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09 [cf. No. 223] 卷第八十二
大智度论释大方便品第六十九(卷八十二)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方便力成就者,发意已来几时?」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能成就方便力者,发心已来无量亿阿僧祇劫。」
须菩提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成就方便力者,为供养几佛?」
佛言:「是菩萨成就方便力者,供养如恒河沙等诸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得如是方便力者,种何等善根?」
佛言:「菩萨成就如是方便力者,从初发意已来,于檀波罗蜜无不具足,于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无不具足。」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力者,甚希有!」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力者,甚希有。
「须菩提!譬如日月周行,照四天下,多有所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照五波罗蜜,多有所益。
「须菩提!譬如转轮圣王,若无轮宝,不得名为转轮圣王;轮宝成就故,得名转轮圣王。须菩提!五波罗蜜亦如是,若离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不离般若波罗蜜故,得波罗蜜名字。
「须菩提!譬如无夫妇人,易为侵凌;五波罗蜜亦如是,远离般若波罗蜜,魔、若魔天坏之则易。譬如有夫妇人,难可侵凌;五波罗蜜亦如是,得般若波罗蜜,魔、若魔天不能沮坏。
「须菩提!譬如军将,铠仗具足,邻国强敌所不能坏;五波罗蜜亦如是,不远离般若波罗蜜,魔、若魔天、若增上慢人,乃至菩萨旃陀罗所不能坏。
「须菩提!譬如诸小国王,随时朝侍转轮圣王;五波罗蜜亦如是,随顺般若波罗蜜。
「譬如众川万流,皆入于恒河,随入大海;五波罗蜜亦如是,般若波罗蜜所守护故,随到萨婆若。
「譬如人之右手,所作事便,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如人左手造事不便,五波罗蜜亦如是。
「譬如众流,若大若小俱入大海,合为一味;五波罗蜜亦如是,为般若波罗蜜所护,随般若波罗蜜入萨婆若,得波罗蜜名字。
「譬如转轮圣王四种兵,轮宝在前导,王意欲住,轮则为住,令四种兵满其所愿,轮亦不离其处;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到萨婆若,常是中住,不过其处。
「譬如转轮圣王四种兵,轮宝在前导;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到萨婆若中住。般若波罗蜜亦不分别:『檀波罗蜜随从我,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随从我。』檀波罗蜜亦不分别:『我随从般若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随从。』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亦如是。何以故?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自性空,云何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是世间心皆颠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脱众生生死。我当为众生故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是菩萨为众生故,舍内外物;舍时作是念:『我无所舍。何以故?是物必当坏败。』菩萨作如是思惟,能具足檀波罗蜜。
「为众生故,终不破戒。何以故?菩萨作是念:『我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杀生是所不应;乃至我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邪见,若贪着声闻、辟支佛地,是所不应!』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能具足尸罗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不瞋心,乃至不生一念。菩萨如是思惟:『我应利益众生,云何而起瞋心?』菩萨如是思惟,能具足羼提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不生懈怠心。菩萨如是行,能具足毘梨耶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散乱心。菩萨如是行,能具足禅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智能。何以故?除智慧,不可以余法度脱众生故。菩萨如是行,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波罗蜜无差别相,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微妙?」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波罗蜜虽无差别,若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得波罗蜜名字。
「须菩提!譬如种种色身,到须弥山王边,皆同一色;五波罗蜜亦如是,因般若波罗蜜到萨婆若中,一种无异,不分别是檀波罗蜜、是尸罗波罗蜜、是羼提波罗蜜、是毘梨耶波罗蜜、是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波罗蜜无自性故。以是因缘故,诸波罗蜜无差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随实义无分别,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微妙?」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虽实义中无有分别,但以世俗法故,说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欲度众生生死,是众生实不生不死,不起不退。须菩提!众生无所有故,当知一切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最妙。
「须菩提!譬如阎浮提众女人中,玉女宝第一、最上、最妙;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最妙。」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以何意故说般若波罗蜜最上、最妙?」
佛告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中住,不住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有法可取、可舍不?」
佛言:「不也!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法可取、无法可舍。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舍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于何等法不取不舍?」
佛言:「般若波罗蜜于色不取不舍;于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舍。」
「世尊!云何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世尊!若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得增益善根?善根不增,云何具足诸波罗蜜?若不具足诸波罗蜜,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善根增益;善根增益故,具足诸波罗蜜;诸波罗蜜具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何因缘故,色不念时,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念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以念故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念故无所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应有所著!」
「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当住何处?」
佛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不住色,乃至不住一切种智。」
「世尊!何因缘故,色中不住,乃至一切种智中不住?」
佛言:「不着故不住。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可着、可住。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不着、不住法,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若能如是行、如是修,是行般若波罗蜜;我今行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若如是取相,则远离般若波罗蜜;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则远离檀波罗蜜,乃至远离一切种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着处,亦无著者,自性无故。菩萨摩诃萨若复如是取相,则于般若波罗蜜退;若退般若波罗蜜,则是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受记。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住是般若波罗蜜,能生檀波罗蜜,乃至能生大悲。』若作是念,则为失般若波罗蜜;失般若波罗蜜者,则不能生檀波罗蜜,乃至不能生大悲。
「菩萨若复作是念:『诸佛知诸法无受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若作如是演说,开示、教诏,则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佛于诸法无所知、无所得,亦无法可说,何况当有所得!无有是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云何无是过失?」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念:『诸法无所有、不可取;若法无所有、不可取,则无所得。若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着无所有法,则远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有着法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耶?檀波罗蜜远离檀波罗蜜耶?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耶?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菩萨云何得般若波罗蜜?乃至得一切种智?」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色——是色、谁色;乃至一切种智不生——是一切种智、谁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观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非我、若空若不空、若离若非离。何以故?自性不能生自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色,乃至观一切种智,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譬如转轮圣王有所至处,四种兵皆随从;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至处,五波罗蜜皆悉随从到萨婆若中住。譬如善御驾驷,不失平道,随意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御五波罗蜜不失正道,至萨婆若。」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何等是非道?」
佛言:「声闻道非菩萨道,辟支佛道非菩萨道;一切种智道是菩萨摩诃萨道。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道、非道。」
须菩提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所谓示是道、是非道。」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所谓示是道、是非道。
「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为度无量众生故起,为利益阿僧祇众生故起。
「般若波罗蜜虽作是利益,亦不受色,亦不受受、想、行、识;亦不受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导,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令离声闻、辟支佛地,住萨婆若。般若波罗蜜无所生、无所灭,诸法常住故。」
须菩提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无所生、无所灭,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布施?云何应持戒?云何应修忍?云何应勤精进?云何应入禅定?云何应修智能?」
佛告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念萨婆若应布施,念萨婆若应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是菩萨摩诃萨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之,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如是回向,则具足修六波罗蜜,乃至慈悲心诸功德。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远离六波罗蜜,则不远离萨婆若。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应行六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具足一切善根,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习行六波罗蜜!」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习行六波罗蜜?」
佛言: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色不合不散,受、想、行、识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种智不合不散;是名菩萨摩诃萨习行六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识中,乃至不住一切种智中;如是应习行六波罗蜜。何以故?是色无所住,乃至萨婆若无所住。』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无所住法习行六波罗蜜,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士夫欲食庵罗果、若波罗那婆果,当种其子,随时溉灌、守护,渐渐生长,时节和合,便有果实得而食之。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六波罗蜜:以布施摄取众生,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摄取众生,度众生生死。如是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不随他人语,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欲坐道场,欲转法轮,当学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菩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欲于诸法得自在,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学是般若波罗蜜,于一切诸法中得自在故。
「复次,般若波罗蜜,于一切诸法中最大。譬如大海,于万川中最大;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一切诸法中最大。以是故,诸欲求声闻、辟支佛道及诸菩萨道,应当学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
「须菩提!譬如射师,执如意弓箭,不畏怨敌;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魔、若魔天所不能坏。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般若波罗蜜!」
「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为十方诸佛所念。」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十方诸佛念是菩萨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十方诸佛皆念;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时,十方诸佛皆念。云何念?布施不可得,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不可得,乃至一切种智不可得。菩萨能如是不得诸法故,诸佛念是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诸佛不以色故念,不以受、想、行、识故念,乃至不以一切种智故念。」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多有所学,实无所学。」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多有所学,实无所学。何以故?是菩萨所学诸法皆不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所说法,若略、若广;于此法中,诸菩萨摩诃萨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波罗蜜若略、若广,应当受持、亲近、读、诵;读、诵已,思惟、正观,心、心数法不行故。」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略、广学六波罗蜜,当知一切法略、广相!」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略、广相?」
佛言:「知色如相,知受、想、行、识,乃至知一切种智如相,如是能知一切法略、广相。」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色如相?云何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如相?」
佛告须菩提:「色如相,无生、无灭、无住异,是名色如相;乃至一切种智如相,无生、无灭、无住异,是名一切种智如相。是中菩萨摩诃萨应学。」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际时,知一切法略、广相。」
「世尊!何等是诸法实际?」
佛言:「无际是名实际。菩萨学是际,知一切诸法略、广相。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知诸法法性,是菩萨能知一切法略、广相。」
「世尊!何等是诸法法性?」
佛言:「色性是名法性,是性无分无非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知法性故,知一切法略、广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复云何应知一切法略、广相?」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合不散。」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不合不散?」
佛言:「色不合不散,受、想、行、识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种智不合不散;有为性、无为性不合不散。
「何以故?是诸法自性无,云何有合有散?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非法不合不散。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略、广相。」
须菩提言:「世尊!是名菩萨摩诃萨略摄般若波罗蜜。
「世尊!是略摄般若波罗蜜中,初发意菩萨摩诃萨应学,乃至十地菩萨摩诃萨亦应学。
「是菩萨摩诃萨学是略摄般若波罗蜜,则知一切法略、广相。」
【论】
释曰:
须菩提闻菩萨摩诃萨大利根相,所谓「一波罗蜜边能生五波罗蜜,行一波罗蜜即能具五波罗蜜」,如上品中说;是事希有,故问佛:「是菩萨发心已来,为几时能得如是方便?」
佛答:「是菩萨发心已来,除大菩萨,于余众生无量亿阿僧祇劫。」
或有菩萨发心已来无量亿阿僧祇劫,大罪因缘覆心故不见佛,不亲近供养。是故问:「是菩萨为供养几佛?」
佛答:「是菩萨为已供养如恒河沙等诸佛。」
上言「无量亿阿僧祇」,今言「恒河沙」者,多数理同故。
有菩萨久发心,虽多以华香供养诸佛,而未能种善根,作是念:「我必当得果报,深心行六波罗蜜故。」若以深心行六波罗蜜,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作功德,是名「种善根」。是故第三问:「种何等善根?」
佛答:「是菩萨从初发心已来,具足行六波罗蜜,一切福德无不作者,一切善法无不修集。」
须菩提闻已,欢喜白佛言:「希有!世尊!是菩萨能如是行方便」——所谓未断诸烦恼、未离生死,而能胜断烦恼离生死法者。无始生死已来集诸恶法,菩萨心后来,而能用后来心,不随先所集恶心,是为希有!一切众生无恩于菩萨,而菩萨常欲利益。是诸众生或欲夺菩萨命,割截身体,菩萨欲以第一佛乐智能命,欲与众生,如是等是为希有!
佛可须菩提所说,欲令此事明了故作譬喻:
如日月照四天下,若无日月,则百谷药草及众生无以生长。月是阴气,日是阳气,二气和合,故万物成长。是故日月于四天下,大有利益。菩萨亦如是,于四生中,以大悲心怜愍众生故,能随所愿行一切善法;大智能力故,破众生着善法心。如是六波罗蜜等诸善增长成就,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复众生虽复有眼,若无日月,则无所见;众生虽有世俗善根利智,不得般若波罗蜜照明,尚不得二乘,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复菩萨虽行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名波罗蜜,以不破着心故。
若菩萨乃至能自以身命布施,若无般若,其心易破,如无夫之妇,侵凌则易;若有般若,则不可破坏。
菩萨虽行种种诸余深法,不得般若,不名为行波罗蜜,但名为行善法,有量有尽故。此中说譬喻:转轮圣王虽有千子,八万四千小王及六宝,不得名为转轮圣王,不能飞行到四天下;若天遣金轮宝至,乃得名为转轮圣王。菩萨亦如是,虽有布施等诸善法,不得般若波罗蜜故,不名为「菩萨为行六波罗蜜人」,不能除障碍、行菩萨道故。
譬如健将,善知战法,器仗具足,不畏怨敌。「健将」即是菩萨,「器仗」是般若。「增上慢」者,未得圣道,意谓已得;菩萨说毕竟空法,是人行善法,心不同故,毁坏菩萨;外道、梵志等及诸魔民,乃至菩萨旃陀罗者。「菩萨旃陀罗」者,如〈魔品〉中说:「闻魔来称其名字而与受记,而生轻慢。」
复次,为般若波罗蜜故说五波罗蜜;若人能直行诸法实相,则不为说布施等入般若初门。以人钝根罪重故,种种因缘说:以布施破悭;持戒折薄诸烦恼;忍辱开福德门,能行难事;精进如风吹火,炽然不息;禅定摄心一定,观诸法实相故。是五波罗蜜,皆趣向般若波罗蜜;如诸小王朝宗转轮圣王。如一切众流皆入大海;布施等诸善法亦如是,为般若波罗蜜所守护故,得至萨婆若。
问曰:
五波罗蜜如诸川流,般若波罗蜜应如大海;今何以言「五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所守护故,得入萨婆若」?
答曰:
汝不闻先说般若有种种名字耶?「萨婆若」即是「般若」异名。五波罗蜜福德,入般若波罗蜜中,即得清净般若;般若清净故得佛道,变名「萨婆若」。是故言:「入萨婆若」,即是「入般若」。
有人疑:诸波罗蜜各各有力,何以独言「般若波罗蜜功用为大」?是故言:譬如人之右手,自然稳便;五波罗蜜如左手,不得般若波罗蜜,则所作不便。
如人开目造事,所作皆成;如导师在前,余伴随逐,进止取舍,皆随导师,不得自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所可修集成办,皆仰般若。此中佛自说譬喻:如转轮圣王轮宝,在四兵前导,「轮」住余宝则住。「轮」是般若波罗蜜,常在五波罗蜜前导,五波罗蜜随逐。
如《般若》初品中说:「菩萨欲具足檀波罗蜜,不见施者、受者及财物。」先筹量分别断一切着,然后布施,是则般若在前导。
如轮宝伏四天下已,常在王宫,住虚空中。「圣王」是菩萨;「轮」是般若,破诸魔民烦恼已,入萨婆若宫中住。
是轮无所分别:「我常在前,余宝在后」,无憎爱心:「是可来、是不可来。」般若无分别亦如是:「檀波罗蜜随我来,尸罗波罗蜜勿来」;如经中广说。
此中佛自说因缘:「一切法性无所能作。」
须菩提闻是已,白佛言:「若一切法性空无所有,云何菩萨行六波罗蜜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答:「菩萨行般若,作是念:『诸法虽毕竟空,众生狂颠倒故,深着不解;我若不以方便力,则不可得度。』」
「方便」者,所谓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光明,神通变化,能以一指动十方三千大千国土,梵音说法无厌,色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碍解脱、一切种智、大慈大悲等;具足无量诸佛法,然后能教化众生,众生必能信受。
得如是力,假令妄语,人犹当信,何况实语!
如《经》说:「我虽知诸法实相,能入涅盘,但为众生故行檀波罗蜜」等,如《经》中广说,乃至「不可以异事度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波罗蜜毕竟空故无差别,云何般若波罗蜜于诸波罗蜜中最尊?」
佛可须菩提:「毕竟空中诸波罗蜜实无差别,若无般若波罗蜜,诸波罗蜜毕竟空无差别,谁能知者?若无般若,五法云何得波罗蜜名字?」
五波罗蜜未入般若时,有差别;既入般若,则无差别。
如诸异色物,到须弥山边,皆同一色;不得言余物色皆同,何以独称须弥为大!檀波罗蜜等亦如是,虽无差别,皆是般若力故,不得言「何以独称般若为大!」
须菩提虽蒙开释,犹未善解,复以异涂而问世尊:「若实义中无差别,云何般若于五波罗蜜为上?」
先说未得圣道空,今说得圣道空,是故说第一实义;第一实义圣道,是最可信,是中亦无差别。
佛可言:「如是!如是!我说六波罗蜜分别,皆为世俗故。何以故?世人不可但为说诸法实相,闻则迷闷,生于疑悔,是故以第一义为心,用世俗语言为说;是故说分别有诸波罗蜜教化众生。众生实无有法,皆是空,不生不死,不退不起,色等法亦如是。是故般若波罗蜜虽空,能示如是事故,而最上最妙;譬如玉女宝,于众女中最为第一而最上、最妙。」
「须菩提白佛:佛以何意故常说般若最上」者,须菩提种种因缘说般若、五波罗蜜无差别,佛亦然可其所说,而复言般若最上。
「佛言:般若波罗蜜守护一切善法,至萨婆若中住」者,一切虽空,若无般若,一切诸善法皆不能至萨婆若。
「善法」者,五波罗蜜、三十七品、大慈悲等诸菩萨法。
问曰:
若行诸善法亦能至萨婆若,何以但说「般若故得至」?
答曰:
虽诸善法和合能破烦恼、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般若波罗蜜于中功力最大。譬如大军摧敌,而主将得功名。
复有人言:诸善法不得般若,不得至萨婆若;般若不得诸善法,独能至萨婆若。如《经》说:「师子雷音佛国,宝树庄严,其树常出无量法音,所谓一切法毕竟空、无生无灭等。其土人民生便闻此法音故,不起恶心,得无生法忍。」如此人何有布施、持戒等诸功德?亦有狂人、醉人从佛闻四谛,实时得道。如是等无有智能,行余法得道,无有是事!
须菩提问佛:「般若毕竟空,不取圣法,不舍凡夫法,云何佛言:是般若波罗蜜能至萨婆若住?」
佛可其言:「如是!如是!是般若波罗蜜无取无舍。虽言取萨婆若,以不取法故取。」住义亦如是。
此中佛自说因缘,所谓「一切法不取相。」
「一切法」者,色乃至菩提。
是法虚诳,从因缘生,自性无故不取,不取故不舍,以不忆念取相故。
须菩提言:「若不忆念色等法,云何增长善根?善根不增长,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答:若菩萨能灭一切法中忆念,即是空、无相、无作解脱门,解脱即是诸法实相。
虽有善根,以取相着心颠倒故不增长;譬如种谷,其苗虽好,秽草多故,不能增长。
此中说因缘:「以众生忆念故,生三界善、不善处;若无忆念则不着,不着则不生。」
须菩提从佛闻是已,思惟筹量:「是法毕竟空、无所有;若行是法,亦应无所得、无住处。何以故?因果相似故。」是故问佛:「菩萨作是念行般若,何所住、何所得?」
佛答:「色等一切法中不住,乃至不住中亦不住。」
不取相故不着,不着故则不住。
此中佛自说因缘:「是菩萨不见法有可着、可住、着者、住者。」
此中法难破故,但说法,不说著者。
须菩提!若菩萨住是众生空、法空,作是念:我能如是行者,则是失、则是离。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不着相;是菩萨以我心,外着空、内着我,不如般若行故,言远离般若。「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不着相,以性无故。」
上以着空故失,今以破空得般若,而着般若无性故失,失故不得受记。
若作是念:「住般若中能生檀波罗蜜等」者,亦复是失。
问曰:
上二失因缘可尔,今以何为失?
答曰:
上二失以着空、着无性法故,便不能修檀波罗蜜等功德,而生邪见故,作是念:「若法都空,复何所行?」
是人以不着空、不着无性故行檀波罗蜜等,作是念:「能不着空、无性而能行是功德,是为真道。」是亦为失,以其心有悕望故。
若失般若,则不能行檀波罗蜜乃至大悲。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真实法,般若波罗蜜与此相似;檀等诸善法不相似,以其取相着故。
若菩萨自忆想分别:「一切法不取相」,诸佛知是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取相」者,名毕竟空,不可取,诸相灭故。
亦为他开示、演说,则失般若。是人以求空则失、无性亦失;「我是凡夫生死人,诸烦恼未尽,云何能得?」但随佛语,自不分别,而定心为他人说:「不取一切相是佛法。」种种因缘,以此事开示、教诏,是亦为失。何以故?诸佛于诸法无所得,取义亦如是;是不取相法,乃至假名字不可说,何况有所得!诸佛法寂灭相,无诸戏论,一切语言道断故。
须菩提作是念:「若空有失,空空中亦有失,无取法中亦有失,然不可无道。」今当问佛:「云何行者无是过失?」
佛答:「若菩萨知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取,是法不可得知,如是行者则无失。」
菩萨着毕竟空、着无性、着菩萨所行道,佛说三种皆失。
菩萨闻是已,则舍着心,今犹着佛所行未息:「如佛所行,必是真道,我但当随佛行。」一切法无所有、不取相,是故为失。
今能如佛心中所得法,如是法相,佛亦无所得;无所得故不贪贵佛、不轻贱余人,于一切众生其心平等。
此中更问:「如是,是清净般若,无有过失,离自相不着;不离自相是即有相着法;若离自相,云何可行?」
佛答:「若菩萨于一切法不生,是名能行般若。是菩萨不说是色若常若无常等、是色、谁色。」
「是色」,破色,「谁色」,破人。
色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若法如是毕竟空,推求不可得,是不可生。所以者何?性不能生性,无性不能生无性。
如是等破颠倒,得实论议,皆是般若波罗蜜力,余波罗蜜皆随从。
譬如转轮圣王有所至处,四种兵常随从。圣王福故,四种兵皆能飞;般若力故,诸余法皆是实性,同至佛道。
复次,譬如善御驾驷,不失平道,马虽有致车之力,若无御者,则不能有所至;布施等亦如是,虽有功德果报力,无般若调御,不能至佛道。
如是种种譬喻,五波罗蜜入般若中虽无差别,以是事故而般若波罗蜜最尊、最妙。
须菩提闻佛种种因缘说般若最大,又闻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是故问佛:「世尊!何等是菩萨道?何等非菩萨道?」
佛答:「二乘非菩萨道。」
虽有凡夫及诸烦恼非菩萨道,麁故不说;二乘同行空、同求涅盘故,说非菩萨道。麁事人不疑,细事人疑故。
萨婆若是菩萨道,因中说果故。
须菩提欢喜赞叹般若,作是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如《经》中广说,乃至「诸法常住故」。
须菩提难:「若般若无所生无所灭,云何行布施、持戒等?」
佛答:
以般若无所生无所灭,即是毕竟空;毕竟空故,不妨行六波罗蜜。
菩萨闻种种因缘赞一切智;为一切智故,行布施等法;是法为度一切众生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六波罗蜜功德,安立诸法实相中,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萨具足六波罗蜜、慈等诸功德,不颠倒,正行善根故。
须菩提问:「菩萨云何应习六波罗蜜?」
佛答:「若菩萨观色等诸法不合不散。」
色等诸法颠倒烦恼和合故合,以正智能观故散。
菩萨以利智能深观,则无法合;颠倒烦恼皆虚诳故非合。如先破染、染者事中说。是故菩萨知诸法本不合故亦无散,则不生高心。
复次,菩萨不应作是念:「我以真智能令色等诸法清净而住其中。」何以故?色等法无住处,如:地住于水,水住于风,风住于空,空无所住;以本无住处故,一切都无住。菩萨应如是住无住法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中说譬喻:「树」是般若波罗蜜,「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种般若波罗蜜子。「人」是行者,「水」是五波罗蜜;如人溉灌树时,虽未见果实,时至则得时节和合,是具足诸法。
如《经》中说赞叹般若:「若菩萨欲不随他行,得诸法实相;若有邪见人来破坏,觉而不随;若欲净佛国土、坐道场、转法轮,当学般若。」
须菩提问佛:「如佛所教,菩萨当学般若?」
佛言:「我教令学般若。」
须菩提作是念:「一切法平等相,何以故但教学般若?」
佛答:「学是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得自在故,我教学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最大,如佛于一切众生中最尊;又如万川,大海为大。
如《经》中说射师喻,若菩萨能如是一切法中行自在般若,魔、若魔人所不能胜,何况增上慢及邪见人!
「是菩萨为十方诸佛所念」:「诸佛念」义,如先说。此中佛说:「若菩萨行六波罗蜜,亦能观六波罗蜜毕竟空;如是人有大功夫故,为诸佛所念。」
譬如勇士入阵,破贼而不被疮,则为主所念;菩萨亦如是,破诸烦恼贼,具足六波罗蜜,而不着六波罗蜜,则为诸佛所念。
诸佛不取是菩萨色故念,不取受、想、行、识故念。何以故?色等诸法,虚诳不实故;诸佛观是菩萨身如实相故念。
须菩提欢喜言:「菩萨多有所学,亦学俗法、亦学道法,亦学诸波罗蜜、亦学毕竟空,亦学起、亦学灭。」
凡夫学起不能学灭;声闻学灭不能学起;菩萨亦学起亦学灭,是故言「多有所学」。
是起灭如幻、如梦,毕竟空故,实无所学。
佛可其言,自说因缘:「菩萨所学,皆无所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所说法,若略、若广,菩萨所应学,何以故言所学皆无所得?」
须菩提意:「如佛所说八万四千法聚,十二部经,若广、若略,诸三乘人所学,此中说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六波罗蜜若略、若广;学者应当受持、亲近是法,读、诵、思惟、正观,乃至入无相三昧,心、心数法不行。菩萨能如是学,则能知诸法略、广相。」
「广」者,从八万四千法聚已来无量佛法;「略」者,乃至小品,小品中一品,一品中一段。
复次,「略」者,知诸法一切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等;「广」者,诸法种种别相分别,如后「善知识」中说。
须菩提问:「云何菩萨知一切法略、广相?」
佛答:「若知诸法如如相」者,所谓不生、不灭、不住异。
问曰:
若「如」,一相,无生相,云何菩萨知是「如」故,知诸法总相、别相?
总相、别相,即是略、广相。
答曰:
「如」,名诸法实相,常住不坏,不随诸观。
菩萨得是「如」,即破无明邪见等诸颠倒;是人得实法故,一切世间法,总相、别相,了了知。先凡夫时智能眼病,以无明颠倒覆故,不能实知。
问曰:
实法相者,所谓空、无相、无作,诸智灭;云何言「得如实相故,了了知诸法总相、别相」?
答曰:
我已先答,而汝于「如」中取相故,复作是难;汝若知「如」,不应作是难。是「如」毕竟无相故,不妨知诸法总相、别相,以智能明了了故。
复次,譬如人年既长大,乃知小时所行,皆愚痴可笑。菩萨亦如是,入诸法实相,起已,还在颠倒果报六情中念寂灭解脱乐,乃知世间六情所著,皆是虚诳可舍法——是名「总相」;于此中分别不净,有上、中、下,无常、苦、空、无我等亦如是,乃至八万四千种诸错谬。
复次,知如、法性、实际故,亦知诸法略、广相。
如、法性、实际差别义,如初品中说。
此中,佛说「非际」是「实际」。「非际」者,无相可取,无定法可着。
得法性故,知色等十八性皆是法性。
「法性相」者,佛说「无分无非分」——「无分」者,不可示此示彼,无分别,无相无量;「无非分」者,不着是无相、无量等破量、相。「法性」,二事妨故不见:一、有相有量;二、无相无量。有相有量为麁,无相无量为细,是故说:「法性相无分无非分」。
菩萨入三解脱门,住如等三实法,则能筹量知一切法总相、别相。
须菩提闻佛答已,欲更问无量佛法异门事。
佛答:「知一切法无合无散故,则知诸法总相、别相。」
问曰:
眼见二指有合散,云何言「无合散」?
答曰:
我先言:肉眼所见,与牛羊无异,不可信!
复次,三节皮肉具足为指,指无定法。
复次,设有指法,亦不尽合,一分合,多分不合;多分不合故,不得言指合。
问曰:
以少合故,名为合?
答曰:
指少分不名为指,云何言指合?若多分不合不名为不合,何以少分合故名为合?是故不得言二指合。
复次,指与分不异不一故,即是无指;无指故无合;入破一异门中,则都无合。如佛此中说:一切法自性无,性无故即是无法,无法云何有合散?
须菩提闻佛说如、法性、实际、不合不散四门,知略、广相,是故须菩提言:「世尊!是名略摄般若波罗蜜。略摄闻是安隐道故,一切菩萨所应学。」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