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第八十七

大智度论释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余(卷八十七)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知诸法无所有性,因四禅、五神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新学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初从诸佛闻,若从多供养诸佛菩萨闻,若诸阿罗汉、若诸阿那含、若诸斯陀含、若诸须陀洹所闻;得无所有故是佛,得无所有故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一切贤圣皆以得无所有故有名。一切有为作法,无所有性,乃至无有如毫末许所有。

「是菩萨摩诃萨闻是已,作是念:『若一切法无所有性,得无所有故是佛,乃至得无所有故是须陀洹;我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得,一切法常无有性,我何以不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一切众生行于有相,当令住无所有中。』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故,菩萨摩诃萨所行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者,如过去诸菩萨摩诃萨所行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新发意菩萨应学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是菩萨摩诃萨若行檀波罗蜜时,自行布施,亦教人行布施,赞叹行布施功德,欢喜赞叹行布施者;以是布施因缘故,得大财富。

「是菩萨远离悭心,布施众生饮食、衣服,香华、璎珞,房舍、卧具、灯烛,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菩萨摩诃萨行是布施及持戒,生天人中,得大尊贵。

「以是持戒、布施故,得禅定众;以是布施、持戒、禅定故,得智能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

「是菩萨因是布施、持戒、禅定众、智能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生死。

「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是布施,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皆不可得。何以故?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自行持戒,教人持戒,赞叹持戒功德,欢喜赞叹行持戒者。

「持戒因缘故,生天人中,得大尊贵。

「见贫穷者施以财物,不持戒者教令持戒,乱意者教令禅定,愚痴者教令智能,无解脱者教令解脱,无解脱知见者教令解脱知见。

「以是持戒、禅定、智能、解脱、解脱知见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是持戒,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自行羼提波罗蜜,教人行羼提,赞叹羼提功德,欢喜赞叹行羼提者。

「行羼提波罗蜜时,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教令禅定,乃至解脱知见。

「以是布施、持戒、禅定、智能因缘故,过阿罗汉、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入菩萨位中已,得净佛世界;净佛世界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以羼提波罗蜜,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自行毘梨耶波罗蜜,教人行毘梨耶,赞叹行毘梨耶功德,欢喜赞叹行毘梨耶者;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自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亦教人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赞叹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功德,欢喜赞叹行禅、无量心、无色定者。

「是菩萨住诸禅、定、无量心,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教令禅定、智能。

「以是布施、禅定、智能、解脱、解脱知见因缘故,过阿罗汉、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净佛世界;净佛世界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一切众生。

「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行般若波罗蜜,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禅定、智能、解脱、解脱知见。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自行六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六波罗蜜,赞叹六波罗蜜功德,欢喜赞叹行六波罗蜜者。

「是菩萨以是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因缘及方便力,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须菩提!是名初发意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念佛?

「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何以故?是色自性无,受、想、行、识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随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无故;若法无性,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戒众念佛,不应以定众、智能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念佛。何以故?是众无有自性;若法无自性,是为非法。无所有念,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十力念佛,不应以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念佛,不应以大慈大悲念佛。何以故?是诸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十二因缘法念佛,何以故?是因缘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佛。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念佛,是为菩萨初发意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中住,能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修行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乃至一切种智,诸法性无所有故。是菩萨知诸法性无所有,是中无有性、无无性。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应修念法?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念善法,不念不善法;不念记法、无记法;不念世间法,不念出世间法;不念净法,不念不净法;不念圣法,不念凡夫法;不念有漏法,不念无漏法;不念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念有为法、无为法。何以故?是诸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法。

「念法中学无所有性故,乃至当得一切种智。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得诸法无所有性;是无所有性中,非有相、非无相。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修念法,于是法中,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法!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修念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僧,无为法故分别有佛弟子众,是中乃至无有少许念,何况念僧!如是,菩萨摩诃萨应修念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修念戒?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念圣戒,无缺戒,无隙戒,无瑕戒,无浊戒,无着戒,自在戒,智者所赞戒,具足戒,随定戒。应念是戒无所有性,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戒!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念舍,若自念舍、若念他舍,若舍财、若舍法、若舍烦恼,观是舍不可得故,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舍!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念舍。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念天?

「须菩提!菩萨作是念:『四天王诸天所有信、戒、施、闻、慧,此间命终,生彼天处,我亦有是信、戒、施、闻、慧;乃至他化自在天所有信、戒、施、闻、慧,此间命终,生彼天处,我亦有是信、戒、施、闻、慧。』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念是天无所有性中,尚无少许念,何况念天!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所谓念色乃至识,眼乃至意,色乃至法,是无所有性;眼界乃至意识界,是无所有性;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无所有性。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者,是则无道、无智、无果!」

佛告须菩提:「汝见是色性实有不?乃至一切种智实有不?」

须菩提言:「不见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若不见诸法实有,云何作是问?」

须菩提言:「世尊!我于是法不敢有疑,但为当来世诸比丘求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者。是人当如是言:『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谁垢谁净?谁缚谁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于戒、破正见、破威仪、破净命。是人破此事故,当堕三恶道。世尊!我畏当来世有如是事,以是故问佛。世尊!我于是法中信,不疑不悔。」

【论】

释曰:

须菩提伏受佛语,一切诸法虽空,而能起四禅、神通,是大菩萨近成佛者能行;今未知新发意者云何行,是故疑,问佛:「世尊!新发意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用是次第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故,当知是新发意菩萨;虽无量劫发意,未得诸法实相,皆名新学。

问曰:

若如是人是新学,但应教行布施、持戒等,佛何以教令于诸法无所有毕竟空性中行?

曰:

今明始入无所有毕竟空法故,令行无所有。而是菩萨,以无所有毕竟空和合布施、持戒等行;譬如小儿服药,须蜜乃下。是故虽新发意,亦观深空,无咎。

佛答须菩提:「菩萨若初从诸佛闻,若从多供养诸佛者闻。」

「诸佛」者,若过去、若现在。

「多供养诸佛」者,遍吉、观世音、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

四种声闻圣人义,如先说。

辟支佛不乐说法故,不说。

诸佛等圣人皆因无所有故有是分别。

圣人虽有禅定等诸功德,皆为涅盘故。「涅盘」即是寂灭相、无所有法,是故说「诸圣人,皆因涅盘有是差别」。

一切有为作法,从因缘和合生起故有,无有实定性,乃至如毫末许所有。

有为有二种:一者、色,二者、无色。

色法破坏,分别乃至微尘,无有定实;无色法中,乃至无有一念定实。

义,如上说。

是菩萨从诸佛圣人闻是法,余人多以着心说,诸圣人以无着心说,是故但从圣人闻。

尔时,次第学菩萨闻是法,以比智筹量决定,知诸法究竟必空,皆入佛所得实相中——所谓寂灭、无戏论相。我若得作佛、若不作佛,一等无异。

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增不减,更无新法可得故;法亦不失;若度众生,众生毕竟空,本末不可得;我所愿所作功德及成佛时神通力,皆如梦、如幻故,无一定实相,毕竟空。

得、不得虽同,我何以不发心作佛?

问曰:

若知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者,云何复言「我何以不发心作佛」?

答曰:

毕竟空,无所有,无所障碍,何妨发心作佛?

复次,若说毕竟空,灭诸戏论,云何障发心?若障即是有性,云何言「无所有性」?

问曰:

不障发心,亦应不障不发心,菩萨何不安住而发心受诸勤苦?

答曰:

有人言:是菩萨有种种因缘应发心:或以多诸亲属知识皆不闻、不知、不得是诸法实相,是故今世、后世受诸苦恼;我幸有力,能使是人得离众苦。譬如人得好良药,亲里知识受诸病苦,云何不与?是故菩萨虽知诸法性无所有,因亲里故而发心,利益众生。

菩萨复作是念:「我虽闻诸法实相,心未深入,未有禅定,智能未熟,受诸苦恼。」是故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集诸功德,以无所有法作证,自为,亦为他人。

是菩萨复闻大乘深义,住众生等、法等中,无别异心,可得佛。虽复中人及怨,都无异心。所以者何?是菩萨以毕竟空心,烦恼微薄、怨亲平等,作是念:「怨亲无定,以因缘故,亲或为怨,怨或为亲。」以此大因缘,具足忍波罗蜜故,得作佛。由何而得?由忍怨故,是以菩萨视怨如亲。譬如欲过崄道,应当敬重顶戴导师;又如良医虽贱,为贵者所重。如是思惟、筹量、分别,「中人、怨家,虽于我无用,而是佛道因缘」,是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一种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故以过去菩萨所行为证。

问曰:

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有何差别?

答曰:

有人言:无差别;若行、若学、若道,义一而语异。

有人言:初名「行」,中名「学」,后名「道」。

「行」名布施,「学」名持戒,「道」名智能。

次,「行」名持戒,「学」名禅定,「道」名智能。

复次,「行」名正语、正业、正命,「学」名正精进、正念、正定,「道」名正见、正思惟。此八事虽名为道,然分别有三分:正见是「道」体;发起是道,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帮助正见,故名为「行」。正精进、正念、正定,能成就正见,使令牢固,是名「学」。

复次,有人言:檀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名为「行」,初入道故。尸罗波罗蜜名为「学」;人心常随五欲难禁难制,无须臾停息,渐以尸罗波罗蜜、禅波罗蜜制伏其心,是故名「学」。羼提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名为「道」。何以故?忍为善,般若为智能,善、智具足故名「道」。譬如人有眼有足,随意所至。

如是等,名为三事差别。

问曰:

何以名「次第」?

答曰:

以须菩提意:「若一切法无所有,初发心菩萨于是空法中,云何能渐次第学?」

以是故说「次第」。

法虽空难解,次第行得力故,能得成就;譬如缘梯,从一初桄渐上,上处虽高虽难,亦能得至。

次第行者,四种行六波罗蜜,如经中说。

「自行檀,教人行檀,赞檀功德,欢喜赞行檀」者,善拔悭贪根,深爱檀波罗蜜,慈悲于众生,通达诸法实相;以此因缘故,能四种行檀波罗蜜。

或有人自行布施,不能教人布施:或畏他瞋;或畏为己教布施,以之为恩。如是等因缘故,不能教人。

有人教人布施,自不能施:或有人种种赞叹布施之德,劝人令施而不能自行。

有人自行布施,亦教人布施,称赞布施之德,而见人布施,不能欢喜。所以者何?或有破戒恶人行施而不喜见。

有人喜见施主而不赞叹,以其邪见不识施果故。

是,各各不能具足。

菩萨大悲心,深爱善法故,能行四事,如上说。

菩萨若但自布施、不教他人,但能今世少许利益。

是众生随业因缘堕贫穷处,是故菩萨教众生言:「我不惜财物,我虽多施汝,汝亦不得持至后世;汝今当自作,后当自得。」以布施实功德,种种因缘教众生行施。

见行施者虽是破戒恶人,但念其好心布施之德,不念其恶,是故欢喜赞叹。

复次,见三宝无尽福田中施故,施福不尽,必至佛道,观其未来无尽功德故,欢喜行是四种布施,世世财富。

是菩萨虽不为财富布施,未具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波罗蜜等法,中间而财富自至;譬如人为谷故种禾,而稾草自至。

菩萨得财物报时,离悭贪心,随众生意布施,须食与食等。

问曰:

是菩萨布施时,先施何等人?

答曰:

是菩萨虽因众生起大悲心,而菩萨布施,必先供养诸佛、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及诸圣人。

若无圣人,次第施持戒、精进、禅定、智能离欲人。

若无此人,施一切出家佛弟子。

若无是人,次施持五戒、行十善道,及持一日戒、三归。

若无此人,次施中人非正非邪者。

若无此人,次施五逆恶人,及诸畜生。

不可不与,菩萨以施摄一切众生故。

人言:应先布施五逆罪人、断善根者,贫穷、老病、下贱、乞匃者,乃至畜生。譬如慈母,多有众子,先念羸病,给其所须;又如菩萨为饿虎欲食子故,以身施之。

问曰:

如是种种,应先施何者?

答曰:

一切众生皆是菩萨福田,能生大悲故,菩萨常欲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施众生,何况衣食等而有分别!

又菩萨得无生忍法,平等无差;未得无生忍者,或慈悲心多、或分别心多,此二心不得俱行。

心多者,先施贫穷恶人,作是念:「种福田中,果报虽大,怜愍众生故,先利贫者。」如是田虽不良,以慈悲心,得大果报。

分别心多者,作是念:「诸佛有无量功德故,应先供养。」以分别诸法,取着佛身故心小;其心虽小,福田良故,功德亦大。

若得诸法实相,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中,心得自在,二事俱行——慈愍众生,又视皆如佛。

如是等菩萨随因缘行布施。

问曰:

经何以不言「与衣食等」,而言「须食与食」?

答曰:

有人须食与饮、须饮与衣,以不称受者意故,福德少;是故言「须食与食」。

问曰:

有人若羞、若怖,虽有所须,不能发言,云何知其所须?

答曰:

菩萨观其相貌,随时所须,土地所宜;或有知他心者,资生之具,随意而与。

是人因是布施,得成戒众;复作是念:「我怜愍众生,以衣食布施,所益甚少,不如持戒,常以无恼、无畏施于众生。」

菩萨住是持戒中,为守护戒故,生禅定。

心不散、清净故,得成慧众;无戏论、舍诸着是慧相。

以是慧破诸烦恼缚,得解脱众。

了了知见证解脱故,名解脱知见众。

是人先行布施及五众因缘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

问曰:

菩萨应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此中何以说「五众」?

曰:

法虽一,以种种异名说,是故说「五众」无咎。

是人从一波罗蜜中欲起诸波罗蜜,布施为主,已先说。

「持戒众」名尸波罗蜜,「定众」、「解脱众」名禅波罗蜜,「慧众」、「解脱知见众」是般若波罗蜜。

行诸波罗蜜时,能忍诸恶事,是名羼提波罗蜜。

能起诸波罗蜜,不休不息,是名毘梨耶波罗蜜。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但说诸波罗蜜名,而说五众?

答曰:

是人欲入菩萨位,此中不但以持戒、禅定得,和合众戒、清净戒、无尽戒——以要言之,摄一切戒名为「戒众」;能破烦恼,过二乘,入菩萨位。譬如一人、二人,不名为军;和合多人,乃成为军,能破怨敌。

余众亦如是。

菩萨自得禅定等众,亦令众生得,是名菩萨教化众生。

化众生已,持自功德及众生功德,尽回向净佛国;具此二法,即得一切种智,转法轮,以三乘度众生。

是名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先麁后细,先易后难,渐渐习学,名为次第。

余五波罗蜜,亦应随义分别。诸法性虽无所有,而随世谛行,为破颠倒故。

复次,念佛等六念是初次第行,以易行易得故。

问曰:

六念中亦言「不以色念佛」,云何言「易」?

答曰:

有法共行,故名为「易」;譬如服苦药,以蜜下之则易。

六念义,如初品中广说。

六波罗蜜、六念等,柔软易行,不生邪见,是菩萨次第学法。

余三解脱门等,思惟筹量,或生邪见故,不说。

此中须菩提难:「世尊!若实无所有,云何有次第行等?」

佛反问须菩提:「汝以声闻智能,见色等法是一定实法不?」

言:「不见色等一切法,但从因缘和合,假有其名,无有定实,云何言有?」

佛语须菩提:「汝若不见实定有,云何以次第等难空?」而次第法不离于空。

尔时,须菩提受解了了,是故说:我无所疑,为当来世求三乘人,闻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谁垢谁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净?」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说,着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为?」以是因缘,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正见故,以少因缘而破戒及威仪,无所畏忌。出家人资仰白衣,便妄语求利衣食等,破于正命等。种此罪故,堕三恶道,或重于白衣——见有是失,故问佛。我已得道,于诸法无所受,又常闻佛说空法,云何戏论生疑?

又我常修无诤三昧,怜愍众生,是故问佛。

大智度论释一心具万行品第七十六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无所有,菩萨见何等利益故,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以一切法性无所有故,菩萨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诸有得、有著者,难可解脱。

「须菩提!诸得相者,无有道、无有果、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得相者,有道、有果、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须菩提!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性不坏故。

「若无所得法欲得道、欲得果、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坏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无所得法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有菩萨初地,乃至十地?云何有无生忍法?云何有报得神通?云何有报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住是果报法中能成就众生,能净佛国土,及供养诸佛,衣服、饮食,香华璎珞,房舍卧具、灯烛,种种资生所须之具,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断是福德?乃至般涅盘后舍利及弟子得供养,尔乃灭尽?」

佛告须菩提:「以诸法无所得相故,得菩萨初地乃至十地,有报得五神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亦以善根因缘故,能利益众生,乃至般涅盘后舍利及弟子得供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所得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神通,有何差别?」

佛告须菩提:「无所得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神通,无有差别。以众生着布施乃至神通故分别说。

「世尊!云何无所得法布施乃至神通无差别?」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不得戒而持戒,不得忍而行忍,不得精进而行精进,不得禅而行禅,不得智能而行智能,不得神通而行神通,不得四念处而行四念处,乃至不得八圣道分而行八圣道分,不得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而行空、无相、无作三昧,不得众生而成就众生,不得佛国土而净佛国土,不得诸佛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行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时,魔、若魔天不能破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所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修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

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不二相,持戒时亦不二相,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亦不二相,乃至八十随形好亦不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布施时不二相,乃至修八十随形好不二相?」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欲具足檀波罗蜜,檀波罗蜜中摄诸波罗蜜及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

「世尊!云何菩萨布施时摄诸无漏法?」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无漏心布施,于无漏心中不见相——所谓谁施谁受?所施何物?

「以是无相心、无漏心,断爱、断悭贪心而行布施,是时不见布施,乃至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是菩萨以无相心、无漏心持戒,不见是戒,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忍辱,不见是忍,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精进,不见是精进,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入禅定,不见是禅定,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修智能,不见是智能,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修四念处,不见是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

「世尊!若诸法无相、无作,云何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云何具足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相心、无漏心布施,须食与食,乃至种种所须,尽给与之——若内、若外:若支解其身、若国城妻子,布施众生。

「若有人来语菩萨言:『何用是布施为?是无所益!』

「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念:『是人虽来诃我布施,我终不悔!我当勤行布施,不应不与。』施已,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见是相:谁施?谁受?所施何物?回向者谁?何等是回向法?何等是回向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相皆不可见。何以故?一切法皆以内空故空,外空故空,内外空故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故空。

「如是观,作是念:『回向者谁?回向何处?用何法回向?』是名正回向。

「尔时,菩萨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能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空、无相、无作三昧,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能如是具足檀波罗蜜而不受世间果报。譬如他化自在诸天,随意所须,即皆得之;菩萨亦如是,心生所愿,随意即得。

「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布施果报故,能供养诸佛,亦能满足一切众生,天及人、阿修罗。是菩萨以檀波罗蜜摄取众生,用方便力,以三乘法度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无相、无得、无作诸法中,具足檀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于无相、无得、无作法中,具足尸罗波罗蜜?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持种种戒,所谓圣无漏入八圣道分戒、自然戒、报得戒、受得戒、心生戒,如是等不缺、不破、不杂、不浊、不着,自在戒,智所赞戒。

「用是戒,无所取:若色,若受、想、行、识;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剎利大姓、若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妙见天、喜见天、阿迦腻咤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须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果、若辟支佛道;若转轮圣王、若天王。但为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相、无得、无二回向,为世俗法故,非第一实义。

「是菩萨具足尸罗波罗蜜,以方便力起四禅,不味着故,得五神通。

「因四禅得天眼;是菩萨住二种天眼:修得、报得。

「得天眼已,见东方现在诸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所见事不失。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现在诸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所见不失。

「是菩萨用天耳净,过于人耳,闻十方诸佛说法,如所闻不失,能自饶益,亦益他人。

「是菩萨以知他心智,知十方诸佛心,及知一切众生心,亦能饶益一切众生。

「是菩萨用宿命智,知过去诸业因缘,是诸业因缘不失故,是众生在在处处所生悉知。

「是菩萨用是漏尽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在在处处能令众生入善法中。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法无相、无得、无作,具足尸罗波罗蜜。」

「世尊!云何诸法无相、无作、无得,菩萨摩诃萨能具足羼提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若一切众生来,以瓦石、刀杖加是菩萨,菩萨是时不起瞋心,乃至不生一念。

「尔时,菩萨应修二种忍:一者、一切众生恶口骂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无生。

「无生法忍菩萨,若人来恶口骂詈,或以瓦石、刀杖加之,尔时,菩萨应如是思惟:『骂我者谁?讥诃者谁?打掷者谁?谁有受者?』实时菩萨应思惟诸法实性,所谓毕竟空,无法、无众生;诸法尚不可得,何况有众生!

「如是观诸法相时,不见骂者,不见割截者。是菩萨如是观诸法相时,即得无生法忍。

「云何名无生法忍?知诸法相常不生,诸烦恼从本已来亦常不生。

「是菩萨摩诃萨住是二忍,能具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住是圣无漏出世间法,不共一切声闻、辟支佛,具足圣神通。

「住圣神通已,以天眼见东方诸佛,是人得念佛三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断绝;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是菩萨用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如所闻为众生说。

「是菩萨亦知十方诸佛心,及知一切众生念,知已,随其心而为说法。

「是菩萨以宿命智知一切众生宿世善根,为众生说法,令其欢喜。

「是菩萨以漏尽神通,教化众生,令得三乘。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成就众生,具足一切种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相、无得、无作法中,具足羼提波罗蜜。」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相、无作、无得,能具足毘梨耶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成就身精进、心精进。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受种种神通力,能分一身为多身,乃至手扪摸日月。

「成就身精进故,飞到东方过无量百千万诸佛世界,供养诸佛饮食、衣服、医药、卧具,华香、璎珞种种所须,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福德果报终不可尽。

「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世间天及人勤设供养衣服、饮食,乃至入无余涅盘后舍利及弟子得供养。

「亦以是神通力故,至诸佛所,听受法教,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违失。

「是菩萨修一切种智时,净佛世界、成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成就身精进,能具足毘梨耶波罗蜜。

「须菩提!云何菩萨成就心精进,能具足毘梨耶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心精进,以是心精进圣无漏,入八圣道分精进,不令身、口不善业得入;亦不取诸法相——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无我;若有为、若无为;若欲界、若色界、若无色界;若有漏性、若无漏性。若初禅乃至第四禅,若慈、悲、喜、舍,若无边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若四念处、若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若空、无相、无作;若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相——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无我。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果、若辟支佛道,若菩萨道、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若是辟支佛,是菩萨,是佛,不取相——是众生断三结故,得须陀洹;是众生三毒薄故,得斯陀含;是众生断下分结故,得阿那含;是众生断上分结故,得阿罗汉;是众生以辟支佛道故,作辟支佛;是众生行道种智故,名菩萨,亦不取是诸法相。

「何以故?不可以性取相,是性无故。

「是菩萨以是心精进故,广利益众生,亦不得是众生,是为菩萨具足毘梨耶波罗蜜。具足诸佛法,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不可得故。

「是菩萨身精进、心精进成就故,摄取一切诸善法;是法亦不着故,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利益众生,所作神通,随意无碍:若雨诸华,若诸名香,若作伎乐,若动大地,若放光明,若示七宝庄严国土,若现种种身,若放大智光明;令知圣道,令远离杀生乃至邪见。或以布施利益众生,或以持戒,或支解身体、或以妻子、或以国土、或以己身给施,随所方便,利益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作、无得诸法中,用身、心精进,能具足毘梨耶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无相、无作、无得法中,能具足禅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除佛诸禅定,余一切诸禅、三昧,皆能具足。是菩萨离诸欲、诸恶不善法,离生喜乐,有觉有观,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以是慈、悲、喜、舍心,遍满一方,乃至十方,一切世间遍满。是菩萨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别异相故,入无边虚空处;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菩萨于禅波罗蜜中住,逆顺入八背舍、九次第定,入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或时入如电光三昧,或时入圣正三昧,或时入如金刚三昧。

「是菩萨住禅波罗蜜中,修三十七助道法,用道种智入一切禅定,过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具足佛地。是诸地中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中道取道果。

「是菩萨住是禅波罗蜜中,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从诸佛所植诸善根,净佛国土。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利益众生: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持戒、或以三昧、或以智能、或以解脱、或以解脱知见摄取众生;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诸有善法能令众生得道,皆教令得。

「是菩萨住此禅波罗蜜中,能生一切陀罗尼门,得四无碍智、报得神通。是菩萨终不入母人胞胎,终不受五欲,无生不生,虽生不为生法所污。何以故?是菩萨见一切作法如幻,而利益众生,亦不得众生,及一切法教众生令得无所得处;是世俗法故,非第一实义。住是禅波罗蜜,一切行禅、定、解脱、三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禅波罗蜜。

「是菩萨行如是道种智时,得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断已,自益其身,亦益他人;自益益他已,为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作福田。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具足无相禅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无相、无作、无得法中,修具足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于诸法不见定实相。

「是菩萨见色不定、非实相,乃至见识不定、非实相。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若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亦不见集处。如是观时,不得色性乃至识性,亦不得有漏、无漏法性。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信解一切诸法无所有相。

「如是信解已,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于诸法无所著——若色,若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行无所有般若波罗蜜,能具足菩萨道,所谓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菩萨住空净佛道中,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报得神通,以是法饶益众生:宜以布施摄,教令布施;宜以戒摄,教令持戒;宜以禅定、智能、解脱、解脱知见摄,教令修禅定、智能、解脱、解脱知见;宜以诸道法教者,教令得须陀洹果、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宜以佛道化者,教令得菩萨道,具足佛道——如是等,随其所应地道而教化之,各令得所。是菩萨现种种神通力时,过无量恒河沙国土,度脱众生,随其所须,皆化给之,各令满足。

「从一国土至一国土,见净妙国土,以自庄严己佛国土。譬如他化自在天中,资生所须,随意自至;亦如诸净佛国,离于求欲。是人以是报得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报得五神通,行菩萨道种智,成就一切功德,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尔时不受色法乃至识,不受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如是一切法皆不受。

「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国土一切所有资生之物皆无有主。何以故?是菩萨行一切法不受,以不可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相法中,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问者、答者俱言「无所有」,云何分别知是问、是答?

答曰:

所言法虽一而心异——问者以着心问,答者以无着心答。

须菩提意谓:无所有中不应发心。

须菩提为听者着心故作是问。

法空中,不见菩萨发心者,不见众生可利益者,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于无所有法中作难者:「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菩萨见何利故发心?」

须菩提于菩萨、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不疑,但问无所有法。

佛答:「正以无所有空故能发心。」

若无所有空,菩萨、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皆空无所有,云何起难?

若众生、菩萨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无所有空者,可有是难。如先说:「毕竟空于诸法无所障碍,何妨发心?」

佛还以无所有空破须菩提所问。

复自说因缘:「须菩提!着心者难得解脱。」

人从无始生死中来,以一切烦恼故深着诸法,闻有亦着,闻空亦着,得失亦着;如是众生难可勉出。

是故菩萨发无上道心,自以相好严身,得梵音声,有大威德,知众生三世心根本,以种种神通力,因缘、譬喻,为说无所有法、空解脱门,引导其心。

众生见如是希有事,实时其心柔软,信佛受法。

是故经说:「着有者难得解脱;有所得者,无道、无果、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问:「世尊!若有所得者,无道、无果、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者有道、有果不?」

答:「无所有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人不分别是有所得、是无所得,入诸法实相毕竟空中,是亦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破坏诸法实相故。「法性」即是诸法实相。

须菩提意谓:「法性」,正行、邪行常不可破坏,何以佛言「不坏法性是道、是果」?

佛答:「法性虽不可破坏,众生邪行故,名为破坏。」

如虚空,云雾土尘虽不能染,亦名不净。

如人实欲染污虚空,是人为欲染污法性,无是事故。

佛说譬喻:「若人欲坏法性,是人为欲于无所有法中得道、得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若无所有即是道,云何有十地等诸菩萨法?」如经广说。

问曰:

此事佛已先答,所谓「若法空,菩萨见何事故发心?」今言:「若法空,云何有初地等?」佛皆以空答,今须菩提何以更问?

答曰:

以众生着心难解故更问。

是众中,有新发意菩萨闻是诸法实相空,即生着心;佛破其着,亦着所破法。须菩提为是人故更问。

佛答须菩提:「以无所得故有初地,乃至般涅盘后舍利得供养。」

有所著中,不可说初地及诸功德。

亦以无所得因缘故,从布施乃至诸神通,无有差别,无有差别故不应难!

须菩提复问:「云何无所得布施,乃至诸神通无有差别?」

佛答:「菩萨从初发心已来,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寂灭相,布施毕竟空,所谓不得施者、受者、财物而行布施,如是布施中无有分别;乃至不得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名菩萨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行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魔、若魔天不能破坏。」

「一念中行六波罗蜜」者,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问「一念中行六波罗蜜等诸功德」?

答曰:

须菩提从佛闻般若波罗蜜甚深无所有相,于诸法中无碍相;若尔者,则无所不能,无事不作,云何菩萨一念中能摄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

初发心时,以着有无心重故,渐渐次第行;今有无悉舍故,无所不能,是故问。

佛答:「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布施等诸功德,无障碍故,能一念中行;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则渐渐次第行。」

须菩提问:「云何名不远离?」

佛答:「菩萨不以二相行布施等。」

复问:「云何不以二相?」

佛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欲具足檀波罗蜜,于布施一念中摄一切善法」,如先说。

何等是「一念」?所谓菩萨得无生法忍,断一切烦恼,除诸忆想分别,安住无漏心中,布施一切。

「无漏心」是无相相。

菩萨住是心中,不见谁施、谁受、谁物,离一切相心布施;不见有一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不见,何况余法!

是名不二相。

乃至八十随形好,亦如是。

须菩提更以异事问此义:「世尊!诸法无相、无作、无起,云何能具足檀波罗蜜等,乃至八十随形好?」

佛答:「菩萨无相、无作法中,不取相故,无障碍心布施,须食与食等」,经中已委悉。又先品中亦广说,是故更不解。

无漏、无相六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二者、未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如此中所说。何以故?住无相、无漏心中,行布施等诸法故。

问曰:

生身菩萨贪惜未除故,割截甚痛,是则为难;得无生法忍菩萨,如化人所作,割截无痛,有何恩分?

答曰:

得无生法忍菩萨,行是六波罗蜜为难!所以者何?得无生法忍寂灭心,应受涅盘乐;而舍此寂灭乐,入众生中受种种身——或为贱人、或为畜生等,是则为难!

生身菩萨,贪爱未除,着佛身故,以身布施,是为悕望,非清净施,是故不如。

复次,行无漏、无相六波罗蜜,是时能具足;有漏、有相则不能具足。是故能具足者,有大恩分。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七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