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九十六

大智度论释涅盘如化品第八十(卷第九十六)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平等,无所为作,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平等中不动而行菩萨事,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诸法平等、无所作。』若是众生自知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想;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见者相;度色相乃至识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种相乃至识种相。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

须菩提言:「世尊!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言:「菩萨远离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化人无有实事而不空。」

「是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以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谓是空、是化。所以者何?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

佛言:「无诳相涅盘,是法非变化。」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盘,云何言涅盘一法非如化?」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盘。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盘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新发意菩萨,令知是性空?」

佛告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

【论】

问曰:

是事佛先已答,须菩提今何以更——所谓:「世尊!若诸法平等,无所作为,云何菩萨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大利益众生」?

曰:

以是事难解故,虽先说而更问。

又《经》将讫,佛说深空,凡夫、圣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须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何菩萨住是法中而能利益众生?

「平等法」无作相;「利益」是有作相。

佛可须菩提意,还以须菩提问而答——可其平等,答其利益众生,所谓「若众生自知诸法平等毕竟空,佛无恩力。」若病人自知将适,则药师无功。

须菩提复问:「若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能作,菩萨何以住是中而利益众生?」若菩萨用是平等利益众生,则坏实相!

佛答:「菩萨不以诸法实相利益众生,但众生不知毕竟空故,菩萨教诏令知。」

菩萨教化众生,是为对治悉檀;须菩提以第一义悉檀无利益为难。

答:众生颠倒不知,佛但破其颠倒,不言是实。

是故菩萨住是「平等相」中,远离「我相」乃至「知者」、「见者」相,是名「众生空」;以是一切无吾我法,教化众生。

众生有二种:一者、爱多,二者、见多。

爱多者,得是无我法,则生厌心、离欲;作是念:「若无我,何用余物!」

见多者,虽知无我法,于色等法中戏论:若常、若无常等;是故次说色相、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乃至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是名「法空」。

问曰:

须菩提何以作是问:「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答曰:

「空」有种种:如火中无水、水中无火,亦是「空」;五众中无我,亦如是;或有「众生空」,或有「法空」。

「法空」中,或有人言:诸法虽空,亦不尽空,如色空中有微尘根本在。

是故须菩提问:「以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答:「以无所得毕竟空故,远离一切相。是故此中说众生空、法空,是二空故一切法无不空。」

问曰:

若尔者,此中何以说「离一切法相」?

答曰:

一切法不可尽坏,但离其邪忆想,一切法自离。如神通人坏色相故,则石壁无碍。

如佛说:汝等当于五众中修正忆念,断贪欲,得正解脱。是故说离相。

须菩提闻是已,心惊:「云何一切法若大、若小都无本实?凡夫人虚妄,可无实事;圣人应有少许实!」

须菩提虽是阿罗汉,深贵佛法;亦为新发意菩萨故问。

佛知须菩提意,欲明了是事,故说譬喻,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化人复作化,是化有本、实不空不?」

答言:「不也!是化无有实事而不空者。」

「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皆空故,用空空故空。」

曰:

何以名为「空空故空」?

答曰:

为破十八事实故,有「十八空」;破众生心中变化空法故,用「空空」。

世间人皆知幻化法不久住,无所能作,故名空;是故言「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

凡夫人知变化是空不实,谓余法为实,是故以化为喻,当知余法与化无异;如圣人所解,不得以化为喻,以无所分别故。

「一切法」名为五众;佛言:色、受、想、行、识无不是化,以空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虚妄应如化,出世间法亦如变化耶?所谓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四念处法等从因缘边生故如化,是法果——所谓涅盘,亦复如化耶?若能起是行者——所谓须陀洹乃至佛,亦复如化耶?」

佛答:「若有为、若无为、及诸贤圣皆是化,毕竟空故。」

是义从初品已来,处处广说,是故言「一切法空,皆如化」。

问曰:

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种种诸法别异?

答曰:

如佛所化及余人所化,虽不实而有种种形像别异;梦中所见种种亦如是,人见梦中好、恶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镜中像,虽无实事,而随本形,像有好丑。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各各有因缘。

如佛此中说:「是化法中,有声闻变化、有辟支佛变化、有菩萨变化、有佛变化、有烦恼变化、有业变化。是故一切法皆是变化。」

「声闻变化」者,三十七品、四圣谛,乃至三解脱门。何以故?声闻人住持戒中,禅定摄心求涅盘,观内外身不净,是名身念处。如是等法,为涅盘故勤精进生起,是法本无而今有、已有还无,是为「声闻变化」。

「辟支佛变化」者,所谓观十二因缘等诸法。所以者何?辟支佛智能深于声闻人故。

「菩萨变化」者,所谓六波罗蜜,及二种神通——报得及修得。

「佛法变化」者,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一切种智等无量佛法。

「烦恼变化」者,烦恼起种种业:善、不善、无记业;毕定业、不毕定业;善、不善、无动业等无量诸业。

问曰:

诸烦恼是恶法,云何能生善业、无动业?

答曰:

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人有我心,为后身当常乐故修布施,是「近因」;为离欲界衰恼不净身故修禅定,是为「远因」。

复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业。

有人言:无有离「我心」起第六识,住「我心」故起第六识,「我心」即是诸烦恼根本。

问曰:

烦恼是垢心,善心是净心,垢、净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业」?

答曰:

不尔!一切心皆与慧俱生,无明心中亦应有慧,慧与无明相违法而一心中起。

净、垢亦如是,凡夫未得圣道,云何能得离「我心」而行善?瞋等烦恼中,则不得行善;「我心」无记柔软故,是故烦恼心中生善业、无动业,无咎。

「业变化」者,生一切果报法,所谓「六道」:恶业果报是「三恶道」,善业果报是「三善道」。

「恶业」有上、中、下;上者,地狱;中者,畜生;下者,饿鬼。

「善业」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罗等。

上善业有种种轻重等分别,上恶业亦有轻重差别。次第轻重,如「地狱」中说;余道亦如〈分别业品〉中说。

问曰:

若从业有,何以言「变化」?

答曰:

凡夫人见诸法不如化;圣人知毕竟空相故,以天眼观众生皆无有终、始、中间。如化主远处作变化;业亦如是,在过去世中作今身变化。

如变化事能种种令人生忧喜、怖畏,智者观之皆无有实,而人横生忧喜,是人可笑!业亦如是,是故说「业变化」。

问曰:

是诸变化皆业所作,何以不但说「业变化」?

答曰:

业有二种:「净业」,「垢业」。「净业」者,声闻变化乃至佛变化;「垢业」是烦恼变化。

复次,有二种业:「凡夫业」,「圣人业」。「凡夫业」是烦恼变化;「圣人业」,须陀洹乃至佛。

是故虽皆是「业变化」,而广分别,无咎。

「是故,须菩提!当知一切法空皆如化。」

须菩提复问:「世尊!是诸圣人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一切烦恼习——是诸断皆如化不?」

须菩提意:有为法虚诳故如变化,无为法真实无作故不应是化,是故问。

佛答:「一切法若生若灭皆如化。」

何以故?本无今有、今有后无,诳惑人心故。

佛意:一切从因缘生法,皆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皆如化。

须菩提求诸法实相,意犹未息,故问佛:「何等法不如化?」

须菩提意谓:有一决定实法不如化,可依是法而精进求。

佛答:「有,若法无生无灭,即是非化。」

何者是?所谓「无诳相涅盘」。是法无生故无灭,无灭故不能令人生忧。

佛分别一切有为法毕竟空皆如化,唯有涅盘一法非如化。

尔时,须菩提白佛:「如佛说平等法,非佛所作、非声闻、辟支佛所作,有佛、无佛诸法常住性空相,性空相即是涅盘。」

须菩提意谓:深入般若波罗蜜中,涅盘亦空,上品中处处说;今佛何以说:「唯一涅盘不如化?」是故引佛语为难:诸法实相性空法常住,诸佛但为人演说性空者即是涅盘;今何以于生灭法中,别说无诳相涅盘不如化?

佛答:「诸法平等常住,非贤圣所作。若新学菩萨闻则恐怖,是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问曰:

唯佛一人是无诳人,一切人皆于佛所欲求实事,今佛何以说「一切法都空」,或说「不都空」?

答曰:

佛此中自说因缘:「为新发意菩萨故,说涅盘不如化。」

问曰:

可为人故转诸法相耶?

答曰:

此中佛说诸法相者性空,性空云何可转?

佛初得是诸法实相时,心但趣向涅盘寂灭。是时,十方诸佛、诸天请佛莫入涅盘:「一切众生苦恼,当度脱之!」佛即受请,佛但为度众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众生,随事为说。

观诸有为法虚诳故,涅盘为实、不变不异。有新发意菩萨着是涅盘,因是着起诸烦恼;为断是着,故说「涅盘如化」。若无着心,是时则说「涅盘非如化」。

复次,有二道:小乘道、大乘道。小乘论议,以涅盘为实;大乘论议,以利智能深入故,观色等诸法皆如涅盘。

是故二说无咎。

须菩提复问:「云何教化新发意菩萨,令知平等性空?」

须菩提意谓:性空是凡夫人大怖畏处,闻性空无所有,如临深坑。何以故?一切未得道者,我心深着故,怖畏空法,作是念:佛教人勤修善行,终归入无所有中!

以是故,须菩提问:「以何方便,教诲是新发意者?」

佛答:「诸法先有今无耶?」

佛意:以新发意者怖畏后当无故,说「诸法先有今无耶?」

须菩提自了了知诸法先自无、今亦无,但以新发意者我见心覆故生惊怖;为除颠倒,令得实见,竟无所失;知诸烦恼颠倒实相,所谓性空,是时则无恐怖。

如是等法,应教新发意者:若诸法先有,以行道故无,应当恐怖;初自无故,不应恐怖,但为除颠倒耳。

大智度论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

【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

言:「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不惜身命,不求名利。

「于空闲林中,闻空中声言:『汝善男子!从是东行,莫念疲极,莫念睡眠,莫念饮食,莫念昼夜,莫念寒热,莫念内外!善男子!行时莫观左右!汝行时莫坏身相,莫坏色相,莫坏受、想、行、识相!何以故?若坏是诸相,则于佛法有碍;若于佛法有碍,便往来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罗蜜。』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报空中声言:『我当从教!何以故?我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明,欲集一切诸佛法,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萨陀波仑菩萨复闻空中声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空、无相、无作之法,应生信心,以离相心求般若波罗蜜;离我相乃至离知者、见者相;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

「『善男子!汝若如是行,不久当闻般若波罗蜜——若从经卷中闻,若从菩萨所说闻。善男子!汝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处,应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当知恩,应作是念:「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者,即是我善知识。我用闻是法故,疾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远离众难,得具足无难处。」善男子!当思惟筹量是功德,于所从闻法处,应生心如佛想。

「『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

「『尔时,当觉知魔事!若恶魔与说法菩萨作五欲因缘,假为法故令受;若说法菩萨入实法门,以德力故受而无所染。又以三事故受是五欲:以方便力故,欲令众生种善根故,欲与众生同其事故。汝于是中莫生污心,当起净想!自念:「我未知沤和拘舍罗,大师以方便法,为度众生,令得福德故,受是诸欲,于智能无着无碍,不为欲染。」

「『善男子!即当观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所谓一切法不垢不净。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无众生、无人、无我,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如化。善男子!观是诸法实相已,当随法师,汝不久当成就般若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汝当复觉知魔事:若说法菩萨见欲受般若波罗蜜人,意不存念,汝不应起心怨恨,汝但当以法故恭敬,莫起厌懈意,常应随逐法师。』」

【论】

释曰:

上品中说,新发意菩萨云何教性空法,性空法毕竟无所有空,难解难得故。

答:「法先有今无耶?」

佛意:性空法非难得难知,何以故?本来常无,更无新异,汝何以心惊谓为难得?是性空法虽甚深,菩萨但能一心勤精进,不惜身命,作如是一心求,便可得。

此中说萨陀波仑本生为证。

佛法有十二部经,或因修妬路、偈经、本生经得度;今佛以本生经为证。

若有闻者,作是念:「彼人能得,我亦应得。」是故说萨陀波仑菩萨本生因缘。

佛告须菩提:「菩萨求般若波罗蜜,应如萨陀波仑。」

问曰:

若般若波罗蜜无相毕竟空,行禅定犹尚难得,何况忧愁啼哭散心求觅而当可得!

答曰:

为新发意菩萨说萨陀波仑。

问曰:

若萨陀波仑是新发意,十方诸佛云何现在其前,得诸三昧?不惜身;又见昙无竭复得无量阿僧祇三昧。云何名「新发意」?

答曰:

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着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着世间乐。

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意者,乃名为发心。

如声闻法中,佛语二比丘:「于我法中,乃至无如毛厘暖法。」

佛观是暖法最为微小,凡人观之以为大;譬如国王,见一张[*],不以为多,贫者见之以为多。

以一心不惜身故,说萨陀波仑为证。

问曰:

若萨陀波仑菩萨,能作如是苦行,从昙无竭得诸三昧,应当作佛,今何以故在大雷音佛所修菩萨行?

答曰:

佛法无量无边,若千万阿僧祇劫修勤苦行尚不可得,何况萨陀波仑一世苦行!

复有菩萨具足菩萨道,十力、四无所畏等,为众生故住世间,未取实际,如文殊师利等;萨陀波仑或能如此,故未作佛。

菩萨三昧,如十方国土中尘数,萨陀波仑所得六万三昧,何足为多!

「大雷音佛」者,应如大龙王将欲降雨,震大雷音,乌雀小虫,悉皆怖畏。是佛初转法轮时,十方众生皆发心,外道邪见皆恐怖慑伏;是故天人众生,称佛为「大雷音」;是佛今现在。

菩提问:「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

问曰:

萨陀波仑未得阿鞞跋致,何以故名「菩萨摩诃萨」?

答曰:

以有大菩萨故,小者亦名大。

又以其虽未得实智能而能深念般若波罗蜜故,不惜身命、有大功德故,亦名「菩萨摩诃萨」。

问曰:

何以名「萨陀波仑(萨陀秦言常波仑名啼)」?为是父母与作名字?是因缘得名字?

答曰:

有人言:以其小时喜啼,故名「常啼」。

有人言:此菩萨行大悲心柔软故,见众生在恶世,贫穷、老病、忧苦,为之悲泣!是故众人号为「萨陀波仑」。

有人言:是菩萨求佛道故,远离人众,在空闲处,求心远离,一心思惟筹量,勤求佛道;时世无佛,是菩萨世世行慈悲心,以小因缘故,生无佛世。

是人悲心于众生,欲精进不失,是故在空闲林中。

是人以先世福德因缘,及今世一心、大欲、大精进——以是二因缘故,闻空中教声,不久便灭。即复心念:「我云何不问?」以是因缘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因是故,天、龙、鬼神号曰「常啼」。

佛答须菩提:「过去世有萨陀波仑菩萨,不惜身命,不贪财利。」

「求般若波罗蜜时,在空闲林中,闻空中声,到空林中」,如上说。

问曰:

空中声为是何声?

答曰:

若诸佛、菩萨、诸天、龙王怜愍众生故,见是人不着世间法,一心求佛道;以时无佛法,欲示其得般若因缘故,空中发声。

有人言:是萨陀波仑先世善因缘人,在此林中作鬼神,见其愁苦;以其是先世因缘故,又是神亦求佛道,以是二因缘故发声。

如蜜膊婆罗门,为须达多至王舍城,诣大长者家求儿妇时,蜜膊于王舍城大婆罗门众中,饮食过度,腹胀而死,作鬼神,于王舍城城门上住。须达多闻是婆罗门已死,自往长者家宿;长者于后夜起,办具饮食。须达多问言:「汝有何事?为欲娶妇嫁女?为欲请大国王?为是邑会?何其怱怱营事乃尔!」长者答言:「我欲请佛及僧。」须达多闻佛名,惊喜毛竖。长者先得道迹,为其广说佛德;须达多闻已,爱乐情至,甚欲见佛。乘念佛心而小睡,以念佛情至故,须臾便觉;夜见月光,谓为日出,即起趣门,见城门已开。王舍城门初夜未闭,为客来故;后夜早开,为客去故。既见门开,即直向佛,佛时在寒林中住。于其中路,月没还闇,须达多心悔踌躇,欲还入城。时蜜膊神放身光明,照诸林野;告言:「居士!居士莫怖莫畏,直去莫还,去得大利!」如彼经偈中广说。须达多见佛,得须陀洹道,请佛及僧于舍卫城,尽形供养。佛令舍利弗为须达师,于舍卫作精舍。

如须达知识神示导,萨陀波仑知识示导亦如是。

是故见其愁苦而示导之,作是言:「善男子!汝从是东行,行时莫念疲极」等。

问曰:

疲极、饥渴,交来切身,云何不念?

答曰:

大欲、精进力故,一心爱乐佛道,不惜身命。

休息、饮食等,皆是助身法。是事虽来,不为乱心,知皆虚诳无常、无实,如怨、如贼,但为身乐故,何足存念!莫为饥渴、疲极等故,而舍佛道!

「莫念昼夜」者,莫念:昼是行法,夜应止息。实无昼夜,所以者何?日依须弥影翳故名夜。

「莫念内外」者,众生多着内法;内法名身,外法名五欲;内外法不定、性空故不应着。

「莫观左右」者,人散心行道故,左右顾看;行者无缘观后,当前则不得不视,故但言「莫左右顾看」。复次,恶魔常惑乱行者,或作种种形,或作好色,或作畏兽,在道左右,故言「莫观」。是皆止其麁念。

「莫坏身相、色等相」者,五众和合故,假名为身。若说别更决定有身法,是则坏身相;若着无身法,是亦坏身相。离是一异、有无等边,行于中道,则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莫坏身相」等。

此中佛自说因缘:「若坏是诸相,则于佛法有碍;佛法有碍者,则往来五道生死中,不能得般若波罗蜜。」

萨陀波仑报空中声言,而自说因缘,所谓「萨陀波仑见一切众生堕在无明黑闇中,我欲为然智能光明;一切众生有一切烦恼,我欲设一切佛法药;一切众生皆堕邪道,我为是众生故求无上道。」

是三种愿,得般若波罗蜜,则能具足,是故言「受教」。

问曰:

萨陀波仑不见其形,但闻其声,何以便言「受教」?

答曰:

人所求事急故,闻声则应;萨陀波仑亦如是。

复次,闻其所说理好,则知其人亦好故,不须眼见;如黑闇中有种种众生,眼虽不见,闻其声则知其种类。

尔时空中声复赞言:「善哉!」

以其虽不见形而能信受善语故;又复以其欲度一切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懈息——如是等因缘故,赞言「善哉」。

「于三解脱门中应生信心」者,是门诸法实相所入门;离是三门,皆是虚诳、无有实者。汝虽未得,应生大信根力;信根力故,渐具诸根。

「以离相心求般若波罗蜜」者,所谓观诸法毕竟空,离众生相、离法相。

问曰:

解脱门摄在般若中不?若摄,何以别说?若不摄,云何经中说:「一切助道法,皆摄在般若中?」

答曰:

一切法皆入般若中;人皆畏苦,故求解脱,是故于般若分中前说三解脱门。

以何因缘得此解脱?离诸二边——所谓众生相、法相,行般若波罗蜜。

问曰:

初教「精进」,后教「三解脱门」、「般若」;今复欲为何事故,教「亲近善知识」?

答曰:

虽有好法,若无教者,行时多错;譬如虽有好药,亦须良医。

又萨陀波仑是新发意菩萨,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但闻空中略教而能自具足?是故教语「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义,如先说;今略说二相是善知识:一者、教一心向萨婆若;二者、教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等般若波罗蜜法。

若能如是行,不久得般若波罗蜜;如药师为病者说服药法,汝能如法服,病则得差。

「若从经卷闻,从菩萨说闻」者,遣萨陀波仑至昙无竭菩萨所,彼中二处有般若:一、宝台上金牒书;二、昙无竭所说。若人福德多者,从昙无竭所说闻;福德少者,从经卷闻。

「于师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缘故。

间小人,因缘事讫,则忘其恩义,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为?」是故说:「汝当知恩!应作是念:所从闻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识。」

一切诸利中,般若利最胜;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又复行般若因缘故,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离于八难,值佛在世。菩萨应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诸功德,皆从般若得;般若波罗蜜从师而得,是故视师如佛想。」

有人能说般若波罗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识,多得供养;弟子初为般若故随逐,后渐渐为供养利,是故说:「莫以世利故随逐法师。」

曰:

何以不但说亲近善知识,而说是种种因缘?

答曰:

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雠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

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

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

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着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

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

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

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着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

「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

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

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

「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经中说。

复有说法者持戒清净、离于五欲、多知多识、有好名闻、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顾录,「汝于是中莫生怨恨!当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为小人,师不轻我,我自无福,不能得道;又我于师所,应破憍慢以求法利。』」

有如是等种种诸师,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故,但一心恭敬,不应念其长短。

若能如是忍辱,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萨陀波仑闻空中声已,从是东行」,如经中广说。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六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