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20 [cf. No. 262]
法华玄论卷第一
胡吉藏撰
玄义有六重。一弘经方法二大意三释名四立宗五决疑六随文释义。
第一明弘经方法有七意。初释法师义。
论曰。法师品云于我灭后欲说此经当安住三事。所谓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诸法空是。慈悲有荫覆之功喻之如来室。和忍有障蔽之用譬之如来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为座。然此三门则为次第。大悲拔苦大慈与乐。盖是种觉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说妙法宜先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来室。既于恶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难宜应忍之。是故第二明着如来衣。虽慈悲外覆和忍内安。若无空观虚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明坐如来座。内具斯行外懃说法则道无不隆人无不利。故令住三事弘法华经。次束此三门以为二义。慈忍为福德空观为智能。福慧兼习大道可弘。谓福慧法师。是以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所言法师具问答者弘道之人必敷经说论。经论之中有问答。巧申菩萨之难为能问。妙显如来之通为能答。巧申外人之难为能问。妙显论主之通为能答。摧破九十六种外道为能问。妙显诸佛如来正法为能答。又能破三乘异执为能问。巧显一乘同归为能答。能问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师也。又慈忍为行空慧为解。解行双备说必利人谓解行法师。自有行而无解。有解而无行无解无行。有解有行。前三始为弟子后一方是法师也。又经云兼除老病死菩萨之谓也。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具慈忍故则能利他。心修空观名为自行。俱济之德名为雄勇法师。又以慈忍故不滞涅盘由空观故不着生死。以无所染谓无着法师。又以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观故越凡夫境。非凡夫行非贤圣行名道行法师。又经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故说法。为着有者说空为滞空者说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谛。具空观故住第一义谛。依二谛说法所言不虚谓诚谛法师又如论云。了四悉檀善识佛意。于十二部经八万法藏不相违背。以慈忍故依三悉檀具空观故识第一义。入佛法中无所执着不相违背谓无诤法师。又即此经文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以慈忍故名为禅定具空观故秤为智能。定慧圆备名具足法师。又如经言。安住二法魔不能坏。知诸法空及不舍众生谓难坏法师。
又如论云。以空观故名为菩萨。具大悲故名摩诃萨。谓菩萨摩诃萨法师以有如是种种利益。宜住三行弘法华经。次会此二门圆成一旨。虽行慈忍常毕竟空。虽毕竟空常行慈忍。慈忍不妨毕竟空毕竟空不妨慈忍。指慈忍为毕竟空指毕竟空为慈忍。故地经云悲慧合修行则其事也。得此观成空有无碍。空有无碍名无碍观。得无碍观有无碍通及无碍辩。以无碍观故心无碍。得无碍通故身无碍。得无碍辩故口无碍。以三业无碍故得六根清净。备六千功德谓根净法师。若但修十善何能。便有此用。故以三事修心六根无碍耳。
次泯于一句以归无句。慈忍为空有空观为有空。空有故不有有空故不空。不空不有名为中道。所以论云远离二边名为中道谓中道法师。又前明二句则二谛观。后明无句谓中道观。虽二谛而常中道虽中道而常二谛。二谛不碍中道中道不妨二谛。是故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则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则其事也。此之三观名诸三昧王。内具三观外说法者名说法中王。谓诸王法师也。又二谛为二中道为不二。经云不着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如此卷之则不留一豪。舒之则弥纶法界。虽舒而不有虽卷而不无。瞻之在前忽焉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固。若幻若化如忽如恍。欲见斯意可寻华严。华严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一切施为皆此类也。谓无碍法师。
问。何故但举三喻以劝弘经。
答。夫说法人必具三事。一入讲堂二着法服三登高座。外形既尔内心亦然。若无慈悲不入讲堂不修和忍便无法服。心若滞有不登高座阙此三德安可弘经。
问。何故三事并秤如来。
答。入室但有覆己佛室普欲荫他。是故慈悲名如来室。既欲普化群生则遍忍污辱。以此自严无丑不覆。是故和忍称如来衣。空理虚通可导群有。踞此敷弘无缘不盖。是以空解为如来座。次就安乐行品明弘经方法。经云菩萨摩诃萨安住四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四行不同后当广说。一智能行二离憍慢行。三无嫉妬行。四慈悲行。安住四行身心快乐故名安乐行。智能行者具足二慧。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谓实慧也。而知诸法从因缘生谓方便慧也。此二慧是菩萨之妙悟利人天之明术。夫欲自行化他必须正解。故先明二慧。虽有智能恐恃解凌物美己恶人。宜应离之。是故第二明无憍慢行。虽不举我凌他犹恐忌他胜己则是弘经之巨患伤大士之本怀。是故第三明离嫉妬行。初具二慧为明解。次无两过为高行。行解内成故慈悲外被。是故第四辨慈悲行。备此四行则德无不立化无不隆。欲弘大道具应习之。
问。前明三德后辨四行。末世钝根云何能习。
答。从初发意必须渐学。若乖此行便非法师。
次明失义。
问。有所得说法有何过耶。
答。此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有法可说乃说非法非说法也法不可闻。若有所闻乃闻非法非闻法也。
问。法不可说何故劝说法华。
答。法不可言而遂言。于无言者盖是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欲因假言令悟无言耳。故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当建此心然后说法也。正观论云离空欲问问不成问。离空欲答答不成答。有所问答悉须依空。况求离苦寂灭相者。论明依空即是斯经不可示法。斯乃经论明轨宜可依之。又佛藏经中广彰其失。今略示一文以为鉴针。彼云若以刀轮害阎浮提众生其失犹小。若以有所得说大乘者罪过于此矣。
问。有所得说法何故有是罪耶。
答。断阎浮提人命者即有二义。一者但杀肉身。二者所害犹少。若有所得说法者一害诸佛法身。二遍毁正教。所以然者。生死肉身以爱着为本。诸佛法身从无住而生。是故杀生过轻。而说有所得罪重也。
问。佛藏所说乃是一方之言何得遍用。
答。非一经意然而众教皆尔。如涅盘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属。夫论魔者欲灭佛法有所得说佛法故名为魔。又像法决疑经云。我灭度后诸恶比丘如文存义。作决定执破灭我法。是人名为三世佛怨。又涅盘辨诤论云。若人于中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恼。若决定解是名执着。如是执着能断善根故。弘法之人宜虚其心实其照矣。论弘经难义。
问。现见受持读诵讲说书写者遍满世间云何。现塔品云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未足为难。暂读此经是乃为难耶。
答。此经反三之始归一之初。外国多小乘学小执已成难可移改。故能信者难也。
问。何以知外国学小乘者多。
答。释论云。佛灭度后有五百部。闻大乘法说毕竟空。如刀伤心。故知皆小乘学。又龙树传云。读小乘已周寻大乘。不得遇沙门于岩下。方乃闻之。又论主呵言。是迦旃延诸弟子辈不读不诵摩诃衍经。闻大乘法心不信受。又如昙无谶三往外国寻涅盘经犹不得尽。又朱仕行欲将大品至汉地。诸小乘学人皆不许之。然后求烧经为誓始得来耳。又如叡法师喻疑论云。天竺三十六国皆小乘学不信方等。故知学小者多信大者寡。
问。天竺乃多学小乘震旦皆信方等。何难之有耶。
答。大品云是波若从南方转至北方。是中四众当行之。肇公云北天之运数其然也。震旦之望于天竺即是北方。但世界遐广一方之信未足秤多。又考而言之终日弘宣终日不信。何以知之。灵坟踊现分身普集盛开二身。而讲者但谓证法华人不知开迹显本。云何信耶。又分身明其不实寿量定其非数。逸多不见其始。补处莫侧其终。而犹谓无常。遂同灰尽。可谓穷子反走于宅中。独老掩目于道上。谁肯信哉。又法师品云。令升寂灭之床吐无言之教。虽复破三心不染一。而封言之徒随名存相。虽复舍三心复滞一。何由能信。
问。心无所得乃是偏空义耳。大经呵云汝等勿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故知空者空耳。盖是二乘所见。又大品三论可得明空。法华开权显实。涅盘明常住佛性何得明空。将非田夫哑盐旧医用乳。
答。法花盛开三轨以空为高座。广明四模以空为安乐。子不信之即事为验。又大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佛性是三世诸佛之根本也。又云迦毘罗城空大般涅盘空。大涅盘是诸佛之极果也。又花数云如来觉诸法如幻如虚空。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此明佛菩萨所悟皆空。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是人乃知佛行处。此明以了空故入佛境界。斯乃方等之格言至人之妙悟。子不受之。故知深信者寡。今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如是五句皆无所得。不知何以目之。强名空耳。大经所呵者呵二乘断见。释论所斥外道邪空耳。可谓乳色虽同甘毒为异。子未别之。不应相浑也。又今明无所得义。若有空可得是有所得。何名无得。乃至有无得可得犹是有得何名无得。又今以无所得故无所不得。不动等觉建立诸法。说斯为空耳。若以凡夫所解空之与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皆是戏论不应用此。以讲佛经一乘义后当广说也。又佛说教者令心同教不令教同心。心以存相为根教以无得为主。若心同教教既无得即心无所得乃名说教。若教同心心既存相即教成住着。但迷倒心终不弘教。故呵迦旃延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若以生灭心说实相实相成生灭。若实相心说生灭则生灭成实相。故闻说生灭皆入实相门。但弘经之人多以教同心。不能令心同教。故信者难。此岂虚哉。又弘经者必多留难。憙生退心故信者难得也。
问。何故尔耶。
答。既弘正道必损非道。故非道政之如服良药必动诸病。故病来政身然后疾乃得消。盖是数之然也。
问。谁力故令留难退耶。
答。大品云佛力也。今明理而言之还是经力。以弘道力能攘非道。故是经力也。
问。子虽广引众经诚如所说。但法华正明会三归一显实开权。云何乃明空义。
答。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摩诃衍者名为大乘。大乘凡有六义。一出二乘之上故名为大。二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为大。三观世音弥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四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五能灭众生大苦与大利益故名为大。六能尽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通达是空则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论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空复是法藏中之甚深。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穷深。大中之极大。是以法华盛开三轨以空为高座。广明四行以空为安乐。岂非菩埵之明训道场之玄范耶。
难曰。夫会三归一者正会有中诸行。以归一佛乘。云何乃说空耶。将非指南为北以晓迷徒。论虽有诚言犹未鉴意。请为会通令无豪滞。
答。若领龙树玄文已解会三妙旨。子既未悟。今当重明。夫会三归一者本令二乘趣佛道。必由鉴乎实相。实相本亡言息虑。不知何以目之强名为空。以见空相故心无所依。心无所依故能动能出。乃名为乘。若不见空相则情有。情有所依所依则名有所得。若有所得不动不出。虽复终身举手历劫低头无得佛义。是故归一要悟空岂不勉哉。
次明翻译缘起。
此经凡有二本。一正法华经。晋长安竺昙摩罗剎此言法护之所译出。二妙法莲华经。晋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于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园译出大品。后于草堂寺译出此经二十七品。此二本有今古文质广略之异。而大意同矣。复有大悲莲华经。广明慈悲之德。异上二经。是昙无谶所出。其中复有华首华严诸华经不一也。然晋有前后昔在江右名为西晋得五十二年。此经犹在外国。自元王渡江左称为东晋。至晋安帝义熙中此经始度。然宋得六十年。齐得二十三年。梁得四十四年。合二百二十九年。从梁至今五十年将三百年矣。
次明讲经缘起。
法华既有新旧两本讲者亦应二人焉。名僧传云。讲经之始起竺法护。护公既亲译斯经理应敷阐。自护公之后释安竺汰之流唯讲旧本而已。及罗什至长安翻新法华竟道融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九辙之文今所未见。讲新法花始乎融也。自融已后昙影道生之流染翰著述者非复一焉。次乎齐代有清信优婆塞刘虬。与十许名僧依傍安林壹远之例什肇融垣之流。撰录众师之长秤为注法华也。爰至梁始三大法师硕学当时名高一代。大集数论遍释众经。但开善以涅盘腾誉。庄严以十地胜鬘擅名。光宅法华当时独步。但光宅受经于中兴寺印法师。印本寿春人俗姓朱氏。少游彭城从昙度受论。次从匡山惠龙受学法华。而印讲斯经自少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春秋六十六。永明元年卒。光宅云法师息慈之岁随印在钟山下定林寺听法华经。下讲竟住寺后石涧中累石为高座及以听众。于是自登石座霞述所闻。印未知之密听其所说。一言靡遗。年至三十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题。机辨纵横道俗叹伏。由是已来法华誉显。
余流遁禹川疏记零落。因于讲次略撰所闻目为评解。敢秤传训。盖是以备漏失正自坏之路耳。
序其评意略有五焉。一依大乘论以通方等。盖是释经之弘轨通教之本宗也。大乘论者凡有二种。一通解大乘。谓中百十二门地持摄大乘论等。二别释一部。谓大智度论地论金刚波若论法华论等。具解通别二论者始鉴大乘旨趣可讲大乘经也。小乘论者亦有二焉。一通释三藏。谓八干度婆娑成论等。二别释一教如胁比丘造四阿含论以别释四阿含教也。十八部婆娑别释十八部律如善见之流。舍利弗毘昙别释佛九分毘昙藏也。具解通别二论可讲小乘经矣。故马鸣龙树造大乘论以通大乘。法胜诃梨着小乘论以解三藏。斯则朱紫异贯泾渭分流。而宗习数论以通方等。进无弘经之功退有伤论之失。
问。数论是弘经之长宁有乖伤之过。
答。通三藏之长如跋摩之序。障方等之失现法华之文。故言安住四行演说斯经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经有诚诫可不慎哉。
问。安知成论但解小乘。
答。诃梨自秤正论三藏宁非小乘必言斯实亦通方等者过在门人。非跋摩之咎也。又罗什翻成论竟命僧叡讲之。叡序云。地水火风假也色香味触实也。而精巧有余明实不足。此三藏中之实耳。非方等之谓。序末又述什公语。秦人谓成实论所明灭谛与方等均致。什叹曰。秦人之无深识何以乃至于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当知悟不由中迷可识矣。成论所明灭谛比于方等。其犹龙烛之于萤耀夜光之于鱼目。未足喻其愚也。
问。以论通教过彰于前。用数弘经复有何失。
答。释论解四缘义。有人问欲学四缘应学毘昙。云何乃学波若。龙树答言毘昙初学似如可解。转久推求则成邪见。以此详之过逾于前。此评得失之一也。妙法莲华经者盖是群圣喉衿方等之秘奥。其文巧妙其义深远。考经推论可谓教圆理满。究竟无余之说。自古爰今受持读诵者则尤累灭于内。嘉瑞陈于外者不可称言也。而人秉五时之规矩格无方之圣化。妄谓此经犹为半字明因未圆辨果不足。五时既尔四宗亦然。废五四之妄谈明究竟之圆旨。进有称叹之福。退无诽谤之罪。评得失之二也。外云自见不明自强不胜。内辨长守一见丧其无方。偏用只文失其圆旨。故广集异论捃采众师。择善而从有能必录。至如慧基以空为乘本会无量义经。道生解寿量明常符法华之论。如斯之例皆可用也。如言昔有遍行六度之人。今教辨四车之说。又云未免二种生死已度五百由旬。斯皆经论无文。即事鉾楯皆所弃之。此评得失之三也。大智度论释无作品。明巧说波若凡有十门。最后名为分别深浅难易。深浅难易者如深水难度。若巧分散则深者为浅。而度则易也。而好事君子广生细章略示大意。则昏彼清实翳其弘旨。或至前而进诵后至后而退诵前。进无益于文理退有劳于说听。今删其繁重正于乖阙使昏明殊镜。冀有过半之功。评得失之四也。书云华言不信信言不华。经云深悟者爱义浅识者好文。如见后章辨果谓初段明因。欲因果相对。又文始现六瑞于此土。亦现六瑞于他方。欲以二六文成双。斯皆巧言在余而义势不足。文具详之。今观龙树之释大品天亲之解华严。唯使文显理彰竟无斯意。故圣轨须依凡模宜弃。评得失之五也。
次明所弘之经。此经有十种不可思议。一者化主不可思议。诸余经典之所无有。如见宝塔品说十方诸佛并皆云集。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如来遍满其中。又多宝踊出谓过去佛集分身佛会。谓现在佛集十方菩萨来会谓未来佛集。略而言之十方三世并会鹫山。自此以外未有如斯之盛集也。二徒众不可思议者。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诸佛侍者遍满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尘数菩萨从地踊出遍满十方虚空。如是等众不可称计。虽复始莲华藏终跋提河亦未有如斯之众谓徒众不思议也。三教门不可思议者。诸余经典之所无有。如华严大波若等各十万偈尚已为多。释论云法华无量无边如大海水。又大通智胜佛说是华法经如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说此法华经二十千万亿那由他偈。斯则教门不可思议也。四时节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此法华经六十小劫妙光菩萨于八十小劫说法华经。大通智胜佛于八千劫说法华经。十六沙弥于八万四千劫说法华经。释迦佛说此经时踊出菩萨问讯诸佛。如是时闻经五十小劫说法华经。时节何可秤计故名时节不可思议也。五者利益不可思议。如分别功德品初有十二种利益。始自无量恒河沙菩萨悟无生忍。终到八佛世界尘数众生发菩提心。诸余经教悟道者亦未有如斯之例。故利益不可思议也。六者国土不可思议。如释迦牟尼欲容受分身诸佛故。各变八方六万亿那由他国皆成净土。又神力品云于时十方世界通为一佛国土。说余经时或有变土或不变土或变一土或变一会。未有如斯庄严事也。故国土不可思议也。七神力不可思议。如释迦及十方佛一时现七种神力满百千岁。诸余经典虽现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时亦未有如斯之事。故神力不可思议也。八功德不可思议。如第五十人展转闻经一念随喜者。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一切乐具及令得阿罗汉道。况受持读诵解脱福不可量。故功德不可思议也。九者结束始终融会权实。一化教门焕然可领。诸余经典直说而已。谓教门不可思议也。十者开近显远融会真应。无方大用三世益物。余教不明此经独有。谓身不思议也。以有如是十种难思事。持说之人累灭于内瑞获于外。僧弼广载岂徒然哉。
○第二序说经意。
问。佛以何因缘故说是妙法莲华经。诸佛不以无事及少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少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说是经耶。
答。诸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三事示现即是三轮。一他心轮二神通轮三说法轮。既住三事说十二部经。当知亦住三事说法华也。
问。以何义故住于三事说此经耶。
答。三事示现即是如来三业利物。他心轮谓意业利物。神通轮谓身业利物。说法轮谓口业利物。
问。此经何处明三轮耶。
答。如入无量义处三昧谓他心轮也。放光动地雨华现土者谓神通轮也。从三昧起广说法华经终竟一经谓说法轮也。又总论教门凡有二种。一者正果谓如来身。二者依果即国土等。若现诸佛依正二果谓神通轮。若说诸佛依正二果谓说法轮。应机而示此二谓他心轮。故寿量品云。或说己身或说他身谓说法轮也。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谓神通轮也。序品之中盛明斯义也。又他心轮谓知病识药。现通说法谓应病授药。又应生福德为之现通应生智能为之说法。又现通则发起信心说法则生物智能。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则佛法具矣。又神通轮冥密利物说法轮显现益缘。圣化虽多无离显密。又神通轮方便发起说法轮开宗授法。又神通轮拔苦与乐说法轮灭惑生解。又神通轮显佛功德业说法轮显佛智能业。又神通轮济三恶道令其离苦。说法轮劝三善道令其进行。又说法轮显波若德神通轮显法身德如大经四相品说。以有如是种种义故住三事也。
问。昔用三轮与今何异耶。
答。譬喻品云。是时长者作是思惟。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作是思惟谓他心轮。当以衣裓谓神通轮。若以机案谓说法轮。合譬中云。如来复作是念。若但以神通力及智能力即其事也。但成道初时即欲以三轮化物令入一乘。而根缘未堪今始得用故与昔不同也。
问。三轮有何次第。
答。三轮之中他心为本。谓知病识药然后乃现神通说法轮应病授药也。以他心为本。是以如来前入三昧次现神通。然后起定说法也。
问。初品之中具几轮耶。
答。就佛为论初品入定现瑞但有二轮。而弥勒之问文殊之答亦是说法轮也。从方便品起定说法竟于一经谓说法轮。其中有现通等事属神通轮。
问。六通之中三轮是何等通耶。
答。就六通义三是示现。三非示现。他心通即他心轮。如意通谓神通轮。漏尽通谓说法轮。
问。余三通何以不名示现。
答。他心等三能令众生即事信验。故名示现。天眼等三则不能尔。故不名示现也。此通释一经而正拟初品也。
复次欲说诸佛三种净义故说是经。一者五戒十善以净三途。二者说四谛十二因缘以净三界。三者说方等一乘以净二乘。具此三净令诸众生得出三界内外火宅故说是经也。
复次欲明三引法门故说是经。一者如来出世之始竟法华之前。引九十六种邪见及在家众生。归五乘正法。二者引五乘之异同归一乘。即法华初段意也。三引一乘之因归法身之果。此经后段意也。此之三引无教不收无理不摄。今具明三引究竟法故说是经也。
复次欲明权实二智相资成故说是经。所以然者非权无以辨实。非实无以明权。由实起权由权显实。由权显实故权资于实。由实起权故实资于权。三世诸佛智用虽多不出斯二。但迷宗之徒或执权而丧实。或守实而亡权。今欲开显权实二智相资成故说是经也。
复次欲说根本法轮故说是经。根本法轮者谓三世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即说一乘之道。但根缘未堪故于一说三。即以一乘为本三乘教为末。但大缘既熟堪受一乘。今欲还说根本法轮故说此经也。
问。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不得。华严教明初成道为诸菩萨亦说一乘。二经何异。
答。教异释不同。若如南方五时之说北方四宗之论。皆云华严为圆满之教法华为未了之说。今总难之。明初成道一乘化众生不得。今说法华即是一乘化众生得。若言今说法华义犹未了者。则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不得者。此应发始即用不了义化物也。若佛初成道即欲以不了义化物者。此即乖父子恩情伤诸佛本意。若言初成道是了义化物。今说法华亦是不了义者。初成道可是一乘化物不得。今说法华应非一乘化物得也。
又问。以何义故而法华经义未了耶。救曰凡论满教谓因圆果极。此经未明常住故果未满。满字具明缘正二因。此经但明缘因成佛未明正因。故因未满。
答。此经明众生有佛性即是正因。假万行为一乘即是缘因。故因义具足。开近迹是无常显妙本为常住。故果义究竟。此义后当说之。故不应言此经明义犹未了也。又佛种种因缘称叹法华令人信受。若言教称半字理犹未圆者。则使闻经之徒不生崇仰。便于法华起轻劣心。上失光阐之福下招误物之罪。譬喻品未为之寄心也。今所释者华严之与法华同明一因一果。教满理圆无余究竟。但善巧方便起缘不同。领其大要凡十四种。一者华严谓始说一乘法华终明一乘。始终乃异一乘无别。二者华严直说一乘。始无所会终无所开。法华对三明一。始辨开一为三终明会三归一。三者华严为发始学大缘说法华为二种缘说。一者为前小后大缘说。二者为发始学大缘说也。四者华严为福德大利根人说。法华为薄福钝根人说。如初本学大中途弃大留小。后还舍小从大故名钝根也。五者华严谓平道教。法华初则斥夺迷执然后方平道说也。
问。云何斥夺迷执后方平道说耶。
答。初斥三病为说一乘。三病若消一乘亦废。然后始知寂灭之道三一二夷适缘不同大小双用也。六者华严但明一乘实慧法华具三一权实二慧。故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问。若尔华严应无二慧。
答。照一乘为实慧鉴三乘为权。华严教门但明一乘故唯有慧。就一乘中自开二慧。或约动静双用。或就空有二行。亦得具二慧也。七者华严是舍那迹本身说。法华是释迦本迹身说也。八者华严加诸菩萨说。法华如来自说。九者华严但对菩萨说。法华杂对二乘菩萨说。十者华严竖论一乘开五十二位。法华横论一乘不开阶级。
问。何故尔耶。
答。适化不同非可一类。但华严之缘本信一乘故于一乘中历位增进。故问阶级不同。法华之缘本末信一乘破其三病。始得信一乘故未得次第历位登升也。又信一乘得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学菩萨道入华严法门故。法华不须更问阶位也。十一者明华严广明一因一果。法华则略明一因一果。十二者华严净土中说。法华秽土说。现塔中虽复变土令净。而华严本是净土非变而成净。法华秽土中说也。十三者华严七处八会说。法华一处一会说。十四者华严一佛说法华分身等十方佛多宝等三世佛共说。此举七卷对彼五帙作此判了。非就法华大本论之也。释论云法华如大海水何所不明耶。
问。以何故明法华对华严耶。
答。此经领解中广序长者尊豪七珍具足眷属围遶诸人侍卫。此皆指华严初成时为诸菩萨说大法事也。是故引华严以类法华。此义现信解品也。晚见法华论释寿量品具三身一法身二报身三化身具有华严之意。以众经皆说报身即是舍那故也。寿量义当广说也。
复次欲示中道离二边相故说是经。言二边者据昔五乘有二种边一者人天乘为世间边自余三乘为出世间边禀教之徒。谓世间乘异出世乘。出世乘异世间乘故名二边。至法华教明一豪之善皆入一乘。无复世出世异乘故名中道。又昔言有异大之小异小之大复名二边。法华教起会兹大小。同入一乘无复大小异乘。故名中道也。
复次欲断二乘及菩萨疑故说是经。如言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阿罗汉悉亦当作佛也。
问。二乘菩萨有何等疑。
答。二乘之人有二种疑。一者旧疑如身子云。三乘同入法性云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二乘不作佛欲以问世尊。为先为不先未说法华有此疑也。又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此新疑也。菩萨之人亦有二疑。一者始行之人昔日虽闻修菩萨行得成佛道。未知为定成佛为退作二乘。此旧疑也。今闻法华明无三有一心复生疑。若无三乘佛昔何故说有三耶。今欲断声闻菩萨二种疑故说是经也。晚见论释三请文明声闻菩萨皆有旧疑。现索章义说与今文符会。
复次欲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说是经。
问。以何义故。今说一乘乃言明佛性耶。
答。乘若有三可有三性。既唯有一乘则唯有一性。如毘婆娑云一切众生有三乘性。随成一乘则余二非数缘灭。法华明一乘义则不然。故唯有一乘唯有一性。
问。此经但明一乘云何已辨佛性。
答。中论云。虽复懃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云何得成佛。长行释云如铁无金性虽复锻炼终不成金。若法华未辨佛性但缘用成佛义者。既无佛性则无成佛理亦如师子吼品广难无性成佛义。以理推之必明佛性。
问。理推可尔有何文证。
答。此经始未多有佛性之文。方便品云开佛知见既得清净即是一文。佛知见者谓佛性之异名。众生本有知见为烦恼覆故不清净。法华教起为开众生有佛知见。此即是佛性义。若无佛性者教何所开耶。
问。若此经已明佛性涅盘何须复说。
答。若已了悟者不须涅盘也。
问。何以知至法华即了悟不须涅盘耶。
答。大经菩萨品云。如法华经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宝。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故知至法华时即知佛性已得了悟也。又过去二万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竟便入涅盘。故知闻法华经已究竟悟。不须说涅盘也。又迦叶佛时虽有涅盘而不说之。故知法华是了义教。又寿量品云诸子有二。一不先心二者先心。不先心者其法华时并皆得道。余先心者待后唱灭方得领解也。晚见法花论明佛性义有七文。今略引二。初释方便品唯佛与佛究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故。佛性亦名如来藏。故云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大经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次第二文释法师品。云知佛性水不违得成三菩提。此序方便品意竟。
复次欲结束融会。释迦一化始终凡有七门。今三乘人未得悟者皆得领解故说是经。一者序叹中道法身门。谓如来法身无一切累具一切德。无一切累不可为有。具一切德不可为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法身。是故经云如来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弊永尽无余。此谓无一切累也。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等此具一切德。所以明此二者。良以无患故能救物患。有一切德故济物无德。是以将明起化故前叹化本也。二者大悲门谓如来在法身地见二种众生起大悲心。一者昔曾受佛化而先观招苦。二者未经高道受三界煮烧。此二众生具一切患无一切德。故有佛所无无佛所有。为此众生起大悲心也。三者垂应门。既起大悲心故应入生死。为度物起八相成道。是故经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即其事也。四者实化不得门。既起大悲心为物成道。而初成道时即欲以大悲拔其有累大慈济其无德。但圣虽能授而凡不能受故息于实化也。五者权化得门。虽一乘化之不从。而大悲不舍欲渐引诸子故于一说三。谓权诱门也。六者实化得门。小执将倾大机欲动故会三归一。谓实化得门也。七者不虚门。许三与一似若相乖。以深见物机故无虚妄。谓不虚门也。束此七义可为六双。初一是自门后六化他门。自他一双也。前二是法身后五为应迹。本迹一双也。复五之中初一节非但释迦具斯七事。亦是舍那化即是释迦化。二佛一双也。复四之中初一顿化不得后三渐化得子。谓顿渐一双也。后三之中初一说三后二明一。三一一双也。后二之中初正明一次融会。一切诸佛教皆同然。三一不虚谓教及会教一双也。此释譬喻意果方便品末也。
复次欲说如来十种大恩。今已悟之人心得坚明未解之者因此改执故说此经也。一者释迦过去初发心时结四弘誓愿欲普济六道。法华之缘已入斯愿是为第一通弘誓思。二者过去世时曾为此缘已说大法。而此众生曾高大化是为第二别结缘恩也。三者此无量众生罪重钝根背化起惑流浪六趣。菩萨随入生死方便诱化。乃至今种五乘种子。自从背化已后讫未成道之前。经无数劫随逐化之。是为第三随逐化恩。四者释迦虽久已成佛为此众生大机将熟起故更示成道。是故经云中止一城乃至脱珍御服着垢腻衣。谓隐本示迹恩。五者初成道时种种思惟方便救济。或欲现通或欲说法或劝或诫。同入一乘。但佛慧甚深众生根钝。虽有欲化之功而无从救之理。是为第五思济恩。六者子虽舍父父不舍子。故隐穷深佛慧至道而开极浅人天之乐。谓隐深说浅恩。故文云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谓成道已后鹿苑之前说人天教也。七者五戒十善暂息三途。次虚指二乘令出五趣。谓权诱恩也。八者虽以小乘摄化。而密欲以大法教之。故说波若付财之教。但根钝之徒犹未悟解。是为第八密化恩也。九者从波若已后法华之前中间说诸方等。现菩萨神变或说大士法门。种种方鼓动其情。令稍鄙小心欣慕大道。谓陶练小心恩。故文云复经小时即其事也。第十小志遂移大机将动为说法华。会父子天性。今二乘之人令入一道。现在受记未来作佛。是为第十毕竟恩也。
问。何以知具十恩耶。
答信解品云世尊大恩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故总序释迦从初发意至于此会。
始终屈曲积劫崎岴。有斯十种恩也。此序信解品意兼身子等领解文也。晚见论云。欲显佛乘与二乘异故说穷子譬喻。佛乘如长者尊豪。二乘如穷子鄙贱。此欲令已解者于大小坚明未悟者改三信一。与今释符会也。
复次欲说所化人功德及能化人功德故说此经。所化人功德者如密云弥布其泽普洽。三草二木随分受润。虽随分受润而不觉知。能觉知者是为希有。如来慈身普覆法界等润五乘众生随分受益而不觉知。若能觉知亦为希有也。
问。云何不觉知耶。
答。有二种不知。一不知同二不知异。不知同者不知如来若形若教为开一道。不知异者不知五乘众生随根成异。如草木不知一云一雨谓不知同。不自知上中下差别谓不知异。今迦叶之流能知同异。今欲引叹中根之人述成其所领解故说此经。二者叹能化功德。今未解者开悟已晓者进德故说是经。故经云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也。
问。如来复有何等功德说不可尽。
答。上信解品云过去结缘今日相会。盖是一方之化未穷无方之迹。无方迹者。慈身法雨等益十方遍利三世。岂止此会三根人耶。又上两周之说及二领解皆明昔说三不说一。今说一不说三似若偏私。是故今明如来常等现身常等说法犹如云雨。但三缘自闻三一缘自闻一耳。故大经云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以释成上二周教意故说此品也。又上信解品明昔始结缘终于今会。随逐根情崎岴屈曲。有若难心何能利物。是故今明如来若形若教犹如云雨。虽顺物崎岴无心屈曲也。又有人疑若大慈平等何故众生有得闻法有不闻法。如以威德力令五千之徒从座而去。是故释云天泽无私不在无根非佛大慈不平等也。此释药草喻品。晚见论破大乘人。自谓言无声闻明法雨普润。随根得果不应言无。此证上能化功德也。二示种子无上义。种子无上者如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明迦叶等曾发菩提心中忘斯意。今还发心行菩提道必当作佛。故是种子无上。此证上第一所化人功德义也。
复次佛法有二种。一显示法二秘密法。显示法者谓三乘教明三种因得三种果故名显示。秘密法者谓三乘人皆得作佛。如释论第百卷云。法华明阿罗汉受记作佛故名秘密法。昔来已说显示法竟。今欲说秘密法故说此经。
问。何故三乘行因得果名显示。三乘同作佛名秘密耶。
答。显示法者方便教也。明三乘人各自行因皆得成果。此事易解。如外三种子各生三牙。其相易明故名显示。秘密法谓甚深法。明无三乘唯有一乘故名秘密。
问。若尔者三因三果此是秘密。何以故实无三乘。覆相说言有三种乘。应是秘密。而道理唯有一乘无有三乘。应是显示。以非覆相说故也。
答。若以了义为显示不了义为秘密者如后所判。今以浅近为显示甚深为秘密如前所明。此义后当广说也。
问。何故授二乘说作佛耶。
答。唯有一乘无有余乘。唯有一佛性无有余性。以皆有佛性故皆应作佛也。晚见论释受记文。
问。声闻人为实成佛故与授记。不实成佛故与授记。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积劫修行。若不实成佛将非如来虚妄授记。
答。授声闻记者得决定心。非成就法故。如来依平等法说于一乘。平等法者以如来法身与声闻法身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足功德故与授记。菩萨具足功故与授记。依此论明佛性名为法身。故知二乘有佛性故与其授记也。
问。若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应授记作佛。
答。不然佛性有二种。一正因二缘因。一切众生虽有正因无有行解等善故无缘因。无缘因故不得作佛。今二乘人内有正因外闻法华经生信解等善。即缘因缘正具足故得授记。二者授二乘记。即是说法华经法华经正明一因一果。今明二乘人已改二执发菩提心。今为授记令二乘人现世行因未来作佛。以发心行行即是一因。未来作佛即是一果。又其人即是菩萨复是人一。说此一教名为教一。故授二乘记。具说四一即是说法华经也。三者畅佛本心故授二乘记。何者明如来初成道时即欲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但初成道时根性未堪。今如得记则畅佛本心。同大经心喜之义。四者授二乘记令诸菩萨不复退转。所以然者有二乘道可有退路竟无此理。何所退耶。又二乘是不作佛人今当作佛。菩萨本是成佛之人云何欲退耶。五者授二乘记。一切未发二乘心者皆不复发。所以然者以证二乘尚自舍之。我等未得云何欲求。以有斯益故授声闻记也。六者授二乘记故一切未改二乘执者。因此而改伊是罗汉。既得授记我亦无学宁不作佛。遂改小心欣求大道。故信解品因身子得记自序余解即其事也。七者授二乘记欲证一乘之旨不虚无三之言是实。所以尔者上来虽唱三权一实。若二乘人不得记者此言空设。今二乘之人受记作佛。故知一乘是实三权不虚也。八者授二乘记即是说净土法门。谓化主净国土净教门净徒众净也。所以具四净者以悟一乘改其三执故其心净。其心净故国土净。以此净悟悟一切众生。即是教门及徒众净也。以身子心净故佛说四净之教也。九者以时众闻二乘得记于净土作佛故化往生。以有此益故授二乘记也。十者欲证二乘所解是实故授其记。夫得记者必由实解故也。以有如此十种义故所以授二乘记。总释诸授记品竟。
复次欲说诸佛二种法故记是经也。一说现在法二说过去法。上来二周已说释迦一期出世始终方便利益众生竟。今说释迦过去利益众生法门。故说是经也。
问。何因缘故有二种说耶。
答。众生有三种。一者上根二者中根三者下根。上中二根直闻现在说法已得了悟。今欲为下根众生令得受道故说过去始末法门也。二者为释疑故来。有人云应学二乘。所以然者。始行菩萨虽闻此经不得佛记。二乘闻经便得受决。若尔但学声闻不必须行菩萨道。是故释云。此等声闻于无量劫久行大行。但中忘斯意故作二乘。非作二乘即得授记。即是总释三根人得悟一乘因缘也。法华论云。决定声闻不得记。退菩提心声闻方得记。与此义相应。三者声闻唯有二种。一本学小乘二退大为小。譬喻品为本学小乘人。今欲为退大之人故说是经。
问。何以知然。
答。譬喻品火宅之中本有三十子。即三乘根性欲求出宅为说三乘。故知为本乘人也。化城所明本欲求佛中途懈退为说小乘。故知二譬为二人也。此就文讫。而义实通也。四者欲广叹如来智能明久远。今二乘人心生欣慕改迷悟入故说是经。所以富楼那云复闻如来神通之力即其事也。五者欲显法华是古佛法。三世诸佛必皆说之。故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问。以何因缘故一切诸佛皆说涅盘耶。
答。一乘是佛因缘。无有诸佛不说佛乘。但说一乘自有二种。一者直说一乘。谓一因一果。如华严之□流二者先说三乘后说一乘。即法华也。此二虽殊一乘无异。是故一切诸佛皆说法花涅盘教起但为斥无常病故常乐。若众生无有无常之病即不须明常乐。是故佛或说涅盘或有不说也。
问。云法华文未说佛性之因法身之果。云何不须涅盘耶。
答。不须说也。所以然者昔有五乘故有五性。今唯有一佛乘即唯有一佛性。故利根之人即知有佛性也。昔有五乘即五乘之果是无常。今唯一佛即佛果是常。故亦不须别说法身常也。但为释迦出于恶世间。一乘因果未悟故更广说涅盘耳。六者说过去事示生死长远。今二乘人深起厌心。汝于过去本求佛道。经尔时劫退住小乘。一何可愍。我已成佛汝应欣慕。二乘闻之遂发心求佛也。七者说宿世之事。下根闻之因得领解。说系珠之譬晓诸未悟。八者三说既周。广发权行之迹正令诸小行知菩萨难可思议。改志求佛也。以有如是八种义故说化城品也。
复次欲说如实功德智能故说此经。
问。云何名为如实福慧耶。
答。如实福慧者从实理生。以一乘是实故能生如实慧。实慧者。上三周说法生三乘信解授记作佛。今欲说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谓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说修行生如实福难可格量。既信如实法得无过之福。毁如实法则获莫大之罪。今欲示众生如实罪福故说是经也。二者诸佛说法有二种门。一直说门二称叹门。上三周说法名直说门。今叹经力经用名称叹门。三者复有二门。一者一乘体门二者一乘功用门。乘体门者上已说竟。今欲说乘功用门故说是经。乘用门者谓能生福慧也。四者复有二门。一生慧门二生信门。上三周说已生慧门。余未信者今预经功德令生信心谓生信门。五者复有二门。一自行门二化他门。上来三周说法令三根人悟解故是自行门。今传化未闻谓化他门也。六者复有二门。一受恩门二报恩门。上来悟解是受恩门。今得悟之人传示未悟。助佛扬化谓报恩门。七者复有二门。一正说门二流通门。上来是正说门。今示弘经之方。谓流通门释此法师品兼释诸品。明功德事流通门也。
复次欲显如来身方便身真实。故说此经。
问。何等是身方便身真实耶。
答。以法身为真实。迹身为方便。但本迹二身凡有四种。一者生灭为迹身。无生灭为本身。如多宝虽灭不灭。显释迦虽生不生。不生不灭名为本身。不生示生不灭示灭名为迹身也。二者明本一而迹多。如集十方诸分身佛。欲明释迦为本诸佛为迹。所以然者诸佛平指为迹。各以己身为本。当知释迦之与诸佛皆是迹耳。非释迦非诸佛乃为统一之本。故明本一而迹多也。三者举释迦及分身者。此就一佛明本迹义。如一佛法身为本而垂一切迹。四者以为多宝与释迦并坐者。欲表十方诸佛同一法身。皆同一法身故垂一切迹。摄大乘论明二种平等。一别平等。如一佛法身为本垂一切迹。二通平等。谓十方诸佛同一法身由来。或但执别先通或但执通先别皆非论意也。晚见法华论明多宝以现者示平等。故多宝如来已入涅盘复示现身。此显自身他身佛性法身平等。证四义中第四义及第一义也。
问。若此品具明四种本迹义者寿量品复何所明耶。
答。佛开本迹凡有二门。一神通轮门二说法轮门。神通轮开本迹者。从见塔品至涌出品现十一种神通以开本迹。一者涌出塔表佛犹存之义。二者住空表隐显无有滞碍。三者出声。或谓直是塔而已未足以表犹存之义。故须出声也。四者虽复有声密恐无形非是佛声。故开塔令身在其中矣。五分座同坐者。欲等生灭义往之等。今明双树之灭是迹而非真。今之等往明王宫之生权而非实也。六者集佛明本一而迹多。七者变土。迹身既非实身迹土亦非实土。释迦及化佛是迹身。别有统一之本。净秽二土皆是迹土非法身所栖。法身别处中道第一义土。八者接众在空表虚心乃见法身。九者发调达之迹以表丈六为权。调达非恶示恶。类释迦不生现生。十者显龙女成佛。昔女身不能现身成佛。今遂能成佛者。昔明如来身非常住今始明佛身是常。十一明下方菩萨地覆不现地裂方显。昔教覆故未显法身。今教始开故得明也。此十一种皆是神通门。以开本迹也。二从弥勒之问释迦之答。就说法轮以开本迹也。
问。初段开三显一辨教之权实。何故但就说法轮。今就神通轮耶。
答。教之权实但是说法。轮身之本迹属神通轮是故后门就神通轮。故下文云汝今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又云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也。又如大经开法身密广明神通。开波若密广明说法。今亦然矣。又前现通即是密开本迹。后说法身即是显开本迹。要前密开后方得显开也。又密开本迹生物之信。显开本迹生物之解。
问。辨本迹身何故具就二轮及显密耶。
答。以果德甚深绝因位境界宜就二义也。又前开三显一中亦有显密。广说为显略说为密。又前现塔虽表法身是常。未辨为始证法身。为久证法身。故寿量广明近远之义。明无量劫来久证法身。又前开三显一中亦有总别。初总明诸佛二智次别明二智。今开近显远亦具总别二义。见塔品总明诸佛本迹。寿量别明释迦二身。又前直明法身后品广释疑难。又前但明法身未辨三世益物之用。后品广明益物义也。又诸佛随俗凡有二种。一者身二者命。前明法身常住后明寿同太虚。又前明无生灭后辨无始终。无始终者逸多不见其始。补处岂测其终也。此总序宝塔品及寿量品竟。晚见论明三身具足岂非辨常之明据耶。
复次欲说菩萨要行故说是经。
问。何故说菩萨行菩萨行有几种耶。
答。菩萨有四种要行如前说也。
问。何因缘故明菩萨行。
答。上以三周开权显实破三乘执即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竟应修菩萨行。如华严善财童子。于一一知识所皆云。我已先发菩提之心。而未知云何修菩萨行学菩萨道。故次发心即是明修行也。二者说菩萨行即是说法华经。法华经正明一乘。一乘即是菩萨行。故就菩萨行明一乘。故此经云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也。三者上来自说及证说即竟。欲示弘经模轨。模轨即是四行。故说菩萨行也。四者为封言之徒闻上开权显实明一辨三。便谓有三一有开有合。是故今明菩萨行诸法实相。无上中下非一非三非开非合。三一开合皆是方便化物。故说菩萨行。五者有人欲求佛道畏惮生死。多诸患难故退菩提心息诸断行。今为此人故明菩萨有四行令身心安乐。其人闻已坚固不退。故说菩萨行。六者欲发起如来寿命之果。故说菩萨行。下品明如来有不可思议之果。所谓生灭自在无碍。如此妙果必由妙因。是故今明菩萨行。即是妙因也。安乐行品竟。
复次欲广说诸菩萨智能功德宣通此法拥护众生故说是经。如说药王妙音观音乃至普贤等功德智能等。
问。何因缘故说诸菩萨功德智能耶。
答。一乘有二种。一者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为大乘。二者诸大菩萨之所乘故故名为大乘。如十二门论所辨。上说如来寿及佛知见等是诸佛大人能乘所乘。今欲明诸大菩萨之所乘故故名大乘也。二者说诸菩萨功德智能不可思议。令二乘人深生愧耻弃彼所宗。则未发二乘心者不复发心故说菩萨行。三者凡夫二乘已发菩提心者修菩萨行。已修菩萨行者宜解行增进故说菩萨行。四者净名经云。或以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萨而作佛事。佛事不同受悟多种。上来明佛作佛事竟。今欲明菩萨而作佛事故说诸菩萨行也。五者欲叹此经功力故说诸菩萨行。诸大菩萨有不可思议功德智能者皆由法华之所成就。若欲得如此功德者当行法华经也。六者欲开秘密藏故说此经。声闻法中说诸菩萨乃至一生补处菩萨犹是凡夫未断烦恼。今明大乘法中诸菩萨得无生忍。烦恼清净具六神通。出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令种种方便分形六道。利益众生故说菩萨行。七者欲为利益未来一切众生。令得受持妙法华经。使无留难。佛虽去世诸大菩萨常在世间利益一切。欲求请护无愿不从故说菩萨行。此总释药王等诸品也。晚见论云。欲明护众生诸难力者故说观音陀罗尼等品。示现功德力故说妙庄严王品。依过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护法身。故说普贤菩萨品。此释与今略同。如是等观诸品中意故说妙法华经也。释论第百卷云。法华经无量无边如大海水。以文无量义亦无量。故知说法华经因经亦复无量。今但略说也。
问。何故不次第论二十八品耶。
答。释经文流通次第说之。今但序其宗要耳。
问。依何论作说耶。
答。大智度论云。观诸品中意故明说波若因缘。今还依论意故作此释。释论是解经之模轨。欲释大乘经者必须影之也。
法华玄论卷第一
经疏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