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四十八

大智度论释四念处品第十九(卷四十八)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

「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内身中循身观?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如身所行,如是知。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来若去,视瞻一心,屈申俯仰,服僧伽梨,执持衣钵,饮食、卧息、坐立、睡觉、语默,入禅、出禅,亦常一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时,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譬如屠牛师,若屠牛弟子,以刀杀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观此四分。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种种观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作是念:身中有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汗、目、泪、涕,唾、脓、血,黄、白痰、阴,肪、[*]脑、膜。譬如田夫仓中,隔盛杂谷,种种充满,稻麻、黍粟、豆麦。明眼之人,开仓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麦、是豆,分别悉知。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观是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发毛、爪齿,乃至脑、膜。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膖胀、青瘀,脓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乌鵄雕鹫,豺狼狐狗,如是等种种禽兽,爴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禽兽食已,不净烂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血肉涂染,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琐血肉已离,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琐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散在地,脚骨异处,膞骨、髀骨,腰骨、肋骨,脊骨、手骨,项骨、髑髅,各各异处;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风吹日曝,色白如贝;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论】

问曰:

四念处中有种种观,何以但说十二种观——所谓若内、若外、若内外?

复次,何等是内?何等是外?内外观已,何以复别说内外?

复次,四念处中,一念处是内,内法中摄,所谓心;二念处是外,外法中摄,所谓受与法;一念处是内外,内外法中摄,所谓身。

以说四法都是内、都是外、都是内外?

何以不但言「观身」,而言「循身观」?

云何观身而不生身觉?

何以言「勤精进一心」?三十七品皆应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

此中若修行四念处时,一切五盖应除,何以独言「除贪」?世间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忧」?

观身法种种门:无常、苦、空、无我等,今何以但言「不净」?

若但观不净,何以复念身四威仪等?此事易知,何足问!

答曰:

是十二种观,行者从此得定心。先来三种邪行,若内、若外、若内外;破三种邪行,是故有三种正行。

有人着内情多,着外情少,如人为身故,能舍妻子、亲属、宝物;有人着外情多,着内情少,如人贪财丧身,为欲没命;有人着内外情多,是故说三种正行。

复次,自身名内身,他身名外身;九受入名为内身,九不受入名为外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如是等分别内、外。

行者先以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等智能观内身,不得是身好相:若净相,若常相,若乐,若我,若实。内既不得,复观外身,求净、常、我、乐、实亦不可得。若不得便生疑:「我观内时,于外或错;观外时,于内或错。」今内外一时俱观,亦不可得。

是时心得正定,知是身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疮,九孔流秽,是为行厕;不久破坏、离散、尽灭、死相;常有饥渴、寒热,鞭杖、系闭,骂詈、毁呰,老病等,诸苦常围遶,不得自在。内空无主,亦无知者、见者,作者、受者,但空诸法因缘和合而有,自生自灭,无所系属,犹如草木,是故内外俱观。

余内、外义,如十八空中说。

「循身观」者,寻随观察,知其不净,衰老病死,烂坏臭处、骨节腐败、摩灭归土。如我此身,覆以薄皮,令人狂惑,忧畏万端;以是故,如身相内外随逐,本末观察。又如佛说循身观法。

「不生身觉者」,不取身一异相而生戏论。众生于是身中起种种觉:有生净觉,有生不净觉;有生瞋觉,念他过罪;有人观此身:「身为何法?诸身分边为一、为异?」不生如是种种觉,所以者何?无所利益,妨涅盘道故。

复次,余凡夫、声闻人取身相能观身;菩萨不取身相而能观身。

「勤精进一心」者,余世事巧便,从无始世界来,常习常作。如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父子难;离别父子易,自离其身难;自离其身易,离其心者难。自不一心勤精进,此不可得!譬如攒燧求火,一心勤着,不休不息,乃可得火,是故说「一心勤精进」。

「除世间贪忧」者,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复次,行者远离五欲,出家学道,既舍世乐,未得定乐;或时心生忧念,如鱼乐水。心相如是,常求乐事,还念本所欲。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佛说「当除贪、忧」。说「贪」,即是说世间喜,以相应故。

初观不净者,人身不净,薄皮覆故,先生净相,后生余倒;以是故,初说不净观。

复次,众生多着贪欲,取净相;瞋恚、邪见不尔故,是以先治贪欲,观不净。

念身四威仪等者,先欲破身贼,得一心人,所为之事皆能成办。

以是故先寻绎其身所为、所行,来去、卧觉、坐禅观身所作,常一心安详,不错不乱。作如是观察,以不净,三昧易得。

虽安详,内有种种恶觉观,破乱其心;以是故,说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觉观。安那般那义,如先说。

身既安详,心无错乱,然后行不净观,安隐牢固。若先行不净观,狂心错乱故,不净反作净相。

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门。

不净观者,所谓菩萨摩诃萨观身如草木瓦石无异。

是身外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内身:坚者是地,湿者是水,热者是火,动者是风;是四事入内即是身。是四分中,各各无我、无我所,随逐自相,不随人意。苦、空等亦如是说。

「若坐、若立」者,卧则懈怠,身不动故,心亦不动;行则心乱,身不静故,心亦不静。

欲以眼见事况所不见,故说譬喻:「牛」即是行者身,「屠儿」即是行者,「刀」是利智能,「夺牛命」即是破身一相,「四分」即是四大。屠者观牛四分,更无别牛,亦非是牛。行者观身四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为身,所以者何?此四、身一故。又四大是总相,身是别相。若外四大,不名为身,入身中,假名为身。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去四大远,但以颠倒妄计为身。用是散空智能,分别四大及造色,然后入三念处,得入道。

又此身从足至发,从发至足,周匝薄皮;反复思惟,无一净处。发毛等乃至脑膜,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众多。谷仓是身,农夫是行者,田种谷,是行者身业因缘。结实入仓,是行者因缘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种种不净。农夫开仓,即知麻黍、麦豆种种别异,是行者不净观,以慧眼开见是身仓,知此身中不净充满,必当败坏,若他来害,若当自死。此身中但有屎尿不净、种种恶露等。

观内身不净,今观外身败坏;是故说二种不净:一者、已坏,二者、未坏。

先观己身未坏有识,若结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厌;钝根结厚者,观死人已坏,可畏可恶。

若死一日至五日,亲里犹尚守护;是时禽兽未食,青瘀、膖胀,脓血流出,腹胀破裂,五藏烂坏,屎尿臭处,甚可恶厌。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来、言语,妖蛊姿则,惑乱人情,淫者爱着;今者观之,好色安在?如佛所说,真是幻法,但诳无智之眼!」今此实事露现,行者即念:「我身与彼,等无有异;未脱此法,云何自着着彼!又亦何为自重轻他!」如是观已,心则调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间贪忧。

又复思惟:此尸初死之时,鸟兽见之,谓非死人,不敢来近;以是故说过六七日,亲戚既去,乌鹫、野干之属,竞来食之,皮肉既尽,日日变异;以是故说「但有骨人」。

见其如此,更生厌心,念言:「是心肝皮肉,实无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因缘,受苦无量!」即复自念:「我身不久,会当如是,未离此法。」或时行者,见骨人在地,雨水浇浸,日曝风吹,但有白骨;或见久骨筋断节解,分散异处,其色如鸽;或腐朽烂坏,与土同色。

初观三十六物,死尸膖胀,一日至五日,是不净观;鸟兽来食,乃至与土同色,是无常观;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说因缘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观;观身相如此,无一可乐;若有著者,则生忧苦,是名苦观。

以四圣行观外身,自知己身亦复如是,然后内外俱观。

若心散乱,当念老、病、死三恶道苦,身命无常,佛法欲灭;如是等鞭心令伏,还系不净观中,是名勤精进。一心勤精进故,能除贪、忧。贪、忧二贼,劫我法宝,行者作是念:「是身无常,不净可恶;如此众生,何故贪着此身,起种种罪因缘?」如是思惟已,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间颠倒乐!人心求乐,初无住时。当观此乐,为实为虚?身为坚固,犹尚散灭,何况此乐!

此乐亦无住处,未来未有,过去已灭,现在不住,念念皆灭;以遮苦故名乐,无有实乐!譬如饮食,除饥渴苦故,暂以为乐,过度则复生苦,如先破乐中说。则知世间乐,皆从苦因缘生,亦能生苦果,诳人须臾,后苦无量。譬如美食杂毒,食虽香美,毒则害人,世间乐亦如是。

淫欲烦恼等毒故,夺智慧命,心则狂惑,舍利取衰,谁受此乐?唯有心识。谛观此心念念生灭,相续有故,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灯焰。受苦心非乐心,受乐心非苦心,受不苦不乐心非苦乐心,时相各异,以是故心无常。

无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想、思、忆念等亦如是。

余三念处,内外相如先说。

行是四圣行,破四颠倒,破四颠倒故开实相门,开实相门已,愧本所习;譬人夜食不净,他了知非,羞愧其事。

观是四法,不净、无常等,是名苦谛;是苦因爱等诸烦恼,是集谛;爱等诸烦恼断,是灭谛;断爱等诸烦恼方便,是道谛。

如是观四谛,信涅盘道,心住快乐,似如无漏,是名暖法。如人攒火,并有暖气,必望得火。

信此法已,心爱乐佛是法,如佛所说,如服好药差病,知师为妙。诸服药病差者,人中第一,是则信僧——如是信三宝。暖法增进,罪福停等故,名为顶法。如人上山至顶,两边道里俱等。从顶至忍,乃至阿罗汉,是一边道;从暖至顶是一边道。

声闻法中观四念处,所得果报如是。

菩萨法者,于是观中不忘本愿,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调伏心地。住是地中,虽有烦恼,心常不堕;如人虽未杀贼,系闭一处。

菩萨顶法,如先法位中说。

忍法、世间第一法,则是菩萨柔顺法忍。

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如佛后品自说:「须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四正勤、四如意足,虽各各别,位皆在四念处中。

慧多故,名「四念处」;精进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说「智处」而说「念处」?

答曰:

初习行时,未及有智;念为初门,常念其事,是智能随念故,以「念」为名。

四念处实体是智能;所以者何?观内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能在缘中,不令散乱,故名念处。

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诸外道等舍五欲自苦身,不能舍恶不善,不能集诸善法。佛有两种断恶不善法,已来者除却,未来者防使不生。善法亦有二种: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是名「正勤」。

智能火得正勤风,无所不烧。正勤若过,心则散乱,智火微弱;如火得风,过者或灭或微,不能烧照。是故须定以制过精进风,则可得定。定有四种: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制四念处中过智能,是时定慧道得精进故,所欲如意;后得如意事办故,名「如意足」。「足」者,名如意因缘,亦名「分」。

是十二法,钝根人中名为「根」,如树有根未有力;若利根人中名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办,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事未办故名为「道」;事办,思惟修行,故名为「觉」。

三十七品论议,如先说。

问曰:

若菩萨修此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盘?

答曰:

本愿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诸法实相故,十方诸佛护念故。

如《经》说:「菩萨到七住地,外观诸法空,内观无我;如人梦中缚栰渡河,中流而觉。作是念:我空自疲苦,无河无栰,我何所渡?菩萨尔时亦如是,心则悔厌,我何所度?何所灭?且欲自灭倒心。

「是时,十方佛伸手摩头: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愿!汝虽知此,众生未悟,汝当以此空法教化众生!汝所得者,始是一门,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法门、一切智能等,汝皆未得。汝观诸法空故,着是涅盘,诸法空中无有灭处,无有着处;若实有灭,汝先来已灭。汝未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汝当具足此法,坐于道场,如诸佛法。」

复次,三三昧、十一智、三无漏根、觉观三昧、十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如先说。

复次,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说。

是诸法后皆用无所得故。以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其色如鸽,腐朽烂坏,与土共合,自念:我身如是法、如是相,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外身、内外身,亦如是。

「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应如是广说。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正勤。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修满增广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以不可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如意分。何等四?

「欲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心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精进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以不可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根。何等五?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力。何等五?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七觉分。何等七?

「菩萨摩诃萨修念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盘;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盘;以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八圣道分。何等八?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何等三?

「空、无相、无作三昧。

「空三昧,名诸法自相空,是为空解脱门;无相,名坏诸法相,不忆不念,是为无相解脱门;无作,名诸法中不作愿,是为无作解脱门;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如实智。

「云何名苦智?知苦不生,是名苦智。

「云何名集智?知集应断,是名集智。

「云何名灭智?知苦灭,是名灭智。

「云何名道智?知八圣道分,是名道智。

「云何名尽智?知诸淫怒痴尽,是名尽智。

「云何名无生智?知诸有中无生,是名无生智。

「云何名法智?知五众本事分别知无,是名法智。

「云何名比智?知眼无常,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常,是名比智。

「云何名世智?知因缘名字,是名世智。

「云何名他心智?知他众生心,是名他心智。

「云何名如实智?知诸佛一切种智,是名如实智。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者根。

「云何名未知欲知根?

「诸学人未得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未知欲知根。

「云何名知根?

「诸学人得果,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根。

「云何名知者根?

「诸无学人,若阿罗汉,若辟支佛,诸佛,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者根。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何等三?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云何名有觉有观三昧?

「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三昧。

「云何名无觉有观三昧?

「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三昧。

「云何名无觉无观三昧?

「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三昧。

「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念。何等十?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灭、念出入息、念身、念死。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佛十力。何等十?

「佛如实知一切法是处不是处相,一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法,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二力也。

「如实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三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四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种种欲解,五力也。

「如实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六力也。

「如实知一切至处道,七力也。

「知种种宿命,有相、有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尽,我在彼众生中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八力也。

「佛天眼净,过诸天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业成就,恶口业成就,恶意业成就,谤毁圣人,受邪见业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业成就,善口业成就,善意业成就,不谤毁圣人,受正见业因缘故,身就坏时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佛如实知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证知入是法,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作,从今世不复见后世,十力也。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所畏。何等四?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畏也。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碍智。何等四?

「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义无碍者,知诸法实相义。

「法无碍者,知诸法名。

「辞无碍者,言辞中无碍。

「乐说无碍者,审谛言无尽。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

「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能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能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能行,十六、智能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十七、智能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十八、智能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

「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

「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

「波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

「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诸法不终不生故。

「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

「逻字门,诸法度世间故,亦爱枝因缘灭故。

「陀字门,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

「婆字门,诸法婆字离故。

「荼字门,诸法荼字净故。

「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

「和字门,入诸法语言道断故。

「多字门,入诸法如相不动故。

「夜字门,入诸法如实不生故。

「咤字门,入诸法制伏不可得故。

「迦字门,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

「婆字门,入诸法时不可得故,诸法时来转故。

「磨字门,入诸法我所不可得故。

「伽字门,入诸法去者不可得故。

「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

「阇字门,入诸法生不可得故。

「簸字门,入诸法簸字不可得故。

「驮字门,入诸法性不可得故。

「赊字门,入诸法定不可得故。

「呿字门,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

「叉字门,入诸法尽不可得故。

「哆字门,入诸法有不可得故。

「若字门,入诸法智不可得故。

「拖字门,入诸法拖字不可得故。

「婆字门,入诸法破坏不可得故。

「车字门,入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众亦不可得故。

「魔字门,入诸法魔字不可得故。

「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

「蹉字门,入诸法蹉字不可得故。

「伽字门,入诸法厚不可得故。

「咃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

「拏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故。

「颇字门,入诸法边不可得故。

「歌字门,入诸法聚不可得故。

「醝字门,入诸法醝字不可得故。

「遮字门,入诸法行不可得故。

「咤字门,入诸法躯不可得故。

「荼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故。

「过荼无字可得,何以故?更无字故。

「诸字无碍无名,亦不灭,亦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

「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所谓阿字义。若菩萨摩诃萨,是诸字门印,阿字印,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何等二十?

「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心,得经旨趣,得智能,得乐说无碍,易得诸陀罗尼门,得无疑悔心,得闻善不憙、闻恶不怒,得不高不下住心得无增减,得善巧知众生语,得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得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别日月岁节,得巧分别天耳通,得巧分别宿命通,得巧分别生死通,得能巧说是处非处,得巧知往来坐起等身威仪。

「须菩提!是陀罗尼门、阿字门等,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论】

释曰:

「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爱憎。又此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住吾我心中,忆想分别觉观心说;是散乱心说,不见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等」者,与毕竟空、涅盘同等。菩萨以此陀罗尼,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语等」。

问曰:

若略说则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陀罗尼门,今何以说是字等陀罗尼,名为诸陀罗尼门?

答曰:

说一大者,则知余者皆说。此是诸陀罗尼初门,说初,余亦说。

复次,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

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

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实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

若闻罗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秦言垢。

闻波字,实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波罗木陀,秦言第一义。

若闻遮字,实时知一切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

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秦言不。

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逻求,秦言轻。

若闻陀字,即知一切法善相。陀摩,秦言善。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婆陀,秦言缚。

若闻荼字,即知诸法不热相。南天竺荼阇他,秦言不热。

若闻沙字,即知人身六种相。沙,秦言六。

若闻和字,即知一切诸法离语言相。和(于波反)波他,秦言语言。

闻多字,即知诸法在如中不动。多他,秦言如。

若闻夜字,即知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夜他跋,秦言实。

若闻咤字,即知一切法无障碍相。咤婆,秦言障碍。

若闻迦字,即知诸法中无有作者。迦罗迦,秦言作者。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可得。萨婆,秦言一切。

若闻摩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魔迦罗,秦言我所。

若闻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伽陀,秦言底。

若闻陀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多陀阿伽陀,秦言如去。

闻阇(社音)字,即知诸法生老不可得。阇提阇罗,秦言生老。

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如湿波字不可得。湿簸字无义,故不释。

若闻驮字,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驮摩,秦言法。

若闻赊字,即知诸法寂灭相。赊(都饿反),秦言寂灭。

若闻呿字,即知一切法虚空不可得。呿伽,秦言虚空。

若闻叉字,即知一切法尽不可得。叉耶,秦言尽。

若闻哆字,即知诸法边不可得,阿利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边得何利。

若闻若字,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若那,秦言智。

若闻他字,即知一切法义不可得。阿他,秦言义。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不可破相。婆伽,秦言破。

若闻车字,即知一切法无所去。伽车提,秦言去。

若闻湿尛字,即知诸法牢坚如金刚石。阿湿尛,秦言石。

若闻火字,即知一切法无音声相。火夜,秦言唤来。

若闻蹉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末蹉罗,秦言悭。

若闻伽字,即知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

若闻他(土荼反)字,即知诸法无住处。南天竺他那,秦言处。

若闻拏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不来不去,不坐不卧,不立不起,众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

若闻颇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颇罗,秦言果。

若闻歌字,即知一切法五众不可得。歌大,秦言众。

闻醝字,即知醝字空,诸法亦尔。

若闻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动相。遮罗地,秦言动。

若闻咤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咤罗,秦言岸。

若闻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茶,秦言必。

茶外更无字;若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

是字常在世间,相似相续故、入一切语故「无碍」。如国国不同,无一定名,故言「无名」。闻已便尽,故言「灭」。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而况字可说!诸法无忆想分别故「不可示」。先意业分别故有口业,口业因缘故,身业作字。字是色法,或眼见,或耳闻,众生强作名字,无因缘,以是故「不可见」、「不可书」。诸法常空,「如虚空相」,何况字说已便灭!是文字陀罗尼,是诸陀罗尼门。

问曰:

知是陀罗尼门因缘者,应得无量无边功德,何以但说二十?

答曰:

佛亦能说诸余无量无边功德,但以废说般若波罗蜜故,但略说二十。

「得强识念」者,菩萨得是陀罗尼,常观诸字相,修习忆念故,得强识念。

「得惭愧」者,集诸善法,厌诸恶法故,生大惭愧。

「心得坚固」者,集诸福德、智能故,心得坚固如金刚,乃至阿鼻地狱事,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苦!

「得经旨趣」者,知佛五种方便说法故,名为得经旨趣:一者、知作种种门说法;二者、知为何事故说;三者、知以方便故说;四者、知示理趣故说;五者、知以大悲心故说。

「得智能」者,菩萨因是陀罗尼,分别破散诸字,言语亦空,言语空故名亦空,名空故义亦空,得毕竟空,即是般若波罗蜜。

「智能乐说」者,既得如是毕竟清净无碍智慧,以本愿、大悲心,度众生故乐说易。

「得陀罗尼」者,譬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者皆易;菩萨亦如是,得是文字陀罗尼,诸陀罗尼自然而得。

「无疑悔心」者,入诸法实相中,虽未得一切智能,于一切深法中,无疑无悔。

「闻善不喜、闻恶不瞋」者,各各分别诸字,无赞叹,无毁呰故,闻善不喜,闻恶不瞋。

「不高不下」者,憎爱断故。

「善巧知众生语」者,得解一切众生言语三昧故。

「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者,五众等义如先说。

「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知他心」,「天耳」,「宿命」,「巧说是处非处」者,如十力中说。

「巧知往来坐起等」者,如〈阿鞞跋致品〉中所说。

「日月岁节」者,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时:春、秋分时,十五时属昼,十五时属夜,余时增减。五月至,昼十八时,夜十二时;十一月至,夜十八时,昼十二时。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七日半。

有四种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间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间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

闰月者,从日月、世间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岁。

是岁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复始。菩萨知日中分时,前分已过,后分未生,中分中无住处,无相可取,日分空无所有。到三十日时,二十九日已灭,云何和合成月?月无故,云何和合而为岁?以是故,佛言:「世间法如幻、如梦,但是诳心法。」菩萨能知世间日、月、岁和合,能知破散无所有,是名「巧分别」。

如是等种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八(释第十九品)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