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三十二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缘义第四十九(卷三十二)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五因名为因缘。

复次,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

「次第缘」者,除阿罗汉过去、现在末后心心数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能与次第,是名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者,一切法。

复次,菩萨欲知四缘自相、共相,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如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所以者何?

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无,亦不然。若先有,则无因;若先无,以何为因?若先无而有者,亦可从无因而生。复次,见果从因生,故名之为因;若先无果,云何名因?复次,若果从因生,果则属因,因不自在,更属余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旦从此因生?如是种种,则知无因缘。

又过去心心数法都灭,无所能作,云何能为次第缘?现在有心则无次第,若与未来欲生心次第者,未来则未有,云何与次第?如是等则无次第缘。

如是一切法无相、无缘,云何言缘缘?

若一切法无所属、无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缘?

如是四缘不可得,云何说「欲知四缘,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汝不知般若波罗蜜相,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

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舍、无所破,毕竟清净,无诸戏论。

如佛说有四缘,但以少智之人,着于四缘而生邪论;为破着故,说言诸法实空,无所破。如心法从内、外处因缘和合生,是心如幻、如梦,虚诳,无有定性;心数法亦如是。

是心共生心数法——所谓受、想、思等,是心数法,同相、同缘故,名为相应。心以心数法相应为因,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是名相应因。相应因者,譬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

共生因者,一切有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济。

自种因者,过去善种,现在、未来善法因;过去、现在善种,未来善法因。

不善、无记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因。

遍因者,苦谛、集谛所断结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

报因者,行业因缘故,得善恶果报,是为报因。

是五因名为因缘。

心心数法次第相续无间故,名为次第缘。

心心数法,缘尘故生,是名缘缘。

诸法生时,不相障碍,是为无障。

复次,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尽定从三缘生,除缘缘;诸余心不相应诸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缘缘。

为法性羸故,无有从一缘生。

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不隐没无记,非垢法故,除遍因。

诸烦恼亦从五因生,除报因。何以故?诸烦恼是隐没,报是不隐没,故除报因。

报生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四因生;色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不隐没无记法,故除遍因。

染污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亦从四因生;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垢故除报因。

余心心数法,除初无漏心,皆从四因生,除报因、遍因。所以者何?非无记故除报因,非垢故除遍因。

诸余不相应法,所谓色、心不相应诸行,若有自种因,则从三因生,除相应因、报因、遍因;若无自种因,则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

初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相应因、共生因、无障因。

是初无漏心中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无有法从一因生。

若六因生,是名四缘。

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四缘,心无所著;虽分别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虽有种种别异,智者观之,知无有实,但诳于眼。

为分别知凡夫人法,皆是颠倒虚诳而无有实,故有四缘,如是云何为实!贤圣法因从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实,如先十八空中说。

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有一法定性可取故,则不可破。

以众生着因缘空法故,名为可破。

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心生爱着,欲取而不能得,心怀忧恼!智者教言:虽可眼见,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见!

菩萨观知诸法从四缘生,而不取四缘中定相。四缘和合生,如水中月,虽为虚诳无所有,要从水月因缘生,不从余缘有。

法亦如是,各自从因缘生,亦无定实,以是故说:「菩萨欲如实知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若欲广知四缘义,应学阿毘昙;云何此中欲知四缘义,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阿毘昙四缘义,初学如得其实;求之转深,入于邪见,如汝上破四缘义中说。

复次,诸法所因,因于四缘,四缘复何所因?

有因则无穷,若无穷则无始,若无始则无因。若然者,一切法皆应无因!

若有始,始则无所因,若无所因而有,则不待因缘。若然者,一切诸法亦不待因缘而有!

复次,诸法从因缘生,有二种:若因缘中先有,则不待因缘而生,则非因缘;若因缘中先无,则无各各因缘。

以戏论四缘故,有如是等过。

如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空,无如是等失。

如世间人,耳目所覩生老病死,是则为有;细求其相,则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中,但除邪见而不破四缘。是故言:「欲知四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

【论】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

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自有相。

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诸过失。

如自相空中说:地若实是坚相者,何以故胶、蜡等与火会时,舍其自性?

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则失坚相。

又破地以为微尘,以方破尘,终归于空,亦失坚相。

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

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

「法性」者,如前说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为「如」;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是法性亦有二种:一者、用无着心分别诸法,各自有性故;二者、名无量法,所谓诸法实相。

如《持心经》说:「法性无量,声闻人虽得法性,以智能有量故,不能无量说。」

如人虽到大海,以器小故,不能取无量水,是为法性。

「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

问曰:

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云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分别说!

答曰:

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所以者何?

夫无智,于一切法作邪观,所谓常、乐、净、实、我等。

佛弟子如法本相观,是时不见常,是名无常;不见乐,是名苦;不见净,是名不净;不见实,是名空;不见我,是名无我。

不见常而见无常者,是则妄见,见苦、空、无我、不净亦如是,是名为如。如者,如本,无能败坏。

以是故,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盘寂灭印。

问曰:

是三法印,般若波罗蜜中,悉皆破坏。如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观色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无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苦、乐,我、无我,寂灭、非寂灭,亦如是。」如是云何名法印?

答曰:

二经皆是佛说,如《般若波罗蜜经》中,了了说诸法实相。

有人着常颠倒,故舍常见,不着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着无常者,以为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破着无常等见;非谓「破不受不着」。

得是诸法如已,则入法性中,灭诸观,不生异信,性自尔故。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语言:「性自尔,莫生忧恼!」

善入法性,是为「实际」。

问曰:

声闻法中,何以不说是如、法性、实际,而摩诃衍法中处处说?

答曰:

声闻法中亦有说处,但少耳。

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法,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无明因缘故诸行,诸行因缘故识,乃至老死因缘故有忧悲苦恼。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灭故是事灭;如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识灭,乃至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

如是生灭法,有佛、无佛常尔;是处说「如」。

如《杂阿含.舍利弗师子吼经》中说:「佛问舍利弗一句义,三问三不能答。佛少开示舍利弗已,入于静室。舍利弗集诸比丘,语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能答;今我于此法,七日七夜,演说其事而不穷尽。』

「复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静室后,舍利弗作师子吼而自赞叹!』佛语比丘:『舍利弗语实不虚,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达法性故。』」

声闻法中,观诸法生灭相,是为「如」;灭一切诸观,得诸法实相,是处说「法性」。

问曰:

是处但说「如」、「法性」,何处复说「实际」?

答曰:

二事,有因缘故说;实际无因缘,故不说实际。

问曰:

实际即是涅盘,为涅盘故佛说十二部经,云何言无因缘?

答曰:

「涅盘」种种名字说,或名为「离」,或名为「妙」,或名为「出」;如是等则为说「实际」,但不说名字,故言无因缘。

复次,诸法如者,如诸法未生时,生时亦如是,生已过去,现在亦如是;诸法三世平等,是名为「如」。

问曰:

若未生法名为未有,生法现在,则有法可用;因现在法有事用相,故追忆过事,是名过去。三世各异,不应如实为一,云何言三世平等是名为如?

答曰:

诸法实相中,三世等一无异。如《般若波罗蜜.如品》中说:「过去如,未来如,现在如,如来如,一如无有异。」

复次,先论议中已破生法;若无生法者,未来、现在亦无生,云何不等!又复过去世无始,未来世无后,现在世无住。以是故三世平等名为「如」。

行是如已,入无量法性中。「法性」者,「法」名涅盘,不可坏,不可戏论。

「法性」名为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盘性。诸佛贤圣,以智能、方便、持戒、禅定,教化引导,令得是涅盘法性。

利根者即知是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变瓦石皆使为金。

根者方便分别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冶鼓石,然后得金。

复次,如水性下流,故会归于海,合为一味。诸法亦如是,一切总相、别相,皆归法性,同为一相,是名法性。如金刚在山顶,渐渐穿下至金刚地际,到自性乃止。诸法亦如是,智能分别,推求已,到如中,从如入自性,如本末生,灭诸戏论,是名为法性。

又如犊子周慞呜呼,得母乃止。诸法亦如是,种种别异,取舍不同,得到自性乃止;无复过处,是名法性。

「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

复次,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虽同四大造,而眼独能见,耳无见功;又如火以热为法,而不能润;三者、诸法各有力;如火以烧为力,水以润为力;四者、诸法各自有因;五者、诸法各自有缘;六者、诸法各自有果;七者、诸法各自有性;八者、诸法各有限碍;九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

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

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

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从不净出,虽复澡浴严饰,终归不净。

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

次,有人言:

是九事中有法者,是名「如」。譬如地法坚重,水法冷湿,火法热照,风法轻动,心法识解;如是等法名为「如」。如《经》中说:「有佛无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间,所谓无明因缘诸行,常如本法。」

「法性」者,是九法中性。

「实际」者,九法中得果证。

复次,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为「如」。

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净」。

「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无复去心;行者住于实际,亦复如是。如罗汉、辟支佛住于实际,纵复恒沙诸佛为其说法,亦不能更有增进,又不复生三界。若菩萨入是法性中,悬知实际,若未具足六波罗蜜、教化众生,尔时若证,妨成佛道;是时菩萨以大悲精进力故,还修诸行。

复次,知诸法实相中无有常法,无有乐法,无有我法,无有实法,亦舍是观法;如是等一切观法皆灭,是为诸法实如涅盘,不生不灭,如本末生。譬如水是冷相,假火故热;若火灭热尽,还冷如本。用诸观法,如水得火;若灭诸观法,如火灭水冷,是名为「如」。

如实常住,何以故?诸法性自尔。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诸法中皆有涅盘性,是名法性。得涅盘种种方便法中皆有涅盘性。

若得证时,如、法性则是实际。

复次,法性者,无量无边,非心心数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极于此,是名真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数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诸山微尘,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析一毛为百分,欲以一分毛,尽举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诸水,而不扰水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大风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诸须弥山,如摧腐草;菩萨摩诃萨欲以一指障其风力令不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佛何以不赞叹诸菩萨六度等诸功德,而赞叹此大力?

答曰:

众生有二种:一者、乐善法,二者、乐善法果报。为乐善法者,赞叹诸功德;为乐善法果报者,赞叹大神力。

复次,有人言:四大之名,其实亦无边无尽,常在世故,无能悉动量其多少,人虽造作城廓台殿,所用甚少,地之广大,载育万物,最为牢固。为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及须弥诸山微尘,皆欲尽知其数,及一一微尘中众生业因缘,各各有分,欲知其多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一石土之微尘,尚难可数,何况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诸山微尘之数?是不可信!

答曰:

声闻、辟支佛智能尚不能知,何况凡夫!是事诸佛及大菩萨所知。

如《法华经》说:「譬喻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诸山,末以为尘,东方过千世界下一尘,如是过千世界,复下一尘,如是尽三千世界诸尘。佛告比丘:『是微尘数世界,算数筹量可得知不?』诸比丘言:『不可得知!』佛言:『所可着微尘、不着微尘诸国,尽皆末以为尘,大通慧佛出世已来劫数如是。』」如是无量恒河沙等世界微尘,佛、大菩萨皆悉能知,何况一恒河沙等世界!

复次,「无量」者,随人心说。如大海水名为无量,而深八万由旬,如大身罗睺阿修罗王,量其多少,不以为难。

问曰:

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是智能?

答曰:

有人行般若波罗蜜,灭诸烦恼及邪见戏论,入菩萨甚深禅定,念智清净增广故,则能分别一切诸色微尘,知其量数。

次,诸佛及大菩萨,得无碍解脱故,过于是事,尚不以为难,何况于此!

复次,有人为地为坚牢;心无形质,皆是虚妄。以是故,佛说:心力为大;行般若波罗蜜故,散此大地以为微尘。

以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

又以心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

有漏善心,虽无烦恼;以心取诸法相故,其力亦少。

二乘无漏心,虽不取相,以智能有量;及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

诸佛及大菩萨,智能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盘无所分别。

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行般若波罗蜜者,毕竟清净,无所罣碍,一念中能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何况十方各一恒河沙世界!

复次,若离般若波罗蜜,虽得神通,则不能如上所知。

以是故说:「欲得是大神力,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有人言:一切诸物中,水为最大。所以者何?大地上下四边,无不有水。若护世天主不节量天龙雨,又无消水珠者,则天地漂没。又以水因缘故,世间众生数、非众生数皆得生长。以是可知水为最大。

是故佛说:「菩萨欲知水渧多少,渧渧分散令无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有人言:火为最大。所以者何?除香、味故。又以水出处甚多,而火能灭之,大火之力,能烧万物,能照诸闇;以是故知火为最大。

故佛说:「菩萨欲吹灭大火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火因于风,乃得然炽,云何相灭?

答曰:

虽复相因,过则相灭。

问曰:

若尔者,火多无量,口风甚少,何能灭之?

答曰: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因禅定得神通,能变身令大,口风亦大,故能灭之。又以神力,小风能灭;譬如小金刚,能摧破大山。以是故,诸天世人见此神力,皆悉宗伏。

复次,菩萨以火为害处广,怜愍众生故,以神力灭之。

又以三千世界成立甚难,菩萨福德智能故,力能制之。

复有人言:于四大中风力最大,无色、香、味故,动相最大。所以者何?如虚空无边,风亦无边,一切生育成败,皆由于风,大风之势,摧碎三千大千世界诸山。

以是故佛说:「能以一指障其风力,当学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实相,无量无边,能令指力如是。

【经】

「菩萨摩诃萨欲一结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虚空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曰:

菩萨以何因缘故,如是结加趺坐?

答曰:

以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见心,自以为大;见菩萨结加趺坐遍满虚空,则憍慢心息。

又于神通力中巧方便故,一能为多,多能为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

亦为欲现希有难事故,坐遍虚空。

亦为遮诸鬼神龙王恼乱众生故,坐满虚空,令众生安隐。如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欲破舍婆提城,雨诸兵杖、毒蛇之属;是时目连端坐,遍满虚空,变诸害物,皆成华香、璎珞。

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欲一结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虚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菩萨摩诃萨欲以一毛举三千大千世界中诸须弥山王,掷过他方无量阿僧祇诸佛世界,不扰众生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菩萨何以故举须弥山及诸山,过着他方无量世界?

答曰:

不必有举者,此明菩萨力能举之耳。

复次,诸菩萨为佛当说法故,先庄严三千大千世界,除诸山令地平整。如《法华经》中说:佛欲集诸化佛故,先平治地。

亦欲现希有事,令众生见故。所以者何?一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若举此一山,已为希有,何况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须弥山!若以一毛举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须弥山尚难,何况以一毛头,掷百亿须弥山过无量阿僧祇世界!众生见菩萨希有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言:「是菩萨未成佛道,神力乃尔,何况成佛!」以是故如是说。

【经】

「欲以一食,供养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以一衣、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灯烛、幢幡、华盖等,供养诸佛及僧,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菩萨若以一食供养一佛及僧,尚是难事,何况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僧?

曰:

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也。

若菩萨以一食大心,悉供养十方诸佛及僧,亦不以远近为碍;是故诸佛皆见皆受。

问曰:

诸佛有一切智故,皆见皆受;僧无一切智,云何得见、云何得受?

答曰:

僧虽不见不知,而其供养,施者得福。

譬如有人遣使供养彼人,彼人虽不得,而此人已获施福。如慈三昧,于众生虽无所施,而行者功德无量。

复次,诸菩萨无量无尽功德成就,以一食供养十方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尸利以一钵欢喜丸供养八万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

次,菩萨于此以一钵食供养十方诸佛,而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万倍出。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得无量禅定门,及得无量智能方便门,以是故,无所不能。以般若波罗蜜无碍故,是菩萨心所作亦无碍。是菩萨能供养十方千万恒河沙等诸佛及僧,何况各如一恒河沙!衣服、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灯烛、幢幡、华盖等亦如是。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十方各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悉具于戒、三昧、智能、解脱、解脱知见,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令得无余涅盘,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五众义,如先说。

须陀洹果有二种:

一者、佛说三结断,得无为果;又如《阿毘昙》说:「八十八结断,得无为须陀洹果。」

二者、信行、法行人,住道比智中,得须陀洹果证者是。

复次,「须陀洹」名流,即是八圣道分;「般那」名入。入是八圣道分流入涅盘,是名初观诸法实相,得入无量法性分,堕圣人数中。

「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人从此死,生天上,天上一来,得尽众苦。

「阿那」名不,「伽弥」名来,是名不来相;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界、无色界中,于彼漏尽不复来生。

问曰:

今世灭阿那伽弥、中阴灭阿那伽弥,此亦不生色、无色界,何以名为阿那伽弥?

答曰:

阿那伽弥,多生色、无色界中,现在灭者少,以少从多故。

中间灭者,亦欲生色界,见后身可患,即取涅盘,以是故因多得名。

阿罗汉,尽一切烦恼故,应受一切天龙、鬼神供养。

是阿罗汉有九种:退法、不退法、死法、护法、住法、胜进法、不坏法、慧解脱、共解脱。九种义,如先说。

及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灭尽定、无诤三昧、愿智等,阿罗汉诸妙功德,及得无余涅盘。

「无余涅盘」名阿罗汉舍此五众,更不复相续受后五众,身心苦皆悉永灭。

后三道果,如初道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时,应作如是分别:如是布施,得大果报;如是布施,得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如是布施,得生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因是布施,能生八圣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须陀洹道乃至佛道,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施。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能明利,能分别施福;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

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于一切人中智能最上,而佛福田最为第一,不如佛施狗恶田得福极多。

以是故,知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

问曰:

如汝说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施佛不得大福?

答曰:

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故。

或时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

又如阿输迦王小儿时,以土施佛;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施物至贱,小儿心簿,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

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三事皆妙;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以好华散十方佛。

复次,又如以般若波罗蜜心布施,无所著故,得大果报。

复次,为涅盘故施,亦得大报;以大悲心为度一切众生故布施,亦得大报。

复次,大果报者,如是中说,生剎利家,乃至得佛者是。

问曰:

云何布施得生剎利家乃至得佛?

答曰:

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得人天中富贵。

如有人至心布施、持戒故,生剎利家;剎利者,王及大臣。

若着于智能经书而不恼众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罗门家。

若布施、持戒减少,而乐着世乐,生居士大家;居士者,小人而巨富。

若布施、持戒,清净小胜,厌患家业,好乐听法,供养善人,生四天王处。所以者何?在彼有所须欲,心生皆得;常见此间贤圣善人,心生供养,以近修福处故。

若布施、持戒清净,供养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胜,生三十三天。

若布施、持戒清净,而好学问,其心柔和,生夜摩天。

若布施、持戒清净,令二事转胜,好乐多闻,分别好丑,爱乐涅盘,心着功德,生兜率天。

若布施、深心持戒、多闻、好乐学问,自力生活,生化乐天。

若布施时,清净持戒转深,好乐多闻,自贵情多,不能自苦,从他求乐,生他化自在天。他所思惟,懃心方便,化作女色五欲,夺而自在。譬如庶民,苦身自业,强力夺之。

复次,布施时,以愿因缘故生天上。如《经》说:「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禅定,是人闻有四天王天,心常志愿。佛言:『是人命终生四天上,必有是处。』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复次,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时,其心得乐,若施多乐亦多;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盖,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如是。四禅、四无色定义,如上说。

复次,有人布施佛及佛弟子,从其闻说道法;是人因此布施故,心得柔软,智能明利,即生八圣道分,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因是布施闻其说法,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次,未离欲布施,生人中富贵,及六欲天中;若离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广果天;若离色心布施,生无色天中;离三界布施为涅盘故,得声闻道;布施时恶厌愦闹,好乐闲静,喜深智能,得辟支佛;布施时起大悲心,欲度一切,为第一甚深毕竟清净智能,得成佛道。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施人、受人、财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罗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息故,具足毘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具足禅波罗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

【论】

「具足」义,先已广说。

「慧方便」,今此中说,所谓三事不可得者是。

问曰:

慧方便者,能成就其事,无所破坏、更无所作;今破此三事,应堕断灭,云何言「慧方便」?

答曰:

有二种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

不可得者,堕于断灭;若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

若无慧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则取无相。

慧方便者,从本以来不见三事相,以是故慧方便者,不堕有无中。

复次,布施时坏诸烦恼,是名慧方便。

复次,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布施,是名慧方便。

复次,过去、未来无量世所修福德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名慧方便。

复次,于一切十方三世诸佛及弟子所有功德,忆念随喜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慧方便。

如是等种种力,是为慧方便义。乃至般若波罗蜜慧方便亦如是。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过去佛功德已灭,未来佛功德未有,现在佛功德不可得;又三世中佛功德皆不可得,云何言:「欲得三世佛功德,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不言「欲得三世佛功德」;自欲得如三世佛功德无所减少耳!所以者何?一切佛功德皆等,无多无少。

问曰:

若尔者,何以言「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光明千万亿由旬,无量劫度众生」?

答曰:

诸佛世界种种,有净、不净、有杂。

如《三十三天品经》说:「佛在三十三天安居。自恣时至,四众久不见佛,愁思不乐。遣目连白佛言:『世尊!云何舍此众生住彼天上?』

「时佛告目连:『汝观三千世界!』

「目连以佛力故观,或见诸佛为大众说法,或见坐禅,或见乞食,如是种种施作佛事。目连即时五体投地,是时须弥山王,跛[-+]大动,诸天皆大惊怖。目连涕泣,稽首白佛:『佛有大悲,不舍一切,作如是种种化度众生!』

「佛告目连:『汝所见甚少,过汝所见;东方有国,纯以黄金为地,彼佛弟子,皆是阿罗汉,六通无碍。

「『复过是,东方有国纯以白银为地,彼佛弟子皆学辟支佛道。

「『复过是,东方有国纯以七宝为地,其地常有无量光明;彼佛所化弟子纯诸菩萨,皆得陀罗尼、诸三昧门,住阿毘跋致地。

「『目连!当知彼诸佛者,皆是我身。如是等东方恒河沙等无量世界,有庄严者,不庄严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以是故,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文佛国。

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懃求拯拔,不以为恶。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二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