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21 卷15-17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五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之余
问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于声闻所行 十善道转胜 深禅不随他 常憙于远离 恒乐善修习 甚深因缘法 远离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恶贱愦闹语 常乐远离处 威德深重人 喜为福田地 常观于出性 成办有理事 恭敬于诸主 已成就系心 知心在所缘 常乐于禅定 中人之势力 乐于出家法 善心不缩没 得慧光明者 或从二胜处 或三胜处来 十善之业道 能令如是人 至于缘觉地
于声闻所行十善道转胜者。过声闻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萨所行。作是念。声闻人应随他闻而行道然后得自证智能。我则不然。不乐随他人。以是故。我应令十善道转胜。以是因缘故。我乐不随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乐于远离。作是念。若我常乐愦闹则为集诸恶不善法。以近可染可瞋可痴事故。于是远离中应修习甚深因缘法。复作是念。若我不修习甚深因缘法者则不得不随他智。我今何故不常修习甚深因缘。然后可得不随他智。甚深者。难得其底不可通达。一切凡夫从无始生死中所有经书及其技艺皆可得其边底。唯甚深因缘不可得底。如兔等小虫不能得大海边底。若人有方便大悲心及修集甚深因缘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离此二事修集甚深因缘智则成辟支佛。方便名于成就教化众生中种种思惟而不错谬。亦于甚深法不取相大悲名深。怜愍众生。胜声闻辟支佛。何况凡夫。少欲少事恶贱愦闹语。如是则得辟支佛地。若大欲大事好聚众人。为方便大悲所护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为易得。何以故。求辟支佛人少欲者作是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余人。是人舍离教化众生事故不亲近众闹。菩萨大欲大事作是念。我应度一切众生。以此大欲因缘故则为大事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此非小事。若憎恶愦闹语则不成此事。是故菩萨入愦闹中亦用愦闹之语但无所著。复次覆真实功德故是为少欲。少事务故名为少事。恶贱愦闹名少欲。乐独处故名为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不乐众闹语。乐于亲近远离可畏深邃之处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远离可畏深邃之处人则不来。以远离处住故。心亦深远。若人自不深远喜戏调者。外人往来则不为难。如是人不与众生和合。虽舍众生亦欲令众生种诸善根为大利益作是念。我云何不与众生和合亦能利益众生。如是思惟知已。我当为众生作福田之利受其供养。如是虽不与众生和合。而能作大利益。是人复思惟。我云何当得福田地。即自见知。若我深乐为福田地。常观出性。然后福田地法自然而来。乃至出性之法亦自然而来。所谓持戒禅定智能等。复作是念。我当云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法。我当为正观者于诸现有理趣事中皆悉成办供养恭敬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法不久疾得。何以故。我当成办有理之事正观诸法能得不随他智。又供养恭敬诸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能深厚。智能深厚故能通达实事。能通达实事故能生厌。从厌则生离。从离得解脱。得解脱故前后所集善根得为福田。然后得证出性之法。诸主者诸佛世尊。是种诸善根时是最大因缘。是人复思惟。我云何能疾成有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见。若我集系心一处知其所缘。常乐禅定。是人能系心一处则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成办。如经中说。得禅定能如实知如实见。若人已行系心则疾入三昧。疾入三昧故名禅定者常定者。若能如是修集诸法则为供养恭敬诸佛。若人以香华四事供养佛不名供养佛。若能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道是名供养恭敬诸佛。如经说。般涅盘时佛告阿难。天雨文陀罗华及栴檀末香作天伎乐。不名供养恭敬如来也。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是故阿难。汝当修学真供养佛。如是众功德。皆是中势力人乐出家善心不缩没者。最上势力能得成佛。下势力者作声闻。以是故中势力人作辟支佛。乐出家故能成众功德。何以故。若在居家则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远离。亦不能禅定。若心缩没不清净者。不能成办众事。不能知甚深因缘法。不能证出性。不能如法真供养恭敬诸佛。如是众生是中势力。作是念。我中势力人。常乐出家心不缩没。诸所愿功德事皆自然来。复作是思惟。是中势力乐为得何果。即知当得智能果。何以故。智能能为照明。如经中说。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能光为胜。复作是念。我所乐慧光云何当得。即知若从二胜处来。若三胜处来。二胜处者先已说。三胜处者。所谓谛舍寂灭。或谛舍慧。或谛寂灭慧。以是故我当修集如是诸胜处。我修集是已得智能光明。所愿智能自然而至。如是相如是修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至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三
问曰。如仁已说。十善道能令人至声闻辟支佛地。十善业道。复令何等众生至于佛地。答曰。
所行十善道 胜于二种人 无量希有修 胜一切世间 发坚善二愿 成大悲无碍 善受行方便 忍辱诸苦恼 不舍诸众生 深爱诸佛慧 于佛力自在 乐尽遍行者 能破邪见意 受护佛正法 健堪受精进 坚心化众生 不贪着自乐 及无量身命 一切事中上 所作无过咎 一切种清净 一切胜处来 善道令此人 至十力世尊
所修十善道胜二种人者。菩萨修十善道。于求声闻辟支佛者为转胜。转胜者。一心修行常修行。为自利故修行。为他利故修行。清净修行。一心行者用意修行。常修行者不中休息。为自利故修行者。生天人因缘泥洹因缘。为他利修行者。菩萨修行十善道。回向利安一切众生故。以是因缘故。能度过算数众生。清净修行者。不坏行无杂行。不浊行自在行。具足行不贪着行。智者所赞行。坏者有行有不行。与此相违名不坏行。杂者自不作令他作。与此相违名不杂行。浊者与烦恼罪业合行。与此相违名为不浊行。自在者。破戒人为田业妻子财物所系不得自在。持戒者无如是事。随意自在无所系属。具足者。尽行一切大小戒。遮止诸烦恼。常忆念守护。为禅定作因缘。回向佛道能令同真际法性。是名具足。不贪著者。不向世间不取戒相自高卑他。智者所赞者。声闻法中不随生死。但为涅盘故名智者所赞。此大乘法中。尚不回向声闻辟支佛乘。何况生死。但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智者所赞十善道。问曰。修有何相名为善修。答曰。以无量希有修十善道。胜一切世间。是名善修。问曰。云何菩萨。以此修胜一切世间。答曰。诸菩萨以五事修故。胜一切世间。一愿二坚心三深心四善清净五方便。愿者菩萨所行愿。一切凡夫人及声闻辟支佛人所无。以是故。菩萨所行愿胜一切世间。如大智经毘摩罗达多女问中。佛因目揵连说。菩萨从初发愿乃至道场。能为一切世间天及人作福田。又胜一切声闻辟支佛。又如净毘尼中。摩诃迦叶于佛前说。世尊善说希有。所谓菩萨初一发愿胜一切声闻辟支佛。又如偈中说。
菩萨初发心 与大慈悲合 为于无上道 即是心为胜 是故以此愿 住于世间上
坚心者。菩萨于诸苦恼所谓活地狱。黑绳地狱。合会地狱。小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小炙地狱。大炙地狱。阿鼻地狱。沸屎。剑林。灰河。阿浮陀。尼罗浮陀。阿波簸。阿罗逻。休休。欝钵罗。拘勿陀。须曼那。分陀利。钵头摩。寒热地狱中种种拷掠。如是苦恼。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共相食噉互相恐怖。饥饿谷贵。从天退失。悭妬瞋恼。恩爱别离。怨憎合会。生老病死忧悲恼等。此六道中。所有诸苦若见若闻若受。修十善道。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心终不坏。以是故此菩萨以坚心修十善道。胜一切世间。如说。
地狱及畜生 饿鬼阿修罗 天人六趣苦 不能动其心 是故诸菩萨 以此坚固心 所修十善道 胜一切世间
深心者。大心用心爱心念心。诸菩萨以如是等心修十善道。胜一切世间。除诸佛世尊及久行菩萨。如说。
深心及用心 利益世间心 菩萨以是心 胜一切世间
善清净者。菩萨修十善业道三种清净。余人所无。以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菩萨人中宝 具深心净心 以是善法力 世间所不及
方便者。菩萨以方便力修于善法。余人所无。是故胜一切世间。无量修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无量修。一时无量。二善根无量。三缘无量。四究竟无量。五回向无量。时无量者。谓菩萨修行善业道过于时量。时量过故。所修善业道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诸菩萨师子 所修善业道 过诸算数时 故修善最胜
善根无量者。诸菩萨修无量无边善根。从是善根所修善业道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大乘法中净毘尼经。佛告迦叶。譬如生酥满四大海。菩萨有为善根资粮亦如是。是福德回向无为智则大利益一切众生。是故菩萨虽处有为能胜一切世间。如说。
为一切众生 及求佛道故 善根则无量 以是胜世间
缘无量者。菩萨不缘有量众生故修集善根。而所修善根不言为利益若干众生。菩萨但缘一切众生故修集善根。是故菩萨缘无量众生所修善业道亦无量。胜一切世间。如净毘尼经中。佛告诸天子。如大菩萨薄有慈悲心求利益他。是心能令无量众生得利乐。深发心菩萨。勤行精进亦如是。能教化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盘乐。如说。
菩萨无量善 功德自庄严 皆为度众生 无量之大苦
究竟无量者。初地中为发愿故。已说十究竟。是究竟无量故。菩萨所修善业道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菩萨修善道 从十究竟生 是故胜一切 无有能坏者
回向无量者。如初地中说。菩萨回向果报无量。以是回向果报无量。所修善业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以无量因缘 修于善业道 回向佛乘故 是以为最上
希有者。诸菩萨修善道。以五因缘故名希有。一堪受故。二精进故。三心坚故。四慧故。五果故。堪受者。我当作天人中尊一切智能者。能如是堪受。是为希有。若人以指举三千大千世界。于虚空中令住百千万劫。是事可成。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为希有甚难。如说。
为无量佛法 立誓当作佛 是人无有比 何况有胜者
精进者。多有人堪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精进行六波罗蜜。若人以堪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精进行六波罗蜜。是名实堪受无量功德。精进希有故。所修善业道亦希有。如说。
希有大精进 凡人念已怖 菩萨实行之 何得不希有
心坚者。有人发精进心修集佛道。若有障碍心不坚固则不能成。是故发精进安住希有。坚心中则成其事。坏诸障碍。是为菩萨修善业道第一希有。如说。
若人无坚心 尚不成小事 何况成佛道 世间无上者
慧者。是堪受精进坚心皆以慧为根本。是故菩萨慧为第一希有。能生如是堪受精进坚心故。以慧为希有以慧为希有故。所修善业亦希有。如说。
如有人堪受 欲得于佛法 精进得坚心 皆以慧为本
果者。修善业故得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是故希有。如说。
行此善得道 无量功德力 为诸众生师 谁闻而不行
坚愿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为坚愿。一于声闻乘心不转。二于辟支佛乘不转。三于外道事不转。四于一切魔事不转。五无因缘不转。如说。
闻二乘解脱 何不为此道 若未入于位 则失菩萨道 又贪外道事 或为魔所坏 或复无因缘 自舍菩萨道
善愿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善愿。一先筹量得失者。二知道者。三知道果者。四不贪惜自乐者。五欲灭众生大苦者。如是作愿名为善愿。如说。
先见世过患 佛道大利益 知行无上道 及其无量果 舍自寂灭乐 欲除众生苦 发是无比愿 为诸佛所赞
大悲无碍者。以五因缘故。知菩萨有大悲。一利安无量众生故。于资生之物不生贪惜。二不惜身。三不惜命。四不观时久远。五欲怨亲中等心利益。如说。
内外所爱物 于中不贪着 为利众生故 及舍于身命 生死无量劫 犹如一眴顷 怨亲中平等 名菩萨大悲
无碍者。菩萨以五因缘故。悲心有碍。一以地狱苦故。二以畜生苦故。三以饿鬼苦故。四以恶人无返复故。五以生死过恶故。若此五事不障其心是名无碍大悲。如说。
第一地狱苦 畜生饿鬼苦 恶人及生死 不障名大悲 菩萨能如是 佛说无碍悲
善受行方便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善受行方便。一知方时。二知他心所乐。三知转入道。四知事次第。五知引导众生。
知方时者知是方处。应以如是说法。知是时中。应以如是说法知是方处。应以如是因缘度众生。知是时中应以如是因缘度众生菩萨先知是事已随顺而行。如说。
若以世尊意 为他人解说 先应知二事 后随时方说 若不知时方 而欲说佛意 不得所为利 而更有过咎
知他心所乐者。知他深心为在何事为何所乐。菩萨先知已。入众生所知所乐。随顺起发度脱方便。如是则不虚也。如说。
菩萨知众生 深心难测意 先知其意已 渐令住佛意 遍知世间事 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 说名善方便
知转入道者。能转外道凡夫意令入佛道。亦转众生恶事令住善事中。亦知转声闻辟支佛道令入大乘中。已在佛法者不令入外道。先知是事已随顺而修行。如说。
若人令众生 远离外道法 及诸不善者 入佛上寂灭 若知诸众生 上中下之心 知已能引导 是名善方便
知事次第者。如声闻乘中。初说布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过患。次在家苦恼。次出家利乐。次说苦谛。次集谛。次灭谛。次道谛。次须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罗汉果。次不坏解脱。次说诸无碍。辟支佛乘中亦说。我我所物多有过患。舍此过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为过恶。出家为利益。次众闹乱语为过恶。独行为善利。聚落为过恶。阿练若处为善利。厌离多欲多事。乐于少欲少事。守护诸根。饮食知节。初夜后夜随时觉悟。观缘取相乐住空舍。贵于持戒禅定智能不现奇异。令他欢喜但自利益。乐于深法不随他智。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说檀波罗蜜。次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初说谛胜处。次说舍胜处灭胜处慧胜处。复次初赞叹发菩提心。次十种愿。次十究竟。次赞叹远离退失菩提心法。次修集不退失菩提心法。次坚心精进。次坚固堪受。次坚誓。复次初说能得诸地法。次说能住诸地法。次说能得诸地底法。次说远离诸地垢法。次说能作净地法。次说诸地久住法。次说能到诸地边法。次说能作不退失诸地法。次说诸地果。次说诸地果势力。复次或初说欢喜地。次说离垢地。次说明地。次说炎地。次说难胜地。次说现前地。次说深远地。次说不动地。次说善慧地。次说法云地。如说。
初施次持戒 果报得生天 无常在家过 出家为大利 次无上四谛 断结证四果 是方便次第 令人住初乘 初说生死过 次说涅盘利 守护于诸根 持戒及禅定 不随他智能 功德乐独处 自依不依他 乐求自利乐 亦不舍他人 深行头陀法 其求中乘者 教法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 说佛无量德 亦说菩萨时 一切所行法 为利众生故 次第说是法 自利及利他 说种种功德 亦说诸佛子 所乐十种地 求法大乘者 如是次第度
引导者。随众生所乐门。知是门已。以是门引导众生。随其所乐任其势力而令得度。如说。
或有诸众生 可以深经书 难事及工巧 呪术以爱语 善说及资财 布施戒定慧 如是筹量已 引来入大乘 或现于女身 引导诸男子 复现男子身 引导于女人 示众五欲乐 然后说欲过 而令一切人 得离于五欲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萨善受行方便。能忍苦恼者。若有人过算数劫于生死中能忍诸苦恼。十善业道能令此人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一切人皆乐乐恶苦。是人云何能忍苦恼。答曰。以五因缘故。一乐无我。二信乐空。三筹量世法。四观业果报。五念过算数劫唐受苦恼。如说。
乐无我空法 又知业果报 利衰等八法 处世必应受 亦念过去世 空受无量苦 何况为佛道 而当不受耶
不舍于一切者。或有众生第一弊恶无有功德不可利益。菩萨于此终不生舍心。问曰。若是恶人不可度者。云何不舍。答曰。以五因缘故。一贱小人法故。二贵大人法故。三畏诳诸佛故。四知恩故。五为是世间事故出世间。如说。
欲度众生故 生心持重担 于恶怨贼中 心常不应舍 贱小贵大人 是小大差别 不应众生中 愍怜心还息 于诸急难中 无事而利益 担于重担时 而不中懈废 若发无上心 或有舍众生 若自心疲苦 及恶人所害 即为欺诳于 十方三世佛 诸佛世中尊 为利益众生 行种种苦行 修集于佛道 佛于恒沙劫 舍乐作福业 若舍一恶人 则为背佛恩 是故恶众生 不应于中舍 若人于无量 阿僧祇劫中 所修集佛道 大悲为根本 若以贪欲心 瞋恚怖畏心 舍一可度者 是断佛道根
是故善业道能令不舍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乐佛慧者。若人深乐佛慧。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缘故。深乐佛慧。一佛慧无与等。二佛智能令人为世中尊。三佛以佛智自度其身。四佛智亦度他人。五佛智是一切功德住处。如说。
诸佛之智能 天上及世间 一切无与等 何况而得胜 诸佛以此智 为天阿修罗 一切世间人 恭敬而作礼 佛以智自度 亦度于他人 若得是佛智 是功德藏者
于诸佛力及自在法中乐尽遍行者。遍行名久习。一切行力名十种智力。自在名随意所作。若人深乐佛十力及自在法中尽遍行。如是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疾得。以五因缘故乐尽遍行。一尊重诸佛教勅。二诸佛有大弟子故。三身证一切法故。四摄取堕落者。五已堕落者能拔济之。如说。
尊佛教无比 佛子有四八 及以六三种 堪为诸天师 以佛智能眼 见诸法现前 逆恶断善根 及诸破戒等 如是坠落人 摄取而济度 若人于佛力 自在中遍行 涅盘及天福 常在此人手
于是中诸佛以佛力能为五种事。一令众生学声闻乘。二令众生学辟支佛乘。三令众生学大乘法。四力具足者令得解脱。五力劣者令住世乐。如说。
诸佛以神力 令厌离众生 或令学小乘 中乘及大乘 有力具足者 令其得解脱 力不具足者 生天令世乐
自在者。诸佛于五事中自在。一诸神通自在。二自心中得自在。三灭尽中得自在。四圣如意中得自在。五寿命中得自在。如说。
飞行等自在 自心得自在 于灭禅定中 如入出自舍 一切净不净 随心而能转 命不为他害 自缘亦无尽 如是等自在 一切法亦尔 是故人师子 名为自在者
能破恶意者。所谓远离正道。凡夫九十六种外道等。略说恶意者。说五阴为我。或言我有五阴。或言五阴中有我。或言我中有五阴。或言离五阴有我。如说。
若五阴是我 即为堕断灭 则失业因缘 无功而解脱 余残有四种 异阴无有相 无相无有法 皆应如是破
复次五邪见名为恶意。所谓邪见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如说。
破因果邪见 二十种身见 有见及无见 下事以为最 但以戒力故 而得于解脱 如先一异破 此见如是破 正意八道破 说名得解脱
守护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护诸佛所教法所谓十二部经。以其心能信能受。十善业道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缘故应受护正法。一知报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养供养诸佛故。四利益无量众生故。五正法第一难得故。如说。
若人欲施作 诸佛所受事 亦令法久住 以上供养佛 为欲疗治于 众生之重病 亦知诸世尊 从苦得是法 以是因缘故 知法为难得 是故有智者 应当爱护法
于是中。以五因缘故。名为爱护正法。一如所说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破佛法刺蕀故。四离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说。
自于佛法中 如佛所教住 悲心不悋法 亦令他得住 又破于魔众 及外道论师 若憎佛法者 以无瞋心破 远离四黑印 受行四大印 如是则名为 爱护于正法
勇健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为勇健。一破魔贼故。二破外道贼故。三破烦恼贼故。四破诸根贼故。五破五阴贼故。如说。
恶魔起兵众 道树欲害佛 常求于佛便 娆乱听者心 佛日出世间 魔请令涅盘 常乱受学者 破于解脱道 乃至于今日 其心犹不息 是憎涅盘者 善人之大贼 应以戒定慧 摧破魔力怨 自谓有智能 常轻慢于佛 以种种因缘 灭佛法故出 常憎佛弟子 自失教他失 是诸外道辈 世间之大贼 当以无瞋心 应以多闻慧 及以大心力 摧破外道怨 烦恼力起业 轮转堕恶道 烦恼力障故 不能行大道 以烦恼力故 堕种种邪见 以烦恼力故 不行甘露道 以是因缘故 烦恼最大贼 以正念定慧 破此烦恼贼 若为根贼牵 令人堕恶道 又堕天人中 不得至涅盘 今此诸根贼 何不以惭愧 正念及智能 摧破诸根贼 譬如世间人 以软语欺诳 财物及刀矟 以此四除贼 以此五阴故 受生老病死 亦堕大怖畏 得诸急苦恼 五阴因缘故 忧悲及啼哭 五阴因缘故 受种种诸苦 是故汝当知 应以知见法 摧破此五阴 犹如破怨贼
堪受者。心志力强有大人相。见事深远。以五因缘故。名为堪受者。一所愿事成其心不高。二所愿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恼切己其心不动。四乐事加身心亦不异。五其心深远。若瞋若喜难可得知。如说。
身心新苦至 其意亦不动 随意乐事至 大智心不异 若瞋喜怖畏 他人不能测 如是深心相 是说堪受者
勤精进者。于五事中勤行精进。一未生恶法为不生故勤行精进。二已生恶法为断灭故勤行精进。三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勤行精进。四已生善法为增长故勤行精进。五于世间事中有所作无能障碍故勤行精进。如说。
断已生恶法 犹如除毒蛇 断未生恶法 如预断流水 增长于善法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为生 如攒木出火 世间善事中 精进无障碍 诸佛说是人 名为勤精进
坚心化众生者。若菩萨于五乘中教化众生时。供养轻慢憎爱怖畏苦乐疲极等事中其心不转。是名坚心化众生。五乘者。一者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声闻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如说。
如应以一心 一切诸力势 依种种方便 离于憎爱心 教化诸众生 离垢心清净 令得无量世 难得无上乘 若入无势力 不堪住大乘 次教辟支佛 声闻天人乘
不贪自乐者。所谓不着一切诸乐。菩萨以五因缘故不贪自乐。一乐无常如水泡。二世乐变苦。三从众缘生故。四从渴爱起故。五少乐如蜜渧故。如说。
乐少住如泡 变苦如毒食 三合从触有 贪欲[病-丙+(瓜-、)]故生 若离于贪爱 更无有别乐 如枯井蜜渧 乐少而苦多 利益众生者 不应有贪着
及无量身命者。菩萨以五因缘故不贪惜身。一身不从先世来。二不去至后世。三不坚牢。四是身无我。五无我所。如说。
汝身众秽聚 不净遍充满 不从先世来 不持至后世 虽久好供事 而破大恩分 是身不坚固 如沫不久坏 缘生无定性 无性不自在 是故应当知 非我非我所 是身无量过 不应有贪惜
菩萨以五因缘故不贪惜寿命。一乐慧命故。二怖畏罪故。三念无始生死中无量死故。四与一切众生共受故。五不可免故。如说。
从多闻正论 生贪慧命故 怖畏失命时 而起于罪恶 又见一切人 无脱死王者 不可以财智 方便力所免 修集善法者 何得惜是命
一切事中上者。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名为上人。菩萨以五事发必得究竟。一者财物。二者布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说。
勤求聚财利 殷懃行布施 次第净持戒 精进求禅定 行种种方便 生八道解脱 是名诸事中 名之为上人
所作无过咎者。是菩萨所作智者不呵。以五因缘故。所作无过智者不呵。一作可作事。二大果利。三不坏法。四次后无过。五大名声。如说。
先种种筹量 自作易作事 从是事所得 无量大果利 不妨于善法 作已无恶随 善人所赞叹 名闻广流布 智者所起业 名为无过咎 可作及易作 自属于己身 无量大功德 疾得果利益 智者如是知 后无有过咎 应加勤精进 而作如是事
一切种清净一切胜处来者。以五因缘故诸胜处一切种清净。一深心清净。二回向清净。三自如说行胜处。四令他人行。五离诸胜处相违法所谓妄语悭贪戏调愚痴。如说。
菩萨深净心 远离于谄曲 皆以四胜处 回向于佛道 先自修善法 后令他人行 菩萨如是者 四胜处清净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习十善业道。能令人至十力。十力者名为正遍知。正遍知者则是佛。以五因缘故名世尊。一断过去世疑。二断未来世疑。三断现在世疑。四断过三世法疑。五断不可说法疑。如说。
无始过去世 通达无有疑 无边未来世 知通达无疑 十方无有边 现在一切世 出过于三世 无为微妙法 十四不可说 亦通无有疑 是故功德藏 诸佛名世尊
如是功德成就者十善业道能令菩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应如是修十善业。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五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护戒品第四
是菩萨如是行诸善道。
于善不善道 总相及别相 各各分别知 有二种果报
十善业道总相果报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别相果报者。离杀生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长寿。二者少病。离劫盗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大富。二者独有财物。离邪淫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妻妇贞良。二者不为外人所坏。离妄语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不为人所谤毁。二者不为人所欺诳。离两舌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好眷属。二者不为人所坏。离恶口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闻随意所乐音声。二者无有鬪诤。离散乱语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人信受其语。二者所言决定。离贪取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知足。二者少欲。离瞋恼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在所生处常求他好事。二者不喜恼害众生。正见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离谄曲。二者所见清净。十不善道亦如是。总相果报者。上行堕地狱。中行堕畜生。不行堕饿鬼。别相果报者。杀生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盗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失财。邪淫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丑恶妻妇。又不贞良。二者为他所坏。妄语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人所谤毁。二者为人欺诳。两舌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恶眷属。二者眷属可坏。恶口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耳闻恶声。二者常有鬪诤。散乱语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语不信受。二者言无本末。贪取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恼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恶性。二者喜恼众生。邪见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其心谄曲。二者堕在邪见。
知已爱乐法 于法心不动 于诸众生中 慈悲心转胜
爱法者。但爱于法更无胜事。此中法者。先说十善业道。乐法者。但乐于法更无余事。于法心不动者。乃至失命终不舍法。菩萨行如是法。于众生中慈悲转胜。初地中虽有慈悲不及此地。以通达罪福业因缘故。众生可愍皆属于业不得自在。则无瞋恨憎恚之心。如是行者慈悲转胜。作是念。
咄哉诸众生 深堕于邪见 我应说正见 令得入正道
菩萨通达罪福业因缘。于诸众生深行慈悲。作是念。众生可愍不知诸法实相故。多行妄想生诸邪见。因邪见故起诸烦恼。因烦恼故而起诸业。起业因缘故轮转生死。我先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众生故当说正见。是诸众生是我应度。今当为说正见令入真道使得度脱。如是念已。知诸众生有种种烦恼。所谓。
观所起烦恼 及诸烦恼垢 种种黑恶业 受种种苦恼 愍念诸众生 多有所阙少 种种观察已 是皆如我有 实时以悲心 方便发大愿 云何令众生 得灭是诸苦
烦恼烦恼垢者。使所摄名为烦恼缠所摄名为垢。使所摄烦恼者。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疑。是十根本随三界见谛思惟所断分别故名九十八使。非使所摄者。不信无惭无愧谄曲戏侮坚执懈怠退没睡眠佷戾悭嫉憍不忍食不知足。亦以三界见谛思惟所断分别故有一百九十六缠垢。有言人。烦恼在深心垢在浅心。有人言。诸障盖名为缠垢。余皆名烦恼。黑恶业者。即是七不善业道。及贪取瞋恼邪见相应思。能生苦报。种种苦恼者。身中种种恶事名为苦。心中种种恶事名为恼。又今世苦名为苦。后堕恶道名为恼。多有所少者。或诸根支体。或资生所须。或信戒等诸功德不具故名为少。余句易解如偈中所说。不复须释。如是思惟已。众生甚可愍。堕在于二乘。我当为发愿令住于大乘。是事如此十地经中金刚藏菩萨自说。是菩萨离十不善业道。亦令众生住十善业道。为众生深求胜心好心乐心怜愍心慈悲心利益心守护心我所有心大师心摄取心受取心。作是念。此诸众生甚可怜愍。堕种种邪意邪见行邪险道。我今应令住在真实正见道中。是诸众生种类不同互相诤竞。常怀忿恚瞋恼炽盛。然我当令住无上大慈。是诸众生无有厌足。贪求他利邪命自活。我当令住清净身口意业。是诸众生在贪欲瞋恚愚痴因缘中常起种种烦恼结使而不方便求欲自出。我当灭其诸苦恼事令住无苦恼处。是诸众生为无明所翳入黑闇稠林。不能自出离。智能明入在诸见险恶道中。我应救之使得无碍智能之眼。以是慧眼不随他人。于一切法知如实相。是诸众生堕在生死长流。欲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坑入邪曲网中。种种烦恼恶草所覆无有导师不生出心。道言非道非道言道。魔民怨贼常共随逐无有善师。随顺魔意远离佛法。如是众生我应令度此诸生死险恶道得住无畏无衰一切智能城。是诸众生为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所漂种种罪业涛波所覆没在爱河。随生死波浪。为洄澓所转不能自出。为欲觉瞋觉恼觉醎水淹烂为身见罗剎之所执持。入五欲深林为喜染所著吹。在我慢陆地。甚可怜愍。无洲无救。于六入空聚落不能动发。无善度者。如是众生我今应以大悲牢坚智能之船载至诸安隐无怖畏一切智洲。是诸众生多苦可愍。闭在生死忧悲苦恼牢狱。多怀贪恚爱憎堕四颠倒为四大毒蛇所害。为五阴怨家所残。喜染诈贼所陷。在六入空聚受无量苦恼。我应破其生死牢狱令得自在无碍涅盘安隐快乐。是诸众生甚可怜愍。狭劣小心乐于少利。缩没无有一切智心。设求出者则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应令得大心使乐佛广大之法。
菩萨如是行 则得持戒力 善知起善业 使令得增长 是则为佛子 深入离垢地
持戒力者。一心清净具足十善道。戒则得修集福德力。能起善业者。善知自生增长善道。亦令他众生深入者。所行转远尽其边底。佛子者。能随法行名为佛子。于初地始生。至二地增长。是菩萨应如是勤行精进。
菩萨若得至 离垢地边际 尔时则得见 百种千种佛
初地中已说。般舟三昧。见现在佛助三昧法。所谓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十不共法念佛。于一切法无所贪着。亦说利益三昧。能成就果报势力。问曰。若菩萨于初地中已到其边能见诸佛。初入第二地。即应见诸佛。云何言乃至第二地边乃见诸佛。若尔者。入第二地初中应失此三昧。至后乃得。答曰。初入第二地中亦见诸佛亦不退失是三昧。汝不能善解偈义故作此难。第二地初中。但见百种佛。乃至其边得见百种千种佛。见诸佛已心大欢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进。
即能以四事 供养于诸佛 能于诸佛所 复受十业道
四事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余义则可知。
作如是行已 从佛受善道 至百千万劫 不毁亦不失
不毁者。不令戒羸弱。或以清净事名不毁。都不复行名为失。是菩萨如是。过初地入第二地已。如说。
善离悭贪垢 乐行清净舍 善离悭贪垢 深爱清净戒
清净名但以善心行舍。不杂诸烦恼。深爱名坚住其中。究竟不舍。此地中悭贪垢。破戒垢无有遗余。是故此地名为离垢。菩萨如是无悭贪破戒心。于四摄法中爱语偏利。六波罗蜜中戒度偏利。利名多行势力转深。问曰。若第二地中。尸罗波罗蜜已得势力。今此地中。应解说尸罗波罗蜜分生力净差别。答曰。
略说尸罗度 有六十五分 生力净差别 处处论中说
尸罗波罗蜜无量无边。但略说有六十五分。余戒生戒力戒净戒差别。论中先后处处说相。如宝顶经中和合佛法品中。无尽意菩萨于佛前说六十五种尸罗波罗蜜分。尸罗名不恼。一切众生于他物中无劫盗想不着外色不诳众生。眷属具足故不两舌。多忍恶言故无有恶口。常思惟筹量利益语故无散乱语。喜人乐故心无贪取。忍诸苦故无有瞋恼。不称誉余师故名为正见。信净心故信佛。知法真实故信法。乐尊重恭敬贤圣众故信僧。念佛以五体投地供养礼敬。乃至小戒深心怖畏故。戒不羸弱。不依余乘故不毁戒。离邪行故戒不缺损。不起恶烦恼故名不杂戒。毕竟常乐增长善法故名不浊戒。随意行故名自在戒。不为智者所呵故名为圣所赞戒。常在念安慧故名为易行戒。一切无过故名不可呵戒。守护诸根故名为善护戒。诸佛所念故名为名闻戒。如法物中知量取故名为少欲戒。断悭贪故名知足戒。身心远离故名远离戒。离众闹语故名阿兰若戒。不视他面望有所得故名为具足圣种戒。属善根故名细行头陀戒。生人天中故名随说行戒。救一切众生故名为慈戒。忍一切苦故名为悲戒。心不退没故名为喜戒。离憎爱故名为舍戒。降伏心故名为自见过戒。护彼心故名为不错戒。善护戒故名为善摄戒。成熟众生故名为布施戒。无所愿故名忍辱戒。不懈退故名精进戒。集助禅法故名为禅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名为智能戒。从多闻得智能故名为求多闻戒。集助七觉法故名亲近善知识戒。舍邪道故名离恶知识戒。观无常故名不贪身戒。勤集善根故名不信命戒。深心清净故名不悔戒。行清净故名不假伪戒。深心无垢故名无热戒。善起业故名无忧戒。不自高故。名无慢戒。离染欲故名不戏调戒。心质直故名不自高戒。心调和故名有羞戒。恶心不发故名调善戒。灭诸烦恼故名为寂灭戒。如说行故名为随所教戒。行四摄法故名教化众生戒。不失自法故名为护法戒。本来清净故名一切愿满戒。回向无上道故名至佛法戒。等心一切众生故名得佛三昧戒。大德舍利弗是六十五分。诸菩萨清净戒。则为无尽。生戒者处处说。略说有八种生戒。四从身生。四从口生。从身生者。离夺命离恼苦众生离劫盗离邪淫。从口生者。离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是名八。是八种戒从受生。是受法。若以身若以口若以心受和合为二十四教。他受亦二十四。随喜受亦二十四。修习行时亦二十四。合九十六。皆是欲界系。从是昼夜生。何以故。初受心已灭。是第二心昼夜常生。用福德亦如是。所以者何。初布施心灭已。从第二心后。用时当生。是名善身业。有十善业道所摄。有不摄。欲界所系如是。色界系有二种。一从身生二从口生。从身生者。离十不善道。所不摄罪。从口生者。离散乱语。是戒以身受口受心受。二三为六。教他亦六。随喜亦六。习行时亦六。四六二十四。先说九十六合为百二十。如是从行生戒。复有证道时生戒。退道时生戒。初生时生戒。以事广故今但略说。戒力者。随波罗蜜增长。戒转得力。随所得地戒亦坚固得力。戒净者。不毁坏缺减等如先说。复次戒净不净相。七梵行法中说。如经说。以七种淫欲名戒不净。一者虽断淫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二以染心闻女人香共语戏笑。三以染心目共相视。四虽有障碍。以染心闻女人音声。五先共女人语笑。后虽相离忆念不舍。六自限尔所时断淫欲然后当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乐及后身富乐。是故断淫欲是名不净。离此七事名戒清净。戒差别者。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三种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四种正命所摄二种正语正业。正命所不摄亦二种正语正业。五种凡夫戒菩萨戒声闻戒辟支佛戒无上佛戒。六种欲界正命所摄身口。一。正命所不摄二。色界系正命所摄身口业三。正命所不摄四。无漏正命所摄身口五。正命所不摄六。七种七善业道。八种如先说。身四种口四种。九种七欲界系七善业道二种如先说。十种道戒三种。对治戒三种。但戒三种。是九种。无漏戒有漏戒为十。如是等种种分别差别。问曰。声闻乘中。说身业口业名为尸罗。此二善业名好。二不善业名恶。是善身口业名尸罗。此论中即以此为尸罗。为更有尸罗。答曰。
不但身口业 名之为尸罗 修亲近乐行 亦名为尸罗
此三事一义。所谓修习亲近乐行。问曰。若以修习亲近乐行。名为尸罗者。一切法皆应名尸罗。何以故。常修习亲近乐行故汝今应说最胜修习尸罗答曰。
若无我我所 远离诸戏论 一切无所得 是名上尸罗
若不知内外法实相。即因尸罗生憍慢贪着故。开诸罪门。是故若于内法不见有我。于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内外法毕竟空无所得。亦于毕竟空不取相戏论是名最胜尸罗。何以故。如是尸罗中尚无心错。何况身口。是故诸佛菩萨。第一能行尸罗者。于一切法无所得。名为上尸罗。如迦叶经中说。佛告迦叶。尸罗名无我无非我无作无所作。无作者。无行无不行。无名无色无相无无相。非善非非善。非寂灭非非寂灭。非取非舍。无众生无众生因缘。无身无口无心。无世间无世间法不依世间。不以尸罗自高。不以尸罗下人不以尸罗起增上慢。不以尸罗分别此彼。迦叶。是名诸贤圣尸罗。离于三界无漏无系。如无尽意菩萨尸罗品中。语舍利弗。尸罗名不分别是众生不说是我。不说是寿者命者。不说是人。不说是养育者。不说是色阴受想行识阴。不说是地种水火风种。尸罗名不分别是眼相不分别是色相不分别是耳相声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触相意相法相。尸罗名不分别是身是口是心。尸罗名摄心故是一心相。选择诸法故是慧相。尸罗名到空至无相际不杂三界。无作无起无生忍。尸罗名不从先际来不至后际亦不住中际。尸罗名不住。心意识不与念和合。尸罗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无色界。尸罗名离贪尘除瞋垢灭无明闇。非常非断不违众缘生相。尸罗名离我心舍我所心不住身见。尸罗名不贪著名相不与名色和合。尸罗名不为结使所使。不为诸缠所覆。不住障碍疑悔中。尸罗名贪不善根所不住过瞋不善根断痴不善根。尸罗名无急无热猗心快乐。尸罗名不断诸佛种故不破法身。不分别法性故不断法种。无为相故不断僧种。舍利弗。是名诸菩萨最胜无上尸罗。如是尸罗则不可尽唯除诸佛尸罗皆有尽也所谓。
从凡夫尸罗 后至辟支佛 是皆有尽相 菩萨则无尽
从凡夫来所有尸罗虽久受果报终归于尽。诸阿罗汉辟支佛所有尸罗皆亦有尽。菩萨尸罗无我无我所离一切所得灭诸戏论。是故无尽。如无尽意菩萨尸罗品中说。诸凡夫尸罗随生处尽故。尸罗则尽。外道五通退转时尽故。尸罗则尽。人以十善业道尽故。尸罗则尽。欲界诸天福德尽故。尸罗则尽。色界诸天四禅四无量尽故。尸罗则尽。无色界诸天随定生处尽故。尸罗则尽。诸学无学人入涅盘尽故。尸罗则尽。诸辟支佛无大悲故。尸罗则尽。大德舍利弗。但诸菩萨尸罗无有尽。何以故。从菩萨尸罗出诸尸罗差别因无尽故果亦无尽。菩萨尸罗无尽故。如来尸罗亦无尽。是故诸大人尸罗名为无尽。问曰。汝解麁尸罗时。说六十五种尸罗。声闻中有八种尸罗。四种从身生。四种从口生。如是事者何得不相违。答曰。不相违也。何以故。
虽非尸罗体 益故名为分 八种身口业 即是尸罗体
虽六十五种分非尸罗体而利益身口八种麁尸罗故名尸罗分。凡能有所利益皆名为分。如象马扇盖名为王分。是故禅定智慧等虽非尸罗体以利益尸罗故。亦名尸罗分。
解头陀品第五
菩萨如是行尸罗法。
见十利应着 二六种衣法 又以见十利 尽形应乞食
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应着二六种衣。以见十利故。何等十。一以惭愧故。二障寒热蚊虻毒虫故。三以表示沙门仪法故。四一切天人见法衣恭敬尊贵如塔寺故。五以厌离心着染衣非为贪好故。六以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故。七着法衣有恶易见故。八着法衣更不须余物庄严故。九着法衣随顺修八圣道故。十我当精进行道不以染污心于须臾间着坏色衣。以见是十利故。应着二种衣。一者居士衣。二者粪扫衣。六种者。一劫贝。二刍摩。三憍絺耶。四毳衣。五赤麻衣。六白麻衣。见有十利尽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行精进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四随顺佛教行故。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因缘事。十次第乞食故。于众生中生平等心。即种助一切种智。
佛虽听请食 欲以自利己 亦利他人故 则不受请食
自利者。能具诸波罗蜜。利他者教化众生令住三宝。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见有十利故 常不舍空闲 问疾及听法 教化乃至寺
受阿练若处比丘。虽增长种种功德。略说见十利故。尽形不应舍。何等为十。一自在来去。二无我无我所。三随意所住无有障碍。四心转乐习阿练若住处。五住处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为具足功德故。七远离众闹语故。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十于空处住易生无障碍想。问讯病等来至寺者。
若有因缘事 来在塔寺住 于一切事中 不舍空闲想
比丘虽受尽形阿练若法。有因缘事至则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练若。名常乐空闲静处。于一切法不舍空想。以一切法体究竟皆空故。问曰。有何因缘故来至塔寺。答曰。一供给病人。二为病求医药具。三为病者求看病人。四为病者说法。五为余比丘说法。六听法教化。七为供养恭敬大德者。八为供给圣众。九为读诵深经。十教他令读深经。有如是等诸因来至塔寺。
精进行诸觉 随阿练若法 比丘已住于 阿练若处者 常应精勤生 种种诸善法 大胆心无我 灭除诸怖畏
阿练若精进者。若比丘断贪。不惜身命利养故。昼夜常勤精进如救头然。身依随阿练若。觉者所谓出觉不瞋觉不恼觉等诸善觉。复次念佛是正遍知者。众生中尊。佛法是善说。弟子众随顺正行。复次随顺空随顺无相随顺无愿诸觉名随阿练若觉。复次随顺四胜处。随顺六波罗蜜诸觉。是名随顺阿练若觉。复次如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出家菩萨行。若出家菩萨受阿练若法。应如是思惟。我何故住阿练若处。我非但住阿练若处故名为沙门。而阿练若处。多有众生。多恶不善。不护诸根不精进不修习善法者。如麞鹿猿猴众鸟恶贼旃陀罗等不名为比丘。我今为何事故住阿练若处。应成办其事。长者何等为事。一谓念不散乱。二得诸陀罗尼。三行慈心。四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波罗蜜。七不舍一切智心。八修习方便智。九摄取众生。十成就众生。十一不舍四摄法。十二常念六思念。十三为多闻故不舍精进。十四正观择诸法。十五应正解脱。十六知得果。十七住于正位。十八守护佛法。十九信业果报故名正见。二十离一切忆想分别思惟故名正思惟。二十一随众生所信乐为说法故名为正语。二十二灭诸业故起业名为正业。二十三破烦恼气故名为正命。二十四得无上道故名正精进。二十五观不虚妄法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智能故名正定。二十七于空不怖。二十八于无相不畏。二十九于无愿不没。三十故以智受身。三十一依义不依语。三十二依智不依识。三十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十四依法不依人。长者如是等名为出家菩萨比丘。利益事应生。随顺阿练若法者。所谓四禅四无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灭诸怖畏者。是人以三因缘能灭怖畏。一见无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胆力故能除怖畏。见无我我所者。如初地中所说。除五种怖畏方便力者。此论中念正思惟业果报故。名方便力。应作是念。诸大国王在深宫殿。象马车步四兵侍卫业因缘尽。亦受种种诸衰恼事。又业因缘守护者。虽行险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战阵亦安隐无患。我先世业因缘。若在聚落。若在阿练若处。业因缘必受其报。如是思惟已除灭怖畏。复作是念。若我为守护身故。入城邑聚落。舍阿练若处者。无有能胜善身业善口业善意业守护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业行口善业行意善业。是名为人善自守护。是人若言我善自守护者是为实说。大王是人虽无四兵卫护亦可名为善好守护。何以故。如是守护名内守护。非外守护。是故我以身业善行口业善行意业善行故名为善自守护。复作是念。是诸鸟兽腹行虫等在阿练若处。身不行善口不行善意不行善。以远聚落住故而无所畏。我之心智岂不如此鸟兽等耶。如是思惟除诸怖畏。又以念佛故。在阿练若处。能破一切诸怖畏事。如经说。汝诸比丘阿练若处。若在树下若在空舍。或生怖畏。心没毛竖者。汝当念我是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念时怖畏即灭。大胆名心不怯弱决定求道。如说。
比丘住空闲 当以心胆力 除灭诸怖畏 念佛无畏者 若人自起业 怖畏不得脱 不怖亦不脱 怖则失正利 如是知不免 而破余利者 则行小人事 比丘所不应 若有怖畏者 应畏于生死 一切诸怖畏 生死皆为因 是故行道者 欲脱于生死 亦救于他人 不应生怖畏
如佛离怖畏经中说怖畏法。有沙门婆罗门。住阿练若处。应如是念。以不净身业故。不净口业故。不净意业故。念不清净故。自高卑人故。懈怠心故。妄忆念故。心不定故。愚痴故怖畏。与此相违。身业清净等则无怖畏。又佛为郁伽长者说。出家菩萨在阿练若处。应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即时自知。欲离怖畏故。来至于此。怖畏于谁。畏众愦闹。畏众语言。畏贪欲瞋恚愚痴。畏憍慢恚恨嫉他利养。畏色声香味触。畏五阴魔。畏诸愚痴障碍处。畏非时语。畏不见言见。畏不闻言闻。畏不觉而觉。畏不知而知。畏诸沙门垢。畏共相憎恶。畏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生处。畏堕地狱畜生饿鬼及诸难处。略说畏一切恶不善法故。来在此住。若人在家乐在众闹不修习道。住在邪念不能得离如是怖畏所。有过去诸菩萨。皆在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无畏处。得一切智能。所有当来诸菩萨亦在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一切智能。今现在诸菩萨。住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无畏处成一切智能。以是故。我怖畏一切诸恶度诸怖畏故。应住阿练若处。复次一切怖畏皆从着我生。贪着我故。爱受我故。生我想故。见我故。贵我故。分别我故。守护我故。若我住阿练若处不舍贪着我者。则为空在阿练若处。复次长者见有所得者。则不住阿练若处。住我我所心者。则不住阿练若处。住颠倒者。则不住阿练若处。长者乃至生涅盘想者。尚不住阿练若处。何况起烦恼想者。长者譬如草木在阿练若处。无有惊畏。菩萨如是。在阿练若处。应生草木想石瓦想水中影想镜中像想。于语言生响想。于心生幻想。此中谁惊谁畏。菩萨尔时则正观身。无我无我所。无众生无寿者命者。无养育者。无男无女。无知者见者。怖畏名为虚妄分别。我则不应随虚妄分别。菩萨如是应如草木住阿练若处。又知一切法皆亦如是。断鬪诤名阿练若处。无我无我所无所属名阿练若处。不应乐在家出家众闹处住。诸佛不听阿练若处比丘与在家出家者和合。
问曰。佛不听与一切众人和合耶。答曰。不然。
佛听四和合 余者则不听 是故应亲近 余者则远离
菩萨在阿练若处。听与四众和合。所谓入听法众。教化众生供养于佛。不离一切智心和合。是故唯听此四事和合。余者不应亲近。复次菩萨应作是念。云何诸佛所听。阿练若住处。我当亲近。我或非阿练若住处。谓是住阿练若处。或有错谬。问曰。何等是阿练若住处。菩萨应当和合。答曰。佛自经中说阿练若住处。名不住一切法。不归诸尘。不取一切法相。不贪色声香味触。一切法平等故。无所依止住名阿练若处住。自心善故。不相违住处。名阿练若住。舍一切担猗乐住故。名阿练若住。脱一切烦恼。无怖畏住故。名阿练若住。度诸流住故。名阿练若住。住圣种故名阿练若住。知足趣得故。名阿练若住。易满易养少欲住故。名阿练若住。智能足住故。名阿练若住。正行多闻住故。名阿练若住。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现前故。名阿练若住。断诸缚得解脱住故。名阿练若住。顺十二因缘随顺住故。名阿练若住。毕竟寂灭所作已作住故。名阿练若住。阿练若住处者。随顺戒品佐助定品。利益慧品易得解脱品。易得解脱知见品。易行诸助菩提法。能摄诸头陀功德。阿练若住处通达诸谛。阿练若处见知诸阴。阿练若处。诸性同为法性。阿练若处出离十二入。阿练若处不忘失菩提心。阿练若处观空不畏。阿练若处能护佛法。阿练若处。求解脱者不失功德。阿练若处。能得一切智者则能增益阿练若处。菩萨如是行。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若菩萨在阿练若处住。不贪惜身命是名檀波罗蜜行。三种善业清净入细头陀行法。是名尸波罗蜜。不瞋恨心于诸众生慈心普遍。但忍乐萨婆若乘不在余乘。是名羼提波罗蜜。自立誓愿于阿练若处不得正法忍终不舍此处是名毘梨耶波罗蜜。得禅定故不观生处修习善根是名禅波罗蜜。如身阿练若亦如是。如身菩提亦如是。如实中无差别。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听有四法 住阿练若处
何等四。如佛告长者。一者多闻。二善知决定义。三乐修正忆念。四随顺如所说行。如是人应住阿练若处。复有菩萨烦恼深厚。是人若在众闹则发烦恼。应在阿练若处住降伏烦恼。
复次菩萨得五神通。是人欲教化成就天龙夜叉干闼婆故。应住阿练若处。复有菩萨作是念。诸佛所赞听处。是阿练若处。复次住阿练若处。助满一切善法增长善根。然后入聚落。为众生说法。成就如是功德。乃可住阿练若处。复次。
决定王经中 佛为阿难说 阿练若比丘 应住四四法
菩萨住阿练若处者。一远离在家出家。二欲读诵深经。三引导众生使得阿练若处功德。四昼夜不离念佛。复有四法。一乃至弹指顷于众生中不生瞋恨心。二不应一时顷使眠睡覆心。三于一念顷不应生众生想。四于一念顷不应忘舍菩提心。复有四法。一常应闲坐不应聚众。二常乐经行。三常观诸法无新故想。四不应离深空无相无愿法。复有四法。一行四禅不行世间禅。行四无量缘众生生悲心而不取众生相。二虽行慈心而不缘众生。虽行喜心而不贪乐。虽行舍心而不舍众生。三自见身有四圣种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闻如所闻行。是为四。复次。
无智无精进 而住空闲处 即得于四法 复得余四法 又复得三事 如是佛所说
阿练若比丘于诸功德中应勤修习。何以故。阿练若功德中。此二事能生诸功德故。若比丘愚痴懈怠在阿练若处住者则得四非法。一多眠睡。二多贪利养。三以因缘现矫异相。四现不乐阿练若处复有四法。一增上慢未得谓得。二于深经心怀憎恶。三坏空无相无愿法。四于持深经者心生瞋恨。复有三事。一若在阿练若处。不精进无智能。或值女人堕在非法。若得僧残。若得重罪。若反戒还俗。是为三。
复次。
广说空闲法 及与乞食法 余十头陀德 皆亦应广说
十二头陀法。上来以广解二事。余十头陀功德亦应如是知。何以故。是二则为开十头陀门。余则易解。十头陀者。一着粪扫衣。二一坐。三常坐。四食后不受非时饮食。五但有三衣。六毳衣。七随敷坐。八树下住。九空地住。十死人间住。粪扫衣者。人所弃舍受而后着。受者。若心生若口言。一坐者。先受食处更不复食。常坐者。夜常不卧。食后不饮浆者。食后不受非时饮。石蜜等可食之物。但有三衣者。唯受三衣更不畜余衣。毳衣者。从毳所成麁毛毳衣褐毡钦婆罗等。随敷坐者。随所得坐处不令他起。树下住者。乐住树下不入覆处。空地坐者。露地止住。住死人间者。随顺厌离心故。常止宿死人间法。是名十二头陀。令戒清净。粪扫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现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忧。六得亦不喜。七贱物易得无有过患。八是顺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麁衣数中。十不为人所贪着。一坐食亦有十利。一无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轻少。三无有所用疲苦。四食前无疲苦。五入在细行食法。六食消后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体轻便。十身快乐。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时胁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食后不受非时饮食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满食。三不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满。八易养。九知足。十坐禅读经身不疲极。但三衣亦有十利。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有守护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所著为足。五细戒行。六行来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顺阿练若处住。九处处所住无所顾惜。十随顺道行。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麁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则易。六染时亦易。七少有虫坏。八难坏。九更不受余衣。十不废求道。随敷坐亦有十利。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坐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座。四不令下坐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讼因缘。十不夺他所用。树下坐亦有十利。一无有求房舍疲苦。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三无有所爱疲苦。四无有受用疲苦。五无处名字。六无鬪诤事。七随顺四依法。八少而易得无过。九随顺修道。十无众闹行。死人间住亦有十利。一常得无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净想。四常得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悲心。七远离戏调。八心常厌离。九勤行精进。十能除怖畏。空地坐者亦有十利。一不求树下。二远离我所有。三无有诤讼。四若余去无所顾惜。五少戏调。六能忍风雨寒热蚊虻毒虫等。七不为音声刺蕀所刺。八不令众生瞋恨。九自亦无有愁恨。十无众闹行处。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六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七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解头陀品之余
如五空闲说 余功德亦尔 自读诵教他 得舍空闲处
阿练若比丘有五种分别。一以恶意欲求利养。二愚痴钝根故行阿练若。三狂痴失意作阿练若。四为行头陀行故作阿练若。五以诸佛菩萨贤圣所称赞故作阿练若。于此五阿练若中为行头陀行故作阿练若。以诸佛菩萨贤圣所称赞故作阿练若。是二为善。余三可呵。如五种分别阿练若法余十一头陀行亦应如是分别知。问曰。佛说若已受阿练若法终不应舍。若有因缘得舍去不。答曰。
读诵经因缘 可舍阿练若
若比丘欲从他受读诵经法。若欲教他读诵。应从阿练若处来入塔寺。以是因缘可得舍离。
教他读诵时 不应望供给 实时应念佛 佛常有所作
阿练若从空闲处来。教他读诵。不应求敬心供给。应当念佛。尚自有所作。何况于我。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陀三藐三佛陀。诸天龙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提桓因四天王人非人所供养。一切众生无上福田。尚不求他供给身自执事。我今未有所知。始欲求学。云何受他供给。复应作是念。
我应善供给 一切诸众生 不望彼供给 自利利他故
云何为自利。若贵供给则失法施功德。若不贵供给者则得法施功德。云何为利他。若贵彼供给而教令读诵者。彼则生念师直以世利故而教诲我不以法故。是人若以是心供给师者则不得大利。若但恭敬法故尊重师者则得大利是名利他。
从他求智能 应不惜身命
若行者欲从他求智能应舍身命。舍者为智能故。勤心精进恭敬于师不惜身命。问曰。何以故。为智能恭敬师而不惜身命。答曰。
若一字一心 以此为劫数 恭敬于师所 能说此论者 离诸谄曲心 深爱而恭敬 昼夜不休息 尽于尔所劫
随师所教论义字数及尔所心念。若受法者心无谄曲不惜身命。昼夜恭敬始终无异。虽能如是犹不报师所益论议智能之恩。是故弟子应离谄曲心舍贪惜身命破于憍慢。若师轻蔑及以敬爱心无有异。当生深爱心第一恭敬心。应生父母心。应生大师心。应生善知识想。应生能为难事想。应生难报心。若师听则受所常行事。不须师勅余事则相望师意随事而行。师所爱重随而爱重。不应因师求于世利。莫求师赞叹。莫求名闻。但求智能法宝。师有谬失常应隐藏。若师过衅若彰露者。当方便覆之。师有功德称扬流布。深心爱乐听受持解。思惟义趣如所说行。求自利利他者。莫为秸弟子。莫为大弟子。莫为垢弟子。莫为衰弟子。莫为无益弟子。无如是等过。但住善弟子法中。供给于师。如般舟经说。佛告颰陀婆罗。若菩萨欲得是三昧者。应勤精进于诸师所生尊重心难遭心。若从口闻。若得经卷处。于是师所应深心恭敬生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以能说如是法助菩提故。颰陀婆罗。若求菩萨道者。若求声闻者。所从师读诵是法处。不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能得诵利是法。令不忘失久住不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颰陀婆罗以不恭敬因缘故。佛法则灭。是故颰陀婆罗。若求菩萨道者。若求声闻者。于所从闻。读诵书写是法处。生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者。于所读诵书写未得者令得已得久住则有是处。何以故。以恭敬心故佛法不灭。是故颰陀婆罗。我今告汝。于是师所应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是则随我所教。
助尸罗果品第六
如是菩萨。为求多闻知多闻义已随说行故。能令尸罗清净。清净尸罗法应当修行。问曰。何等法能令尸罗清净。答曰。
护身口意业 亦不得护法 终不令我见 及以余见杂 回向萨婆若 此四净尸罗
行者修此四法。尸罗自然清净。护身口意业者。常应正念身口意业乃至小罪不令错谬。譬如龟鳖常护头足。此人深乐空故。于第一义中而亦不得护三业法。有人虽见法空谓知空者在。是故说不杂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知者见。回向萨婆若者。持戒果报不求余福。但为度一切众生。以求佛道。是为四。复有四法。能令尸罗清净。所谓。
无我我所心 亦无断常见 入于众缘法 则能净尸罗
无我我所心者。不贪着我我所心。但知此心虚妄颠倒而无我法。无断常见者。以断常见多过故。入众缘法者。知诸法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行于中道。如是四法能净尸罗。复有四法能净尸罗。所谓。
行四圣种行 及十二头陀 亦不乐众闹 念何故出家
四圣种者。所谓趣得衣服而足。趣得饮食而足。趣得坐卧具而足。乐断乐修行。十二头陀者。所谓受阿练若法。受乞食法。粪扫衣。一坐。常坐。食后不受非时饮食。但有三衣。毛毳衣。随敷坐。树下住。空地住。死人间住。亦不乐众闹者。不与在家出家者和合。有人虽行阿练若法。多知多识故。多人往来。是故说不乐众闹。若至余处。若心不与和合。何故出家者。行尸罗者作是念。我何故而出家。念已。随出家事欲成就故。如所说行。是为四。复有四法能净尸罗。所谓。
五阴无生灭 六性如法性 见六情亦空 不着世俗语 如是之四法 亦能净尸罗
五阴无生灭者。思惟五阴本末故。见五阴无生灭者。见地等六性如法性。如法性不可得六性亦不可得。知六情虽是苦乐等。心心数法因缘。以正智推求。亦知是空。了达三种皆知是空。有行者贪着于空则还妨道。是故说莫贪着空。随于世俗说空名字。如是法者能净尸罗。问曰。若尔者云何言五阴诸法。答曰。以空故。五阴诸法空。最后言莫着于空者。空亦应舍。如是无有邪疑法妨碍尸罗。问曰。五阴诸法。以有相可相故。决定有。如说色是苦恼相觉苦乐是受相。现有如是等诸相。云何言非空非不空。答曰。
恼坏是色相 何等为是色 若恼是色相 离相无可相 此相在何处 无相无可相 世界终无有 无相有可相 相与及可相 非合非不合 其来无所从 去亦无所至 若有合非合 成于相可相 如是则为失 相及可相相 以相成可相 相亦不自成 相自不能成 云何成可相 世界甚可愍 分别相可相 迷惑诸邪径 邪师所欺诳 相可相则是 无相无可相 如是眼见事 如何不能知 随计相可相 有如是戏论 随起戏论时 则随烦恼处
复次行者以不来不去门观诸阴性入空。如说。
生老病死法 生时无从来 生老病死法 灭时无所去 诸阴界入性 生时无从来 灭时无所去 佛法义如是 如火非人功 亦不在钻木 和合中亦无 而因和合有 薪尽则火灭 灭时无所去 诸缘合故有 缘散则皆无 眼识亦如是 不在于眼中 不在于色中 亦不在中间 不在和合中 亦不离和合 亦不从余来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则无 诸法亦如是 生时无从来 灭时无所至 如彼龙心力 而有阴云现 不从龙身出 亦不余处来 而此大阴云 雨流满世界 然后乃消灭 亦无有去处 如云无来去 诸法亦如是 生时无从来 灭时无所去 如壁上画人 不在一一彩 亦不在和合 壁中亦复无 画师所亦无 画笔中亦无 不从余处来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则无 诸法亦如是 有时无从来 无时无所去 灯炎不在油 亦不从炷出 亦不余处来 而因油炷有 因缘尽则灭 灭时无去处 诸法来去相 皆亦复如是
复有四法。能净尸罗。所谓。
能自思量身 不自高下他 此二无所得 心猗无有慢 观诸法平等 是四净尸罗
能自思量者。行者作是念。我身不净无常死相为何所直。如是念已。即不自高下于他人。信解身及他无我我所故无所得。猗者。得如是法故。心轻柔软堪任受法。以此猗乐心不自高。观诸法平等者。以空观有为无为法一切悉等无上中下差别。如说。
若当因于下 而有中上者 下不作中上 云何因下有 下自作下者 中上先定有 若当因于中 而有下上者 中不作下上 云何因中有 中自作中者 下上先定有 若当因于上 而有中下者 上不作中下 云何因上有 上自作上者 中下先定有 因下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应因于下 若先定无者 云何成中上 因中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应因于中 若先定无者 云何成下上 因上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应因于上 若先定无者 云何成中下
复次以空一相故。观诸法皆平等众生亦如是。如说。
智者于空中 不说分别相 空一而无异 能如是见空 是则为见佛 佛不异空故 说言诸佛一 一切众生一 一切法一法 无上中下别 一切佛世尊 离自性他性 一切诸众生 亦离自他性 一切法亦尔 离自性他性 以是因缘故 是故名一相 有诸佛则非 无诸佛亦非 有诸众生非 无诸众生非 有诸法则非 无诸法亦非 离于有无故 名之为平等 一切佛世尊 众生及诸法 一切不可取 名诸法平等 一切佛众生 及法无差别 不可分别故 名之为平等 诸佛与众生 并及一切法 入生住灭中 寂灭无所有 亦无所从来 亦复无所去 以无来去故 名之为平等 诸佛与众生 并及一切法 悉皆无所有 过一切有道 此三非是等 亦复非非等 非等非非等 非非等不等 如是说诸法 皆等无差别
复有四法。能净尸罗。如说。
善能信解空 不惊无相法 众生中大悲 能忍于无我 如是之四法 亦能净尸罗
行者了达诸法无自性无他性故。名为信解空。如说。
一切所有法 终不自性生 若从众缘生 则应从他有 不从自性生 云何从他生 自性已不成 他性亦复无 若离自性生 则无有自性 若离于自性 则无有自相 自性自性相 不以合故有 不以散故无 二定有则无 他不能生法 自亦不能生 自他亦不能 离二亦不生 若无有自者 云何从他生 离于世俗法 则无有自他 若他从他生 他即无自体 无体则非有 以何物生他 以无自体故 他生亦复无 四种皆空故 无法定生灭
不惊无相者。信乐远离诸相故不惊。如说。
一切若无相 一切即有相 寂灭是无相 即为是有法 若观无相法 无相即为相 若言修无相 即非修无相 若舍诸计着 名之为无相 取是舍着相 则为无解脱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舍 离取取何事 名之以为舍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离俱无有 是皆名寂灭 若法相因成 此即为无性 若无有性者 此即无有相 若法无有性 此即无相者 云何言无性 即名为无相 若用有与无 亦遮亦应听 虽言心不着 是则无有过 何处先有法 而后不灭者 何处先有然 而后有灭者 此有相寂灭 同无相寂灭 是故寂灭语 及寂灭语者 先来非寂灭 亦非不寂灭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众生中大悲者。众生无量无边故。悲心亦广大。复次诸佛法无量无边无尽如虚空。悲心是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为大悲。一切众生中最大者名为佛。佛所行故名为大悲。忍无我法者。信乐实法故。诸佛皆一涅盘道故。名为无我法。若入此法中心则不忍。如小草入火则烧尽。若真金入火能堪忍无失如是。若凡夫人不修习善根入无我中不能堪忍即生邪疑。是菩萨无量世来修习善根智能猛利诸佛护念。虽未断结使入无我法中心能忍受。无我法者阴界入十二因缘等诸法是。破我因缘如先说。是故欲净尸罗。当行此四法。复次。
有四破尸罗 而似持尸罗 行者当精进 自制慎莫为
宝顶经迦叶品中。佛告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迦叶。有比丘。于经戒中尽能具行而说有我。迦叶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复次迦叶。有比丘。诵持律经守护戒行。于身见中不动不离。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复次迦叶。有比丘。具行十二头陀。而见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复次迦叶。有比丘。缘众生行慈心。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迦叶。此四破戒人似如持戒。复次。
世尊之所说 沙门有四品 应为第四者 远离前三种
迦叶品中说四种比丘者。应学第四沙门。不应为三。何等为四。佛告迦叶。有四种沙门。一者形色相沙门。二者威仪矫异沙门。三者贪求名利沙门。四者真实行沙门。云何名为形色相沙门。有沙门形沙门色相。所谓着僧伽梨剃除须发。执持黑钵。而行不净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求寂灭。不求善。悭贪懈怠行恶法。破戒不乐修道。是名形色相沙门。云何威仪矫异沙门。具四种威仪。审谛安详趣得衣食。行圣种行。不与在家出家和合。少于语言。以是所行。欲取人意心不清净。如此威仪不为善。不为寂灭。而见诸法定有。于空无所有法畏如堕坑。见说空者生怨家想。是名威仪矫异沙门。云何为贪求名利沙门。有沙门虽强能持戒。作是念。云何令人知我持戒。强求多闻。云何令人知我多闻。强作阿练若法。云何令人知我是阿练若。强行少欲知足远离。云何令人知我少欲知足行远离法。非为厌离心故。非为灭烦恼故。非以求八直圣道故。非为涅盘故。非度一切众生故。是名求名利沙门。云何真实行沙门。有沙门尚不贪惜身。何况惜名利闻诸法空无所有。心大欢喜随说而行。尚不贪惜涅盘而行梵行。何况贪惜三界。尚不着空见。何况着我人众生寿者命者知者见者见。于诸烦恼中而求解脱。不于外求。观一切法本来清净无垢。此人但依于身不依于余。以诸法实相尚不贪法身。何况色身。见法离相不以言说。尚不分别无为圣众。何况众人。不为断不为修习故。不恶生死不乐涅盘无缚无解。知诸佛法无有定相。知已不往来生死亦复不灭。迦叶。是名随真实行沙门。迦叶。汝等应勤行真实行。沙门莫为名字所害。复次。
不为王等法 而持于尸罗 亦不依生等 而持于尸罗
行者欲净尸罗。不应为王等法。王等法者。佛为净德力士说。善男子。菩萨尸罗者。乃至失命因缘犹不破戒。不期为国王故持戒。不期生天故持戒。不期为释提桓因不为梵天王不为富乐自在力故持戒不为名闻称赞故。不为利养故持戒。不为寿命故。不为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资生物故持戒。不依生等法者。不为生天人持戒。不自依持戒。不依他持戒。不依今世持戒。不依后世持戒。不依色不依受想行识不依眼不依入不依耳鼻舌身意故持戒。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持戒。不为得脱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恶道故持戒。不为畏天中贫故持戒。不为畏人中贫故持戒。不为畏夜叉贫故持戒。问曰。若不为如此等法者。为何法故持戒。答曰。
为欲令三宝 久住故持戒 为欲得种种 利益故持戒
三宝久住者。为不断佛种故持戒。为转法轮故持戒。为摄圣众故持戒。为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持戒。为度一切众生故持戒。为令一切众生得安乐故持戒。为令众生到安乐处故持戒。为修禅定故持戒。为智能解脱解脱知见故持戒。是事如净德经中广说。
菩萨能如是 成就于尸罗 不失于十利 及余种种利 亦复不堕于 四难处邪道 不得四失法 不值四坏法 又得不欺诳 诸佛等四法 能过堕地狱 十事诸怖畏
不失于十利者。不失常为转轮圣王。常于彼中不失不放逸心。不失常作释提桓因。常于彼中不失不放逸心。常不失求诸佛道。常不失诸菩萨所教化事。常不失乐说辩才。常不失种诸善根福德满足所愿。常不失为诸佛菩萨贤圣所赞。常不失疾能具足一切智能。是为十。种种利者。于种种功德不退失。如经中说。菩萨善守持戒。常为诸天所赞。诸龙王善护诸人供养。常为诸佛所念。常为世间大师。愍念众生。不堕四难处等邪道者。菩萨能如是成就尸罗者。不堕四难处。一不生无佛处。二不生邪见家。三不生长寿天。四不堕一切恶道。得四不失法者。一不失菩提心。二不失念佛。三不失常求多闻。四不失念无量世事。不值四坏法者。一不值法坏。二不值刀兵。三不值恶毒。四不值饥饿。得四不诳法者。一不欺诳十方诸佛。二不欺诳诸天神等。三不欺诳众生。四不自欺诳身。又过十怖畏者。菩萨如是清净持戒。能过堕地狱等十怖畏。何等十。一能过地狱怖畏。二能过畜生怖畏。三能过饿鬼怖畏。四能过贫穷怖畏。五能过诽谤呵骂恶名怖畏。六能过诸烦恼所覆怖畏。七能过声闻辟支佛正位怖畏。八能过天人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怖畏。九能过刀兵恶毒水火师子虎狼他人所害怖畏。十能过邪见怖畏。菩萨如是净持于戒。则能住诸佛法。所谓四十不共法。堪任为法器。
赞戒品第七
菩萨如是净持尸罗。能摄种种功德诸利。如无尽意菩萨说。复次略赞尸罗少分。尸罗者。是出家人第一所喜乐处。如年少富贵最可喜乐。能增长善法。如慈母养子。能防护衰患如父护子。尸罗能成就诸出家者一切大利。如白衣多财尸罗能救一切苦恼。如正行顺理。尸罗善人所敬。如报恩法。尸罗人所爱重。犹如寿命。尸罗智者所贵。如智能。求解脱者善护尸罗。如王密事大臣守护。乐道利者。爱重尸罗。如乐涅盘爱重佛法。智能之人善守尸罗。如惜寿者护安身法救死时急。尸罗为最如遇急难得善知识。尸罗清净庄严贤人。如贵家女惭愧无秽。尸罗即是功德之初门。如不谄曲开诸善利。尸罗最是梵行之本。如直心则是正见之本。诸大人法以尸罗为本。如求重位以直心为本。尸罗即是功德宝[卄/积]。如不放逸。亦如正念能生诸利。亦如贤友初中后善。学正法者不得过越。如海常限。尸罗即是功德住处。亦如大地万物依止。尸罗润益诸善功德。亦如天雨润益种子能成五根。如火熟物能生诸利。如风成身。尸罗能受一切道果。亦如虚空含受万物亦如吉瓶随愿皆得。亦如美饍利益诸根。尸罗善能通利诸道。能令诸根清净无碍。智能寿命以尸罗为本。犹如身命以气息为本。尸罗即是最上依处如民依王。尸罗即是诸功德主。如军大将。尸罗得众快乐。如随意妇能称夫心。若求涅盘及生天上。尸罗即是学道资用。如彼远行必持衣粮。尸罗将人令至善处。如经险路得善导师。尸罗度人从生死过。犹如牢船得渡大海。尸罗能灭诸烦恼患。犹如良药能消众病。尸罗器仗能御魔贼。如善兵器能对敌阵。如所爱亲经难不舍。尸罗将人诸衰恼中随护不舍。尸罗能照后世痴冥。如大灯明能除黑闇。尸罗度人出诸恶道。如度深水得好桥梁。尸罗能除烦恼热急。如清凉室能除毒热。欲堕恶趣尸罗能救。如勇士持刃救人怖畏。诸凡夫人应深爱尸罗如诸菩萨学谛胜处。行者善行尸罗如诸菩萨行舍胜处得果之人善修尸罗亦如菩萨修灭胜处护持尸罗令人得果。亦如菩萨修慧胜处。不坏法者能净尸罗如诸菩萨清净无垢。诸恶人等舍离尸罗如彼谄曲舍离直心。放逸之人不行尸罗如悭贪者不行惠施。放逸之人舍离尸罗如戏论者离寂灭法。愚痴之人无有尸罗犹如盲者不见五色。无思惟者去尸罗远。如离八道去涅盘远。善爱身者深乐尸罗如阿罗汉深爱乐法。尸罗能使无恼善法相续不断。如佛出世善事不绝。尸罗能令诸道果住。如佛神力令法久住。尸罗如佛自利利人。尸罗善护诸善功德。如王知时能护国界。尸罗安行者心。如须陀洹果。如时发事后则无悔。尸罗究竟必得涅盘。如菩萨愿究竟得佛。尸罗亦如良田好泽投之以种疾得增长。尸罗是正行之因。如知时方等是成诸事因。如人端严福德智能人所尊贵。尸罗如是自他所敬。如福德熟时心则安隐。尸罗能使心得安隐受诸利报。尸罗能令行者欢喜。犹如好儿令父心悦。尸罗则是无有过失无畏之法。如人无过心则无畏。尸罗令人今世后世无有怖畏无诸罪恶。供养称赞持尸罗者余者亦喜自知有分。尸罗亲爱众生。如修慈定。尸罗灭苦如修悲定。尸罗与喜如修喜定。尸罗无憎无爱。如修舍定。尸罗为人所信。如四种善语能令人信。尸罗乐行。如世法中常欢喜心。如多闻是乐说因。尸罗则是言行相应因。尸罗是无畏因。如辩才无畏。尸罗是名闻因。如通诸经有好名称。尸罗是能救法。如易与语者为人所救。尸罗能成明解脱法。如随所说行。尸罗是诸佛相。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尸罗助修道法。如定助慧。尸罗令人无所畏难。如大心胆无所畏惧。尸罗是诸功德聚处。犹如雪山宝物积聚信等功德。诸希有事所可依止。尸罗犹如大海有诸奇异。亦如美果依止于树。尸罗与人随所乐果。如随正智能者如行即得。尸罗名为无水而净。尸罗则是最上妙香。不从根茎枝叶华果中出。尸罗庄严过诸宝饰。常住其身无能却者。尸罗大乐不从五欲生。后世亦有诸妙乐报。尸罗是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所赞叹者。尸罗快乐自在身中不从他得生天涅盘之善方便。尸罗即是信河正济。无有泥陷瓦石刺蕀。随意可入善渡无碍。尸罗是宝财无诸衰恼。尸罗是净道无能坏者犹如平路行旅无难。尸罗是好田不种不获自然获实。尸罗是甘露果。不从树草生。香美无比。尸罗是沙华不从水陆生常不萎坏。尸罗除烦恼热。如冷水洗浴。尸罗善守护胜诸刀杖行尸罗者不以人畏故而得恭敬。尸罗是自在处无有诤竞。尸罗是好宝不从山生。不从大海出。而宝价无量。尸罗能过不活畏入众畏考掠畏堕恶道畏。尸罗常随逐人。今世后世如影随形。
戒报品第八
菩萨离垢地。清净具说已。菩萨住此地。常作转轮王。第二地于十地中名为离垢。悭贪十恶根本永尽故名为离垢。菩萨于是地中深行尸罗波罗蜜。是菩萨若未离欲。此地果报因缘故。作四天下转轮圣王。得千辐金轮种种珍宝庄严。其辋真琉璃为毂。周圆十五里。百种夜叉神所共守护。能飞行虚空导四种兵。轻健迅疾如金翅鸟王。如风如念。所诣之处灭诸衰患降伏怨贼。一切小王皆来归伏。亲族人民莫不爱敬。普能照明。圣王姓族种种华鬘璎珞间错庄校。五种伎乐常随逐之。以奇妙宝盖罗覆其上。行时有种种华香碎末旃檀常雨供养。烧真黑沈水牛头旃檀黄旃檀以涂其身。其轮两边天女执持白拂侍立。种种珍宝以为其盖。其轮有种种希有之事而用庄严。是名金轮宝具足。一切象相。身大而白如真银山王出神岳。大象众中能飞行虚空。伊罗婆那安阇那王摩那等诸大象王皆能摧却。是名白象宝具足。马相色如孔雀颈。其体轻疾如金翅鸟王飞行无碍。是名马宝。贵家中生身无疾病。有大势力形体净洁忆念深远直心柔软。持戒坚固深敬爱王。能通达种种经书技术。是名主兵臣宝。如财主天王富相具足千万亿种诸宝伏藏常随逐行。千万亿种诸夜叉神眷属随从。皆是先世行业之报。善知分别。金银帝青大青金刚摩罗竭车璩马瑙珊瑚颇梨摩尼真珠琉璃等种种宝物。悉能善知出入多少。随宜能用。能满王愿。是名居士宝。光明如日月照十六由旬。形如大鼓能灭种种毒虫恶气疾病苦痛。人天见者莫不珍爱。好华璎珞以为庄严。处在高幢威光奇特。能令众生发希有心生大欢喜。是名珠宝。其手爪甲红赤而薄。其形修直高隆。润泽不肥不瘦。身肉次第肌肤厚实细密薄皮不堪苦事。身安坚牢如多罗树。身上处处吉字明了。吉树文画严庄其身。象王牛王马王画文幡盖文鱼文园林等文现其身上。踝平不现。足如龟背。足边俱赤。足跟圆广。[蹲-酋+(十/田/ㄙ)]佣柔软。膝圆不现。髀如金柱如芭蕉树。如象王鼻软泽光润。佣圆而直。横文有三。腹佣不现。脐圆而深。脊背平直。乳如频婆果。如双鸳鸯圆起不垂柔软鲜净。又其臂纤佣圆且长节隐不现。其鼻端直不偏现出不大不小孔覆不现。两颊不深平满不高两边俱满。额平而长有吉画文。耳软而垂着无价环。齿如真珠贯如月初生。如雪如珂。唇如丹霞。如频婆果上下相当不麁不细。如赤真珠贯。眼白黑睛二色分明。庄严长广光明清净。其睫青致长而不乱。眉毛不厚不薄不高不下如月初生。高曲而长两边相似。发软而细润泽不乱。其身芬馨常有香气。如开种种上好香奁。身诸毛孔常出真妙栴檀名香能悦人心。口中常有青莲华香。身体柔软如伽陵伽。天衣细滑之事一切具足。心无谄曲直信惭愧深爱敬王。知时知方善有方便摄取王心坐起言语能得王意随王意行常出爱语。如人间德女众好具足。色如提卢多摩天女清净分明。如月十五日画文炳现。如帝释夫人舍脂。着天衣天鬘天香。多以天光明金摩尼珠庄校其身。善知歌舞伎乐娱乐戏笑之事。善有方便随意能令王发欢喜。一切女中是女为最。是名玉女宝。又转轮圣王有四如意德。一者色貌端严。于四天下第一无比。二无病痛。三人民深爱。四寿命长远。教诲众生以十善业。能令诸天宫殿充满。能减阿修罗众。能薄诸恶趣增益善处。能为众生多求利事有所施作。不用兵仗以法治化天子安乐。外无敌国畏内无阴谋畏。又其国内无疫病饥饿及诸灾蝗衰恼之事。一切边王皆所归伏。多有眷属能疾摄人。更无有能侵害国界。其四种兵势力具足。诸婆罗门居士庶人皆共爱敬。甘香美食自然而有。国界日增无有损减善能通达经书技艺算数呪术皆悉受持。巧能论说分别义趣。群臣具足悉有威德。常行财施无能及者。千子端严如诸天子威德勇健能破强敌。所住宫殿堂阁楼观如四天王帝释胜殿。王所教诲无有能坏于四天下。唯有此王威相具足故无能及者。音声深远易听易解不散不乱。如迦罗频伽鸟美软和雅闻者悦耳。眷属同心不可沮坏。所住之处地水虚空无有障碍。威力猛盛能堪大事。念问耆老不欺诳人。心无妬嫉不忍非法无有瞋恨。威仪安详而不轻躁。所言诚实未曾两舌。行施持戒常修善心。进止知时不失方便。神色和悦言常含笑。未曾皱眉恶眼视人。退失利者为之作利。已有利者令深知报怀惭愧心。有大智能威德尊严而能忍辱。大丈夫相其性猛厉。诸所为事疾能成办。先正思量然后乃行。王有法眼所为殊胜。善思量者乃与从事。若不任者更求贤明。善集福德财物。清净能自防护不破禁戒。多饶财宝如毘沙门王。有大势力如天帝释。端严可爱犹如满月。能照如日。能忍如地。心深如海不为苦乐之所倾动。如须弥山王风不能摇。诸宝妙事之所住处。诸善福德之所依止。是诸一切世间亲族。诸苦恼者之所归趣。无归作归无舍作舍。有怖畏者能除怖畏。转轮圣王有如是等相。
能转破戒者 令住于善法 其余所行事 如初地中说
转破戒者。能令众生舍恶行善得安乐事。令住善法者。能转众生恶身口意业令行善身口意业。此事如初地中说。所谓见诸佛得诸三昧。但彼数百此地数千以为差别。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七
释经论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