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 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主頁  相片  經典  大藏經  咒典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李圓淨居士原著

演培法師白話講述

第一篇 拔病苦

第二篇 救厄難

第三篇 興福慧

第四篇 度生死

第五篇 廣勸懲

第六篇 普示現

 

第六篇  普示現

 

中 天竺摩竭陀國(在印度)迦布德伽藍(地名)南二三里路到孤山,其山崇高峻嶺,樹木森林蔥郁茂盛,名花清流被崖注壑,上面有很多精舍、寺廟,頗極雕刻之工 能,正中有一精舍供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體雖然很小但是威神嚴肅,手持蓮花頂上戴著佛像。時常有人斷食,在這裏一心求見菩薩。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凡有感應 的人見到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赫,從像中出來安慰及曉諭其人。從前南海係伽羅國王,一日清晨以鏡照臉卻看不到身體,知道竭陀國多羅林中一小山上,有 此菩薩像,王深為感動慶倖發心尋求,既而到達此山確實很為肖似,因此建立精舍,興立種種供養。從此以後,很多國王尚想這種遺風,於是於側邊空曠地上,更添 建了許多精舍,香花伎樂供養不絕。(西域記)

 

印 度有一位清辯論師,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即咒)。絕食飲水經過了三年。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問他有何志願?答曰:願留此身以侍慈氏(彌勒 菩薩)成佛。菩薩命他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論師前往持誦了三年,菩薩乃授方而謂之曰:此岩石內有阿素洛宮,你 如法請求石壁當開,開即進入其中可以待見。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又經歷了三年,起初毫無異念咒,芥子以擊石壁豁然裂開了。那個時候百千萬眾觀看忘記返回,師 跨戶告眾曰:我久已祈禱,等待見到慈氏,聖靈警戒保佑,我的大願斯乃得遂。宜當可進入同見佛興。聽到的人莫不驚恐害怕,都以為是蛇窖,恐怕喪失生命,再三 的告訴他們,唯有六個人隨他進入,待他們進入後石壁即開起。(唐西域記)

 

劉 宋時代有一尼姑僧端,廣陵地方的人,其家世代奉佛,姊妹都篤信佛。發誓願意出家,但其母和兄已將她許配富室人家,在婚期前數天,虔誦觀世音經淚如雨下,晝 夜不休。過了三天之後,於禮拜中見到佛像對她說,你的夫婿命盡,但你須更加精勤勿要心懷憂愁。到了第二天,其婿果為牛所觸而亡,因此得以出家。(比丘尼 傳)

 

唐朝有一個名叫法常的法師,是南陽白水地方的人,每日課業行道,六時刻刻自勵,時常於中夜到佛堂中,看見觀音菩薩從外面進來,身相如琦玉佩服著瓔珞,發出希有晃光很久很久才滅。(高僧傳二集)

 

唐朝有一個名叫普明的禪師,本名法京是會稽地方的人,隨從智者大師,到廬山東林寺舉行觀音懺法會,冬月身不棉絮苦節行道,遇見一僧對他說:你的名字叫法京不太好,可以改名普明,這個名字曉朗照了三世,懺訖啟請智者大師後,於是改名。(高僧傳二集)

 

唐 朝有個法師法號曇藏,俗家姓楊名叫弘農,華陰地方的人,年十五歲時有占卦星相的人謂其壽短,他的雙親非常哀痛,即早為之成婚,既非其本願於是逃亡山林川澤 之間,莫知所之但虔念觀音菩薩聖號。適有一人前來告訴他,向西行不遠有一座寺廟,當時聽到有鐘聲尋聲而至,果然見到一座寺廟有僧眾,因此求其為之剃度,便 遂其心願。即遣其出門行走不到百步,回首探望則不見其廟了,行走了很久天乃明亮。(高僧傳二集)

 

中 印度羯若鞠闍國的王子名叫喜增,將要繼嗣王位,於克伽河岸觀自在菩薩像前,斷食祈禱,感應菩薩形像,面論其興隆佛法,應以慈悲為懷,不久果然當了五印度境 內王,王子自受教即位後,號曰「戒日」廣弘佛法勤修善政。是時唐玄奘大師曾經受到戒日王之邀請,親自到過該國。(西域記)

 

唐 朝有位法師法號忍,俗家姓史是沛國陳留地方的人,誦讀大悲經究尋四十二臂,至無畏手因有疑惑而結壇,虔誠十餘日祈禱懇求,從空中發現其正印,雙手歷歷可以 看見,於是令畫工繪寫,有人紛紛議論甚至加以譏謗,忍再三精勤虔誠禱告,畫工在洗筆的銅碗中,忽然看到寶性花一朵枝葉都很鮮豔明朗,凡看見的人無不驚奇讚 歎。(高僧傳三集)

 

唐朝有位姓陳名叫玄范的妻子張氏,精心奉佛常常想自己製造觀世音像,終身供養,但是力不能從願,專心日久忽然見到觀世音金像,光彩輝煌,長五尺餘,發現於高座之上,大眾都讚歎其精誠感應所致。(辨正論)

 

唐 朝文宗皇帝嗜好食蛤蜊,東南沿海一帶年年進供,人民不勝其苦。有一天,禦庖(皇帝的廚子)獲得一隻很大的蛤蜊,用力都劈不開,後來打開了發現裏面有觀音梵 相,文宗帝因之驚訝恐懼,命人用金飾檀香盒貯藏。後來以之問於恒正禪師,師曰:物不會虛有其感應,是乃啟示陛下的信心,使仁民而愛物,觀音經上有云:「應 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我見到菩薩了,但未聞說法」。師問:「陛下信與不信?」帝日:「焉敢不信。」師曰:「如陛下已聞其說法 了。」帝大為喜悅而開悟,永遠戒吃蛤蜊,因此詔示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高僧傳三集及普陀山志)

 

唐 朝文宗皇帝又一次於禦膳中烹煮雞卵(即雞蛋)忽聞鼎(鍋子)中很多的聲音呼喚觀世音菩薩,很為悽愴。監宰(皇帝侍衛官)以之報聞於文宗皇帝,帝即派遣他前 往察看,驗之果然。帝乃歎曰:吾不知道佛道神力,乃能若是之靈驗。於是敕令司廚自今以後膳食不得再用雞卵。(宣憲志及感應篇傳)

 

五 代時梁貞明二年,有個日本僧伽法名慧鍔,從五臺山得著觀音像一座,將要回到本國時,所乘之船行至新螺觸礁,周圍皆現蓮花浮在海洋面上,船被擊蔽不能前進, 鍔祈禱著說:設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之處,建立精舍供養。不久船復能前行不遠,竟停止於潮音洞下,該地居民有一姓張的親眼目睹這般奇異現象,遂捨 棄所居房屋築庵供奉,定名為不肯去觀音院。(普陀山志)

 

宋 朝有位名叫普明的禪師在崇甯二年八月中旬,居住在天竺獨坐期堂三個月已滿,忽然見到一老僧來對他說:你當三乘演暢頓漸齊行,便可廣度眾生,你若這樣方能報 答佛恩。師問將甚麼法來度人呢?僧云:我看本地人與觀世音宿有因緣,可將菩薩行狀略說本末,流行於世,凡供養和持念的人,得福一定不淺。於是盡其所說,說 完隱身而去。師因此編撰「觀音本行經」編成之後,忽然見到觀世音菩薩現紫金色相,手上還拿著淨瓶楊柳枝,在彩雲中很久很久才消失,眾人皆已見到無不頂禮讚 歎。(觀世音本行經序)

 

宋 朝有一位姓俞單名叫集,是溧水地方的人,在宣和年中赴任興化尉(官名)攜其家眷乘船而行,江上多蚌蛤,船上的客人每日買來吃,集也買而不吃放之江中,偶然 見有一籮筐很重,大家都想把它煮來吃,集便以幾倍的價錢賠償。有次眾人不肯,將蚌蛤放入鍋中煮,忽然鍋中發出很大的聲響,光焰上騰,船上的人都很恐懼將鍋 蓋打開一看,見到一大蚌裂開,殼間發現有觀世音像,旁邊有竹子兩竿,相好端嚴衣冠皆是瓔珞,竹葉枝幹皆是細珠所綴成的,船上的大眾都恭誦聖號悔罪,後將蚌 殼拿回家供奉。(感應篇傳)

 

宋 朝倭奴(日本)派遣使節來進貢,乘船停泊於普陀洋(海洋名)見到觀音像頗靈異,想載往彼國去,臨行時風浪大作,滿洋海面都開著鐵蓮華,風濤猛烈船不能行, 倭奴懼怕而還之,故名蓮花洋。又一次中官(官名)王貴等人奉皇帝旨意運送華幡寶香到山上去,他心中暗自疑惑,汪洋大海之中那裏有菩薩,這都是人自己妄信其 說,方將解維起行時,滿海生出鐵蓮華,風濤洶湧船不能行,眾人望著山上呼號叩頭,風浪稍為平息,忽然發現白牛一頭,從隔山浮至盡食其華,船始可移動,不一 會兒牛返回之間化為白石,至今尚存在故其地名為石牛港。(觀音感應傳)

 

元世祖時至元十三年,丞相(官名即宰相)伯顏平定江南,部下有一位統帥哈喇歹到普陀山,進謁潮音洞,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船忽見蓮花遍滿洋面,驚異悔過復返山祈禱洞中,慢慢見到白衣大士暨童子綽約而過,於是莊嚴聖像,並且構造殿宇於洞上。(普陀山志)

 

元朝成宗時大德五年,有集賢(歷朝有集賢館)學士姓張名叫逢山,到潮音洞見到觀音大士相,彷佛在洞壁之間。次到善財洞,童子忽現於頂上瑞雲之中,復看見大士寶冠瓔珞,手執楊柳,護法諸神侍衛在前,張率領眾人頂禮,祥光滿洞很久才消失。(觀音感應集)

 

元 朝妙岩公主的拜磚(禮佛的拜墊)雙跌(腳背)隱隱,幾乎透過了磚背,此項神物保存在潭拓寺內,相傳妙嚴公主是元世祖的女兒,剃發修淨業就在這個廟裏,日禮 觀音大士不停,是時頗顯靈驗。後來明朝萬曆壬辰年,孝定皇太后聽說這件奇聞,想求瞻仰頂禮,勒令備裝花梨盒內,迎接進入內官,不久,仍送還寺中保存。(宸 坦志餘)

 

明 朝常熟地方罟里村有個老婦人,平常居家持齋念佛很為虔誠,她的兒子傭工於黃時雨(人名)觀察(官名)家中。在萬曆甲寅年秋天,老婦人年六十五歲病將去世, 索新裙不得,命取平常所穿著的舊藍布裙,因潮濕放在中庭曝曬,其裙衣裏有十二幅,須臾之間現出了十二面觀音像,每幅的變相都不同,竹林和鸚鵡各個都極為生 動,經過了一晝夜,老婦人去世了,全村的人也都看見了這奇異的景像。(南海一勺)

 

南郭地方有位姓顧的名叫善人,因其行善故人以善人呼之,平素虔誠奉佛。於丙申年六月十九日,大士現像於竹廉之上,儀容莊嚴觀看的人太多,不久擾攘過度相忽然不見,善人追慕乃請畫工繪其像供養。(省庵禪師遺書)

 

藍 千秋回龍庵記略云:江西省宜黃水經博溪、溪北有一洲,在水之中流,縱橫不及一里四面環水。從前有人從宜黃用船載大士像往城裏,船行至此因重不能前進,於是 卜於像前曰:菩薩想留在此地建造佛剎嗎?果然得吉,裏人構屋供奉菩薩像,地勢本來低凹每逢水暴漲,不能淹及寺址,眾人莫不稱異。(臨川縣誌)

 

清 朝順治皇帝初年,海寇阮俊和日本僧伽合謀,將明萬曆四十九年所賜之大藏經載往日本,有山僧法號照中,統率數百人到舟山(地名)苦苦的哀求留下,阮怒曰:你 們想得經,當向龍宮水府裏去求,遂裝運往東洋,船行至海面遇著一條大魚擋住幾日,船不能動,阮乃悔過即刻返航,不半日船達道頭,僧眾得此消息歡迎法寶,仍 然安藏於殿中。(普陀山志)

 

清 朝康熙三十年,茶山(地名)寶稱庵有僧法號慧如,因為大士像損壞出外化募,一個多月沒有布施到,一天深夜不得已就臥於中丞(官名)王公儼齋(人名)門外。 是夜夫人夢見一個婦人素衣淡妝,告訴她自普陀來化衣的,夫人告公,公亦得是夢。第二天一早問看門的僕人,知道是大士來托夢,當呼僧入許其重修新像,並送至 山中。(普陀山志)

 

清 朝有一僧法號行義,由長安(地名)薦福寺,往定海(地名)普陀山,偕雲水僧眾七人,在天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誠祈禱願見大士慈容。忽然看見洞中現出五色彩 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邊並有白鸚鵡像,莊嚴妙好,其他僧所見者種種不一,很久才消失。王漁洋(人名)先生與行義僧於歸途中相遇,因備知其詳細,遂廣為傳 播宣揚。(居易錄)

 

有 位姓吳名叫天章的人說,直隸省滄州人張漢儒,曾患大病,有一次夢見三位梵僧,以手三摩其腹病立即痊愈,於是發願敬謁四大名山,到了普陀拜謁大士畢,正想歸 時見一老人於洞外掃除因與之相語。老人問曰:你遠道而來不想見見大士嗎?張曰:四千里外到這裏來能見得大士死亦無憾,然而如何安能見得到呢!老人又曰:但 須虔誠祈禱,當有所見。張乃和同輩十餘人跪地禱告很久,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來了!眾人注意一看果然見到大士從石壁中出來,唯只能見到側面。又 再禱告的說:既然蒙大士現身,願能夠見到大士正面好來頂禮,以便回去摹塑尊像,大士即轉背洞而面海,離眾人不過咫尺,紺發卷髻高顴隆准,穿綠色衣但半身在 雲氣中而看不見,大眾歡喜叩頭一舉頭頃,大士進入石壁去了。老人曰:我初來時以得遇大士現身,所以我捨身在這裏,願供灑掃役使,在此很久常常見到聖容,按 郎瑛類纂(書名)載有元朝張光弼(人名)普陀山觀世音善財應現詩,古時早已有所記載。(居易錄)

 

梁 朝寶志大士,俗稱之為志公,當他七歲的時候,皈依鍾山僧法號儉的出家人,專修禪觀,當宋太初年,漸漸發現異跡,梁武帝很恭敬禮遇他,會命張僧綿為他畫像, 志畫面現出十一面觀音像,妙相特別美好或現慈祥或現威嚴,綿不能畫。有陳征虜者,全家事奉志公,乃現真形光耀之相如觀音菩薩,其他尚發現有很多的靈蹟,不 可以勝記。(高僧傳初集)

 

唐 朝有位名叫僧伽的大師,是西域人,龍朔初年來遊到中國,於安徽泗州臨淮縣信義坊。購得地皮一塊,將樹立標牌創建寺院,在標牌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和金像一 尊,上刻有「普照王佛」四個字,於是建造了一座寺院。景龍二年間,中宗皇帝遣派使臣迎接大師進入內廷,尊稱為國師,不久覓住在薦福寺,時常獨自一人處在室 中,室之頂上有一洞孔,經常以棉絮塞住,夜晚就將棉絮拿掉,香煙從頂透出芳馥非常,到了第二天拂曉將洞孔塞住後,香煙仍還繞在頂上。大師平常洗腳的水,人 們多拿去當飲料喝,很多無法醫治的痼疾因此都好了。有一天,中宗帝於內殿對大師說:「京城裏附近幾個月來沒有下雨,願大師大發慈悲解決我的憂愁。」大師乃 將瓶中的水泛灑在空中,不一會兒甘雨大降,帝甚為歡喜詔賜所修寺額,大師請以「普照王」為名,帝想避天後廟的諱名,改為「普光王」寺。景龍四年三月二日大 師坐化於長安薦福寺內,骨塔現今尚存在臨淮。後來中宗帝問及萬回(當時聞人):「僧伽大師究係何人?」萬回答覆,乃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如普門品經上所 說:「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大師初到長安時,萬回禮謁很是恭敬,大師曾經拍其頭說:「小子何以久留此處,可以去了吧。」待大師 遷化後不到數月,萬回也灑然脫化了。大師化跡很多,都記載他的本傳上。(高僧傳三集)

 

唐 朝有一位姓馬的婦人,出生於陝右(陝西省地帶)此地的風俗習慣多是學騎馬射箭的,不知道有三寶這個名稱是什麼?在元和十二年間,忽然有個美女提著籃子買 魚,人們看她美麗大家都相競娶為妻室,美女對大眾說:「你們有能夠誦念普門品的人,我就嫁給他」,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能夠誦念的約有二十多個人;後給以金剛 般若經,能夠誦念的還有十人,乃更改以法華經,為期以三日通通能夠誦念明瞭的人,僅僅只有馬家的兒子一個人能夠通通誦念完畢,乃具備聘禮將美女迎娶回來, 將進門的時候美女稱述有病,請求居住別房,不一會兒便死去了,身體馬上也腐爛了於是將她埋葬,過了幾天,有個身穿紫衣的老僧人來到葬美女的地方,命人啟棺 視察唯有黃金鎖子骨而已。於是對大眾說,這是觀音大士憐憫你們業障很重,故特來此垂示方便現身以感化你們的,話一說完即騰空而去了。(觀音感應傳)

 

唐 朝有個和尚法名惠寬,俗家姓楊,是益州綿竹的人,相傳為觀音十世應身,生來就有異相,隨即聽講經論律一覽無遺,雖有未聽到的經典,凡有疑難前來詢問的,他 都能通通答辯。綿竹地方民俗相信外道,經惠寬教導感化,都並能捨邪歸正,瑞應之多真無法可以記載。(高僧傳二集及石門文字禪)

 

唐 朝有個名叫道翊的禪師,當石晉天福四年居住卓庵,在天竺山的西北以草為衣,以木為食,高行絕塵,有一天晚上,看見前山峰上有大光燭天如同白晝,追跡進前探 視,得到一根異木,乃命匠人刻成觀音大士像來供奉,夜間夢見白衣人來對他說:「雖像已成就,明天有個僧人從洛陽來,隨身攜帶有古佛舍利,你須當面向其請求 供養。」到了第二天,果然有個僧人路過,如夢中白衣人所囑,向其請求得到舍利三顆,納於大士頂門,後來舍利時常發現於頂冠肉髻之上,白光煥發靈異大著。 (武林高僧事略)

 

又 在石晉天福年間,僧人道翊(即前道翊禪師)從陝西終南山到武林山內上天竺,結草廬於西峰,看見瑞光發現於前面溪澗間,尋覓得神木一株,高約數尺,乃命姓孔 名叫謙的刻工,建造大士像,聖像造成妙相莊嚴白光煥發,夜間無須點列燭光,白晝又能掩太陽之影,遠近人民,無不崇拜信奉。(天竺志)

 

宋 朝杭州地方雷峰寺有位名叫慧才的法師,他於元豐元年三月間,為靈芝元照(寺名)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夷約有千餘人,傳授菩薩戒時,正在羯摩之際,即作授懺悔等 業事之一種宣告式,看見觀音像放光講堂上大為光明。淨慈寺的法真禪師,別名守一作戒光記,當時書畫家朱元章書寫這篇記,辯才法師刻碑文立石於龍井,皆以垂 持久永遠紀念。(佛祖統紀)

 

宋 朝有位姓王名叫琰,幼年時旅居交阯地方(即今之安南),該地有位名叫有賢法師,是一位有道德的僧人,遇見琰授以五戒,並送他觀世音菩薩金像一尊令其供養, 琰奉以還都和二弟等均盡力虔誠恭敬,精勤不稍懈怠。後來制度改變將宅毀壞,無屋安放聖像寄存於京師南澗寺中,當時人民競相鑄造錢幣,有盜毀金像以充鑄者, 聖像存放寺中已有數月,有一天琰白晝午睡,夢見聖像站立在他坐位旁邊,心中很是奇怪,醒時已天黑了即跑到南澗寺中,將聖像迎接回來,當夜南澗寺中所有十餘 尊金像,都被盜去不知去向。不久,這尊觀世音金像忽然於黑夜之中大放光明,顯現照耀三尺許的地方之內,金碧輝煌煥然奪目,琰等兄弟和他的僕役,一同親眼目 睹的約有十餘人之多。(冥祥記)

 

元 朝未年至正二十年間,杭城地方遭受兵亂,西山寺廟盡被焚燒,聖像不知去向,大眾都共同追思慕念。丞相(官名)康里公(人名)捐出償金,到處尋求乃於草莽中 覓得,於是擇日齋戒,徒步統率僚屬和士庶民眾,前往迎接聖像,自北門關恭迎聖像到安泰平山地方的西天寺中,當時聖像大放光明照耀雲霄,分為三道:一道遠屬 東方,若朝向普陀山的方向;一道屬上天竺寺的方向;一道則經屬今之西大寺,一時大眾親眼目睹,莫不更加深欽仰。(天竺志)

 

清朝康熙五十年五月初一,有知府(官名)姓馬公叫柱石的到普陀山,啟建祝厘道場,看到大士放金光大圓光達於清涼山崗,經過很久才消失不見。這兩寺的住持曾經有偈記載這件事實。(普陀山志)

 

清 朝有位姓張名叫明達,是順德地方的人。其母鄧氏不能生育,因此祈禱觀音大士而產子,生產之日滿室發光,長不到五歲而母亡故,其祖母余氏撫養猶如己出之晚 子,祖母臨終私下遺留白金數百兩給他,時值戊子年歲饑荒,明達將遺金全部施賑,救濟了不少人免於餓死。有人對其父進讒言,冤枉他私竊家財,明達並不辯白, 後來又有人向他乞求,明達以錢已用完無法幫忙,過了一天向他乞求的人死了,明達愧於無法救他,因此願捨身出家博施濟眾。便登上本處的觀音殿哀禮大士,證明 加被,即向數百仞的懸崖跳下去,不覺墜在山根石上,穩然坐著毫無損傷,自是持齋發出塵之念。他年十七歲的時候,向他的父親陳請出家,其父生氣責備,他退思 不止唯有專心持念大士。復求助於祖父,其祖父面諭其父而俯首應允,然而還有所留難,過了十多天,半夜夢見白衣人來對他說:「佛子你可以走了,勿要辜負這個 好時光。」明達馬上起身跑出門外,當時街上的門戶通通洞開,天雨濛濛前途莫辨,獨有數只螢火蟲在明達身旁一上一下,明達因此追逐著向前行走,經過約十餘里 後天方拂曉,於時投向鼎湖和尚為他剃度,取法名開詗。居住不久忽患重病,臉上神色都已大變,只要有人見到他都以為他沒救了。詗唯一心正念,很久很久忽然蘇 醒漸漸的好了,知道這全是大士的冥中加被,因此虔誠的請人繪千手聖像事奉,繪像的時候結壇持咒,他每日沐浴更衣,畫像的人以紙兜掩氣,彩色也不用牛膠墨 汁,至於紙筆各各都先加以持咒念法。當聖像完成的那天晚上,大放光明,壇外的樹林牆壁都金色晃耀,凡見到的人莫不驚奇讚歎。(觀音慈林集)

 

清 朝有個和尚法名弘贊,當他年十八歲的時候父母俱亡,他聽說持齋能受到冥福,於是斷葷食,後來閱讀「六祖壇經」有所感悟,知道人能成佛於是出家,冀望能夠立 身行道以益先靈。每天早晚都必定禮佛懇禱,逢盂蘭會時期亦必追薦。丁酉年春天,以西洋白氈請人繪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聖像,高約七尺,除去皮膠僅用香汁和彩 色,仍令繪畫的人每日沐浴更衣,聖像繪成後罄用衣缽資糧,延集僧眾多人,先為講說大悲懺法宗趣,次乃以三七日修持禮佛,於是感到大士身放金色之光,手所執 青紅二蓮花頻放異彩,所有的人都目睹,異口同聲歎為稀有。後來凡於像前修持禮佛的人,蓮花上的白光常常湧現,看見的人莫不欣喜發大信心。弘贊再從尋求研究 三藏,編纂傳記,根據他個人所見所聞撰寫成「觀音慈林集」三卷。(觀音慈林集記)

 

觀 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 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亦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 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 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 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力,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 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 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印光法師復麗隱叟書)

 

印光法師此段文字解釋觀世音菩薩聖蹟甚詳,文筆清晰,意義深長由淺入深,極為明瞭,亦頗為一般人所能瞭解,故不加譯,以全其真,茲照原文鈔錄,作為本篇終結,謹附志雲。

 

 

previous.png        back_to_top.png

 

主頁  相片  經典  大藏經  咒典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