六道。
是为略说欲界众生。
色界、无色界众生,如后品中说。
立檀波罗蜜者,菩萨语诸众生:「当行布施!贫为大苦,无以贫故,作诸恶行,堕三恶道;作诸恶行,堕三恶道,则不可救。」众生闻已,舍悭贪心,行檀波罗蜜。如后品中广说。
复次,菩萨于众生前,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而为说法,毁呰悭贪。夫悭贪者,自身所须,惜不能用;见告求者,心浊色变,即于现身声色丑恶;种后世恶业故,受形丑陋。先不种布施因缘故,今身贫贱;悭着财物,多求不息,开诸罪门;专造恶事故,堕恶道中!
复次,生死轮转利益之业,无过布施,今世、后世随意便身之事,悉从施得;施为善导,能开三乐:天上、人中、涅盘之乐。所以者何?好施之人,声誉流布,八方信乐,无不爱敬;处大众中无所畏难,死时无悔。其人自念:我以财物殖良福田,人、天中乐,涅盘之门,我必得之!所以者何?施破悭结,慈念受者;灭除瞋恼,嫉妬心息;恭敬受者,则除憍慢;决定心施,疑网自裂;知施果报,则除邪见及灭无明。如是等诸烦恼破,则涅盘门开。
复次,非但开三乐而已,乃能开无量佛道、世尊之处。所以者何?六波罗蜜是佛道,檀为初门,余行皆悉随从。
如是等布施,有无量功德;以是因缘故,令众生立檀波罗蜜。
檀波罗蜜义,如先檀中说。
立尸罗者,菩萨于众生前,赞说戒行:「汝诸众生,当学持戒!持戒之德,拔三恶趣及人中下贱,令得天、人尊贵,乃至佛道。戒为一切众生众乐根本,譬如大藏,出诸珍宝;戒为大护,能灭众怖,譬如大军破贼;戒为庄严,如着璎珞;戒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戒为大乘,能致重宝,至涅盘城;戒为良药,能破结病。戒为善知识,世世随逐不相远离,令心安隐;譬如穿井,已见湿泥,喜庆自欢,无复忧患。戒能成就利益诸行,譬如父母长育众子;戒为智梯,能入无漏;戒能惊怖诸结,譬如师子,能令群兽摄伏;戒为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修净戒者,所愿随意;譬如如意珠,应念时得。」如是等种种赞戒之德,令众生欢喜,发心住尸罗波罗蜜。
住羼提者,于众生前,赞叹忍辱:「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隐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忍为磫[石*瞿],能莹明诸德,若人加恶,如猪揩金山,益发其明。求佛道、度众生之利器,忍为最妙!」
行者当作是念:「我若以瞋报彼,则为自害!又我先世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当偿;若于此人不受,余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瞋?」
复次,众生为烦恼所牵,起诸恶事,不得自在。譬如人为非人所持,而骂辱良医,良医是时但为除鬼,不嫌其骂;行者亦如是,众生加恶向己,不嫌其瞋,但为除结。
复次,行忍之人,视前骂辱者,如父母视婴孩,见其瞋骂,益加慈念,爱之踰深。又复自念:彼人加恶于我,是业因缘,前世自造,今当受之;若以瞋报,更造后苦,何时解已!若今忍之,永得离苦,是故不应起瞋。如是种种因缘,诃瞋恚、生慈悲,入众生忍中。
入众生忍中已,作是念:「十方诸佛所说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虽能动作,内无有主;身亦如是,但皮骨相持,随心风转;念念生灭,无常空寂:无有作者,无骂者,亦无受者,本末毕竟空故;但颠倒虚诳故,凡夫心着。」如是思惟已,则无众生;无众生已,法无所属,但因缘和合无有自性。如众生和合,强名众生,法亦如是,即得法忍。
得是众生忍、法忍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诸余利益!众生闻是已,住羼提波罗蜜。
立毘梨耶者,教众生言:「汝莫懈怠!若能精进,诸善功德悉皆易得;若懈怠者,见木有火而不能得,何况余事!是故劝令精进;若人随方便精进,无愿不得。凡得胜法,非无因缘,皆从精进生。」
精进有二相:一、能进生诸善法,二、能除诸恶法。
复有三相:一、欲造事,二、精进作,三、不休息。
复有四相:已生恶法断之令灭,未生恶法能令不生,未生善法能令发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长。
如是等名精进相。
精进故能助成一切善法;譬如火得风助,其然乃炽;又如世间勇健之人,能越山渡海;道法精进,乃至能得佛道,何况余事!众生闻已,皆立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见有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赞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于一切诸法中最为第一,极为尊贵,能饶益一切,令得诸法实相不诳之法。有大慈悲,具一切智,金色身相,第一微妙;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光明;无量戒、定、智能、解脱、解脱知见;三达、无碍,于一切法无碍解脱。得如是者,一切众生中最为上尊,应受一切世间供养。若人但心念佛,尚得无量无尽福德,何况精进布施、持戒、供养、承事、礼拜者!语众生言:「佛事如是,汝等当发无上道心,懃修精进;行如法者,得之不难!」众生闻是已,便发无上道心。
若发心者,不可但空尔而得,当行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次,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五波罗蜜,则是毘梨耶波罗蜜。
若不发大乘心者,当教辟支佛道;若无辟支佛道者,教行声闻道;若无声闻道者,教令离色,受无色定,寂灭安乐;若无无色定者,教令离欲,受色界种种禅定乐;若无禅者,教令修十善道,人、天中受种种乐。
「莫自懈怠,空无所得,贫穷下贱,种种懃苦,甚为可患!懈怠法者最为弊恶,破坏今世、后世利益善道。」众生闻已,集诸善法,懃行精进。
立禅者,菩萨于众生前,赞叹禅定清净乐,内乐,自在乐,离罪乐,今世、后世乐,圣所受乐,梵天王乐,遍身受乐,深厚妙乐;汝诸众生,何以着五欲不净乐,与畜生同受诸罪垢乐,而舍是妙乐?若汝能舍小乐,则得大乐。汝不见田夫弃少种子,后获大果;如人献王少物而得大报;如少钩饵而得大鱼,所舍甚少而所获大多。智者亦如是,能弃世间之乐,得甚深禅定快乐。既得此乐,反观欲乐,甚为不净,如从狱出;如病疹得差,更不求药。
复次,禅定名实智初门,令智能澄静,能照诸法;如灯在密室,其明得用。
若依禅定得四无量、背舍、胜处、神通、辩才等;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变成如意宝珠,何况余事!随意所为,无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为种种禽、兽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时变身充满虚空,或时身若微尘,或轻如鸿毛,或重若太山;或时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动,如动草叶。如是等神通变化力,皆从禅得。众生闻是已,立于禅波罗蜜。
立般若波罗蜜者,菩萨教诸众生:「当学智能!智能者,其明第一,名为慧眼。若无慧眼,虽有肉眼,犹故是盲;虽云有眼,与畜生无异。若有智能,自别好丑,不随他教;若无智能,随人东西,如牛骆驼穿鼻随人。一切有为法中,智能为上!圣所亲爱,能破有为法故。如《经》中说:『于诸宝中,智能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住智能山顶,无有忧患!观诸苦恼众生,无不悉见。』智能刀能断无始烦恼生死连锁;智能力故,能具六波罗蜜,得不可思议无量佛道、成一切智,何况声闻、辟支佛,及世间胜事!是智能增长清净,不可沮坏,名为波罗蜜。」众生闻已,住般若波罗蜜。
复次,菩萨或时不以口教,或现神足光明,令众生住六波罗蜜;或现种种余缘,乃至梦中为作因缘,使其觉悟,令众生住六波罗蜜。是故《经》言:「欲令众生住六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欲殖一善根于佛福田中,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善根」者,三善根: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
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根生增长;如药树、草木,因有根故,得生成增长。以是故,名为诸善根。
今言「善根」者,善根因缘供养之具,所谓花香、灯明,及法供养,持戒、诵经等,因中说果。何以故?香华不定,以善心供养故,名为善根。
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悭贪,开善法门;善根名为福,如针导綖缝衣,缝非针也。
「一」者:若华、若香、若灯明,若礼敬,若诵经、持戒,若禅定,若智能等,一一供养及法供养,殖于诸佛田中。
「佛田」者,十方三世诸佛;若佛在世,若形像,若舍利,若但念佛。
「殖」者,专心坚着。
问曰:
经言种种福田,今何以独言「殖于佛田」?
答曰:
虽有种种福田,佛为第一福田,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是等无量佛法具足,是故独说「殖于佛田」。
法宝虽为佛师,若佛不说,法为无用;如虽有好药,若无良医,药则无用。以是故,法宝虽上而前说佛宝,何况僧宝!
复次,佛田能获无量果报,余者虽言无量而有差降;以是故,佛田第一。
「不尽」者,诸佛成就无量功德故,于中殖福,福亦无尽。
复次,佛功德无量、无边、无数、无等故,殖福者福亦不尽。
复次,佛为菩萨时,缘一切众生,如众生无量、无边故,福亦无尽。
复次,佛田清净:拔爱等诸烦恼秽草,净戒为平地,大慈悲为良美,除诸恶邪醎土;三十七品为沟港,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等为垣墙,能出生三乘涅盘果报——殖种于此无上无比田者,其福无尽!
问曰:
一切有为法,无常相故,皆归于尽;福从因缘生,何得不尽?
答曰:
亦不言「常不尽」,自言「乃至得佛中间不尽」。
复次,一切有为法,虽念念生灭,相续不断,果报不失故,名为不尽。如灯虽焰焰生灭不名灭,脂尽炷灭,乃可称灭。福亦如是,深心种于良田故,乃至法尽而亦不尽。
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盘不尽,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
问曰:
若尔者,涅盘不尽,福德亦应常不尽,云何言「乃至佛中间不尽」?
答曰:
是福德者以智能力故,令是功德如涅盘毕竟空,不生不灭。以是故,喻如涅盘,非即涅盘;若是涅盘,不应为喻。若是涅盘,云何果报成佛而不尽?
譬如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如解脱毕竟空相,是空解脱门,观世间亦毕竟空;如解脱无相相,是无相解脱门,观世间亦无相相;如解脱无作相,是无作解脱门,观世间亦无作相。
以是故说:「欲殖一善根于佛福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初品中诸佛称赞其名释论第四十七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令十方诸佛称赞其名,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菩萨若观诸法毕竟空,内无吾我,已破憍慢,云何欲令诸佛称赞其名?又菩萨法应供养诸佛,云何反求诸佛供养?
答曰:
佛法有二门:
一、为第一义门,二、为世俗法门。
以世俗门故,欲令诸佛赞叹;虽为诸佛所赞叹,而不见我,不取众生相,世间假名故说。
汝言「云何反求佛供养」者,如后品中,佛所赞叹菩萨,毕竟阿鞞跋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是菩萨欲得决定知是阿鞞跋致以不,以是故,求佛赞叹,非求供养!
复次,余人余众生,贪欲、瞋恚、愚痴覆心故,不能如实赞叹。何以故?若偏有所爱,不见实过,但见功德;若偏有所瞋,但见其过,不见其德;若愚痴多,不能如实见其好丑。
诸天、世人虽有智能,三毒薄者,亦不能得如实赞,犹有谬失;无一切智故,结使不尽故。
声闻、辟支佛三毒虽尽,亦不能如实赞,犹有余气未尽;又智能不具足故。
唯佛一人,三毒及气永尽,成就一切智故,能如实赞,不增不减。
以是故,行者欲得诸佛所赞,知其实德,不求余人称赞。
问曰:
若诸佛出于三界,不着世间,无有我及我所;视于外道、恶人、大菩萨、阿罗汉,一等无异,云何赞叹菩萨?
答曰:
佛虽无吾我,无有憎爱,于一切法,心无所著;怜愍众生,以大慈悲心引导一切故,分别善人而有所赞;亦欲破坏恶魔所愿;以佛赞叹故,无量众生爱乐菩萨,恭敬供养,后皆成就佛道。以是故,诸佛赞叹菩萨。
问曰:
云何赞叹?
答曰:
如佛于大众中说法,欲令众生入甚深法,赞是菩萨,如萨陀波仑等。
复次,佛赞叹菩萨言:「是菩萨能观诸法毕竟空,亦能于众生有大慈悲。能行生忍,亦不见众生;虽行法忍,于一切法而不生着;虽观宿命事,不堕始见;虽观众生入无余涅盘,而不堕边见;虽知涅盘是无上实法,亦能起身、口、意善业;虽行生、死中,而深心爱乐涅盘;虽住三解脱门观于涅盘,亦不断本愿及善行。如是等种种奇特功德,甚为难有!」
复次,若菩萨未得无生忍,未得五神通,生死肉身,有大慈悲心,能为众生故,内、外所有所贵惜者,悉能施与——外谓所著妻子、上妙五欲,如意珠、最上宝,安乐国土等;内谓身体、肌肉、皮肤、骨、血、头、目、髓、脑、耳、鼻、手、足。如是等施,甚为难有!是故诸佛赞叹其德。若菩萨入法位,得神通,行苦行不足为难;以是菩萨生身肉眼,志愿弘旷,有大悲心,爱乐佛道,行如是事,甚为希有!
复次,若菩萨持戒清净具足,无所分别持戒、破戒;于一切诸法毕竟不生,常空法忍。
精进不休不息,不着不厌;精进、懈怠,一相不异;无量无边无数劫,懃修精进。
都欲受行甚深禅定,无所依止,定乱不异;不起于定而能变身无量,遍至十方说法度人。
行深智能,观一切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亦非不生亦非不灭,非非不生非非不灭」;过诸语言,心行处灭;不可坏不可破,不可受不可着;诸圣行处,净如涅盘,亦不着是观,意亦不没,能以智慧而自饶益。如是菩萨,诸佛赞叹。
复次,菩萨未得受记,未得无生法忍,生不值佛,不见贤圣;以正思惟故,能观诸法实相,虽观实相,心亦不着。
如是菩萨,十方诸佛皆共赞叹。
复次,菩萨闻甚深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法,虽自未得,智能未及,而能定心信乐,不生疑悔;若魔作佛来诡说其意,意无增减。如是菩萨,诸佛所赞。
复次,有诸菩萨一时发心,中有疾成佛者,佛则赞叹,有大精进力故。如释迦文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同时发心,释迦文尼佛精进力故,超越九劫。
复次,若有菩萨具足菩萨事,所谓十地、六波罗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清净佛法;为众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广度众生。如是菩萨,诸佛赞叹。何者是?如文殊师利、毘摩罗诘、观世音、大势至、遍吉等,诸菩萨之上首,出于三界,变化无央数身,入于生死,教化众生故。
如是希有事,皆从甚深般若波罗蜜生。以是故说:「欲得诸佛称叹其名,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一发意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得身通变化力,作十方恒河沙等身,于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一时能到。
问曰:
如《经》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念」,若一念中能至一方恒河沙等世界,尚不可信,何况十方恒河沙等世界,时少而所到处多?
答曰:
《经》说:「五事不可思议」,所谓众生多少,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于五不可思议中,佛力最不可思议!菩萨入深禅定,生不可思议神通故,一念中悉到十方诸佛世界。如说四种神通中,唯佛、菩萨有如意疾遍神通。若金翅鸟子,始从[谷-禾+卵]出,从一须弥至一须弥;诸菩萨亦如是,以无生忍力故,破诸烦恼无明[谷-禾+卵],实时一念中,作无量身,遍至十方。
复次,菩萨一切无量世罪,悉已消灭;以智能力故,能转一切诸法,所谓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以千万无量劫为一日,又能以一日为千万劫。是菩萨世间之主,所欲自在,何愿不满!如《毘摩罗诘经》所说:「以七夜为劫寿。」以是因缘故,菩萨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
问曰:
前五不可思议中,无有菩萨,今何以说菩萨不可思议?
答曰:
或时因中说果,如日食百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是为因中说果。
或时果中说因,如见好画,言是好手,是为果中说因。
诸菩萨亦如是,菩萨为因,诸佛为果,若说佛力不可思议,当知已说菩萨。
以是故言:「欲一发意到十方恒河沙世界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发一音使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闻声,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得六神通,增长梵声相,过三千大千世界,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世界。
问曰:
若尔者,与佛音声何异?
答曰:
菩萨音声有恒河沙等之数,佛音声所到无有限数。
如《密迹经》中所说:目连试佛音声,极至西方,犹闻佛音,若如对面。
问曰:
若尔者,佛常在国土聚落,说法教化,而阎浮提内人不至佛边,则不得闻。何以知之?多有从远方来,欲听法者故。
答曰:
佛音声有二种:一为密中音声;二为不密音声。
密音声先已说,不密音声,至佛边乃闻。
是亦有二种弟子:一为出世圣人,二为世间凡夫。
出世圣人如目揵连等,能闻微密音声,凡夫人随其所近乃闻。
复次,诸菩萨得入正位,离生死身,得法性真形,能见十方无量佛身,及遍照光明,亦能得闻诸佛六十种极远无量音声。
诸大菩萨虽未具足如佛音声,于佛音声中普得其分。
是佛菩萨音声有三种:
一者、先世种善音声因缘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种种妙好远近音声,所谓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里、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声遍满。
二者、神通力故,咽喉四大出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恒河沙世界。
三者、佛音声常能遍满十方虚空。
问曰:
若佛音声常能遍满,今众生何以不得常闻?
答曰:
众生无量劫以来,所作恶业覆,是故不闻。譬如雷电霹雳,聋者不闻,雷声无减;佛亦如是,常为众生说法,如龙震大雷声,众生罪故,自不得闻。
如今世人精进持戒者,于念佛三昧心得定时;罪垢不障,即得见佛,闻佛说法,音声清了。
菩萨于三种音声中,欲得二种,是二种音声,甚难希有故;如业果音声,自然可得故。
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欲以一音使十方恒河沙等世界闻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诸佛世界不断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佛世界不断」者,菩萨欲令国国相次,皆使众生发心作佛。
问曰:
言「次第」者,为一国前后相次?为十方世界次第?
若一国相次者,大悲普覆一切众生,何以不及余国?
若十方一切世界次第者,余佛、菩萨何所利益?
答曰:
菩萨心愿,欲令一切世界皆悉作佛,大心旷远,无有齐限;以是心集诸智能,无量福德神通力故。又随众生种作佛因缘者,是菩萨皆悉令作。若一切世界皆种作佛因缘者,余佛菩萨不应有益,但是事不然!
复次,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应一菩萨尽得遍诸世界、令佛种不断;诸余菩萨各随因缘,皆有其分。以慈悲大故,愿亦无量,利益之心无有齐限。众生种无量故,非一佛一菩萨所可尽度。
问曰:
若事不称心,何故作愿耶?
答曰:
欲令心愿旷大清净故;如行慈三昧,虽不能令众生离苦,但自欲令心旷大清净,成利益愿故。
如诸佛大菩萨力,皆能度一切众生,而众生福缘未集,未有智能;因缘不会故,而不得度。
如大海水,一切众生取用,水不穷竭,但众生不能得用;如饿鬼众生自罪因缘,不得见水,设得见之,实时干竭,或为洋铜,或成脓血。佛亦如是,有大慈悲智慧无量无边,悉能满足众生,而众生罪业因缘故而不值佛;设得值佛,如余人无异,或生瞋恚,或起诽谤;以是因缘故,不见佛威相神力,虽得值佛而无利益。
复次,二因二缘,发于正见,所谓内因、外缘。
佛外因缘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光明庄严其身,种种神力,种种音声,随意说法,断一切疑;但众生内因缘不具足,先不种见佛善根而不信敬,不精进持戒,钝根深厚,着于世乐。以是故,无有利益,非为佛咎。佛化度众生,神器利用,悉皆备足。
譬如日出,有目则覩,盲者不见;设使有目而无日者,则无所覩,是故日无咎也。佛明亦如是。
问曰:
云何佛世界因缘不断?
答曰:
菩萨于众生中,种种因缘赞叹佛道,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渐渐行六波罗蜜,然后于诸世界各各作佛:若于一国次第作佛,或于异国各自作佛——是名「不断佛国」。
复次,菩萨疾集智能具足,作佛,度无量众生;欲入涅盘时,为菩萨受记:「我灭度后,汝次作佛。」展转皆悉如是,令不断绝。若佛不记菩萨者,则断佛国!譬如王立太子,展转如是,国祚不断。
问曰:
何以贵有佛世界,贱无佛国?
答曰:
是事不应致问,佛是庄严十方世界主,何况一国!
若离有佛国者,虽受人天乐,而不知是佛恩力之所致,与畜生无异!若一切诸佛不出世者,则无三乘涅盘之道,常闭在三界狱,永无出期;若世有佛,众生得出三界牢狱。
譬如二国之间,无日之处,是中众生从冥中生,从冥中死。若佛生时,光明暂照,各各相见;乃见日月所照众生,知「彼为大福、我等有罪」。如是或时佛以光明遍照诸佛国,有佛国众生见佛光明,则大欢喜;念言:「我等黑闇,彼为大明。」
复次,有佛之国,众生知有罪福,人受三归、五戒、八斋及出家五众等,种种甚深禅定、智能,四沙门果,有余、无余涅盘等,如是种种善法。以是因缘故,佛国为贵。
若佛国众生虽不见佛,值遇经法,修善持戒,布施、礼敬等,种涅盘因缘,乃至畜生皆能种福德因缘;若无佛之国,乃至天、人不能修善。
以是故,菩萨生愿:「欲使佛世界不断。」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