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卷第七
慧远述
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十五失)。
身等三业五门分别(释名辨性一 辨相二 开合广略三 轻重四上下五)
第一释名。辨其体性。色形聚积。名之为身。起说之门。说之为口。伺缘名意。依斯起作。故名身业乃至意业。名字如是。体性云何。身业有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色入所摄。彼说身作。是碍性故。色聚所收。是实法色眼所行故。色入所摄。所谓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聚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色义同前。以何义故。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之中。实色非业。凡是业者。要是假色。相续之中。有损有益。方名为业。故成实言。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之为业。相续之中。后起异前。名余处生。大乘法中。实有作业。相续乃成。义有两兼。不得偏取。作业如是。无作业者。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此无作色。非眼所行。唯意识知。故法入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是其非色非心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不说有无作色。良以无作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为意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义有两兼。是身业故。得名为色。无色心相。名非色心。身业如是。口业亦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声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实法声耳所行故。声入所摄。彼宗不说有假名声以为业矣。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假名声意所行故。法入所摄。相续之中。方有损益。故名为假。无作业者。论释亦异。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色性故。色聚所收。是无作法意所行故。法入所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口业之相。类身可知。意业之中。诸论不同。依如毘昙。但有作业。无无作业。故彼论言。以三种故。意无无作。言三种者。谓善恶等三性法也。色法之中。三性并故。善身口边有恶无作。恶身口边有善无作。心法不尔。善恶不并。善心之中。无恶无作。恶心之中。无善无作。以是义故。但有作业。然彼作业。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心数中思数为体。故心法收。是意所行故法入摄。若依成实。意地具有作无作业。故彼论言。无有因缘令使意地无无作业。彼说作业与毘昙同。所言异者。不说心外别有思体。故彼论言。思若非意。更复说何以为意业。意行缘中说名为思。无作业者。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复非情虑。说非色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有作无作。其中作业。思数为体。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无作业者。是心业故。得言是心。非心相故。得言非心。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意业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身业之中有其三种。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身三邪是名为止。礼拜等事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作心不礼拜等。是名为止。作身三恶杀盗邪淫。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身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问曰。善恶止业之中。舍彼恶作。以为善止。舍彼善作。以为恶止。无记之中。何不舍彼善恶二作以之为止。乃舍无记作起之业。以为止乎。若无记中。还舍无记所作之业以为止者。善中之止。还应止彼善中之作不舍恶作。恶亦同尔。释言。不类善恶二门。正相违返。正相违故。有二相翻。一总二别。总而论之。以善对恶。以恶对善。别而论之。善中之止。必翻恶作。恶中之止。必翻善作。无记望彼善恶二门非正相违。非正违故。唯总相翻。无别相翻。总相翻故。无记翻彼善恶二门。不别翻故。无记之止。不翻善恶二门之作。无记之作。不翻善恶二门之止。当分之中。止作相翻。口业亦三。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口四过。是名为止。读诵赞叹如法之音。是名为作。不善亦二。一止二作。不读诵等。是名为止。作口四过。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口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意业亦三。善恶无记。善有二种。一止二作。止离一切不善业思。是名为止。起善业思。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之心。止离善思。名之为止。起恶业思。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止离威仪工巧等心。名之为止。起此名作。问曰。杀生劫盗邪淫是身作者。口教他杀。仙人忿怒杀干陀罗一国人民。是何业乎。论释不同。若依毘昙。是身业摄。究竟成杀。要在身故。口教杀者。所教之人要身断命。方始成业。仙人忿怒而杀人者。近住鬼神知仙意故。害彼国人。若依成实。口教杀者。则是口业。意瞋杀者。则是意业。故彼成实三邪品云。口亦能教。意亦能为。但身多故。名为身业。余业道中。互造例然。邪淫一种。唯是身作。以其成业要在身故。如涅盘说。此三业中意名正业。身口二种。名为期业。期谓期会。从其业思。期会集成。在于身口。故名期业。又彼经言。意直名业。身口二业。名为业果。以从业思成身口故(此二门竟)。
次明开合广略之义。开合不定。或总为一。通名为业。或分为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此如上辨。或说为三。于中有三。一就具分别。谓身口意三种之业。二随义分别。一者作业。所谓身口二种作业。二无作业。所谓身口无作之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所谓意业。三就性分别。所谓善恶无记之业。或说为四。谓黑白等四种之业。或说为五。如杂心说。身业有二。作与无作。口业亦尔。则以为四。意唯有作。通前说五。若依成实。意地亦有作无作业。若从是义。说业为六。或分为九。身口意业各有三种。善恶无记。则为九也。又如成实九业品中。更说为九。何者是乎。彼说欲界有其三种。一是作业。二无作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此如上辨。色界亦尔。则以为六。无色有二。一无作业。二者非作非无作业。通前为八。及无漏业。通前为九。或分十三。如毘昙说。身口有五。一者善作。二不善作。三无记作。无作有二。通前为五。无作二者。一善无作。二恶无作。无记羸劣不发无作。身业既然。口业亦尔。则以为十。意地唯有三种作业。通前十三。若依成实。意地亦有善恶无作。据斯以论。业有十五。或复说为二十三业。善业有十。谓不杀等。不善亦十。谓杀盗等。通身口意三种无记。便是二十三种业也。广以分之。数别难穷(此三门竟)。
次辨三业轻重之义。三业之中。何者最重。于中先以身口二业。对彼意业以辨轻重。后别论之。言以身口对意辨者。意业最重。一切身口。由意成故。又恶业中邪见最重。能断善根。作一阐提。善业之中。三乘出道最为殊胜。世间之中。非想业胜。皆是心作。故知意重。次就三业别明轻重。身中最重。出佛身血。口中最重。所谓破僧谤方等经。意中最重。所谓邪见恶业。如是善业之中。菩提之业最以为重。此三种中。身轻口中意为最重(此四门竟)。
次辨上下得报不同。如龙树说。不善有三。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善中亦三。谓下中上。下生修罗。中生人中。上生天生。又更分别。恶有四品。谓下中上及与上上。下生修罗。中生饿鬼。上生畜生。上上之者生地狱中。善中亦四。下者生人。中者生天。上品之者。得二乘果。上上之者。得无上果。又涅盘中善分四品。下生欝单。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阎浮提。盖乃对道以分上下。彼欝单越。不任受道。下善生之。中上二品。生处难解。若对道法。中品之善。应生瞿耶。上生弗婆。但彼经中中上两品。约报分耳。南阎浮提。受道中胜。上善生之。若对果报。以分四品。下生阎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欝单越。三业之义。略辨如是。
三性业义三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分相二 就人分别三)
第一门中释名辨体。三性业者。所谓善恶及与无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此违与顺。如下五品十善中释。非违非顺说为无记。解有两义。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名义如是。体性云何。善有二种。一者生得宿习今成。二者方便对缘新起。不善唯一。不分生得方便之别。何故如是。一切恶法。皆由过去久习性成。不假现在。方便修起。为是不分。无记有四。所谓报生威仪工巧及与变化。苦乐两报。名为报生。进止往来。是其威仪。营世生务。说为工巧。十四化等。名为变化(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相别有五。一约世法以为三性。一切凡圣身口意中止作两善。斯名为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生威仪工巧变化。通名无记。二约出家道法分别。一切凡圣身口意中止作两善。名之为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生无记威仪工巧及与变化。义别有三。如律中说。顺法所作。斯名为善。违法所作。通名不善。非违顺者。说为无记。三对果分别。生乐名善。生苦不善。不能生者。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学人身口意中止作两善。名之为善。能生乐故。止作两恶。齐名不善能生苦故。报生威仪工巧变化。说为无记。不能生故。无学圣人。一切所作。通名无记。不能记得未来果故。故地持中。罗汉所犯名为无记突吉罗罪。罪既无记。善等亦然。四对理分别。理谓空理。顺理名善。违理不善。非违非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所作善恶无记。悉名不善。取性心起。违空理故。三乘圣人顺理之行。名之为善。三乘圣人随事所作。说为无记。五对实分别。实谓不空如来藏性。于此实性。顺名为善。违名不善。非违非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诸佛菩萨真证行德。名之为善。凡夫二乘一切所作。悉名不善。菩萨法中缘修无漏。亦善不善。相顺名善。以性违故。说为不善。余非情法。说为无记(此二门竟)。
次就人论。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如来一人。大小不同。小乘法中。宣说如来有善无记无不善业。如杂心说。又如成实。佛报无记。余德是善。大乘法中。宣说如来一向是善无恶无记。故地持云。唯有如来。一切皆善。大智论中。亦同此说。故彼宣说十八不共一向是善。三性之业。略之云尔。
三受报业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就处分别三)
第一释名。言三受者。所谓苦乐不苦不乐。逼恼名苦。适悦名乐。中容之受。舍前二种。是故名为不苦不乐。亦名舍受。所言业者。善恶等因起作三受。故名为业。问曰。善恶能生五阴。以何义故。偏云受业不说色业想等业乎。如成实论三受品说。受是实报。故云受业。余是名报。故阙不论。言受实者。苦乐等报。正酬过去善恶之因。故名实报。自余色等。非是正对善恶二因。故不名实。但是相从说以为报。故曰名报。彼论复言。受是最胜。故云受业。余者不如。所以不说。所言胜者。酬因明显生欣生厌。其力功强。故名为胜。余不如是。故名不如。彼论复言。受于缘中相别可得。故云受业。余不如是。癈而不论。云何受心缘中可得。如人说言火苦火乐。如是一切。以受缘中发生差别。酬报义显。故名受业(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问曰。何业能得苦受乃至何业能得舍受。释言。恶业能得苦受。善业能得乐舍二受。恶业得苦。义在可知。善业之中。何者得乐。何者得舍。毘婆沙中两师别论。一师释云。善有三品。谓下中上。四禅已上上妙之善。能得舍受。故彼论言。得不苦不乐。是说为上善。中下二善。皆得乐受。问曰。下地以何义故无舍受报。毘昙释言。下地是麁。舍受是细。下地不寂。舍受寂静。又复下地作善之时。但为受乐不为于舍。是故下地无舍受报。如此说者。三禅已还无有报心。而命终者。无报舍。故一师所立。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舍受。中善得乐。如此说者。三禅已还。亦有报舍。有报舍故。三禅已还。报心之中。亦得命终。成实法中。同向后说。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舍受。下者能得三禅已还舍受之报。上者能得四禅已上舍受之报。良以善法起不顿成。始微次着终则微妙离相寂静。是故上下同得舍受。中得乐受。问曰。舍受既从善生酬遂善因应名为乐。以何义故说名为舍释言有以。下善所得。通应名乐。以轻微故。觉心不了。故名为舍。上善所得实是胜乐。以寂静故。舍麁觉心。故说为舍。问曰。所感上下二乐名为舍者。能感之善应名无记。释言。不类。夫无记者。不能记得当来果报。方名无记。良以记法生果为义。但令生果。斯名为记。乐者是其觉知为义。上下二乐。觉心微少。故不名乐。说为舍矣。问曰。下善所得乐果。觉心微故便名舍者。下不善业所得微苦。觉心亦少。以何义故。不名为舍。释言。不类。苦性麁重。违心义强。皆有觉知。故不名舍。乐性轻薄。起不违心。生觉义微故说为舍。问曰。苦乐并从业生。以何义故苦麁乐微。释言。三界有为之法。体是无常生灭行苦。彼苦受者。用彼微细行苦为体。苦上生苦。苦增故麁。彼乐受者。亦用微细行苦为体。苦上生乐。浮薄故微。以苦麁故。轻重之苦。皆名苦受。以乐微故。麁为乐受。细为舍受(此二门竟)。
第三门中。就处论之。处谓三界五道差别。先就三界分别其相。苦受业者。依如毘昙。起在欲界。所得果报。亦在欲界。若依成实。苦受之业。起通三界。系属欲界。欲界正起。上界寄起所得果报。起通三界。系属欲界。欲界是其正受报处。上界是其寄受之处。问曰。上界云何起苦。释言。上界报欲尽时生忧恼心。忧恼即是苦受摄也。故彼论言。苦乐随身至于四禅。忧喜随心至于有顶。忧苦并是苦受摄故。乐受业者。依如毘昙。在欲色界三禅已还。所受之报。亦在欲色三禅已还。若依成实。乐受报业。三界遍起。系属在于三禅已还。三禅已还。是正起处。三禅已上。是寄起处。所得之报。亦通三界。系属在于三禅已还。三禅已还。是正受处。三禅已上。是寄受处。舍受业者。起通三界。受报不定。若依成实。三界受之。问曰。舍受既通三界。何故经中。说四禅上有舍受乎。成实释言。四禅已上。更无余受。故偏说舍。然实舍受。非不通下。若依毘昙。唯四禅上有舍受报。下地无之。下地设有受。是方便舍。三界如是。次就五道分别其相。苦受业者。五趣通起。受报亦然。下三趣中。受总报若。人天二趣。受别报苦。乐受业者。依如毘昙。五趣遍起。所得乐果。有总有别。总报之果。唯在人天。别报乐受。唯除地狱遍余四趣。此云何知。如杂心说。善业有四。一现报业。二生报业。三后报业。四不定报业。此四种中。地狱造三。除现报业。以地狱中无善报故。余四趣中。具起四业。明知。余趣通有善报。若依成实。实受之业。五趣通起。所得乐受。亦遍五道。故彼论言。善业大利。得人天报乃至涅盘。善业小利乃至三涂亦得少乐。舍受业者。依如毘昙。人天通起。报在色天。若依成实。舍受之业。五趣通起。受果亦然。三受报业。略述如是。
三界系业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能系二 所系三 处分别四 治断五)
第一释名。三界系者。所谓欲色无色系业。欲谓欲界。染爱尘境。名之为欲。欲别上界。名为欲界。然欲界中。亦着己身。但欲五尘。下有上无。为别上界。就欲名矣。色谓色界。对下以名。应名无欲。以此界中着内色形。从其所著故名为色。色别上下称曰色界。言无色者。谓无色界。从其所取。应名心界。以此界中绝其色报。背下彰名。故云无色。以斯别下名无色界。言系业者。释有四义。一就业体以辨系义。有漏之业体属三界。是故名为三界系业。二就得果以辨系义。有漏之业受报之处。定在三界。是故名为三界系业。三就业果相对辨系。于三界中。业果相缚。是故名为三界系业。故成实云。始从地狱乃至他化。于中受报名欲界系。始从梵世至色究竟。于中受报名色界系。始从空处乃至非想。于中受报名无色系。四对惑辨系。为其当界烦恼缘缚。故名系业。问曰。业果共相缚故名为系者。以何义故不名系果。偏云系业。释言。就果说系亦得。今据业门故名系业。又业是本故偏说之。又问。烦恼亦能系果。以何义故不说烦恼以之为系。偏云系业。释言。烦恼理亦是系。今就业门故云系业。又业正种故偏说之。问曰。无记不定报业何界系乎。成实释言。是欲界系。所以者何。能是欲界业果报故。又问。系业系法何别。释言。系业局在三业。不通余法。若论系法。通业烦恼及彼相应心心法。等皆名系法。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能系。于中有四。一漏无漏相对分别。有漏是系。无漏不定。小乘法中。一向不系。大乘法中。无漏有二。一者真证。一向不系。二者缘照。亦系不系。望分段果。不集不招。故名不系。望变易果。因果相缚。亦名为系。谓于变易世间之中。受果报故。二就善恶无记分别。若言业体定属三界。又为当界烦恼缚故名系业者。一切有漏善恶无记。斯名系业。若言得果定属三界。又在三界因果相缚。名为系者。有漏善恶名为系业。无记不系。无果报故。就彼善恶二业之中。不善之业定系欲界。善业有二。一定二乱。乱者所谓施戒等善。系属欲界。定者所谓八禅定业。八中四禅。系属色界。四空定业。系属无色。三就身口意业分别。身口二业系属欲色。意业一种。通系三界。四就罪福不动分别。罪者所谓不善之业。福者所谓散善之业。言不动者。八禅定业。此三种中。罪福二业。系属欲界。不动业者。系上二界(此二门竟)。
次辨所系。于中有二。一对系业。明其所系。二对系法。明其所系。业所系中分别有四。一就有漏无漏分别。依如毘昙。有漏报法从业所生。是业所系。无漏不从有漏业生。非业所系。若依成实。一切有漏皆从过去有漏业生。是业所系。无漏之法。亦从过去施戒等生。但是业果而非业系。何故如是。经中说有不系受故。又无漏法起必藉因。生必托缘。过去所修施戒等善。以之为缘。方便无漏以之为因。因力大故。所以不系。论释如是。若言因果共相属著名之为系。理亦无伤。大乘法中。真证无漏。非业所系。变易无漏。是业所系。二三性分别。依如毘昙。无记法中报无记法。是其业果。为业所系。余非业系。若依成实。有漏法中三性之法。皆从过去有漏业生。是业所系。故彼论言。我说业报有其三种。善恶无记。言善报者。有人过去修善法故今报纯善。不善报者。不能男等贪欲之报。毒蛇蝎等瞋恚之报。如是一切。无记之报。义在可知。是业报故。是业所系。又彼论言。诸所生法皆业为本。若无业本云何能生。故知。诸法皆业所系。三内外分别。毘昙法中。众生内报从业而生。是业所系。外山河等一切境界。不从业生。非业所系。问曰。一切山河大地乃是众生依报之果。云何说言非业所系。又人作善便生好处。若人造恶便生恶处。云何说言非业系乎。毘昙释言。外山河等。还用外法四大为因。不由业起故非业系。言作善业生于好处作不善业生恶处者。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然所住处。不由业起。故非业系。若依成实。一切内外皆是业果。并是所系。问曰。外法非众生数。先自有之。不由业有。云何说言是业系乎。又复外法同类相生。如豆生豆麦生麦等。何用于业而云业果业所系乎。成实释言。外法虽复非众生数。而是众生共业果故。亦从业起。若言外法同类相生不由业者。是义不然。云何不然。如彼众生。虽从父母和合所生。亦假于业。外法亦尔。虽复同类。迭相因起。由业。何伤。又一切物。不尽从于同类因生。如劫初时。一切万物无因而起。明知。由业。由业生故是业所系。四三聚分别。言三聚者。所谓色心非色非心。依如毘昙。色法之中。唯报五根及彼扶根色香味触。是其业果。业之所系。自余一切方便长养眼等五根及外五尘。皆非业果。非业所系。心法之中。唯有报生心心数法。是其业果。业之所系。自余一切三性心法。皆非业果。非业所系。非心法中。唯有命根无想天报众生种类及彼相应生住灭等。是其报法业之所系。余皆非报。非业所系。若依成实。有漏法中。一切色法。一切心法。及非色心。通是业果。是业所系。上来四门。对业分别。次对系法明其所系。依如毘昙。欲界地中一切有漏。为欲界中烦恼缘缚。名欲界系。色界地中一切有漏。为色界中烦恼缘缚。名色界系。无色亦尔。成实论中不存此义(此三门竟)。
次就处所分别系相。依如毘昙。欲界系业。唯欲界起。受报之时。亦在欲界。色界系业。起在欲色。受报之时。唯在色界。不通余处。无色界业。三界通起。受报之时。必在无色。问曰。何故下界之中得起上业。身在上界不起下业。释言。以其界地断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断。是故在上不起下业。问曰。若既欲界系业唯欲界受非余处者。如经中说。洗僧之福。得生梵世。洗僧散善。是欲界业。云何而得上界受乎。释言。洗僧福德因缘导生禅定。故生梵世。非洗僧福亲能生彼。经就远缘故。说洗僧得生梵世。又问。禅定是上界业。唯上界受非下界者。经说。修慈正报梵世。后生欲界身心无恼。云何而言非下界受。释云。慈体是上界业。唯上界受。经中所说。后生欲界身无恼者。彼修慈时。前后方便。身口柔软不恼众生。此之方便是欲界善故生欲界。身心无恼。若依成实。三界系业当地亦起。在他界中亦得寄起。如在欲界修起八禅。则是下界寄起上业。又在上界起邪见等。则是寄起下界不善。又如初禅婆伽梵王语诸梵众。汝但住此。我能令汝尽老死边。汝等不须诣瞿昙所。亦是寄起欲界不善。又诸梵等。见佛礼拜发言赞叹。则是寄起欲界善业。问曰。上界邪见等心是无记法。云何说言下界不善。成实释言。经说。邪见是苦因缘。其犹苦报所有四大一切皆苦。邪见如是。云何无记。是不善故。系属欲界。又成实中。三界之果。亦得寄受。如上二界。报欲尽时。心生忧恼。此之恼苦。系属欲界。上界寄受。又经中说。洗僧之福。得生梵世。亦是上界寄受欲果。又经中说。修慈因缘。正生梵世。后生欲界身心无恼。亦是欲界寄受上报。大乘法中。同成实说。一切诸业。皆得寄起。悉得寄受。乃至正报。亦是寄受。非直残气(此四门竟)。
次辨治断。于中有二。一总明治断。二随位别论。所言总者。毘昙法中。不善思业。烦恼相应。正断其体。以断体故。此业尽处。名为数灭。自余一切身口恶业。及诸善业。但断业思系缚之义。不断业体。不断业体。故不名数灭。成实法中。断烦恼故。令业不起。名为断业。然彼宗中。由断烦恼。令业不起。悉是数灭。不同毘昙。有是有非。故彼论言。见断法者。谓示相慢及彼所起诸余法也。修断法者。不示相慢及彼所起诸余法也。示相我慢是见谛惑。所起法者。谓此所生业及苦果。不示相慢是修道惑。所起法者。谓此所生业及苦果。故知断处则是数灭。大乘法中。亦断业体。以知诸业妄想心起本无法故。总相如是。次约诸位别以论之。依如毘昙。三涂恶业。有是见断。有是修断。凡夫先来。依见谛惑。所起之业。见道时断。凡夫先来。依修道惑。所起之者。欲界修道九无碍断。此义如后四业章中具广分别。欲界地中人天所受别报恶业。得那含时一切皆断。人天善业。得那含时。永断系缚。生上地时。永更不行。上界善业。随地各别九无碍道断其系缚。生上地时。入涅盘时。永更不行。若依成实。三涂恶业。一向在于见道中断。问曰。毘昙三涂业中分为两分。有是见断。有是修断。何故成实。三涂恶业唯见道断。释言。两宗辨惑各异。毘昙法中。凡夫并起见谛修道二轮烦恼。迷理生者。是见谛惑。缘事生者。是修道惑。此二种惑。并发三涂不善意业。造业已竟。恒有能得法。得彼往业。系属行人。入见道时。见惑所起不善家。得一切皆断。欲界修道九无碍时。修惑所起不善家。得一切皆断。故分两处。身口二业。唯修惑起。彼是世断剎那断故。无得得之。但为欲界业思。系缚。断业思时。彼缚亦断。故名为断。成实法中。凡夫之时唯起见惑。修惑成就而不现行。何故如是。彼宗之中。一切烦恼皆有取性。凡夫起惑取性则重。见道时断。是故凡夫所起烦恼。悉名见惑。圣人起惑。取性轻微。凡夫起惑。不能如是。故凡夫时。不起修惑。良以彼宗凡时唯起见谛惑。故三涂恶业。悉见惑起。是故一切唯见道断。欲界人天别报恶业。及与欲界一切善业。得那含时。一切不行。于中虽有礼拜等善。名用心起。是无漏善。非欲界业。上界善业。随断结处。一切不生。于中虽修禅定等业。名用心起。非是系业。大乘法中。三涂恶业未起之者。至种姓时。毕竟不起。已起之者。有重有轻。重为定系。轻为不定。所言定者。有三种定。一者时定。现生后时定受报故。二者报定。定得果故。三者处定。定于三涂受果报故。言不定者。亦有三种。一时不定。现生后时无定在故。二报不定。遇缘则受无缘不受。三处不定。于六道中。得受便受。无定所故。彼定业者。种姓时断。不复用之。受恶果报。以种姓上生自在故。彼不定业。初地时断。故地经中宣说。初地离恶道畏。又地持云。解行菩萨。转恶趣报入欢喜地。明知。初地恶业永尽。解行已还。以悲愿力用之受生。故地持云。种姓解行。或生恶道。又涅盘云。地前菩萨。过去世中微尘等业。以愿力故。一切悉受。问曰。论说种姓菩萨超过声闻辟支佛上。声闻法中入见道时。已于恶道毕竟不受。云何种姓乃至解行犹受恶道。释言。二乘于生死中一向厌离。不愿不堕。故见道时。三恶道业毕竟不受。地前菩萨。悲愿随物。故于三涂受恶果报。若尔地上何故不受。以业尽故。欲界人天别报恶业。亦至初地毕竟永尽。恶业如是。人天善业未起之者。至初地时。见法空寂。舍离取着。不复更起。若复通论。种姓已上。见诸法如。不复起之。已起之者。亦有二种。一者定系取性心起。二者不定随顺世谛。假名心起。彼定系中。有正有习。不定亦然。定中正者。种姓时尽。不复用之受生三有。以种姓上于六道中生自在故。定中习者。种姓已上。以悲愿力转为不定。用之受生。至初地时。究竟穷尽。故初地上名出世间。故彼法花优婆提舍。宣说初地为离分段。又楞伽云。初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离二十五有。明知。初地三有报尽。不定之中所有正业。初地已上。犹用受身。彼初地上虽复内有法性之身。犹杂彼报。故大品中。宣说七地有其肉身。良在于此。至八地时。究竟穷尽。故涅盘云。八地已上名阿那含。不复还来二十五有。又不更受臭身虫身。不定之中。微细习气。至佛乃穷。以十地还未穷尽故。不得名为断有顶种。唯佛尽故。独佛善断有顶种也。三界系业。略之云尔。
三时报业义五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定其业体二 界趣分别三因缘分别四 得果多少迟速分别五)
第一释名辨其相。三报业者。所谓现生后报业也。受果于今。名之为现。次现报起。目之为生。过生方受。谓之为后。现起善恶。造作彼报。名三报业。名义如是。相状如何。开合不定。或分为二。谓定不定。三时定受。名之为定。不定受者。名为不定。或分为三。以时统摄。无出现生后时业也。良以受报无出现生后报时故。定不定业得现报者。通名现业。生后亦然。或分为四。如经中说。前三种上。更加一种不定报业。则以为四。若现作业。现还受之。现若不受。于即不受名现报业。若现作业。次生应受生。若不受于即不受名生报业。若现作业生后应受。后若不受。于即不受名后报业。若现作业。于三时中。遇缘便受。不遇不受。名不定报。或离为八。向前四业。望果各有定与不定。故有八也。相状如何。有业属现还于现时定受果报。则以为一。有业属现而于现在受果不定。遇缘便受不遇不受。则以为二。有业属生而于生时定受果报。则以为三。有业属生而于生时受报不定。缘会便受不遇不受。则以为四。有业属后而于后时定受果报不可移转。则以为五。有业属后而于后时受报不定。缘会便受不会不受。则以为六。有业不定属于三时。而于三时定得果报不可差脱。则以为七。有业不定属于三时而于三时受报不定。缘会便受不会不受。则以为八。此八种中。义别有四。如经中说。一者时定而报不定。二者报定而时不定。三时报俱定。四时报俱不定。相状如何。就彼三时定业之中。分为两句。定得报者。以为一句。时报俱定。不定得者。复为一句。时定而报不定。就彼不定三时业中亦分两句。定得报者。以为一句。报定而时不定。不定得者复为一句。时之与报。二俱不定(此一门竟)。
次辨业体。若对三报以定其业。此相易分。一切业中现所受者。说为现业。次生受者。说为生业。后中受者。说为后业。若就四业以定其相分别有二。一随心分别。求现报者。说为现业。求生报者。说为生业。求后报者。说为后业。心无期为。而造业者。说为不定。二就业相随义分别。如成实说。利而不重。是现报业。所谓于佛及诸贤圣父母等所。数起善恶。数起名利。起不殷至说为不重。以求上境数起善恶。故得现报。若于上境重心作业。此报广大。非现能受。是故偏简不重之者为现报业。问曰。若言利而不重得现报者。末利夫人一食施佛。便得现果。何待利乎。释言。有以。利而不重得现报者。是现报业而得现果。就因为论。不据其缘。末利夫人一食施佛而得果者。约心以分。是现报业。求现报故。若就业相以分四业。此不定业。得现果报非现报业。以不利故。但可为缘助彼过去不定报业而受今果。不关缘事。重而不利。是生报业。谓五逆等于一境上。不过起于一逆两逆。故曰不利。于上境界。起此违害。非极重心。不能成辨。故说为重。此报重故。不得现受。何故如是。以身小故。则无大苦。以命促故。便无久恼。是故现在不受重报。五逆之业。引报促故。不至后中。故生受之。亦利亦重。是后报业。所谓轮王菩萨业等。彼业难成。非数不就。是故须利。彼报难阶。殷至方克。是故须重。以难成故。后中受之。不利不重。是不定业。就此业中。现及不定。善恶通论。生报业中。偏说其恶。后报业中。偏彰其善。盖隐显耳(此二门竟)。
次就界趣分别其相。界谓三界。趣谓六趣。先就三界分别其业。于三界中。一一皆得具起四业。总相如是。若随人地以别论之。则有无量。人谓凡圣。地谓九地。始从欲界乃至非想。凡夫于彼九地之中。随身何处。但令自地烦恼未尽。于自地中。具起四业。若结尽者。在欲界中。退种姓人。于自地中。具起四业。以彼可退还生自地故有生业。余三可知。若不退者。于自地中。但造三业。除生报义。起余三种。以不退者次身必定生上地故。在上八地。自地结尽。莫问退性及不退性。于自地中。皆造三业。除生报业。自地结尽。次身必定生上地故。一切上界。皆无退故。不简退者。自地如是。于上地中。结未尽处。具起三业。除现报业。身在下故。身在欲界。于上地中。结已尽处。退种姓人。亦起三业。除现报业。身在下故。退种姓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得有生业。后及不定义在可知。若不退者。但造二业。除现生业。有余二种。身在下故。除现报业。以不退者彼地结尽。次身必定生上地。故除生报业。若身在于初禅已上。至无所有。于上地中烦恼尽处。莫问退者及不退者。于上地中。皆起二业。所谓后报及不定报。身在下故。不造现业。天无退故。次身随逐有结处生。故结尽处。不造生业。身在上地。于下地中。一切不起。下结断故。毘昙如是。若依成实。凡夫身在一切地中。于其自地。结尽不尽。皆起四业。于上地中。所得禅处具起三业。除现报业。起余三种。于下地中。亦起三种。除现报业。以彼宗中三界之业得寄起故。凡夫如是。次论圣人。若论圣人。身在欲界二禅三禅及第四禅。但令自地烦恼未尽。皆于自地具起四业。以此四地多生处故。身在初禅。于自地中。烦恼未尽。唯造三业。除其后报。何故如是。初禅之中天。虽有三处但有二。梵身一处。梵辅大梵。同在一处。圣人一处不重生故。无后报业。毘昙如是。若依花严大智论等。初禅有其四天三处。是则圣人在初禅中亦起四业。一切圣人身在四空。于自地中烦恼未尽。皆起二业。所谓现报不定报业。现报之业。随身受之。故有现业。不定之业。现在得受。故有不定。无多处故。无其生报及后报业。一切学人。随所在处。自地结尽。于自地中。但造二业。所谓现报不定报业。于自地中。不重生故。不造生业及后报业。问曰。凡夫退种姓者。于自地中。烦恼虽尽。犹起四业。圣人亦有退种姓者。何为不得具起四业。释言。圣人虽有退者。终不经生。是故不得具起四业。自地如是。一切圣人。随在何地。于上地中。所得之处。结未尽者。具起三种。除现报业。身在欲界。于上地中。结已尽处。退种姓人。亦起三种。除现报业。退种姓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不退之者。于彼上地。结已尽处。但造一种。不定报业。身不在彼故无现业。更不生彼故无生报及后报业。一切圣人。身在初禅至无所有。于上地中结尽之处。但造一种不定报业。以生天者无退转故。何故圣人生天无退。以色界上无退缘故。于下地中一向不造。学人如是。无学云何。释言。无学得造现报及不定业二种善业。虽无文证。准彼那含。造业可知。毘昙如是。成实法中人释不同。有人说言。圣人一向不造新业用之受生。设令造者。但起现报不定报业。不作余二。论文似尔。故彼成实三报品云。无学圣人。不集诸业。学人亦然。虽有此言。其义难解。云何难解。有人先在见道已前修得初禅。依此初禅入见谛道。乃至那含后更修得二禅三禅乃至非想。用之上生。则是圣人造业受生。云何不造。以此难故。今更释之。无学圣人。一向不造。学人不定。结尽之处。一向不造。与罗汉同。结未尽处。得有造义。问曰。圣人作业生者。何故论言一切圣人散坏诸业不集不积灭不然等。答曰。圣人结尽之处。不集不造。非有结处亦不造义。故彼成实三报品中问曰。若人离此地欲还能集起此地业不。论自释言。有我心者。还复起之。无我心者。不复更起。无我心者。是其圣人。圣人于彼离欲之处。方始不起。明知。未离得有起义。问曰。圣人得造业者造何等业。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辨惑相。二约惑辨业。三就地分别。言惑相者。一切圣人修道烦恼伏断不同。乃有四种。一未伏未断。未得上禅伏下烦恼名为未伏。未有圣慧断下烦恼名为未断。二已伏未断。已得上禅伏下烦恼名为已伏。未有慧除名为未断。三已伏少断。已伏同前。言少断者。如斯陀含。欲界修惑已断六品。三微犹在名为少断。一切地中同有此义。四已伏已断。已伏同前。言已断者。已有圣慧断之毕竟。此之四义遍通诸地。惑相如是。次约诸惑有无之义。明其起业多少不同。当知。圣人于彼未伏未断之处。具起四业。就所起中善具起四。不善唯二。谓现不定。圣虽造恶。但起意业不发身口。又意业中轻而不重。是故唯造现及不定。余二全无。于彼已伏未断之处及少断处。但造善中现与不定。余悉不起。于彼已伏已断之处。一切不造。设令起之。是习非正。不能牵报。次就地论。依如彼宗。圣人身在欲界二禅三禅四禅。烦恼未尽得起四业。若已尽者。一向不造。若在初禅烦恼未尽。得造三业。除其后报。若已尽者。一向不造。于上地中。结未尽处。得造三业。除现报业。结已尽处。一向不造。于下地中。一向不为。成实如是。大乘法中。分段之业。种姓已上一向不为。若别分之。不善四业。种姓已上。一向不作。人天善业。初地已上。一向不为。地前菩萨。纵令受身。但以悲愿受于本业。初地已上。得法性身。设有人天微细习身。乃是本业非是新作。种姓已上。不造业故。不须约就界地论之。种姓已前。位分未成相同凡说。以实论之。十信已上。亦能不起分段之业。圣人造业差别如是。问曰。颇有自地烦恼犹未穷尽而得造作上地业不。释言。得有。谓欲界中烦恼未尽。修习成就未来禅定。此则是也。未来禅定与彼初禅。同招梵果。故名上业。问曰。此业四种业中得具几业。此义不定。依如毘昙。凡夫修得则具三义。除现报业。圣人修得。则具二业。所谓生报不定报业。相状云何。或有凡夫。欲爱未尽。修得未来。得未来竟更断残结。得初禅定。是人命终。用此未来及初禅定。而生梵处。此则名为生报之业。复有凡夫欲爱未尽。修得未来。则于欲界经生已后。复断残结。用此未来及初禅定。生于梵处。此则是其名为后为后报之业。不定。凡夫如是。圣人何故但造二业。圣人之中。初二果人。欲爱未尽。得未来禅。是人后时断欲爱。尽用此未来及初禅定。而生梵处。此则是其生报之业。不定可知。以何义故非后报业。圣人欲界。经生之者。终不上生。不同凡夫经生而往。故非后业。又未来禅禅中下品。设生梵处。唯得初天一身果报。不至二身。故非后报。若依阿育王传。欲界地中经生圣人。亦得上生。依如彼说。圣人亦用未来禅定为三报业。与凡夫同。界别如是。次就趣论。依如毘昙。不善四业。五趣具起。善中四业。人天鬼畜四趣。具起。地狱之中。但有三种。除现报业。地狱之中。无善报故。虽有三种。成而不行。此义难解。如仙誉王杀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信心生甘露国。如慈童女在地狱中发生慈心舍地狱身。如涅盘说。魔王教彼地狱众生。专念如来。于施随喜。此等皆于地狱之中发生善心。云何不行。释言。论说善不行者。当应就彼方便为言。以地狱中无闻思修。名善不行。生得善根。非令不行。向前所举。当应悉是生得善矣。若依成实。善恶四业五趣皆起。彼说三涂有善报故(此三门竟)。
次辨因缘。现报业中。若当一作而获报者。但可名缘不得名因。斯乃现缘助于过去不定报业。得今果故。若当数作而得果者。得名为因。用其多作。方名因故。论中宣说。利而不重。是现报业。现业得果。是甚难故。多作之者。方得为因。若论生后不定报业。一作多作皆得为因。亦得为缘。经生业熟。得果易故。于中亲生。说之为因。疎助他者。说之为缘(此四门竟)。
次明得果多少迟速问曰。几业得一身报。杂心释言。生后不定得一身果。现报业者。但得别报苦乐等受。不得一身。多少如是。言迟速者。问曰。颇有前念作业后念之中则得报不。论言。不得。业未熟故。要经多时方乃得报。三时报业。略辨如是。
曲秽浊业义
曲秽浊业。如毘昙说。彼论宣说。曲者从谄起。秽从瞋恚生。欲生谓为浊。世尊之所说。谄心不端。难出生死。难入涅盘。犹如曲木难出稠林故名为曲。从斯曲法所起三业。皆名为曲。以其因果相似法故。瞋恚之心。能秽自他。故名为秽。秽法所起身口意业。名之为秽。果似因故。贪心浊乱。犹如浊水。故名为浊。浊法所起身口意业。名之为浊。问曰。余结亦能起业。何故不说。释言。今据一门为论。余结起业。皆入是中。所以不说。曲秽浊业。略之麁尔。
黑白四业义两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第一释名四业之义。众经通说。名字是何。一黑黑业。二白白业。三黑白业。四不黑不白业。言黑黑者。是不善业。不善鄙秽。名之为黑。因果俱黑。名黑黑业。言白白者。是其善业。善法鲜净。名之为白。因果俱白。名白白业。言黑白者。是其杂业。善恶交参。名黑白业。所言不黑不白业者。是无漏业。如涅盘云。无漏寂静离黑白相。是故名为不黑不白。问曰。无漏白中最胜。以何义故名为不白。成实释言。一切世人重有漏善。故名彼善以之为白。无漏舍彼。故名不白。又得涅盘寂静之果。离于白相。从其所得故云不白。又无漏业。白中最胜。过于余白。故云不白。如转轮王。体实是人。以殊胜故。世间咸言转轮圣王清净过人。无漏亦尔。故云不白。龙树释云。是无漏业。与空无相无作相应。离分别相。是故名为不黑不白。又有漏业。黑白相待。无漏离待。故名不黑不白业也。名字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论释不同。若依毘昙。色界善业名为白白。三涂所受一切恶业。名为黑黑。鬼畜之中别报善业。欲界人天一切所受善恶二业。名黑白业。亦名杂业。此前三种。对治无漏。是第四业。故杂心云。色有中善业。是白有白报。黑白在欲中。俱黑说不净。若有思能断是诸业。无余。当知。第四业。问曰。何故色界善业偏名为白。白相显故。离无惭愧及瞋恚故。欲界善业。何故非白。杂不善故。无色善业。何故非白。彼实是白。白相不显。是以不说。云何不显。造因之时。不具三业十善道相。受报之时。但有生阴而无中阴。又生阴中。但有四阴而无色阴。以如是等白相不具故不名白。何故三涂一切恶业皆为黑黑。以其因果一向黑故。故彼成实破毘昙云。有人宣说。色界善业以为白白。三涂之业。以为黑黑。欲界人天所受之业。以为黑白。十七学思。为不黑白。是义不然。准彼以验。故知毘昙三涂恶业以为黑黑。何故宣说。鬼畜之中别报善业以为杂业。彼作因时。与恶和杂。得报之时。与苦参受。故说为杂。问曰。何故别报善业偏在鬼畜不通地狱。地狱苦重能感之因唯不善故。鬼畜报轻能感之因得杂善故。此云何知。如杂心中辨明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业。此四善业。地狱有三。除现报业。以地狱中无善果故。余四趣中。具造四业。明知。鬼畜有善业果。以其得造现报善故。又如经说。阿修罗等受报如天。明有善业。问曰。若言鬼畜之中有善果者。何故成实破毘昙。云有人宣说三涂之业为黑黑乎。彼举恶业不妨有善。若有善者与成实同。成实论家竟何所破。释言。同者成实不破。于中异者。成实破之成实宣说。地狱之中。初出炎火。则得寒氷触身之乐。并猪犬等食粪之乐。如是一切皆是善果。毘昙说为不善之报。此乖成实。成实。破之。不破善果。何故人天一切善恶悉为杂业。以因杂恶果杂苦故。第四业者。如彼论说。有其十七无漏学思。为第四业。思是思数。此是业体。故偏说之。何者十七。如彼论说。说有十二思。断于黑报业。四思能断白。一思二俱离。是则通合有十七思。所言十二断黑业者。见道之中。有其四思。修道之中。有八思。是故通合有其十二。见道四者。谓四法忍相应思也。此四正断欲界地中三涂恶业。故云断黑。问曰。忍体亦断恶法。以何义故偏说思乎。释言。忍心非不断恶。但思是业。今为辨业故偏说之。相从以论。忍等是其思业眷属。亦得名思。问曰。法智相应之思。何故不说。释言。法智累外证除。非正断故。所以不论。又问。比忍相应之思。何故不说。释言。比忍相应思者。但断上界无记染思。不断不善。所以不说。修道八者。欲界地中修道对治有九无碍九解脱道。九无碍中前八。无碍相应思也。此八正断欲界黑业。故云断黑。问曰。毘昙说三涂业以为黑黑。见道中断。是中何处更有黑业。而言修道八思断黑。此如上释。凡夫具依见修二惑发三涂业。见道烦恼。迷理生故。但发意业。修道烦恼。缘事起故。具发三业。见修烦恼。所发意业起已。谢往有得得之。入圣道时。断彼业得令不属己。名之为断。见惑所起。见道中断。修惑所起。欲界修道九无碍断。第九一品在后别论。故说前八断黑报业。修惑所起身口二业。以其世断剎那断故。无得得之。但为修惑缘缚彼业。修惑断时。修业免缚。名之为断。断之品数。与断修惑所发意业。其义相似。所言四思能断白者。四禅地中修道烦恼相应染思。皆能系缚自地善业。一一地中。各有九品无碍解脱。断其系缚。就彼四禅九无碍中。分取第九相应思业。以为四思。此四正断四禅善上系缚之义。名为断白。不断善体。问曰。四禅九无碍思皆能断除善上系缚。以何义故偏说第九能断白乎。释言。前八非不能断。但彼四禅地地之中九品染思。共缚自地一切善法。前八重缚。虽复断竟。第九一重系缚。犹在令自地中一切善法皆不得脱。故不名断。彼第九品无碍起时。断彼微品染污业思。令自地中一切善法皆得解脱故。偏就之以说断白。所言一思二俱离者。欲界修道九无碍中第九品边相应业思。以之为一。此思正断黑黑业中第九微品。并断欲界一切杂业。名为俱离。故杂心云。断黑黑业及黑白业名俱离矣。于彼黑业及杂业中。不善意业断其得体。自余一切不善身口。及杂业中一切善法。但断系缚不断得体。问曰。欲界前八无碍非但断黑亦断杂业。以何义故不名俱离。释言。前八断黑业时。杂中恶业。随分亦断。但杂善上系缚未尽。是故不得说断杂业。彼杂善业犹为自地微品黑业及杂恶业所系缚故。问曰。若言杂善之上系缚未尽不得名为断杂业者。前八无碍断黑未尽。亦应不得说断黑业。释言。恶业断体名断。以断体故。随分尽处得与断名。善断系缚不断其体。善断缚故。欲界地中九品不善。共缚欲界一切善法。前八无碍。虽断善上八重系缚。第九一重系缚。犹在。系缚在故。一切善法未有脱处。故不说断。问曰。若使恶断体故随分尽处得名断者。前八无碍亦断杂中八品恶业。以何义故不说断杂。释言。彼恶与欲界善合为杂业。虽断杂恶。杂善未出故不说断。其犹头顶手足等事共成人身。虽断手足不名杀人。此亦如是。问曰。若言前八思时杂善未出。虽断杂恶不名断者。黑业之中。虽断意业。身口二业。未免缘缚。以何义故。得名断黑。释言。有以。彼黑业中意为正业。身口随业。意为正故。前八思时。虽身口业未免缘缚。正业已除故说断黑。如人斩头或复截腰。手足虽在而名被杀。杂中虽断不善意业。善中意业。被缚未出。善恶身口。亦未免缚。故不说断。问曰。无色无漏业思。何故不说为无漏业。理亦通是。但非前三对治法故。所以不论。毘昙如是。成实法中四业。复异彼说。色界无色界业。一向是白。及欲界中纯善之业。亦名为白。阿鼻之业。一向是黑。自余地狱及鬼畜中纯苦之业。亦名为黑。欲界人天。非纯乐业。及下三趣非纯苦业。通名为杂。一切无漏。通名不黑不白业也。就无漏中别而论之。唯取思心以为业体。故彼成实九业品云。意思名业。通则俱是大智论中。地狱之业。鬼畜少分。是其黑业。论自释言。是中众生。大苦闷极故名为黑。一切天业。是其白业。论自释言。三界诸天所受乐报。自在明了故名为白。人及修罗八部神等所受之业。名黑白杂。以此业中有善有恶受报之时苦乐杂故。一切无漏。能破不善及有漏善。并拔众生善恶之果。名不黑不白。涅盘经中。三涂之业名之为黑。上二界业。说之为白。欲界地中人天之业。以之为杂。一切无漏。为不黑不白。四业如是。
五逆义七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三业三毒分别二 轻重分别三 多少次第四 人处分别五 受报久近六 可尽不尽分别七)
第一门中。释名辨相。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之五种。经名为逆。亦名无间。何故此五偏名为逆。以其背恩违福田故。杀父杀母背恩故逆。余三违于福田故逆。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违僧福田。出佛身血违佛福田。问曰。三宝皆是福田。以何义故不说违法。释言。谤法重于五逆。是故不入五逆罪中。其犹五逆不入四重。此五何故名无间业。释有四义。一趣果无间故曰无间。故成实言。舍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无间。二受苦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之中苦苦相续无有乐间。因从果称名无间业。三寿命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之中寿命无绝。因从果因名为无间。四身形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阿鼻地狱。纵旷八万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一切人入。身亦遍满。不相障碍。因从果号名曰无间。名义如是。次辨其相。前之四种。相显可知。破僧难识。今宜广辨破僧之义。泛释有二。一破羯磨僧。二破法轮僧。于中略以六句分别。一明破法。二明破人。三明破时。四明破处。五明破相。六明破性。言破法者。法有二种。一邪二正。邪为能破。正为所破。就正法中泛释有三。一出家众法。谓百一羯磨。出家之者。详崇不乖。方得成僧。若不如是。不名为僧。是故名为出家众法。二出家行法。所谓四依。一尽形寿树下常坐。二尽形寿着粪扫衣。三尽形乞食。四尽形有病。服陈弃药共行此法。方名出家。方名为僧。若不行此。不名为僧。是故名为出家行法。三随行别法。所谓礼拜学问诵经坐禅念定。乃至修习无漏圣慧。如是一切随人异习。非出家者。同崇之法。是故名为随行别法。三中前二。是其僧法。出家之行。后之一种。道俗通行。不止出家。不名僧法。就僧法中。初者是其羯磨僧法。第二是其法轮僧法。是僧者。是其所破。非僧法者。非是所破。所破如是。何者能破。破羯磨中更无别法。破法轮僧用于五邪。一者乞食。二者粪扫衣。三树下坐。四不食酥盐。五不食鱼肉。前三相似。后二妄语。以此五种翻违正法。故名为破。破法如是。次辨破人。于中有三。一明所破。二明能破。三就能所辨定多少。就所破中有其二种。一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简凡圣。在一界内。于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二法轮僧。出家之士。不简凡圣。同行如来四依正法。和而不乖。名法轮僧。有人说言。四真谛者。是其法轮。会谛之人。名法轮僧。然彼四谛。乃是随人别行法中法轮之义。非僧法中戒僧法轮。若当四谛是法轮者。调达破僧。应说五谛翻违四谛。以说五邪翻四依故。明知。四依是其法轮。若言圣人会谛之者是法轮僧。在家圣人。应名为僧。彼非僧故。明知。不以会谛之人为法轮僧。良以世人所取谬滥。今以四句辨之。令异辨相。云何。一者法轮而非无漏。谓出家凡夫奉行四依。故名法轮。未证圣道。故非无漏。二者无漏而非法轮。谓在家圣人。内有圣解。故名无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轮。三者无漏亦是法轮。谓出家圣人。内有圣解。故曰无漏。奉行四依。故名法轮。四非无漏。亦非法轮。谓在家凡夫。内无圣解。故非无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轮。以此辨之相别可知。此二僧中。破羯磨僧。通破凡圣。凡僧乖圣。亦名破故。破法轮僧。在凡非圣。圣信成就。不可坏故。所破如是。次辨能破。破羯磨僧。见爱俱能破。法轮僧局在见行。以利根人方能破故。又破羯磨。通其净行毁禁之人。除犯重者。皆能破之。破法轮僧。局在清净。以毁禁人人不信故。不能破僧。故杂心云。久清净人乃能破僧。能破如是。次就能破所破之人辨定多少。破羯磨僧。于一界内极少八人得成破僧。彼此成众。别作法故。破法轮僧。于一界内极少九人。方得成破。何故须九。正众四人。是其所破。邪众五人。是其能破。故须九也。邪众之中。何故须五。调达一人自称为佛。余四为众。故须五也。问曰。邪中有佛有众故。须五者。正中亦有佛之与众。何不说十乃说九乎。释言。正中虽复有佛。佛非僧摄。是故不论。邪中调达虽自称佛。体实是僧。故说为五。又正破时佛不在众。若佛在众。调达比丘。无有威德。不能破僧。故不论佛。问曰。破彼羯磨僧时。两众异处别作羯磨。故须彼此并皆成众。破法轮者。但破行法不关众事。何须彼此皆成众乎。释言。有以。破法轮者。必须羯磨和众忍可邪法方行。故须彼此皆成众矣。破人如是。次辨破时。于中有二。一明破时。二明破竟久近之时。正破时者。破羯磨僧。时节宽长。从佛在世乃至法末。皆得破之。破法轮僧。时节短促。唯佛在世不通末代。故杂心云。不结界前后。牟尼般涅盘。瘜肉未出时。及无第一双。于此六时中。则无破法轮。不结界一。破僧前二。破僧后三。牟尼涅盘四。瘜肉未出五。无第一双六。此六时中。无破法轮。不结界者。破法轮时。必依羯磨。羯磨依界。故不结界。不得破僧。言前后者。彼破僧前及破僧后。此二时中。众僧一味。不可破坏。故无破僧。已涅盘者。佛涅盘后。无正师故。亦无邪师。故无破僧。所言瘜肉未出时者。调达恶人。起于恶戒恶见之患。如疮瘜肉。此未出时。亦无破僧。无第一双。舍利目连。此之二人。弟子中标名第一双。此未有时。则无破僧。何故如是。调达见佛有胜弟子。学佛别蓄胜弟子故。又此二人能和合僧。故有此双。方起破僧。盖乃是其佛力法力一切众生善根之力故使然矣。问曰。世尊未出之时亦无破僧。何故不论。释言。六时不破僧者。有僧时说。佛未出时。本未有僧知。后就何说为不破。是以不论。以此六时不破僧故。名为短促。问曰。破僧前后二时。一王舍城调达比丘。宣说五邪。行筹和众。五百新学。受筹之时。二在伽耶邪正两众别作法时。此二时中。何时正破。释言。二时俱有破义。王舍行筹。破行法时。伽耶布萨。破众法时。是故二时皆名破僧。问曰。伽耶别作布萨。乃破众法不关行仪。何故名为破法轮乎。彼作羯磨。忍邪必定故。亦名为破法轮矣。此正破时。破竟久近还复和合。如经中说。不经一宿。僧还和合。何因故和。由舍利弗及目连故。目连以通。令其调达眠而不觉。又现胜通。化彼新学五百比丘。令其生信。舍利辨说。令其生解还来归正。故得和合。破时如是。次辨破处。如论中说。破羯磨僧。在三天下。除欝单越。彼无僧故。破法轮僧。唯在阎浮不在余方。何故如是。论自释言。此有正道故有邪道。此有正师故有邪师。故在阎浮。又破羯磨。局在界内。所损之处。亦在界内。破法轮者。破处局在一界之内。所损遍满三千世界。故律经言。三千世界一时之中应学。不学应诵。不诵应习禅定。不习禅定。乃至应入无漏圣道。不得入之。破处如是。次辨破相。破羯磨僧。要是大僧一界之内。下极八人分为两众。彼此各作如法羯磨。方名破僧。若一处作一处不作。此直名为别众羯磨。不成破僧。又设二处并作羯磨。若当作其非法羯磨以法羯磨皆不成破。以其所作非僧法故。破法轮者。亦是出家具戒之人。在一界内。下极九人。正众有四。邪众有五。调达一人自称大师。宣说五邪。四人忍可违背正众。不得同崇四依之法。名破法轮。有人释言。调达五人。化彼正众。四人从邪方名破僧。故须九人。是义不然。化正从邪。破僧所损非是破僧。所言破者。本是一和。今分两和方名破僧。与破羯磨大况相似。问曰。向前破羯磨中两众皆作如法羯磨。方名破僧。破法轮中。何不如是。一正一邪。乃名破乎。释言。两异不得相类。前破羯磨。情乖故破非是法乖。故无别法。破法轮者。法乖故破。故立邪法翻违正轨名为破矣。破相如是。次明破性。破僧何性。若论破罪。是其口业不善之性。若论所破。不和合性。不和性者。是四相中第四坏相。三性之中是不隐没无记性也。破僧如是。此破僧中。破羯磨僧罪轻非逆。破法轮僧。罪重故逆。上来第一释名辨相(此一门竟)。
次就三业三毒分别。言三业者。五逆之中。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是其身业。破僧之罪。是其口业。言三毒者。前之四种瞋心所起。破僧一种。贪嫉心发。以贪名闻。妬嫉心故破坏僧轮(此二门竟)。
次辨轻重。杀父最轻。杀母次重。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僧最重。故成实云。破僧最重。何故如是。离三宝故。令僧离佛。亦碍法宝。又于佛所起深嫉心。违转正法。复恼大众。应入圣者。不得入圣。坐禅学问读诵礼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此三门竟)。
次辨多少次第之义。言多少者。一人极多得造几逆。若论佛在得具造五。先作破僧后造余四。若佛去世极多造三。谓杀父母及杀罗汉。问曰。前说。一人不过起于二三。今云何言得具起五。释言。义推得有具理。就人别论。无过二三。言次第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此四相望无其次第。随何在先皆得起之。若以破僧对杀父母杀罗汉等。破僧在先。久清净人。能破僧故。若先杀父杀母罗汉。人不信受。何能破僧。若以破僧对出佛血。次第不同。若依杂心。要先破僧。后出佛血。清净之人。能破僧故。四分律中。先明出血。后明破僧。彼说云何。提婆达多。先教世王杀害其父。自欲杀佛。望为新王新佛化世故。先害佛。以害佛故恶名流布。利养断绝。五人相将家家乞食。因即起于破僧之心。遂便破僧。故知破僧定在其后。二说云何。并是圣言。难定是非。若欲和会。律中所说。就最初者。出血无犯故得破僧。杂心所论。据彼后时所防者语。必先破僧后得出血。若先出血不得破僧(此四门竟)。
次就人处分别其相。言就人者。依如杂心。唯男与女。能成逆罪。唯男不能成其逆罪。就五逆中。破僧之罪。局唯男子不通男女。成实无文。准彼所明七恶律仪。不能男等得有成义。五逆应然。于中破僧。其唯男子余通男女。不能男等亦能起之。言就处者。所谓三界五道处也。三界之中欲界能起。上界不能。五道之中人趣起之。就人趣中。破僧出血局在阎浮。余通三天。除欝单越(此五门竟)。
次明受报时节久近。五逆之罪。若有作者。阿鼻狱中一劫寿报。问曰。有人具造五逆。是人为当一劫之中具受五报。为当前后。如阿含中。同在一劫。火有厚薄。涅盘亦然。若依毘昙。具五逆者。五劫受报。不在一时。成实亦然。故彼论言。是罪重故久受重苦。于是中死还是中生。若此劫尽。生于他方阿鼻狱中。问曰。五逆是生报业。次身受者可是生业。后余劫中所受之者。便是后业。云何名为生报业乎。释言。重罪报分相排。所以无过。若无初逆。不至后劫。是故犹名生报业矣(此六门竟)。
次明五逆可尽不尽。五逆之罪。是定报业。假修对治。但可令轻。不可令尽。故成实云。五逆之罪。但可令灭。不可都尽。如王法中有重罪者。但赦令轻不可全放。故彼阇王杀父之愆。诸佛忏悔。如来但言阿阇世王重罪微薄。不言灭尽。五逆之业。略之云尔。
六业义
六业之义。如成实说。所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之业及不定业。是其六也。三涂业者。如经中说。十不善业。上生地狱。中生畜生。下生饿鬼。又身口意具起不善。生地狱中。具二重者。生畜生中。具二轻者。生饿鬼中。如彼成实六业品中。无量分别。不可具论。人天业者。散善下业。生于人中。散善上业。生于欲天。八禅定业。生色无色。不定业者。如论中说。微善下恶名不定业。微末之善。或三涂受。或在欲界人天中。受故曰不定。下恶亦然。问曰。三涂无善业果。云何下善三涂中受。论释不同。毘昙法中。地狱之中。全无善果。鬼畜分有。成实法中。下三恶皆有善果。六业如是。
七不善律仪义五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开合广略二 对治分别三 得舍成就四 形趣分别五)
第一门中。释名辨相。不善律仪。无作恶也。恶法违损。称曰不善。禁制之法。名之为律。律犹法也。恶行顺法。称之为仪。问曰。恶法何所禁乎。释言。禁善通名禁矣。律仪不同。一门说七。谓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相状如何。如论中说。杀律仪者。屠牛屠羊屠犬猎师司猎魁脍守狱养猪养鸡捕鱼捕鸟呪龙等事。如是一切。是杀律仪。问曰。养猪养鸡等事皆非是杀云何名为杀生律仪。养皆为杀故入杀中。盗律仪者。谓常作贼以活命等。淫律仪者。如论中说。非道行淫及淫女等。妄语律仪。论言。所谓常习歌戏及俳儿等。两舌律仪。谓喜谗谤读诵。谗尽遘合国事。如是等也。恶口律仪。论言。狱卒及常恶口自活命等。绮语律仪。谓常合集不正言辞令人笑等(此一门竟)。
次辨开合。总之唯一。就具分二。前三身业。后四口业。相别有七义。如上辨。对因分别有二十一。谓前七种随上中下三品心发。是故合有二十一种。约惑分别有六十三。前二十一随贪瞋痴三烦恼起。是故通合有六十三。问曰。有人先依下心得恶律仪。后更以彼中上心起。更得以不。论释不同。若依毘昙。一得已后终不重得。与善律仪其义相似。若依成实。随何心起。念念更得。又问。有人贪心之中得恶律仪。是人后时更以瞋痴起于不善。重得以不。论亦不同。类前可知(此二门竟)。
次对境论。问曰。为望所杀所盗所淫等所而发律仪。为于一切众生边得。答曰。一切众生边得。若望别境。但得不善不名律仪。以其律仪类通故尔。由类通故。杀一众生得二无作。一恶业无作。二律仪无作。望余众生。但得一种律仪无作。问曰。已知不善律仪。普于一切众生边得。为于现在众生边得。亦于过未众生边得。论释不同。若依毘昙。唯于现在众生边得。过去未来不可杀故。若依成实。通于三世众生边得。三世皆得起恶心故(此三门竟)。
次明得舍成就之义。先明其得。依如毘昙有二种得。一者作得。二受事得。言作得者。有人生在屠杀儿家。未杀已来未得律仪。一杀已后得恶律仪。乃至尽寿。更无新得。言受事者。有人生在非屠杀家。作如是言。我当尽寿杀生自活。尔时即得不善律仪。乃至尽寿。更无新得。盗等皆然。若依成实。随行恶时。念念皆得不善律仪。不局前二。问曰。七种具作具受方得律仪。不具亦得。毘婆沙说。具足乃得。若不具者不名律仪。毘昙成实不具亦得。故成实言。若具不具皆得律仪。杂心说言。不能言者。得身律仪。非口律仪。明知不具。次辨其舍。依如毘昙。有四时舍。一受善戒。二者命终。三得诸禅。四二形生。设有众生。发深善心。作永断意。若不受戒。皆不能舍成实法中。有三时舍。一受善戒。二者命终。三发深善心。要期不作。此三时中。舍恶律仪。得禅舍者。彼论不说。二形生者。论言不舍。故彼论言。不能男等亦得律仪。云何二形能舍律仪。问曰。有人受八戒时。舍恶律仪。至明清旦。舍八戒已还复得彼恶律仪不。有人言得。复有人言。受八戒时舍恶律仪。得善律仪。至明旦已舍善律仪。亦更不得不善律仪。以无作事及受事故。舍义如是。次辨成就。问曰。几时成就恶戒。依如成实。未舍已来现在时中念念成就。以恶律仪念念生故。过未不成。毘昙法中。最初一念现在成就。第二念后。若未当舍。念念之中现在成就。及成过去。非心法故不通未来(此四门竟)。
次就形趣分别其相。趣谓五趣。五趣之中。唯人成就。余趣之中。但有业道无恶律仪。故成实言。但人成就。毘昙亦尔。问曰。成实宣说龙等得善律仪。何故不得恶律仪乎。以善律仪从师而受。以缘强故。所以得之。恶不如是。所以不得。趣别如是。形别如何。依如毘昙。男女二形。得恶律仪。余皆不得。成实法中。不能男等亦皆得之。不善律仪。略之云尔。
八种语义
八种语者。所谓见闻觉知而说不见不闻不觉知说。相状如何。今先明其见闻觉知四种心异。后明见等发语差别。见闻觉知分别有三。一随根分别。如毘昙说。眼识随生见。耳识随生闻。鼻舌及身尘到方知合名为觉。意识名知。二约境分别。如成实说。六识之心。得现境界。名之为见。故论说言。见名现信不现境界藉教而知。说之为闻。故论说言。闻名信于贤圣之语。于彼不见不闻境界。依前见闻。譬度知者说以为知。故论说言。知者比知前三心。后重分别心名之为觉。云何分别。先因见已后重思惟起于见想。或忘前见起不见想。此则是其见后觉也。闻知后觉类亦可知。然此觉心。非直从于见闻及知。三心后起。盖亦从于不见不闻不知后生。如先不见。后忘不见生于见想。此则是其不见后觉不闻不知生觉例然。此是第二约境分别。三就四心随义分别。识心名见。得现境故。想心名闻。境不现故。又复想心知于假名。故说为闻。受心名觉。觉违顺故。行心名知。强分别故。四心如是。次明见等发语不同。要略唯八。广则众多。广相如何。若依毘昙所说。见等发语不同有三十二。十六正语。十六邪语。是故通合有三十二。十六正语者。心境俱实有其八语。境虚心实。复有八语。故有十六。心境实者。有人实见亦生见想。他问见不。答言。实见。闻觉知等。亦复如是。即以为四。有实不见不见生不见想。他问见不。答言。不见。闻觉知等亦复如是。复以为四。通前即为八种实也。境虚心实八种语者。有实不见后忘不见便生见想。他问见不。答言实见。其境虽虚以心实故亦名实语。闻觉知等类亦同然。即以为四。有人实见后忘此见生不见想。他问见不。答言不见。虽不称事。以心实故亦名实语。闻觉知等类亦同然。复以为四。通前为八。此前十六。是其正语。就邪语中。心境并虚。有其八语。境实心虚。复有八语。是故通合有十六语。境心并虚八种语者。有人实见还生见想。他问见不。答言不见。闻觉知等类亦同然。即以为四。有实不见生不见想。他问见不。答言。实见。闻觉知等亦复如是。复以为四。通前为八。境实心虚八种语者。有人实见后忘此见生不见想。他问见不。答言。实见。虽当前事。以心虚故亦名妄语。闻觉知等类亦同然。即以为四。有实不见后忘不见便生见想。他问见不。答言。不见。虽当前事。以心虚故亦名妄语。闻觉知等亦复如是。复以为四。通前为八。并上八种合为十六。彼成实论所明见等发语差别。人释不同。有人释言。见闻及知。此三是本。各别发语。觉者是前三种之后重分别心。无别所知。不别发语。若存此义。所发但有二十四语。见中有八。四正四邪。闻知亦然。是故通合有二十四。于中具辨与前不异。验求成实觉亦发语。云何得知。如彼成实八语品中。明见发语差别已竟。闻觉知等亦复如是。论中既以闻觉知等类同见心。明知觉心亦别发语。若存此义。所发亦有三十二语。与上相似。问曰。觉心云何发语。有人先来曾起觉心。亦生觉想。他问觉不。答言。实觉。此是初句。有人先来不起觉心。生不觉想。他问觉不。答言。不觉。此是两句。有人先来曾起觉心。后忘觉心生不觉想。他问觉不。答言。不觉。虽违前觉不违已想。犹名实语。此是三句。有人先来不起觉心。后忘不觉便生觉相。他问觉不。答言。实觉。以称想故亦名实语。此四正语。后四邪语。翻上可知。八种语义。略辨如是。
九业义三门分别(列名辨释一 三性分别二 就趣分别三)
第一门中。列名辨释。九业之义。出成实论。名字是何。如彼论说。欲界系业有其三种。一者作业。二无作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色界亦尔。即以为六。无色有二。一无作业。二者非作非无作业。通前为八。及无漏业。通前为九。言作业者。谓身口业。无作业者。所谓身口无作业也。无作差别。泛释有九。一形俱无作。所谓五戒出家戒等二心俱无作。所谓禅戒无漏戒等。三要期无作。谓八戒等乃至一切善恶诸业。皆有要期。相状如何。如似世人。起要期心。我齐某时。常为此业。随所要期。分齐已来。无作常生。过期则止。故曰要期。四悕望无作。如有人言。我从今日常为此业。不作期限。自从悕心。未息已来。无作常生。心息便止。故曰悕望。五作俱无作。如人造作善恶业时。即有善恶无作随生。六从用无作。如人造作桥梁等事。随人受用。无作随生。名为从用。七事在无作。如人造作塔厕等事。未坏已来常有善生。名为事在。八异缘无作。如人手书而成口业。如是一切。九助缘无作。如人教他自得罪福。此前九种。身口无作。依如成实。更有一种。心法无作。唯从心生。毘昙无之。此无作中。除却心俱道共无作。余者皆名无作业矣。所言非作非无作者。所谓意业。思是意业。不同向前身口作业故名非作。不同身口无作之业名非无作。无漏业者。所谓无漏身口意业。道共无作。是身口业。无漏思心。是其意业。问曰。无色以何义故无其作业。以无身口造作业故(此一门竟)。
次就三性分别其相。言三性者。所谓善恶无记业也。欲界作业通其三性。色界作业唯善无记。不通不善。若言寄起欲界恶业。得有不善。毘昙法中。悉无寄起。界地断故。欲界无作。唯善与恶不通无记。无记羸劣。不能发生无作业。故色界无作其唯善业。若言寄起下界恶业。得有不善。无色无作与色界同。欲界非作非无作者。该通三性。色界非作非无作者。当界以论唯善无记。若言寄起欲界恶业。得有不善。无色非作非无作者。与色界同。无漏业者。局唯在善(此二门竟)。
次就趣论。趣谓五趣。若依毘昙成实法中。人天二趣。具起九业。余之三趣。唯起欲界三种之业。自余六业。皆悉不起。依杂阿含天品之中。有鬼神母。名富那婆薮。佛为说法得入圣道。案如彼文。鬼道亦得起无漏业。方等经中。亦同彼说。然彼既能起无漏业。明知亦能起上界业。以无漏法依禅生故。九业如是。
十不善业义七门分别(释名一 辨体二 业起次第三 数据简宽狭四 作无作五 三毒分别六 界趣分别七)
第一释名。十不善业者。所谓杀生乃至邪见。多生相续名曰众生。隔绝相续目之为杀。于他资财。非理侵夺。故名为盗。奸行违礼称曰邪淫。此三身业。问曰。一切打缚等事。亦是身业。何故不说。以彼轻故。所以不论。又打缚等。是杀眷属助成杀业。但举正业助亦随之。是故不论。又十业道。唯论根本。彼是方便。所以不说。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起故曰两舌。言辞麁鄙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前言两舌。此言恶口。绮互言耳。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此四口业。顺境染爱目之为贪。违境忿怒说以为瞋。迷正道理。邪心推求。故曰邪见。问曰。三根三毒之中皆说为痴。今此何故说为邪见成实释言。夫邪见者。痴中增上。畅思烦恼。必是增上。故说邪见。此后三种。是意业道。然此十种起作名业。能通曰道。总相如是。于中别论。释有三义。一对思以辨不善业。思能起杀等故名为业。杀等十种。通畅前思。名为业道。二对果以释。杀等十种。能起来报。故名为业。通人至果。称曰业道。三当相辨释。杀等十种缘中集起。故名为业。若望业思。通思名道。若望后报。通人至果。故名为道。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体性。先论身业之中有作无作。先辨作业。宗别不同。所说各异。毘昙法中。说方便色为身作业。此方便色。是其色入为眼所行。问曰。若此是色入者。于青黄等二十色中何色摄乎。所谓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实。是假名色法入所收。是义云何。于色尘上。相续之中能有损益。是身作业。有人宣说。成实法中。身业用彼思为正体。身为业具。是义不然。业前方便思为正主。身口为具。正论成业。是则身业假色为体。故成实论业相品云。色法相续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为身业。不言思是。明知不用思为正体。色法相续。后起异前。名余处生。次辨无作。依如毘昙。亦是色性法入所收。若依成实。非色心性法入所摄。次论口业。于中亦有作无作别。先辨作业。依如毘昙。声入为体。为耳所行。若依成实。是假名声法入所收。于实声上。前后相续能有损益。是口作业。次辨无作。与身业同。次论意业。依如毘昙。意但有作无无作业。以心法中三性不并。善时无恶。恶时无善。故无无作。故论说言。以三种故意无无作。就作业中。思为正主。余心心法相从名业。若依成实。通作无作。思为作业。随此作边。无作法生名无作业。此无作业。亦非色心。业性如是(此二门竟)。
次明业起次第之义。于中有二。一明业起次第之相。二明业道通局之义。言次第者。业起次第乃有四重。第一先起三根烦恼。第二次起不善业思。第三次起三道烦恼。第四次起身口七业。如欲杀生。或先起贪。或起瞋痴。次起思心。思欲断命。从此思后次起重贪。或重瞋痴。通畅前思。然后重起威仪之心。发动身手。隔断彼命。如杀既然。盗等亦尔。次第如是。言通局者。业道相对四句辨之。一业而非道。所谓思心筹虑造作故名为业。前无所通。故不名道。二道而非业。所谓思后贪瞋邪见通畅思前。故名为道。而非作性。故不名业。三亦业亦道。谓身口七业。缘中起作。故称为业。通畅前思。故名为道。四非业非道。所谓思前三根烦恼体非起作。不同思等。故不名业。前无所通。故不名道。然此四种。若望来果。俱得称业。齐得名道。能作来果。故通名业。能通至果。故通名道。问曰。思前三根之中有思业不。若依毘昙。思是通数一切处有。故三根中亦有思业。但诸心法。随时受名。故隐不论。若依成实。心起先后。三根之中。不得有思。问曰。思时有贪等不。若依毘昙。不善心边常有烦恼。故思心边亦有贪等。亦以心法随时受名。所以不彰。若依成实。无别思数。爱分之愿。说名为思。是思业外更无别体贪等可得。若就思心随义说有。理亦无伤。问曰。思后三道之中有思业不。是义与前三根相似。问曰。正起身口业时。得有思心及三道不。若依毘昙。皆具有之。彰义隐显。所以不说。依昙无德。尔时但有运动身口恶威仪心。是故一切不善业中。皆有非威仪突吉罗罪(此三门竟)。
次辨宽狭。于中以其十不善业对彼三邪七恶律仪。以明宽狭。此三门中。身口意等三种邪行。一向是宽。具四义故。何者四义。一具身口意。二通根本及与方便。三通轻重。四通作无作。具此四义。是故最宽。十不善业。望七律仪互有宽狭。十不善业。三宽一狭。言三宽者。一通三业。二通轻重。三通作无作。言一狭者。唯在根本不通方便。七恶律仪。三狭一宽。言三狭者。翻前可知。言一宽者。通其根本及与方便。言根本者。谓屠杀等。言方便者。谓蓄养等(此四门竟)。
次辨有作无作之义。于中先就根本业道明作无作。就彼身口七业之中。邪淫一种。一向具足作与无作。究竟成业。要在自身。是故有作。随作即有无作罪生。故有无作。自余业道。无作是定。作业不定。无作之业。若身自作。若教他作。皆悉随生。故称为定。若论作业。自作则有教他。则无。故曰不定。根本如是。次就方便明作无作。当知。一切前后方便。作业是定无作不定。云何不定。重心作者则有无作。轻心作者则无无作。故曰不定。有作无作。略辨如是(此五门竟)。
次对三毒分别诸业。依如毘昙。一切业道。皆三毒起。成则不定。杀生恶口及瞋业道。瞋心所成。盗淫及贪。贪欲究竟。邪见业道。唯痴心成。余三业道。具三事成。若依成实。邪淫一种。从三事起。唯贪欲成。自余业道。皆三事起。具三事成。宗别各异。难以会通(此六门竟)。
次就界趣分别业道。界谓三界。依如毘昙。十不善业。系属欲界。唯欲界起。若依成实。系属欲界。起则不定。杀盗邪淫恶口两舌。唯欲界起。妄言绮语欲色俱起。如梵天王。自言尊胜能令诸梵尽老死边。即是妄语。此不应法。即是绮语。贪及邪见三界皆起。彼邪不善。得寄起故。趣谓五趣。如毘昙说。地狱五业道。欝单越有四。余方各有十。及余恶趣天。地狱五者。地狱唯起恶口绮语贪瞋邪见五业道也。受罪之时。恶骂狱卒故有恶口。恶口违法。即是绮语。尔时忿怒即是瞋恚。贪及邪见成而不行。欝单四者。唯有绮语贪瞋邪见。彼有欲咏故有绮语。贪瞋邪见成而不行。问曰。彼方有行欲事。何故不说有淫业道。释言。彼方无有夫妻共相配匹。虽共行淫无相凌夺。不名邪淫。是故不名邪淫业道。问曰。欝单有行欲事。欲因贪起。云何说言贪心成就欲不现行。释言。彼方起淫之贪。其实现行。但此贪心所起之淫。非十恶收。能起之贪。亦非不善业道所摄。故虽起此不名贪欲业道现行。如人夫妻共相缠爱。不名业道。彼亦如之。问曰。若彼起淫之贪非业道者。善恶无记三性之中。何性所收。若性是善。贪欲烦恼不应名善。若是无记。论说欲界一切烦恼除身边见余悉不善。不言贪欲是其无记。若性不善。便是十恶业道所摄。何得说言不名贪欲业道现行。夫妻相爱事亦同尔。释言。此贪性是不善。性虽不善其过轻微。三毒所收。非业道摄。故虽现起不名贪欲业道现行。问曰。欝单既有绮语。绮语必依贪瞋痴起。亦依彼成。何故不名贪等现行。释言。彼方所有绮语。实依痴起但佛经中。宣说邪见。以为业业。不说痴心以为业道。是故彼痴虽复现行。但是痴毒。犹故不名邪见现行。无推求故。良以彼方邪见。不行故无断善破僧事等。问曰。彼方有歌咏等。此不应法。即是妄语。何故不说有妄语乎。彼无诳心故非妄语。余方十者。余三天下各具十也。恶趣天者。谓余鬼畜及与天趣皆具十也。若依成实。唯欝单越与毘昙同。自余三方三恶及天皆具十业。彼地狱中重处。虽少轻处具有十不善道。辨之略尔。
十四垢业义
十四垢业。出长阿含善生经中。何者十四。如彼中说。有四结业。即以为四。依于四处作诸恶行。复以为四。通前为八。六损财业通前十四。四结业者。谓杀盗淫及与妄语。问曰。何故不说两舌恶口绮语。以在家者不能离故。所以不说。言四处者。所谓爱恚怖痴处也。此之四种。起业所依。故云四处。六损财者。一是耽酒。二是博戏。三是放荡。四迷妓乐。五恶友相得。六是懈惰。饮酒之过有其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鬪诤。四恶名流布。五瞋怒暴生。六智能目损。博戏之过亦有六失。一财物耗减。二虽胜生怨。三智者所啧。四人不敬信。五为人疎外。六生盗窃心。放荡之过亦有六失。一不自护身。二不护财货。三不护子孙。四常自惊惧。五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憙生虚妄。迷于妓乐亦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求琴瑟。四波内早。五多罗盘。六首呵那。此后三门。胡语不翻。不知是何。恶友相得亦有六失。一方便欺诳。二好憙屏处。三诱他家人。四图谋他物。五财利自向。六好发他过。懈惰之过亦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懃修。三者寒时不肯懃修。四者热时不肯懃修。五者时早不肯懃修。六者时晚不肯懃修。十四垢业。辨之麁尔。
十六恶律仪义
十六恶律仪。出涅盘经。无作之恶。常生相续。说为律仪。律仪不同。宣说十六。一为利养羊。肥已转卖。二为利故。买买已屠杀。三为利养猪。肥已转卖。四为利故。买买已屠杀。五为利养牛。肥已转卖。六为利故。买买已屠杀。七为利养鸡。肥已转卖。八为利故。买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者捕鸟。十一猎师。十二劫盗。十三魁脍。十四两舌专行破坏。十五狱卒。十六呪龙。毘昙论中。宣说十二。一者屠羊。二者养猪。三者养鸡。四者捕鱼。五者捕鸟。六者猎师。七者作贼。八者魁脍。九者守狱。十者呪龙。此与前同。十一者屠犬。十二者司猎。此二异前。言屠羊者。如毘昙说。以杀害心若卖若杀。悉名屠羊。摄十六中第一第二。言养猪者。亦以杀心。若卖若杀。悉名养猪。摄十六中第三第四。养鸡亦尔。摄十六中第七第八。言捕鱼者。杀鱼自活。捕鸟猎师亦复如是。言作贼者。常行劫盗。言魁脍者。常主杀人以自存活。言守狱者。守狱自活。言呪龙者。谓呪龙蛇戏乐自活。言屠犬者。谓旃陀罗屠犬自活。言司猎者。所谓王家主猎者是然就屠羊者。虽不起心杀余众生。而于一切诸众生所。得恶律仪。一切众生。悉皆可有作羊理故。余者皆尔。问曰。此等七律仪中几律仪摄。释言。若依涅盘所说。杀盗两舌三律仪摄。以此三种损恼处多故偏说之。毘昙所说。唯杀盗摄。作贼是盗。余皆是杀。十六律仪。辨之如是。
饮酒三十五失义
饮酒之过。有三十五失。出大智论。一者现世财物空竭。二众病之门。三鬪诤之本。多致忿讼。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声人不恭敬。六覆没智能。七所应得物而不得之。已得之物而复散失。八私匿之事向他论说。九种种事业废而不成。十忧愁之本。十一身力减少。十二形色损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伯叔尊长。十六不敬沙门。十七不敬婆罗门。十八不知敬佛。十九不知敬法。二十不知敬僧。二十一恶人亲附。二十二疎远善人。二十三作破戒人。以其饮酒违戒法故。二十四心无惭愧。二十五不守根门。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憙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由其饮酒多生罪故。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远离涅盘。三十三多种世世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三十五若得为人。随所生处常当愚騃。酒过如是。应当断之。
大乘义章卷第七
诸宗部
【经文信息】大正藏第44册No. 1851大乘义章 【版本记录】CBETA电子佛典Rev. 1.31 (Big5),完成日期:2011/02/24 【编辑说明】本数据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藏所编辑 【原始数据】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本数据库可自由免费流通,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数据库版权宣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