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 Buddha Mountain   Phật SỎ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No. 1764

大般涅盘经义记10卷

卷第一

(之上)  (之下)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之下)

大正新大藏经

阿含部
本缘部
般若部
法华部
华严部
宝积部
涅槃部
大集部
经集部
密教部
律部
释经论部
毘昙部
中观部
瑜伽部
论集部
经疏部
律疏部
论疏部
诸宗部
史传部
事彙部
外教部
目录部
古逸部
疑似部

涅盘义记卷第九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下次广上佛境不思。境谓涅盘。随化示灭实德常存。实德虽存妙寂离相故曰不思。斯德难彰。今寄化灭趣入以显。欲使众生学佛舍相趣入其中。于中有四。一寄灭处显真涅盘。二寄灭时显真涅盘。三寄严林显真涅盘。四寄灭身以显证入。

处中有二。一寄城处对破外道明大涅盘常乐我净。二寄林处明大涅盘常乐我净。就城处中师子初问。问意有三。一问何故舍六大城而来至此。二问何故在此涅盘。三问拘尸弊恶之处如来何故于中涅盘。下佛别答。先对后问。汝不应言弊恶隘小略翻其言。应言微妙以理教示。何以下释。诸佛菩萨所行之处法说略释。如贱人下三喻显示。次合。下结。我念昔下答第二问。有三复次。一于往昔曾于此处闻佛名号修行十善。为报地恩故来在此。二曾此处修四无量。三曾此处见佛发心故来在此。我初出下对其初问明为追逐诸外道故舍六之此。先明舍六。后到拘尸破邪显正。先别后结。别中有三。一明六师先往拘尸增物邪见。二我见是下如来后到翻邪显正。三尔时六师作是言下明诸外道执邪乱正如来对破。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初明如来怜此众生邪师所惑。广请菩萨大师子吼。虽于空下明集菩萨吼之所以。师子吼者说一切下出其所吼。说无常乐辨生死法。说佛常等显涅盘法。

第三段中初明如来破邪显正。诸外道言若言如来常乐我下明诸外道舍邪归正。前中有二。一破外道即法计我。二六师言色非我下破彼外道异法计我。前中初约六根破我。六师若言色是我外就五阴破我。就根破中先破邪执。诸佛菩萨所见真下显示正义。前破邪中文别有二。一外道立我如来对破。二外道征佛如来为释。前中初先外道立我。瞿昙有我我亦有我说邪乱正。下辨我相。于六根中且约眼说。见者名我法说以立。次喻后合。下佛对破。见者名我是义不然牒以总非何以下释。有三复次。一根用不俱破定有我。人在一向六根俱用辩其喻相。若定有下征法同喻。若一根中不能已下以法求喻破定有我。二根用不恒破定有我。汝所引喻虽经百年因见无异辩其喻相。眼根若下征法同喻明知无我。三根用一向破定有我。人向异故见内见外辩其喻相。眼根若下征法同喻。若不见下明法乖喻破定有我。

自下外道反征如来。若无我者谁能见邪。下佛为释。先明四事和合名见。次明无我。下明众生颠倒见我。上来破邪显正可知。

下就五阴破定有我。文别有四。一破其邪。二显其正。三复破邪。四复显正。初中先就色阴以破类其余四。就色阴中初先破我。后破常等。就破我中若色是我是亦不然举以总非。何以故下广显其非。五句破之。若色是我不应丑陋是一破也。何故复有四姓差别是二破也。何故属他是三破也。诸根缺漏是四破也。何不作天受地狱等是五破也。若不能下总以结破。下破常等并类余阴。文皆可知。上来破邪。如来永下显示正义。复次色下重复破邪。如来身下重显王义。

下次破其异阴计我。还初破邪。后显正义。就破邪中文有四对。第一外道因前被破立异阴我。言色至识悉非是我我遍一切犹如虚空。下佛对破。有三复次。一就见征破。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物不见据本以征。若我周遍本来恒遍一切处色常应具见。不应说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后方见者。见则本无便是无常云何言遍。二就趣以征。若我遍者五道之中应具有身令征令齐有。惧立齐有。下复征破。若具有者五道之中应各受报。云何说言转离三涂受人天身。三就一异征破。先为两定。一耶多耶。若一则无父子等者难破一遍。我若多下难破多遍。若多而遍此人之我遍彼身中。彼人之我遍此身中。一切众生五根业慧悉应齐等不应有别。惧彼立等。下复难破。若当齐等云何说言根具不具难破根等。善业恶业难破业等。愚智差别难破慧等。

第二外道乘言救义。我者无边法与非法分齐各别。以其别故修善法者则得好身。行非法者则得恶身故有差别。下佛对破。若如是者我则不遍以别征遍。我若遍下以遍征别。遍则此我到彼身中。彼我亦到此人身中。是故善人亦应有恶。恶人亦应有其善业。善恶既通身报宁异。若不尔下结非其遍。

第三外道立喻救义。譬如一室燃百千灯灯别明通。我亦如是如明遍通。修善行恶如灯各别不相杂合。下佛对破。言我如灯是义不然牒以总非。何以故下广显非义。句别有三。一明从缘有随灯增长我不如是不得为喻。二明从灯出住在异处我不如是不得为喻。三明与闇俱我不如是不与无我同在一处。以是义故不得为喻。文中初言明与闇共略以标举。何以下释。如燃一灯照则不了正论灯明与闇共住。多灯乃了举多显少。若初灯破不须后灯约初征后。若须后灯知初共住将后证前。

第四外道反征如来。若无我者谁作善恶。下佛先以四义别破。若我作者云何名常如其常者云何有时作善作恶是一破也。若有时作云何复得言我无边是二破也。若我作者云何行恶是三破也。若我知者云何生疑众生无我是四破也。以是义下总以结破。

上来破邪。下显正义。明佛常乐我净及空。文显可知。

上来第一破邪显正。若言如来常乐我净下明诸外道舍邪归正。

上来广明佛到拘尸破邪显正。以是因缘我于已下总以结之。

次就林处以显涅盘。先别后结。别中有四。一寄八树表彰八修。二因此众生护娑罗林令诸弟子学之护法。三因四王护娑罗林即令护法。四以此林华果常茂能益众生表已能益声闻诸众。以是下结。

次寄灭时以显涅盘。于中初寄二月以显。师子先问。下佛答之。先别后结。别中四句。一明二月人多生于常乐我净四倒之心。佛为破之显示如来常乐我净。先破常倒。次乐我净。二为表如来二种法身谓真与应。三冬不涅盘显示智者不乐如来无常尽灭。二月涅盘显示智者爱乐如来常乐我净。四以二月种殖等事表彰弟子修诸善法。于中有四。一以种殖喻诸众生闻法发心种诸善根。二江河盈满喻十方界菩萨云集。三百兽孚乳表诸弟子种诸善根。四华果敷荣表示弟子修七觉华得四道果。

下次就其十五日时表彰涅盘师子先问。生等四时皆以八日何故涅盘独十五日。下佛先叹。后为辩释。释中有三。一十五日时月无亏盈表佛涅盘无有亏盈。二十五日时月盛圆满为十一事显佛德满为十一事利益众生。三我真实不入已下约就初段明佛不灭愚人谓灭。先法后喻。

自下第三寄就严林以显涅盘。师子先问。下佛为辩。德人显处故曰庄严。正为明佛乘论弟子弟子无量略举六人。通佛有七。一一人中皆初佛辨。后师子吼就人领解。辨舍利中先叹其智。于怨亲下叹其心行。智中十句。大智是总。利等是别。于理速入名为利智。于事速解说为疾智。断障自在名解脱智。于理穷照名甚深智。世义博通称曰广智。穷佛教海名无胜智。故经说言唯除佛世尊。一切众生类欲比舍利弗智能及多闻于十六分中不能及其一。何有胜者故名无胜。所知不谬名为实智。具成慧根总以结之。

自下第四寄就灭身显已证入大涅盘义内。证难彰故寄灭身趣入显之。于中有四。一师子请住。二如来不许。三师子吼问佛灭意。四如来为辨。初中师子乘前请住。唯有如来乃能严林无则不端唯愿大慈为严常住。

下佛答之。先明不住。后彰欲去。明不住中合有二十七复次文广显不住。要摄为四。初一复次以理反呵。诸法无住云何请住。二凡言住下有六复次。广明如来住过永尽不应请住。三夫无住者名无边身下有十二复次。广明如来无住德备不应请住。四若有说言身口意恶得善果下有八复次。广举一切毕竟无事显佛无住。初先广举。后将类佛。

前明不住。下明欲去。如来于此入大三昧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入涅盘。此乃寄人显彰实证令人学也。问曰上说如来毕竟常在世间不入涅盘。今以何故言已不住定入涅盘。释言佛德有四种门。一共世门。恒在世间未曾暂灭。二住寂门。未曾暂出。第三反寂起用之门。现化随物。第四息用归寂之门。舍化归真。前据初门彰已在世毕竟不灭。今就第四故说不住入涅盘矣。

师子下复问佛灭意。何故如来入禅定窟。下佛广以十四复次明入所为。虽有多门宗意令人学佛趣入。以是下结。

从非内外讫来至此。大段第三广显证法。自下第四劝修趣入广显证行。此与向前第二段中证行何别而须重论。前第二中教见如来以趣实证。今此文中教见涅盘是一异也。又前文中直明持戒乃至见性为趣证行未就人别。此中就人彰行阶降是二异也。

就此文中阶别有四。初教修三。是初地上入证之行。次教修十。是种性上乃至解行趣证之行。如佛昔告纯陀已下教修四种转业之德。是善趣中趣证之行。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应当修下。就常没人劝修圣道为行趣证。

初中有二。一重明向前无相涅盘。二何等比丘能断十下教修趣入。与下第二修十之中其义相似。前明无相涅盘之中师子先问。无相定者名大涅盘以何因缘名为无相。下佛为辨。初明远离十种相故名为无相。先举次列后结可知。夫着相下佛为劝修。乘明愚智取舍得失。先明取失。句别有六。后彰舍得。句亦有六。

教修入中初略。次广。后总结叹。略中初问何等比丘能断十相。下佛为辨。数数修三则断十相总以标举。修时不一故云数数。有经亦云时时修也。次别后结。

广中先问云何名为定慧舍者问其行相。定是已下难破行义。先难其定。后类慧舍。

就难定中定是三昧一切皆有云何方言修集三昧执通难别。心数法中有一定数。众生皆有执此通有难破别修。若心在下执别难通。执住一法是其三昧。令余皆非名为难通。法有总别。总名为缘。别名为行。行缘应通。为分总别隐显异名。总法可以通相缘知。故从缘心说之为缘。别法唯是观行推求方与相应。故从行心说之为行。今此文中先就总缘执别难通。若心一境则名三昧自立道理。此执别也。若更余缘不名三昧难破他义。异缘散动云何名定。此难通也。如其不定非一切智约定难知。散心所缘乃是想识云何名智。举此为欲与定为过。非一切智云何名定约智难定。不能生智云何名定。又复不与一切智俱易可倾动云何名定。下约别行执别难通。若以一行得三昧者自立道理。余行亦非难破他义。若非三昧非一切智约定难智。非一切智云何名定约智难定。慧舍如是类前难后。虽言如是于中细求有同有异。同异如何。约就凡圣执通难别三行皆同。一切众生皆有慧数亦有舍数。云何方言修集慧舍。约对境界执别难通。三行各异异相如何。前难定中心住一境名为三昧。余缘则非。就难慧中知一切法名一切智。知一则非。难相云何。若知一切名一切智知一应非。知一若非所依之定不名三昧。若非三昧云何名智。就难舍中舍定之舍难与慧同。舍慧之舍难与定同。

下佛答之。先释后难却答初问。就释难中先解后番执别难通。却释初番执通难别。执别难中先解初番总缘上难。先牒直非。何以下释。如是余缘亦一境者随其分别各住一境。何为非定。行亦如是类解后番别行上难。

上来解释执别难通。下次释去执通难别。先就定解。言生先有是义不然牒以直非。所以下释。言三昧者名善三昧简恶无记。众生未有简圣异凡。云何言下结非难辞。以住前下约前三昧类显慧舍。不同一切众生所有慧舍二数。

上来一段释遣后难。下解初问。前问云何定慧舍相佛今为辨。是中应先广解三义然后释文。义如别章文中八番。一约境分别。二就人分别。三当相分别。亦得名为就能分别。四开合辨相。五明修所为。六明相资助。第七约就三三昧门以别三行。第八约就修时辨异。

就初番中境别众多如别章释。然今且约事法论之。事法该通且就色说。安心色事名为三昧。如世八禅。若能观色常无常等名为慧相。定慧等修舍离偏习名为舍相。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第二就人分别可知。

第三当相分别之中定有五句。初句能灭麁重烦恼。第二能除麁重恶业。此二修始。第三能息轻微之业。后二能离轻微烦恼。此三行终。以是下结慧中六句。名为正见正见真谛。亦名了见了见世谛。能见遍见广前正见。能见于理。知尽称遍。次第别相广前了见。知法不乱名次第见。随法异知名别相见。是名总结。舍中四句。名曰平等定慧齐修。亦名不诤舍离偏习。此二约就定慧论舍。又名不观不观有无。亦名不行不行有无。此二约就如理辨舍。是名总结。

第四开合辨相之中偏论定慧。定中增数次第辨之先分为二。二有两门。一就位分。二世俗八禅名为世间。无漏出世。二约修分二。亦得名为就人分二。先举。次列。下就人辨。次增说三。文显可知。次增说四。下品净定喜为下地烦恼所败名为退分。非是已退。又为自地烦恼所杂亦名退分。中品净定坚守自地不为下地烦恼所败名为住分。又不为于自地烦恼之所陵杂亦名为住。上品净定能厌自地欣求上静名胜进分。能作大益是决定分。有漏心中学观谛理趣向圣道名决定分。能生圣道名作大益。次增说五。先总标举。五智总显。下列其名。无食初禅离揣食故。无过三昧亦是初禅。离欲恶故。身意清净一心三昧是第二禅。离六识中觉观麁动名身意净。内净一处名为一心。因果俱乐是第三禅。常念三昧是四禅止。得时不动故曰常念。次增说六。前五犹是五停心观。观事住心。但此于彼五停心中略无第四分折界入。分彼第五阿那般那以之为二。故亦有五。数息义边以为第四。阿那般那念觉观过生心厌离说为第五念觉观矣。后一理观。次增说七。七有两门。前七就行定觉为主。余六皆是定家眷属相从名定。后七就人。次增说八。谓八解脱义如别章。第八门中灭尽解脱经论大同。唯成实中说烦恼灭以为第八。次增说九。谓九次第定。此九唯取根本禅体转相趣入不通方便。次增说十。谓十一切入。少异余处。无火一切加无所有是其异也。何故如是。此乃为破事火外道。是故除却火一切入。为成十数加无所有。十一切入广如别章。此应具论。

次就慧中增数论之。初说二种。见道已前名为世间。地上出世。次增说三。先举次列。波若名慧。毘婆舍那此名为观。阇那名智。下辨其相。于中两番。初约人论。言波若者一切众生所谓凡夫。凡夫众生同有慧数。毘婆圣人所谓二乘。二乘能观四真谛法名毘婆舍。阇那所谓诸佛菩萨。以佛菩萨有一切智故名阇那。下随境别。波若别相知世谛法。毘婆总相知第一义。阇那破相知一实谛。次增说四。知四真谛。广应无量且举斯耳。

自下第五明修所为论定论慧。略不明舍。修定为三。一为不放逸厌伏烦恼。二庄严大智依之发慧。三为得自在依之起通。修慧为三。一观生死为知若过。二增诸善为息恶业。三为破烦恼。

自下第六明相资助亦不论舍。师子先问。如经中说毘婆舍那能破烦恼执慧独能。是一问也。何故复修舍摩他耶疑不假定。是二问也。

佛答有二。一正对前问明偏有失双修有得。二具二法广明双益。

前中有二。一翻前执明慧不破。二若修定下释去后疑彰必须定。前中毘婆能破不然牒问总非。何以下释。释中广明智能不破。明此何为。若取智能能破烦恼。是取相心不能灭惑。不见智能能破烦恼。不见烦恼以为所破。是破相心方能令惑毕竟不生。今此为成出世正治故明不破。与上文中智能不破烦恼而总其义相似。文中有十。相从为四。初一复次明慧不破。次一复次举无我人成慧不破。次七复明智能不破。后一复次复举无我成慧不破。

初复次中有慧无恼有恼无慧。云何言破法说以征。如明喻显。

第二段中明无我人。谁有慧恼而言慧破难其有破。如其无下彰其无破。

第三段中有七复次。第一约就到不到义难其慧破。先为两定。若慧能破为到不到。下就设难。难别有三。第一偏难不到能破。若不到破凡应破者圣慧不与烦恼相到能破烦恼。凡亦不到何故不破。二若到下偏难到破。若到破者初念应破征初独破不假后慧。是义云何。初念慧起与惑相对此应能破。后念不到应当不破。若后不破何用后慧。若初不破后亦不破遮他救义难后共破。他人救言初不独破故须后念与前共破。故今难之。初念到惑尚不能破后念不到云何能破。若初到破是则不到遮他救义难破后到。他人救言初念到惑后念亦到是故俱破。故今难之。若初到破在后破者便是不到。隔初念故。后既不到何得说言到故方破。云何说言慧能破者总以结呵。三若到不到而能破下双难二关。因前难故他人救言初念到破后念不到亦皆能破。故今牒举非其不然。不然之相备如前难。若言到破如上后难。言不到破如上初难。此初复次二就伴独难慧能破。若毘婆舍能破烦恼为独为伴进退两定。下就设难。若独能破菩萨何故修八正道难其独破。若伴已下难其伴破。若伴故破独则不破约伴破独。若独不破伴亦不破约独破伴。先法次喻后合可知。

三如地下明惑性灭不假慧破。如地坚等立喻显法。明其四大各有自性非因缘作。如四大下约之显法。明惑自断不由智能。若是断下征破由慧。以是义下结慧不破。

四如盐下明不灭法慧不能破。先举直非。如盐性醎令异醎等举他立喻。智能性灭令法灭者举他法说。不然总非。何以下释。若法不灭云何智能强能令灭。

五若言盐下明慧性灭不能灭他。先举直非。若言盐醎令异物醎举他立喻。慧灭亦尔举他法说。不然总非。何以下释。慧性自灭云何灭他。以是下结。

六法有二下明解与惑二俱性灭无相破义。先举二灭。性及毕竟列其二名。下就设难。若性灭者云何而言智能能灭。

七若言慧灭如火烧下明所破结。无相可见彰慧不破。于中有三。一不同世物被烧可见。二不同树木被斫可见。三不同外道离六大城拘尸那现为是不破。此七复次合为第三广就智能明不能破。

自下第四还举无我成慧不破。诸法性空谁令生灭是法无我。异生异灭无造作者是人无我。唯法生灭更无我人故无作者。人法并无谁修智能破诸烦恼。此翻初执彰慧不破。

若修定下释去后疑显必须定。于中有三。一明修有益。若修集定得正知见。二以是义下引说彰益。三若不修下举损显益。初先反明不修之损。若不修定世事不了况于出世举近况远明无出益。若无定下明无世益。平处颠坠违行过也。人天平处颠坠三涂。心缘异等违事过也。心缘异法口宣异言口业错谬。耳闻异声心解异义意业错谬。欲造异字手书异文身业错谬。下显修益。修则大益成因益也。乃至菩提得果益也。

上来第一正对前问彰偏有过双修有益。自下第二广显双益。于中有二。一明二行相资之益。二修是二法调摄根下趣果之益。前中初言具二大益总以标举。定智列名。如刈已下八番广辨。皆初立喻。后约显法。八中初三离过行中明相资助。次一就其摄善行中明相资助。次一复就离过行中明相资助。后三复就摄善行中明相资助。以是下结。

趣果益中初向菩提。四倒暴下明向涅盘。向菩提中先离有为。不久成下趣向无为。为欲成下能益众生。离有为中初修二法能调五根。堪忍已下不随惑缘。常能远下内息恶觉。不随缘中初忍违缘不生瞋忿。不为利下能忍顺缘不生贪染。不为邪下识达邪法不起痴见。亦可初明修二调根。堪忍已下不随惑缘。于中六句。一外忍违缘。二常摄下内离瞋恼。此二一对。三不为利下外离顺缘。四客尘下内除贪染。此二一对。五不为邪下外远邪法。六常能下内舍恶觉。此二一对。除皆可知。

向涅盘中先辩后结。辩中有六。一不动行。修是二法不为四倒外道邪术三法所动。二受乐行。常受妙乐。三觉知行。能解深义。四重明不动。苦乐不及。五重明受乐。为世敬叹。六重明觉知。初见生死及非生死明知法相。了法界等明知法性。是则下结。

自下第七约三三昧以别三门。说空三昧以之为定。住第一义心不动故。无愿名慧。慧见生死生厌离故。无相名舍。舍众相故。

自下第八约时分别。初先略辨。师子言下问答广论。文显可知。

前略次广。若修三下总以结叹。

次教修十。于中还初明涅盘果。后教修人。与前相似。果中师子初先领前。问后起发。无十相故名大涅盘是领前也。以何缘故名无生等是问后也。问有十一。下佛为释。诸结火灭名灭度者灭烦恼障。言离觉观名涅盘者灭除智障。除舍妄智名离觉观。由离觉观得为涅盘寂静之义故名涅盘。与下文中断除三十七品所行名为涅盘其义相似。问曰涅盘此翻名灭。盖乃胡汉相翻而已。今云何言诸结火灭名为灭度。离觉观故曰涅盘。释言外国名字众多。故于灭中随义不同立种种名。或名涅盘。或弥留陀。或曰毘尼。如是非一。故彼外国诸结火灭名弥留陀。离觉观者说为涅盘。此方名少。同翻为灭。其犹外国菩提末伽此同名道。但今文中为别两义。弥留陀灭翻为汉言名为灭度。涅盘之灭仍存胡本说为涅盘。经中此例亦应不少。

教修入中师子先问。成几能见无相涅盘至无所有。下佛为辨。先举次列。十中初信起行方便。后九正行。信中初列。云何下释。先问次辨。辨中有二。一修正信。二离邪信。修正信中地持有八。广如上辨。此但有五。信佛法僧即为三也。信十方佛方便示现是彼信佛菩萨神力。今略论佛。一切有性即是彼中信真实义。通前为五。此明正信。不信如来生老死等明离邪信。是名下结。

就后九中初戒离恶。后八修善。戒中初列。云何下释。先问次辨。辨中有二。一举过劝舍。二辨净教修。前举过。中偏举淫过。以难离故。于中四番简麁论细。文显可知。后辨净中明舍诸根唯求实义。是名结之。

就后八中初一近友摄善方便。后七正行。七中初一明修止行。止谓寂静。后六作行。作中精进提作善心。后五所作。五中初一起菩提愿。所谓六念。后四明起菩提之行。初一利他。软语列名。次辨其相。言实语者不妄语也。妙语先问不恶口也。言时语者合时善言不两舌也。言真语者不绮语也。是名结之。次一自利。护法列名。次辨其相。先自护持。后见他学随顺供养。是名下结。次一利他。有乏施与。后一自利。具慧列名。次辨其相。知四种法。一观佛果常乐我净。二观众生有性正因。三观染净二种法相。观二总举。所谓下别。空等生死。下不空等是其涅盘。四观真妄对治修舍。异法可断所谓妄想。异法不断所谓真识。此二先际。异法缘生有作行因藉缘熏发真行始起名从缘生。异法缘见无作行因藉缘显了真性始现名从缘见。此二中际。异法缘果方便菩提从因修生故名缘果。异非缘果性净涅盘不从因生名非缘果。此二后际。是名结之。具十能见总以结叹。

自下第三明善趣中修习转业趣证之行。于中有三。一泛明一切诸业不定终可转灭。二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定业少下明转业相。三如佛说非一切业定得果下明转业行。

前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问中初明善业定障。谤方等下恶业定障。举善显恶。善中偏就纯陀设难。以彼供佛福无尽故。初言如佛先告纯陀汝已见性得涅盘等是义云何牒以总问。佛前大众问品之中与纯陀记。今牒以问。下广引圣言彰彼纯陀善业为障无得佛义。于中六句。初一引经明上田行施受报无尽无得佛义。先举昔经。后难纯陀。第三引经明重田行施受报无尽无得佛义。第四引经明业能障无三界业定得菩提有故不得。第五引经明业定障非空非海脱之不受。第六引经举劣况胜。举阿那律以况纯陀。下明恶业定障之中举善类恶。明不可尽无有见性得菩提义。

自下第二如来酬答。先叹问益。唯有二人泛以标举。次彰其益。得无量德生善之益。能竭生等除障之益。际魔怨等摧邪之益。能转法轮通正之益。一问二答列其二名。虽叹二人意显问者。次明如来业力最深堪能酬答。十中业力深于余人非深余力。

下正答之。于中有四。一略明众生于业不信佛为说定。二一切作下略明业体有定不定。于中初明业有轻重。下明此二有定不定。三或有人下广明众生于业不信佛为说定成前第一。先明不信。或有人言恶业无果不信之人自立无义。若言已下破有成无。经说气嘘是旃陀罗。杀人无量。临欲终时见舍利弗深起善心得生天上。鸯掘摩罗邪师所败杀害多人取指为鬘望得生天。蒙佛开化得罗汉果。故今举之。难破定有成恶无果。以是义下结破他有成已无义。以是造恶生天及得解脱义故。当知佛说一切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为除下明佛为断向前邪见。故于经中说一切业无不得果此第三段。

四或有重下广明业体有定不定成前第二。于中有四。一明业不定。或重作轻或轻作重。二非一切下就人分别。非一切人业皆不定唯愚与智。若有愚人轻业作重。有智之人重业作轻。三是故当知非一切下显前第一轻重相作。非一切业悉定得果故重作轻。亦非不得故轻作重。四一切处凡有二下显前第二唯愚与智。有二举数。愚智列名。下名此二转业不同。智人慧力故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邪见力故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自下第三师子设难。若如前说诸业不定不能招苦。何须求于梵行之因及解脱果。

自下第四如来释通。于中四对。其第一对略非邪难略显正义。其第二对略释前二。其第三对广显前二。其第四对双结前二。就初对中若一切定则不应求梵行解脱略非邪难。业定得果不可断离。何劳修习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求解脱果略显正义。不定可离故须修断。下重明其须修所以。若离恶业则得善果顺明须修。若远善业则得恶果反明须修。此初对竟。

第二对中若一切定则不应求修集道等还非邪难成上初句。一切圣人所以修下还现正义成上后句。先问圣人修道之意。下对辨释。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所以修道。此两对竟第三对中初广非邪难成上初句。业有二下广显正义成向后句。前非邪中先别后结。别中四门。一明业定则无修道得解脱过。若一切定举其邪执。下就显过。则不应求修习圣道是一过也。若远修道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是二过也。方便之果名为解脱。不得解脱得涅盘者亦无是处是三过也。性净之果名为涅盘。

二明业定受报无尽无解脱过。若一切定举其邪执。下就显过。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永受乐乐无尽过。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受苦苦无尽过。业果若尔无修道等无解脱过。

三明业定六道四生所作之业无互受过。人作人受就趣征定。且就人征余道可知。婆罗门作婆罗门受就姓征定。且就婆罗余姓可知。下就设难。若如是者则不应有下姓下有是一难也。婆罗门作婆罗门受故无下姓。谓无毘舍首陀等也。人作人受故无下有。谓无地狱畜生等也。人应常人婆罗门应常婆罗门是二难也。

四明业定老少作业无互受过。小时作业应小受等明少作业无互受过。老时作等明老作业无互受过。先就恶业难无少受。老时作恶生地狱中。初生之时不应受苦至老方受。初生即受明业不起。下就善业难无少受。老时不杀至后身中不应有其壮年之寿。若无壮寿云何至老业不失故举因显果。

上来别破。业若无失云何而有修道涅盘总以结非。前四番中就初以结。

上来破邪。下显正义先举二业。次列两名。定以不定业别有八。相从为四。要摄唯二。所言八者现报业中定得果者以之为一。不定得者复以为一。生报后报各有此二。通合为六。不定系属三时业中定得果者以之为一。不定得者复以为一。通前为八。相从四者就前定属三时业中定得果者合之为一。名时报俱定。彼三时中不定得者合之为一。名为时定而报不定。此为二也。就前不定三时业中定得果者说以为一。名为报定而时不定。就前不定三时业中不定得者复以为一。名为时报二俱不定。通善为四。要摄二者。于前四中时报俱定及彼报定而时不定相从为一。名为定业。受报定故。于前四中时报不定及彼时定而报不定相从为一。名不定业。报不定故。故今说为定以不定。下辨其相。文别有四。一略明定。二智者善根深固难下略明不定。三从菩萨无地狱下重明前定。四若业不得三种报下重明不定。就初段中先辨定业。若定心下出定业体。前中先明时报俱定。定业有二牒以举数。报定时定列其名字。义如前释下明报定时不定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略以标举。缘合则受解报定也。或三时受所谓现生后解时不定。三时不定是以言或。下次出其定业之体。若定心作作已信等心坚故定。此是时报俱定之业。若发誓愿供养三宝境胜故定。此是报定时不定业。是名总结。

第二略明不定业中。智者善根深难动等约就智人明重不定。愚痴人下约就愚人明轻不定。以是下结。

自下第三重明前定。于中初先简去菩萨应化之业。以非三时定业摄故我念往昔与提婆下正明定业。前简化中有八复次。初一复次地狱中化。次一复次畜生中化。次一复次饿鬼中化。后五复次人道中化。略不论天。八中皆初辨其化相。后显非实。

正明定中文别有三。第一明其现报善业。于中初约提婆害眼以明现报。后约迦罗害身明现。第二举彼现报善业类显生报后报善业及不善中三报定业。三从菩萨得菩提下重复显之。先辨三相。若业定得现世报下解释定义。前中初明现报之业善恶通论。得菩提时悉得现报是其善也。不善现下是其恶也。次论生报。单彰不善。恶业易成得果速故。后唯明善。善业难成得果迟故。下解定义。若业得现则不能得生报后报就现解定。菩萨三十二相业下就后解定。生略不论。

上来第三重明定业。若业。不得三种报者是名不定是第四段重明不定。从上业有二种至此广显正义。前广非邪。后广显正。第三对竟。

自下第四双结前二。若言业定则不得有修梵行等结非前邪。则不得有修行解脱违道过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违师过也。若言诸业定不定下结前正义。先明顺道。真我弟子明其顺师。从初至此问答难通合为第一泛明诸业体性不定有可转义。

自下第二明转业相。于中有三一明众生不定业多定业至少故有修转。二正明转相。三喻广显。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先举二人。次就明转。愚转有四。一不定作定。二现作生。三轻作重。四人中业地狱中受。智人亦四。一定作不定。二应生现受。三重作轻。四地狱人受。次列二名。下重嘱当。第三段中十一复次。皆先立喻。后约显法。

自下第三明转业行。师子先问。如佛说等领佛前言。下约为问。云何现轻地狱重受问彼愚人转业之行。云何众生地狱重业现世轻受问彼智人转业之行。佛答有四。一明转人谓愚与智。二明转行谓身戒等。三若有不修于小恶下约行彰转。四总结答。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若有修习身戒心慧是智人行。身戒戒学。心是定学。慧是慧学。中明愚行。若有不修身戒心慧是名愚痴略以标举。下广辨之。于中八番。前七明无世谛之行。后一明无真谛之行。就前七中初之五番约业分别。一一番中辨法众多不可别名。第一番中噵言不修七种戒者不修身三口四戒也。第二番中噵言不修三种相者所谓不修止举舍相。

第六约就烦恼分别。不修身者不断身见如是等也。

第七约就苦报分别于此门中十四复次明不修身。初五复次明其不能观身无常。如痈已下有二复次明不观苦。如芭蕉下有二复次明不观空。譬如芭蕉生实则枯喻众生身着有沉没。亦如芭蕉内无坚实喻众生身内无真实。如蛇鼠下有一复次不观无我。不知己身唯是四大无我人故。如鹅王下有次复次不观不净。前三约就欲界身说。初一明身自体不净。次一明身种子及与毕竟不净。后一明身自相自体住处不净。如上园下就色界说。戒等可知。

第八明无真谛行中若见身者见有身体。好丑名相。往业为因。身即是果。众色集成名为身聚。总一别二。自此他彼。除身名灭。外色身等。上来七门名为自修。修人名者。见有此相名不修身。若见戒者见有戒体。防止戒相。修时名因。成时名果。圣上凡下。多戒名聚。总一别二。自此他彼。息过名灭。又离戒相亦名戒灭。余善名等。修上七门名为戒修。修人名者。戒能到果名波罗蜜。见如是相名不修戒。若见心者见有心体。攀缘心相。往业名因。报心名果。多心名聚。心王名心。想等名数。总一别二。自此他彼。断离名灭。心法名等。修及修者义同前解。上中下心分别种种。善等可知。见如是相名不修心。若见慧者见有慧体。体谓慧数。觉知慧相。始修名因。终成曰果。多慧名聚。总一别二。自此他彼。惑尽治息名为慧灭。檀等诸行慧家眷属名为慧等。上中下慧分别不定。利钝可知。修及修者义同前释。见如是相名不修慧。

自下第三约行论转。先愚后智。愚中有三。一不修故转不修上来身戒心慧。二以怖畏下无心故转无出离心。初先法说。如苍蝇下三喻显示。皆初立喻。后合可知。三师子言下明其无善有恶故转。先问后答。答中两种五法辨之。

智人转中师子先问。佛答有三。一有修故转。具修上来身戒心慧。二是人设下有心故转。知善大力能修习故。初先法说明善力大。如[*]华下四喻显示。下合可知。三念已亲下有善故转。于中有六。一近善人。二修正见。三读诵经法。四见受供养。五供事三宝。六信方等如来常恒众生有性。是人能下结成能转。此第三竟。

以是义下第四结答。

自下第四就常没人劝修趣证。师子先问。问意如何。诸业不定不能为障。众生有性应当自然修道得果。何故不得。文中初言若一切业不定得果牒佛前言明业非障。一切众生悉有性下明有性故应当自然修道得果。初言众生悉有佛性。执有性体住众生中。应当修下执有性用难破段修。此之两执下佛别答宜审记知。于中先就涅盘为难。若一切生有佛性下就菩提设难。此佛别答亦须记知。前涅盘中执性有能起因之用责不得果。应修八道执起因也。明诸众生有佛性故应当自然修集八道。何缘众生不得涅盘责不得果。就菩提中执性有能得果之用责须修道。文有总别。初一切生有佛性故定得菩提何须修道就人总难。如此经下随人别难。此总与别下佛别答亦须记知总中有性定得菩提执性得果。何须修等责须修因。别中有三。初明上人由性得果不假修道。如日月下明其中人由性得果不假修道。若一阐下明其下人由性得果不须修道就上人中先举前说上品病人。一切生下约之显法。何以下释明由佛性就中人中句别有四。一明中人由性得果。先举三喻。日月四河及阐提等不入地狱是三喻也。一切生下约之显法。二何以下释明由佛性。三以是义下明由佛性不假修道。四以性下释明由佛性。

就下人中初先法说明不假修。若阐提等不得菩提应须修道反明不假。以因性下顺明不假。磁石喻显。下合可知此等三人下文别答亦须记知。

下佛答之。先翻后执。明性离缘不独能用要假修道。若言佛性住众生下对破初执明无定性。住众生中前中先释涅盘上难。若修道者得菩提下释去向前菩提上难。就涅盘中初明众生以不修道不得涅盘。非我咎下明由烦恼是故不得。前中先喻次合后结。前中河边有七种人总以标举。河喻生死。七人通喻一切凡圣。众生本来常在生死。何故言边。身虽恒在心未观入是以言边。又对未起。亦得言边。为洗浴等明入所为。为除业垢而观生死名为洗浴。为离烦恼而观生死名畏寇贼。为集诸善而观生死名为采华。观生死过名入河中。下别显之。合文之中先合初总生死如是合前河也。七人还合七种人也。言畏烦恼合畏寇。贼洗浴采华略而不合。发意欲度合入河中。下别合之。于中先辨七人之相然后释文。泛论七人有其两门。一别行门。二共行门。别行之中三乘各七。小乘七者阐提常没。常没三涂。外凡有信及至暖顶名出已没。忍心已上名出已住见道观方斯陀行去观方已行。那含果上名行已住。阿罗汉果名上高山。中乘七人准小可知。唯最后身独悟为异。大乘七者善趣位前判为常没。善趣位中名出已没。故地持言善趣之人数退数进。习种已上名出已住。初地观方。二地已去名观已行。八地已上名行已住。佛为上山。共行七者略有三门。一开小合大。二乘因中开为六人。如上初门罗汉辟支菩萨及佛合为第七。此义如下迦叶品说。二开大合小以论七人。凡夫二乘通名常没。常没分段变易世间。大乘人中分为后六。如上后门。三大小俱开。外凡常没常没三有。小乘法中五停心观乃至煗顶名出已没。忍世第一名出已住。四沙门果名为观方。辟支佛人名观已行。行于十二因缘法故。菩萨之人名行已住。佛为上山。今此所说就共行中末后言耳。虽举七人宗显初人不得所由。就常没人观修道故。通则为明前之五人不得所以。

次释其文。就初人中先合。次帖。下广明其断善因缘。一种六法。两种五法。一种三法明其断善。下余六人。皆初正合次帖下结。文显可知。

下总结之。河边诸人皆具手足而不能度结前喻也。众生亦等结前合也。众生合人佛法僧等合有手足。涅盘似山而生不得合不能度。上来第一明由不学不得涅盘。

自下第二明由烦恼所以不得。于中如来对上难中。何缘不得明非如来圣道等过皆由烦恼。初先法说于中先明非佛等过次推烦恼。以是下结。次以喻显喻中。但明非如来过。余略不论喻别有五。下合可知。

下就菩提释去前难。难有总别。先释总难。如汝所言世有病下解其别难。总中有三。一直立道理。要修圣道方得菩提。二汝言下牒问赞叹。三若言下牒问呵责。良以问者说由佛性定得菩提。当其正因生果之义。故牒赞叹。言不须修违其缘因得果之义。故牒呵责。初段可知。

第三叹中汝言众生有佛性故得菩提者正牒问辞。如磁石者佛自立喻成其所说。人谓此言解上问中磁石之语为是致惑。问中磁石在后别解。今佛自举磁石之喻述成问辞。善哉正叹。以性因缘故得菩提辨理以述。

第三呵中若言不须修集道者是义不然牒以总非。譬如人下辨正显非。于中七喻。前之一喻别举别合。后之六喻并举总合。

下释别难。随前所难。上中下人次第释之。先就上人释去难辞。汝说病人悉得差者牒其问辞。我为六住菩萨说者简胜异劣。六住菩萨方能自得。凡夫二乘何由能尔故须修道。六住之义如上具辨。

次就中人释答其难。释意如何。向前问言众生有性无有能遮不得菩提不须修道。今明佛性众生未得故须修道。文中有三。一约空喻明其理性。非内非外非因果性是其理也。性非内故假修方得。性非外故修者必得。二约财喻明其果性非彼非此。性非此故假修方得。性非彼故修者必得。三约业喻明其因性非内非外非有无等。义意同前。

初中先喻。后合显法。妄中无真名为非内。真不离妄说为非外。由非内故假修方得。由非外故修者必得。

第二段中先喻后合。喻中如人财在异方明其非此。虽不现下彰其非彼。于中初先假问显之。何以下释。合中佛性亦复如是合前财也。言非此者合在异方。证会在当故言非此。言非彼者合言我许。以定得下合前定得。

第三段中先喻后合喻中如生造作诸业若善若恶总举喻事。下别显之。句别有九。一非内非外。造已谢往身内即无说为非内。系属造人名曰非外。二非有非无。业谢在往现无法体故言非有。成在过去所以非无。三明非是本无今有。先造已竟故非本无今始有也。四明此业非无因出。由造故有故非无因。五非此作此受。现世造因来世方受。故非此作即此受也。六非此作彼受。非此人作他人受也。七非彼作彼受。由因作果。非果自作。故非彼作还彼受也。八非无作无受。由业作果故非无作。有果酬因故非无受。九明时节和合得果。下次合之。佛性如是合所造业。非本无今有合前第三。非内非外合前第一。非有非无合前第二。言非此者合前第五非此作此受言。非彼者合前第七非彼作彼受。非余来者合前第六非此作彼受。非无因缘合前第四非无因出。亦非一切众生不见合前第八非无作无受。有菩萨下合前第九时合得果。初先正合。下重显之。时谓十住显前时也。修八圣等显前因缘。尔时名见不名为作显前得见。性出自古不从缘生。故唯名见下名作矣。

下次释去下人上难。释之如何。向前难言一阐提等有佛性故定得菩提。如彼磁石性能吸铁何用修道。佛今答之。彰彼磁石自不吸铁得缘方吸。佛性亦尔故须修道。文中先解磁石之喻。次约显性。无明不能吸诸行下转喻显成。前中初先正明磁石自不吸铁得缘方吸。如猛火下立喻助显。下复合之。初中有二。一明磁石自不吸铁。二异法下彰彼磁石得缘方吸。就初段中汝言如石是义不然牒以直非。此言略少。若具应云汝言佛性如彼磁石自能吸铁是义不然。何以故下释以显非。先自征责。我以何故噵汝不然。下对释之。石不吸铁为是言非。者何以下释显不吸。先为征问。熟见吸铁所以言不。故下释之。石无心业欲吸彼铁为是言不。

就后段中正明磁石得缘方吸。兼举无缘不吸显之。文中初言异法有故异法出生正明磁石得缘方吸。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兼辨慈石无缘不吸。无有作者就向初句明吸无心。无有坏者就向后句明不吸无心。言异法有异法生者。法别有三。一石。二铁。三别须人时石就铁。于中石铁两事相望。亦得宣说异有异生。石铁两别俱名异法。良以彼铁异法有故慈石异法出生吸义。三法相望。亦得宣说异有异生。人石两殊俱名异法。良以彼人异法有故磁石异法出生吸义。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准前可知。

喻中有六。初言如火喻前慈石。不能焚薪喻不吸铁。亦以无心故言不焚。火出薪坏喻前异法有故出生。

第二喻中葵藿随日还喻磁石。亦无敬等喻不吸铁。异法性等喻前异有异法出生。余喻及合文皆可知。性同前喻。故言如是离缘不能吸得菩提转喻显中无明不能吸诸行者离缘不生。余亦如是。亦得名为无明缘行得缘能生余亦如是。此理恒定故言有佛无佛常住。上来第一对破后执明须修道。

自下第二对破初执明无定性住众生中。于中先明性之体状。若诸众生了佛性下劝修趣入。前中有四。一破佛性住众生中。二如四大下破众生中定有佛性。三如王告下对前第一广明佛性不即不离。四如来常住即名我下对前第二广明众生不有不无。

初中若言性住生中举前所执。前说一切众生有性名住生中。常无住下就以破之。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言常法无住辨正道理。若住无常破邪显正。喻中有六。初举十二因缘为喻。如十二缘无定住处显前无住。若有住下显前有住即是无常。问曰因缘是众生体云何无住复名常乎。释言从人就事以论。缘实有住不得言常。废人泛论十二因缘相生之理无所定属故无住处。相生理定未曾暂无故名为常。二举如来法身为喻。三举法界。四举法入。五举法阴。此亦泛论阴界入法名法界等。六举虚空。佛性下合。

自下第二破众生中。定有佛性明诸众生当得名有。非谓身中已有果体。文中有二。一明佛性时至则现。二一切生不退性下明诸众生定得名有。前中先喻。下约显法。法喻如何。如彼四大坚湿煗等无心相异而体各别法性自尔。喻明佛性无心欲出时至则现法性自尔。喻中四大举其喻事。次辨喻相。造色功齐名力均等。力虽均等体性各异故有坚湿煗动之别。所造各异故有赤白黄黑之殊。下总释之。而是四大亦无业者无有心业欲相别异。异法界故不相似者四大不同名异法界。故令坚等各不相似。佛性亦尔合前四大。异法界故时至现者合异法界各不相似。佛性异彼兔角之无。是故众生修道时至即便显现。又复妄法修至则灭。佛性异彼修至则现名异法界。

自下第二具以五义说众生有。一明众生无有退灭佛性之理故名为有。此句约就先际以说。二阿毘跋致故名为有。阿毘跋致此名不退。证得之时永无退转故知定有。此句约就中际以说。下三约就后际以说。于中初言以当有故名为有者。解有两义一方便果当生名有。二性净果当显名有。以现众生常定得果故说其有。此句是总。下二是别。以定得者据方便果。以现有因故当定得。以定见者望性净果。以现有因故当定见。是故下结。

自下第三广明佛性不即不离。先喻次合。有难下者。下重分别。喻中有六。一如来说经显性示人喻。王喻如来。臣喻此经。象喻佛性盲喻众生。佛以音声显说经法名告一臣。说经显性以示众生名牵一象以示众盲。二尔时臣下经法显性喻。经为圣说名受王勅。令人共读名集众盲。显性令知名以象示。三时彼盲下众生知性喻。想心攀缘名以手触。四臣还自下化法被人反显圣心喻。化显圣心名为白王。显性已讫名为示竟。五尔时王下如来检问众生异答喻。于中有四。一问见不。二答已见。三问见相。四答所见。各随意解种种异答。六如彼众盲不说象下不即不离喻。彼不说象明其不即亦非不说。离是无象彰其不离。

下次合之。王喻如来应正遍等合前第一。是诸众生闻说已下超合第五。喻中所触事别有八。合中有六。五阴为五。五阴和合集成我人以为第六。就此六中皆初立性。何以下释。释中初法次喻后合。如彼盲人各各说下合前第六不即不离。先举前喻。次合显法。是故总结。是义云何。如彼麦性不离芽茎。乃至果实别有麦性名为不离。芽茎枝叶前后变改。麦性常定说为不即。性望六法其状像此。然向说我滥同外道所说之我。故下辨异。外道说我实无有我并邪异正众生我者即五阴等显正异邪。于中初法下喻显之。喻别有六。初之一喻别举别合。后之五喻辨举总合。

自下第四广明众生不有不无。初明不无。以当得故若我说色是佛性下彰其不有。阴非性故。前中初别。后总结之。别中八门。一说我为性。二说四无量以为佛性。三说信为性。四说极爱一子为性。五说第四根力为性。六说十二因缘为性。佛性名为十二因缘略以标举。义如上解。何以下释。以因缘故如来常者。如来穷证十二缘体故得为常。证成佛常故名佛性。一切生下明诸众生定有如是因缘实性名有佛性。此说因缘滥同生死十二缘相故下辨异。此十二缘即是佛性。性即如来。第七宣说四无碍智以为佛性。第八宣说顶三昧门以为佛性。

上来别论。如我上说种种法下总以结之。明前诸法当得名有。十二因缘是众生体。云何说言当得名有。证会在当故名当得。非体在当。

前明非无。下显非有。初先不说色阴为性。后类余阴。

上来分合合为第一明性体状。下劝修证。若生了性则不须修反劝修证。十住修下顺劝修证。于中有四。一明十住虽修少见。二况不修下以圣况凡明凡不见必须修道。三如文殊下彰彼文殊久修乃见。四云何下以大形小明小不见必须修道。

品初至此合为第一问答辨法。自下第二叹经劝学。初先劝学。佛性不可思议已下叹经殊胜。前中有三。一劝修生欲见佛性应自持经。二见有下劝供持人。三若有下举经难闻令人敬学。

下叹经中文别有三。一叹人不思将以类经。二大涅盘经亦如是下辨经同人。三如大海下当法正叹。就叹人中位别有三。一就十信叹其依经生信不思。二师子言云何不退菩萨已下就种性上叹其依经起行不思。三菩萨了了知见无下就初地上叹其依经成德不思。初中有三。一正叹依经生信不思。二师子言下举多不信成信不思。三善男下明经多益。现得闻者当必能信。初中五句。前四明其所信不思。后一彰其能信不思。此互相显。就前四中初一明其佛性不思。第二明其三宝不思。三就前第一明诸众生有性不思。四就前第二明其佛宝体德不思。以此经中所信之法故举显信。能信可知。

第二段中师子初言如佛所说能信不思述佛前言。是大众下举多不信成信不思。第三可知。

自下第二明种性上起行不思。文别有二。一明菩萨起行不退。二复次菩萨不可思下叹其所行为不思议。前中师子先问起发。云何菩萨自知不退。下佛为辨先别后结别中初于无益苦中自试其心。为破苦下有益苦中自坚其心。益中有四。一与乐行中坚心不退。二为法下求法行中坚心不退。三为破一切众生苦下救苦行中坚心不退。四修度下六摄善行中坚心不退。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初燃身求法坚心不退。复次菩萨具烦恼下余苦求法坚心不退。第三段中初救饥苦。后救病苦。前中先于余时救饥。于饥世下。饥馑劫时能救物饥。前余时中先总后别总中初明受身救物。虽受畜身终不造下辨定其因。于中初明不造新业。若未来下明用故业。先法次喻。过去恶业如鬼在身。悲愿力故一切悉受。如以呪力鬼相悉现。下合可知。问曰此等所受之身分段变易二种生中何生所摄。释言分段以是有漏恶业果故。问曰。若此是分段者何故胜鬘说种性上为变易死。释言种性以上菩萨有五种身。一法性身。如地持说六入殊胜无始法尔。二实报身。谓从先来修善所得。三应化身。依前起用。四变易身。所谓缘照无漏业果。五分段身。所谓三界有漏业果。五中初二是其真身。第三是应。于前真中有反易杂。于前应中有分段杂。彼胜鬘中言变易死据第四门。今言分段当第五门。不相乖背。上来总竟。受罴下别。救病苦中初明菩萨于病劫时能救病苦。若有众生为鬼病下于余时中能救病苦。第四段中修善不退。文显可知。上来别竟。

作是愿时名不退下总以结之。上来第一明种性上起行不退。

自下第二叹其不思。复次不思总以标举。何以下释。释有八番。文显可知。

下明出世成德不思。初言菩萨了了知见无众生等。内证平等名不思议。受后边下八相巧化名不思议。初生兜率。文别有四。一总明菩萨生兜率天为不思议。二何以下解释菩萨偏生所以。先问后解。胜故偏生。欲界中胜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下天放逸上天闇钝形对余天显此报胜。修戒修施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者形对余天显此胜。欲界乱地云何有定。此非八禅。欲界地中念佛三昧生彼天中。故言修定得兜率身。三毁呰下彰圣异凡。菩萨毁有终不造作兜率业等正明异凡。何以下释。释意如何。辨明菩萨一切处生皆得教化成就众生非唯兜率。是故于彼不偏贪爱造业求生。四生兜率有三胜下辨胜过劣。于中有四。一明菩萨三事报胜。三深乐下明其因胜。问曰前说不造业生。今云何言有因胜乎。释言不造有漏业生而有大悲愿力为因故云因胜。三如是三事虽胜已下就前三事明清净胜。他见不妬。自心不慢。四不造命下就前三事以显胜相。

第二次明退来入胎。于中初明兜率退时大地振动。下以二义释动所以。文显可知。入胎住胎出胎可解。余略不论。

上来叹人。大涅盘经亦复如是不可思者是第二段辨经同人。

如海已下是第三段当法正叹。先喻次合。有难解者下重分别。喻中先举。次列八名。下辨其相。一一之中各有三事。一众生福力令海渐深易可趣入。二顺风行从畔渐远亦名渐深。三河水入中遂水渐进亦名渐深。余中二事文略不辨。

合中初言。涅盘如是有八不思合初总也。次别合之。初门可知。第二门中初先就人以显其深。后就说论深。人中初就如来明深。次就凡夫。后就二乘。二乘能得阿耨菩提是一不思。二乘之人心无烦恼身无住处而不名常是二不思。下就说中辨法众多不可具论。余文可解。

是故此经如海总结。

前喻。次合。下重显之。师子先问。若言如来不生不灭名为深者牒佛向前合喻之言。有四生下约之为问。问意如何。前说如来无生无灭便无生缚。既无生缚于生自在。何故于彼四生之中不受化生乃受胎生。于中初先总举四生次列其名。义如别章。后就人辨。下约设难。佛得自在何因缘故不受化生。下佛答之。一切众生四生所生简凡异圣。得圣法已不得如本。卵生湿生辨圣异凡。此释如来无下二生。劫初已下解不化生。有八复次。一明如来劫初不出故不化生。何故不出。劫初众生烦恼未发又无道器。二明如来托胜通法故不化生。生处尊胜凡所说法人皆信故。三为教人孝养之业故不化生。是义云何。化生之人无父无母。知复云何教人敬养。于中初言父作子业子作父业子作父业泛举世事。父必作于养子之业。子必作于敬父之业。如来世尊若受化下明已须同反以论之。文相可知。四假亲护法故不化生。先举二数。次列两名。下辨。后结。辨中先顺后反可知。五居尊息慢故不化生。是义云何。佛生王种破诸众生恃性憍憍。六受胎息谤故不化生。是义云何。佛亲圆具世尚言幻何况全无。七为残身留益世间故不化生。是义云何。夫化生者身必化灭无复残形何以益世。故不化生。八为同诸佛故不化生。是义云何。三世诸佛化胎众生法皆胎生故佛同之。诸佛何故皆受胎生。义如前七。又为增长同生之力故受胎生。

自下第三师子荷恩领解赞叹。

迦叶品者学行有三。一随缘造修向前五行十功德是。二舍相入证。师子品是。三证实成果亦名起用。此品论之。是义由于迦叶启请而得宣唱。故就请人以显章目名迦叶品。此品之中义意唯二。一举化阐提彰佛德行。二举佛德行明能化益一阐提义。故下文中赞叹此经名阐提杖。一阐提人因之得起。

文中有二。一明如来妙用善行能益阐提。二品末迦叶领解赞叹。前中有三。一答上问中众生大依明佛身业。二迦叶白如来具足知诸根力是故能知一切生下答上问中两足妙药明佛口叶。三迦叶白断三世因名断善下答上问中今欲问阴而我无智如是甚深唯佛境界明佛意业。又答初问辨明如来为人物依为令阐提于佛生信。答第二问明佛所说法为妙药为令阐提于佛教法舍谤生信。答第三问明佛智胜所知独绝为令阐提于佛义法仰推成信。初中迦叶先问起发。前已问竟何劳更问。去问遥远故须重问上下多然。此问与前有何差别。迦叶前者直为赞问。赞叹如来能为物依。今于此处具为两问。一赞。二难。从初乃至作大药王是其赞问。善星是佛菩萨子下是其难问。迦叶前者何不即难至此方为。前者若举善星为难言辞浮广不成偈义。故前不难。由前不难此须为之。此中何不望直为难先为赞乎。将夺先与。为难法尔。故先赞叹。叹中初言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叹佛有慈为利他心。不调已下叹有方便为利他智于中七句。前四化能。不调能调拔恶始也。不净能净拔恶终也。无归作归救苦始也。未脱能脱救苦终也。后三化德。具八自在救苦之德。为大医师作大药王拔恶之德。知病如医。差病似药。

如来先与。下正征夺。为彰如来慈悲行化故举善星恶人为难。就此文中难意有二。一难佛无慈翻前第一。二难无方便翻上第二。文要有三。一举佛记善星比丘是一阐提地狱劫住彰佛无慈。二不可治下举佛宣说善星叵治明无方便。三若不能救善星已下双结前二。句别有七。善星是佛菩萨时子是第一句明其形近。此应是佛党弟庶儿故说为子。出家之后诵持读诵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是第二句彰其行亲。云何记说是一阐提地狱劫住是第三句责佛记说成佛无慈。不可治人是第四句责佛如来摄化不行。不能行化故言叵治。何故不先为其说法是第五句责佛如来授化不善。若不能救云何得名有大慈悲是第六句结佛无慈。云何得名有大方便是第七句结无方便。下佛别答。宜审记知。

就佛答中答问不尽而复不次。前七句中但答后六故言不尽。就所答中先答第五。次答第四。次答第二。次答第六。次答第三。后答第七。故云不次。

先答第五何不先为善星说法。于中有二。一明如来随化所宜不得先为善星说法。二如师子下明虽不先心无增减。前中六番皆先立喻反问迦叶。次迦叶答。后佛约之以显所说。后中先喻后合可知。

我于一时住王舍下答第四句。明说善星叵治所以。有五复次。一明善星反被拘执恐怖如来。二扫灭佛迹。三见尼干服食酒糟言是罗汉违反佛语。四见苦得言是罗汉故违佛语。五佛为说法无心信受。初二身恶。次二口恶。后一意恶。

善星虽复读诵已下却答第二明虽禅诵而不可救。先彰其过。下与迦叶身往验试。前中四句。一明善星虽复读诵心不解义。二明善星得禅还失。三起恶邪谤无佛答。四我尔时下佛为说法无心信受。身验可知。

善星虽入佛法已下超答第六明已有慈。于中有三。一明已有慈。二若本贪下彰已慈深。三我弟子下举他同怜显已慈实。初中复三。一明善星亡失善法先法后喻。二又如下断坏法身。先喻后合。喻中自戮自心坏善。罗剎所杀恶友坏善。合文可知。三明佛慈次怜愍故言多伤叹。常说善星多诸放逸。第二明已慈深之中先喻次合下结可知第三显已慈实之中先法后喻。

我于多年常与已下却答第三明说善星是一阐提狱住所以。于中有四。一明已多年摄化不得。二由化不得说为阐提地狱劫住。三明说所为。四明说不虚。初中多年与相随者。佛二十年摄为侍者故言多年。就第二中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明有善不说。以其宣下无善故说。喻合亦尔。就第三中迦叶先问。何故记说。佛答可知。就第四中初明如来所说无二。声闻已下举劣显胜。

善星常为无量生下答第七问。明有方便两义辨之。一化益分别。益有二种。一摄善星多年共住不令在外教人作恶名有方便。二摄善星令其出家不使在俗多起罪过名有方便。二化德分别。化德有二。一就佛解力明有方便。二就佛根力明有方便。就解力中初明善星常为众生说无善恶。我久知下佛惧其人邪化多损摄令共住。我若远下明共住意。是名解力总以结之。

就根力中文别有三。一知断善根。二如来具足知根力下知生善根。三佛观众生具善法下通知生断。初知断中有五问答相因而起。迦叶初问阐提何缘无有善法。佛答阐提断善故无。阐提断善是其总答。众生悉有信等五根阐提永断是其别答。以是义下约杀显无。

第二迦叶乘言定佛一阐提者无善法耶。佛答如是。

第三迦叶乘言难佛。三世善中未来不断云何言无。初言众生有三种善泛尔通举。过未现在列言三名。阐提不能断未来善云何说断就之结难。

下佛答之。文别有三。一明有断。二如人。

下明断善人有其可救不可救义。三如朽败下明所断善有其可生不可生义。初中应先明断善义然后释文。义有十门。一明断相。断有三道。一方便道。观有因果以之为非。观无因果以之为是。二无碍道。见有为非。三解脱道。见无为是。无碍解脱各有九品。始从下下乃至上上与彼等智断结相似。

第二约对二种善法彰断差别。言二善者。一方便善谓现所起闻思修等。二生得善过习今成。前三道中初方便道断方便善。无碍解脱断生得善。三约因果二善明断。若约善因以论其断。断三世因名断善根。是义云何。邪心现前断过去善。生现之义名断过因。现不起故不生未来名断现因。当善不生不能起后名断未来。故下文言断三世因名断善根。就过去中生现可断。生未来义终不可断故后得生。若约善果以论其断。唯断现在及遮未来不断过去。起已谢往不可断故。故此说言现在善灭及障未来名断善根。四就趣分别。唯在人中不通余道。人能思求起异见故。五就人中利钝分别。如下文说要是利根能推求者非是愚钝。破僧亦尔。六就时分别。多世积习方能断善非是一世。故上文中说为报障。七就处分别。唯在阎浮不通余方。阎浮众生。心穴利故。八明所因。由闻大乘空相应经执无谤有故断善根。故地持云是人闻于难解空经。于如实说一向不解作不正思言一切无。九明轻重。一切恶中此过最重更无过者。以断一切诸善根故。十明断善还生之义。彼何时生。如下文说。入地狱时出地狱时。轻者入时重者出时还生善根。问曰出时善恶无记三性心中何心中生。一向不是善心中生。先无善故。多在不善疑心中生。问曰善恶正相乖反。云何于彼不善心边得生善根。释言善恶二心相反不得并生。得善之得体非色心与心不妨。故得于彼不善边生。如从上地生下地时染污心边得下善根。此亦如之。

次释其文。断有二种总以标举。次列其名。具是二下牒以结之。

第二可救不可救中初约行善现在叵救。后约性善未来可救。行中先喻。如人没厕喻一阐提断灭善根趣向地狱。一毛来没喻过去善生未来义阐提不断。虽一未没不能胜身喻彼善根不遮地狱。次约显法。阐提如是合人没厕。虽未来世当有善根合向唯有一毛未没。而不能救地狱之苦合不胜身。未来之世虽可救下牒以结之下约性善明可救中。佛性因缘则可救者性非过去未来现在。故无断者明定可救。由性不断定可见故。

第三可生不可生中明其所断善根不生。先喻后合。文显可知。

第四迦叶乘言重难。如来向说佛性不断云何名为断一切善。下佛答之。明性非现是故有断。于中有三。一总明众生现无佛性故得断善为一阐提。反以论之。先法后喻。若生现有不名阐提是法说也。解有两义。一性体常住非三世摄故非现有。二众生未见故名现无。如世间中众生我法举喻显。之现在妄中于情分声全无佛性。如众生中毕竟无我故取为喻。二佛性常下显向初义。彰性体常非三世摄故非现有。先顺后反。佛性是常三世不摄是顺显也。三世若摄名为无常是反显也。三佛性未来以当见下显向后义。当见名有非是现。有故名现无。佛性未来以当见故言众生有正举当见成其现无。以是义下出当见处。以是当见名有义故。十住具严乃得少见。

第五迦叶乘言重难。难有两句。一难前佛性。性如虚空如来何故说为未来。二难上阐提无善之义。若言阐提断故无善一阐提辈于同学等亦生爱念岂非善乎。下佛先叹。后正答之。先答佛性。初先正解。有难解者问答重显。就正解中性如虚空非过去等述其所立。一切众生有三身下释其所难。初先正解。后类显之。就正解中一切众生有三种身泛以通举。过未现在列其三名。未来身净而得性故我言未来正解所问。此乃明其未来身得性非未来。就类显中举先其类。我为众生说因为果说果为因略以标举。是故经中说命为食见色名触略辨其相。说因为果如似世人说食为命。四大名色。今略不举。说果为因其犹世人说命为食见色名触。今偏论之。色是造色谓青黄等。触者所谓能造四大。色实非触。说果为因是故见色名为触矣。人言见色名为触者一向不是。未来身净故说佛性约类显法。未来身净如前命也。如食也。若就前句类显佛性。食因非命。说因为果故名为命所显如是。性因非是未来身果。说因为果故名佛性以为未来。若就后句类显佛性。命非食因。说果为因故名为食。色触亦然。所显如是。未来之果实非佛性。说果为因故说未来身净为性。

上来一番当问正解。有难解者下重显之。迦叶先问。若如佛说未来身净可说有性。众生现在未有净身何故如来说一切生皆有佛性。佛答有三。一明佛性虽无现用而体不无故得言有。性虽现无无现用也。不可言无不无体也。如空喻显。空性无现喻向初句。不得言无喻向后句。二明佛性常住不灭故得言有。众生无常辨相异性。而性常住辨性异相。三明佛性虽复非内而复非外故得言有。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此答初问。下答后问。汝言不然牒问总非。何以下释。释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先举其所作。阐提若有身口意业就具以举。取业求业约惑以举。见心造业名为取业。爱心造业名为求业。施业解业当相以举。阐提亦有舍财名施。亦有读诵分别名解。如是皆邪。结明无善。何以下释。喻合可知。上来知断。

自下第二知生善根。于中有三。一知众生根转不定。如来具足知诸根力总以标举。故能分别上中下根略显知相。能知转等广显知相。是故下结。二知诸根生断不定。以不定故或断还生顺明不定。若根定下反明不定。是故下结。三随知行答。迦叶先问佛具根力定知善星当断善根。以何因缘听其出家。佛答有三。一遮其现罪故听出家。在俗为王当坏法故。二生其当善故听出家。远生未来出世善故。若不出家亦断善等举损显益。今出家等彰益异损。三是故下结。先顺后反。

自下第三双知生断。于中有三。一知断善。佛观众生具善不善知先所成。是人虽具不久能断知其当断。何以下释。不能近友听法思量如说修故。以是下结。

二知生善。如来复知是人现等法说明知。次以喻显。泉喻菩提。村喻生死。离生死外即是菩提故言不远。果德纯妙称曰甘美。众行圆备名具八德。生善之人厌有名热求出称渴。发心趣向名为欲往。智者喻佛。知其定去故曰无疑。何以下释。下合可知。

三知生断多少之义于中如来先取地土反问迦叶。迦叶次答。下佛约之以显生断多少之义。句别有四。一知未来趣善者少。二知未来向恶者多。三护持下知其现在修善者少。四毁戒下知其现在作恶者多。

自下第二答上问中两足妙药。于中迦叶先问发起。前已问竟何劳更问。去问远故。此问与前有何差别。前直赞问赞佛所说。法为妙药。今于此处具为两门。一赞。二难。初至亦知未来诸根是其赞问。如是众生于佛灭下是其难问。迦叶前者何不即难至此方为。前者若举二十一对诤论难佛。言辞浮广不成偈义为是不难。由前不难故此为之今此何不望直为难。先为赞乎。将夺先与。为难法尔。故先叹之。叹中如来具足根力牒佛前言。下明所知。所知有三。一知众生上中下根。二知诸根利钝差别。三知众生现未根别。

下对设难。难意如何。佛具根力说应当机。何因缘故作不定说。令未来人各执圣言起诤断善。于中先举二十一对诤论之言。下责如来。何故今日作不定说。

下佛答之。明己所说皆是众生病之良药。愚人不解故起诤论。文中有四。第一总答。二若如来毕竟已下随问别答。三如是诤讼是佛境下总叹显深令人仰推。四若人于是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恼下明取舍得失令人舍着。初总答中文别有二。一当法略答。二于一名下约类广答。略中有四。一叹法深。如是之义非六识识唯智能知。二约对愚智彰说不同。于有智者不作二说。智亦谓佛不作二说。于无智者作不定说。彼亦谓佛作不定说。是义云何。今且约初涅盘辨之。余类可知。佛于智者宣说应身入于涅盘真身不入。随其别法各施一言名不二说。智人解此。故亦谓佛不作二说愚人于法多喜偏执。闻佛应灭谓一向灭。佛为破之说真不灭。闻真不灭谓应亦然。佛为破之说应有灭。两言相反名不定说。彼亦谓佛作不定说。三彰己所说各为病治并是妙药。所有一切悉为调生法说明也。譬如医等喻说明也。四明所说不定所以。为国土者处别故异。为他语者随解故异。为人故者随生故异。人有愚智大小等别故说不同。为众根者随机故异为是等故于一法中作二种说。

就下广中文别有四。一就法举类。二是故随人随意已下约之显法。三五种众生不应为说五种法下约人举类。四如汝所言佛涅盘下约之显法。此四段中前二一对法相不定。后二一对随人不定。就初段中类别有三。一明诸法一异不定。二广略不定。三浅深不定。三中初门一处辨之。后之两门一处并举。就初类中先开三门。言一名法说无量名者显体之名名法不殊名一名法。此法体中义别众多随别施名。是故得于一名法中说无量名。于一义中说无量名者诸义同体互相集成。一备一切一切成一。良以一中备一切故。随之施名名亦众多。故于一义说无量名。于无量义说无量名者随其别义各施异名。故得于彼无量义中说无量名。

下广辨之。云何一名说无量名牒问初门。于中具就涅盘辨之。余法类尔。云何一义说无量名牒问第二。于中具就帝释辨之。帝释胡语。此翻名为能作天主。憍尸迦者是其本姓。过去世时波罗[*]国有婆罗门。姓憍尸迦。好修福业。与其同友三十二人共为邑义。憍尸命终为忉利王。余为辅臣。佛依本姓呼为憍尸。于中或有从宝从幢种种名之。云何无量义说无量名牒问第三具就佛论。具八智者。佛知生死无常与苦无我不净。知涅盘法常乐我净名为八智。亦可更有。文中不列。义不尽者下重论之。复有一义说无量名重牒前门。如阴一义。亦名阴者当义施名。余皆傍立。亦名倒者能生倒心故名为倒。如五尘境生欲。亦名谛者有漏五阴是苦集谛。无漏五阴是其道谛。名四念者色阴身念。受阴受念。识阴心念。想行法念。名四食者段食是色。故色阴中有其段食。识阴识食。行中具有思食触食。受想不论。四识住者有漏阴中除识一种。自余四阴为识所依。名四识住。亦名有者所谓三有二十五有。亦名道者所谓六道。亦名时者现生后时。亦可是其生住灭时。名众生者因中说果亦名为世。第一义者相名世谛。体名第一。名三修者色名身戒。余四名心。名因果者善恶五阴说为集因。报阴名果。名烦恼者有漏五阴从烦恼生。能生烦恼故名烦恼。名解脱者无漏五阴。三世转轮名十二因缘。集成假人名声闻等。三世分异名过去等。是名结之。此初类竟。

下举广略浅深为类。如来为生广中说略略中说广以为一门广略不定第一义谛说为世谛世谛说为第一义谛复为一门浅深不定。云何名为广中说下释显初门。云何第一说世谛下释显后门。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陈如者。阿之言无。若之言智。陈如是姓。证无成智故名无智。

上来举类。下约显法。句别有四。一顺明如来随人不同差别异说名知根力。二反明定说不具根力。谓于向前所诤义中作定说者不称物机。是故不名具知根力。三重显初句明随人别不得定说。于中初明所化众生受法各异。先喻后合。喻中象负非驴胜者喻明菩萨所受行法二乘不堪。下合可知。次明如来随之异说。何以下释。四若使下显前第二明佛定说不具根力。

自下第三约人举类。于中初约五种恶人以举其类。是故我先告舍利下约就利钝二人举类。前中有三。一举昔言明五众生不应还为说五种法。问曰经说悭贪众生教行布施乃至痴者教修智能。今以何故不信人前不赞正信。乃至痴前不赞智能。释言随人不同故尔。若人内有出世道机厌患已过。则须当病为说对治。悭为说施。乃至痴者为说智能。若无道机不厌已过则须将护。不信人前不赞正信。乃至痴前不赞智能。二何为故下释前不得为说所以。若说不名知根怜生。三何以下释前不名知根怜生。是人闻说起恶受苦。是故不名怜生知根。

就约利钝举类之中初告舍利为利勿广为钝莫略。问曰利人堪受多法应为广说。钝人不能摄受多法应为略说。今以何故为利不广为钝不略。释言广略有其二种。一约法分别。辨宣多法名之为广说少称略。若从是义广为利人能多受故。略为钝者不堪受故。二就说分别。于一法中多言名广少语称略。若从是义。略为利人少言能解。广为钝人多言方悟。舍利次答。后佛述成。

自下第四约之显法。文别有四。一牒其所问。玄呵诤者颠倒因缘不得正见是故不能自利利他。二明已随物不得定说。三十方下举他类已。于中初明一切诸佛化生不同故说十二。次明十二为他非自。下结诸佛随解异说名具解力。四佛自彰已具足根解二种力故知人现未断善及脱。先牒二力。次辨。后结。以具二力故名力士。

上来总答。自下第二随问别答。于中应先辨其诤相。起诤虽众约法唯三。一大小见异故起诤论。如说涅盘不涅盘等。二就大中见别起诤。如说佛性即离有等。三就小中见别起诤。如说罗汉退不退等。凡夫二乘通名为小。次辨释义。世人解诤多不以理。学毘昙者偏助毘昙。学成实者偏佐成实。此乃助诤。何成辨理。和谐通取是释义也。

文中先辨如来涅盘不涅盘义。三句释之。一辨诤相。有人闻佛应身有灭谓真亦然。有人闻说真身常存谓应同尔所以成诤。二须论理。理则兼通。于真常存随化有灭不得偏取。三次释文。若言如来毕竟涅盘及不涅盘是人不解双牒总呵。下别显之。先明如来为物说灭凡闻起诤昔为五人说佛涅盘。一为诸仙。二为力士。三为纯陀。四为须跋。五为世王。第七德中为七人说。今略论五。下明如来说不涅盘凡闻起诤。为小菩萨闻灭心退故说佛常。愚人不解。谓定不灭。

第二次辨有我无我。于中还初辨其诤相。有人闻说众生无我。谓呼世俗假我亦无。有人闻说假名之我。便立性实所以成诤。次辨道理。理则兼通。阴合成人名为有我。阴别无人名为无我。下释其文。于中初明如来说我凡闻起诤有两复次。文显可知。后说无我凡闻起诤。圣说无中初有比丘问佛我义。次佛对破。下明比丘闻而得果。问中世尊云何名我问其我因。我缘我者问其我缘。就佛破中无我我所总明无我。眼者已下略显无义。虽有业下广显无义。于中有四。一略就因果以明无我。二无舍阴下略就五阴以明无我。三如汝问下广就因果以明无我。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云何我者牒其初问。即是期者对问辨释。指报为我。报由结业期会而生故名为期。谁及何缘相显可知。喻中二手喻前业爱。声喻期也。合中初言我亦如是总合前喻。下别合之。众生合声。业爱合前二手相拍。此三和合名为我故无别我人。四一切生下广就五阴以明无我。句别有三。一明阴无我。二诸外道下破有归无。明诸外道计阴作我离阴更无。三如幻下辨法显无。五阴诸行皆如幻化无常乐等故无有我。第三比丘得益可知第三次辨中阴有无。先辨诤相。毘昙法中说除四空余一切处定有中阴。成实法中说一切无所以成诤。次辨道理。理则不偏。亦有亦无。极重恶业趣向阿鼻。前念人间后念已在。中无经停则无中阴。趣向四空亦无中阴。余皆具有不得偏取。文中初明如来说有凡闻起诤。有四复次。一说众生三事受身父母中阴。第二宣说中般那含。三说中阴根具明了。四说中阴形色好恶愚人闻此谓一切有。下明说无凡闻起诤。有四复次。一说五逆趣向阿鼻无其中阴。二说昙摩趣向阿鼻无其中阴。三为犊子说无中阴。四说无色无其中阴。愚闻不解谓一切无。

第四次辨阿罗汉人有退无退。先辨诤有相人宣说一切罗汉悉皆有退。此别师义不同毘昙。成实宣说一切不退所以成诤。次须论理。理则不偏。是义云何。分别有五。一约惑分别。烦恼有二。一受生烦恼。于受生时起贪等结。二障道烦恼。现起染污妨碍圣道。彼阿罗汉受生烦恼一向不起名为不退。障道烦恼得有起义名为有退。二约烦恼因缘分别。惑起有三。一性使不断为因故起。二以不正思惟故起。三缘力故起。如见女色生贪欲等。阿罗汉人无前二因而起烦恼名为不退。缘力生结名为有退。谓见增上可贪境界暂尔生贪。还即摄心断之令灭。三约道分别。道有二种。一者有漏等智断结。二者无漏圣道断结。等智断结则有退转。无漏断结则无退转。四约修分别。散乱有退。专修无退。五就根分别。钝根有退。利根无退。义既如是不得偏执。文中初明如来说退凡闻起诤。有五复次。一者为于懈怠比丘说退有五。二说罗汉虽无内因不离外缘所以有退。三举瞿坻证成有退。四举时不时二种解脱证成有退。五举六种罗汉证成有退。退思护住胜进不动是六罗汉。下说不退凡闻起净。有二复次。一明罗汉所断烦恼。犹如燋炭不还为木所以不退。二明罗汉于彼三种烦恼因中已断二种故言不退。先举三数。次列三名。下明所断。

第五次辨佛身有为无为之义。应先辨诤。诤相可知。次论道理。理则不偏。是义云何佛身二种。一共世间身随世生灭。二是平等法门之身常寂不动。义既两兼不得偏执。文中初说佛身有为凡闻起诤。后说无为凡闻起诤。

第六次辨十二因缘有为无为。先辨诤相。有人一向宣说有为。有人一向定说无为。所以成诤。次辨道理。理则不偏。是义云何。释有两门。一就人论事。三世流转是其有为。直据因缘相生之理。古今常定无一念间。而无此法是其无为。第二直就因缘事中现起之者名曰有为。在未来者现未起用说作无为。义既两兼不得偏取。文中初说因缘有为凡闻起诤。后说无为凡闻起诤。于中两义。备如向辨。我又一时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是初义也。有十二缘不从缘下是后义也。先开四门。后广辨释。文显可知。虽举四门为取第一不从缘生为无为也。

第七次辨心常心断。应先辨诤。诤相可知。次须论理。理则不偏。亦常亦断相续不绝故说为常。运运尽谢所以名断。义既两兼不得偏取。文相可知。

第八次明五欲障道不障道义。应先辨诤。诤相可知。次应论理。亦障不障。不障下果能障那含及罗汉果。义既两兼。不得偏执。文显可知。

第九次辨世第一法。欲界所摄色无色摄。先辨诤相。三人起诤。一家宣说定欲界摄。一家宣说定色界摄。一家宣说定无色摄。次须论理。理则不定。亦得名为欲界所摄。解有三义。一依定说。依于欲界电光常起名欲界摄。二约惑说。依未来禅断欲界结而未穷尽修起此法。欲过未尽而起此法名欲界摄。三依身说。此法必依欲界身起名欲界摄。亦得名为色界所摄。释有两义。一依定说。依于色界六地禅起名色界摄。二约惑说。欲界爱尽色爱未尽修起此法名色界摄。亦得名为无色界摄。论宗不同。若依毗昙唯约惑说。无色界结未断未尽修起此法。是故名为无色界摄。若依成实解有两义。一依定说。依无色定亦得修起。故从所依名无色摄。二约惑说。义同毗昙。义既如是不得偏执。经文之中先就欲界明说起诤。我经中说未离欲界未得解脱。犹如欲界修第一法。三种义中偏就第二约惑说也。凡闻不解谓定欲界。次就色界明说起诤。我说煗顶至世第一在于初禅至第四者。两种义中偏就初门依定说也。愚闻定谓色界所摄。下就无色明说起诤。我说外道先已得断四禅烦恼修集煗顶至世第一观四真谛得那含者。义同毘昙偏约惑说。凡闻不解定谓无色。所以成诤。

第十次辨布施之义。先辨诤相。有人宣说施唯是意。有人宣说是五阴性。次须论理。主唯是意。眷属五阴。文中初先说施是意凡闻起诤。说施四种泛以通举。次辨后结。前三是净。下明愚人闻说有信名为净施谓施唯意。下明说施是其五阴凡闻起诤。先举五数。次列五名。下总结之。五中色力及与辨才是其色阴。安乐受阴。命则不定。依如毘昙别有非色非心命根是行阴收。地持论等亦同此说。成实法中色心相续名之为命。则五阴摄。愚人闻此便言五阴皆是施体。

第十一门辨三无为有无之义。先辨诤相。毘昙法中说三无为一向是有。以是有故若人谤无便得大罪。又复无法则不生心。三无为法为心所缘。得生心故明知是有。成实法中说为定无。以谤无故所以得罪。以谤不有。又彼论中无亦生心。如缘镜像梦中事等并是无法亦得生心。云何不生。诤相如是。次辨道理。理则无偏。亦有亦无。望有为法彼一向无。如瓶破已更何所有。望理论之得名为有。除事始有。非是本来自体无故。故地持云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无我我所名无有也。理既如是。不得偏取。文中初明如来说无凡闻起诤。我说涅盘离烦恼等明其数灭无为是无先法后喻。言虚空下明其虚空无为是无。初先正辨。譬如已下即事显之。非智缘下明非数灭无为是无。初先正辨。如其有下破有成无。愚人闻此谓无无为。下明说有凡闻起诤。于中先明数灭是有。可以言论名为章句。为心游履名为是路。所归中极名毕竟处。得之安稳名无所畏。为人习学名为大师。为道所克说为大果。为智穷证名毕竟智。为心所安名为大忍。常寂不动名为三昧。果德分齐名为法界。能除一切生死憔渴说为甘露。非凡能证故曰难见。此直明有。若说无下举谤显有。眼不牢下明其虚空无为是有有人未得须陀已下明非数灭无为是有。忍法已去更不退转无复重堕三涂之义。是故无量三恶道报。至此忍时皆非数灭。上来明有。愚人闻此谓一向有。所以成诤。

第十二门次辨色法是四大造非四大造。先辨诤相。具论有三。一依佛陀提婆所说。色即四大无别造色。二依毘昙。四大是本名为能造。余青黄等是其所造。此当毘昙。三依成实。四大是假色香味触四尘集成不造诸色。今此文中偏举前二。第三不论。诤相如是次辨道理。四大有二。一实。二假。坚湿暖动四触为大名之为实。所依大地河池之水草木火等揽诸尘成说为假名假名四大不造诸色经论大同。实触四大望于诸色亦造不造。是义云何。色香味触同一体性互相集成。如海十相同体相成。所言四大即四尘中触尘所收。彼虽同体。随义别分。四大是本说之为体。余者是末说之为相。体则如镜。相则如彼镜中之像。以同体故体外无别。色法可造名无造色。此异毘昙。体相别故。依体相现名有造色。异于初诤。义既兼通不可偏取。问曰四尘同体相成。何故偏说四大为本。释言色法以碍为性。以触对故色性名碍。故以坚湿暖等四触为诸色本。文中初明说大为色凡闻起诤。文别有三。一教跋波观色断爱。二跋波问色。如来为说四大名色。就本以指。自余四阴心法难彰非名不显。就诠立目说之为名。三明愚人闻之起诤。下说造色凡闻起诤。譬如因镜则有像现立喻明造。色亦如是因四大故则有造色合喻明造。色合彼像。四大合镜。下列所造。言麁细者是所造色。大物名麁。小物称细。此麁与细毘昙不说。言涩滑者是所造触。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及与斜角复是造色。轻重寒热及与饥渴复是造触。寒者毘昙说之为冷热者毘昙造触中无。当应地大增强为热与冷相对。烟云尘雾复是造色。依如毘昙更有高下。光影明闇正不正等并是造色。此中略无。是名总结。犹如响像借喻显之。能造四大如镜如谷。所造之色如响如像。下明弟子不解起诤。

第十三门明无作戒是色非色。先辨诤相。毘昙法中说无作戒一向是色四大所造。成实法中一向说为非色非心。诤相如是。次辨道理。小乘所受无作之戒亦色非色是其色法故名为色。而非色事故曰非色。是义云何。所受是其身口止业从身口生防禁身口故名色法。此直受得。遮制之法如结界处。亦如僧制未有事相故非色事。大乘所受是色心法非色心事。大乘通受防心戒故。今且论小。义既如是。人闻色法即便取之以为色事。所以不解。闻非色事便取以为非色心法亦是不解。文中初先说戒为色凡闻起诤。句别有五。一菩提王子说心为戒。若发恶心则便失戒。二如来对破说戒为色。以是色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犹名持戒。三王子请问。以何因缘名无作色。四如来为解。非异色因又复不作异色因果。以是因缘名无作色。此相微隐。三义释之。一约方便报色辨异。非异色因不同报色。方便之色依于报起而不同报故名异色。报色是彼异色家本名异色因。戒不同彼是以言非。道言不作异因果者明戒不同方便之色。方便之色依报色起。是向异色因家之果。无作异彼故言不作异色因果。二约方便因果辨异。方便之色别报称异。此异色中受戒方便名异色因。作戒之体名异色果。无作异彼故非异因不作异果。三约方便受持辨异。方便色中受戒名因。身口作持名异色果。无作异彼故非异因不作异果。不同此等名无作色。虽有三释。第二应善。受法相望以辨异故。此第四竟。五因圣说凡闻起诤。下说非色凡闻起诤。戒者即是遮止恶法正明非色。方便要期发得遮制心口之法未是事相故名非色。若不作恶是名持戒举持显受。下明弟子闻说起诤。

第十四门明有心数无心数义。先辨诤相。毘昙法中宣说同时别有诸数。与心别体。相应造缘。成实法中唯说一心。随用先后分为多数。不说同时别有诸数。佛陀提婆所说亦尔。次辨道理。理则心法。亦得有数亦得无数。是义云何。分别有二。一麁细分别。心有三重。一者事识谓六识心。二者妄识谓七识心。三者真识谓八识心。彼事识中一向有数。诸心心法各各别故。真识之中一向无数。一切心法同一体故。故维摩云离一切数心如虚空。妄识之中麁有细无。是义云何。彼妄识中义别六重。如马鸣说。一无明住地二者业识。依前无明不觉妄念忽然而动动故名业。三者转识。依前业识心相渐麁转起外境。四者现识。依前转识所起妄境应现自心。五者智识。于前现识所现法中分别染净违顺等别。六相续识。向前智识所取之法漂鼓自心。心随妄境相乘不断名相续识。六中前四心想微细。不说心外别有诸数共心相应。故论说为不相应染。后二浮麁心与数别。共心相应。故论说为心相应染。此是第一麁细分别。二就事识随义分别。亦有亦无。唯一知性随用分多。非令心外别有诸数。故言非有。譬如一金作种种器。非是金外别有器体。随用别分。想行受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数。如金与器非无差别。金器虽别时无先后。心法如是今此且就事识论之。事识之中义既如是。人闻不解偏执成诤。闻说心外无别诸数便言定一。闻说有数便言与心迢然别体若言定一。金时应当无其诸器。若言定别器应非金。心法一异准此可知。

次释其文。文中初说心法相即凡闻起诤。就所说中文别有三。一明圣人报身五阴从无明生。二将圣类凡凡亦如是。三就凡中明其心法展转相心更无别数。今此所明十二因缘少异余处。异相如何。余处所辨过去因中彰无明行。今此具论无明爱取及与行有。又复余处现在果中说识名色六入触受。今此唯说受及名色。又复余处现在因中说爱取有。今此通说无明爱取及与行有。又复余处未来果中说生老死。此说受触识与六入。十二因缘齐通三世。隐显互论皆得无伤。文中先别。后总结之。别中先明过去之因。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无明者。无明之心对境深着即名为爱。是故此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者。即前爱心取着境界即名为取。体性不殊是故此取即无明爱。从取生有是有即是无明等者。即前取心起业名有。是故此有即无明等。次论现果。从有生受即行有者。此名识支以之为受。识支即是现报之体。从因纳得故名为受。即前有支转为此受。是故此受即前行有。亦应即前无明爱等。就近言之。从爱因缘生名色者受增为名。所托精血说之为色。从受生于无明爱取有及行者。从现报受起后因也。从受因缘生受触识六入等者。从现报识转起未来生死果也。亦应宣说名色即受。乃至宣说六入即受。以下结中说受即于十二支故略而不论。上来别举。是故受支即十二缘总结无别。受心向前即于过去无明爱等。向后即于名色等故即十二支。

下明如来说有心数凡闻起诤。就所说中具应明其过因现过现因当果。而此文中略无当果。辨过因中初言眼色明欲四法生眼识者。虽举四法为取恶欲为无明支。欲即无明正显其相。此是过去无明支也。欲性求时即名爱者过去爱也。爱缘取者过去取也。取缘业者过去行也。此言略少。若具应言取缘有者名之为业。次明现果。业缘识者生现识支。识缘名色起名色支。名色缘六入者起六入支。六入缘触起现触数名触。下依此触生诸心法。触缘想受起现受支通想说之。触缘爱者起现爱支。触缘信进定慧等法起现有之。如是等法因触而生。然非触者结明其异。由言非触故诸弟子执有别数。

第十五门辨明五有六有之义。先辨诤相。有人一向宣说五有。有人说六所以成诤。次辨道理。五六不定。合则说五。开分说六。言其六者恶有三品。上生地狱。中生畜生。下生饿鬼。善亦有三。上善生天。中善生人。下生修罗。言其五者。依毘昙等修罗是鬼摄入鬼道。法念经中摄入鬼畜。罗睺修罗是师子儿摄入畜中。伽陀经鬼畜及天三趣所摄故但说五。义既如是不得偏执。文中初言说一有者总之唯是一有为果。或说二者善道恶道。三谓三界。四谓四生。五谓五趣。六谓六道。所言七者谓七识住。欲界人天合之为一。初禅为二。二禅为三。三禅为四。空处为五。识处为六。无所有处以为第七。此之七处心识乐安故名识住。问曰何故不名受住想行住等。释言住义理实齐通。识是心王是故偏说。问曰欲界有三恶道。何故不说。论言三恶有苦煎迫识不乐安是故不论。又问色界具有四禅。彼第四禅何故不说。论言彼处有无想定残害心识识不乐居故非识住。又四禅中有净居天趣入涅盘不欲久安故非识住。问曰无色有四空处。非想一地何故不说。论言非想有灭尽空亦残心识识不乐安故非识住。所言八者谓八福生。人中富贵即以为一。彼六欲天复以为六。初禅已上合之为一。故合有八。亦可地狱鬼畜修罗并人为五。及三界天合为八也。所言九者九众生居。欲界人天合之为一。初禅为二。二禅为三。三禅为四。无想天处以为第五。加四空处合以为九。问曰向前七识住中不说无想及非想天。今以何故说为生居。释言此处残害心识故非识住。不灭众生是故说为众生居矣。又问三恶何故不说。众生同厌为是不论。第四禅中除无想天余有八天。众生乐住何故不说。杂心释言彼四禅中有五净居乐求涅盘不欲久住。是故不说为众生居。余有福生福爱广果。或求净居或求无色或求涅盘不欲久住。是故不说为众生居。二十五有如上辨列。所说如是。弟子不解。随别异执。所以成诤。

第十六门诤其五戒及与八戒具不具得。余对皆悉共诤一法。今此乃于二种法中别起二诤。拷实具论。五戒门中别有两诤。八戒亦尔。五中二者。依如毘昙五戒要须具受乃得。但就持中或持一者名为一分。持二戒者名为少分。持三持四名为多分。备持五戒名为具足。不畜妻者名为断淫。若依成实及大智论分受亦得。受一戒者名为一分。受二小分。受三受四名为多分。全受名具。加不畜妻名为断淫。今此偏举成实一诤。毘昙所立略而不举。道理如何。受五戒者亦有分得不分得义。是义云何。受五戒时先归三宝。归三宝时具得成体名为具得。如昔比丘三语得戒。后列戒相。问能时不别举别问。若堪持者答言能持。若不堪者答言不能。约就此时名不具得。义既如是。毘昙法中闻三归时全得戒体。便言戒相亦不分得。所以成诤成实法中闻列戒相随堪分受。谓体亦尔所以成诤。文中有三。一释摩男请问如来优婆塞义。如来为解。二摩男重请一分之义。如来为释。三人闻起诤。五戒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就八戒中准依余论具有两诤。毘昙所说八戒必须一日一夜具受乃得不得增减。成实所说且言日夜多少皆得。今此偏举毘昙一诤。成实不论。道理如何。八戒斋中亦有具得不具得义。若论受斋局唯在于一日一夜名为具得。一日一夜是斋分故。若直受戒时分不定名不具得。义既如是。毘昙法中闻斋日夜谓戒亦然所以成诤。成实法中闻戒不定谓斋亦尔所以成诤。文中迦旃初举己说问佛是非。次佛为辨。或一日等但得戒善不名得斋。一日一夜方成斋故。下明弟子不解起诤。八戒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

第十七门犯重失戒不失戒义。先辨诤相。有人宣说犯重失戒有言不失。次辨道理。亦失不失。失其受力故名为失。不失受体名为不失。犹如燋种无力有体。义既如是。不须偏执。文中初明犯重之过凡闻起诤。后说犯重但名污道凡闻起诤。罗汉比丘名毕竟到。见道已上名为示道。示犹见也。七方便人名为受道。外凡造过名为污道。

第十八门明二乘人有得作佛不作佛义。先辨诤相。诤相可知。次须论理。亦作不作。守小不作舍小便作。义既两兼。不得偏执。文先明作。言一乘者乘行一也。言一道者道法一也。言一行者是乘体也。言一缘者道法体也。法是行缘故名为缘。据大摄小。其唯一故皆当作佛。愚闻不解。便言定作。如来复说须陀洹等得小涅盘。愚人不解。便言二乘定不作佛。

第十九门辨明佛性即离之义。先辨诤相。有人宣说五阴之相即是佛性。有人说离。次须论理。理则佛性不即不离。实不同相故言不即。相实是性非令相外名为不离。义既如是。不得偏执。文中但明说性不即凡闻起诤。不离一边略而不举。若欲更辨不异后门为是。不说。明不即中有四复次。一说性六事人谓定离。二说性如空人谓定离。三说性如似宅中宝藏人谓定离。四说犯禁及阐提等皆有佛性人谓定离。

第二十门明阐提等有性无性。先辨诤相。有人宣说众生定有。有言定无所以成诤。次须论理。理则不定。生死身中即无佛果名为不有。不无佛因说为不无。又如下说四种佛性。一阐提人有不善阴及理佛性名为不无。无善五阴及佛果性名为不有。文中有三。一佛说有性我说众生即佛性等法说明有。次喻后合。二如我为王说箜篌下佛说性无。先喻后合。三明众生闻之不解作种种说或有或无。

第二十一门有十方佛无十方佛。先辨诤相。有人闻说一国。无有二佛俱出。便言一向无十方佛。有人宣说有十方佛。次辨道理。初非后是。文中初说一国无二人闻起诤。后佛宣说有十方佛不彰起诤。以当理故。

上来别答。如是诤论是佛境界是第三段结叹显深令人仰推。

若人于是生疑心下是第四段明其愚智取舍得失令人舍着。

若人生疑犹能摧坏无量烦恼如须弥山舍着得也。举劣显胜。疑有二种。一是邪见前方便疑。唯增情惑不能破结。二是解心前方便疑。能破决定邪见烦恼。今据后门是故说疑能破烦恼如须弥矣。疑者犹能摧坏无量邪执烦恼如须弥山况正见者。若于是中生决定下取着失也。于中决定是名执着总显其过。

迦叶白下问答广辨。有九问答。前八问答明断善根。后一问答明生善根。就前八中初二问答明执着义。次四问答明疑惑义。后二问答明疑及着断善根义就明着中初一问答明执着相后一问答明着善恶。文显可知。

就明疑中迦叶初言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乘前为问。佛前说言执着之人不坏疑网故名不善故今问之。此人由来于法不疑云何不坏。下佛答之。夫不疑者于正义中心不决了即是疑也。

第二迦叶乘言重问。若执着人于法不疑即名疑者。有人决谓须陀洹人不堕恶道。是人亦应名著名疑。下佛答之。是可名定不得名疑对问略释。下广释之。初先明疑。后显不疑。就明就中初三譬喻广显疑相。一切众生先见二物。后更生疑结成疑义。何以下释。于二物中心不决了所以生疑。我亦不下翻对前疑以显不疑我于须陀无二说故彼人不疑。

第三迦叶乘言重问。如佛所说要先现见然后疑者牒佛前言。有人未见亦复生疑总翻佛语。下别显之。何等征问。所谓涅盘就法以辨。一切众生从本以来不见涅盘亦复生疑明不由见。譬如有人路值浊水喻说以显。下佛答之。先解其法。后释其喻。法中涅盘即是苦断非涅盘者即是苦也直立道理。一切生下明人皆由先见生疑非不先见。见有二种总以标举。见苦非苦列其二名。苦非苦者即饥渴等辨其二相。下明众生因见生疑。见已生疑当有毕竟离是苦不正明生疑。是故下结。下释其喻。先牒问辞总非不然。何以下释。是人先于余处见水有浅有深。是故于此未到之处而生疑心。不知为当同于昔浅为同旧深第四迦叶乘言重问。是人先见深浅水时已不生疑。何故于今而复生疑。下佛答之。本未行处心不决了是故生疑。

下二问答明疑及着断善根中初一问答出疑着人。是谁问也。断善答也后一问答正明断善。世尊何人能断善根乘前请问。下佛答之。初先略答。离是四下随别广答。若有深见无因果下总以结之。略中总明黠慧利根善能分别简利异钝。远离友等简恶异善。良以不能近友闻法正思修行故断善根。如是能断总以结之。

广中有四。一谤无施。二谤无父母。三谤无因果。四谤无圣人。谤无施中有六复次。一明无施若有施者。现行施时舍财为因。未来还应得无财果。二施者受者财物无常故无布施。三施主施人色力寿命安乐辨才。受者受已作善恶业。所作善恶施主不得。明知色力寿命等果施者不得。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无施。四施物无记明无善果。五施者是意无见无对。非是色法云何可施。六施佛像命过父母。无受施者云何有报。

第二谤无父母之中有六复次。初直设难。若言父母是众生因则应常生。以不常生明知父母非众生因。二若言父母是众生因因无缺少。所生之子一人应具男女二根。然无具者明知非因。三眼见众生不似父母明知非因。四众生父母同于四无明知非因。先举四无。次明父母同彼四无。下就设难。若言是因父母死时子不必死明知非因。五有化生及湿生等明知父母非众生因。六举诸鸟得身各异明知非因。

第三谤无因果之中有三复次。一现见世人行善有苦造恶得乐明无果报。二谬引圣说。有人修善堕坠三涂。有人行恶上生人天。明无果报。三举圣人所说不定证无果报。

第四谤无圣人之中有九复次。一有烦恼时道不能坏。无烦恼时道则无用。明无圣人。先总说无。何以故下破有成无。于中先明有烦恼时道不能破。后明无时道无所用。下牒结无。

二人不斋得明知无道。于中三句。一明十二因缘斋等。二八正下征道同之。三而今下以不齐得证成无道。此是第二。

三圣人犹有共凡夫法证无圣道。谓饮食等。

四以圣人犹有烦恼业苦不尽明无圣人。于中先明圣有烦恼圣人受乐明有贪也亦骂辱等明有瞋也。复有嫉妬及憍慢等受于苦乐明圣有苦。作善恶等明圣有业。是因缘下结无圣人。若有道下难无圣道。

五道性多怜不应待人修习方得。待修方得明无圣道。于中有五。一明圣人法多怜愍。二何故下明怜由道。三若道性怜下征破须修。四如其无下难道非怜。五结无圣道。此是第五。

六不同四大令人齐得明无圣道。于中初明四大斋等。若有圣下征道同大。然今已下不同证无。

七就涅盘一异征无。文别有六。一就一设难若诸圣人有一涅盘当知无圣正征令无。何以下释。常法无得无可取舍故无圣人。二就多设难。若诸圣人涅盘多者道则无常正征显过。何以下释可数法故。三重就一设难。涅盘若一一人得时应一切得。四重就多设难。涅盘若多则是有边云何名常。第五双就一多设难。若涅盘一解脱是多如盖是一牙。舌是多是义不然双牒以非。何故下释。随一一人所得各异非一切得则是有边。边则无常云何得名为涅盘乎。涅盘若无谁为圣人。六是故下结无圣人。此是第七。

八道不假缘应一切得不一切得明无圣道。于中初明道非缘得。何故一切不作圣人约法征人。若一切下以不齐得结无圣道。

九难破道因成无圣道。于中先举二种道因。谓闻及思。修即是道故不举修。下就设难。先难有因。此二因缘若有因生所从因缘复从谁生。如是展转有无穷过。下难无因。若此二事不从因生一切众生何故不得。

前略次广。下总结之。若有深见无因无果能断信等正结断善。下辩其相。非愚非天非三恶趣破僧亦尔类以显之。

前八问答明其断善。下一问答明其生善。迦叶先问何时当生。下佛答中初对前问正明生时。或初入狱怖畏时生。或出地狱罪尽时生。善有三下彰彼善根得生所由。由过去善所生当果不断故生。先举三善。次列三名。过去善因虽复灭尽果报未就是故不名断过去果彰所不断。由此不断当善得生。断三世因名断善者举其所断显所不断。义如上释。断其过去生现之义名断过因。现不起故不能生后名断现因。后不生故复不生后名断来因。唯断此因不断过家当来之果。故善得生。

自下第三答上问中今欲问阴而我无智如是甚深唯佛境界下明如来善知诸阴以答其问。此是如来随自意语不与他共。是故迦叶乃至精进菩萨不知。唯佛境界。辨此何为。为彰如来智德渊深所知独绝。令彼阐提于佛义法仰推成信。文中有二。一明佛能知佛性五阴。二我终不与世间净下明佛能知法相五阴。知佛性阴为化阐提令生信解。知法相阴为化阐提令修治行。佛性阴中要唯有三。一不善五阴。二善五阴。三佛果五阴。细分有七。始从常没乃至第七水陆俱行。法相阴中麁分有二。一凡。二圣。细分有四。一知染果。二知染因。三知净果。四知净因。具知此等名知诸阴佛性阴中文别有六。一约四答辨性体状。二约三语彰性分齐。三约一语明性周尽。四约七语明说性意。五重约如来随自意语明性渊深。唯佛独知余人不测去人取谤。六约虚空辨性同异遣人耶执。此六段中初二一对为化阐提令生信解。于中初段广就四答辨性体状化令生解。后段明性唯佛独知乃至十住菩萨不了。令彼阐提自舍己执仰推成信。次二一对为化阐提令起愿求。于中初段明阴界入摄性周尽示其求处。后段明佛说性之意为令阐提知佛说意舍过趣求。后二一对为化阐提令离邪过。于中初段重约如来随自意语明其佛性唯佛独知余人不测诚劝舍谤。故下文中明说定有及与定无悉皆名为谤佛法僧令人舍远。后段约空辨性同异令舍邪解。

就初段中先问后答。问中迦叶乘前所明断善根义。即就其人以问佛性。令断善人于己身性生信解故。于中有二。一就时征问。性为过去未来现在。二如来亦说佛性六下就人征问。问一阐提佛性有无。此佛别答。宣审记知。前中初言若断三因名断善根牒佛前言。断善根人即有佛性牒佛上语。下就征问。如是佛性为过为现为是未来为遍三世进退审定。下就设难。若过征前。云何名常以理征责。谢往之法何得称常。佛性亦常当知非过以理验非。以理测寻未敢专决是以言亦。若未牒前。云何名常以理征责。现无当有何得名常。何故已下遮佛无常成非未来。如来若说性是无常故在未来。无常不定何故佛说一切众生必定当得此反征也。若必定得云何言断顺以难之。定得之法体即常住。云何说言阐提现断令在未来。但令未来即是现断故为此征。若现牒前。复云何常以理征责。现起之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不名常。何故已下遮佛无常成非现在。若言无常迁转不定何故复言常而可见。

上来第一就时征问。自下第二就人征问难彼阐提有无之义。于中先举如来所说六种佛性。若断善下就人设难。前中如来说性有六牒佛上言。佛前第七功德之中说斯六种故今牒之。下列其名。名如上释。此明因性故隐我乐。义如上解。下文具就五种六种七种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之义。今但举六。言略故尔。就人难中若断善根有佛性者不名断善执有征无。若无佛性云何复言一切皆有执无征有。若言佛性亦有亦断云何说常双牒以征。有而可断便同有为云何说常。

下佛答之。先立四答。后就辨性。明四答中先举。次列下辨其相。定中初问次辨后结。辨中五句前二世俗因果法定。后三出世因果法定。分别答中初问次辨。于中且就四谛辨之。是名下结。随问答中初问次辨。四句两对。一说无常。二随问以答。三说法烧。四随问以答。一门略而不辨。十力已下就前四答以辨佛性。文别有四。第一就其分别答门明性体状。二就置答破离偏着。三迦叶白云何名因亦过去下重显向前分别中义。四众生佛性非有无下。重显向前置答中义。就初段中要分为二。一就如来后身佛性以答前问二就九住已还佛性收答前问。细分有四。一就如来后身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之义答上后问。二如来佛性非过去下就彼如来后身佛性明是三世非三世义答上初问。三九住下明九地下所有佛性有是三世非三世义答上初问。乘前便故先以论之。四是五种下就九地下所有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之义答上后问。

初中有三。一明如来佛性体状。二明后身佛性体状。三双就前二明阐提人有无之义。初中十力四无畏等彰其性体。则有七事辨其性义。先举次列。不还名常自在曰我。永安称乐。无垢曰净。离妄名真。不虚曰实。体顺称善。准后此中更应立一名曰全见。文略不辨。是名下结。第二段中亦应先出后身性体。然后辨义。体略不论。今唯辨义。后身有六标别举数。十地学穷名曰后身。理性一味上下义齐。行性差殊前后不等。今论行性。十地劣佛故但说六。次列其名。常净真实及善同前。我之与乐理实齐有。随义隐显。在因不说。何故如是。此如上释。我是佛义在因不论。乐者是其涅盘之义。据相断结名为涅盘因中亦有。乐随涅盘亦通在因。故上文说菩萨涅盘有乐有净。就实诸佛不生烦恼方名涅盘。乐随涅盘唯在佛果。今从后义故不说乐。后身菩萨于己佛性十分见一故名少见。是名下结。第三段中如汝先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牒其问辞。亦有如来后身佛性明其有也。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彰其无义。定得名有释成有义。无义已显不劳更释。是名下结。此初段竟第二段中文别有四。一局明如来果德佛性非是过去未来现在证实返望。由来无相知复约何宣说三世。故非过去未来现在。二局明后身已上佛性现在未来。经释可知。三就佛佛性始终通论。地前名因。初地已上随分克证通名为果。如来未得阿耨菩提佛性因故亦过等者地前佛性随妄流转故是过去未来现在。果则不尔有是三世非三世者初地已上不同地前一向三世故言不尔。十地已还是其三世渐次证故。至佛则非义如前解。四就后身菩萨佛性始终通论。亦解行前名为性因。地上名果。后身性因亦过去等。义如前释。果亦如是同前因也。此第二竟。

第三段中三阶论之。九地一阶。六七八地为第二阶。五地至初为第三阶。就初阶中九住有六标别举数。次列其名。五种如前。言可见者先已闻知。不久眼见故曰可见。下就此性约时分别。地前名因。地上名果因是三世。果亦如是。第二阶中八住至六佛性五事标别举数。次列其名。真实净善可见同前。略不说常。何故而然。此亦是其隐显言耳。如上文说常者是其法身之义。佛及后身眼见佛性显法成身。常随法身故彼有之。九地菩萨虽未眼见闻见明了。知如来藏是己自体摄法成身。常随法身彼亦有之。八地已还未得同彼故不说常。若尔何故得说善净及与真实。解亦有以。依上文说净是法义。法宝义宽。上下同依。净随法说故通不局。问曰若净义通上下皆名净者。如地经说前之七地行于染净菩萨之道不名纯净。今此何故一向名净。彼据行修前之七地功用未息有净不净。今依此经净是法义。法义该通。净亦如之。真之与实是实谛义。实谛理通。真实随之义无所局。善者是其圣道之义。五地已前波若未明顺忍不极细慢犹在名善不善。六地已上波若深明细慢已尽故唯名善。今论八地至六地性。故虽无常而有净善及与真实。下就此性约时分别。地前名因。地上名果。因是三世。果亦如之。义同前释。第三阶中五地至初佛性五事标别举数。次列其名。净及真实可见同前。善不善者。于此位中渐修圣道随分离过故名为善。破有未穷细慢未尽故名不善。亦应宣说因是过去未来现在果亦如是。类前可知。略不具论。此第三竟。

自下第四就九地还所有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之义。先牒前性。是五种者牒前两种五种佛性。六种性者牒前九地六种佛性。后身六种此不须。牒前第二中已举后身六种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义竟。此何须牒。七种佛性亦不须牒当是翻者乘势举来不须所以。亦同向者后身六种。下就所牒明阐提人有无之义。当得名有。略不说无。

上来第一就分别答明性体状。自下第二就其置答破离取着。于中初先略就置答破定有无。迦叶言下问答重显。迦叶先问。我闻不答乃名置答今者何缘答名置答。下佛为释。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反其所闻。如是置下正为辨释。有二总举。遮止莫着列其二名。谓遮取无莫听着有。下释如是无劳异解。以是下结。

自下第三重显向前分别中义。于中有四。一显前三世非三世义。二须陀斯陀断少已下显上阐提有无之义。三未来云何能生善下重显后段。四若言五阴是佛性下重显初段。就初段中迦叶先问。云何因是过现未来。果亦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佛答有二。一正对前问明因三世果通是非。二从一切无明已下辨出法体。前中初言五阴二种总以标举。因果列名。此如上释。地前名因。地上名果。下就此二约时分异。因是过去现在未来地前之性。果亦过去现在未来谓从初地乃至十地。亦非过去现在未来所谓佛果。并如上释。

下出体中先法后喻。法中一切无明等结悉是佛性辨出向前三世因体。何以下释。此虽烦恼佛性因故名为佛性。此初地上佛性家因名佛性因。从无明等得善五阴是名佛性辨出向前三世果体。从善五阴获得菩提辨出向前非三世果。

喻中有二。一约血乳生出血乳。明不善阴生善五阴。是故我先说生佛性如杂血乳辨法同喻。是从不善生善阴故。佛于此经先明三乘。同性之中说生佛性。如杂血者已下约喻显法。血者即是无明行等约喻以显不善五阴。乳即善阴约喻以显善五阴也。

二约精血成身之喻明从不善及善五阴得果五阴。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是故我说从恼及善五阴得菩提者。从善不善二种五阴得佛果故。佛说从恼及善五阴得菩提也。喻中初言如众生身喻菩提果。皆从精血喻从烦恼及善五阴而得果也。合文可知上来第一显前三世非三世义。

自下第二显前阐提有无之义。先明现无。迦叶白下彰其当有。前中先举五种善性从须陀洹乃至如来为彰阐提现在所无。故偏举善。此中所辨与上少异。上明三乘同性之中说声闻性如出血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苏。佛如醍醐。今此所说开始合终皆得无伤。问曰诸处多以缘觉共声闻合。今有何义缘觉之人与菩萨人合为熟苏。释言缘觉其心狭劣与声闻同。是故余处与声闻合。今以缘觉一向无退与菩萨同。故与菩萨同为熟苏。下约此性明阐提人现障故无。初法次喻后合下结。

明当有中迦叶先问。五六七等若未来有现在便无。云何说言断善有性。佛答有二。一望果阴明一阐提未来断惑得了了见故说为有。二是故下望善五阴明一阐提未来佛性还生善根故说为有。前中初喻有过去业现在得果。喻明阐提富得名有。阐提未来修善五阴名过去业。得果五阴名得果报。有未来下喻明阐提现在未得。有未来业喻阐提人当起善阴。以未生故终不生果喻阐提人过去未终善五阴故现在未得佛果五阴。下合显法。有现烦恼明非现得合未来业以不生生故终不生果。若无烦恼一切应当了了见性明阐提人当见名有。合有过业现得受报。

自下第二以生当善说性为有。是断善人以现烦恼能断善根明现不生。未来性力还生善根彰生在当。此第二竟。

自下第三重显向前后段中义。迦叶初问。未来云何能生善根。下佛答之。先立二喻。未来灯日虽复未生亦能破闇是一喻也。现虽未生当能破之。未来之生能生众生是二喻也。十二缘中未来生支能生众生。次合后结。

自下第四重显向前初段中义。初迦叶问。向前宣说三种五阴以为佛性若阴是性性便是内。云何说言性非内外。次佛答之。先呵失意。我先不说众生佛性为中道者为之辨释。如来前于师子品中广解佛性为中道义故今指之。此明佛性虽就阴论非令同阴。故非内外名为中道。迦叶下复彰已问意。我不失意幡对前呵。直以众生于中不解故发斯问对佛说中彰已问意。如来下复显已说意。众生不解即是中道就妄显真。不解之情体是中道或解不解明诸众生迷悟不等。为对不解显已说意。所以举之。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非内外明已语意。何以下释。先征后辨。文有七番。一就五阴宣说中道。第二就其十二入法。第三就其内外道法。四就佛色心。五就内思及与闻法。六就檀行及余五度。七就譬喻。文别可知。七中第一第二第七就不善阴以明中道。第三第五及第六番就善五阴以明中道。第四一番就佛五阴以明中道。于一一中皆先举边后翻说中。上来四段合为第三重显向前分别中义。

自下第四重显向前置答中义。于中有二。一明佛性非有非无。二有人问下约理破情。亦得名为破情显理。成前遮止莫着之义。初中复二。一约法报二种佛性明非有无。二亦有无下偏就报佛一种佛性明非有无。法报两性云何非有而复非无。泛解有二。一就体说之。法佛之性本有法体。如矿中金名为非无。报佛之性本无法体。但有方便可生之义。如子中树说为非有。此之一义如下文说。二约对辨。如此中说法佛之性是可见有。不同虚空不可见有故名非有。报佛之性是可生无。不同兔角不可生无故曰非无。法报两性有无如是直就一种。报佛性中云何非有复言非无。如下文释因中无果名为非有。有可生义说为非无。以有斯义今并论之。就初段中性非有无略以标举。所以下释。是故非有非无总结。释中先问。下对辨之。先明非有明法佛性不同虚空不可见有故曰非有。不说无法以为非有。佛性虽有非如虚空略以标举。何以下释。虚空虽以无量方便不可得见彰空异性。佛性可见辨性异空。是故下结。良以虚空说无为有故有叵见。法佛之性说有为有故有可见。下明非无。明报佛性不同兔角不可生无故曰非无。非说有法以为非无。佛性虽无不同兔角略以标举。何以下释。龟毛兔角虽以方便不可得生彰无异性。佛性可生辨性异无。是故下结。良以兔角是毕竟无故无叵生彼报佛性是其有时未生之无故无可生。是故佛性非有非无总以结之。

自下第二约就一种报佛佛性明非有无。亦有亦无略以标举。云何下释。有无合下约就有无明非有无。是故下结。上来就性明非有无。自下第二约理破情。亦得名为破情显理成前遮止莫着之义。破却定无成前遮止。破遣定有成上莫着。文中有三。一约树子相生因果破定有无。二约奶酪转变因果破定有无。三约盐喻缘助因果破定有无。就初段中有两问答初一问答明有无义。后一问答明生不生。前中先就树喻假问。是种子中有果无耶下佛答之。先辨喻相后约显性。喻中应答亦有亦无略以标举。何以下释。以是下结。所以下释。时节有异释前无也。其体是一释前有也。子果性一故言有果。合中佛性亦复如是合前有无。若言已下合时有异其体是一。先合体一。若言生中别有佛性是义不然非他异说。何以故下正明体一。真妄和合集成众生。即此众生可作佛义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即是众生。又如世间麦芽麦茎乃至麦果同一麦性。麦性即是芽茎叶等。佛因佛果同一佛性。佛性即是众生等也。由即是故凡佛性一。直以时异有净不净合前时异。

下次明其生不生义。先问后答。军喻无法。次就奶酪破定有无。于中初先正就奶酪破定有无。后约四缘生眼识等显酪有无。前中先问。后佛答之。先辨喻相。后约显性。喻中有四。一当相正破。二以相生前后征破。三举因类破。四举果类破。初中有二。一破定有无。说有执着对破此有成上莫着。言无虚妄对破此无成上遮止。二离是下显正道理。离是二事应定说言亦有亦无略显道理。何故下释。先释有义。初问次辨后结可知。后释无义。初问后辨。乳白酪黄名为色异。乳甘酪酢名为味异。乳冷酪热名为性异。文略不噵治异生异。文相可知。

自下第二以其相生前后征破。句别有五。一以理正征。若乳有酪酪即是乳其性是一。何因缘故乳在先出酪不先生。二难破有缘。若有因缘令乳先生酪不前出。一切世人何故不说。三以无因缘责酪不先。若无因缘令乳先生。以何义故酪不先出。四以酪不先责其次第。若酪不先谁作次第。奶酪生苏乃至醍醐。五是故下结。是异非。

自下第三举因类破。水草是其生乳之因举之类破。乳中有酪。句别有四。一举执直非。若有说言乳有酪性故能生酪水无酪性不能生酪是义不然。二何以下释。先征后解。水草亦有对问略释。者何以下征问重解。三举执重非。若言乳有水草无者是名虚妄。前非其法。此非其见。四何以下释。心不平等故名虚妄。此第三竟。

自下第四举果类破。酪是乳果举之类乳。句别有四。一举果正类。若言乳中定有酪者酪中亦应定有乳性。二责其因缘。若俱相有何因缘故乳中生酪酪不出乳。三以无因缘证酪本无。若无因缘使彼酪果不出于乳。酪自不出。是即酪中无其乳性。酪既无乳。乳亦无酪。当知是酪本无今有。四是故下结。是异非。是乳生酪无酪性故智者当知乳非有酪亦非无酪。

上来辨喻。下约显性。前四段中约初显之。先破定执。是乳有酪名为执着。是乳无酪名虚妄故。如来经中说定有性是名执着。无名虚妄。下显正义。应说佛性亦有亦无。

上来正辨奶酪有无。下约四缘生识显之。于中先明四缘生识。后显奶酪。前中初言四缘生识眼色明欲举其喻事。次就此事明非有无。是眼识性非眼色等明其非有。从和合生彰其非无。如是眼识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故当知无有本性。释前非有非无易知。略而不解。

下约前喻以显奶酪于中有三。一显正义。二破邪说。三举说证成。乳中酪性亦复如是是显正也。如前眼识非有非无。若有说下是破邪也。邪说云何立有之。家以略不从。水中出生证乳定有故今破之。先牒直非。何以故下释以显非。释相如何。明乳与酪因果各别。水为乳因。乳为酪因。何得以水不能生酪。便言乳中定有酪性。文中有四。初一切法异因异果泛立道理。二亦非下约就前理释去邪执。亦非一因生一切果是故一水不能生于奶酪二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是故奶酪二种之果。不唯从于一水而生。三如从下举彼四缘生识不同类显奶酪。如前四事生于眼识不可从此生耳识等类水生乳不得生酪。四离方便下举彼苏酪生因不同类显奶酪。云何类乎。苏酪因别此不生彼。奶酪因别。生乳之水不生于酪。文中初明苏酪因别。离于方便乳中得酪酪因异苏。所谓离于人功方便。酪出生苏不得如是苏因异酪。下约此别破其偏执。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酪出生苏亦应如是离方便得。不可见乳从水草生。令酪亦尔从水草生。上来第二破其邪说。

是故义下是第三段举说证成。是前奶酪同彼四缘所生眼识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我说言因生法有因灭法无。

自下第三约就盐喻破定有无。初先略破。若言已下因救广破。就初略中先举盐喻。下就破执。若非醎物先有醎性世人何故更求盐耶破他先有。下彰先无。于中先明醎非先有以余缘故而得醎也明非自有。

广中先举邪人救义。次非不然。何以故下随救广破。前中即用盐喻为法。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若言不醎之物皆有醎性微故不知。由此微性盐能令醎正立有义。若本无下破无成有。喻中种子自有四大喻不醎物先有醎性。缘外增长喻盐令醎。合喻可知。

是义不然总非前说。下随救辞广以破之。于中先就盐喻以破。后就种子四大以破。前中初言不醎之物先有醎性牒其救辞。盐亦应有微不醎性举盐类微。是盐若有如是二下破盐二性。恐人被微立盐二性故须遮破。于中初举。何缘下微。是故知下结盐无二。如盐以下以盐无二类破余物。盐中既无微不醎性。不醎物中云何有醎。

下次破其种子之喻。先牒直非。何以故下释以显非。三句破之。一以先后次第微破。二以外类内。三以内类外。次第说故。是初破也。若使子中即有芽茎乃至果实便是一时。何故子先乃至菓后。子先菓后次第说故明知先无。

不从已下是第二句以外类内。明外四大从缘集生先无自性。内亦如是。何得先有。于中为显四大缘生泛举诸法类以显之。不从方便乳中得酪简酪异余。谓不假于人工方便生苏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如是非方便得明余异酪。四大如是明外四大类同诸法皆方便得。彼外四大从缘增长先无自性。内亦如是何得先有。

若说已下是第三句以内类外破他救义。他人救言从外四大增内四大故内有性。不见从内增外四大故外无性。故今举内类同于外明内四大亦有不藉外大增长应先无性。即事显之。如尸利沙果先无形质。见昂星时果则出生足长五寸。如是果者实不因于外四大增。亦应同外先无自性。

自下第二就三种语辨性分齐。于中先辨三种之语。后约显性。前中初先举昔所说。云何下释释随自中先问。次辨。后总结之。辨中有二。一就比丘明随意语。二就如来。前中六句。一诸比丘问舍利弗受身之因。二舍利反呵不为宣说。三比丘自说。四共诣佛所向佛说之。五舍利弗问佛是非。六如来普印。就佛明中舍利初问。如来后辨。如是下结。释随他中初问。次辨。后总结之。辨中随彼长者意解用以显已名随他意。于中有三。一芭咤难佛。二如来将彼用以自解。三说罪怖之彼闻惶恐悔过求救。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句别有四。一如来反定。幻幻之人名幻人耶彼答言善。二如来反问。知旃陀不彼答言知。三如来反征。汝知旃陀是旃陀不彼答言非。四如来将彼类显自己。明已知幻而非幻人第三段中句别有四。第一如来说罪怖之。彼闻得罪求欲与财。何故如是。波斯匿王先有成教。有犯佛者罚财入官。彼闻得罪谓招此坐故求与财。二如来为辨。罪非失财谓堕三恶。彼闻惶怖请佛救免。三佛为说法彼闻得果忏谢归依。四如来赞叹。

随自他中初问次辨后结可知。

下约辨性。十住少见名随他意。先辨后释。说一切生皆有佛性不断不灭终得菩提名随自意。说一切生皆有佛性恼覆不见彼此同知名随自意。

自下第三就其一语明阴界入摄性周尽。先论一语。后约辨性。前中如来或为一法说无量法总以标举。为彰一法摄法周尽说无量法同归一法。如经中下三番显之。中约辨性。文显可知。

自下第四约就七语辨明宣说佛性所为。为令众生不放逸故。先辨七语。后约论性。前中如来说有七语总以标举。次列七名。因中说果名为因语果中说因名为果语。说现在法望前为果望后为因名因果语。立喻显法名为喻语。假举世间不应有事而显诸法名不应语。随世流布说男女等名世流布语。有所宣说令他众生从已化意名如意语。虽举七语为约后一明已为生说性之意。

下广释之。解因语中初问。次释。后总结之。果语亦然。因果语中先问次辨。如经中说众生现在六入触因略以标举。众生现存六入及触是过去世业行家果。现所造业复为来因名因果语。下重显之。名过去业果释为果语。如来亦说为未来业是业因缘得未来果释为因语。是名结之。次三可知。如意语中先问次辨。辨中五句。一呵毁禁令人持戒称已化意名如意语。此就凡夫。二赞须陀令人生善称已化意名如意语。此就二乘。三赞菩萨令人发心称已化意名如意语。此就菩萨此三约人。四说三恶令人修善此宣其事。五说一切烧及与无我令人厌离此彰其理。此二就法。

下约论性。说诸众生悉有佛性令人趣求舍离放逸称已化意名如意语。

依宝性论。为五义故说生有性。一为众生于自身中生怯弱心谓已无性绝分不求。二为轻慢余众生故说生有性。彼当作佛云何可轻。故法华中不轻菩萨若见四众高声唱言汝当作佛我不轻汝。以知众生有佛性故。三为妄执我众生故宣说佛性不同情取。故胜鬘云如来藏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四为执着虚妄法故宣说佛性不同所取。五为诽谤真如来藏谓是空寂断灭无法。故说佛性是真是实常乐我净。今此为令不放逸者同彼初义。

自下第五重就向前随自意语。彰性渊深唯佛独知余人不测诫劝舍谤。如来复有随自意语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于中有二。第一略明佛性有无诫劝舍着二如恒河下广辨有无诫劝舍着。略中有四。一明性有无。二举人不解诫劝舍着。三重辨有无。四重诫舍着。

就初段中先就如来明性有无。后类余人。佛中先举有无二门。次列后辨。如有无下类显余法。如前所辨佛性有无如是一切善不善等恶法悉无善法皆有。是名下结。乃至阐提佛性有无亦如是者降佛已下始从后身乃至阐提佛性有无。类上可知故言如是。所言异者善根之人望上有恶而无善法。望下有善而无恶法。阐提一向有恶无善。

自下第二明前所说众生不解诫劝舍着。我虽说性众生不解明凡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举佛独知成凡不解。如是语者后身不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彰圣不解。我往一时在耆阇下举浅况深成圣不解。

自下第三重辨有无。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无者。有不善性无其善性。佛性缘起为不善阴。故不善阴名为佛性。阐提有此。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无者。初地已上名善根人。通则种性已上菩萨斯名善人。彼有善性无不善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俱有理性。或性二俱无俱无果性。

自下第四重诫舍着。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定有定无正劝舍着。若言众生悉有性不举佛独知遮其偏着。如来如是随自意下牒佛独知呵其偏着。备前四义。众生云何一向作解广中有二。一就人明性。二是七人不修身戒心慧已下诫劝舍着。前中有三。一举喻相约之显法。二如恒河中七种众生不离水下辨其喻意约之显法。三迦叶言若有因则有果下于前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显。

就初段中先举喻相。后约显法。喻中先举次列后辨。法中初言涅盘河中有七众生。合初总前师子中宣说生死以为恒河。此说涅盘经法为河生死为水。经中所说从凡至佛为七众生。皆是水性喻不离性。

次列其名。三门分别。一就三乘别行分别。二就三乘共行分别。三就三乘通行分别。

别行七者。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各有七人。声闻七者。大位分之外凡常没。五停心后乃至煗顶名出已没。忍心及与世第一法名出已住。苦忍已去名为观方。斯陀行去名观已行。那含果后名行已住。罗汉名为水陆俱行。缘觉七人相同声闻。唯有最后独悟为异。菩萨七者阐提常没。始学发心名出已没善趣名住。信不坏故。习种观方。性种名为观方已行。故华严中名为十行。解行名为行已复住。初地已上水陆俱行。佛七人者外凡常没。善趣名为出已还没。种性已上说之为住。初地观方。二地已去名观已行。八地已上名行已住。如来名为水陆俱行。

共行七中三门分别。一开小合大以论七人。于中前六与向声闻七人之中初六人同。罗汉辟支菩萨及佛通皆名为水陆俱行。二开大合小。凡夫二乘悉名常没。常没凡夫二乘地中余之六种与向如来七人之中后六人同。三大小俱开。此义如前。师子品说外凡常没。五停至顶名出已没。忍世第一名出已住。须陀乃至阿罗汉果名观四方。辟支名为观方已行。菩萨名为行已复住。如来名为水陆俱行。

通行七者。一一人中皆通三乘。今此偏就通行论七。但下文中初二后一彰通隐别。中间四人偏举小乘略不论大。

下辨其相。于中具列十八种人就之论七。言十八者。一是阐提。二是信善求有凡夫。三是信善求出凡夫。四五停心。五别相念处。六十二缘观。此即是其总相念处。七煗。八顶。九忍。十世第一法。十一见道。十二须陀。十三斯陀。十四那含。十五罗汉。十六辟支。十七菩萨。十八是佛。此十八中初之一人直名常没。常没三涂。其第二人义有两兼。望其三有名为常没。望其三涂名出已没。次有四人义皆两兼。一遇恶友暂出还没。还没三有。二遇善友坚住不退即为住人。次有两人皆具三义。一遇恶友暂出还没。二遇善友坚住不退即为住人。三学观四谛名为观方。其次两人义有两兼。一名为住。二学观谛名为观方。次有两人直名观方。从此已后皆有住义。隐而不彰。次一名为观方已行。次一名为行已复住。后四名为水陆俱行。

就初人中先牒。次辨。后以喻帖。辨中有二。一明其人没之所以。二恶住者则有六下广显没相。前中初明闻法诽谤无信故没。远善友下于善不修无行故没。前无信中言有人者谓阐提人。闻涅盘等举所谤法。于中有三。一闻说如来。二一切生下闻说佛性。三一阐提下闻说菩提。下彰其谤。闻已不信即作是念明其心谤。念涅盘经是外道书作是言等明其口谤。下无行中明其不能近友闻法思惟修习。文显可知。

上来第一明没所以。

下显没相。文别有四。一略举六事。二是名下就之辨没。初先结前。何故下释。三所言下广释前六。四是人具足如上六下广显前没。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断善等明造恶因。是因缘下明没恶道。是人身口心业重下没不能出。何以下释。心不生善明无治因。无量佛出不闻不见明离治缘。是故下结。上来广辨。如恒河下举喻以帖。

涅盘义记卷第九

奥书损失可惜可惜。

 

经疏部

previous.png   back_to_top.png   next.png

[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