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二十六

大智度论初品中十八不共法释论第四十一(卷第二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十八不共法者: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一切身业随智能行,十四者、一切口业随智能行,十五者、一切意业随智能行,十六者、智能知过去世无碍,十七者、智能知未来世无碍,十八者、智能知现在世无碍。

问曰:

是三十六法,皆是佛法,何以故独以十八为「不共」?

答曰:

十八中,声闻、辟支佛有分;于后十八中无分。

如舍利弗能分别诸法,畅演一句,通达无碍,佛赞言「善通法性」;阿泥卢豆天眼第一,如是等诸声闻皆有分。

于四无所畏有分者,如佛说弟子中能师子吼,第一宾徒罗叵罗埵逝;舍利弗亦自誓言:「我七日七夜,能演畅一义,令无穷尽。」

四分别慧,诸阿罗汉:舍利弗、目揵连、富楼那、阿难、迦栴延等,亦知是义、名字、语言、乐说。

以是故,前十八不名不共。

问曰:

何以故佛「无身失」、「无口失」?

答曰:

佛于无量阿僧祇劫来,持戒清净故,身、口业无失;余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等,极多六十劫,不久习戒故有失。佛无量阿僧祇劫集诸清净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禅定故、得一切微妙智能故、善修大悲心故,无有失。

复次,佛拔诸罪根因缘故,无有失。罪根本因缘有四种:

一者、贪欲因缘;二者、瞋恚因缘;三者、怖畏因缘;四者、愚痴因缘;是罪根因缘及习皆已拔。

阿罗汉、辟支佛虽拔罪因缘,习不尽故,或时有失。

佛于一切法中,遍满智能常成就故;若不知,故有失。

如舍利弗与五百比丘游行至一空寺宿,是时说戒日,不知内界、外界事,白佛;佛言:「住处乃至一宿,弃舍则无界。」又异时,舍利弗、目揵连,将五百比丘还时,高声大声故,佛驱遣令出,是为口失。又如舍利弗不知等食法,佛言:「食不净食!」

如是等身、口有失。佛诸烦恼习尽故,无如是失。

复次,佛一切身、口业,随智慧行故,身无失、口无失。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身无失、口无失。

「念无失」者,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甚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诸法中心无着故;得第一心安隐处故。若心懅怱怱,念有忘失;佛心无得失,以是故无失。

复次,佛宿命通、明、力三种庄严念故,念则成就无失,念多在过去用故。

复次,念根力无边无尽故,念无失。

复次,佛一切意业随智能行故,念无失;一一念随意行故。

如是等名为念无失。如《天问经》中说:

「何人无过失? 何人不失念?
何人常一心? 应作者能作,
正知一切法, 一切障得脱,
诸功德成就, 唯有佛一人!」

「无异想」者,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是贵可为说,是贱不可为说。

如日出普照万物,佛大悲光明,一切怜愍等度:恭敬者、不恭敬者,怨、亲,贵、贱,一切悉等。

如客除粪人,名尼陀,佛化度之,得大阿罗汉。

如德护居士,火坑毒饭,欲以害佛;即以其日除其三毒,灭邪见火。

如是等无有异想。

复次,佛于舍利弗、弥勒菩萨等顺佛法行亦不爱;提婆达多、富罗那外道、六师邪见等亦不憎。是为佛于无量阿僧祇劫修熏心故,是众生中宝,如真金不可令异。

次,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时,观一切众生谁可度者,无令失时;等观众生故,无有异想。

复次,佛种种因缘赞善法,种种因缘呵不善法;亦于善于恶心无增减,但为度众生故有是分别,是为无有异想。

复次,如《一切不行经》中说:「佛观一切众生如己身,所作已办,无始、无中、无终」是名无异想。

复次,佛观一切众生及诸法,从本已来至不生不灭,常清净如涅盘,是名无异想。

复次,不二入法门是诸法实相门;异相即是二法,二法即是邪道。佛是无诳法人,不应行诳法,常行不二入法门;诳法即是异相。

如是等名无异想。

「无不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以是故,说佛无不定心。

问曰:

定名从未到地,乃至灭尽定;入此定中,不能起身业、口业;佛若常定无不定心者,云何得游行诸国,具四威仪,为大众种种因缘譬喻说法,如是事?欲界系心及梵世不入定,可有是事!

答曰:

「无不定心」者,有种种义。「定」名常摄心善法中住;佛于诸法实相中定,不退失,是名无不定心。

复次,欲界中有定,入是定中可说法;以是故,阿毘昙中说欲界系四圣种、四念处、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无诤三昧、愿智、四无碍智,有如是等妙功德;佛入欲界中定故,名无不定心。

诸声闻、辟支佛从定起,若入无记心、若入善、或退入垢心;佛从定起,入欲界定,初无散乱心时,以是故名无不定心。

复次,如声闻法,化人说法,化主不说;化主说,化人不说;佛则不尔,化人、化主俱能说法。定心亦应异:声闻入定则无说;佛在定亦能说法,亦能游行。如《密迹经》心密中说:「诸佛心常在定中,心亦应说法。」

复次,散乱心法,诸结使,疑、悔等,佛皆无;阿罗汉虽无四谛中疑,一切法中处处有疑;佛于一切法中常定无疑,无不定智能故。

复次,声闻有诸烦恼习气故、有退法故散乱;佛于一切智处中智满故无乱。如瓶中水满,则无声无动。

复次,唯佛一人名不诳法,三坚固人中最上,苦乐心不异。一相异相、生灭相、断常相、来去相——如是等诸法相,皆是诳法,虚妄和合作法故。佛安立于诸法实相中故,心无不定,无不定故心不异。

复次,五种不可思议法中,佛最不可思议。是十八不共法,是佛甚深藏,谁能思议者!以是故,佛无不定心,事必当尔。

佛虽常入定,无觉观麁心,有不可思议智能故,亦能说法。譬如天乐,随天所好,种种声应,是亦无心,亦无识法,以诸天福德因缘故有是。如天乐无心无识而能应物,何况佛有心而不说法!以是故,说佛无不定心。

「无不知已舍」者,众生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生瞋,乐受生爱,不苦不乐受生愚痴。

是三种受:苦受生苦,住苦灭乐;乐受生乐,住乐灭苦;不苦不乐受,不知为苦,不知为乐。

余人钝根故,多觉苦受、乐受,于不苦不乐受中,不觉不知而有舍心,是为痴使所使。

佛于不苦不乐受中,知觉生时、觉住时、觉灭时。以是故言「佛无不知已舍心」。

问曰:

此中何等为舍?不苦不乐即是舍耶?为七觉中舍、四无量心中舍名为舍?

答曰:

不苦不乐即是舍,二处舍亦是舍。何以故?

余人于不苦不乐受中,不觉念念中生时、住时、灭时,久远乃觉,佛念念中尽皆了知。

七觉中舍,若心正等不没不掉,是时应舍;若没时,行精进想;若掉时,行摄心想。

诸声闻、辟支佛,或时错摄心,掉心未平等便舍。

佛于念念心中麁细深浅无不悉知,知已而舍。

问曰:

若尔者,佛何以为难陀说,告诸比丘:「难陀诸受生时觉、住时觉、灭时觉,诸想、诸觉亦如是」?

答曰:

觉有二种:

一者、觉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苦受住知苦受住,苦受灭知苦受灭;乐受生知乐受生,乐受住知乐受住,乐受灭知乐受灭;不苦不乐受亦如是。但能知是总相,不能别相知。

二者、念念中苦、乐、不苦不乐受中,悉觉悉知;念念中心数法,无不知而过。以是故说「佛无不知已舍」。

复次,佛或时舍众生,入甚深禅定,一月、二月。有人疑佛为度众生故出世,何以故常入定?佛言:「我种种因缘知故舍,非是无知已舍。」

问曰:

何等是知已舍因缘?

答曰:

于大众中疲厌故小息。

复次,佛世世常爱远离行;若菩萨在母胎,母亦乐远离行,去城四十里,岚鞞尼林中生;得道时,沤楼频螺林中,独在树下成佛;初转法轮时,亦在仙人住处鹿林中;入涅盘时,在娑罗林双树下。

长夜乐行远离,以是故佛入禅定。

复次,佛常舍心成就,故入禅定。

复次,佛远离愦闹及杂语处,亦自观诸佛功德藏,亦受第一清净乐,故入禅定。

复次,佛说法已,常教诸比丘当坐禅,无令后悔。口之所说,身亦自行,故入禅定。

复次,厌恶供养故,知众生应得度者,入禅定作化人往度。

复次,有众生定少慧多者,身示行禅以教化之。

次,有人常见佛生厌想故,小远离令其饥虚故。

复次,佛欲为诸天说法,故在闲静处。

复次,佛为后世作法故坐禅。又佛自转法轮已,以事付弟子故,入禅定。

复次,现二种道摄众生故:一者、禅定;二者、智能。佛在大众说法,为现智能;静处摄心,为现禅定。

复次,众生于六尘中三种行:见好色生喜乐,见恶色生忧苦,见不苦不乐色生舍心,乃至法亦如是。

佛于六尘中自在:于喜乐、苦处能生舍心,如「圣如意」中说。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入禅定,非不知已舍。

「欲无减」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善法故,欲无减。修习诸善法,心无厌足故,欲无减。

如一长老比丘目闇,自缝僧伽梨,针纴脱;语诸人言:「谁乐欲福德者,为我纴针!」

时,佛现其前语言:「我是乐欲福德无厌足人,持汝针来!」

是比丘斐亹见佛光明,又识佛音声,白佛言:「佛无量功德海,皆尽其边底,云何无厌足?」

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

诸天世人惊悟,佛于功德尚无厌足,何况余人!佛为比丘说法,是时肉眼即明,慧眼成就。

问曰:

如佛甞断一切善法中欲,今云何言「欲无减」?

答曰:

言「断一切善法中欲」者,是未得欲得、得已欲增,佛无如是欲;佛一切功德具足,无不得者,亦无增益。

今言「欲」者,如先说;佛虽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犹不息。

譬如马宝虽到至处,去心不息,至死不已;佛宝亦如是。

又如劫尽大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悉尽,火势故不息;佛智能火亦如是,烧一切烦恼,照诸法已,智能相应欲亦不尽。

复次,佛虽一切善法功德满足,众生未尽故,欲度不息。

问曰:

若佛欲度众生未息,何以入涅盘?

答曰:

度众生有二种:或有现前得度,或有灭后得度。如《法华经》中说:「药师为诸子合药,与之而舍」,是故入涅盘。

复次,有众生钝根德薄故,不能成大事,但可种福德因缘,是故入涅盘。

问曰:

灭度后,亦有得阿罗汉者,何以言但可种福德因缘?

答曰:

虽有得阿罗汉者,少不足言;如佛一说法时,十方无量阿僧祇众生得道佛灭度后不尔。譬如大国征伐虽少有所得,不名为得。

以是故,虽众生未尽而入涅盘。

复次,《摩诃衍首楞严经》中说:「佛于庄严世界,寿七百阿僧祇劫,度脱众生。」以是故说佛欲无减。

「精进无减」者,如欲中说:欲义,即是精进。

问曰:

若尔者,无有十八不共法。

复次,「欲」以「精进」心数法中各别,云何言「欲即是精进」?

答曰:

「欲」为初行,欲增长名「精进」。如佛说:「一切法欲为根本。」

欲如人渴欲得饮,精进如因缘方便求饮;欲为心欲得,精进为成其事;欲属意业,精进属三业;欲为内,精进为外,如是等差别。

复次,是精进诸佛所乐,如释迦牟尼佛精进力故,超越九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如说:一时,佛告阿难:「汝为诸比丘说法,我背痛小息。」尔时,世尊四襞欝多罗僧敷下,以僧伽梨枕头而卧。是时阿难说七觉义,至精进觉,佛惊起坐,告阿难:「汝赞精进义?」阿难言:「赞!」如是至三。佛言:「善哉!善哉!善修精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道!」以是义故,佛精进无减,病时犹尚不息,何况不病!

复次,佛为度众生故,舍甚深禅定乐,种种身、种种语言、种种方便力度脱众生。或时遇恶险道;或时食恶食;或时受寒热;或时值诸邪难闻,恶口骂詈,忍受不厌。佛世尊虽于诸法中自在,而行是事,不生懈怠。

如佛度众生已,于萨罗林中双树下卧。

梵志须跋陀语阿难:「我闻一切智人今夜当灭度,我欲见佛!」

阿难止之言:「佛为众人广说法,疲极!」

佛遥闻之,告阿难:「听须跋陀入,是我末后弟子!」

须跋陀得入,问佛所疑,佛随意说法,断疑得道,先佛入无余涅盘。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乃至末后怜愍外道梵志,而共语言。」

佛言:「我非但今世末后度,先世未得道时亦末后度。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树多诸禽兽,野火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我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距一岸,令众兽蹈背上而渡,皮肉尽坏,以慈愍力,忍之至死。最后一兔来,气力已竭,自强努力,忍令得过;过已背折,堕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诸弟子;最后一兔,须跋陀是。」

佛世世乐行精进,今犹不息,是故言「精进无减」。

「念无减」者,于三世诸法,一切智能相应故,念满足无减。

问曰:

已说「念无失」,今复说「念无减」;「念无失」、「念无减」,为一、为异?若一,今何以重说?若异,有何差别?

答曰:

「失念」名误错;「减」名不及。「失念」名威仪俯仰、去来法中失念;「无减」名住禅定神通,念过去、现在世通达无碍。

问曰:

何以故念无减独是佛法?

答曰:

声闻、辟支佛,善修四念处故念牢固;念虽牢固,犹亦减少,碍不通达。如「宿命智力」中说:「声闻、辟支佛,念宿命极多八万劫,于广有减;亦于见谛道中,不能念念分别。」

佛于念念中皆分别三相,佛心无有一法而不念者。以是故,独佛有念无减。

复次,宿命智力随念知,佛于是中有力;声闻、辟支佛尚无是念力,何况余人!

复次,佛以一切智无碍解脱守护念,是故无减。

如是等因缘故,佛念无减。

「慧无减」者,佛得一切智能故,慧无减。三世智能无碍故,慧无减。

复次,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故,慧无减。

复次,譬如酥油丰饶,灯炷清净,光明亦盛;佛亦如是,三昧王等诸三昧禅定油,念无减清净炷,是因缘故,慧光明无量无减。

复次,从初发心,无量阿僧祇劫,集一切智慧故;深心为法故,头目髓脑,悉舍内外所有而布施;入火投山,剥皮钉身,如是等无苦不受,一心为集智能故,慧无减。

复次,佛智能以一切功德、持戒、禅定等助成故,慧无减。

复次,世世求一切经书、世俗法、佛法,麁细、善不善,悉皆学知故,慧无减。

复次,从十方无量诸佛所,闻法、读诵、思惟、修习、问难故,慧无减。

复次,为一切众生故、为增益一切善法故、破一切处无明故,慧无减。

复次,是智能实知诸法相不生不灭、不净不垢、无作无行;不分别是智非智,知诸法一等,清净如虚空,无染无着;不以二法故得不二入法相,不二入法相无量无边,以是故慧无减。

如是等种种因缘,慧无减。

「解脱无减」者,解脱有二种: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有为解脱,名无漏智能相应解脱;无为解脱,名一切烦恼习都尽无余。

佛于二解脱无减。何以故?

声闻、辟支佛智能不大利故、烦恼不悉尽故,智能有减。

佛智能第一利故、烦恼习永尽无余故,解脱无减。

复次,如「漏尽力」中说,佛与声闻解脱有差别。佛得漏尽力故,解脱无减;二乘无力故有减。

「解脱知见无减」者,佛于诸解脱中,智能无量无边清净故,名解脱知见无减。

问曰:

佛一切法中无减,何以故但六事中无减?

答曰:

一切自利他利中,四事能具足:

「欲」,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进」,能行;「念」,能守护,如守门人,善者听入,恶者遮;「慧」,照一切法门,断一切烦恼。

用是四法,事得成办。

四法果报有二种:一者、解脱;二者、解脱知见。

「解脱」义如先说。

「解脱知见」者,固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

分别诸解脱相,牢固不牢固,是名解脱知见无减。如「念佛」中,佛成就五无学众解脱知见众,此中应广说。

问曰:

解脱知见者,但言「知」,何以复言「见」?

答曰:

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如绳二,合为一则牢固。

复次,若但说「知」,则不摄一切慧。

如《阿毘昙》所说:「慧有三种:有知非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

「有知非见者,尽智、无生智,五识相应智;有见非知者,八忍,世间正见,五邪见;有亦知亦见者,余残诸慧。」

若说「知」则不摄「见」,若说「见」则不摄「知」,是故说「知」、「见」则具足。

复次,如从人诵读,分别筹量是名「知」;自身得证是名「见」。

譬如耳闻其事,犹尚有疑,是名「知」;亲自目覩,了了无疑,是名「见」。

解脱中「知」、「见」亦如是差别。

复次,有人言:「阿罗汉自于解脱中疑,不能自了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以是故,佛为破如是邪见故,说诸圣人于解脱中亦知亦见。

诸阿罗汉虽得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有减,不得一切智故,上上智能根不成就故;诸法念念生灭时,不知别相分别故。

佛上上智能根成就,知诸法念念别相生灭故,解脱知见无减。

复次,法眼清净,具足成就故,如「法眼义」中说。

知是众生「空解脱门」入涅盘,是众生「无相解脱门」入涅盘,是众生「无作解脱门」入涅盘;知是众生观「五众门」、「十二入」、「十八界」,如是种种法门得解脱。

佛于解脱知见,尽知遍知,是故说佛解脱知见无减。

「一切身业、一切口业、一切意业随智能行」者,佛一切身、口、意业,先知然后随智能行。

诸佛身、口、意业,一切行无不利益众生,故名先知然后随智能行。

如《经》中说:「诸佛乃至出息入息,利益众生,何况身、口、意业,故作而不利益?诸怨恶众生,闻佛出入息气香,皆得信心清净,爱乐于佛;诸天闻佛气息香,亦皆舍五欲发心修善。」

以是故,言身、口、意业随智能行。

声闻、辟支佛无是事,心故作善,然后身、口业善;意业或时无记,不随智慧而自生,何况余人!

如憍梵波提比丘,虽得阿罗汉,自食吐而更食,是业不随智能。

又如摩头波斯咤比丘阿罗汉,跳上梁棚,或壁上、树上。

又如毕陵伽婆蹉,骂恒神言:「小婢!」

如是等身、口业,先无智能,亦不随智慧行;佛无是事。

问曰:

若尔者,佛或时身、口业,亦似不随智能行。

何以故?

入外道众中说法,都无信受者。

又复一时在大众中说法,现胸臆示尼揵子。

又复为人疑不见二相故,在大众中现舌相、阴藏相。

又复骂诸弟子:「汝狂愚人!」骂提婆达:「汝是狂人、死人、嗽唾人!」

佛结戒,八种钵不应畜,听比丘用二种钵:若瓦、若铁,而自用石钵。

有时外道难问,佛默然不答。

又佛处处说有我,处处说无我;处处说诸法有,处处说诸法无。

如是等身、口业,似不随智能行;身口业不离意业,意业亦应有不随智能行,云何言常随智能行?

答曰:

是事不然!于是诸事,皆先有智能,然后诸业随智慧行。何以故?

佛入外道众中,虽知今世不信不受,以种后世大因缘故。

又复为止外道谤,言「佛自高憍」,以是故自往入其众中。

又外道言:「佛自言有大悲普济一切,而但自为四众说法,我等亦是出家求道,而不为说!」

又如此经,佛往外道众中说法,不言不信受。佛遥见外道大会,高声论议,欲至余处,回往趣之。论议师辈遥见佛来,自语其众:「汝等皆默!佛是乐寂静人,见汝等静默,或能来此。」众即默然。佛入其众,说婆罗门三谛,外道众皆默然。佛作是念:「狂人辈皆为恶魔所覆,是法微妙,乃至无有一人试作弟子者!」作是念已,从坐而去。是人魔蔽得离,便自念:「我等得闻妙法,云何不以自利?」即皆往诣佛所,为佛弟子,得道离苦。

复次,外道弟子难其师故,不敢到佛所,是故佛自入其众中;众得闻法,信受坚固,不复难师,得为弟子,或得道迹。

如是等,有种种智能因缘,是故往入外道众。

复次,萨遮祇尼揵子,铜鍱络腹,自誓言:「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作是誓已,来至佛所,与佛论议。佛质问之,皆不能得答,汗流淹地,举体如渍。佛告尼揵:「汝先誓言,无有闻我难者而不流汗,汝今汗流淹地;汝试观佛,见有汗相不?」佛时脱欝多罗僧示之言:「汗在何处?」

复次,有人言:「或有头汗身不汗者,佛头虽不汗身必有汗。」以是故,佛脱欝多罗僧示其身;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是智能因缘身业随行。

「佛现舌相、阴藏相」者,有人疑佛身二相;而是人应得道,疑故不得,以是故现二相。

出舌覆面,舌虽大,还入口中而亦无妨,见者疑断。有人见出舌相,若生轻慢心,出舌如小儿相;见还入口,说法无妨,便起恭敬,叹未曾有!

有人疑佛阴藏不现,尔时世尊化作宝象、宝马,指示之言:「阴藏相不现,正如是。」

有人言:「佛出阴藏相,但示一人,断其疑故。」

论议师辈言:「佛大慈悲心,若有人见佛阴藏相,能集善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能大欢喜信敬心生者,皆令得见,断其疑心,除是皆不得见!」

佛以大悲为度众生故,从三种覆出,暂现如电光。是众生见已,信佛有大悲心,实于戒法不取不着。如是等因缘故现二相,非戏非无羞。

佛苦切语诸比丘,汝「狂愚人」者,苦切语有二种:一者、垢心瞋骂;二者、怜愍众生,欲教化故。离欲人无有垢心瞋骂,何况佛!佛怜愍教化故,有苦切语;有众生软语善教,不入道检,要须苦切麁教,乃得入法。如良马见鞭影便去,钝驴得痛手乃行。亦如有疮,得软药唾呪便差;有疮刀破出其恶肉,涂以恶药乃愈者。

复次,苦切语有五种:

一者、但绮语;二者、恶口亦绮语;三者、恶口亦绮语、妄语;四者、恶口亦绮语、妄语、两舌;五者、无烦恼心苦切语:为教弟子分别善不善法故,拔众生于苦难地故。

具四种恶语者,其罪重,三、二、一,转转轻微。

佛弟子白衣得初道、若二道,使令奴婢故有恶口,非不善道。摄律仪有二种:若绮语,若恶口、绮语。阿那含、阿罗汉无烦恼起恶口,但以净心须恶言教化故恶口、绮语。阿那含、阿罗汉尚无烦恼所起恶口,何况佛?

复次,佛若有苦切语,不应疑,不应难,谓佛恶心起苦切语。所以者何?佛恶心久已灭,但以深心念众生,如慈父教子,虽有苦言,为成就子故,非是恶心。佛为菩萨时,三毒未尽,作仙人名羼提,被恶王截其耳、鼻、手、足,而不生恶心,不出恶言。尔时未得道,尚无恶心,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毒已尽,于一切众生大慈悲具足,云何疑佛有恶心苦切语!

复次,佛若言「狂愚人」,是软语、实语。所以者何?三毒发故,名为狂愚。

亦以善事利益而不肯受,不解佛心不受佛语,是为狂愚。

复次,佛内常行无我智能,外常观诸法空,如是者云何有恶口?是众生不解佛心故,求佛语短;若众生解佛以深心怜愍者,假令教入大火,实时欢乐而入,如人热闷时入清凉池,何况但语而不受?众生为恶魔覆故不知,佛以深心念之,是故不受佛语;以是故,佛言汝是狂愚人。

复次,有人得苦切语,便欢喜言:「亲爱我故如是言!」以是故,佛言「狂愚人」。

佛语提婆达:「汝狂人、死人、嗽唾人。」

「狂人」者,以提婆达罪重,当入阿鼻地狱,故三种苦切语。

「死人」者,似人而不能集诸善法故,亦以提婆达剃头法服,似如圣人,内无慧命,故名死人。如死人种种庄严,转转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日种种教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以是故,名为死人。

「嗽唾人」者,提婆达贪利养故,化作天身小儿,在阿阇贳王抱中,王呜其口与唾令嗽,以是故,名嗽唾人。

问曰:

提婆达得禅定,已离欲,云何复嗽他唾?

答曰:

是人恶心亦深,其根亦利;离欲故能变化,嗽唾时便失,利根故求时便得,以是故,名嗽唾人。

狂义,如先说。

复次,以提婆达白佛:「佛已老矣,常乐闲静,可入林中以禅自娱,僧可付我!」佛言:「舍利弗、目揵连等有大智能,善软清净人,尚不令僧属,何况汝狂人、死人、嗽唾人!」

是等因缘故,佛于诸法虽无所著,而为教化故,现苦切语。

「佛不听比丘用八种钵」者,金银等宝钵,以宝物人贪故,难得故;贪着故,不听畜此宝物,乃至不得手举;名宝亦不得畜,若作净施得用,价不贵故。木钵受垢腻,不净故不听畜。三种钵无如是事。

问曰:

瓦、铁钵皆亦受垢腻,与木钵无异,何以听畜?

答曰:

「瓦」、「铁」钵不熏亦不听,以熏不受垢腻故。

「石」有麁细,细者亦不受垢腻故,世尊自畜;所以不听比丘畜者,以其重故;佛乳哺力,胜一万白香象,是故不以为重;慈愍诸比丘故不听。

问曰:

侍者罗陀、弥喜迦、须那利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侍从世尊,执持应器,何以不怜愍?

答曰:

侍者虽执持佛钵,以佛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觉为重;又阿难身力亦大故。

复次,以细石钵难得故,麁者受垢腻故,不听用。

佛钵四天王四山头自然生故,余人无此自然钵;若求作甚难,多所妨废,是故不听。

又欲令佛与弟子异故,佛用石钵。又如国王,人所尊重,食器亦异。有人见佛钵异,倍加尊重供养,信心清净。

曰:

若钵应异,衣何以同?

答曰:

佛衣亦异,佛初成道时,知迦叶衣,应佛所著,迦叶衣价直十万两金;次后耆域上佛深摩根羯簸衣,价亦直十万两金;佛勅阿难持此衣去割截作僧伽梨,作已佛受着,是为异。

问曰:

因是告诸比丘:「从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盘背舍世间者,若欲着,听着价直十万两金衣,亦听食百味食。」衣异而后听,钵独不听?

答曰:

我先已说石钵因缘,今当更说。佛钵不从人受。佛初得道,欲食时须器,四天王知佛心念,持四钵上佛;三世诸佛法,皆应四天王上钵。尔时未有众僧,云何言听?后若听,无人与石钵;又阎浮提不好石钵,故无人与。

复次,佛说比丘常应覆功德,若受石钵,人谓从天龙边得;若令人作,其工既难,又恐人言:此比丘欲与佛齐功。

以听衣者,若有人言:佛在僧中,受檀越好衣独着而不听比丘,是故佛听着。比丘亦自无著者,以施者难有、著者难得故。若不清净比丘,人所不与;清净比丘,少欲知足故不着。

佛断人疑,故听着衣;钵中无望,是故不听。

问曰:

如《经》中说:「佛金刚身,不恃仰食,何以畜钵?」

答曰:

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者、佛道。

声闻法中,佛随人法有所食噉;摩诃衍法中,方便为人故,现有所噉,其实不食。

问曰:

云何是方便?

答曰:

佛欲度人,示行人法。若不尔者,人以佛非人,我等云何能行其法?

复次,有人因布施得度,为是人故,佛受其食,便作是念:「我食得帮助佛身,心大欢喜。」以欢喜故,信受佛语。如大国主,臣下请食,王虽不须,为摄彼人故,多少为食,令其欢喜。如是等因缘,佛现受食。

问曰:

若佛不食,所受者在何处?

答曰:

佛事不可思议,不应致问!

复次,有人得佛食而度者,有闻声、见色、触身、闻香而得度。须食得度者,佛以食与之。如《密迹金刚经》说:「佛以食着口中,有天求佛道者,持至十方施之。」

问曰:

若尔者,今僧中说,佛食无有众生能食者,此义云何?

答曰:

佛不与者,无有能食;今佛施之,是故得食。何以知之?

佛食马麦时以食与阿难;又沙门二十亿耳,以好羹上佛,佛以残羹与频婆娑罗王;以是故,知佛受已,与则得食,不与则不能消。

复次,为佛设食,佛未食者,人不能消;已食残者,佛与能消。

以是故,虽实不食,为度人故,现受食、畜钵。

「佛不答十四难」者,佛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义答;三者、反问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难,法应置答。

又复若有所利益事则答;外道所问,不为涅盘,增长疑惑,故以置答。知必有所益者,分别为答,必无所益,置而不答;以是因缘故知,佛是一切智人。

复次,若佛说三种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则为已说一切法竟。

复次,是诸外道依止常见、依止灭见故,问以常、灭;实相无故,佛不答。如外道所见常相、无常相,无是事。何以故?外道取相,着是常、灭故;佛虽说常、无常相,但为治用故。

复次,若人说无者为有、有者为无,如是人则是过罪,佛不答则无咎。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显现而已;佛亦如是,于诸法无所作,诸法有者说有,无者说无。如说:「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有佛无佛,是因缘法相续常在世间;诸佛出世,为众生显示此法。」

复次,若答常、灭,则为有咎。如问「石女、黄门儿,修短、黑白、何类」,此问则不应答;十四难亦如是,但以「常、灭」为本故问,无「常、灭」故佛不答。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佛不答十四难,无咎。

「佛处处说有我,处处说无我」者,若人解佛法义,知假名者,说言「有我」;若人不解佛法义,不知假名者,说「无我」。

复次,佛为众生欲堕断灭见者,说言:「有我受后世罪福」;若人欲堕常见者,为说言:「无、无作者、受者,离是五众假名,更无一法自在者。」

问曰:

若尔者,何等为实?

答曰:

无我,是实。如〈法印〉中说:「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是安隐涅盘。法印,名为诸法实相。」若人善根未熟,智能不利,佛不为说是深无我法;若为说,众生即堕断灭见中。

问曰:

若尔者,如〈迦叶问〉中,佛说:「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今云何言无我是实,有我为方便说?

答曰:

说无我有二种:

一者、取无我相,着无我;二者、破我不取无我,亦不着无我,自然舍离。

如先说无我,则是边;后说无我,是中道。

复次,佛说有我、无我有二因缘:一者、用世俗说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实相说故无我。

如是等说有我、无我无咎!

「佛处处说诸法有,处处说诸法无」者,

问曰:

不应别说有、无。有,即是有我;无,即是无我;何以更说?

答曰:

不然!

佛法有二种空:一者、众生空;二者、法空。

说无我,示众生空;说无有法,示法空。

说有我,示知假名相,不着我者说有我;于五众中着我相者,为破是着我,故说但有五众,无常、苦、空、无我,寂灭涅盘是名有。

复次,有二种断见:一者、无后世受罪福苦乐者,为说有我从今世至后世受罪福果报。

二者、一切法皆空无,着是邪见,为是众生故,说有一切法,所谓有为、无为法。

复次,不大利根众生,为说无我;利根深智众生,说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无我则舍诸法,如说:

「若了知无我, 有如是人者,
闻有法不喜, 无法亦不忧。」

说我者,一切法所依止处;若说无我者,一切法无所依止。

复次,佛法二种说:

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

是二种说法,皆入般若波罗蜜相中。以是故,佛经中说,趣涅盘道,皆同一向,无有异道。

复次,有我有法,多为在家者说,有父母、罪福、大小业报。所以者何?在家人多不求涅盘故,着于后世果报。

为出家人,多说无我无法。所以者何?出家人多向涅盘故。求涅盘者,不受一切法故,自然灭是涅盘。

复次,有人信等诸根未成就故,先求有所得,然后能舍;为是人故,佛说诸善法,舍诸恶法。

有人信等诸根成就故,于诸法不求有所得,但求远离生死道;为是人故,佛说诸法空无所有。

此二皆实,如无名指,亦长亦短,观中指则短,观小指则长,长短皆实。有说、无说亦如是;说有,或时是世俗,或时是第一义;说无,或时是世俗,或时是第一义。佛说是有我、无我,皆是实。

问曰:

若是二事皆实,佛何以故多赞叹空而毁訾有?

答曰:

空无所有,是十方诸佛、一切贤圣法藏,如《般若波罗蜜.嘱累品》中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十方诸佛法藏,般若波罗蜜,即是无所有空。佛或时说有法,为教化众生故,久后皆当入无所有法藏中。」

问曰:

若尔者,云何《般若波罗蜜》言:「若观五众空无所有,非是道?」

答曰:

是《般若波罗蜜》中,说有、无皆无。如《长爪梵志经》中说:「三种邪见:一者、一切有;二者、一切无;三者、半有半无。

「佛告长爪梵志:

「『是一切有见,为欲染,为瞋恚、愚痴所缚。

「『一切无见,为不染、不瞋、不痴故所不缚。

「『半有半无,有者同上有缚,无者同上无缚。』」

于三种见中,圣弟子作是念:

「若我受一切有见,则与二人共诤,所谓一切无者,半有半无者。

「若我受一切无见,亦与二人共诤,所谓一切有者,半有半无者诤。

「若我受半有半无者,亦与二人共诤,所谓一切无者,一切有者。」

鬪诤故相谤,相谤故致恼,见是诤谤恼故,舍是无见,余见亦不受,不受故即入道。

若不着一切诸法空,心不起诤,但除结使,是名为实智。

取诸法空相起诤,不灭诸结使,依止是智能,是为非实智。

如佛所说,为度众生故有所说,无不是实;但众生于中有着、不着故,有实、不实。

如是种种因缘故,佛身、口、意业无有过失。是故说佛身、口、意先知,然后随智能行。

问曰:

初说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今复说身、口、意业随智能行,义有何差别?

答曰:

先三种无失,不说因缘;今说因缘,随智能行故不失。若先不筹量,而起身、口、意业,则有失;佛先以智能起身、口、意业,故无失。

复次,佛成就三种净业,三种寂静业,三不护业。有人疑言:「佛何因缘成就如是业?」以是故佛言:「我一切身、口、意业,先以智慧,然后随智能行。」

佛以「智能知过去、未来、现在世,通达无碍」者,此三种智能,于三世通达无碍故,三业随智能行。

问曰:

过去诸法已灭已尽,无所复有;未来世诸法,今不来不生,未和合;现在乃至一念中无住时,云何能知三世通达无碍?

答曰:

佛说过去、未来、现在,通达无碍,此言岂虚?

复次,若无过去、未来,但有现在一念顷,佛亦不得成就无量功德。如十种智是十力,是时亦不得一心有十智。若尔者,佛亦不得具足十力。以是因缘故,知有过去、未来。

问曰:

若过去、未来、现在皆有者,何等是无?佛说四谛,苦谛观无常等相,无常名生灭、败坏、不可得;若过去法今实有,不名为无常、败坏、不可得。

次,若过去、未来、现在皆有者,便堕常,何以故?是法在未来世中定有,转来现在,从现在转入过去;如人从一房入一房,不名失人?

答曰:

若不失,有何咎?

问曰:

若「无」无常,无罪无福,无生无死,无缚无解。

「罪」名杀等十不善道,若「无」无常无杀等罪。如「分别邪见」中说:「刀在身七分中过,无所恼害。」

「福」名不杀等十善道。

「无常」名分别生死;若无无常,亦无生死,亦无缚亦无解。如是等无量过咎!

答曰:

诸法三世各各有相:过去法有过去相,未来法有未来相,现在法有现在相。若过去、未来有现在相者,应有是难;而今过去、未来、现在各自有相。

复次,若实无过去、未来,亦无出家律仪。所以者何?若现在恶心中住,过去复无戒,是为非比丘。

又贤圣人心在世俗中,是时应当是凡夫!无过去、未来、现在道故。

如是亦无五逆等诸罪。所以者何?是五逆罪业已过去;及死时入地狱,是五逆罪未来无业故无报;现在身不为逆罪。若无过去,则无逆罪,若无逆罪,何有余罪?福亦如是。若无罪福,是为邪见,与禽兽无异!

复次,我不说:过去、未来如现在相有;我说:过去虽灭,可生忆想,能生心心数法。如昨日火灭,今日可生忆想念,不可以忆想念故火便有。若见积薪,知当然火,亦生心想念;明日火如过去火,不可以今心念火火便有;未来世事亦如是。

现在心,虽一念时不住,相续生故,能知诸法。内以现在意为因,外以诸法为缘,是因缘中生意识,用意识自在知过去、未来、现在法;但不自知现在心心数法,余者悉知。

问曰:

《般若波罗蜜.如相品》中,「三世一相,所谓无相」,云何言佛智能知三世通达无碍?

答曰:

诸佛有二种说法: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

若说三世诸法,通达无碍,是分别说;若说三世一相无相,是说毕竟空。

复次,非一切智人,于三世中智能有碍;乃至观世音、文殊师利、弥勒、舍利弗等诸贤圣,于三世中智能皆有碍。以是因缘故,说佛智能于三世中通达无碍,不为空事故说。

复次,有人于三世中生邪见,谓过去法及众生有初、无初。

若有初,则有新众生;诸法亦无因无缘而生。

若无初亦无后,若无初、无后,中亦无。

初名有中、有后,无前;后名有初、有中,无后;中名有初、有后。

若众生及诸法无初,亦无中、无后,若无三世,则都无所有。

复次,若无初,云何有一切智人?

破如是等邪见故,说三世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不为破三世佛智能。

问曰:

无相是为有边!

答曰:

若无相,即是无边!不可说、不可难法,云何言有边?若无相中取相,非是无相。是无相名为不可得空:是中无相亦不可得,空亦不可得,是故名不可得空。

复次,佛有二种道:

一者、福德道,有人闻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生恭敬信乐心;二者、智能道,有人闻说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自性,便舍离诸法,于空中心不着。

如月能润物,日能熟物,二事因缘故,万物成就;福德道、智能道亦如是。福德道,能生诸功德;智能道,能于福德道中离诸邪见着。

以是故,佛虽说诸法毕竟空,亦说三世通达无碍而无咎。

如是等,略说佛十八不共法义。

问曰:

若尔者,迦栴延尼子何以言「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为十八不共法」?若前说十八不共法是真义者,迦栴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说?

答曰:

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释子则不作是说;释子说者,是真不共法。佛法无量,是三十六法,于佛法中如大海一渧,法亦不少,何以重数为十八?

复次,诸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亦能知是处不是处,分别三世业果报,及诸禅定,乃至漏尽智等,云何言不共法?

问曰:

声闻、辟支佛、菩萨,不能尽知遍知,但有通、明,无有力,独佛能尽遍知故言不共,如「十力」中说。

答曰:

佛说十力义,不言「尽知遍知」,直言「知是处不是处」;言「尽知遍知」者,是诸论议师说。

问曰:

汝先自言摩诃衍经中说,佛为菩萨故,自说「尽知遍知」。

答曰:

摩诃衍经中说,何益于汝?汝不信摩诃衍,不应以为证!汝自当说声闻法为证。

复次,十力,佛虽尽知遍知,而声闻、辟支佛有少分;十八不共法中,始终都无分。

以是故,名真不共法。

曰:

十八不共法,二乘亦应有分,但佛身、口、念常无失,二乘身、口、念亦有无失,如是等皆应有分!

答曰:

不然!所以者何?

常无失故,名为不共;不以不失为不共;声闻、辟支佛,于常无失中无分。

复次,诸阿罗汉说有力,无有处说有不共法;汝不信摩诃衍故,不受真十八不共法,而更重数十力等,是事不可!如汝所信八十种好,而三藏中无,何以不更说?

问曰:

我等分别十八不共法,不重数也!何等十八?

一者、知诸法实相故,名「一切智」;二者、佛诸功德相难解故,「功德无量」;三者、深心爱念众生故,名「大悲」;四者、得无比智故,「智能中自在」;五者、善解心相故,「定中自在」;六者、得度众生方便故,「变化自在」;七者、善知诸法因缘故,「记别无量」;八者、说诸法实相故,「记别不虚」;九者、分别筹量说故,「言无失」;十者、得十力成就,「智能无减」;十一者、一切有为法中,但观法聚无我故,「常施舍行」;十二者、善知时不时,安立于三乘,「常观众生」故;十三者、常一心故,「不失念」;十四者、无量阿僧祇劫深善心故,「无烦恼习」;十五者、得真净智故,「无有能如法出其失」;十六者、世世敬重所尊故,「无能见顶」;十七者、修大慈悲心故,安庠下足,「足下柔软」,众生遇者,实时得乐;十八者、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故;如入城时,「现神变力」。

答曰:

如是十八不共法,非三藏中说,亦诸余经所不说。以有人求索是法故,诸声闻论议师辈,处处撰集,赞佛功德。如:「言无失」,「慧无减」,「念不失」,皆于摩诃衍十八不共法中,取已作论议。虽有「无见顶」,「足下柔软」,如是甚多,不应在十八不共法中;不共法皆以智能为义。佛身力如十万白香象力,及神通力等皆不说。以是故,当知十八不共法中,但说智能功德等;不说自然果报法。

复次,是十八不共法,阿毘昙分别五众摄:

身口无失,身口随智能行,是「色」众摄;无异想,是「想」众摄;无不定心,是「识」众摄;余者「行」众摄。皆在四禅中,佛四禅中得道得涅盘故。

人言:「四色不共法,色界、欲界中摄;余九地中摄。

「皆是善,皆是无漏法。

「四色法二缘生:因缘、增上缘;余残四缘生。

「四,无缘,十四,有缘。

「四随心行,不与心相应;十三与心相应,亦随心行;一不与心相应,亦不随心行。」

如是等种种,阿毘昙分别说。

初如是分别,入般若波罗蜜诸法实相中,尽皆一相,所谓无相;入佛心皆一寂灭相。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六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