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二十一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卷二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

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

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

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

合为八背舍。

背是净洁五欲,离是着心,故名「背舍」。

不坏内、外色:不内外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色,是名初背舍。

坏内色,灭内色相;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是第二背舍。

是二皆观不净:一者、观内、观外;二者、不见内,但见外。何以故?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

爱多者着乐,多缚在外诸结使行。见多者,多着身见等行,为内结使缚。以是故,爱多者观外色不净;见多者观自身不净坏败故。

复次,行者初心未细摄,系心一处难,故内外观;渐习调柔,能内坏色相,但观外。

问曰:

若无内色相,谁当观外?

答曰:

是为得解道,非实道。行者念未来死及火烧、虫噉,埋着土中,皆磨灭。若现在观,亦分别是身,乃至微尘皆无,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

问曰:

二胜处见内外色,六胜处但见外色;一背舍见内外色,二背舍但见外色,何以故但内有坏色相,外色不能坏?

曰:

行者眼见是身有死相,取是未来死相以况今身,外四大不见灭相故,难可观无故,不说外色坏。

复次,离色界时,是时亦不见外色。

「净背舍身作证」者,不净中净观,如八胜处说。前八一切处观清净:地、水、火、风及青、黄、赤、白。

观青色如青莲华,如金精山,如优摩伽华,如真青婆罗捺衣。

观黄、赤、白,各随色亦复如是,总名「净背舍」。

问曰:

若总是净背舍,不应说一切处!

答曰:

背舍是初行者;胜处是中行;一切处是久行。

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

不净观中:二背舍、四胜处。净观中:一背舍、四胜处、八一切处。

曰:

行者以不净为净,名为颠倒;净背舍观云何不颠倒?

答曰:

女色不净妄见为净,是名颠倒。净背舍观一切实青色广大,故不颠倒。

复次,为调心故净观;以久习不净观,心厌。以是故习净观,非颠倒,亦是中不着故。

复次,行者先观身不净,随身法所有内外不净,系心观中,是时生厌,淫、恚、痴薄,即自惊悟:「我为无目,此身如是,云何生着?」摄心实观,无令复错。心既调柔,想身皮、肉、血、髓不净;除却,唯有白骨,系心骨人,若外驰散,摄之令还;深摄心故,见白骨流光,如珂如贝,能照内外诸物,是为净背舍初门。然后观骨人散灭,但见骨光,取外净洁色相。

复次,若金刚、真珠、金银宝物,若清净地,若净水,如无烟、无薪、净洁火,若清风无尘。诸青色,如金精山;诸黄色,如瞻卜花;诸赤色,如赤莲华;诸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系心净观,随是诸色,各有清净光曜。是时行者得受喜乐,遍满身中,是名净背舍。

缘净故,名为「净背舍」。

遍身受乐,故名为「身证」。

得是心乐,背舍五欲,不复喜乐,是名「背舍」。

未漏尽故,中间或结使心生,随着净色;复懃精进,断此着故,如是净观从心想生。譬如幻主观所幻物,知从己出,心不生着,能不随所缘。

是时「背舍」变名「胜处」。

于净观虽胜,未能广大,是时行者还取净相:

用背舍力及胜处力故,取是净地相,渐渐遍满十方虚空;水、火、风亦尔。

取青相,渐令广大,亦遍十方虚空;黄、赤、白亦如是。

是时,「胜处」复变为「一切处」。

是三事一义,转变有三名。

问曰:

是三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是实观?是得解观?

若实观,身有皮肉,何以但见白骨?又三十六物合为身法,何以分别散观?四大各自有相,何以灭三大,但观一地大?四色非尽是青,何以都作青观?

答曰:

有实观,亦有得解观。身相实是不净,是为实观。外法中有净相,种种色相,是为实净。观净、不净,是为实观。

以此少许净,广观一切皆是净;取是一水,遍观一切皆是水;取是少许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等,是为得解观,非实。

四无色背舍,如四无色定中观。欲得背舍,先入无色定,无色定是背舍之初门;背舍色,缘无量虚空处。

问曰:

无色定亦尔,有何等异?

答曰:

凡夫人得是无色定,是为无色;圣人深心得无色定,一向不回,是名背舍。

余残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名灭受想背舍。

问曰:

无想定何以不名背舍?

答曰:

邪见者,不审诸法过失,直入定中,谓是涅盘;从定起时,还生悔心,堕在邪见,是故非背舍。

灭受想患厌散乱心故,入定休息,似涅盘法着身中得,故名「身证」。

「八胜处」者: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初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第二胜处。

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内无色相,外观色」为异。

内亦无色相,外观诸色青、黄、赤、白是为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者:内身不坏,见外缘;「少」者,缘少故名「少」。观道未增长故观少因缘;观多畏难摄故。譬如鹿游未调,不中远放。

「若好若丑」者,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内身不净相;内身中不净相观外诸色,善业报故名「好」;不善业报故名「丑」。

复次,行者如从师所受,观外缘种种不净,是名「丑色」。

行者或时忆念忘故,生净相,观净色,是名「好色」。

复次,行者自身中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二种:一者、能生淫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淫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于缘中自在:「胜知、胜见」。行者于能生淫欲端正色中,不生淫欲;于能生瞋恚恶色中,不生瞋恚。但观色四大因缘和合生,如水沫不坚固——名「若好若丑」。

「胜处」者,行者住是不净门中,淫欲、瞋恚等诸结使来能不随,是名「胜处」——胜是不净中净颠倒等诸烦恼贼故。

问曰:

者云何内色相外观色?

答曰:

是八胜处,深入定心调柔者可得。行者或时见内身不净,亦见外色不净。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三十六物等种种不净;二者、除内外皮肉五藏,但观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观是名「丑」;如珂如雪观是名「好」。

行者内、外观时,心散乱,难入禅;除自身相,但观外色,如《阿毘昙》中说:行者以得解脱观,见是身死;死已,举出冢间,若火烧、若虫噉,皆已灭尽,是时但见虫、火,不见身,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

行者如教受观身是骨人,若心外散,还摄骨人缘中。何以故?是人初习行,未能观细缘故,是名「少色」。行者观道转深增长,以此一骨人,遍观阎浮提皆是骨人,是名为「多」。还复摄念观一骨人,以是故名「胜知胜见」。

复次,随意五欲中男女相、净洁相,能胜故名为「胜处」。譬如健人乘马贼,能破是名为「胜」;又能制御其马,是亦名「胜」。行者亦如是,能自于不净观中,少能多多能少,是为「胜处」;亦能破五欲贼,亦名「胜处」。

内未能坏身,外观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初第二胜处。

内坏身无色相,观外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第三、第四胜处。

摄心深入定中,坏内身,观外净缘青、青色,黄、赤、白、白色,是为后四胜处。

问曰:

是后四胜处、十一切处中青等四处,有何等异?

答曰:

青一切处,能普缘一切令青;是胜处若多、若少随意观,不令异心夺,「观」胜是缘,名为胜处。譬如转轮圣王遍胜四天下,阎浮提王胜一天下而已。一切处普遍胜一切缘;胜处但观少色能胜,不能遍一切缘。

如是等,略说八胜处。

「十一切处」者,背舍、胜处已说。此以「遍满缘」故,名「一切处」。

问曰:

何以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名一切处?

答曰:

是得解之心。「安隐快乐、广大、无量、无边虚空处」,是佛所说;一切处中皆有识,能疾缘一切法故,一切法中皆见有识——以是故,二处立一切处。

「无所有」中,无物可广,亦不得快乐,佛亦不说是「无所有」无边无量。「非有想非无想处」心钝,难得取相令广大。

复次,虚空处近色界,亦能缘色;识处能缘缘色。又识处起能超入第四禅,第四禅起超入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远,无色因缘故,非一切处。

是三种法,皆行得。

胜处、一切处是有漏。初三背舍、第七、第八背舍是有漏;余残或有漏、或无漏。

初二背舍、初四胜处,初禅、二禅中摄。净背舍、后四胜处、八一切处,第四禅中摄。

二一切处即名说空处空处摄,识处识处摄。

前三背舍、八胜处、八一切处,皆缘欲界。

后四背舍缘无色界及无漏法诸妙功德,在根本中,若无色根本不缘下地故。

灭受想定,非心心数法故无缘。

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但缘无色四阴及无漏法。

「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灭受想定。

问曰:

余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定」?

答曰:

余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能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于此功德心柔软,善断法爱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或无漏。

禅中间、未到地不牢固。又是圣人所得,又此大功德不在边地,是故无次第。

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声闻法中略说。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九相义第三十五

【经】

「九相:胀相、坏相、血涂相、脓烂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烧相。」

【论】

问曰:

应当先习九相离欲,然后得诸禅;何以故诸禅定后,方说九相?

答曰:

先说果报,令行者心乐。九相虽是不净,人贪其果报,故必习行。

问曰:

行者云何观是胀相等九事?

答曰:

行者先持戒清净,令心不悔故,易受观法,能破淫欲诸烦恼贼。观人初死之日:辞诀言语,息出不反,奄忽已死;室家惊恸,号哭呼天,言说方尔,奄便那去!气灭身冷,无所觉识。此为大畏,无可免处。譬如劫尽,火烧无有遗脱。如说:

「死至无贫富, 无懃修善恶,
无贵亦无贱, 老少无免者。
无祈请可救, 亦无欺诳离,
无捍挌得脱, 一切无免处!」

死法名为永离恩爱之处,一切有生之所恶者;虽甚恶之,无得脱者。我身不久,必当如是,同于木石,无所别知。我今不应贪着五欲,不觉死至,同于牛羊;牛羊禽兽,虽见死者,跳腾哮吼,不自觉悟。我既得人身,识别好丑,当求甘露不死之法。如说:

「六情身完具, 智鉴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能。
禽兽亦皆知, 欲乐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与彼亦何异!
三恶道众生, 不得修道业;
已得此人身, 当勉自益利!」

行者到死尸边,见死尸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心生厌畏;我身亦当如是;未脱此法,身中主识役御此身、视听、言语、作罪、作福,以此自贵,为何所趣?而今但见空舍在此!是身好相,细腰姝媚,长眼直鼻,平额高眉,如是等好,令人心惑;今但见膖胀,好在何处?男女之相亦不可识。作此观已,呵着欲心,此臭屎囊膖胀可恶,何足贪着?

死尸风热转大,裂坏在地,五藏、屎尿、脓血流出,恶露已现。行者取是坏相,以况己身:「我亦如是,皆有是物,与此何异?我为甚惑,为此屎囊、薄皮所诳;如灯蛾投火,但贪明色,不知烧身。已见裂坏,男女相灭,我所著者,亦皆如是。」

死尸已坏,肉血涂漫。

见杖楚死者,青瘀、黄、赤、或日曝瘀黑;具取是相,观所著者,若赤白之色,净洁端正,与此何异?

既见青瘀黄赤,鸟兽不食,不埋不藏,不久脓烂,种种虫生。行者见已,念此死尸本有好色,好香涂身,衣以上服,饰以华彩;今但臭坏,脓烂涂染,此是其实分;先所饰彩,皆是假借。

若不烧不埋,弃之旷野,为鸟兽所食。乌挑其眼,狗分手脚,虎狼刳腹,分掣爴裂。残藉在地,有尽不尽。行者见已,心生厌想,思惟:「此尸未坏之时,人所著处;而今坏败,无复本相,但见残藉,鸟兽食处,甚可恶畏。」

鸟兽已去,风日飘曝,筋断骨离,各各异处。行者思惟:「本见身法,和合而有身相,男女皆可分别;今已离散,各在异处,和合法灭,身相亦无,皆异于本,所可爱着,今在何处?」

身既离散,处处白骨,鸟兽食已,唯有骨在;观是骨人,是为骨相。

骨相有二种:一者、骨人筋骨相连,二者、骨节分离。筋骨相连破男女、长短、好色、细滑之相;骨节分离,破众生根本实相。

复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净者,久骨白净,无血无腻,色如白雪;不净者,余血涂染,腻膏未尽。

行者到尸林中,或见积多草木,焚烧死尸,腹破眼出,皮色燋黑,甚可恶畏。须臾之间,变为灰烬。行者取是烧相,思惟:「此身未死之前,沐浴香华,五欲自恣;今为火烧,甚于兵刃!此尸初死,形犹似人,火烧须臾,本相都失。一切有身皆归无常;我亦如是。」

是九相,断诸烦恼,于灭淫欲最胜;为灭淫欲故,说是九相。

问曰:

无常等十想,为灭何事故说?

答曰:

亦为灭淫欲等三毒。

问曰:

若尔者,二相有何等异?

答曰:

九相为遮未得禅定,为淫欲所覆故;十想能除灭淫欲等三毒。

九相如缚贼;十想如斩杀。

九相为初学;十想为成就。

复次,是十想中,不净想摄九相。

有人言:十想中,不净想、食不净想、世间不可乐想,摄九相。

复有人言:十想、九相;同为离欲,俱为涅盘,所以者何?

初死相,动转、言语须臾之间,忽然已死;身体膖胀,烂坏分散,各各变异,是则无常。

若着此法,无常坏时,是即为苦。若无常苦、无得自在者,是则无我。不净、无常、苦、无我,则不可乐,观身如是。

食虽在口,脑涎流下,与唾和合成味,而咽与吐无异,下入腹中,即是食不净想。

以此九相观身无常,变异,念念皆灭,即是死想。

以是九相厌世间乐,知烦恼断,则安隐寂灭,即是断相。

以是九相遮诸烦恼,即是离想。

以是九相厌世间故,知此五众灭,更不复生,是处安隐,即是尽想。

复次,九相为因,十想为果。是故先九相,后十想。

复次,九相为外门,十想为内门,是故经言:「二为甘露门:一者、不净门,二者、安那般那门。」

是九相,除人七种染着:

或有人染着色:若赤、若白、若赤白、若黄、若黑。

或有人不着色,但染着形容:细肤、纤指、修目、高眉。

或有人不着容、色,但染着威仪:进、止、坐、起、行、住、礼拜、俯仰、扬眉、顿睫、亲近、按摩。

或有人不着容、色、威仪,但染着言语、软声、美辞、随时而说,应意、承旨,能动人心。

或有人不着容、色、威仪、软声,但染着细滑、柔肤软肌,热时身凉,寒时体温。

或有人皆着五事。

有人都不着五事,但染着人相,若男若女。虽得上六种欲,不得所著之人,犹无所解,舍世所重五种欲乐而随其死。

死相多除威仪、语言爱。

膖胀相、坏相、噉相、散相,多除形容爱。

血涂相、青瘀相、脓烂相,多除色爱。

骨相、烧相,多除细滑爱。

九相除杂爱,及所著人爱。

噉相、散相、骨相偏除人爱;噉残离散白骨中,不见有人可着。

以是九相观离爱心,瞋痴亦微薄。不净中净颠倒,痴故着是身。今以是九相,披析身内,见是身相,痴心薄;痴心薄则贪欲薄;贪欲薄则瞋亦薄。所以者何?人以贪身故生瞋,今观身不净,心厌故不复贪身,不贪身故,不复生瞋。

三毒薄故,一切九十八使山皆动,渐渐增进其道,以金刚三昧,摧碎结山。九相虽是不净观,依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臭尸,溺人依以得渡。

问曰:

是九相有何性?何所缘?何处摄?

答曰:

取相性,缘欲界身,色相阴摄,亦身念处少分;或欲界摄,或初禅、二禅、四禅摄——未离欲、散心人得欲界系,离欲人心得色界系。

膖胀等八相,欲界、初禅、二禅中摄;净骨相,欲界、初禅、二禅、四禅中摄。三禅中多乐故,无是相。

是九相,是开身念处门,身念处开三念处门,是四念处开三十七品门,三十七品开涅盘城门,入涅盘,离一切忧恼诸苦,灭五阴因缘生故,受涅盘常乐。

问曰:

声闻人如是观,心厌离,欲疾入涅盘;菩萨怜愍一切众生,集一切佛法,度一切众生,不求疾入涅盘故,观是九相,云何不堕二乘证?

答曰:

菩萨于众生心生怜愍,知众生以三毒因缘故,受今世、后世身、苦痛。是三毒终不自灭,亦不可以余理得灭;但观所著内外身相,然后可除。以是故,菩萨欲灭是淫欲毒故,观是九相。如人怜愍病者,合和诸药以疗之;菩萨亦如是,为着色众生,说是青瘀相等,随其所著,分别诸相,如先说——是为菩萨行九相观。

复次,菩萨以大慈悲心,行是九相,作如是念:「我未具足一切佛法,不入涅盘,是为一法门,我不应住此一门,我当学一切法门。」以是故,菩萨行九相无所妨。

菩萨行是九相,或时厌患心起;「如是不净身可恶可患,欲疾取涅盘。」尔时,菩萨作是念:「十方诸佛说:一切法相空,空中无无常,何况有不净!但为破净颠倒故习此不净,是不净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皆归空相;我今不应取是因缘和合生无自性不净法,欲疾入涅盘。」

经中亦有是说:「若色中无味相,众生不应着色;以色中有味故,众生起着。若色无过罪,众生亦无厌色者;以色实有过恶,故观色则厌。若色中无出相,众生亦不能于色得脱;以色有出相故,众生于色得解脱。」味是净相因缘故,以是故,菩萨不于不净中没、早取涅盘。

九相义,分别竟。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念义第三十六之一

【经】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论】

问曰:

何以故九相次第有八念?

曰:

佛弟子于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善修九相,内、外不净观,厌患其身,而作是念:「我云何担是底下不净屎尿囊?」自随懎然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来恐怖之,欲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为说八念。如经中说:

「佛告诸比丘:若于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在中思惟,若有怖畏,衣毛为竖,尔时当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乃至婆伽婆;恐怖则灭。

「若不念佛,当疾念法:佛法清净,巧出善说,得今世报,指示开发,有智之人心力能解。如是念法,怖畏则除。

「若不念法,则当念僧:佛弟子众修正道,随法行。僧中有阿罗汉向、阿罗汉,乃至须陀洹向、须陀洹,四双八辈;是佛弟子众应供养,合手恭敬,礼拜、迎送,世间无上福田。作如是念僧,恐怖即灭。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与阿修罗鬪,在大阵中时,告诸天众:汝与阿修罗鬪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恐怖即灭。

「若不念我幢,当念伊舍那天子(帝释左面天王也)宝幢,恐怖即除;若不念伊舍那宝幢,当念婆楼那天子(右面天子)宝幢,恐怖即除。」

以是故,知为除恐怖因缘故,次第说八念。

问曰:

经中说三念因缘除恐怖,五念复云何能除恐怖?

答曰:

比丘自念布施、持戒功德,怖畏亦除。所以者何?若破戒心,畏堕地狱;若悭贪心,畏堕饿鬼及贫穷中。自念我有是净戒、布施,若念净戒、若念布施,心则欢喜,作是言:「若我命未尽,当更增进功德;若当命终,不畏堕恶道!」以是故,念戒施亦能令怖畏不生。

念上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报,此诸天以福德因缘故生彼,我亦有是福德。以是故,念天亦能令怖畏不生。

十六行念安那般那时,细觉尚灭,何况恐怖麁觉?

念死者,念五众身,念念生灭,从生已来,常与死俱,今何以畏死?

是五念,佛虽不说,亦当除恐怖。所以者何?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则难,自念己事以除恐怖则易,以是故佛不说。

问曰:

云何是念佛?

答曰:

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实智能,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无错谬,麁细、多少、深浅,皆无不实;皆是实故,名为「多陀阿伽度」。

亦如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于众生中起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得诸法相,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多陀阿伽度」。

如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黑闇;心出智能光明,破众生无明闇冥;功德、名闻亦遍满十方,去至涅盘中;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

有如是功德故,应受一切诸天、世人最上供养,是故名「阿罗呵」。

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实说」,如「来」如「去」故,「应受」最上供养?以佛得「正遍智能」故;「正」名诸法不动不坏相,「遍」名不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无余不尽,是名「三藐三佛陀」。

是正遍智能,不从无因而得,亦不从无缘得;是中依智慧、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能。智能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能;持戒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身业、口业清净随意行已——是故名「鞞阇遮罗那三般那」。

若行是二行得善去,如车有两轮;善去者,如先佛所去处,佛亦如是去,故名「修伽陀」。

若有言佛自修其法,不知「我」等事。以是故知世间,知世间因,知世间尽,知世间尽道故,名为「路迦惫」。

知世间已,调御众生,于种种师中最为无上,以是故名「阿耨多罗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能以三种道灭三毒,令众生行三乘道,以是故名「贳多提婆魔[/]舍」。

若有言:以何事故能自利益无量?复能利益他人无量?佛一切智能成就故,过去、未来、现在,尽不尽,动不动,一切世间了了悉知故,名为「佛陀」。

得是九种名号,有大名称,遍满十方,以是故名为「婆伽婆」。

经中佛自说如是名号,应当作是念佛。

复次,一切种种功德,尽在于佛。

佛是劫初转轮圣王摩诃三磨陀等种,阎浮提中智能威德,诸释子中生,贵性憍昙氏。

生时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王持宝盖、释提桓因以天宝衣承接,阿那婆蹋多龙王、婆伽多龙王以妙香汤澡浴。

生时地六种动,行至七步,安详如象王,观视四方,作师子吼:我是末后身,当度一切众生!

阿私陀仙人相之,告净饭王:

是人足下千辐轮相,指合缦网,当自于法中安平立,无能动、无能坏者。

手中德字,缦网庄严,当以此手安慰众生,令无所畏。

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顶,青色光明从四边出。

头中顶相无能见上,若天、若人无有胜者。

白毫眉间跱,白光踰颇梨。

净眼长广,其色绀青。

鼻高直好,甚可爱乐。

口四十齿,白净利好。

四牙上白,其光最胜。

唇上下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

舌薄而大,软赤红色,如天莲华。

梵声深远,闻者悦乐,听无厌足。

色好妙,胜阎浮檀金。

大光周身,种种杂色,妙好无比。

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

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

复次,佛身功德,身力胜于十万白香象宝,是为父母遗体力;若神通功德力,无量无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内有无量佛法功德故,视之无厌。见佛身者,忘世五欲,万事不忆;若见佛身一处,爱乐无厌,不能移观。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

复次,佛持戒具足清净,从初发心修戒,增积无量,与怜愍心俱,不求果报,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不杂诸结使,但为自心清净、不恼众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时,戒得具足。应如是念佛戒众。

复次,佛定众具足。

问曰:

持戒以身、口业清净故可知;智能以分别说法,能除众生疑故可知;定者余人修定尚不可知,何况于佛,云何得知?

曰:

大智能具足故,当知禅定必具足。譬如见莲华大,必知池亦深大;又如灯明大者,必知苏油亦多;亦以佛神通变化力无量无比故,知禅定力亦具足;亦如见果大故,知因亦必大。

复次,有时佛自为人说,我禅定相甚深。如《经》中说:「佛在阿头摩国林树下坐,入禅定。是时大雨雷电霹雳,有四特牛、耕者二人,闻声怖死;须臾便晴,佛起经行。有一居士礼佛足已,随从佛后,白佛言:『世尊!向者雷电霹雳,有四特牛、耕者二人,闻声怖死,世尊闻不?』

「佛言:『不闻!』

「居士言:『佛时睡耶?』

「佛言:『不睡!』

「问曰:『入无心想定耶?』

「佛言:『不也!我有心想,但入定耳。』

「居士言:『未曾有也!诸佛禅定大为甚深,有心想在禅定,如是大声觉而不闻。』」

如余经中,佛告诸比丘:「佛入、出诸定,舍利弗、目揵连尚不闻其名,何况能知!」何者是?如三昧王三昧、师子游戏三昧等;佛入其中,能令十方世界六种震动,放大光明,化为无量诸佛,遍满十方。

阿难一时心生念:「过去然灯佛时,时世好,人寿长,易化度;今释迦牟尼佛时世恶,人寿短,难教化;佛事未讫而入涅盘耶?」清旦以是事白佛已;日出,佛时入日出三昧,如日出光明照阎浮提;佛身如是,毛孔普出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一一光中出七宝千叶莲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皆放无量光明;一一光中皆出七宝千叶莲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是诸佛等遍满十方恒河沙等世界,教化众生:或有说法,或有默然,或以经行,或神通变化,身出水、火。如是等种种方便,度脱十方五道众生。阿难承佛威神,悉见是事。佛摄神足,从三昧起,告阿难:「见是事不?闻是事不?」阿难言:「蒙佛威神,已见、已闻!」佛言:「佛有如是力,能究竟佛事不?」阿难言:「世尊!若众生满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佛寿一日,用如是力,必能究竟施作佛事。」阿难叹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法无量不可思议!」

以是故,知佛禅定具足。

复次,佛慧众具足。从初发心,于阿僧祇劫中,无法不行,世世集诸功德,一心专精,不惜身命以求智能,如萨陀波仑菩萨。

复次,以善修大悲智能故,具足慧众,余人无是大悲,虽有智能不得具足。大悲欲度众生,求种种智能故,及断法爱,灭六十二邪见,不堕二边:若受五欲乐,若修身苦道;若断灭,若计常;若有、若无等,如是诸法边。

复次,佛慧无上,彻鉴无比,从甚深禅定中生故,诸麁细烦恼所不能动故;善修三十七品、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等诸功德故,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得无碍不可思议解脱故,佛慧众具足。

复次,能降伏外道大论议师,所谓忧楼频蠡、迦叶、摩诃迦叶、舍利弗、目揵连、萨遮尼揵子、婆蹉首罗、长爪等。大论议师辈皆降伏,是故知佛慧众具足。

复次,佛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见是语言多故,知智能亦大。譬如一居士,清朝见大雨处,语众人言:「昨夜雨龙,其力甚大!」众人言:「汝何以知之?」答言:「我见地湿、泥多,山崩、树折,杀诸鸟兽,以此故知龙力为大。」佛亦如是,甚深智慧,虽非眼见,雨大法雨,诸大论议师及释梵天王皆以降伏,以是可知佛智能多。

复次,诸佛得无碍解脱故,于一切法中智能无碍。

复次,佛此智能皆清净,出诸观上;不观诸法常相、无常相,有边相、无边相,有去相、无去相,有相、无相,有漏相、无漏相,有为相、无为相,生灭相、不生灭相,空相、不空相,常清净无量如虚空,以是故无碍。

若观生灭者,不得观不生灭;观不生灭者,不得观生灭。若不生灭实,生灭不实;若生灭实,不生灭不实。

如是等诸观皆尔,得无碍智故,知佛慧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众具足。佛解脱诸烦恼及习,根本拔故,解脱真不可坏,一切智能成就故,名为无碍解脱。成就八解脱,甚深遍得故,名为具足解脱。

复次,离「时解脱」及「慧解脱」故,便具足成就「共解脱」。成就如是等解脱故,名具足解脱众。

复次,破魔军故得解脱,离烦恼故得解脱,离遮诸禅法故得解脱,于诸禅定入出自在无碍故。

复次,菩萨于见谛道中,得深十六解脱:

一、苦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苦谛断十结尽,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道比智。

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脱:

一、或比智或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断无色界三思惟结故,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第十八尽智相应有为解脱;及一切结使尽,得无为解脱。

如是诸解脱和合,名为解脱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知见众具足。解脱知见众有二种:

一者、佛于解脱诸烦恼中,用尽智自证知,知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是为尽智解脱知见众。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修道已不复更修,是为无生智解脱知见众。

二者、佛知是人入空门得解脱,是人无相门得解脱,是人无作门得解脱;是人无方便可令解脱,是人久久可得解脱,是人不久可得解脱,是人实时得解脱;是人软语得解脱,是人苦教得解脱,是人杂语得解脱;是人见神通力得解脱,是人说法得解脱;是人淫欲多,为增淫欲得解脱;是人瞋恚多,为增瞋恚得解脱;如难陀、沤楼频螺龙是。如是等种种因缘得解脱,如法眼中说。

于是诸解脱中了了知见,是名解脱知见众具足。

复次,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无量不可思议诸功德,是名念佛。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有报,无漏者无报。三根相应:乐、喜、舍根。行得,亦果报得:行得者,如此间国中,学念佛三昧;果报得者,如无量寿佛国人,生便自然能念佛。

如是等,如《阿毘昙》中广分别。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一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