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91 [cf. No. 672]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并序(〔宋、时〕)
东都沙门(宝臣)述
达磨西来。本自不立文字。楞伽东付。以印传佛心宗。虽丛林此话大行。而衲子犹患幽眇。粤有实叉难陀大德。出于李唐久视年间。互收三翻之品题。证足一经之妙理。方诸前古。文敷畅而义昭然。直使后来。力不劳而功必倍。当时称为大备。诂释未见其人。(宝臣)辄集数注之旧书。移作七轴之新说。补苴罅漏。考实阙疑。正为农马知专。敢効珍珠自衒。庶学道之士尽观其致焉。
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
盖闻摩罗山顶。既最崇而最严。楞伽城中。实难往而难入。先佛弘宣之地。曩圣修行之所。爰有城主。号罗婆那。乘宫殿以谒 尊颜。奏乐音而祈妙法。因鬘峯以表兴。指藏海以明宗。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洞明深义。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绝去来之二途。离断常之双执。以第一义谛。得最上妙珍。体诸法之皆虚。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别。等生死与涅盘。大慧之问初陈。法王之旨斯发。一百八义。应实相而世离间。三十九门。破邪见而宣正法。晓名相之并假。袪妄想之迷衿。依正智以会如如。悟缘起而归妙理。境风既息。识浪方澄。三自性皆空。二无我俱泯。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原此经文。来自西国。至若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弘(刘宋初译四卷本)。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后魏次译十卷本)。朕虔思付嘱。情切绍隆。以久视元年岁次庚子林钟纪律炎帝司辰。于时避暑箕峯。观风颖水。三阳宫内。重出斯经。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三藏沙门于阗国僧实叉难陀大德。大福先寺僧复礼等。并名追安远。德契腾兰。袭龙树之芳猷。探马鸣之秘府。戒香与觉花齐馥。意珠共性月同圆。故能了达冲微。发挥奥赜。以长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缮写云毕。自惟菲薄。言谢珪璋。顾四辨而多惭。瞻一乘而罔测。难违缁俗之请。强申翰墨之文。词拙理乖。弥增愧恧。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破重昏之暗。传灯之句不穷。演流注之功。涌泉之义无尽。题目品次。列于后云。
大乘入楞伽经 题标说经之所。曰楞伽者。此云难往也。谓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游空夜叉所居。此城在摩罗山顶。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入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焕然明白。此经直为上根。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权教修空菩萨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便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言经者。梵音修多罗。此云契经也。契谓契法契机。若独契其法。则法不应机。独契其机。则机不达法。经谓常也。以贯摄为义。显乎前圣后圣所说皆然故言常。持谛理而不忘故云贯。总群生而教之故曰摄。又云如织经焉。纬而成之。在乎其人。
大唐三藏于阗国实叉难陀译 按唐敬爱寺译经沙门智严所注。此经刘宋译本。其首序云。梵文广略。通有三本。广本十万颂。次本三万六千颂。略本四千颂。此方前后凡四译。皆是略本四千颂文。一本旧阙。大藏中现存三本者。刘宋元嘉十二年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于金陵草堂寺。译成四卷。唯一品来文未足。题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在身字凾)。二者后魏三藏菩提流支。延昌二年。于洛阳汝南王宅及邺都金华寺。兼补阙文。凡三品经译成一十卷。分为十八品。题曰入楞伽经(在发字凾)。三者唐久视初。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沙门复礼等。既译毕华严新经(八十卷者是)。而见此经前译两本烦略未驯。意重润色以广流通。续奉诏再译。遂于嵩岳天中兰若。会三本文(上二本并一梵本)。勒成七卷。凡一十品。题曰大乘入楞伽经(在四字函)。故御制序云。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弘。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今此注者。正释唐本。仍将流支所译余八品题。如次间入注文。经中亦成一十八品。庶知文有始终。理无二致。读者易晓 或谓。学者以为达磨所指唯四卷。较诸七轴之多。且易为力。殊不知首经初译。文字简古。首尾文阙。洪儒硕德。尚且病其难于句读。序引题跋。自有明文(苏东坡元丰间。为张文定公写此经四卷本自作跋云。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蒋颖叔为首序亦云。之奇常苦楞伽经难读。则余人可知)。斯经参同三本。得其纯全句义昭著。试发而读之。则知思过半矣。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自下正释经文义。分为三。谓序正流通也。此品即序分。从问答品。讫广重颂。凡十七品。名正宗分。最后一颂。名流通分。初四卷本。此一品经全阙。独首有六行余文。以为略序。言罗婆那者。未见正译。即夜叉王也。劝请如来入宝山中说自证法。复请大慧菩萨而为启问之首。故言劝请。言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是经总四千颂。有一十八品。此品建初。故云第一。
如是我闻 举所闻之法体也。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从佛闻。故佛地论云。传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此总合释信闻也若离释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经无丰约。非信不阶。故称如是。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又云。如者当理之言。智者无非之称。今则云。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无有外之真故。空而非断。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对破权宗邪宗。以彰中道。故云如是 我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于未闻。若有言而不传。即为虚设。不在能说。贵在能传。故次明我闻也。我即文殊阿难。五蕴假者。云何称我。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分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是后二。无前二种凡外计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尔。若约此经旨趣。即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而闻真俗无碍之法门也。
一时佛 言一时者。时成就也。时者亦随世假立时分也。一者拣异余时。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备举。一言略周。故云一时。即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佛者主成就也。梵音佛陀。此云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起信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觉。然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自他理圆称之为满。故知有念即不名觉。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又云。若有众生。能觉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
住大海滨摩罗山顶楞伽城中 此处成就也。真身无在而无不在。故次辨之。言大海滨摩罗山顶者。通举说处也。此山在大海中。高五百由旬。非神足力。皆不能到。楞伽者。别举说场也。此云难往。义见前题。言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也。今处城中。说自证法中道义也。
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众成就也。从假入空观。偏破生死。即先列声闻也。从空入假观。偏破涅盘。即后列菩萨也。二边既离。则中道现前。大比丘者。具五义故。一名怖魔。二名乞士。三名破恶。四名净命。五名名字僧。大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也。菩提此云觉。即所求佛果。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化众生。又云此求菩提之有情也。俱者一时一处也。是谓六义圆成。三疑顿息。
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远(至)为其上首 此赞菩萨德也。摩诃大也。言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者。是四妙门。摄世出世一切诸法。下正宗分。备明此义也。悉已通达者。言诸菩萨悉已究竟通达此法无碍也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者。谓三界依正迷悟生死境界。唯是自心现义。诸菩萨善能如实了知。不从外得也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者。谓游戏自心所现无量自在解脱。三昧正受。六通十力也。曰游戏者何也。谓已得无量自在。既神且通。忘已任物。彼此无滞。则处处有乐。故曰游戏也 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者。谓随众生心。即是自心现境界中。众生既殊。心色亦异。随类示现。方便调伏也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者。是皆行穷十地。蒙灌顶加。言位尊也。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为其上首者。谓有大神德。从异方来。上首菩萨具大智能。故云大慧。上通明证信序竟。
尔时世尊于海龙王宫说法(至)开示此法 从此至品终。别明发起序也。言世尊者。谓具上如来等九号。为世所尊也。梵谓色界梵王。释即帝释。为欲界主。护世谓四天王。诸天龙等者。即天龙八部也。如来即诸法如义。应正等觉者。谓正觉即自心如理智。妙观真谛也。等觉即自心如量智。遍观俗谛也。是谓佛佛祖祖。唯以自一念心。照真达俗。成无上觉。故云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也。余义如文可知。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至)于长夜中得大饶益言夜叉王承佛神力。见海波浪不能现像。观其众会。如来藏识真如性海。亦复如是。为于无明境界风动。转识浪生。不能发现无边德用。即起欢喜心。当诣请佛入此城中发扬是事。令诸众生无明风息识浪不生。心海澄清无德不现也。
作是语已即与眷属(至)于中说偈而赞佛曰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至)一心愿听法 大青因陀罗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是夜叉等所持乐器。皆是此宝。而又间错以琉璃等宝。缠裹以无价上衣。音声美妙节奏相和。中说三偈而赞于佛。初一偈上三句正赞所证真心自性。是诸法藏。从本已来。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无二我执。离五见垢。唯佛与佛乃能证知。第二一偈赞请佛入城。上三句如次赞三身。第四一句正请。第三一偈叙昔佛菩萨皆曾住此城。世尊亦应尔。我等愿听法。
尔时罗婆那楞伽王(至)复以歌声而说颂言世尊于七日住摩竭海中(至)唯愿哀纳受 时罗婆那王。上以乐音赞请佛。此复以歌声说偈请佛者。表情无情同也。对佛称已名。我是罗剎王十首罗婆那者。谓罗剎王。表诸众生根本无明郎主也。十首表利钝十使由无明生。是一切尘劳烦恼之首也。愿佛摄受我所有诸众生。我宫殿彩女。乃至身给侍。唯愿哀纳受等。如经自明。大意即表能达无明实性即是佛性。内外尘劳。一切烦恼。自然随顺正遍知觉。故云给侍纳受也。言以都咤迦音及喻娑剌那者。未见正译。摩诃衍者。此云大乘。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至)作是语已默然而住佛语夜叉王。许受彼请。故默然而住。
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至)甚深之法言佛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甚深法要。
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至)而劝请言我今请大士奉问于世尊(至)一切诸过失 彼王复供养大慧菩萨。请为我等及诸菩萨。奉问如来自证智法。离诸过失。入佛智地。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至)皆于空中隐而不现言如来以神通力。复于彼山。化现如上依正重重无尽境界。乃至空中隐而不现。一如华严会中。弥勒弹指。楼阁门开。善财入已。见彼庄严大楼阁中。而有无尽百千楼阁。广大庄严。亦复如是。彼无尽百千楼阁中。一一各有无尽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乃至从三昧起。忽然不见。此二皆表超情离见。广大自在。无障碍法界也。即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更互庄严。尘尘悉遍含法界。相入相即。无尽重重。令其悟修圆明证入矣。
罗婆那王唯自见身(至)为如烟焰旋火轮耶诸法既隐。楞伽王唯见自身。住本宫中。此明不离当处也。作是思惟。即起寻伺观也。谛观诸法。谁说谁听。为是何物。觅诸法相。了不可得。
复更思惟一切诸法(至)不起分别是则能见复更思惟。正念观察。得如实观。了诸法性。无能无所。无见无闻。是名真实见也。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至)入如来藏趣于佛地此明夜叉王。由如实观。寻即开悟。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智也。所谓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者。言迷悟多岐。亦无别法。迷时迷境为物。悟时了境即心。悟即觉迷。非别有一悟而从外来。故云不随他悟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臆度邪解者。谓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若作胜解即堕群邪。唯以善巧智观察。即无胜解之心耳。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者。谓既如实悟。复达善巧方便。则诸地始终。永无委曲相也。故乐远离心识妄见。直趣佛地。三相续义。如下广明。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至)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言夜叉王既开悟。虚空宫殿。为之赞可。言应如是学应如是见。如是者。随顺如实之辞也。许其此学此见皆如实故。诸佛如来见一切法。亦同如是见也。前来既以化境为说法。此复以宫殿为赞可何也。岂非发真归源。虚空宫殿。自然消殒。色空依正。同一法界。讵能尔也。
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至)亦不应住六定等中此明种种劝其离异见。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谓若异此如实之见。则为断灭见也。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者。言自证法。非心意识境界。故当远离之。勤观察者。当如理观察一切法性也。应修内行者。当潜行密用也。莫着外见者。即下所谓二乘外道句义境界也。围陀诸见者。即外道婆罗门。遵奉梵天所说四围陀书。可十万偈。咸口相传。不书皮贝。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者。即外道异计。欣厌六行伏惑等定也。如一种外道。计第四禅无想一天为涅盘。而于欲界。修无想定。厌下三禅及于欲界为苦麁障。欣上无想天是净妙离。故得下三禅及欲界惑伏而不行。命终即生无想异熟。经五百劫。还即堕落流转生死。如是等六行伏惑邪定。皆不应住耳。
若能如是即是如实(至)于性空中乱想分别言若不着二乘外道诸见。方能如实修行。摧破他论恶见。及舍我执等。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者。即四智转八识也。入如来自证地者。言与诸佛同得同证也。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者。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净持简择故。又以无境可动。名为正定。无物可受名为正受。三摩钵底。此云等至。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至胜位故。此法宜善修也。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取著者。求那此云功能。谓外道执有我相。及四大蕴界处。有实功能。取着色声香味触法。及二乘见有十二缘。不了性空。于中乱想分别。故劝于此莫生外道取着。及二乘妄想也。
楞伽王此法殊胜(至)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所谓此法者何法。为自心住无分别法也。殊胜非昧劣法。方能成就自证圣智也。于诸有中受上妙生者。谓能证此殊胜法。必能于诸有中。上品受生。不趣下劣也。所谓破无明翳。灭识波浪者。无明能障蔽慧目。业识波浪。能鼓动心源。此大乘行能破灭之。识性二义者。为外道既执着我见。于异论中。不能演说离见识性法非法义也。汝先见佛如是思惟者。言夜叉王。汝先见佛。能如实思惟此义。乃是真见佛之见也。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至)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言夜叉王复念愿得重见如来。佛即知含当悟深法。复现其身。令所化事如本不异。彼遍一切。无尽重重。时十首王。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遶。说自觉圣智所证之法。亦见一切佛剎。如是等事。与前无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至)楞伽山顶欣然大笑此明如来普观众会。欲为说法。言慧眼非以肉眼者。为肉眼碍而非通故。不能普观。故以慧眼观之。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光明者。如来凡放光必表法。非苟然也。今此会。眉间七处俱放光明。岂非表圆明中道。离遍计依他。成就众德乎。时虚空中释梵诸天。遥见如来坐如妙高楞伽山顶。欣然大笑。笑非无所以也。
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至)观罗婆那念如实法是时菩萨及诸天众。咸念如来何因缘故。欣然而笑。身放光明。入三昧乐。周旋回顾。观夜叉王。疑必有以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诸外道皆不能测言大慧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迷惑执取。为断彼疑。而问于佛。佛叹善哉。为利自他。能起是问。谓夜叉王。曾问过去诸佛是二种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二乘外道。所不能测。既已曾问。今复欲问。未来亦尔。于是二义。果诚不知耶。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至)梵释天等所未曾见 明是时如来知楞伽王欲请问。告其速问。欲解释满其愿。言善知诸地者。即知初地乃至不动善慧法云及佛地也。修习对治证真实义者。即于诸地加功用行。治所治障不遭邪路也。于大宝莲花宫中。三昧水灌其顶者。谓行与佛同。为法王子入灌顶住也。佛复教其起一平等行。及无量差别行。定当得如上所说境界。唯汝楞伽王亲证所能得之。非二乘外道释梵所能见也。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至)汝应问我当为汝说言楞伽王蒙听许。即化妆严供具。所谓种种华香幢幡幰盖璎珞。即庄严诸具。幰即帐属也。又化欲界所有。及过天龙等世间诸佛国土。所有乐器。以为供养。表其敬法也。复于虚空中。雨诸供养。从空而下。表其请法谦下恭敬也。言过去如来已为我说者。明三世如来同一法也。世尊。变化如来所说二义。非根本佛说者。谓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故欲世尊根本佛为说也。世尊告言。当为说二义也。
时夜叉王更着种种(至)法性如是云何可舍此正问如来法与非法二义。云何可舍也。前以庄严具供养。此复以庄严具。严身何也。此表进问威仪不敢轻易。余义经文自明。
尔时佛告楞伽王言(至)无量差别外法如是此正答前问。如来先举瓶等无常。及焰火性种子生芽三喻以明法与非法差别之相。使其易明。
内法亦然谓无为缘(至)当知悉是相分别故此举三内法合前喻。以无明为缘。合前瓶喻。以诸识。合火性喻。以修观行。合种子喻。然瓶以造作为义。由无明缘。能造根身器界种种不同。火以熏变为义。由诸识。能熏变一切染净诸法差别。种子以发生为义。由修观行。自智发生。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如是法喻。各有以也。是三法总明二义。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至)汝先所问我已说竟 上正答法与非法二义。如经自明。金刚经无着释论即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亦皆破其有无情见令自证入。如大香象摆坏缰锁自在而去耳。言毘钵舍那者。此云观。举观必同修止。止者梵音奢摩他。偏圆诸教。释义不同。大意谓一念称理。摄散归寂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起信论以此二行。合为一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俱。则无能入菩提之道。深密经云。众生被相缚。及为麁重缚。要勤修止观。乃尔得解脱。故天台以止观慈悲。导身口意业及誓愿。为安乐行。是皆以止观为能修。万善为所修也。深密楞严涅盘等经。瑜伽起信止观等论。广明其义。
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至)以如来藏而为境界此言如来复为夜叉王征破种种妄分别见。使其离念寂灭发生正见。言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彼诸如来已为我说。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彼诸佛法皆离分别。乃至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者。此明过现未来三无差别也。如来以智为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乃至离能所分别者。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譬如壁上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此先举喻。次以法合也。又言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月灯中见影。于山谷中闻响。此皆喻众生以自心取自心。于无色像中起色像执。法与非法分别亦尔。若了虚妄寂灭一缘。生自证智。出是非是。则合如来藏妙净明心以为境界。信哉。此品虽目为正宗之发起。即便能了根本无明。入佛知见矣。
大乘入楞伽经问答品第二
将释此品略启五门。一来意二宗趣三解妨难四释名五释文。初来意者。前品序分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此品来也。二明宗趣者。谓一切诸经各自有宗。故先德言承言须会宗。今别明此经宗趣。然下品又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者。斯言遣滞耳。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故知此自性清净圆明真体。德用难思。本来具足悉是一切诸佛众生本所乘之宗。亦是一切。若凡若圣。皆乘此法。到如来地。而为其趣也。但众生不自了知随顺悟入。以诸妄想染污故昏昧劣耳。三解妨难云。梵本既一。何故三师所译品目一多不同答曰天台云。品者或佛自唱。或结集所置。或义译增足。又云夫分经节文悉是先贤兰菊各擅其美。后生不应是非竞诤。无三益。丧一道。三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悉檀也。是故当知品目离合。或一或多皆方便故。四释品名者。谓此正宗首品。是一经大位总问答也。从集一切法品。初诸识章讫断食肉。凡十四品。名别问答也。谓大慧首以一百八句。同为一结。总问如来。如来一一牒领所问。随句答之。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乃至一百八句。皆以非字答之。欲其离念入心真如门也。故云问答品。次经文下即正释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曲躬恭敬而说颂言摩帝此云慧也。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即西域仪也。表荷担佛法。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自下八颂总叹佛德也。言世间者。众生世间也。叹佛了众生虚假。如空中花故无起灭。谓如来正智观察。不得此众生为有为无。故无缘大悲任运而起。若计有众生而起悲者。名爱见悲也。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者。五蕴世间也。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也。法既如幻。心识亦亡。此叹如来观法如幻以成大悲也。
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总言情器世间也妄计有色。色坏名断。又计有识。识更受生名常。佛知世间如梦所见。即无色识可计断常。是叹如来了二见如梦以成大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烦恼者。烦恼障也。尔焰者。所知障也。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了二空。障元无有。此叹如来达人法二空。二障清净以成大悲也。问既人法空寂。二障元无。如来云何而兴大悲。答众生不知此理。故迷妄颠倒流转无极。今令众生悟入斯法。是则真实而兴大悲。故净名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慈也。
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对生死说涅盘。对众生说佛。佛知生死如梦无体。故不住涅盘。知众生如空花不实。故不住佛。譬如有病则说药。无病不得说药。故云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无佛故无能觉。无涅盘故无所觉。有佛无佛。有涅盘无涅盘。乃至有无等二见。悉皆远离。故云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大般若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常尔故。能达是者名称赞佛。
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 离根境相。出凡圣量。是则名见佛。牟尼此云寂静。离见超情孰能赞毁。
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 言远离生者。离相流注二种生也。一本作寂静离生灭。以是观者名为正观。故云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大慧自言有大乘机。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佛为尊中最上也。
时世间解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作是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证之境界世间解者十号之一也。上世间生灭如空花等。是佛自证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以偈问曰 此后凡四十八偈半。问百八句见也。百八种见者。或一句为一问。或两句为一问。或三句为一问。乃至十句为一问。或一句为两问。有广略不同。不可一一如数然此百八门。正问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度众生对治法门是故大慧。举上与摩帝菩萨游诸佛剎所见之事。故下问山海日月等。即五法中名相妄想。下问诸禅解脱等。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上二句问妄计度性。起灭染净。下二句问无明缘起。流转还净。如下二种沙门婆罗门中别答。
云何名佛子及无影次第 问菩萨何故名佛子。及问真实无相法中因何有次第。既有次第何名无相。言无影者。即无相也。但译文变尔。
云何剎土化相及诸外道 问如来在剎土中化众生化相及破诸外道也。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能解 问法本无缚而谁求解。既二俱亡复至何所如下一切法深密义。及解义相中别答。
云何禅境界何故有三乘 上句问诸禅以何为境界下句问佛乘本一因何而有三乘差别。如下四种禅及三乘一乘觉中别答。
彼以何缘生何作何能作 问因缘所起本自无生。若体不生。何有能生因及所作果。如下一切法因缘相中别答。
谁说二俱异云何诸有起 上句问诸外道四句妄见。此即举中二句以该上下。如下离一异俱不俱中别答。下句问云何欲色无色三有起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尽定云何为想灭云何从定觉 上二句问小乘外道四空定。及灭正受。下二句问灭受想定。想受既灭。何因复从定觉。若从定觉。灭义不成。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问禅定所持神通去住自在也。进名为去。持名为住。如下三种意成身中别答。
云何见诸物云何入诸地 问心外无物。云何知见五法三自性等悟入诸地。具诸佛法至如来位。下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差别相中别答。
云何有佛子谁能破三有何处身云何生复住何处 上二句问诸佛子。谁是破三有生死者。下二句问破三有处。及何身破三有。既破三有。复何处生。
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问神通三昧以何而得。此征起修因也。如下诸佛有二种持中别答。
三昧心何相愿佛为我说 上句问三昧心何相。有相非三昧。下一句结请。
云何名藏识云何名意识 此问八识得名所由。下句一本谓云何意及识。如下诸识章别答。
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问诸识生住见相。及灭见相。如下二种生住灭中别答。
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 问既有三乘五姓之异。云何复说唯是心量。如下五种种姓中别答。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无我 问建立有相及无我相。如下建立诽谤中别答。
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 上二句问真谛无。及俗谛有。下二句征问二见何得不起。非有立有名常见。非无立无名断见。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何故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上二句问云何邪正得不相违。如下佛说生灭无常。外道亦说生灭无常中别答。下句问未来有十八部之差别。
云何为性空云何剎那灭 上句问一切法云何性空。如下一切法空无生无二中别答。下句问剎那灭。剎那名念。坏名无常。如下剎那坏相中别答。
胎藏云何起云何世不动 上句问依如来藏而有生死。言胎藏者。与生死胎作藏也。如下为我说阴界入生灭中别答。下句问世间诸法体性生灭。何故不动。
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干城及阳焰乃至水中月 问何故说此五喻。为显诸法本离生灭。兴此喻也。如下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无自性中别答。
云何菩提分觉分从何起 问三十七菩提分法并起处。
云何国土乱何故见诸有 上句问名相妄想法中。云何有国土乱。下句问诸法既无体。云何众生而见诸有。
云何知世法云何离文字 上句问众生云何觉知世法。如下二种觉智中别答。下句问云何诸法性离文字。如下宗趣相中别答。
云何如空花不生亦不灭 问何故说世间如空花不生灭。如下意成法身非生灭中别答。
真如有几种诸度心有几 上句问真如有几种。如下七种第一义中别答。下句问诸度心有几。如下六波罗密中别答。
云何如虚空云何离分别 上句问谁知诸法如虚空。下句问云何离于妄想分别。如下今当说自性分别相已下别答。
云何地次第云何得无影 问诸地次第何得无相。次第当有阶降之殊。如下一切菩萨入灭定次第相续相中别答。
何者二无我云何所知净 如下善观二无我。及净自心现流中。别答此二问。
圣智有几种戒众生亦然 上句问智差别。令舍劣修胜。如下智识中别答。下句问众生性欲非一。如来制戒有几种。
摩尼等诸宝斯并云何出谁起于语言众生及诸物 上二句问宝生所因。下二句问谁起于语言。有情及资具。如下四种言说分别相中别答。
明处与伎术谁之所显示 问五明法及世间伎能谁之所作。五明论者。一名内论。一切佛法是也。二名外论。有四种。谓因论。声论。医方论。工巧论。此五各能生智。故云明处。
伽他有几种长行句亦然 伽他此云讽诵。长即长篇。句或四言五言。
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 问理趣解释几差别。大般若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解深密经应机解释。通说有六。一真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证得理趣。谓于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证已开示众生。此三为本。后三解释。四离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证得。应答彼言。谓不思议。若于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证得真胜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实。六随众生所乐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
饮食共谁作爱欲云何起 问饮食爱欲云何生。净名曰。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云何转轮王及以诸小王云何王守护 问大小诸王及守国法。
天众几种别地日月星宿斯等并是何 问诸天大地及日月星宿。如大集楼炭等经一一广明。
解脱有几种修行师复几 问解脱是无学人。修行即是有学人。各有几种。如下须陀洹差别相中别答。
云何阿阇[卄/梨]弟子几差别 阇[卄/梨]此云教师。门师设教及弟子禀教。
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 问如来及本生因缘各有几种。
众魔及异学如是各有几 魔罗此云能害。凡障善品。能害慧命。皆名为魔。总有四种。谓烦恼魔。死魔。阴魔。天魔。此问诸魔及异学者。欲修行人识生死诸见根本也。
自性几种异心有几差别 如下当善知三自性相别答自性。四因缘眼识转已下别答此心。
云何唯假设愿佛为开演 问云何诸法是妄想假施设量。下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中别答。
云何为风云念智何因起 上句一本作云何空风云。下句问四正念智何因而有。亦云世俗念智。
藤树等行列此并谁能作 问蔓草林木无情之物皆谁作也。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云何象马兽因何而捕取云何卑陋人愿佛为我说 问象马等兽。因何捕取递相杀戮。及问卑陋贱人。何业所致。
云何六时摄云何一阐提女男及不男此并云何生 上句问外道有六节为师。又云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次句问一阐提。如下一阐提中别答。次句问黄门男女。如正法念经所明。
云何修行进云何修行退 问学者修行云何而有进退之异。
瑜珈师有几令人住其中 瑜珈此云相应。谓与一切乘境行果等相应也。如瑜珈师地论五分十七地中所明。
众生生诸趣何形何色相富饶大自在此复何因得 问众生诸趣形相富饶自在之因。
云何释迦种云何甘蔗种 问如来世俗种姓事在他经。略如释迦谱方志等所明。
仙人长苦行是谁之教授 问仙人修苦行。谓得长生。彼师以何法。教授弟子。
何因佛世尊一切剎中现异名诸色类佛子众围绕 问佛于处处应物现形。凡圣围绕。何因如是。
何因不食肉何因令断肉食肉诸众生以何因故食 问食肉制断食肉因缘。如下断食肉中别答。
何故诸国土犹如日月形(至)箜篌细腰鼓 问世界形相差别不同者。明唯心所造故也。华严经云。种子差别故。果实生不同。行业若干故。佛剎种种异。具如世界成就品所明。因陀罗者。即帝释别名也。
云何变化佛云何为报佛真如智能佛愿皆为我说 问佛名义也。随机赴感应化佛。酬其往因名报佛。体性无二真如佛。本觉显照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至)谁当持正法 问卢舍那佛。成菩提界。及问涅盘后谁持正法。略如摩诃摩耶等经。及付法藏传所明。
世尊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问如来住世久近及正法住时分长短。
悉檀有几种诸见复有几 上句问悉檀。此云义宗。下句问世谛诸见。又天台宗有四悉檀。一世界。二对治。三为人。四第一义。故云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无着。
何故立毘尼及以诸比丘 毘尼是戒。比丘于此戒中。分分得解脱也。
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 问世间五通。及出世六通。云何而得。言六通者。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也。此六该三乘人。但深浅明昧有异。世间通无漏尽。虽分得前五。亦唯有漏摄。
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 问七地心量地。谓功用位极也。意该前后。
僧伽有几种云何成破僧 问僧有几种。意明真伪。及问破坏僧令不和合。获大罪报。又或说二种僧。羯磨僧。法轮僧。或说三种僧。和合僧。假名僧。真实僧。或说四种僧。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真实僧也。破坏僧义。如杂心所说。
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 问世出世间医方论也。各有多方。故云广说。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余经有此言。故大慧问之。谓化迹有殊。德体无异。如下四等中别答。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常说实一切唯是心 问如来何不常为众生说真实法。而复为众生说断说常。说我无我。妄想心量法何为也。如下未来世有诸邪智已下别答。
云何男女林诃梨庵摩罗 问世间果实何故不同也。诃梨者呵梨勒果。庵摩罗者阿摩勒果。
鸡罗娑轮围及以金刚山(至)愿佛为我说 轮围亦云铁围。干闼婆者诸天乐神也。后二句总结请也。
尔时世尊闻其所请(至)当次第说即说颂言闻大慧能问如是微妙心法。故赞善哉。诫令审谛。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也。自后凡三十九偈。皆如来为说。
若生若不生涅盘及空相流转无自性 言大慧上正问有为生法无为不生法。涅盘虚空剎那流转法。皆是妄想所现。各无自性。
波罗蜜佛子声闻辟支佛外道无色行 言上所问。正是人及人所行法也。佛子声闻缘觉外道是人。诸波罗蜜是三乘人所行法。无色行是外道所行法。言此人及人所行法。皆以无自性结之。此佛略答之微旨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剎土地 自下八行半偈。是如来次第牒领大慧百八句问也。须弥山在大海中。故言须弥巨海山。牒领上须弥也。巨海者上问中无。洲渚剎土地。领上土地。
星宿与日月天众阿修罗(至)灭及如意足 修罗力。如意足。上问中无。义应有也。
菩提分及道禅定与无量(至)心生起言说 诸蕴及往来。领上众生生诸趣。心生起言说。领上谁起于语言。
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至)众生有无有 大种上无文。一佛。领上迦叶等是我。众生有无有。领上我无我。
象马兽无因云何而捕取(至)伎术诸明处 唯心无境界。领上一切唯是心。余皆牒领上问。
须弥诸山地巨海日月量上中下众生身各几微尘 须弥诸山地已下凡九偈。言大慧既问名相。何以不问诸山大海。日月星宿众生剎土。及由旬。斗斛斤两四大诸根。如是尘量所成。既言我名大慧通达大乘。何故不问此下正微尘积聚数量之名。意为问有不周。又为遣物情计。诸物既积微所成。何有体性。
一一剎几尘一一弓几肘(至)虮羊毛穬麦 言最细微尘名兔毫尘。七兔毫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隙中尘。七隙中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穬麦。七穬麦成一指。一十二指成一搩。两搩成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名一拘楼舍。十拘楼舍名一由旬。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剎。谓此等诸法。皆积微成体。何故不问各具几尘所成。
半斗与一斗是各几穬麦(至)是等各几数 此皆是梵家积斗斛之名。或云千万那由他。名频婆罗。
几尘成芥子几芥成草子(至)云何不问我 此上皆是如来说也。言如是名相亦应问。
云何得财富云何转轮王云何王守护云何得解脱 从此以下凡二十偈。复领大慧所问。财富。领上富饶。
云何长行句淫欲及饮食(至)何因种种味 种种味。上问中无。
女男及不男佛菩萨严饰(至)云何有因作 无因作有因作。领上二俱异。
云何转诸见云何起计度(至)云何起三昧 断诸想。领上云何为想灭。起三昧。领上云何从定觉。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至)及所问非我 无身我。领上无众生。相云何。领上何因建立相。非我。领上成无我。
云何为胎藏及以余支分(至)聪明魔施设 施设。牒上云何唯假设。聪明魔。上问无。
云何树行布是汝之所问(至)汝今咸问我 从初地至七地是有心地。观三界心意识量。此者结上百八问。于余义者。微尘积数等。皆是三界妄想相。是七地所观法。故言云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汝今咸问我。总结所牒文。
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至)佛子应听受 先佛所说。离见相句。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自然远离诸恶见过。亦离世间言所成法都无实义。当为汝说。诫令谛听。故龙胜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诵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常句非常句 自下如来约心真如门答也。言众生于真实无生上。妄起生见。本自非生。故云生句非生句。若有生法可言有常。以生无故则无有常。故云常句非常句。此二句既尔。余诸句类皆以下句遣上句。妄见若无。则真实自现。
相句非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 为成生句相从而来。住异二句。上问中无。本无今有名生。法非凝然名异。法有暂用名住。
剎那句非剎那句(至)恒句非恒句 上无中句。凡有三常。一外道计四大性常。二业习气相续得果不断故常。三如来藏体真常住故常。此三常皆愚夫虚妄见。旧注凡有三常不同。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至)方便句非方便句大烦恼有六。随烦恼二十。上无方便文。
善巧句非善巧句(至)三轮句非三轮句 愿句三轮句。上无文。
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句非有(至)水句非水句如恒河一水四见不同。
弓句非弓句大种句非大种句(至)果句非果句谛句牒上如实句。果句上无文。
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至)相句非相句 相有三种。谓体相标相法相。前是形色体相。次是标相。此则法相。
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至)记句非记句摄受句记句。上无文。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至)味句非味句 味句上无文。
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至)因果句非因果句有为句因果句上无文。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至)种种句非种种句种种句上无文。
演说句非演说句(至)文字句非文字句 住持句。求那译云处句也 上约心真如门。总答一百八句。皆言非者。如马鸣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从本已来。一切染法。及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大慧此百八句(至)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是结劝。诸菩萨等。应当如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举先佛者。皆发明诚信故。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三
释此品有四门。一来意二解妨难。三释名。四释文。初来意者。上品明总问答竟。此下诸品皆别问答。故次来也。二解妨难云。一百八句既已总明。何故下诸品一一别问。词意皆不出总中。岂非繁重乎。答总别该摄。断常之见方销。真俗圆融。去取之情始绝耳。三释名者。论依一心开二门。上品已明心真如门。总摄一切法。此品即明心生灭门。总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论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二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二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乃至三细六麁升沈苦海。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是故十法界中若圣若凡。若因若果。依正染净举在是矣。故名集一切法品。次经文下即正释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从此品讫断食肉凡十四品。明别问答。故品品多云重白世尊。今此首章。即别问答心意识也。谓初剎那识异于木石。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从初剎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喻定。经一剎那。有不可说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者。则有染有净。有生有灭。此识约生灭门中。有几种生住灭(然远劫无始。何名为初耶。谓此即是忽起一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 真如妙性。本自无生。一念随缘。事分起尽。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无明缘成于诸识。生住异灭。此非凡小及因位菩萨智虑所知。故论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二乘智能所觉。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 相续即流注也。一本亦云流注。言流注者。唯目第八识。三相微隐(即业相转相现相也。如起信论所明)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麁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名麁故。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合生七。说名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依前生灭立迷悟依。依后生灭立染净依。后短前长事分二别。即是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也。
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上虽答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未辨何识为生灭。此复言三种相。欲简诸识之中有生灭不生灭者。言真相者。如来藏心在缠不染。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根本无明起静令动。动为业识。即是赖耶极微细相。名为业相。转相者。依前业相。转成能缘及所缘境。生七转识。同名转相。又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如来藏心不可增减。名为真相。亦名真识。然虽三相名殊。同是一心随缘不变之二义也。谓真心不变即随缘。故名转相业相。以随缘即不变故名真相。论云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是不变即随缘也。又云虽有染心恒常不变。是随缘即不变也。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如来上明诸识有三种相。是已处中说故。而此又明诸识广略者。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故也。言广说有八者。一曰眼识了别于色。二曰耳识了别于声。三曰鼻识了别于香四曰舌识了别于味。五曰身识了别于触。六曰意识了别诸法。七曰末那识(此云染污意)恒审思量。唯缘藏识见分。亦名传送识。八曰阿赖耶识(此云藏识)谓此八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不了自心。随妄缘起。于中第八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所缘即境也。色是眼识自分所缘。乃至三境是阿赖耶识自分所缘。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此八识外实无我法。问曰如何变耶。答曰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境。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及外世界色空等法。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法。悟来方知唯心识变。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转八识成四智菩提。安住秘藏。究竟涅盘。故曹溪云。大圆境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其名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即此转识成智义也 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者。求那译本云。略有三种。于现识上加一真识也。若作三种释者。真谓性净本觉。现谓赖耶现识。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亦名分别事识。真谓本觉者。即识实性也。此译即云。现识属赖耶。分别事识属前六识。不言第七者。谓第七末那计内为我。属赖耶。计外为我所属前六识。真即识实性。亦属赖耶净分。是故但云略则唯二。与处中说。数无相滥。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此举喻合以明现识也。谓现识如镜。所现境界如像。故起信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也。又云第八藏识为依止故。转生七识。于中第六造引满业。感总别报。如镜现像。毫厘不差。言总别报者。一谓总报。属第八识。二谓别报。在前六识。且以有漏善业言之。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总报业。由于因中有瞋忍等。于人总报而有妍丑等。名别报业。亦名引满业。即能招第八引异熟果。名为引业。能招第六满异熟果。名为满业。然其引业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识所起。若其满业。能造之思从五识起。虽造满业亦非自能。由意识引方能作故。其第七识唯有俱生惑智二障。业障报障。彼七俱无。虽具四惑。但缘内故。属于有覆无记性摄。则不能造善恶二业。唯前六识起惑造业。业成难逃。感诸异报。如镜现像不漏丝毫。故楞严云。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也。或注此经指第七识而为能造善恶业者。教无明文(唯宗镜录七十三卷首一处因凭古注。而云七识造业。又与本录节次引经论义明诸识处皆相违。断可见也)。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言赖耶现识。及分别事识无异相。皆由最初一念为缘。令真如心不守自性。随缘成有。诸识熏习。更互为因。流转不息。故华严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彼疏释云。言以此者。谓以上八识自为能所熏。展转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又云识外无法亦为无者。故曰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也。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至)戏论习气为因 此又广明诸识生住因也。通而言之。麁细二识皆依无明住地而起。以根本无明。动彼静心而起细识。依此细识转起麁心。故以无明通为其本。若别言之。依无明为因。生三细不相应心。依境界为缘。生三麁相应心。故云麁细二识。各具二因。方得生住。言不思议熏者。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则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言不思议变者。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名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不思议变。胜鬘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者。谓此不思议也。然此熏变。甚微且隐。故所起现识行相微细。于中亦有转识业识。举麁显细。故但云现识。即起信云不相应心 言分别境界者。即是现识所现种种境界。还能动彼心海。起诸事识之浪也。言无始戏论习气者。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戏论习气。无始已来熏习不断。未曾离念。故此境界及妄念戏论。熏动心海种种识生。以妄念及境界。麁而且显。故所起分别事识行相麁显。即起信云相应心也。此谓现识依不思议熏故得生。依不思议变故得住。分别事识依境界故得生。依心海故得住也 上佛言诸识有二种生住灭已下至此。谓无明熏习真如成染缘起也。故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至)是名相灭 自下明若达妄源成净缘起也。言阿赖耶识和合心海中。妄念分别种种习气若灭。即一切根识灭。言一切根者。谓意根起识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名一切根识。即第六意识。及所依第七末那现行识相灭。名相生住灭识灭也。所言种种习气者。约唯识宗。说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果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诸说习气。皆准应知。
大慧相续灭者(至)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言所依因及所缘灭即相续灭者。谓所依无始根本无明习气因灭。及所缘妄境界染法缘灭。即微细流注生住灭识灭也。言所依因。谓无始戏论习气。所缘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者。经自牒释所灭无明。及妄境界为因缘义也。故论云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成自然业。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至)金庄严具亦复如是此引二喻。喻上染净二缘起也。一谓真妄体非一异。二但妄灭而真不亡。义如次文释之。
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至)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若言泥团与微尘实异者。泥团应非微尘所成。而实彼成。故不可言异也。若实不异者。则泥团与微尘应无分别。既其因果麁细有殊。亦不可言一也。
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至)然彼真相不灭 以法合喻。明非一异也。谓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过。然如来藏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过。然藏识真相竟不灭尔。故起信云。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大慧识真相不灭(至)即不异外道断灭戏论如下经云。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故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具分赖耶藏识。是以此藏识中。不生不灭净分真相竟不灭。但生灭染分业相灭也。若真相灭者。藏识实性亦应灭尔若藏识实性灭。则与外道断灭见同。是故论云。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又云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至)即无始相续识灭谓诸外道。见身坏命终。六识不能取境。一生相续识随四大缘离散之时。即计无始相续识永灭。更无业报受生相续。是故名为堕落断见。故下偈云。色识虽转灭。而业不失坏。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若色识转灭。诸业失坏者。是则无生死。亦无常无常。即断常二见亦俱离也。岂同外道妄计断灭耶。
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至)唯说作者为生因故 诸外道说。六根能取境界之六识。执从神我邪因等生不说眼等诸识。从色等因缘生。唯计作者为生因故。故名外道。
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 胜性亦云胜妙。是生梵天之天主也。丈夫即我之别名。自在谓大自在天。及计时节微尘等为能作者。更余异计。如下广说。
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至)缘自性成自性 自下重明染净二缘真妄识体。此七自性。成上妄识生灭身也。谓烦恼体性。能集善恶等业。故名烦恼为集自性。既有集因。必有未来苦果性。故言性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既有形相。即从四大种生。故言大种自性。既有四大。即从因缘所成。故言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然妄无别体。随所执得名。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至)如来自证智所行第一义谛道理无二。为人不同证有优劣。此七成上真识不生不灭法身也。所行。一本作境界。即所行境界也。谓发心菩萨。缘第一义法性如来藏心。故名心所行胜解行地菩萨等。各起十种智能。缘于真如。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萨。正证真如。见二种无我。故名二见所行。八地菩萨起二乘。超七地。故名超二见所行。十地超九地。九地名一子地。后二所行即佛地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至)法自性第一义心此七种第一义。是三世诸佛所证第一义法性。如来藏心。非缘虑妄识也。
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 自下明真心之德用也。以有此第一义心。故能成就如来法身。及世出世间。最上菩提涅盘净妙等一切诸法。若无此心。则不能成。
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 言以圣慧眼。入一切法自相共相种种安立。唯是一心。其所安立悉令悟。入佛之知见。不与外道恶见同。又云此七种第一义心。是圣人慧眼所见。建立七种不同为自相。共成法身为共相余义如上说。
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至)见有见无而起言说此征释恶见。谓彼外道等。不知境界一切诸法。皆是自心分别所现。于自性第一义说为有无。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至)及无知爱业缘佛说若了自心所现境界。如幻不实。则一切妄想等悉灭也。言三有苦者果也。无知谓无明也。爱谓烦恼也。业谓有漏善恶等业也。是三皆因也。故论云。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唯一真心矣。
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至)依缘生住有已即灭言起邪见人。不越在家出家二众也。亦二乘外道二众也。非有者谓计虚空自然为因也。及有者。谓计微尘世性自在天等为因也。即是计无因邪因为能生因也。于正因果外。计显现诸物。依时而住。皆外道所计也。或计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依因缘生住。无常变异。生已即灭。不了常住真心。即二乘所计也。皆迷自心所现耳。
大慧彼于若相续若作用(至)不见根本故 此牒破也。言若相续者。即总牒其因果不断也。若作用者。即牒其生灭之间暂有用也。若诸有。若阴界入灭名涅盘。若趣向涅盘名道。若有漏诸业。若修道所得名果。若冥初等二十五谛。上皆牒计也。言是破坏断灭论者。破计也。谓外道无种生。即是破坏因果也。又言从有种生。生已灭。名断灭论也。言何以故等者。征结也。谓上妄计即体非有故云不得现法故。何独现计本无。穷其初因亦不可得。故云不见根本故。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种不能生芽次引喻明。言如瓶已破。不作瓶用事。以譬无种则无法。不作阴界入因事。又如虽有燋种不作芽事。以譬虽有自在天等为种。不能作阴界入相续生因事。
此亦如是若阴界处法(至)但是自心心虚妄所见 后言法合也。以上二因不成故。即无阴界入性可灭。今外道说有阴界入性。言三世中灭得涅盘者。是自心妄想也。彼阴界入无相续生。以有种无种不成因故故言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至)而作事业悉空无益言重复次于前文。破转计也。谓彼转计所生。与无种有种三缘和合而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然龟本无毛。沙本无油。合亦不生。三缘体空。如何生果。汝宗则坏。违决定义者。喻斥不成。故言宗坏。以违汝决定能生之义。又于一相中妄计。三缘。违我大乘决定之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者。事即是果。业乃是因。言因果事业。并唯妄说都无实义。
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至)熏习余气作如是说 此牒示其过也。谓彼外道以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成三世法。此即邪谬相承。及自恶见作是说耳。
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至)妄称一切智说言凡夫外道。为恶见迷醉所噬。不能自知愚痴无智。妄称一切智说。外道指六师为一切智人。二乘执权智为实智也。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至)如是思惟恒住不舍自下言正见人。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幻梦等。不离自心。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观察无有间断。是名正观。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至)转依次第成如来身此菩萨摩诃萨者。即上正见沙门婆罗门也。行无相道者。谓万行齐修三轮体寂也。渐升诸地者。谓初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证无生法者。谓得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盘。二转依果也。一谓转染得净。二谓转迷得悟。又菩提名生得。二障障不生。今断障得生。涅盘名显得。本性清净客尘翳故。今断而彼显。转依位别通有六种。故云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也。余义如文可以意得。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言但住心量观察三有。又云令达唯心渐入诸地者。谓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迷之堕世间生死。悟之证出世菩提。故先圣曰。世间不越三科。出世不过二果。二果者即如上释成如来身二转依果也。三科者。即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妄心法也。故云欲得佛身。应当远离。乃至观察令达唯心。于自心宗劝善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藏识海浪法身境界大慧于此。虽通请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意欲如来且成前问。是故结请但云。顺诸佛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言称真实义诸佛教心者。拣非虚妄心识也。凡言心者。略示名体通有四种。梵音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是色身中五藏心也。如此方黄庭经五藏论中说。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数。亦云心所。于中或无记。或通善染之殊。诸经论中自心所。法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是根本第八识也。积集诸法种子起现行故。四干栗陀耶。此云贞实心。亦云坚实心。此是真实心也。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而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即此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也。虽然四种体同。迷悟真妄义别。如取真金。须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诸色相故佛言有四因缘眼识转。转生也。一谓不觉外尘是自心现而执取故。二谓无始已来取着于色妄想熏习不断故。三谓识本性。如是故。识以了别为自性故。四谓乐欲见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缘(至)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言以此四缘。令心水流生转识浪。如眼识既尔。余诸识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诸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无有前后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前波起后波随。言微尘毛孔者。即色尘身根也。
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言外尘风击如来藏心海。起诸识浪。造业感报生死不绝。亦如之。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至)差别境相有意识生 此明诸识展转互为因也。言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者。因即第八如来藏识也。所作相谓七转识从第八所生也。非一者诸识行相不同也。非异者同皆缘起无自性也。言业与生相相系深缚者。谓第八识变起根身器界名为生相。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由此执为实我实法第六意识引起前五造引满业。感诸异报生死不绝。故云业与生相。相系深缚。是皆不了色等诸尘自心妄现。故五识身转也。大慧。眼等五识与五尘俱时。或因了别色等差别境相而意识生也。是故当知根身尘境一切诸法。皆是众生自心妄识互为因果之所现也。故伽陀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相。亦互为果相。
然彼诸识不作是念(至)无差别相各了自境彼诸识等各了自境者。此明八识俱能了别自分境故。不知唯是自心妄现也。谓色是眼识境。乃至赖耶见分是第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藏识境。然此八识。离如来藏无别自体。以众生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诸佛证得故。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徇根尘之相。若了之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至)名为识灭 上明诸识展转为因。各了自境。妄想流注。欲转诸识。成智用者。以根本藏识微细难知。故举二乘修劣三昧。不知诸识习气种子。依藏识不灭。自谓我灭诸识入于三昧而实未也。但伏。六识不取尘境。彼将为灭。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至)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此显有能知者。谓如是诸识所依藏识行相微细。唯佛究竟知其边际。及住地菩萨方能分知。其余声闻独觉外道修行。而得三昧智能。悉不能了。
唯有修行如实行者(至)自心所见能知之耳言能知难知之。所以也。以智能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者。有了因也。无边佛所广集善根者。有缘因也。本有正因由是现前。自然明见妄习流注。故云能知。
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至)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下中上修言随人分量也。分别流注即上二种生住灭也。余义如文。皆当亲。近善知识者。如马鸣曰。诸佛法者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辨。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不遇诸佛菩萨知识。示教利喜。慈悲摄护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盘者。则无是处。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泛论偈颂有四种不同。梵音亦异。仍具八意。不复备引。今此直明其大略。一但字满三十二即为一颂。二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不颂长行。三应颂。重颂长行也。或为钝根重说。或为后来之徒。或为增明前说。四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今此经内。于前四中二三所摄。然凡言长行偈讽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至文当审详之。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至)对现境说五 此颂明前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此七种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麁重相故。故云譬如巨海浪。由斯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赤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珂贝等珠出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着和种种善美乐具。能起身识。咸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花。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故云青赤等诸色。珂贝乳石蜜盐味众花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复如是故云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间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动作波浪故云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功德满足。无有二相。故云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诸识本寂。妄尘无体。由不觉故前五识转。览现尘境。第六分别。起惑造业第七传送执我我所。能广积集。同为能熏第八藏识。受熏持种。积集不亡。展转为因。流转不息故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是知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垢净心明。本来是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自下三重问答蹑前而起。总一十八偈。各有经家生起。此即初番问生起也。下准此。
青赤诸色像众生识显现如浪种种法云何愿佛说 上云青赤等尘发生。诸识。如海波浪皆非一异。又云心积集等。行相有殊。故致斯问。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上二句明色即是空。故不可得。次一句空即是色。故起众相。下一句释第三句。
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此一偈法合重明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二句也。
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色身正报也。资生财物及安住处依报也。此一偈法合重明言心起众相。造业感报依正不同。皆是众生自心妄现。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此约法喻而难。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依彼大海譬喻演说使愚夫通晓。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大慧因上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即是如来方便不说实法。故问如日光出时。等照于万物。如来既出世。应为诸愚夫。平等说真实。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言如来已为众生开示诸法。何故不为愚夫说真实法。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至)心境界亦然 此一颂半上二句法说。谓非器不堪闻。实非不平等。次三句举三喻况彼心无实。第三一句以法合喻。故云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等而转生(至)无有定次第 次一颂半言外境缘若不具足内识即次第转生。故成唯识云。依止根本识。诸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谓缘若同时具足即俱现。如镜现像无有前后。此偈明缘不同具即次第而转生也。以第六识分别诸法尘。故云识以能了知。意缘阿赖耶。起我我所执。故云意复意谓然。五识随现尘。何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至)绮焕成众像 是二颂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一种法也。
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至)于彼为非说 此三颂半正明如来应机说异也。上二句总标说意。次五句谓对利根说一乘真实法。次五句谓对余钝根说种种如幻法。一一如文。下二句谓所说法不应机者翻为妄语。故云非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是一颂又以良医随病授药不同。况如来应量说法有异。故不得如日平等照物。以结前问。
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依怙者即如来也。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通达自心分别之相能取所取者。亦云能缘所缘。谓即心识见相二分也。故华严经云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余文意谓欲了知者。应离浮沈诸恶觉观。真实修行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当勤修学 住智能心所住相者。即上云通达自心分别之相也。
何等为三所谓无影像相(至)于此三相修行不舍 言跛驴者。谓未得无功用慧故以况之。
大慧无影像相者(至)趣佛地故而得生起 无影像相者。谓无分别智离二取也。然二乘外道所习浅陋。如来常种种诃叱。于此反取之者。欲其回心舍邪途入正辙也。诸佛愿持。相者。谓如诸佛皆发弘誓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也。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如来法身自觉圣智相也。余文可知。
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至)应勤修学 言以是三相能到如来地。故劝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圣智事自性法门诸菩萨众心念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是圣人度众生法门事。如来上既说八识竟。亦应为我说百八句差别所依。五法圣智事三自性法门众有此念。故大慧承诸佛神力而兴是问。言圣智事者即五法也。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至)色究竟天成如来身言自共相者。且以四谛中苦谛言之。如苦谛下三界依正蕴界处等一切诸法。各各不同名自相。苦谛即名共相。谓苦谛四门中。无常为一切有为法共相。苦为一切有漏法共相。空与无我通为一切法共相。又如五阴不同名自相。共成人身名共相。界处等亦尔乃至一切诸法各各又有自共相也。兜率陀者此云知足彼天内宫是一生补处菩萨所居也。色究竟天。是行满报佛成正觉处。余文悉明远离过习。显示众德。成就如来法身之义。以有是利故。请佛为说如上法门。
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至)于此而生牛有角想自下如来约牛兔角。破执名相起妄想见。此明叙彼二外道计。谓一外道。见一切法随。因缘灭。妄起分别想兔无角。复一。外道。见大种功能。根身尘境缘未散时。形量差别。计牛有角。以不了故。互执异见生决定解。
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至)一切皆唯分别所现 此明牒破彼外道见。文有八句。上四句破起见因。下四句示唯妄现。故伽陀云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思之可了。
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至)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此一段经。上四句总结应离妄。已下诸句别征破也 云何下。别征破彼堕无见也。谓云何兔角离于有无。破云互因待故。彼兔角无。因牛角有故。若无牛角。彼何所因而言无耶 分析下。次别破彼堕有见也。谓若执于牛有角者。分析牛角。至于极微。何有实体。而计有耶。故下偈云。无因有故无。是无不成无有待无亦然。展转相因起。言皆不实也。圣智所行离彼见者。谓如实见者。悉离有见常见之有。亦离邪见断见之无。是故结劝应离分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比度观待妄计无耶大慧因上言兔角等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而为离彼妄见。复问佛言。彼离见者既不作牛有角想。岂不以比度观待同妄计言无耶。
佛言不以分别(至)非由相待显兔角无 如来答言。离妄见者。不以分别起相观待以言无也。何以故。彼妄见者。以妄分别为生因故。以角有无而起分别为其所依。既所依为因。即妄计有无。然分别与角。俱无定性。离异不异。离分别者。非由相待牛角无性显兔角无。
大慧若此分别异兔角者(至)执有执无二俱不成 自下再牒破也。言若此分别定异兔角者。则非角因。若定不异者。又是因彼而起。言俱无自性也。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异于有角。而又言无角。如是分别者。定非理也。谓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故云二俱非有。谁待于谁。是知牛角兔角二俱无性。而对何法言有言无耶。若相待不成待于有故言兔角无者。不应分别。不正因故。谓有与无为因。无与有为因此因不正也。既二因不正。有无两果理自不成。故结破云有无论者执有执无。二俱不成也。
大慧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至)异虚空起于分别上以析法破牛兔。此以体法会色空。谓众生所执闻宜不同。故佛施能治巧拙有异。亦是破转计也。言又有外道见色形状质碍变异。虚空分齐空廓无碍。而生执着谓色异空。起妄分别者。此谓如来叙彼计也。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至)色空分齐应如是知 自下正破也。佛语大慧空即是色。随入色种中故。色外无空也。色即是空互为能所建立性故。非色灭空也。色空分齐应如是知。
大慧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不住虚空中非彼无虚空 会昔权说重明色空不二也。谓昔破外道执有我故。说有造色从大种生。自相各别。而密显造色性即空故。更无别色而住于空。故云不住。非彼无虚空也。
大慧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至)若待余物彼亦如是 此又引上牛兔二角以合色空。类观诸法差别妄见。一一对破。应知亦尔 然诸外道异计虽多。不出恶见及无因邪因二种因也。言恶见者。谓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正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二边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说。如增上缘名义遍故。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鬪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二种因义。如下当说。
大慧汝应远离兔角牛角(至)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佛劝菩萨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妄想之相。既自知已。于一切处转相传授。普使知病识药。令得服行。至安乐处。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至)自证之境界 上五行偈文显可知。更不繁释 此约外道执牛兔角决定有无。及色空异。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为渐次净耶为顿净耶 此就净众生心习现流。五法中次明正智义。谓能净者自觉圣智也。所净者自心现流也。
佛言大慧渐净非顿(至)令离一切有无恶见上明四渐四顿者。谓净众生自心现流。其机大者顿之。其机小者渐之。渐者言其权。顿者言其实。权以趋实。实以导权。所以圣人开悟众生。或顿或渐权实偏圆未始不相顾者。庶使含识随宜得入也。又云渐约修行未证入故。谓众生学行止得渐也。顿约修行已证入故。
复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至)取以为实悉不可得此明三佛建立说法。释成顿渐所显义也。法性所流佛者。报身佛也。说一切自共相法。是自心本识现习气因相。及前转识妄计所执因相。更相系属。种种幻事。皆无自性。故起信云。一切诸法。皆是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而众生不了。种种执着取以为实。岂不误哉。
复次大慧妄计自性。执着缘起自性起 言自共相等一切诸法。本无自性。依他众缘和合生起。犹如幻事。即依他起性也。而诸众生妄想计度种种执着取以为实。即是妄计自性执着缘起自性而起。
大慧譬如幻师以幻术力(至)种种分别皆无。真实 举喻以明缘起不实。如幻师依草木起众生色像。譬如来藏性。随缘起种种诸法。故肇论云万法假立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皆明缘起不实故。
大慧此亦如是(至)是名妄计性生 此以法合。谓于缘起性中生妄计性亦如是。
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结说因缘所生诸法。皆如幻不实。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证智所行离心自性相建立自觉圣智所证法界。离妄想心量自性尘境相。是法佛法。
大慧化佛说施戒忍进禅定智能(至)超无色行化佛八相示成。应缘摄化。说六度治六蔽。离阴界入解脱诸识相。随宜建立诸法差别。超外道执见。越无色所行。谓外道取无色以为涅盘。
复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缘(至)当速舍离 攀缘妄念也。所缘妄法也。所作妄业也。余义如文。上既显示三佛说法。此结独举法佛所证法。以劝修学者。故法华经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
复次大慧声闻乘(至)分别执着自性相 二约声闻所证圣智。以明正智义。因上劝菩萨修自证圣智境界相。然声闻亦有自证圣智境界相欲简异声闻。故举声闻有二种差别相。初自证圣智异彼外道。故云殊胜。
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至)自证圣智境界相言声闻人。于三界有情。明见无常苦空无我。及四谛境界。厌离五欲栖心寂灭。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而未获法空。但得人空慧。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遂获诸禅八解。三三昧门。八圣道分。四沙门果。而得出离也。但断现行烦恼。未断习烦恼。但断分段生死。未离变易生死。是故名为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
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至)不应修学明菩萨所证是了一切法本性无生正受乐不同声闻息阴界入。求涅盘乐。菩萨虽亦得是圣智境界。以大悲本愿故。不取证寂灭及三昧乐。故诫诸菩萨。于此乐中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分别执着自性相(至)渐住诸地 此谓声闻知彼四大形显色等种种诸法。非如外道计作者生。然守如来止啼权说。于自共相妄想执着。菩萨于彼应知唯是自心妄现。故应舍离。了我法空。渐入智地到如来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常不思议作者耶三破外道所计。显正智义。因上如来说顿。为显示常不思议智。大慧举以白佛。如来所说常不思议即是此间自证圣智第一义境将非同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耶。谓外道以作者为常不思议因相也。
佛言大慧非诸外道作者(至)常不思议不成如来告大慧。非诸外道作者因缘得常不思议。彼因自相不成故。故楞严云。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至)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明如来举上常不思议有因有相成也。能所因相俱离有无。谓自证圣智所行相故非余境。故有相。第一义。智为正因故非生灭。故有因。能所因相离有无故非作者。譬如虚空涅盘寂灭无作法故常不思议。是故我说异诸外道所有诤论。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故劝菩萨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至)非自相因力故常言外道以无常变异相为常不思议因。故云常。非是自觉所行相因力故常。
大慧外道常不思议(至)无常已不因此说为常明外道见世间所作法。有已还无。悉是无常。妄计神我为常。待无常已。比知是常。佛则反是。不因此说以为常也。
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至)无自因相故 若外道以如是无常因相。成常不思议者。此因相非真实故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妄想言说何以故。无有常因常相故。
大慧我常不思议(至)此不应说 前谓佛反外道。此则外道反佛。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离有无。超情识。而恒妄计在于自证圣智所行相外。是故如来诫不应说。然三乘之道优劣虽殊。悉皆内证。若心外见法。任说幽玄。然成外道。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至)无所有故四约愚智观解优劣。以明正智。不知生死涅盘差别之相。是妄分别有者。谓对生死说涅盘。如对病说药。达生死无故。所对涅盘亦不可得。故思益经云。诸佛出世不为令众生出生死入涅盘。但为度生死涅盘之二见耳。妄想无性。即涅盘故。
妄计未来诸根境灭(至)转所依藏识为大涅盘以凡愚不知生死即涅盘。计未来根境灭作涅盘想。非是自觉所证境界。如来证自智境界者。以有识藏故妄见生死。转识藏故生死即涅盘。故下经云。妄想识灭名为涅盘。
彼愚痴人说有三乘(至)常于生死轮转不绝愚夫以生死异涅盘。为此愚夫说断生死趣涅盘。故说三乘种性。智者说此六趣生死。是妄想心量。无有境界。而彼愚夫。不知三世如来所说生死妄想。是自心现境界。取心外境。计生死相与涅盘差别。故生死流转。
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至)非诸愚夫二分别境 言三世如来说外心现一切诸法不生。何以故谓自心所现非有性故不生。离有无生二种见故不生。此就智者知诸法无生起佛种性。如兔马等角本来不生。凡愚不觉妄取生灭。唯如来自觉所证之处。一切法自体性相不生。非愚夫有无分别境界。
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至)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言正报色身及资生器界。一切诸法是本识影像。能所二取之所变现。妄想无性。而诸愚夫堕彼见中分别有无。故告大慧汝于此心现一切法不生义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至)不定种性无种性五约种性以验于机。明正智义。因上畏生死苦乐求涅盘。起于种性。故次明种性相也。
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至)此是声闻乘种性 若闻灭阴界入自共相身得涅盘。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时。悲喜异相爱乐修习。于缘起发悟之相不乐观察。应知以修上法。名声闻乘种性。
彼于自乘见所证已(至)乃至生于得涅盘觉此明声闻断惑分齐。类诸菩萨第五六地。然但断三界现行烦恼未断习使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议变易死。诸魔外中决定唱言。我得四智究竟觉乃至生于得涅盘觉也。
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盘(至)此是涅盘 言有众生妄计觉知我人众生。长养士夫各各差别。以见神我此是涅盘复有执言自在天等以为作者。名为涅盘。此二即是无种性外道。
大慧彼无解脱(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此明外道计有神我性无解脱法声闻取自共相未获法空。皆不出妄觉。故应劝修习转彼恶见。而趣如来种性故。
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至)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言若闻说缘起诸法。知缘体空无所染着。或时闻说现种种身。或合多身为一身。或离一身为多身。及于神通变化。信受无违欣乐修习。是谓缘觉乘种性。然有二种不同。一遇佛演说十二因缘法。依以受行。名为缘觉。即如一说。二出无佛世覩缘自悟。名为独觉。
大慧如来乘种性(至)当知此是如来乘性 自性无自性法者。谓三自性三无性秘密法也。内身自证圣智法者。谓佛自证一乘了义不可思议真实法也。外诸佛剎广大法者。谓广大悲愿庄严净土摄化众生。究竟到于一切智地法也。若有闻说此等法者。是故名为佛乘种性。
大慧不定种性(至)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言此不定人闻说三乘法时。随生信入顺学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至)作此建立 初治地人。即不定种性者。三乘俱可入也。为说是种性。令彼明悟了权趣实。超入第八无所有地。任运至如来地。故作此建立。
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至)毕竟当得如来之身此明三乘五性同入如来一佛乘也。谓昔权说三乘五性中。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许成佛。今究竟说。虽有三乘五性之异。由新熏故。本来唯是一佛乘也。举一例诸。是故但云彼住三昧乐声闻。既已修习断烦恼结。若能回心证知识性。见法无我。毕竟皆得无上最胜如来之身。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 言小乘初心。修七方便。至见谛理。能断三界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创预圣流名预流果。次从是发六无碍道。断于欲界前之六品修所断惑证第六解脱。于人天更一往来名一来果。又发后三无碍道。永断欲界七八九品诸烦恼尽。更不还欲界受生名不还果。又于色界修行。永断上二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尽智无生智。不受后有。名阿罗汉果。如来方便。为畏生死妄想苦愚夫。说断三界烦恼。得诸果差别。然皆不离心量。故云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乱。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佛应机立。三一俱权。三约一施。一对三设。三既不存。一亦非有。为彼愚夫乐寂诸圣。故有是说。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达立三乘 于第一义中诸法无所有。何有教法及有诸乘名。
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诸禅及无量者。谓四静虑四无量心也。无色三摩提即无色界四空处定也。灭受想谓声闻灭尽定也。言如来说诸禅三昧等诸法。亦无有实。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说。故云唯心不可得。上明正智竟。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至)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三约菩萨阐提。知生死涅盘无二。以明如如义。
云何舍一切善根(至)善根悉断不入涅盘 言此阐提谤大乘法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毘尼解脱之说。以断一切善根不得涅盘。
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至)此是无涅盘种性 相菩萨本愿方便。欲断一切众生生死令得涅盘。若一众生未证入者。我竟不入。言一阐提。以谤菩萨藏故不得涅盘菩萨知。生死即涅盘。亦更不得涅盘。以不得涅盘名同。故云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盘种性相也。
大慧菩萨言世尊(至)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盘 言舍善根一阐提。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得涅盘。是故菩萨知生死即涅盘。故言不入。以上明如如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缘起自性圆成自性上虽分别三自性为五法。未知何者是三自性。故下正明三自性体也。言妄计自性者。谓诸愚夫妄想计度。所执蕴界入等为实我实法。名妄计性。此有二种。一自性。总执诸法实有自性。二差别。别执常无常等。实有自体。或依名妄计义。或依义妄计名等。约体不出人法二体。约执不出名义二执。又云众生染心于依他起自性中。有二种妄计自性。一者随觉。即现行执。二者惯习习气随眠。即执种子也 言缘起自性者。谓依他众缘和合生起。犹如幻事。名缘起自性。亦有二义。一依真理之他。如波依水起。二依妄缘之他。如波依风圆成自性者。谓妄想体空。缘起无性。即是圆成。究竟唯一真心。更无所有。故楞严云。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上总释竟。下文即别释。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至)种类显现生计着故言妄想无体。但从缘起事相生计执故。
大慧彼计着事相(至)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言计此相起二种妄想。是诸如来建立演说。谓于内外法起男女瓶衣等名。是名相计着相。于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法。是事相计着相。即是自性差别二计着。
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 依因也。谓诸法从因缘而生名缘起性。故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何者圆成自性(至)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言圆成自性无别自体。但于缘起自性。离名相事相妄想分别。自觉圣智所证如如。此即圆成自性法身实体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也。是故须假如实方便离念观察方能悟入。故摩诃衍论云。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一自性清净。谓真如实际胜义法界。二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得此道清净。谓一切波罗密多菩提分法。四生此境清净。谓最上乘妙正法教。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诸法无有遗余。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圆成实 前明世出世间。若因若果染净差别。不离五法。此一行经。还摄五法为三自性。谓名相分别是妄计缘起二自性。正智如如即圆成实 是知三性无际随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无碍。从缘起生分别。即是妄计。从缘起悟真实。即是圆成。所以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实故一分成涅盘。了分别性空故。即生死成涅盘。迷真实性有故。即涅盘成生死。都是一法。随缘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性圆。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隐显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于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于义天。撮要所归。莫先斯旨。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法门(至)当勤修学结成五法三性法门以劝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法无我相 既能修学五法三自性已。更当观察人法二无我相言。人无我者。梵云补特伽罗。此言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回。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法无我者。谓诸法体虽复任持轨生物解。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言无我 此二种执我。或有有情总执补特伽罗为我。或有有情别执色受想行识等为我。故瑜伽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是故经云。当善观察。上略通释竟。下文即别广释。
大慧何者人无我相(至)皆是藏心之所显现云何人无我。谓离我。云何离我。谓于我所阴界入中分别观察。但是无明业爱等生。于眼识等诸根。妄取自心现妄想境界。皆是藏心妄想施设。彼无有我也。此即就阴界入中以示无我。
剎那相续变坏不停(至)躁动不安如猿猴 自下约喻举五观门以明无我。此举无常门也。夫我谓常义。今既无常故无有我。文标六喻。上五喻幻身。下一喻妄心。如水奔流。种牙变易。灯藉众缘。飘风不住。浮云起灭。以上诸喻剎那变坏。此身亦尔。岂有常耶。又妄心躁动等若猿猴。既不能令身心常住。我义焉在。
乐不净处如飞蝇 举不净门明其无我。然一切世间贪着此身不净之聚。三十六物秽恶之躯。如彼飞蝇翫于臭处。我谓净义。故知无我。
不知厌足如猛火 举苦门以破我。一云如风火。我者乐义。今贪欲无厌。如风中猛火。逢薪转炽。追求不得。为苦所恼。既无有乐。故知无我。
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 举不自在门以示无我。谓无始虚伪习业所熏。往来三有。如汲井轮循环不息。为爱水故溉灌业因。即业因所推。岂有实我。
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至)亦如木人因机运动此举空门以破我。谓观阴界入种种身色。如机关木人呪术所起死尸。虽若云为。实非我也。
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上以法喻推诘。善知阴界入中悉无有我。如机关木人等。是名人空智。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言菩萨知缘起阴界入法。若执为实者。是妄计自性。本来非有。故宝积经云。了色不坚如聚沫。思惟诸受等浮泡。想如热时阳焰动。芭蕉诸行应观察。如世善幻舞戏者。剎那便现诸色像。了知识用亦如是。智者于此皆无愿。此破凡夫执有五蕴也。大般若云。苦恼聚沫是蕴相。如来觉为无相 宝积又云。内外十二处。我说心为主。彼复因业生。业由思久住。眼色俱为缘。而生起于识。缘阙则不生。譬无薪之火。如是生诸法。和合互相生。无作无受者。现作用如幻。一切内外法。我已知空幻。愚夫颠倒执。分别我我所。此破凡夫执有十二处十八界也。大般若云。生长门是处相。如来觉为无相。多毒害是界相。如来觉为无相楞严亦云。根尘同源。缚解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
如蕴界处离我我所(至)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阴界入空无我我所。唯共积聚烦恼业故。如绳自缚展转相生。无实自体。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离自共相。由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如是。非诸圣者。令知悟修超凡入圣。
如是观察一切诸法(至)法无我智 言诸圣贤何以不起妄想者。以灭一切心意识名相妄想故。
得此智已知无境界(至)而坐其上 自此已下明观察法无我所得利益也。谓见法无我故得入初地。观察开觉次第渐进乃至十地。所作已办。有大宝花王众宝庄严上。有大宝宫殿莲花王座。菩萨修如幻三昧。成就。而坐其上受佛职位也。
同行佛子前后围绕(至)而灌其顶 言此菩萨欲受佛位故。同类菩萨以为眷属前后围绕。一切诸佛从十方来。以手摩顶授以佛位。如转轮王授太子王位时。以金钟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上。授转轮王位。譬诸佛皆申右手摩菩萨顶授法王位。
超佛子地获自证法(至)应勤修学 以见法无我故。乘兹增进行因圆满。故超菩萨地得如来法身。是故诸菩萨当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愿说建立诽谤相因上观二无我能离有无断常二见。故请建立诽谤相也。非有说有名建立。非无说无名诽谤。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至)三藐三菩提 若如来为我说者。令我等离有无恶见。疾得无上菩提。
得菩提已(至)令于正法不生毁谤 言正法离有无。若说于有无。名谤正法。
佛受其请即说颂言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至)离心不可得 言依正诸法。不知自心妄现。而起有无建立诽谤。堕于二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至)无有性建立性是为四 此列四名。谓非有相见因性之中。而横立也。
大慧诽谤者(至)此是建立诽谤相 彼于所建立法。观察不得而说言无。名为诽谤矣。
大慧云何无有相建立相(至)是名无有相建立相 言阴界入无自共相。而妄计此如是。自相也。此不异。共相也。从无始过恶熏习所生故也。
云何无有见建立见(至)是名无有见建立见谓于蕴界处中。妄建立我人众生。以为能见者。
云何无有因建立因(至)是名无有因建立因外道建立初识有因从冥谛而生。佛言此识初不从冥谛因生。其初识本无生。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一念不住故。生已有。有还灭。
云何无有性建立性(至)是名无有性建立性言外道于三无为无作法。而建立有性。佛言此离性非性。类明一切诸法。离于有无。犹如毛轮垂发由翳目而生。兔马等角本自无有。
大慧建立诽谤(至)当勤观察远离此见 总结离二恶见。以劝修学。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已言佛说八识五法三性二无我者。欲令众生离于名相妄想得如来法身。展转相续成佛不断。
为众生故作种种身(至)不住声闻辟支佛道为利众生令得佛种不断故。随众生善根。影现种种诸色身也。如依缘起起于妄计。以譬如来依众生善根生也。如摩尼珠不作心而随色变。以譬如来不作意。能随众生善根心水大小而变。亦如摩尼随物而变。以譬如来随众生善根现取佛土。大众集会于中说法。其所说诸法不实如幻梦等。菩萨既知诸法如幻。而离生灭断常等见。亦离二乘自共相见。
闻已成就无量百千(至)悉令远离有无等执言菩萨既知诸法如幻。得诸地无量亿三昧现成正觉。复说自心现量法。令众离有无等见。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佛子能观见世间唯是心(至)一切皆成就 言能观察生死世间唯是自心妄现故。如摩尼无思示于多身。离所作行。则一切成就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无生无二无自性相因上说一切法如幻如梦。即是说法空。故大慧举此空法以请如来。又云自下举空无生等。为显上四门至趣也。所言空者。明前五法非有。无生以显八识不生。无二即二我两亡。离性即三性空寂。故上经云。见诸如来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
我及诸菩萨悟此相故(至)三藐三菩提 我等觉悟已。即离妄想而证菩提。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言空者。谓世间妄想计度性句义。为愚夫计着诸法自性。是以我说诸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至)彼彼空 诸教辨空自有增减。斯经虽略。其义不殊。
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至)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言诸法相展转因缘积聚无自体故。自他及共俱不生故。相依何住。
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即生性体自性不生。
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盘(至)是名无行空 一切诸决本性常灭。不复更灭。岂有行耶。
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至)是名行空言五阴诸行法。从众缘所起。无有我我所故。有为诸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至)是名不可说空 一切法从妄想所起。无自性故离言说。
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至)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 谓如来得自觉圣智第一义时。一切妄想见过习气。悉皆离故。
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 此名互无空。于此无彼。于彼无此。故名空。于彼有此。于此有彼。即不名空。
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至)非无比丘众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毘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象马无故言空。
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至)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 舍及比丘。有不名空。若余处有象马。亦不说象马空。
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至)空中最麁汝应远离言是空最麁。非是真空。故劝远离。
复次大慧无生者(至)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此解无生。言就因缘中破生故说不自生。若破生说无生。不是真无生。除住八地如幻三昧以上。是名真无生。
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至)是名无自性 言诸法一念不住。异性起故。名无自性。
云何无二相大慧如光影(至)皆相待立独则不成 言譬如光影长短黑白。悉相待立无实故。不得言二。
大慧非于生死外有涅盘(至)无自性相汝当勤学 谓了妄想性空。即生死成涅盘。若迷真实性有。即涅盘成生死。如生死涅盘既无二。类通一切法亦尔。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言真实道理生死实空。犹如幻梦。但不得幻梦解者。生死诸业即不可坏。
虚空及涅盘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举上三无为空。不得对涅盘说生死。亦不得对生死说涅盘。愚夫妄想故说为二。圣人体达故离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皆是此义 言空等义。普入诸经。无有一法不含斯理。
大慧诸修多罗(至)令生水想而实无水 此谓会权归实也。而诸经有不说空无生者。以众生悕望不一。故如来随众生心作种种异说。而实在乎心悟不在文言。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而彼阳焰实非是水。
众经所说亦复如是(至)应随顺义莫着言说劝依实义莫着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如来藏经亦云一切众生贪瞋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
外道说我是常作者(至)岂不同于外道我耶此难如来。若说有如来藏义。是违上一切修多罗皆应说空。即同外道说有神我。然彼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今说藏义。岂非同于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至)不应于此执着于我言如来所说不同外道神我也。外道说我如麻麦拇指立其定相。佛说如来藏。或名为空。或名实际。乃至无愿。斯则体一。应物名异。不同外道所说神我。以愚夫恐怖于无我故。如来方便说无所有境界。作如来藏门。劝诸菩萨不应于此。同于外道计我。
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至)种种名字各各差别 如陶师依一泥聚。随其所须。方便作种种。器以譬如来于一法无我。应机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种种名字不同也。
大慧我说如来藏(至)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此明欲离妄见。证无上菩提。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然言如来藏者通有三义 一隐覆义。谓覆藏如来故云藏也。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二含摄义。谓如来法身含摄一切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功德故。亦谓含摄一切众生皆在如来藏内故 三出生义。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证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论云。地智能生无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此三义者。初约迷时后约悟时。中间克体。故胜鬘经云。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缠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但果显易信。因隐难明故。浅识之流轻因重果愿诸学者深信自心。
尔时世尊而说颂言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外道所计由神我故令阴相续。又计微尘等与生法为缘。或计一切悉是胜妙自在天之所作。此但心量妄想。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成大修行 因上入三解脱门疾得菩提。故大慧请如来说如。诸菩萨等。所修行法无漏方便。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则得名为大修行者如来言具四方便能成就大修行。此举四名。下自征释。
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至)如是观察自心所现 此谓三界依正等法。唯是自心过习所熏。分别随入之所现者如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也。如是观察名为正观。
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至)转所依止获意生身 远离生见者。谓七地满功用位毕。于二种生中。而能离彼相生见也。证如幻性。住第八地。了心识等。得意生身者。即无功用道觉法自性意生身也。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 因上八地菩萨既云转所依识。云何复名意生身。故问意生身者何因缘。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至)得远离于生住灭见意有三义故取意为喻。一迅疾。二无碍。三遍到。以喻菩萨得如幻三昧。现形十方以化众生亦有此三义也 从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已下。以法合喻可知。
大慧云何观外法无性(至)汝应如是勤加修学此明修四如实行。成上四种法门。谓观自心所现行。成上一切法空门也。远离生住灭见行。成上无生法门也。善知外法无性行。成上无自性法门也。专求自证圣智行。成上无二门也。是名菩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如实大方便。故劝汝。当勤行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因上见妄想缘生于三界。故大慧举因缘相以请问。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至)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言泥团为因。水杖等为缘。而成于瓶为果。如泥瓶因果既尔。例余缕迭等四亦复如是。皆以缕草种酪为其因。迭席牙酥为果。缘义可知。是名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谓亲起者为因。疎助者为缘也。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至)此但愚夫之所分别内缘者。谓以无明爱业等为因缘故。生阴界入身名之为果。但是愚夫虚妄分别。各见差别。广如中论破因缘品。所明然外由内变。本末相收。为一缘起。
大慧因有六种谓当有因(至)观待因 上通说一切诸法内外因缘竟。自下。别说六种因及四种缘。皆是愚夫自所分别。
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作因生果 言后果起时名为当有。即是现在作因。当来得果。名当有因也。
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谓作攀缘已。内外法生。能所因果更相属故。蕴果也种子因也。
相因者作无间相生相续果 言互为果相。相续不断名为相因。对法论云。俱有互为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随转。谓有为相于有为法。有为法于有为相。心于随心法。随心法于心。互为果故。亦名俱有因也。
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譬如国人。以其轮王不为损害。咸作是言。我因轮王而得安乐。
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 言妄想事生已能显境相。能所因果互相发明。如灯照物。
观待因者谓灭时相属断无妄想生 如长短高下互相因。待因果亦然。因灭果起故名灭时相属断。不见妄想法生。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至)求其因相不可得故 自下破计六种因缘生。是自心妄想相。若言顿生者。则能所因果无别。何有因相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 言未生子不得名父。此之一喻俱破二见。若因果同时顿生者。则如父子齐体。尊卑莫辨。若先因后果。则父先子后。子若定后父称何从。以此责之。二见都丧。父喻因。子喻果。又云如无父故不得名子。前分已灭故。后分不得次第名。
诸计度人言以因缘(至)皆是妄情执着相故此说妄计四缘生者。谓亲能辨果名曰因缘。更相依故谓所缘缘。前后开导称为次第。不碍生义故云增上。诸计度人。以是四缘能所生法相系属次第生者。皆不可得。唯是心量妄想执着相故。四缘广义。如唯识论所明。
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至)渐顿生见 佛昔方便说一切法从因缘生。以破外道自然无因邪因。又说缘生无我。破外道执有我。如下偈云。为遮于能作。说因缘和合。为遮于常过说缘是无常。今此会令舍权乘。达唯心现。故结破云。应离因缘和合相中。顿渐生见 然遮异见。权实教中通有三说。一令诸菩萨知一切法从因缘生。异外道见。二知从心现。舍二乘见。三唯心性起。不同权教。学者应知。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 以一切法无生故不得言灭。但于彼不实诸缘中。妄分别有生灭之相。
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情之所著 明佛不遮缘起灭复生法。以法自性不生故。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所计着故。
缘中法有无是悉无有生习气迷转心从是三有现 言缘起有无一切诸法皆无生。唯从自心习气迷转。故三有现三有者。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本来无有生亦复无有灭(至)而说有生灭 若离二取一切妄见。则知所生法。能生因缘。悉皆本无。非复推之使无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二义中而得清净因上言但随世俗故。而说有生灭。故大慧举言说分别相。及心法门以请问也。
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至)是为四 四种言说文显可知。又梦言说者。亦云八地菩萨得无生忍觉已。缘胜解行地乃至七地。先所经境界不实。说诸法如梦故。名梦言说。
大慧复言世尊(至)何处何因云何而起 问言说所出处。问言说因何而生。
佛言大慧依头胸喉唇腭齿舌和合而起 此等诸缘出言说处。
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至)分别为因起言语故 谓彼言说因分别生。
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至)是故非异亦非不异若言说与分别异者。不应因分别起言说。若言说与分别不异者。以分别不显义言说亦应不显义。而言说能显义是故俱非。
大慧复言世尊(至)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因上言说能显义。故大慧问为言说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并重举上第一义心法以请问。而佛答言。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三昧乐境。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是故言杀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至)于第一义不能显示 言语生灭动摇。是无常故。从众缘生即无自体。云何能显第一义。
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至)应当远离言语分别言第一义谛绝自他相。言说涉有相故不能显示。又第一义者但唯证入自性真心。心外无法。外种种法悉皆无性。言说妄想岂能显示。故劝离言说分别依第一义。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 以诸法无体故。亦无有言说。凡愚不见言说空所说空故。流转生死。
一切法无性离语言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盘 言一切法及言说不实。如梦如化。如梦化者。岂有生死涅盘定相。
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至)自证实际法 上一颂举喻。下颂法合。谓我今所演自觉圣智实际境界。不说言说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自证圣智所行境界大慧因上言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所得。非言说分别境界。即举自证圣智。所得第一义以请问。然第一义。体离一异有无断常俱不俱等四句见故。大慧请离四句法也。此中说三法以明四句。有十二句。依文有九。隐显互出。一异上有四句。有无上有三句。常无常上有二句。经家略故。具如四宗论所明。
远离妄计自相(至)具足圆满一切功德 言非独离外道见。亦离二乘执阴界入自共相见。令诸菩萨及诸众生。速证如来无上种智。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至)常无常等一切自性上虽言离有无等。未知何者是有无。今正出有无法体。言凡夫愚痴。不知是自心量妄习为因之所变现。执着外法为有为无。起四句等见。此是妄计有无体也。下十二喻。况此有无一异等法。皆不真实。是应远离。答上愿为我说离一异有无常无常等所行境界。
大慧譬如群兽为渴所逼(至)堕一异等执着之中 鹿逐时焰。况愚乐欲境言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合上群兽。无始戏论分别所熏三毒烧心。合上为渴所逼。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合上于热时焰而作水想。取内外法。堕一异等执着之中。合上迷惑驰趣不知非水。
大慧如干闼婆城(至)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言三种量者。一曰现量。二曰比量。三曰圣言量。量者是楷定义。譬夫升斗量物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类量度而得知故。如远见烟必知有火。隔墙见角必知是牛。虽不亲见。亦非虚妄。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故古德曰吾佛灭后。以经论为绳墨。知识为指南。以防闲魔外是也 五分论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喻合但成之。且如外道妄计。执声为常。于声明中立量云。声是有法。定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虚空。然而虚空非所作性。则因上不转。引喻不齐。立声为常不成。若佛法中声是无常。故立量云。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如楞严经云。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岂常也哉。外道种种计执。自谓过人。若不类彼立量比破之。何由破执。故如来所说五分论者。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也。所谓摧魔外之异执。定佛法之纲宗。令诸众生。于自觉圣智所证境界。离有无等诸异见故。愚夫迷教者。犹计有性。一异断常妄想分别。
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至)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诸修行者应灭心意识离二自性能取所取。入如来地。于有及无不生妄想。若于自觉所证境作有无计。还着我我所。
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至)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言化佛但随顺愚夫妄起之见作种种言说。说自相共相。令知不实法故。非非佛者。宋魏二译皆云法佛。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至)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如来结劝于所证中。应离如上凡夫外道生灭一异。有无断常。俱不俱等恶见分别也 然天竺邪见。大约有三。一佛法外外道。如上计执四句。及六师九十六种外道是也。二附佛法外道。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不明正见。别生妄解。譬夫牛饮水成乳。蛇饮水则成毒。诸师皆推不受。是附佛法邪见人也。三学佛法成外道。执佛教门而生恼烦。不得悟入。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毘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入昆勒堕亦有亦无中。中论云。执非有非无名愚痴论。倒执正法还成邪见人。又大乘四门皆成见者。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涅盘是生死。起贪着故。多服甘露。伤命早夭。失方便门。堕于邪执故称内邪见也。是知法无定相。回转随心。执则成非。达之无咎。如四句法。通塞由人。在法名四句。悟入名四门。妄计名四执。毁之名四谤。四句不动得失空生。一法无差。升沈自异。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忘。皆成外道。故知见在即凡情亡即佛。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所见如梦幻不应妄分别 此颂上三喻类于五蕴。不应妄起分别。
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颂牒四喻明三有不实。以是观者必得菩提。
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至)愚夫生执着 上一颂颂前初喻。次一颂颂前法合。
无始生死中执着所缠覆 通颂十二喻意。由于无始执着我法所缠覆故。
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 上十二喻。如逆榍欲去生死榍。
幻呪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又颂五喻。观世如是能断三界永无相续。浮云。电光。上无文。
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知诸法无体则无可知。
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言诸阴非有。假名亦空。无自性相。
如画垂发幻梦干闼婆城(至)愚夫妄分别 又通颂七喻。显有无一异常无常等四句见不实。画喻上文无。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至)亦如石女儿 此明诸法虽现。皆无实事。净眼。石女儿。上文无。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至)时微尘等而共相应言诸佛出世凡演说法。离四句。绝百非。建立诽谤。凡情圣量所不能及。大机未遇。皆以四谛十二因缘。证灭修道。解脱生死而为滥觞之首。不与诸外道胜性自然而共其相。虽初说小乘之因缘。已胜外道之玄妙。
大慧诸佛说法(至)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为净惑。智二种障故。犹如商主引导商人。知道中通塞过咎止宿之处。而又善。别种种诸宝以譬如来引导众生。断除二障。令住无相法中安隐之处。而又善别诸乘差别地位之宝也 言惑智二障者。如起信论云。六染心者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此约本末相依以明二障义若约二执以明二障者。如后当引。成唯识论以释其义。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至)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因上二障能障圣道。不证如来菩提涅盘二转依果。凡学道者应修禅定。发生无漏妙慧。方能净彼二障。故次说四种禅也亦云六波罗蜜中。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能。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故通明四种禅也。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至)是名愚夫所行禅言修二乘观行者。达人无我。见自他蕴界处皆是无常苦空不净之相。观察不舍得初静虑。渐次转胜至无想。受灭尽三昧。然不离相故。名为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至)是名观察义禅 义者。诸法实相也。从初地至七地菩萨。观二乘外道等法俱知不实已。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正观。故名观察义禅也。
云何缘真如禅(至)是名缘真如禅 何者是妄念。谓此二无我是妄念。何以故为对治二种我见故。说二种无我。以所治既不实。能治亦是妄。故言二无我虚妄念。若如实知如理平等。不起二无我妄念。是名缘真如禅。一作正念真如禅。
云何诸如来禅(至)是名诸如来禅 言得如来地自证圣智真实法身。常住寂灭。令众生得三种乐。及得如来智能法身不思议事也。三种乐者。禅定乐。菩提乐。涅盘乐。是名如来禅。又先德约凡夫外道三乘一乘。所依不同。通有五种禅。谓滞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无量百千诸三昧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如来清净禅 颂上四禅名也。
修行者在定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画 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也。言外道计着神我。于禅观时见如日月形状明净朗曜。或见红莲在深险之下。二乘以自共相为实有。灰身灭智同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以为究竟涅盘。画字恐误。余二本皆作尽字。
如是种种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声闻辟支佛境界 如上诸相。是外道及声闻辟支佛禅境界也。
舍离此一切住于无所缘 上句观察义禅。下自是攀缘真如禅。
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至)而摩是人顶 言入如来清净禅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说何等法名为涅盘因上外道以见神我为涅盘。二乘以身智灭如薪尽火灭为涅盘故问如来说何等法为涅盘。
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至)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言诸识等见习转已名涅盘者。谓无明转即变为明。如融氷成水更非他物不余处来。故云即是诸法性空所显真实境界。
复次大慧涅盘者(至)一切圣者自证智所行故明如来所证涅盘境界。离断常有无性故。云何非常。谓除自共相妄想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三世如来所证得故非断。
复次大慧大般涅盘(至)诸修行者之所归趣以更不受生相续故涅盘不死。以非有为生住灭法故涅盘不坏。以无坏无死故。为修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无舍无得故(至)不一不异故说名涅盘 涅盘无烦恼可舍。无菩提可得。故非断常一异。唯证相应。是名如来涅盘。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至)彼于其中生涅盘想二乘觉知阴界入中无冥谛神我。舍离愦闹。烦恼障灭不生颠倒。不起未来生死分别。彼于其中生涅盘想。故法华经云。但尽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自性相(至)以不觉自心所现故起 因上一切识自性习气等转。说名涅盘。然一切识自性是凡夫法。故明凡夫计着一切识自性起二种自性相也。谓无始以来。妄想言说习气不断故。计着有言说自性相。不知自心所起诸法故。见有自共相阴界入一切法。故执着着法自性相。
复次大慧诸佛有二种加持(至)手灌其顶 因上凡夫计着起二种自性相故。如来对上二种自性相。故以二种加持加诸菩萨。
大慧初地菩萨摩诃萨(至)菩萨摩诃萨者是言初地菩萨蒙如来神力加持故。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已。一切诸佛皆现其前。三业加持。如金刚藏。华严会中住初地时。及余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萨亦如是加。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至)受灌顶已而得自在菩萨蒙加入定已。于百千劫。积集一切诸善根故。渐入诸地。能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者。总收地义略有二种。一者果分。此不可说。唯证相应。二者因分。可以寄言辩于行解断证等故。故此十地。修十胜行。断十种障。证十真如。建立十地。行有二种。一者通相。于地地中。具修一切诸善行故。二者别相。此复有二。一者十度。虽诸地中皆具修习。然别地相各说一增。初地檀增。二地戒增。乃至十地智度增。复修十行。今略对明。谓初欢喜地修愿乐行。说十大愿。乐利乐故。便能断异生性障。证遍满真如。而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证此便得名欢喜地。谓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乃至第十地修受位行。断于诸法中未自在障。便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而此真如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证此便得名法云地。谓大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麁重。充所依法身故 然此十地通于三乘。一乘虽同意明寄位。若约三学。初地愿。二地戒。三地定。四地已上皆慧摄。若约圆修行行齐修通有三德。一证道德。证智契如故。二教道德。随德差别故。三不住道德。不住生死及涅盘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诸地功德。初后圆融故。若一向别逐行位而阶差。若一向同失进修而堕寂。所以位位具德。陛降宛然。重重练磨。本位不动。将受佛职。坐莲华王座。眷属围遶。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十方诸佛皆舒右手摩菩萨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以授职位。而得自在故。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至)异则不能 法合结示。如文可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复次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至)皆由诸佛二种持力 凡住获通善说法要。皆由二种神力加持所致故。
大慧若诸菩萨(至)有如是等广大作用 言离加持神力能说法者。诸凡夫应能说。言凡夫不能也。况佛以大悲加持一切无情之物。尚演法音。矧有心者乎。事见月光童经所明。但有见闻无非获益故。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至)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佛上说如初十二地。未明加之所以。故大慧请问何缘神力偏加二地。
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至)以加持力持诸菩萨 为离二种过故初地须加。为得二种利故十地须加。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等如华严大集中所明。
大慧若不如是(至)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言初地不加。必堕外道恶见。及声闻境十界。地不加。不能速得菩提。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菩萨积集善根。如来本愿故加。犹如摩尼无思而应。故云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说作缘起非义有别因上言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外道性胜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故大慧举上佛自说缘起请问世尊。如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心自体起。外道亦说胜自在天等而生诸法。今佛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别有义耳。
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至)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此难如来所说正类外道也。
如佛所说无明缘行(至)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言如来说十二缘中无明无因。非是有因。又说无明有故行有。行有故识有。非渐次相待。其义不成。复难如来说缘起不如外道。故言外道说胜。非同如来。
何以故外道说因(至)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何所以外道胜如来。谓彼说微尘世性等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因常为因不为果。是故外道说胜也。如佛所说。观行是无明果。观识即是因。如是一法。即是因。即是果。因缘杂乱。无明生诸行。诸行生老死。老死生无明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定因。以是二义。释成如来说不如外道。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至)非我所说谓了诸法非有无生。但唯心现。故无说法因缘过失。若不如是了知诸法。心外见境计着有无。有所言说皆成戏论。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至)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有言说因缘之名。必有所说因缘诸法。若无所说因缘性。言说依何而生。
大慧虽无诸法(至)有诸法者此论则坏 言一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引龟毛兔角喻之。以明纵有言说自性。亦无所说诸法自性。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此又明言说性亦无也。故起信云。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若言说有性。则一切剎土。皆应有言也。
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至)非由言说而有诸法 释上非一切剎土皆有言说以显法。是故无言说自性。
此世界蝇蚁等虫虽无言说成自事故 释上言说是假安立耳。言见此愚夫无知如虫蚁等。故作言说以辨法相。故上经云。有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亦云微细诸虫。尚无有言说。而各办其事。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始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妄计法如是 言上三物并无体性。但有言说妄计诸法名实自性亦尔。
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因上佛谓言说所说皆无自性。则无有因缘法。故大慧举余修多罗佛自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问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言大慧依妄法说以诸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 言即说虚妄法为常也。为愚夫见因缘妄法。执以为实起生灭见。如来说言此即是常。以彼妄法诸圣亦现。然不起于有无颠倒。
大慧譬如阳焰火轮垂发(至)有智不然然非不现 此七喻者明境是一。而见有异也。
大慧妄法现时无量差别(至)一切愚夫种种解故 彼虚妄法现时。虽有种种无量差别。如水中月。然非无常。何故不是无常。言虚妄法离有无故。非无常云何离有无处起。虚妄见谓诸愚夫种种境界。是离有无处。而起种种虚妄见解。
如恒河水有见不见(至)圣于妄法离颠倒见如恒河水。饿鬼见为火。无火处见火。即是见他好人不见者。以譬愚夫无虚妄处见有虚妄。即是见他圣人不见者。是故。诸圣于虚妄法。悉离颠倒有无见故。
大慧妄法是常(至)是故妄法其体是常 言诸妄法是真常故。无种种相异可得故。以愚夫妄想分别言有异故。
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至)非圣言说 有少分想者。谓生心动念。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既失正念。非愚夫戏论乎。
大慧若分别妄法是倒非倒(至)凡夫种性 若愚夫分别缘起妄法为倒非倒。遂有二种种性差别。
大慧圣种性者彼复三种(至)所谓计着自相共相 谓彼愚夫观察妄法。取自共相。起声闻乘种性。
大慧何谓复有愚夫(至)离于愦闹 即彼声闻所观虚妄。自共相法。远离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大慧何谓智人分别妄法(至)无有外法 智者观此妄法实相。了彼能见所见。从自心起故。无有外法有无妄想。起佛乘种性。
大慧有诸愚夫分别妄法(至)此则成就生死乘性 此释第二愚夫种性。言诸愚夫。于此妄法取种种事性相。决定执有实我实法。起生死乘种性。
大慧彼妄法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言此虚妄法离有离无。是名三乘及凡夫种性。
大慧即彼妄法诸圣智者(至)悉离一切诸分别故 此重释成佛乘种性。如文可知。问曰上云妄法是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谓即真如愚夫分别名为妄法。此云即彼妄法习气转依。即说此妄名为真如。既妄法即真如。无复妄法。与谁论即耶。答曰如为不识水人。指氷是水。指水是氷。但有名字。宁有二物论相即耶。亦如一珠向月生水。向日生火。不向则无水火。一物未尝二。而有水火之殊耳。一心法门亦复如是。在凡夫即真如名妄法。在圣人即妄法名真如。圣凡情尽。真妄见亡者。孰得而名乎。
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说妄法为有为无举上三乘凡夫同观妄法。以问如来为有为无也。
佛言如幻无执着相故(至)应如外道说作者生言妄法如幻。不可以有无而计着故。若计着有性相者即是真实不可转故。则诸缘起妄法。应同外道计从有无生一切法。
大慧又言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则当与余妄作因 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幻应与愚夫妄法作因当来必招余报果故。
佛言大慧非诸幻事(至)以诸幻事无分别故非幻与妄惑为因。以幻不实。不起过恶及分别故。若起诸过生分别者。是则为因。故非与余妄作因。
大慧夫幻事者从他明呪(至)非诸圣者 此明妄法如幻。若心想计著者。但是愚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圣不见妄法中间亦非实以妄即真故中间亦真实 上二句。言圣人知妄惑体无实故不。见于妄法。下二句谓观妄法实性故。妄惑即是真实。
若离于妄法而有生相者此还即是妄如翳未清净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至)故说一切法如幻 言诸妄法离幻更无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也。
大慧言世尊为依执着(至)此执着颠倒相耶既言离幻更无相似。为计着种种幻相言如幻耶。为异依此计。着颠倒相言如幻耶。
若依执着种种幻相(至)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若计幻相。谓诸法皆如幻者。余有性法。即非如幻。故言非一切法悉如幻。何故不如幻见人天男女色相非无因故。亦非因呪术而起故。不如幻者故。
世尊都无有因(至)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言都无别因。令诸色相差别显现。可言如幻。是故不可以见幻相相似。说一切法如幻也。
佛言大慧不依执着(至)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 不以幻相有种种。人天有种种。二法相似。言一切法如幻。以一切法当体不实。速起速灭如彼电光。故说如幻。
大慧譬如电光见已即灭(至)而妄计着种种色相 譬如电光剎那顷现。现已即灭。迅速无常。世间现见。类合诸法。依自心妄想现亦尔。不能观察不实非有。而起执着自共色相。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非幻无相似亦非有诸法不实速如电如幻应当知 上二句颂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下二句颂上答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将非所说前后相违大慧因佛先说一切法无生。今又谓不实速如电说一切法如幻。故言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
佛言大慧无有相违(至)见其无性本不生故由了诸法唯自心现。即知生本无生故。龙胜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由是观之。有无外法悉无自性。故本不生。
大慧为离外道因生义故(至)非有无生故名无生 外道以作者为生因义。谓从有无生一切法。有谓有种。即自在微尘等为能生因也。无谓无种。即虚空自然等生也。不说从自心妄想生。故我说一切法。不同外道无因邪因生。故名无生耳。
大慧说诸法者(至)遮其无有断灭见故 佛语大慧。我说诸法非有无生。唯是自心分别为缘。令受化者。知一切法虽无作者。而业不亡。是故摄受二种生死。遮彼邪见断灭戏论。故识论云。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所以者何。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麁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妙用难测。名不思议。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云岂类恶见断灭论耶。已上如来叙无生意竟。下文说如幻。正答二义无有相违。
大慧说诸法相犹如幻者(至)一切诸法如实住处 如实住处者。谓无所住故名如实住。此是自觉圣智无师智自然智之所证处不由他悟。若有所住则为非住。
大慧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非了唯自心者岂能明见乎。是故如来所说诸法无生如幻无有相违。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无作故无生有法摄生死了达如幻等于相不分别 以无作性故说无生。为遮断见故说业性摄生死。观诸法如幻性相故即无相可得。是故远离缘起分别。
复次大慧我当说(至)复能开悟一切众生 因上如来为众生故。慈悲方便作种种异说。欲令众生了名句中实义。莫着言说。故说名句文身。告诸菩萨。能观此相达其义趣。疾得菩提。复能以是开觉众生。是知法无言象。非离言象。若无言象而惑倒。执言象而迷真。故圣人利见垂象设教。岂徒然哉。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至)是名文身 如依瓶盆事。立瓶盆名。谓一名二名多名能诠自性。名曰名身。言句身等者。即因名成句。因句显义。如铜铁等瓶。句义各异。谓一句二句多句能诠差别。名曰句身。由于此文能成名句。谓一字二字多字为二所依。名曰文身。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身者多法积聚义。
复次大慧句身者谓句事究竟(至)谓长短高下自下重明异义也。句身谓句事究竟者。言有文时必有名。未必有句。若有句时必有名及文。故云句事究竟也。名身者谓诸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者。如十四音阿呵等字。皆初短次长。高下亦尔故继言文身者谓长短高下。即音韵屈曲长短高下也。名句必依文字立故。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复次句身者如足迹(至)此名句文身相汝应修学 世间诸法不出五阴。此又约五阴以明名句文身也。句身如足迹者。谓如世人失象马者。寻迹以得之。故昧实相者亦因言而悟。是名句身。色阴相显故以迹言。四蕴者受想行。识也。非有形兆故以名说。若照见本寂是皆实相也。二由文显劝应修学。古圣因是悟入者。故舍全身。以求半偈。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名身与句身及字身差别凡愚所计着如象溺深泥 如来为除众生心病故。以名句文身方便说法。如以毒攻毒也。若诸愚夫犹著名句。不悟实义无解脱期。譬如香象溺淤泥耳。
复次大慧未来世中(至)彼即答言此非正问因上说名句文身相。令诸菩萨了如实义。疾得菩提。开示众生。恐未来世恶觉观者。以邪见一异俱不俱等四句相问诸智者。彼当答言。我所通达义。是离四句真实法。汝今此问。是名非问。
谓色与无常为异为不异(至)不为记说 此叙邪智恶思觉者。虚妄推度非理问难词也。谓色与无常。乃至智与智者为异不异。智者应告言。如是等问不可记事。而佛名为无记置答。以彼愚人无闻慧故。不知有无是邪是正。欲令彼离断常邪见诸怖畏故。不为记说。俱舍第十九云。诸契经说十四无记。即其义也。亦名置答。所以不答者。谓此乃无义语也。知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盘。
大慧不记说者(至)如是等说名无记论 言不为记说者。欲令外道反思而自解。得出离作者妄见故。以外道即阴离阴而计我故。故说身命为一为异等。皆无记邪论耳。
大慧外道痴惑说无记论(至)以根未熟且止说故 此明如来应正等觉。常以四种记论说法度生。止记论者意在别时。以根未熟众生且置答故。不为根熟者说止记论。
复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至)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言如来为根熟众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随其种类或说不生不灭常无常等也。谓离能所作无作者。故说一切法不生。以证智观察自共相法不可得故。说一切法无自性。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故说一切法无来去。诸法体空无自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灭。一切诸法相起即灭无常性。故说一切法无常。诸法相起即是不起本无生灭。无常性常。故说一切法常。是谓如来离能所取不起分别。善巧说法。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一向及反问分别与置答(至)一切皆无记 言如来四种言说者。一谓随问而答名为一向。如问一切众生悉生死也。应一向答悉皆生死。二谓如有问者。反问令答。名为反诘。三谓根熟问者广为分别。如问一切众生死复生也。应当分别。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四谓折伏外道故须置答。如问身与烦恼。鸡子鸡母孰为先后。故止而不答也。如数论计有。胜论计非有。言诸外道有无等见。皆不可记。
以智观察时体性不可得以彼无可说故说无自性 明正智观察自性非有。通颂前一切法不生等六门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须陀洹行差别相大慧因上愚夫分别妄法。生声闻乘种性。然声闻法中有四果差别。故举四果差别以请问。行谓因行。须陀洹人所修因行。正欲趣向阿罗汉果。根有利钝。故有差别之异。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至)普令众生悉得饶益言方便相者。四果修行方便相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从凡夫地修七方便。起八忍八智。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惑。断至八十七品名初果向。八十八品尽名初果。创入圣人流类。故名预流也。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初果见道已。起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断三界九地共九九八十一品修惑也。且欲界一地九品修惑。共润七生。在初果身中。断欲界前五品尽。名二果向。六品尽名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余三品惑。故云一往来也。阿那含。此云不来。谓已在二果身中。断欲界九品修惑。至八品尽。名三果向。至九品尽名三果。一往色界天上。不还来欲界受生。故云不来。已上三果人名有学也。阿罗汉此有三翻。一云杀贼。二云无生。三云应供。谓在三果身中。断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品修所断惑。断至七十一品。名第四果向。断七十二品尽。名第四阿罗汉果无学位。是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菩萨得是善巧。为众生说如是声闻法。如是菩萨法。令其证得人法无我。净惑智障。于诸地相究竟通达。至如来所证境界。得佛法身法财。益物无尽。以有此利故。请如来说四果差别。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差别有三谓下中上上问诸须陀洹。须陀洹行。今答云诸须陀洹果。言互显故。利钝不同。故有三耳。
大慧下者于诸有中(至)上者即于此生而入涅盘 七反生者。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明须陀洹极钝者。未断欲界惑故人天七反得阿罗汉。喻如毒蛇噬人。七步即死。何以不四六。为大力故。何以不八。为毒力故。以譬须陀洹何以不六生。烦恼力强故。何以不八生。无漏业成熟故。中机者或三生五生得阿罗汉涅盘果。上机者即此一生得阿罗汉果。名现灭须陀洹。不说中间经于二果。
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至)得阿罗汉果 言须陀洹虽利钝三种不同。通断三种结也。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名身见。是一结。于诸谛理。犹豫不决。疑佛与外道。不知何者为正。是二结。谓于妄见。随顺外道非理戒禁。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是三结。问能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须陀洹果。何故但言此三种人。即断三结耶。答最胜所摄故。谓此三种结。障解脱得。最为殊胜。所以者何。由萨迦耶见。执取五蕴。为我我所。深生爱乐。故于大苦聚不生厌离。于胜解脱无发趣心。或有有情。虽已发趣解脱。然由戒禁取及疑。僻执邪道。疑正道故。便邪出离。及不正出离。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迷对治因故。如大般若经说断三结。名预流果。薄贪瞋痴名一来果。断顺下分五结永尽名不还果。断顺上分五结永尽名阿罗汉果。令所有集法皆成灭法。名独觉菩提。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名为无上正等菩提。此皆约通教独举其要也。言上上胜进得阿罗汉者。谓须陀洹所断诸结分为九品。能断诸结者智。亦分为九品。若初学人智能微弱。名下下之智。能断上上之结。久学智能名了。名上上之智。能断下下结。得阿罗汉涅盘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至)见人无我实时舍离 唯识论言。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如是总别十使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疑及邪见二取四种。唯分别起。要由恶友及邪教力。自审思察方得生故。经言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分别譬依缘起自性。种种妄计执着性生。如依俱生有分别起。谓依五阴起妄想身见。以彼妄想不实故。非有无法。愚夫横执。如阳焰中无水。鹿渴所逼故。妄作水想。此分别身见。由无智能故。执我我所久远相应。须陀洹观虽有五阴合成此人。中无有我也。令审观故见人无我。实时舍离断分别身见。
大慧俱生身见(至)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言能普观自身与他身齐等。受想行识诸阴与色阴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中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无色相故。岂非空耶。如是观察明见有无俱妄不实。五阴无体。身见即断。凡贪爱者为有身见。舍身见故贪从何生。故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贪不生故。是名断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于所证法善见相故(至)是名疑相谓于所证四真谛法善见彼相故。决定能断二种妄想身见故。疑无从起。亦不于天魔外道凡夫处生大师想。起于净见。是名断疑相。
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至)是名戒禁取相 言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戒。观有生处即有诸苦。不求受生处乐。夫其取者。谓诸愚夫于三有中。求五欲乐。苦行修习精进持戒。愿生彼处。如难陀为求女色持戒。即其类也。须陀洹人。不取未来受生处五欲乐。唯求所证最胜无漏四真谛理无分别法。方便受持修行正戒。是名断戒禁取相。
大慧须陀洹人舍三结故(至)是故舍彼非涅盘贪 凡夫不能舍三结。不达人无我。由于身见。保此我故。贪名利以荣我。瞋违情境恐侵害。我愚痴错解非理计校。不知五蕴都无我主。但是形骸之色。妄想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不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故起诸结。须陀洹人如上所观五蕴无主。舍三结故。离贪瞋痴。凡夫贪五欲。声闻贪出世涅盘。故言贪有多种。女色为甚。故独言舍缠绵欲。及得三昧正受乐故。未能断涅盘贪。菩萨乘者。于此二种贪。悉能舍故。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至)而般涅盘是名斯陀含 不了色相者。起色分别。斯陀含观照种种色相。从妄想生。故于人天一往来已。善修禅定智能我见不生。尽苦边际而得涅盘。是故名斯陀含。
大慧云何阿含果(至)更不还来是名阿那含阿那含又云出欲淤泥。以欲界烦恼犹如淤泥。阿那含者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观三世色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过恶。烦恼习不起。舍离诸结。更不还欲界受生。即于色天而尽诸漏。是故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至)分别永尽是名阿罗汉 言阿罗汉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烦恼发业所招诸苦妄想永灭。是故名阿罗汉。
大慧言世尊阿罗汉有三种(至)于彼示生 瑜伽论及法华论。说声闻有四种。一决定种性。亦名趣寂。二增上慢。此是凡夫得第四禅。谓阿罗汉。三退已还发大菩提心。亦名不定种性。如法华会舍利弗等得记声闻。是其类也。四者应化非真。谓佛及菩萨变化示现。引实声闻向大乘故。此经所问除增上慢。止有三种。谓说何者。佛告大慧。所说趣寂定性罗汉。断四住烦恼。出生死苦。得涅盘者。非是其余退已还发大菩提心者。已曾发善巧广大行愿成熟有情佛所化者。为庄严诸佛国土及众会眷属。于彼示生作阿罗汉。
大慧于虚妄处说种种法(至)自心所见得果相故 言为妄想众生处说种种法。断诸烦恼所证四果。如实所知行禅者及诸禅三昧。皆性离故。唯自心量虚妄所见得果相耳。
大慧若须陀洹作如是念(至)及诸结不断 此明初果断结。终不起念我能断结。若起念者应有二过。则堕身见及三结等悉不断故。例余三果亦复如是。故金刚经佛问须菩提。须陀洹等至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等四果否。须菩提皆言不也世尊。若作是念。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虽曰权乘昧劣。苟非离麁妄念。亦不能断分段生死。
复次大慧若欲超过诸禅无量(至)不离心故言欲超过声闻诸禅。四无量心。及无色界四空定等。得如来三昧者。当离三界自心妄想相。大慧。声闻极果即以想受灭定而为究竟。若谓超心量者不然。何以故。妄想心未灭故。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禅与无量无色三摩提及以想受灭唯心不可得 诸禅谓四禅也。无量即慈悲喜舍度众生四无量心也。无色三摩提。四无色定也。想受灭。谓四禅四无色定受想悉寂灭也。皆唯心量。彼悉无有。故云唯心不可得。
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如是诸圣人悉依心妄有 次明四果亦不离妄想心量。故言如是诸圣人悉依心妄有。圆觉经曰。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盘。
禅者禅所缘断惑见真谛此皆是妄想了如即解脱 初颂明所修行法。次颂明能证之人。此第三偈能所合明。并不离妄想心量。若如实觉。为妄计生死故说涅盘。所治生死既无。能治涅盘亦遣。故得菩萨一切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智(至)及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 因上偈言了知即解脱。然知觉有不解脱者。故举二种觉智以简优劣。谓观察知人法二无我。是正觉智。不知人法二种我空。取相执着建立有我。如是了知是邪觉智。不得解脱。
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至)如是观法汝应修学云何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至)是名二种觉智相 凡夫计执有大种性相。妄想分别。以宗因喻五分论法。成于不实而妄建立。是名邪正二种觉智相。如来以榍出榍。如前破外道计。亦说三支比量五分论也。
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至)光明照耀百佛世界若菩萨摩诃萨。达妄即真。知此二种觉智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离念无相智。而于地前胜解行位。善巧观察。即入初地。得大乘光明等百三昧门。以彼胜力见百佛。乃至光明照烛百佛世界。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剎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能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观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善能了知上上地相(至)自觉境界三昧胜乐言第二离垢地。乃至如来地。皆是成就初地之中十无尽愿。事见华严等经。余义经文自显。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了知大种造色因上外道计有四大种性。造出四大色相故。次劝菩萨当善了知大种造色。令知无实。
云何了知大慧(至)住如实处成无生相 言无生者。通说有二。一理无生。圆成实性本不生故。二事无生。缘生之相即无生故。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者。谓观三界唯心所现。离我我所。能证理事俱无生也。
大慧彼诸大种云何造色(至)大种造色生 此出外道妄计有四大种生造色也。谓彼妄想计有津润之性为水大种。生内外水界。内即血汗流液。外则河海泉源。有炎炽成熟之性为火大种。生内外火界。内则体含暖气。外则焚燎万物。有飘动之性为风大种。生内外风界。内则气息运动。外则万籁俱吟。有色质分齐之性为地大种。生内外地界。内即皮肉筋骨。外则原湿丘陵。妄想计有坚湿暖动离于虚空。由执邪谛。不了五阴虚假积聚。本无自性。言由大种造色生。故上佛告菩萨应善了知。
大慧识者以执着种种(至)于余趣中相续受生言识者。即上五阴中妄识也。由迷真心而成以执着种种言说境界为亲起因故。作业受生。于诸趣中相续不断。当知内身外境。四大五阴。但是分别心量所现。
大慧地等造色大种因(至)外道分别非是我说非四大种为大种因。谓皆由心现也。故结云此大种造色相。是外道妄想分别。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五蕴体相(至)非诸圣者自下复破五蕴皆空。无自性相。非独色阴四大不实。
诸圣但说如幻所作(至)是名诸蕴自性相 言圣人虽见五蕴。了知不实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幻如梦。故大般若云。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色犹如聚沫。性不坚固。如实知受犹如浮泡。虚伪不住速起速灭。如实知想犹如阳焰。水不可得。虚妄渴爱而起是想。如实知行犹如芭蕉。叶叶析除实不可得。如实知识犹如幻事。众缘和合假施设有。相虽似有而无其实。是故五蕴无别所有。不了如来所证境界。见有蕴法。执着分别常现在前。是名妄想诸蕴自性相。
大慧如是分别汝应舍离(至)犹如大地普益群生 寂静法者。谓诸法实相。从本已来无有起相也。余义如文。
复次大慧涅盘有四种 上明觉智。以显生德优劣。此明涅盘。辨其显德邪正。是谓菩提涅盘二转依果德也。
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盘(至)非我所说外道计诸法体性是有名自性。后除为无名无性。以冥谛为涅盘。又计有诸法相名种种相性。后观为无名无性。以神我为涅盘。又通计性相是有名自相性。亦后观为无名无性。以妄觉为涅盘。上三种正出外道计。又断五阴六道中流注。以人无我为涅盘。是二乘涅盘。以见有五阴。亦同外道。故楞严经声闻缘觉堕定性者。皆云违远圆通背涅盘城。
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 前谓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盘。复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盘。此又独言分别所知境界识灭。名为涅盘。离通别称异。皆欲诸识习种现行俱灭也。次文问答可见。
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至)七识得生如来言分别识灭名涅盘。大慧疑之与前说异。故问岂不建立八种识耶。而独言尔炎识灭。非余七识皆灭。佛语大慧。以彼意识通三性故。起惑造业与诸识为因。及缘境界故。余七种识依之而起。意识若灭。则余识不生。
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至)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言六识了境起计着时。生三习气。熏习增长阿赖耶识。由是末那第七意俱。执我我所。恒审思量相续随转。无别体相。
藏识为因为所缘故(至)心聚生起展转为因又根本识为因。变起根身种子器界为所缘故。故云执着自心所现境界诸心聚生。是谓从种起现。由现生种。现种无性犹如茭芦。递相为因。故云展转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至)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如海中波浪互相排引。亦展转相生。色声香味触。是自心现境界风。吹动诸识念念起灭。亦复如是。故言意识灭时。余七识亦灭。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我不以自性及以于相作颂上外道四种涅盘。谓我不以自性作相灭。以冥谛等为涅盘。
分别境识灭如是说涅盘 颂上妄见境界识灭。是如来涅盘。
意识为心因心为意境界因及所缘故诸识依止生 颂上八识展转互为因。
如大瀑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如流尽则无波。以譬意识灭。余七识亦不生。颂上喻并法合也。问前云诸外道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又云声闻妄计未来根境灭。以为涅盘。根境既灭。识亦不生。今言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与彼外道二乘何以异也。答外道见身坏命终六识不取境。不知但是妄缘离故。计谓相续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堕落断见。二乘虽未来根境灭。相续六识但现行灭。而习种实未灭也。此谓赖耶识中意识习种种相续永灭。则余七识亦随灭。故不同耳。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至)不更取着妄所计相因上言妄想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今正明灭妄想识差别通相。令诸菩萨了知不实。超诸妄想到如来境界。知外道法诸见不生。离能所分别。于缘起中不复妄计也。
大慧云何妄计自性差别相(至)妄计自性差别相 征列十二种妄分别名。义如下释。
云何言说分别(至)是名言说分别 计着种种音声章句。以为有性。名言说分别也。
云何所说分别(至)是名所说分别 计有五法三自性。名所说分别。
云何相分别(至)是名相分别 言计有四大相。是名相分别。
云何财分别(至)是名财分别 计有财利悭贪取着。名财分别。
云何自性分别(至)是名自性分别 如计有四大性。言地性坚。水性湿。火性热。风性动。乃至真俗。各有自性不同。名自性分别。
云何因分别(至)是名因分别 言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分别。
云何见分别(至)是名见分别 依此有无起四句见。是名见分别。
云何理分别(至)是名理分别 于五蕴中计我我所。说虚妄法。是名理分别。
云何生分别(至)是名生分别 计有无法定从缘生。是名生分别。
云何不生分别(至)是名不生分别 计诸法本不生。无有体性。不假缘起。从因缘生者无因无果。是名不生分别。
云何相属分别(至)是名相属分别 计。有为诸法。俱有因果递相系属。如以金为缕。金即在缕。缕即在金。是名相属分别。
云何缚解分别(至)是名缚解分别 计有烦恼能缚众生。后时修道能解众生。如人先以绳缚。缚已复解亦复如是。名缚解分别。
大慧此是妄计性差别相(至)若有若无 言愚夫妄计有无。生此分别。
大慧于缘起中(至)凡愚分别见异于幻 于依他缘起中生种种妄想自性。如依呪术见诸幻事。愚夫妄想见异于幻。计有种种实物。
大慧幻与种种(至)于幻有无不应生着 言呪术与种种物离一异也。若种种物异呪术者。呪术不应与种种物为因。若言种种物与呪术一者。呪术与种种物应无差别。然见呪术与种种物差别。是故离异不异。故告大慧及诸菩萨。如依幻术生种种物。离一异有无。莫计着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言愚夫妄心为生死境界所缚。妄想智随境界转也。觉谓妄觉也。
无相最胜处平等智能生 无相处八地也。最胜处佛地也。言上二地得生死涅盘平等。
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 如依藤计蛇。妄情谓有。于藤缘起。蛇相实无。
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言妄计惑心取藤为蛇。缘起藤体实非蛇相。此一行举缘起破妄计也。
种种支分生如幻不成就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 谓有种种名相支分生。如幻所起则不成种种。虽现诸相。了妄分别则皆无实。唯识论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此一行破缘起也。
彼相即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 彼缘起相即是过者。谓从心缚烦恼而生。愚人不了故分别为实有无。
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 上言缘起从妄计心缚生。此又谓妄计性从缘起生。即是缘起也。
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 此妄计性种种。于缘起中生计度分别。故唯识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明有世俗谛。第一义谛。无有第三。若说第三谛。即同外道无因生也。
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由妄计缘而生三界生死有无一切诸法。即是世谛。若了缘无性妄想灭。即是圣人所行境界第一义也。故唯识论谓诸法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妄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复有二种。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谓于依他。若离妄计即圆成实。故云断则圣境界。
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计相如是 如二乘外道修观行者。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赤黄白等亦复如是。元无青处。正作青想。即是青也。即是无青处见青。以譬凡夫外道。妄见有无生死诸法。亦是无生死诸法处。妄见有也。故言妄计相如是。
如目种种翳妄想见众生彼无色非色不了缘起然 不觉缘起唯假施设者。亦如不觉垂发火轮不实耳。
如金离尘垢如水离泥浊如虚空无云妄想净如是 此言离妄计垢浊。了缘起云翳。即是圆成清净实性。故以上三为喻。
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由斯分别坏 计缘起为有名建立。计妄想为无名诽谤。言作此有无见者。由妄分别。自破正见。
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至)而得有缘起 上二句牒计。次一偈明因妄想生缘起。即正破也。
相名常相随而生于妄计以缘起依妄究竟不成就 此上二句明因缘起又生妄想。次二句又破缘起依妄。亦同妄计无有自性。了兹缘妄竟无所成。
是时现清净名为第一义 若度妄想即名圣人第一义谛圆成实性。
妄计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颂上十二种分别。由六尘境界风飘动而有。
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 自觉圣智所证境界。了彼缘妄故无差别。
五法为真实三自性亦尔修行者观此不越于真如 言修行者。观五法三自性体无二相。即是如如。
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 言缘起妄计。更互相生。俱无有力。不能自立。
智能善观察无缘无妄计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 言圣人自觉智能观察时。无有缘起性。亦无妄计自性。即是正智如如圆成自性。云何愚夫为作妄想觉知。何所求也。
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 圆成实性是真实有。圆常净妙离妄有无。本无二性。
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为妄计故有妄计缘起二自性。圣人方便随情说法。亦权安立。令知妄想种种清净。是圣人所行处故。
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 此明佛法知生死缘起法从自妄想心中生。若计生死有无诸法异于妄想。从微尘冥谛自在等生者。即外道论也。
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 诸见者五恶见也。因见外境与妄识俱。故生妄想。故言妄计于妄计。能离缘起妄计二种妄想见者。即是正智所证如如真实法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大慧因上言自证真如境。了彼缘妄无有差别。故举能证自觉圣智。及所证一乘行相以请问。欲得是善巧。不随他教而自悟入。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名自证圣智行相 言此自觉圣智非言说所及。前圣所知。悲诲有情。转相传授。说诸法无性。但妄想分别为患耳。依诸圣教无妄分别。即自证入。然此妄想虽本无体。由无始来习以成性。要假静缘观照自觉。非由他悟。离妄想见。即能渐次进入佛位。如是修行。是故名为自觉圣智相。
云何名为一乘行相(至)梵天王等之所能得言一乘者即一心也。以包含运载为义。若攀缘取境。则运入六趣之门。若妄想不生。则运至一实之地。故佛语大慧。离能所取如实而住。是则了生死妄。即涅盘真。顿悟一心更无所趣。故非凡夫二乘邪劣心行所能知尔。
大慧白言世尊(至)而得解脱非自所得 上言一乘非余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即知如来方便说三乘。故问何故说有三乘。而不说一乘。佛语大慧。一乘人知生死自性是涅盘故。声闻缘觉无自涅盘法故。我说一乘。以彼但依厌离世间调伏修行而得解脱。非自已力得涅盘法。是故不为说一乘耳。
又彼未能除灭智障(至)是故我说以为三乘如上过未灭。不堪受大法。故如来说三乘。
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言二乘味着三昧乐。作涅盘想。若能灭彼智障。及业习气。觉法无我。度不思议变易死。尔时方离三昧所醉。于劣无漏三昧中觉悟。既觉悟已。自知住有余地。起上上升进。如实修行。诸功德满足。亦得如来自在法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 此一行颂上诸乘名也。
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至)我说为一乘 言有心动计有诸乘。即非究竟。若妄想心灭。即无诸乘。亦无能乘诸乘之人。以无人故。亦不建立诸乘。是名一乘。
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至)平等智解脱 引导众生故说三乘解脱。离诸烦恼是二乘解脱。谓但尽分段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达法无我平等大智。即是如来真解脱。
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至)犹被习气缚 言声闻虽断现行烦恼。未断所知及根本无明。犹被习气自共相风飘激其心。譬海中木常随浪转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至)乃至劫不觉 味着灭定住于人空无漏界中。以为涅盘。未至佛究竟地。然亦不退更作凡夫。以得三昧身。自谓是佛。乃至劫数不觉。未至佛果。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作佛 言若于无漏界觉。自知住化城。未达宝所。更起胜行集诸功德。后亦当得佛无上身。
佛心品第四
将释此品义有三门。初叙来意。二释品名。三释经文 初来意者。上品通明心生灭门觉与不觉二义。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故但总名集一切法品。自下凡十三品。别明心生灭门觉与不觉二义。生摄一切法。此品居首。故次来也 二释品名者。梵音佛陀。此云觉者。梵干栗陀耶。此名真实心。即一切佛自性离垢妙净明心也。故名佛心品 次经文下正释经文。余品文前亦各有三门。应准思之。更不开释。
尔时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大慧言唯因上言自觉圣智证一乘道以成法身故。即明法身大悲起用作种类身以化众生。故次明三种意成身也。
佛言大慧意成身有三种(至)入初地已渐次证得 言三种意成身。是诸修如实行者。从初地以上至佛地以来。麁细优劣有此三类耳。
大慧云何入三昧乐意成身(至)入三昧乐意成身 明从初地至七地以还菩萨。要须入禅定正受。始能现作种种身。如意遍至而无障碍。言入三昧乐正受时。离诸妄心。寂然不动。心海常安不起识浪。知一切境界。唯自心现。本无所有。是故名为三昧乐正受意成身。经家好略。举中三地意该前后。以明七地也。
云何觉法自性意成身(至)是名觉法自性意成身 言八地菩萨。觉了诸法犹如幻梦。不须入定。能现种种身犹如意生也。知幻故心转所依。住如幻等十三昧王。及余无量三昧。能现自在神通。速疾如意等。非是四大所造。形容如似四大造也。一切色相。种种支分具足庄严。普入佛剎以化众生。达诸法性如幻梦不实。是故名为觉法自性意成身。
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至)三种身当勤观察 明十地至如来地。了达诸佛自证圣智境界。无量种类异机同感。应无前后一时俱生。犹如意生而无障碍。现此种类不须作意。故言无作行。是故法身大悲起用三意成身。当勤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我大乘非乘非声亦非字非谛非解脱亦非无相境 佛言我不对小乘说大乘。明佛乘非声说文字。非实非虚。非解非缚。亦非有无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成身自在花庄严 然此如来所得大乘。因上自觉圣智证一乘道。法身起用现意成身也。三摩提自在者。颂上入三昧乐意成身也。种种意成身者。颂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也。自在花庄严。颂觉法自性意成身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当为汝说大慧言唯因上言三种意生身。欲明三种意生身。要因无漏无间知故。得明五种内无间业。是无漏之因。
佛告大慧五无间者(至)怀恶逆心出佛身血此征数列名。义有内外。如下释。
大慧何者为众生母谓引生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 爱为根本。能引生死轮回。还有贪爱与身俱起。况如婴儿缘于母故。养育成立。
何者为父所谓无明(至)断二根本名杀父母以无知故爱因此生。受识名色六入之身。故名无明为众生父也。六处聚落者。即六入身是也。以无间智永断痴爱根本。名杀父母。故净名云从痴有爱即我病生。谓一切惑使皆由是生也。
云何杀阿罗汉(至)是故说名杀阿罗汉 诸惑习种随诸有情眠伏藏识故。谓随眠为怨。明罗汉。习使微细不现。如鼠噬人。虽复疮愈。遇雷微发。以譬罗汉习使虽复不现。遇缘微发。究竟断此微细习使。名杀阿罗汉。
云何破和合僧(至)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观察五蕴如梦幻不实。无有色受想行识异相和合以成身。名为破僧也。凡和合名僧。今五蕴亦名为僧。了五蕴无体。因名破僧。故般若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云何恶心出佛身血(至)名为恶心出佛身血明不觉五阴诸法自共相是自心妄现不实故。妄计有八识身。即有妄想觉知种种境界。觉境界者名为佛也。依之起染故复名血。以空无相愿三无漏智。断彼八识妄觉染污。名为恶心出佛身血也。
大慧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 内五无间是无漏因。此逆即顺。若有作者。无间即得自觉圣智。现证实法一乘道也。
复次大慧今为汝说外五无间(至)不生疑惑上说行内五无间不入地狱。得现证实法。恐人闻此谓行外五无间亦不入地狱。故次明行外五无间得地狱苦。令闻是义不生疑惑也。
云何外五无间(至)于三解脱不能现证 言若行此外无间者。不得三解脱无间乐。唯得地狱无间苦也。
唯除如来诸大菩萨(至)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明唯除佛菩萨及大声闻。见余作无间业者。为劝发故。令除疑悔过。以神力变化示同其事。譬如阇王弒父。身生恶疾忏悔。佛教作实相观。观已恶疾即除。此阇王或是圣人化作。化作此者有何利益。欲劝实作外无间者发心忏悔也。
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至)终无现身而得解脱无有实造无间业者。不得无间若也。言必得无间苦。终无现身得解脱。
唯除觉了自心所现(至)离分别过方证解脱又如阇王受佛化已。觉知自心妄现不实。离我我所妄想执见。或未来世于异道身。遇善知识。离于自心妄想见过。方得解脱。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至)是名无间业 此二颂。颂内五无间业。如经自明。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愿为我说诸佛体性因上识了境界则名为佛。非真佛故。须以三解脱无漏智断之。上佛不真须断。更说何等而为真佛。故有佛之体性以请问也。
佛言大慧觉二无我(至)断二烦恼是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法身也。常为报化之所依故。一切众生旷劫漂沈。或堕邪小。而不能证者。良由二障。二障不断。由于二执。欲除二执。必假二空。执障既亡。二死永断。即圣性现前。应用尘沙。名之为佛。故云觉人法二无我。除惑智二障。离分段变易二死。断现行习气二烦恼。是故名为诸佛体性。然诸障中烦恼尤甚。又别示其相。欲学者痛治之。
大慧声闻缘觉得此法已(至)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若知二无我除二障二恼及不思议死是故名如来 颂上可知。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经疏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