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11
法句譬喻经卷第一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无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着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坐禅入普济三昧。天帝见佛,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中,为诸天人龙鬼说法。时国王波斯匿大夫人,年过九十卒得重病,医药望差遂便丧亡。王及国臣如法葬送,迁神坟墓。葬送毕讫,还过佛所,脱服跣韈前礼佛足。佛命令坐而问之曰:「王所从来衣麤形异,何所施为也?」王稽首曰:「国大夫人年过九十间得重病,奄便丧亡,遣送灵柩迁葬坟墓,今始来还过觐圣尊。」佛告王曰:「自古至今大畏有四:生则老枯病无光泽,死则神去亲属别离,是谓为四。不与人期,万物无常难得久居,一日过去;人命亦然,如五河流昼夜无息,人命驶疾亦复如是。」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无长存者,皆当归死,无有脱者。往昔国王、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过去,无能住者,空为悲感以殒躯形。夫为孝子哀愍亡者,为福为德以归流之,福佑往追如饷远人。」
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欢喜,忘忧除患,诸来一切皆得道迹。
昔佛在罗阅祇竹园中,与诸弟子入城受请,说法毕讫,晡时出城。道逢一人驱大群牛放还入城,肥饱跳腾转相抵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荣-木+巾][雨/井]水。」
佛到竹林洗足却坐,阿难即前稽首问言:「世尊!向者道中说此三偈,不审其义?愿蒙开化。」佛告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唯然见之。」佛告阿难:「此屠家群牛,本有千头,屠儿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养令肥长,择取肥者日牵杀之。杀之死者过半,而余者不觉,方相抵触跳腾鸣吼,伤其无智故说偈耳。」佛语阿难:「何但此牛?世人亦尔。计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养育其身,快心极意更相残贼,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曚曚不觉,何异于此也?」
时坐中有贪养比丘二百人,闻法自励,逮六神通,得阿罗汉。众坐悲喜,为佛作礼。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弟子说法。时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聪辩,父甚怜爱,卒得重病即便丧亡,田有熟麦为野火所烧,梵志得此忧恼愁愦失意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传闻人说佛为大圣、天人之师,演说经道忘忧除患。于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礼长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爱以忘忧,卒得重病舍我丧亡,天性悼愍,情不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谓为四?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梵志闻偈心即开解,愿作比丘,须发自堕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罗汉道。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城内有淫女人,名曰莲华,姿容端正国中无双,大臣子弟莫不寻敬。尔时莲华善心自生,欲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莲华饮水澡手,自见面像容色红辉头发绀青,形貌方正挺特无比,心自悔曰:「人生于世形体如此,云何自弃行作沙门?且当顺时快我私情。」念已便还。佛知莲华应当化度,化作一妇人端正绝世,复胜莲华数千万倍,寻路逆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所来?夫主儿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许?云何独行而无将从?」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相识宁可共还,到泉水上坐息共语不?」莲华言:「善。」二人相将还到水上,陈意委曲。化人睡来枕莲华膝眠,须臾之顷忽然命绝,膖胀臭烂腹溃虫出,齿落发堕肢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云何好人忽便无常?此人尚尔,我岂久存?故当诣佛精进学道。」即至佛所,五体投地,作礼已讫,具以所见向佛说之。佛告莲华:「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谓为四?一者少壮会当归老,二者强健会当归死,三者六亲聚欢娱乐会当别离,四者财宝积聚要当分散。」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其然。 是身何用? 洹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莲华闻法欣然解释,观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愿为比丘尼。佛言:「善哉!」头发自堕,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观即得罗汉。诸在坐者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后七日皆当命尽,自共议言:「五通之力,反复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宁当不能避此死对?」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正处其中,无常杀鬼安知我处?」一人言:「吾入须弥山中,还合其表令无际现,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轻举隐虚空中,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藏入大市之中,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议讫相将辞王:「吾等寿算余有七日,今欲逃命冀当得脱,还乃觐省唯愿进德。」于是别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满,各以命终,犹果熟落。市监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对,一人已死,其余三人岂得独免?」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作礼却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获五通,自知命尽皆共避之,不审今者皆能得脱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离。何谓为四?一者在中阴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 履践老死忧。 知此能自静,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王闻佛言叹曰:「善哉!诚如尊教,四人避对一人已死,禄命有分余复然矣。」群臣从官莫不信受。
法句譬喻经教学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入其室,弹指觉曰:
「咄起何为寐? 螉螺蜯蠹类, 隐蔽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疮, 心如婴病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比丘闻偈即便惊寤,见佛亲诲加敬悚息,即起稽首为佛作礼。佛告比丘:「汝宁自识本宿命不?」比丘对曰:「阴盖所覆,实不自识也。」佛告比丘:「昔维卫佛时,汝曾出家,贪身利养,不念经戒,饱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终魂神生螉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蜯之虫、树中蠹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长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以冥为家不憙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始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于是比丘重闻宿缘,惭怖自责,五盖云除即得罗汉。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天人四辈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为人顽愚质直踈野,未解道要,情意兴盛思想于欲,阳气隆盛不能自制,以此为恼不获度世。坐自思惟:「有根断者,然后清净,可得道迹。」即至檀越家从之借斧,还房闭户脱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阴。「正坐此阴令我勤苦,经历生死无央数劫,三涂六趣皆由色欲,不断此者无缘得道。」佛知其意愚痴乃尔,道从制心心是根源,不知当死自害堕罪长受苦痛。于是世尊往入其房,即问比丘:「欲作何等?」放斧着衣礼佛自陈:「学道日久未解法门,每坐禅定垂当得道为欲所盖,阳气隆盛意惑目冥,不觉天地。谛自责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断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缘以痴为本,痴者众罪之源。智者众行之本,先当断痴然后意定。」佛说是已,比丘惭愧即自责言:「我为愚痴迷惑来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说甚为妙哉!」内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杜闭诸欲,即得定意,在于佛前逮得应真。
昔佛在罗阅祇国灵鹫山中,为诸天人国王大臣说甘露法。有一比丘刚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后鬼神谷中,令树下坐数息求定,知息长短安般守意,断求灭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闻山中鬼神语声,不见其形但有音声,悚息怖惧不能自宁,意欲悔还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强出家学道,独见安处鬼神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数来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间,于是世尊往到其边,坐一树下而问之曰:「汝独在此将无怖惧耶?」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实忧,须臾之间有一野象王来在边,倚一树卧心独欢喜,远离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宁知是象所由来不?」对曰:「不审。」佛告比丘:「此象眷属大小五百余头,厌患小象舍来至此倚树而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犹思闲静,况汝舍家欲求度世,方以独自欲求伴侣?愚冥伴侣多所伤败,独住无对亦无谋议,宁独修道不用愚伴。」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佛说是时,比丘意解,内思圣教即得应真;谷中鬼神亦皆闻解,为佛弟子受誓诫勅,不复侵民。佛与比丘共还精舍。
法句譬喻经护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祇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祇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余水,而有细虫不可得饮。二人相对曰:「故从远来欲望见佛,不图今日没命于此也。」一人言曰:「且当饮水以济吾命,进前见佛,焉知其余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为首,残生自活见佛无益;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极意快饮,于是进路。一人不饮遂致殒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识宿命持戒不犯,今来生此。信哉福报其不远矣。即持华香下到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其饮水者道路疲顿经日乃达,见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礼毕涕泣自陈:「我伴一人于彼命终,感其不达,愿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则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于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夫学有二,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耶。」
于是比丘闻偈惭怖,稽首悔过嘿思所行。天人闻偈心意欣悦,逮得法眼,天人众会莫不奉行。
法句譬喻经多闻品第三
昔舍卫国有一贫家,夫妇悭恶不信道德,佛愍其愚,现为贫凡沙门诣门分卫。时夫不在,其妇骂詈无有道理。沙门语曰:「吾为道士乞匃自居,不得骂詈,唯望一食耳。」主人妇曰:「若汝立死食尚叵得,况今平健欲望我食?但稽留时节,不如早去。」于是沙门住立其前,戴眼抒气便现死相,身体膖胀鼻口虫出,腹溃肠烂不净流漫。其妇见此恐怖失声,弃而舍走。于是道人忽然舍去,去舍数里坐树下息。其夫来归道中见妇,怪其惊怖。其妇语夫:「有一沙门见怖如此。」夫大瞋怒,问为所在?妇曰:「已去,想亦未远。」夫即执弓带刀,寻迹往逐,张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道人。道人即化作琉璃小城以自围遶,其人绕城数匝不能得入,即问道人:「何不开门?」道人曰:「欲使开门,弃汝弓刀。」其人自念:「当随其语,若当得入手拳加之。」寻弃弓刀。门故不开,复语道人:「已弃弓刀,门何不开?」道人曰:「吾使汝弃心中恶意弓刀耳,非谓手中弓刀也。」于是其人心惊体悸:「道人神圣乃知我心。」即便叩头悔过,稽首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识真人,使我兴恶,愿小垂慈莫便见舍,今欲将来劝令修道。」即起还归。其妻问曰:「沙门所在?」其夫具说神变之德,「今者在彼,卿自宜往改悔灭罪。」于是夫妻至道人所,五体悔过愿为弟子,长跪问曰:「道人神变圣达乃尔,有琉璃城坚固难踰,志明意定,永无忧患,行何道德致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慧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
于是道人因说偈言:
「多闻能持故, 奉法为垣墙, 精进难踰毁, 从是戒慧成。 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道人说偈已,现佛光相,洪晖赫奕照曜天地。夫妻惊愕精神战惧,改恶洗心头脑打地,坏二十亿恶,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拘睒尼国美音精舍,与诸四辈广说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达众经备举无事不贯,贡高自誉天下无比,求敌而行,无敢应者。昼日执炬行城市中,人问之曰:「何以昼日执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无所见,是以执炬以照之耳。观察世间,无敢言者。」佛知梵志宿福应度,而行贡高求胜名誉,不计无常自恃憍恣,如是当堕太山地狱,无央数劫求出甚难。佛即化作一贤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为作此?」梵志答曰:「以众人冥昼夜不见明,故执炬火而照之耳。」贤者重问梵志:「经中有四明法,为知之不?」对曰:「不审。何谓四明法?」「一者明于天文地理和调四时,二者明于星宿分别五行,三者明于治国绥化有方,四者明于将兵固而无失。卿为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惭愧,弃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还复身,光明炳然晃照天地,便持梵声为梵志说偈言: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佛说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无过于汝,而昼执炬行入大国,如卿所知何如一尘?」梵志闻之有惭愧色,即便叩头愿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门,意解妄止即得应真。
昔舍卫国有大长者,名曰须达,得须陀洹。有亲友长者名曰好施,不信佛道及诸医术,时得重病痿顿着床。宗亲知友皆就省问,劝令治病,至死不肯。答众人言:「吾事日月忠孝君父,毕命于此终不改志。」须达语曰:「吾所事师号曰为佛,神德广被见者得福,可试请来说经呪愿,听其所说言行进趣何如余道,事之与不随卿所志。以卿病久不时除差,劝卿请佛冀蒙其福。」好施曰:「佳。卿便为吾请佛及众弟子。」须达即便请佛及僧,往诣其门。佛放光明内外通彻,长者见光欣然身轻。佛前就坐,慰问长者:「所病何如?昔事何神?作何疗治?」长者白佛:「奉事日月君长先人,恭敬斋戒祈请万端,得病经时未蒙恩佑,医药针炙居门所忌,经戒福德素所不知,先人以来守死于此。」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憍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佑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抂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人为命事医, 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为务,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为能师见道, 解疑令学明, 亦与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闻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能摄为解义, 解则戒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于是长者闻佛说法,心意疑结[火*霍]然云除,良医进疗委心道德,四大安静众患消除,如饮甘露,中外怡怿身安心定,得须陀洹道,宗室国人莫不敬奉。
昔罗阅祇国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诸国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贼依崄劫人,后遂纵横所害狼藉,众贾被毒王路不通,国王追讨不能擒获。时佛在国哀愍群生,念彼贼辈不知罪福,世有如来而目不覩,法鼓日震而耳不闻。「吾不往度,如石沈渊。」化作一人着好衣服,乘马带剑手执弓矢,鞍勒严饰金银庄校,以明月珠埀络马体,跨马鸣弦往入山中。群贼见之以为成事,作贼积年未有此便,卵之投石与此何异?群贼齐头住前围绕,挽弓拔刀诤欲剥脱。于是化人举弓一发,使五百贼各被一箭,以刀指拟各被一疮,疮重箭深即皆颠倒。五百群贼宛转卧地叩头归降。「为是何神威力乃尔?乞蒙原赦以活微命,愿时拔箭使疮除愈,今者疮痛不可堪忍。」化人答曰:「是疮不痛、箭不为深,天下疮重莫过于忧,残害之甚莫过于愚。汝怀贪得之忧、残杀之愚,刀疮毒箭终不可愈。此二事者,根本深固,勇力壮士所不能拔。唯有经戒多闻慧义,以此明道疗治心病,拔除忧爱愚痴贡高,制伏刚强豪富贪欲,积德学慧乃可得除,长获安隐。」
于是化人即现佛身,相好挺特金颜英妙,即说偈言:
「斫疮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盲者从得眼, 闇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于是五百人见佛光相,重闻此偈,叩头归命克心悔过,刀疮毒箭自然除愈,欢喜心开即受五戒,国界安宁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笃信品第四
昔者舍卫国东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广,有五百余家居在岸边,未闻道德度世之行,习于刚强欺诈为务,贪利自恣快心极意。世尊常念其应度者当往度之,知此诸家福应当度,于是世尊往至水边坐一树下。村人见佛光相奇异,莫不惊肃,皆往礼敬,或拜或揖问讯起居。佛命令坐为说经法,众人闻之而心不信,习于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从江南来,足行水上正没其踝,来至佛前稽首礼佛。众人见之莫不惊怪,问化人曰:「吾等先人以来居此江边,未曾闻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术履水不没?愿闻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闻佛在此贪乐道德,至南岸边不时得度。问彼岸人水为深浅?彼人见语:『水可齐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尔来过,无他异术。」佛时赞言:「善哉善哉!夫执信诚谛可度生死之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渡渊, 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乃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从是脱渊。」
于是村人闻佛所说、见信之证,心开信坚,皆受五戒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闻。
昔佛在世,时有大长者名修陀罗,财富无数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腊月八日请佛及僧,终身子孙奉行不废。长者亡时嘱儿勿废。儿名比罗陀,后日渐贫居无所有,腊月已至无有供办,愁戚不乐。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汝父直月欲至,当设何计?」比罗陀答言:「亡父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勿见忽弃也。八日中时回光临眄。」目连还白如是。比罗陀即将妻子至外家质取百两金,还舍供办,一切具足。佛与千二百五十众僧,往诣其舍,坐毕行水下食,澡竟还于精舍。比罗陀欢喜不敢悔恨,其日夜半诸故藏中,自然宝物悉满如故。比罗陀夫妇明旦见之,喜而且惧,惧官见问所从得此?夫妻共议当往问佛。寻到佛所具白如此。佛告比罗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难,汝之履信不违父教,持戒惭愧没命不二,闻施慧道七财满具,福德所致非为灾变。智者能行,不问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已不贫, 贤者识真。」
比罗陀闻佛所说益加笃信,稽首佛足欢喜还家,具宣佛教诲其妻子,遂相承继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戒慎品第五
昔波罗奈国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门处山学道。晨旦出山人间乞食,食讫还山晚暮乃到,往还疲极不堪坐禅思惟正定,历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劳而无获,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问诸道人:「隐居修道得无劳惓?」诸沙门言:「吾等在此去城既远,四大之身当须饮食,日日供给往还疲劳,经年历岁勤苦竟已,昼日往返暮辄疲顿,不暇复得修道,为当正尔毕命而已。」道人语曰:「夫为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真捐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养身顺情安得免苦?愿诸道人明日莫行,吾当供养,使诸道人休息一日。」时五沙门意大欢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复忧行。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来,食讫安和心意惔怕,于是化人为说偈言: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 寤意令应。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内学止观, 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自净除苦。」
化道人说此偈已,显现佛身光相之容,于是五沙门精神震迭,咸思惟戒,即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惟念品第六
昔佛在世时,弗加沙王与瓶沙王亲友。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宝华以遗瓶沙,瓶沙王得之转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与我为友,遗我此华,今已上佛,愿令彼王心开意解,见佛闻法奉敬圣众。当以何物以报所遗?」佛告瓶沙:「写十二因缘经,送持与之。彼王得经心必信解。」即写经卷,别书文曰:「卿以宝华见遗,今以法华相上,详思其义果报深美,到便诵习以同道味。」弗加沙王得经读之,寻省反复亘然信解,喟然叹曰:「道化真妙精义安神,国荣五欲忧恼之元,累劫习迷始今乃寤,顾视流俗无可贪乐。」即召群臣国付太子,便自剃头行作沙门,法服持钵诣罗阅祇城外,在陶家窑中寄宿,明日当入城分卫,食讫当至佛所奉受经戒。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时其命将终,故从远来不得见佛,又不闻经甚可怜愍,于是世尊化作沙门,往至陶家欲求寄宿。陶家语曰:「向有一沙门在彼窑中,可往共止宿也。」把草入窑坐于一面,问弗加沙:「从何所来?师为是谁?以何因缘行作沙门?为见佛未?」弗加沙言:「吾未见佛,闻十二因缘便作沙门,明日入城乃分卫已,当往见佛耳。」化沙门言:「人命危脆朝夕有变,无常宿对卒至无期,但当观身四大所由,合成散灭各还其本。思惟觉意空净无想,专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无常见佛无异,方念明日种无益想。」
时化沙门即说偈言:
「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己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众。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愿无想, 昼夜当念是。」
时化沙门在于窑中,为弗加沙说非常之要,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解,为现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惊喜踊跃,稽首作礼。佛重告之曰:「罪对无常,毕故莫恐。」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别去。明日食时,弗加沙王入城分卫,于城门中逢新产牸牛护犊,抵杀弗加沙王溃腹命终,即生阿那含天。佛遣诸弟子耶旬起塔,佛语诸弟子:「罪对之根不可不慎。」
法句譬喻经慈仁品第七
昔佛在罗阅祇,去国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长山薮杀猎为业,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识三尊。佛以圣智明其应度,往诣其家坐一树下。男子行猎,唯有妇女在,见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变金色,大小惊喜,知佛神人,皆往礼拜供施坐席。佛为诸母人说杀生之罪、行慈之福,恩爱一时会有离别。诸母人闻经欢喜,前白佛言:「山民贪害以肉为食,欲设微供,愿当纳受。」佛告诸母人:「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食来不须复办。」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无数,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残害群生以自济活,死堕恶道损而无益?人食五谷,当愍众生,蠕动之类莫不贪生,杀彼活已殃罪不朽,慈仁不杀世世无患。」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为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 是应梵天。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说偈已男子猎还,诸妇听经不复行迎。其夫惊疑怪不如常,弃肉来归谓有变故,至见诸妇皆坐佛前叉手听经,瞋恚声张欲图毁佛。诸妇谏曰:「此是神人,勿兴恶意也。」即各悔过为佛作礼。佛重为说不杀之福、残害之罪。夫主意解长跪白佛:「吾等生长深山,以杀猎自居,罪过累积,当行何法得免重殃?」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仁爱, 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 所在得利, 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
佛说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欢欣信受皆奉持五戒。佛语瓶沙王:「给其田地赐与谷食。」仁化广普国界安宁。
昔有大国王名和默,处在边境未覩三尊圣妙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蛊,举国奉邪,杀生祭祀以此为常。时王母病痿顿着床,使诸医师不蒙汤药,遣诸医女所在请求,经年历岁未得除差。更召国内诸婆罗门得二百人,请入令坐供设饮食而告之曰:「吾大夫人病困经久,不知何故乃使如此?卿等多智,明识相法天地星宿,有何不可具见告示?」诸婆罗门言:「星宿倒错阴阳不调故使尔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婆罗门言:「当于城外平治净处,郊祠四山日月星宿,当得百头畜生,种种各异类,及一少儿,杀以祠天。王自躬身将母至彼,跪拜请命,然后乃差。」王即供办如其所言,驱人象马牛羊百头,随道悲鸣震动天地,从东门出当就祭坛杀以祠天。世尊大慈普济众生,愍是国王顽愚之甚,云何兴恶杀众生命,欲救一人?于是世尊将从大众往到其国,在城东门道路逢王及婆罗门辈,所驱畜生悲鸣而来。王遥见佛,如日初出如月盛满,光相炳然照曜天地,人民见者莫不爱敬,所驱畜生祭餟之具,皆愿求脱。王即前进下车却盖,为佛作礼,叉手长跪问讯世尊。佛命令坐问欲所至?拱手答言:「国大夫人得病经久,良医神祇无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谢星宿四山五岳,为母请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善听一言。欲得谷食当行耕种,欲得大富当行布施,欲得长命当行大慈,欲得智慧当行学问;行此四事,随其所种还得其果。夫富贵之家,不贪贫贱之食,诸天以七宝为宫殿,衣食自然,岂当舍甘露之飡来食麤秽也?祠祀淫乱以邪为正,杀生求生去生道远,杀害众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寿百岁, 勤事天下神, 象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说偈时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涂八难莫不欢喜,各得其所。国王和默闻说妙法,又覩光明甚大欢喜,即得道迹;病母闻法,五情悦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覩佛光相,重闻其言,惭愧悔过,愿为弟子。佛尽受之,皆作沙门各得如愿。王及大臣请佛供养一月乃去,以法治正国遂兴隆。
法句譬喻经言语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罗阅祇城分卫,于城门中为新产牸牛所抵杀。牛主怖懅,卖牛转与他人。其人牵牛欲饮之,牛从后复抵杀其主。其主有子,瞋恚取牛杀之,于市卖肉。有田舍人买取牛头,贯担持归去舍里余,坐树下息,以牛头挂树枝上,须臾绳断牛头来下正堕人上,牛角刺人实时命终。一日之中凡杀三人。瓶沙王闻之,怪其如此,即与群臣行诣佛所,到作礼毕却坐王位,叉手白佛言:「大可怪!世尊!一头牸牛而杀三人,将有变故?愿闻其意。」佛告瓶沙王:「罪对有原,非适今也。」王曰:「愿闻其由。」佛言:「往昔有贾客三人,到他国治生,寄住孤独老母舍,应雇舍直,见老母孤独,欺不欲与,伺老母不在,默声舍去竟不与直。老母来归不见贾客,即问比居,云皆已去。老母瞋恚,寻后追逐疲顿乃及,责索舍直。三贾客逆骂詈言:『我前已相与,云何复索?』同声共抵不肯与直。老母单弱不能奈何,懊恼呪誓语三贾客:『我今穷厄,何忍欺抵于我?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也,杀汝乃休,不尔不止。』」佛语瓶沙王:「尔时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为牛所抵杀者是也。」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兹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佛说是时,瓶沙王官属一切莫不恭肃,愿崇善行,作礼而去。◎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第九
昔舍卫国王名波斯匿,来至佛所,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五体投地稽首足下长跪白佛:「愿以来日于四街道施设微食,欲使国人知佛至尊,愿令众生远鬼妖蛊,悉奉五戒以消国患。」佛言:「善哉!夫为国主宜有明导,率民以道求来世福。」王曰:「至真请退严办。」手自为馔,身往奉迎佛与众僧,俱至四衢。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佛饭食毕,于四道头为王说法,观者无数。时有两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犹忠臣,佛陈明法,弟子诵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哉!尔为国王将复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牛牵车东西南北,佛亦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十里,亭宿沽酒共饮平论属事。其善念者四王护之,其恶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烧身,出亭路卧宛转辙中,晨商人车五百乘轹杀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还国见疑杀人取物去。」不义轻身,委财逝至。他国国王崩亡,无有大子,谶书云:「中土有微人当王斯土。」故王有神马,任王必屈膝。即具严驾神马印绶,行求国主,观者数千。商人亦出,国太史曰:「彼有黄云之盖,斯王者气也。」神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汤澡浴,拜为国王,于是遂处位听省国事。深自思曰:「余无微善何缘获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与群臣向舍卫国遥稽首曰:「贱人无德,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国,明日愿与应真众俱埀意顾斯,一时三月。」佛告阿难:「勅诸比丘,明日彼王请,皆当作变化,令彼国王人民欢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国,皆次就座如法俨然,下食毕讫澡手,为王说法。王曰:「吾本微人素无快德,何缘获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饭佛于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国王,弟子犹臣下。』王种斯核,今自获果。后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人自种车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狱为火车所轹。自获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为善福随为恶祸追,此为自作,非天龙鬼神所不能与此。」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佛说经偈已,王及臣民听者无数,皆大欢喜,逮得法眼。
◎昔长者须达买太子园田,共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请佛及僧供养一月,佛为二人广陈明法,皆得道迹。太子祇陀欢喜还东宫,叹佛之德,作乐自娱。祇弟瑠璃,常在王边,时王素服与诸近臣及后宫夫人,往诣佛所稽首礼毕,一心听经,瑠璃在后典卫御座。时诸倿臣阿萨陀等,奸谋启曰:「试着大王印绶,坐御座上,如似王不?」于是瑠璃即随其言,被服升座,诸倿臣等皆共拜贺:「正似大王!」「千载遭遇黎庶之愿,岂使东宫[门@视][门@俞]于此?此之御座岂可升而复下也?」即率所从贯甲拔剑,自就到祇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还宫,与王官属战祇洹间,杀王近臣五百余人。王与夫人播迸,晨夜至舍夷国,中道饥饿,王噉芦菔腹胀而薨。于是瑠璃遂即专制,便拔剑入东宫斫杀兄祇。祇知无常,心不恐惧颜色不变,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绝间,闻虚空中自然音乐声迎其魂神。佛于祇洹即说偈言: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佑, 受福悦豫。」
是时瑠璃王寻兴兵众伐舍夷国,杀害释种道迹之人,残暴无道五逆兼备。佛记瑠璃不孝不忠众罪深重,却后七日当为地狱火所烧杀,又太史记记与佛同。王大怖懅即乘船入江。「吾今处水,火焉得来?」七日日中,有自然火从水中出,烧船覆没,王亦被烧,恐怖毒热忽然沈终。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唯惧, 见罪心懅。 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佛说是已告诸比丘:「太子祇者,不贪荣位守死怀道,上生天上安乐自然;瑠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堕地狱受苦无数。一切世间豪贵贫贱,皆归无常,无长存者。是以高士殒命全行,为精神宝。」佛说是时莫不信受。◎
◎昔耆阇崛山后有婆罗门七十余家,宿福应度,佛到其村现道神化,众人见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佛坐树下问诸梵志:「居此山中为几何世?有何方业以自供给?」答曰:「居此以来三十余世,田作畜牧以此为业。」又问:「奉修何行求离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随时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会,唱生梵天以离生死。」佛语诸婆罗门:「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长存离生死法。极福无过二十八天,无有道慧还堕三涂;唯有出家修清净志,履行寂义可得泥洹。」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为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七十婆罗门闻佛所说,欣然意解愿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皆成沙门。佛与比丘共还精舍,至于中路,顾恋妻息各有退意,时遇天雨益怀忧惨。佛知其意,便于道边化作数十间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匿不生。」
七十沙门闻说此偈,虽强自进犹怀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纸,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问比丘:「以为何纸?」诸比丘白佛:「此裹香纸,今虽捐弃处香如故。」佛复前行,地有断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复问曰:「此何等索?」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系鱼之索。」佛语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闇则殃罪臻。譬彼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腥,渐染翫习各不自觉。」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芳洁。」
七十沙门重闻此偈,知家欲为秽薮,妻子为桎梏,执信坚固。往至精舍,摄意惟行,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贾客从海中出,大持七宝还归本国,经历深山为恶鬼所迷不能得出,粮食乏尽穷顿困厄遂皆饿死,所赍宝货散在山间。时有沙门在山中学,见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学道积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复贫穷无以自济。此宝物无主,取之持归用立门户。」于是下山拾取宝物,藏着一处讫便出山,求呼兄弟负驰持归。方到道半,佛念比丘应当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头法服,庄面画眉金银璎珞,随谷入山。道逢沙门,头面作礼问讯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为道之法应得尔不?剃头着法衣,云何复庄面画眉璎珞身体也?」比丘尼答曰:「沙门之法为应尔不?辞亲学道山居静志,云何复取非其财物,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计无常,生世如寄,罪报延长。」于是比丘尼为说偈言:
「比丘谨慎戒, 放逸多忧愆,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涅盘。」
是时比丘尼说此偈已,为现佛身相好光明。沙门见之悚然毛竖,稽首佛足悔过自陈:「愚痴迷谬违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将奈何?」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 少壮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于是比丘重闻此偈结解贪止,稽首佛足还到树下,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获道果证成阿罗汉。
法句譬喻经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一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噉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于是比丘闻说此偈,贪断望止,即得罗汉道。知化沙门是佛世尊,敬肃整服稽首佛足,天龙鬼神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华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卫国,国东南海中有台,台上有华香树,树木清净。有婆罗门女五百人,奉事异道意甚精进,不知有佛。于时诸女自相谓曰:「我等禀形生为女人,从少至老为三事所鉴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当复死亡。不如共至华香台上采取香华,精进持斋降屈梵天当从求愿,愿生梵天长寿不死,又得自在无有鉴忌,离诸罪对无复忧患。」即赍供具往至台上,采取华香奉事梵天,一心持斋愿屈尊神。于是世尊见此诸女虽为俗斋,其心精进应可化度,即与大众弟子菩萨天龙鬼神,飞升虚空往至台上坐于树下。诸女欢喜,谓是梵天,自相庆慰得我所愿矣。时一天人语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号名为佛,度人无量。」于是诸女前至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为女人,求离鉴捡愿生梵天。」佛言:「诸女!快得善利乃发此愿。世有二事其报明审,为善受福、为恶受殃。世间之苦、天上之乐,有为之烦、无为之寂,谁能选择取其真者?善哉诸女乃有明志。」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于是诸女闻佛此偈,愿学真道为比丘尼,头发自堕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罗汉道。阿难白佛言:「今此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闻说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难:「昔迦叶佛时有大长者,财富无数,夫人婇女有五百人。其性妬恶门不妄开,夫人婇女欲往见佛,终不肯听。后日国王请诸大臣,上殿宴会,会辄竟日,时夫人婇女见长者入会,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礼,小坐听经各发愿言:『令我世世莫与恶人共相遭遇,所生之处恒与道德圣人相值,闻来世有佛名释迦文,愿与相值出家学道奉持训诲。』」佛语阿难:「尔时夫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愿恳恻,今应得度,是以世尊就度之耳。」
佛说是时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卷第一
[ ^ ]
法句譬喻经卷第二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喻华香品之二
◎昔佛始得道在罗阅祇国教化,转到舍卫国,国王群臣莫不宗仰。时有贾客大人名曰波利,与五百贾人入海求宝。时海神出,掬水问波利言:「海水为多?掬水为多?」波利答曰:「掬水为多。所以者何?海水虽多无益时用,不能救彼饥渴之人,掬水虽少值彼渴者,持用与之以济其命,世世受福不可称计。」海神欢喜赞言善哉!即脱身上八种香璎校以七宝,以上波利。海神送之,安善往还到舍卫国,持此香璎上波斯匿王,具陈所由。「念是香璎非小人所服,谨以贡上,愿蒙纳受。」王得香璎以为奇异,即呼诸夫人罗列前住:「若最好者以香璎与之。」六万夫人尽严来出。王问:「末利夫人何以不出?」侍人答言:「今十五日持佛法斋素服不严,是以不出。」王便瞋恚,遣人呼曰:「汝今持斋,应违王主之命不乎?」如是三反,末利夫人素服而出在众人中,犹如日月倍好于常。王意悚然加敬,问曰:「有何道德,炳然有异?」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秽垢日夜山积,人命促短惧坠三涂,是以日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王闻欢喜,便以香璎以与末利夫人。夫人答言:「我今持斋不应着此,可与余人。」王曰:「我本发意欲与胜者,卿今最胜,又奉法斋道志殊高,是以相与。若卿不受,吾将安置?」夫人答言:「大王勿忧!愿王屈意共到佛所,以此香璎奉上世尊,并采圣训,累劫之福矣。」王即许焉,即勅严驾往到佛所,稽首于地却就王位,王白佛言:「海神香璎波利所上,六万夫人莫不贪得,末利夫人与而不取,持佛法斋心无贪欲,谨以上佛,愿垂纳受。世尊弟子执心护斋直信如此,岂有福乎?」
于是世尊为受香璎,即说偈言:
「多作宝华, 结步摇绮, 广积德香, 所生转好。 琦草芳华,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 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夕持佛法斋,如比其福须弥以豆矣。积福学慧可到泥洹。」王及夫人群臣大小,莫不欢喜执戴奉行。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于时城中有长者子五十人,往诣佛所作礼却坐。时佛为说无常苦空非身之法,恩爱如梦会当别离,尊荣豪贵亦有忧戚,唯有泥洹永离生死,群殃尽灭乃可大安。时五十人闻法喜悦,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具足,即成沙门。此诸沙门有亲友长者,闻其出家意大欢喜,往到崛山与之相见,赞言:「诸君快哉善利,乃有此志。」为之设坛请佛及僧。明日佛与众会就其舍食,食讫说法晡时乃还。此诸新学沙门恋慕宗党皆欲返退,佛知其意,将出城门,见田沟中污泥粪壤中生莲华,五色香洁其香芬熏乃蔽诸臭。佛便趣之,因说偈言:
「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智者乐出, 为佛弟子。」
佛说偈已即还山中。贤者阿难前白佛言:「向者世尊临田沟上,所说二偈不审其义?愿闻其意。」佛告阿难:「汝见沟中污泥不净粪壤之中生莲华不?」「唯然见之。」佛言:「阿难!人在世间展转相生,计寿百岁或长或短,妻子恩爱饥渴寒热,或悲或欣,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阴六入七识八邪九恼十恶,犹如田沟畜藏粪壤污泥不净。欻有一人觉世无常,发心学道修清净志,凝神断想自致得道,亦如污泥生好莲华,身自得道还度宗亲,一切众生皆蒙开解,亦如华香奄蔽臭秽。」
五十比丘闻佛说法,进志坚固,即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愚闇品第十三
昔佛在舍卫国。时城中有婆罗门,年向八十,财富无数,为人顽闇悭贪难化,不识道德不计无常,更作好舍,前庌后堂凉台暖室,东西厢庑数十梁间,唯后堂前拒阳未讫。时婆罗门恒自经营指授众事,佛以道眼见此老翁,命不终日当就后世,不能自知而方怱怱,形瘦力竭精神无福,甚可怜愍。佛将阿难往到其门,慰问老翁:「得无劳惓?今作此舍皆何所安?」老翁答言:「前庌待客、后堂自处,东西二厢当安儿息财物仆使,夏上凉台、冬入温室。」佛语老翁:「久闻宿德思迟谈讲,偶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赠,不审可小废事共坐论不也?」老翁答言:「今正大懅不容坐语,后日更来当共善叙;所云要偈便可说之。」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有子有财,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 莫知来变。 愚蒙愚极, 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 是谓极愚。」
婆罗门言:「善说此偈,今实太懅,后来更论之。」于是世尊伤之而去。老翁于后自授屋椽,椽堕打头实时命过,室家啼哭惊动四邻。佛去未远便有此变,佛到里头逢诸梵志有数十人,前问佛言:「从何所来?」佛言:「屡到此死翁舍,为翁说法。不信佛语,不知无常,今者忽然已就后世。」具为诸梵志更说前偈义,闻之欣然即得道迹。
于是世尊,而说偈言:
「愚闇近智, 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甞味, 虽须臾习,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 自致重殃。 行为不善, 退见悔恡, 致涕流面, 报由宿习。」
时诸梵志重闻此偈,益怀笃信,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昔佛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为诸天人说法。时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刚,壮寡未归,父母哀愍,别为宫舍作好舍宅,给五百妓女以娱乐之。众中有一长老青衣,名曰度胜,恒行市买脂粉香华。时见男女无数大众,各赍香华出城诣佛。即问行人:「欲何所至?」众人答言:「佛出于世三界之尊,度脱众生皆得泥洹。」度胜闻之心悦意喜,即自念言:「会老见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买好华,随众人辈往到佛所,作礼却立散华烧香。一心听法已,过市取香,因听法功德宿行所追,香气熏闻斤两倍前,嫌其迟晚而共诘之。度胜奉道即如事言:「世有圣师三界之尊,击无上法鼓震动三千,往听法者无央数人。实随听法,是以稽迟。」金刚之徒闻说世尊法义深妙非世所闻,悚然心欢而自叹曰:「吾等何罪独自不闻?」即报度胜:「试为我说之。」度胜白曰:「身贱口秽不敢便宣。乞更咨受,如命说之。」即便遣出,重告之曰:「具受仪式。」度胜未还,金刚侍女侧息中庭如子待母,佛告度胜:「汝还说法多所度脱,说法之仪先施高座。」度胜受勅具宣圣旨,皆大欢喜,各脱衣服一领,积为高座。度胜洗浴,承佛威神如应说法,金刚之等五百余人,疑解破恶得须陀洹道。说法甚美不觉失火,一时烧死即生天上。王将人从来欲救火,见之已燃,收拾棺殓葬送毕讫,往过佛所,为佛作礼却坐常位。佛问王曰:「所从来也?」王叉手言:「女金刚不幸不觉失火,大小烧尽,适棺殓还,不审何罪遇此火害?唯愿世尊彰告未闻。」佛告大王:「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有长者妇将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难犯,他姓之人不得到边,不问亲踈,其有来者掷着火中。时世有一辟支佛名曰迦罗,处在山中,晨来分卫暮辄还山。迦罗分卫来趣郊祠,长者妇见之忿然瞋恚,共捉迦罗扑着火中,举身燋烂便现神足,飞升虚空。众女惊怖,泣泪悔过,长跪举头而自陈曰:『女人憃愚不识至真,群愚荒騃毁辱神灵,自惟过舋罪恶若山,愿降尊德以消重殃。』寻声即下而般泥洹,诸女起塔供养舍利。」
佛为大王而说偈言:
「愚憃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然。 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尔时长者妇,今王女金刚是;五百侍女,今度胜等五百伎女是。罪福追人久无不彰,善恶随人如影随形。」
说是法时,国内大小信伏欢喜,咸归三尊皆受五戒,即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明哲品第十四
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无大小过目则能,自以聪哲而自誓曰:「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于是游学无师不造,六艺杂术,天文地理,医方镇压山崩地动,摴蒱博奕妓乐博撮,裁割衣裳文绣绫绮,厨膳切割调和滋味,人间之事无不兼达。心自念曰:「丈夫如此,谁能及者?试游诸国摧伏抵对,奋名四海技术冲天,然后载功竹帛垂勋百代。」于是游行往至一国,入市观视,见有一人坐作角弓析筋治角,用手如飞作弓调快,买者诤前。即自念曰:「少来所学自以具足,邂逅自轻不学作弓,若彼鬪技,吾则不如矣,当从受学耳。」遂从弓师求为弟子,尽心受学。月日之中具解弓法,所作巧妙乃踰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去之一国当渡江水,有一船师用船若飞,回旋上下便疾无双。复自念曰:「吾技虽多未曾习船,虽为贱术,其于不知宜当学之,万技悉备。」遂从船师愿为弟子,供奉尽敬竭力劳勤。月日之中知其逆顺,御船回旋乃踰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复至一国,国王宫殿天下无双,即自念曰:「作此殿匠,巧妙乃尔,自隐游来偶不学之,若与竞术必不胜矣,且当复学,意乃足耳。」遂求殿匠愿为弟子,尽心供养执持斤斧。月日之间具解尺寸方圆规知,雕文刻镂木事尽知,天才明朗事辄胜师,布施所有辞师而去。周行天下遍十六大国,命敌捔技独言只步无敢应者,心自贡高曰:「天地之间谁有胜我者?」佛在祇洹遥见此人应可化度,佛以神足化作沙门,拄杖持钵在前而来。梵志由来国无道法,未见沙门怪是何人?须至当问。须臾来到,梵志问曰:「百王之则未见君辈,衣裳制度无有此服,宗庙异物不见此器,君是何人,形服改常也?」沙门答曰:「吾调身人也。」复问:「何谓调身?」于是沙门因其所习而说偈言:
「弓匠调角, 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于是沙门说此偈已,身升虚空还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洞达照耀天地,从虚空来下,谓其人曰:「吾道德变化,调身之力也。」于是其人五体投地,稽首问曰:「愿闻调身,其有要乎?」佛告梵志:「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四禅三解脱,此调身之法也。夫弓船木匠六艺奇术,斯皆绮饰华誉之事,荡身纵意生死之路也。」梵志闻之,欣然信解愿为弟子。佛言:「沙门善来!」须发自堕即成沙门。佛重为说四谛八解之要,寻时即得阿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有山民村五六十家,去国五百里,村中有一贫家,其主人妇怀妊十月双生二男,甚大端政无比,父母爱之便为作字,一名双德,二名双福。生五六十日,其父放牛来还,懈息却卧床上,其母出田拾薪未还,此二小儿左右顾视不见父母,便共相责。语一人言:「前世之时垂当得道,正坐愚意谓命可常,退堕生死不可计劫,今乃得生此贫家作子,穰草之中以毡褐自覆,食饮麤恶纔自支身,如此至久云何得道?皆坐前世恋慕富贵,放身散意快乐须臾,从尔以来长涂受苦,如今忧恼当何恃怙?」一人答曰:「我尔时小难一时之懃,竟不意精进,而令数世遭诸苦患,此是自为非父母作也,但共当之,复何所言?」父闻二子相责如是,甚大怪之,谓呼是鬼祟来生灾变,云何数十日小儿乃作此言?恐其后日杀亲灭族,曼小未大宜当杀之。其父惊出闭门舍去,到田取薪欲烧杀之。其母来还,问夫用此薪为?夫言:「甚大可怪所说如是,此似是鬼,必破人门族,以其曼小欲烧杀之。」其母闻此,意中愕然犹豫未信,小停数日更听其言。至明日夫妇俱出于户外,潜听二儿在内相责如故,夫妇重共闻之,甚怪所以,便共集薪密欲烧之。佛以天眼见此夫妇欲烧杀二子,愍其可怜,宿福应度,往到其村普放光明,天地大动,山川树木皆作金色;村中大小惊到佛所,为佛作礼莫不欢喜,知佛至神三界无比。佛到双生小儿家,二儿见佛光明喜踊难量,父母又惊,各抱一子将至佛所,问佛世尊:「此小儿生来五六十日,所说如是,甚共怪之,恐作祸害欲火烧杀之,正值佛来未及得烧。不知此小儿为是何等鬼魅也?唯愿解说是何灾怪?」小儿见佛踊跃欢喜,佛见小儿大笑,口出五色光普照天地。佛告小儿父母及村人大小:「此二小儿非是鬼魅,福德之子。前迦叶佛时曾作沙门,少小共为朋友,同志出家各自精进,临当得道,欻起邪想共相沮败,乐世荣华恃福生天,下为侯王国主长者,欻起是想便堕退转不得涅盘。更此生死,弥连劫数常相钩牵,辄共双生。遭我世时,今始乃生。已往供养佛功德故,余福应度罪灭福生,自识宿命,是以世尊故来度之,我不度者横为火所烧。」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大人体无欲, 在所照然明, 虽或遭苦乐, 不高现其智。 大贤无世事, 不愿子财国, 常守戒慧道, 不贪邪富贵。 智人知动摇, 警如沙中树, 朋友志未强, 随色染其素。」
佛说是时,小儿见佛其身即踊,如八岁小儿,即作沙弥,得罗汉道。村人大小见佛光相,又见小儿形变踊大,皆大欢喜,得须陀洹道,父母疑解,亦得法眼。
法句譬喻经罗汉品第十五
昔有一国名曰那梨,近南海边,其中人民采真珠栴檀以为常业。其国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终亡欲求分异,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聪了,贾贩市买入海治生无事不知,居家财物分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掷筹弟得分那,止将妻子空手出舍。时世饥俭唯得分那,恐不相活以为愁忧。时奴分那白大家言:「愿莫愁忧,分那作计月日之中当令胜兄。」大家言:「若审能尔者,放汝为良人。」大家夫人有私珠物,与分那作本。时海潮来,城内人民至水边取薪。分那持珠物出至城外,见一乞儿负薪,薪中有牛头栴檀香,可治重病,一两直千两金,时世有一不可常得。分那识之,以金钱二枚买得持归,破作数十段。时有长者得重病,当须此牛头栴檀香二两合药,求不能得。分那持往,即得二千两金。如是卖尽,所得不訾,富兄十倍。大家感念分那之恩,不违言誓放为良人,随意所乐。于是分那辞行学道,到舍卫国为佛作礼长跪白佛:「所出微贱,心乐道德,唯愿世尊垂慈济度。」佛言:「善来分那!」头发自堕法衣着身,即成沙门,佛为说法,寻得罗汉道。坐自思惟:「今得六通,存亡自由,皆主人之恩,今当往度并化国人。」于时分那往到本国,至主人家,主人欢喜请坐设食,食讫澡手飞升虚空,分身散体半出水火,光明洞达,从上来下告主人曰:「此之神德皆是主人放舍之福,往到佛所所学如是。」主人答曰:「佛之神化微妙乃尔,愿见世尊受其教训。」分那答曰:「但当志心供设馔具,佛三达智必自来矣。」即便设供宿昔已办,向舍卫国稽首长跪烧香请佛:「唯愿屈尊广度一切。」佛知其意,即与五百罗汉,各以神足往到其舍。国王人民莫不敬肃,来至佛所五体投地,却坐王位,食毕澡讫,佛为主人及王官属广陈明法,皆受五戒为佛弟子。起住佛前叹分那曰:「在家精勤,出家得道,神德高远家国蒙度,我当云何以报其恩?」
于是世尊重叹分那而说偈言: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从正解脱, 寂然归灭。 弃欲无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 是谓上人。 若聚若野, 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 莫不蒙度。 彼乐空闲, 众人不能, 快哉无望, 无所欲求。」
佛说偈已,主人及王益加欢喜,供养七日,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述千品第十六
昔佛在舍卫国,有一长老比丘字般特,新作比丘禀性闇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国中四辈皆知其愚冥。佛愍伤之,即呼着前授与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度世。时般特感佛慈恩,欢欣心开诵偈上口。佛告之曰:「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今当为汝解说其义,一心谛听。」般特受教而听,佛即为说身三口四意三所由,观其所起察其所灭,三界五道轮转不息,由之升天、由之堕渊、由之得道,涅盘自然、分别为说无量妙法。时般特[火*霍]然心开,即得罗汉道。尔时有五百比丘尼别有精舍,佛日遣一比丘为说经法,「明日般特次应当行。」诸尼闻之皆豫含笑。「明日来者,我等当共逆说其偈,令之惭愧无所一言。」明日般特往,诸比丘尼大小皆出作礼相视而笑,坐毕下食,食已澡手请令说法。时般特即上高座,自惭否曰:「薄德下才末为沙门,顽钝有素所学不多,唯知一偈粗识其义,当为敷演愿各静听。」诸年少比丘尼欲逆说偈,口不能开,惊怖自责稽首悔过。般特即如佛所说,一一分别身意所由罪福内外,升天得道凝神断想入定之法。实时诸尼闻其所说甚怪甚异,一心欢喜皆得罗汉道。
后日国王波斯匿,请佛众僧于正殿会,佛欲现般特威神,与钵令持随后而行。门士识之,留不听入。「卿为沙门一偈不了,受请何为?吾是俗人由尚知偈,岂况沙门无有智慧,施卿无益,不须入门。」时般特即住门外。佛坐正殿,上行水已毕,般特即擎钵申臂遥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众会四辈,见臂来入不见其形,怪而问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般特比丘臂也,近日得道。向吾使持钵,门士不听来入,是以申臂授吾钵耳。」即便请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闻般特本性愚钝方知一偈,何缘得道?」佛告王曰:「学不必多,行之为上。般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净如天金。人虽多学,不解不行徒丧识想,有何益哉?」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佛说偈已,三百比丘得阿罗汉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欢喜。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天人说法。时舍卫国中有婆罗门长者名蓝达,大富无极,其家资财不可计数。梵志之法,当作大坛以显名誉,尽家之财持用布施作般阇于瑟,供养婆罗门五千余人,五年之中供给衣被床榻医药珍琦宝物郊祠供具,尽所爱惜。诸梵志等五年之中,为罗摩达长者,祭祀诸天四山五岳星宿水火,无不周遍,呪愿长者长夜受福。五岁已周,最后一日极大布施,如长者法,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象马车乘奴婢资财,七宝服饰散盖履屣,鹿皮之衣,锡杖踞床澡罐澡盘,床榻席荐,所应当得,事事八万四千尽持布施。当其尔日皆来大会,鬼神国王大臣梵志大姓,悉来会坐,隐隐阗阗莫不欢欣。佛见如是,叹然言曰:「此大姓梵志何以愚痴?所施大多福报薄少,如种火中何从得报也?若我不化,长离法门。」于是世尊便起严服,化从地出,放大光明普照众会,大小见之怪未曾有,惊怖悚惧不知何神。长者罗摩达及诸大众,头面着地为佛作礼。佛见众人皆有敬心,因其恭肃便说偈言:
「月千反祠, 终身不彻, 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 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 奉事火神; 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 一供养福, 胜彼百年。」
于是世尊告蓝达曰:「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多得福报多,四者施少得报亦少。何谓施多得福报少者?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破损财宝,无有福慧。何谓施少得报少者?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俱两愚痴是故无福。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道士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菓园,供养三尊衣服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转多,譬如农家地有厚薄所得不同。」尔时蓝达长者座中会人,见佛变化闻说法言皆大欢喜,诸天人神皆得须陀洹道;五千梵志皆作沙门得应真道;主人蓝达居家大小,皆受五戒亦得道迹;国王大臣皆受三自归,为优婆塞,亦得法眼。
昔佛在舍卫精舍教化时,罗阅祇国有一人,为人凶愚不孝父母,轻侮良善不敬长老,居门衰耗常不如意,便行事火欲求福佑。事火之法,日适欲没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灭乃止。如是三年不得其福,更事日月。事日月法,昼以日出夜以月明,向日月拜,没乃休止。如是三年复不得福。转复事天,烧香跪拜,奉上甘美香华酒脯猪羊牛犊,遂至贫困故不得福,懃苦憔悴病不去门。闻舍卫国有佛,诸天所宗,当往奉事必望得福。即到佛所,至精舍门瞻覩世尊,光相晃然容颜奇异如星中月,见佛欢喜头面作礼叉手白佛:「生长愚痴不识三尊,事火日月及诸天神,九年精懃永不蒙福,颜色憔悴气力衰微,四大多患死亡无日。伏承世尊度人之师,故远自归,愿垂福庆。」佛告之曰:「汝之所事,弥是妖邪魑魅魍魉,祷祀如山罪如江海,杀生求福去福远矣。正使百劫懃苦尽杀,普天猪羊持用祷祀,罪如须弥福无芥子,徒自费丧岂不惑哉?又卿为人不孝父母、轻易贤善、不敬长老,憍慢贡高三毒炽盛,罪舋日深何缘得福?若能改心礼敬贤者,威仪礼节供奉长老,弃恶信善修己崇仁,四福日增世世无患。何等为四?一者颜色端正,二者气力丰强,三者安隐无病,四者益寿终不枉横。行之不懈亦可得道。」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祭神以求福, 从后观其报, 四分未望一, 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于是其人闻佛此偈,欢喜信解稽首作礼,重白佛言:「罪垢所蔽积罪九年,幸赖慈化今得开解。唯愿世尊听为沙门。」佛言:「善来比丘!」头发自堕即成沙门,内思安般,即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恶行品第十七
昔佛在罗阅祇国,遣一罗汉名曰须漫,持佛发爪至罽宾南山中作佛图寺,五百罗汉常止其中,旦夕烧香绕塔礼拜。时彼山中有五百猕猴,见诸道人供养塔寺,即便相将至深涧边,负辇泥石效作佛图,竖木立剎币幡系头,旦夕礼拜亦如道人。时山水瀑涨,五百猕猴一时漂没,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宝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从何所来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见本形,猕猴之身效诸道人戏作塔寺,虽身漂没神得生天。「今当下报故尸之恩。」各将侍从华香伎乐临故尸上,散华烧香绕之七匝。时山中有五百婆罗门,外学邪见不信罪福,见诸天人散华作乐绕猕猴尸,怪而问曰:「诸天光影巍巍乃尔,何故屈意供养此尸?」诸天人言:「此尸是吾等故身,昔在此间效诸道人戏立塔寺,山水瀑涨漂杀吾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散华以报故身之恩。戏为塔寺获福如此,若当至心奉佛世尊,其德难喻。卿等邪见不信正真,百劫懃苦无所一得,不如共往至耆阇崛山,礼事供养得福无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体作礼散华供养。
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猕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见佛,今故自归。」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行受此猕猴身?虽作塔寺身被漂杀。」佛告天人:「此有因缘不从空生,吾当为汝说其所由。乃往昔时有五百年少婆罗门,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时山上有一沙门,欲于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轻若飞,五百婆罗门兴嫉妬意,同声笑之:『今此沙门上下翻疾亦如猕猴耳,何足为奇也?』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来溺杀不久。」佛告诸天人:「尔时上下沙门,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罗门者,五百猕猴身是。戏笑作罪,身受其报。」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戏笑为恶, 已作身行, [口*睪]泣受报, 随行罪至。」
佛告诸天人:「汝之近世虽为兽身,乃能戏笑起作塔寺,今得生天罪灭福兴。今者复来躬奉正教,从此因缘长离众苦。」佛说是已,五百天人即得道迹。其所共来水边五百婆罗门,闻罪福之报而自叹曰:「吾等学仙积有年数,未蒙果报,不如猕猴戏笑为福得生天上,佛之道德实妙乃尔。」于是稽首佛足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精进日修遂得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诸天人说法。时国王第二儿名曰瑠璃,其年二十,将从官属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禅为王。有一恶名曰耶利,白瑠璃王:「王本为皇子,时至舍夷国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为诸释种子所呵,骂詈无有好丑。尔时见勅:『若我为王,便启此事。』今时已到,兵马兴盛宜当报怨。」即勅严驾引率兵马,往伐舍夷国。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诃目揵连,见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国以报宿怨,今当伐杀四辈弟子,念其可怜便往到佛所,白佛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国,我念中人当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国人:一者举舍夷国人着虚空中,二者举舍夷国人着大海中,三者举舍夷国人着两铁围山间,四者举舍夷国人着他方大国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处。」佛告目连:「虽知卿有是智德,能安处舍夷国人,万物众生有七不可避。何谓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缘。此七事,意虽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对罪负不可得离。」于是目连礼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国人知识檀越四五千人,盛着钵中,举着虚空星宿之际。琉璃王伐舍夷国,杀三亿人已引军还国。于是目连往到佛所为佛作礼,自贡高曰:「琉璃王伐舍夷国,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国人四五千人,今在虚空皆尽得脱。」佛告目连:「卿为往看钵中人不也?」曰:「未往视之。」佛言:「卿先往视钵中人众。」目连以道力下钵,见中人皆死尽,于是目连怅然悲泣愍其辛苦,还白佛言:「钵中人者今皆死尽,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对之罪。」佛告目连:「有此七事,佛及众圣神仙道士,隐形散体皆不能免此七事。」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隐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 避免宿恶殃。 众生有苦恼,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佛说是时,座上无央数人闻佛说无常法,皆共悲哀念对难免,欣然得道逮须陀洹证。
法句譬喻经刀仗品第十八
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糜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天帝释取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火*霍]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此病瘦垢秽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士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譬五河流福来如是,功德渐满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热,若欲鞭人责其价数,得物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诬,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抂,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着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考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恒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重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也;时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也;时贤者者,吾身是也。吾以前世为其所恕鞭不着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身,虽更生死不可得免。」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卒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忽, 人所诬者,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自知本行,克心自责,即于佛前所患除愈,身安意定即得罗汉道。贤提国王欢喜信解,寻受五戒为清信士,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中,为天人龙鬼说法。东方有国名欝多罗波提,昔有婆罗门等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岸边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秽倮形求仙如尼揵法。道由大泽迷不得过,中道乏粮,遥望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婆罗门等举声大哭,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人现问诸梵志:「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即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饭食皆得饱满,其余食饮足供道粮。临当别去,诣神请问:「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诣市买酪,无提酪者,左右顾视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飡,妇怪问我:『不食何恨?』答曰:『不恨也。吾行于市,见长者须达于园饭佛,我往持斋,斋名八关。』其妇瞋恚忿然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尔夜年寿算尽终于夜半,神来生此。为是愚妇败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终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梵志而说颂曰:
「祠祀种祸根, 日夜长枝条, 唐苦败身本, 斋法度世仙。」
梵志闻偈迷解信受,旋还舍卫路由一国,国名拘蓝尼,有长者名曰美音,为人恩仁众人敬仰。梵志过宿,长者问曰:「道士那来?今欲所至?」具陈彼泽树神功德:「欲诣舍卫造须达所,攒采斋法冀蒙得福。」美音喜踊宿行所追且自解畅,宣令宗室:「谁能共行受斋戒法?」合五百人佥然应命,本愿相引,威仪严出共诣舍卫。未至祇洹道逢须达,遇而不识顾问从者:「此何丈夫?」对曰:「须达也。」梵志众等喜而追曰:「吾愿成矣。」求人得人驰趣相见,同声叹曰:「树神叹德,注仰虚心具说所嗟,故来投托,冀示法斋。」住车答曰:「所求大善!吾有尊师号曰如来.众佑,度脱人类近在祇洹,可共亲造。」即皆敬诺恭肃进前,遥见如来情喜难量,五体投地退坐一面,皆共长跪白世尊曰:「本初发家,欲至三池沐浴求仙,经由树神所陈如此,是故投化愿示极灵。」
于是世尊因其所行,而说偈言:
「虽倮剪发, 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疑结何? 不伐杀烧, 亦不求胜, 仁爱天下, 所适无怨。」
五百梵志闻偈欢喜,皆作沙门得应真道,美音宗等逮得法眼。
诸比丘白佛言:「五百梵志及长者等,本行何德,得道何速?」世尊告曰:「过去久远时,世有佛,名曰迦叶,为诸弟子说法,当来五浊之时。时有梵志长者千人,同发是言:『令我遭见释迦文佛。』尔时梵志者,今此等梵志是;尔时长者,今美音等是。从是因缘,见我便解。」
比丘欢喜,作礼奉行。
◎法句譬喻经卷第二
[ ^ ]
法句譬喻经卷第三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食后为天人、帝王臣民、四辈弟子说甘露法。时有远方长老婆罗门七人,来至佛所,稽首于地,叉手白佛言:「吾等远人伏闻圣化,久当归命而多诸碍,今乃得来觐覩圣颜,愿为弟子得灭众苦。」佛即受之悉为沙门,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覩见世尊,寻为得道不惟无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语大笑不计成败,命日促尽不与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达智知命欲尽,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为道当求度世,何为大笑也?一切众生以五事自恃。何谓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财富,五者恃怙贵姓。卿等七人小语大笑,为何所恃?」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 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说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于佛前得阿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精舍,为诸天人帝王说法。时有婆罗门村,五百余家中有五百年少婆罗门,修婆罗术,为人憍慢不敬长老,贡高自贵以此为常。五百梵志欻自议言:「沙门瞿昙自称为佛,三达权智无敢共论者。吾等可共请求论议,事事诘问知为何如。」即办供具往请佛来。佛与诸弟子往到梵志村中,坐毕行水食讫澡手。时有长老梵志夫妇二人,于此村中共行乞丐,佛知其本大富无数曾作大臣,佛即问诸年少梵志:「汝等识长老婆罗门不?」皆言:「曾识。」又问:「本为何似也?」曰:「本为大臣财富无数。」「今者何故复行乞丐?」皆言:「散用无道是以守贫。」佛告诸婆罗门:「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贫。何谓为四?一者年盛力壮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进不贪淫妷,三者有财珍宝常念布施,四者就师学问听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谓之有常不计成败,一旦离散,譬如老鹄守此空池,永无所获。」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践,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鹄, 守斯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行秽鉴录, 命疾脱至, 不容后悔。」
佛告梵志:「世有四时,行道得福得度,可免众苦。何谓为四?一者年少有力势时,二者富贵有财物时,三者得遇三尊好福田时,四者当计万物忧离散时。行此四事,所愿皆获,必得道迹。」
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当学然意灯, 自练求智慧,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地道。」
佛说是时,放大光明照曜天地,五百年少梵志,因此心解衣毛为竖,起礼佛足白佛言:「归命世尊,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得罗汉道。村人大小皆得道迹,莫不欢欣。
法句譬喻经爱身品第二十
昔有一国名多摩罗,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门常处其中,读经行道。有一长老比丘名摩诃卢,为人闇塞,五百道人传共教之,数年之中不得一偈,众共轻之不将会同,常守精舍勅令扫除。后日国王请诸道人入宫供养,摩诃卢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间闇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贱,用是活为?」即持绳至后园中大树下,欲自绞死。佛以道眼遥见如是,化作树神,半身人现而呵之曰:「咄咄比丘!何为作此?」摩诃卢即具陈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听我言。往迦叶佛时,卿作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轻慢众人,悋惜经义初不训诲,是以世世所生诸根闇钝。但当自责,何为自贼?」于是世尊现神光像,即说偈言: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希望欲解, 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 常自勉学, 利能诲人, 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刚钻珠。」
摩诃卢比丘见佛现身光像,悲喜悚栗稽首佛足,思惟偈义即入定意,寻在佛前逮得罗汉道,自识宿命无数世事,三藏众经即贯在心。佛语摩诃卢:「着衣持钵就王宫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还为说法令得道迹,并使国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径入宫里坐于上座。众人心恚怪其所以,各护王意不敢呵谴,念其愚冥不晓达嚫,心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诃卢即为达嚫,音如雷震清辞雨下,坐上道人惊怖自悔,皆得罗汉。为王说法莫不解释,群臣百官皆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婆罗门,常求佛便欲诽谤之。佛三达之智普见人心,愍欲度之,其果未熟因缘未到,一切罪福欲来至时,自作因缘而迎罪福,此诸梵志宿有微福,应当得度,福德牵之自作方宜。五百梵志自共议言:「当使屠儿杀生,请佛及诸众僧,佛必受请赞叹屠儿,吾等便前而共讥之。」于是屠儿为之请佛,佛即受请,告屠儿言:「果熟自堕,福熟自度。」屠儿还归供设饭食。佛将诸弟子到屠儿村中,至檀越舍,梵志大小皆共欢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当赞檀越福德者,当以其前后杀生作罪持用讥之;佛若当说其由来之罪者,当以今日之福难之。二宜之中,今日乃得佛便耳。」佛到即坐,行水下食,于是世尊观察众心,应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大光明照一城内,即以梵声说偈呪愿: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相代,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佛说偈已,五百梵志意自开解,即前礼佛五体投地叉手白佛言:「顽愚不及未达圣训,唯愿愍育得为沙门。」佛即听受皆为沙门。村人大小见佛变化莫不欢欣,皆得道迹,称之贤圣,无复屠儿之名。佛食毕讫即还精舍。
法句譬喻经世俗品第二十一
昔有婆罗门国王名多味写,其王奉事异道九十六种。王忽一日发于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罗门法,积七宝如山持用布施,有来乞者,听令自取重一撮去,如是数日其积不减。佛知是王宿福应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国。王出相见共相礼,问起居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难。」梵志答言:「吾从远来,欲乞珍宝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还着故处。王问:「何故不取?」梵志答曰:「此纔足作舍庐耳,复当娶妇,俱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问梵志:「何以复尔?」答曰:「此足娶妇,复无田地奴婢牛马,计复不足,是以息意也。」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言:「复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当复嫁娶,吉凶用费计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尽以积宝持用相上。」梵志受而舍去。王甚怪之重问意故?梵志答曰:「本来乞丐欲用生活,谛念人命处世无几,万物无常旦夕难保,因缘遂重忧苦日深,积宝如山无益于己,贪欲规图唐自艰苦,不如息意求无为道,是以不取。」王意开解愿奉明教。于是梵志现佛光相,踊住空中,为说偈言:
「虽得积珍宝,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不爱, 以苦为乐相, 狂夫为所厌。」
于是国王见佛光相遍照天地,又闻此偈踊跃欢喜,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述佛品第二十二
昔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元吉树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闻于三千,昔父王遣五人,供养麻米执侍有劳,功报应叙。此五人者,在波罗奈国。」于是如来从树下起,相好严仪明晖天地,威神震动,见者喜悦,至波罗奈国。未至中道,逢一梵志名曰忧呼,辞亲离家求师学道,瞻覩尊妙惊喜交集。下在道侧举声叹曰:「威灵感人仪雅挺特,本事何师乃得斯容?」
佛为忧呼而作颂曰:
「八正觉自得, 无离无所染, 爱尽破欲网, 自然无师受。 我行无师保, 志独无伴侣, 积一得作佛, 从是通圣道。」
忧呼闻偈怅惘不解,即问世尊瞿昙如行?佛告梵志:「欲诣波罗奈国击甘露法鼓转无上法轮,三界众圣未曾有转法轮迁人入泥洹如我今者也。」忧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愿闻甘露如应说法。」梵志揖已即便过去,未到师所于道路宿,至其夜半卒便命终。佛以道眼见其已终,愍伤之曰:「世间愚痴谓命有常,见佛舍去而独丧亡,法鼓震动而独不闻,甘露灭苦而独不甞,展转五道生死弥长,经历劫数何时得度?」
佛以慈愍而说偈言:
「见谛净无秽, 已度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佛说此偈时,空中五百天人,闻偈欢忻,皆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
昔佛在罗阅祇。东南三百里,有山民村五百余家,为人刚强难以导化,宿世福愿应蒙开度。于是世尊化作沙门,至村分卫。分卫毕竟,出于村外树下坐定入泥洹三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动不转。村人见之谓为命终,共相谓曰:「沙门已死当共葬送。」各持束薪就往烧之,火然薪尽佛从坐起,现道神化,光明照曜感动十方,现变毕讫还坐树下,容体静安怡悦如故。村人大小莫不惊惧,稽首谢曰:「山民顽野不识神人,妄以薪火烧于未然,自惟获罪重于太山,唯垂慈赦不见咎怨。不审神人得无伤病乎?将无愁戚乎?将无饥渴乎?将无热恼乎?」
于是世尊和颜含笑,而说偈言: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 我行无怨。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众人有病, 我行无病。 我生已安, 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 我行无忧。 我生已安, 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恬惔无事, 弥薪国火, 安能烧我?」
尔时村中五百人闻说偈已,皆作沙门得罗汉道,村人大小皆信三尊。佛与五百人飞还竹园。
贤者阿难见佛与得道者俱来,前白佛言:「此诸比丘,有何异德乃使世尊自往临度?」佛告阿难:「我未下为佛时,世有辟支佛常处是山,去村不远在一树下欲般泥洹,现道神德便取灭度。村人持薪火就往烧之,敛取舍利着宝瓶中埋在山顶,各共求愿:『愿后得道,如是沙门灭度快乐也。』缘此福故应当得道,是故如来往度之耳。」
佛说是时,天人无数皆得道迹。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瞋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莫过惊怖。」共诤苦义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属论何事?」即起作礼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欲离世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为最乐。」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 长解无忧, 正度三有, 独降众魔。」
佛说偈已告诸比丘:「往昔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名精进力,在山中树下闲寂求道。时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隐:一者鸽,二者乌,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昼行求食暮则来还。四禽一夜自相问言:『世间之苦何者为重?』乌言:『饥渴最苦,饥渴之时身羸目冥神识不宁,投身罗网不顾锋刃,我等丧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饥渴为苦。』鸽言:『淫欲最苦,色欲炽盛无所顾念,危身灭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亲踈,亦能杀人复能自杀。』鹿言:『惊怖最苦,我游林野心恒怵惕,畏惧猎师及诸豺狼,髣髴有声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胆悼悸,以此言之惊怖为苦。』比丘闻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论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无过有身,身为苦器忧畏无量,吾以是故舍俗学道,灭意断想不贪四大,欲断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灭无形,忧患永毕尔乃大安。』四禽闻之心即开解。」佛告比丘:「尔时五通比丘,则吾身是;时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闻苦本之义,如何今日方复云尔?」比丘闻之惭愧自责,即于佛前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好喜品第二十四
昔佛在舍卫精舍。时有四新学比丘,相将至[木*奈]树下坐禅行道,[木*奈]华荣茂色好且香,因相谓曰:「世间万物何者可爱以快人情?」一人言:「仲春之月日木荣华,游戏原野,此最为乐。」一人言:「宗亲吉会,觞酌交错音乐歌舞,此最为乐。」一人言:「多积财宝所欲即得,车马服饰与众有异,出入光显行者瞩目,此最为乐。」一人言:「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熏芬馥恣意纵情,此最为乐。」佛知四人应可化度,而走意六欲不惟无常,即呼四人而问之曰:「属坐树下共论何事?」四人以实具白所乐。佛告四人:「汝等所论,尽是忧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乐之法也。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财宝车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爱憎之主也。凡夫处世兴招怨祸,危身灭族忧畏无量,三涂八难苦痛万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舍世求道,志存无为不贪荣利,自致泥洹乃为最乐。」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 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 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 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国王名曰普安,与邻国四王共为亲友,请此四王宴会一月,饮食娱乐极欢无比。临别之日,普安王问四王曰:『人居世间以何为乐?』一王言:『游戏为乐。』一王言:『宗亲吉会音乐为乐。』一王言:『多积财宝所欲如意为乐。』一王言:『爱欲恣情此最为乐。』普安王言:『卿等所论,是苦恼之本、忧畏之原,前乐后苦忧悲万端,皆由此兴。不如寂静,无求无欲淡泊守一,得道为乐。』四王闻之欢喜信解。」佛告四比丘:「尔时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说之今故不解,生死莚蔓何由休息?」时四比丘重闻此义,惭愧悔过心意开悟,灭意断欲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忿怒品第二十五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调达与阿阇贳王共议毁佛及诸弟子,王勅国人不得奉佛,众僧分卫不得施与。时舍利弗、目连、迦叶、须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将弟子去到他国,唯佛与五百罗汉住崛山中。调达往至阿阇贳所与王议言:「佛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愿王明日请佛入城,吾当饮五百大象令醉,佛来入城驱使醉象令踏杀之尽断其种,吾当作佛教化世间。」阿阇贳王闻之欢喜,即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明日设薄施,愿屈世尊及诸弟子于宫内食。」佛知其谋,答言:「大善!明旦当往。」王退而去,还语调达:「佛已受请,当念前计,饮象令醉伺候待之。」明日食时,佛与五百罗汉共入城门,五百醉象鸣鼻而前,搪揬墙壁树木摧折,行人惊怖一城战栗。五百罗汉飞在空中,独有阿难在佛边住,醉象齐头径前趣佛,佛因举手,五指应时化为五百师子王,同声俱吼震动天地,于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举头,酒醉寻解垂泪悔过。王及臣民莫不惊肃。世尊徐前至王殿上,与诸罗汉食讫呪愿。王白佛言:「禀性不明信彼谗言,兴造逆恶图为不轨,愿垂大慈恕我迷愚。」于是世尊告阿阇贳及诸大众:「世有八事兴长诽谤,皆由名誉,又贪利养,以致大罪累劫不息。何等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自古至今尠不为惑。」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相谤毁, 自古至今, 既毁多言, 又毁讷忍,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欲意非圣, 不能折中, 一毁一誉, 但为名利。 明智所誉, 唯称正贤, 慧人守戒, 无所讥谤。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诸天咨嗟, 梵释所敬。」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昔有国王,喜食鴈肉,常遣猎师张网捕鴈,日送一鴈以供王食。时有鴈王,将五百鴈飞下求食,鴈王堕网为猎师所得,余鴈惊飞徘徊不去。时有一鴈连翻追随不避弓矢,悲鸣吐血昼夜不息。猎师见之感怜其义,即放鴈王令相随去,群鴈得王欢喜回绕。尔时猎师具以闻王,王感其义断不捕鴈。」佛告阿阇贳王:「尔时鴈王者,我身是也;一鴈者,阿难是也;五百群鴈,今五百罗汉是也;食鴈国王者,今大王是也;时猎师者,今调达是也。前世已来恒欲害我,我以大慈之力因而得济,不念怨恶自致得佛。」
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开解。
法句譬喻经尘垢品第二十六
昔有一人无有兄弟,为小儿时父母怜爱,赤心慺慺欲令成就,将诣师友劝之书学。其儿憍蹇永不用心,朝受暮弃初不诵习,如是积年无所知识。父母呼归令治家业,其儿憍诞不念勤力,家道遂穷众事妨废。其儿放纵无所顾录,粜卖家物快心恣意,乱头徒跣衣服不净,悭贪搪揬不避耻辱,愚痴自用人所恶贱,国人咸憎谓之凶恶,出入行步无与语者。不自知恶反咎众人,上怨父母次责师友,先祖神灵不肯佑助,使我赖带轗轲如此,不如事佛可得其福。即到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佛道宽弘无所不容,愿为弟子乞蒙听许。」佛告此人:「夫欲求道当行清净行,汝赍俗垢入我道中,唐自去就何所长益?不如归家孝事父母,诵习师教没命不忘,勤修居业富乐无忧,以礼自将不犯非宜,沐浴衣服慎于言行,执心守一所作事办,敏行精修人所叹慕,如此之行乃可为道耳。」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此, 比丘无垢。」
其人闻偈自知憍痴,即承佛教欢喜还归。思惟偈义改悔自新,孝事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道勤修居业,奉戒自摄非道不行,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善名遐布国内称贤。三年之后还至佛所,五体作礼恳恻自陈:「尊敬至真得全形骸,弃恶为善上下蒙庆,愿垂大慈接度为道。」佛言:「善哉!」须发寻落即成沙门,内思止观四谛正道,精进日登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第二十七
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妬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令其心悸不知所陈。」即与弟子往到祇洹列住门外,遥见世尊威光赫奕如日初出,五情腾踊喜惧交错,于是径前为佛作礼,佛命就座。坐讫尼犍问佛言:「何谓为道?何谓为智?何谓为长老?何谓为端正?何谓为沙门?何谓为比丘?何谓为仁明?何谓为有道?何谓为奉戒?若能解答愿为弟子。」
于是世尊观其所应以偈答言:
「常愍好学正心以行, 唯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所谓老者不以年耆, 形熟发白憃愚而已。 谓怀谛法顺调慈仁, 明达清洁是为长老。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 贪嫉虚饰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不必除发, 妄语贪取有欲如凡。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是谓沙门。 所谓比丘非持乞食, 邪行望彼求名而已。 谓舍罪业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非口所言, 用心不精外顺而已。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无害无道。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是为奉法。」
萨遮尼犍及五百弟子,闻佛此偈欢喜开解,弃捐贡高皆作沙门,尼干一人发菩萨心,五百弟子皆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
昔有婆罗门,年少出家学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踰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亲族谏喻强夺殡殓埋着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处,非是生人可得到也,当视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呪愿求见阎罗王。王敕门人问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养育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言:「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宁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騃老翁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之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唐自抱乎?」梵志怅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当往问之。」于是梵志即还求至佛所。
时佛在舍卫祇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实是我儿不肯见认,反谓我为痴騃老翁,寄住须臾认我为子,永无父子之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沈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荣妻子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如盲守锭。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 仂行度世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如风却云, 已灭思想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憺乐无为, 如受正教生死得尽。」
梵志闻偈[火*霍]然意解,知命无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质愿为沙门。佛言:「善哉!」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义灭爱断想,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广衍品第二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说法教化,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三时往听。彼时国王名波斯匿,为人憍慢放恣情欲,目惑于色、耳乱于声、鼻着馨香、口恣五味、身受细滑,食饮极美初无厌足,食遂进多恒苦饥虚,厨膳不废以食为常。身体肥盛乘舆不胜,卧起呼吸但苦短气,气闭息绝经时惊觉,坐卧呻吟恒苦身重,不能转侧以身为患,便敕严驾往到佛所。侍者扶持问讯,却坐叉手,白佛言:「世尊!违远侍觐咨受无阶,不知何罪身为自肥?不能自觉何故使尔?每自患之,是以违替不数礼觐。」佛告大王:「人有五事令人常肥:一者数食,二者喜眠,三者憍乐,四者无愁,五者无事。是为五事喜令人肥。若欲不肥,减食麤燥,然后乃瘦。」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从是痛用薄, 节消而保寿。」
王闻此偈欢喜无量,即呼厨士而告之曰:「受诵此偈,若下食时先为我说,然后下食。」王辞还宫,厨士下食辄便说偈,王闻偈喜,日减一匙,食转减少,遂以身轻即瘦如前。自见如此欢欣念佛,即起步行往到佛所,为佛作礼,佛命令坐而问王曰:「车马人从为所在也?何缘步行?」王喜白佛:「前得佛教奉行如法,今者身轻。世尊之力,是以步来知为何如。」佛告大王:「世人如此不知无常,长身情欲不念为福,人死神去留身坟塜,智者养神愚者养身,若能解此奉修圣教。」
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人之无闻, 老如特牛, 但长肌肥, 无有智慧。 生死无聊, 往来艰难, 意倚贪身, 更苦无端。 慧人见苦, 是以弃身, 灭意断欲, 爱尽无生。」
王重闻偈欣然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
◎法句譬喻经地狱品第三十
昔舍卫国有婆罗门师,名富兰迦叶,与五百弟子相随,国王人民先共奉事。佛初得道与诸弟子从罗阅祇至舍卫国,身相显赫道教弘美,国王中宫率土人民莫不奉敬。于是富兰迦叶起嫉妬意,欲毁世尊独望敬事,即将弟子见波斯匿王而自陈曰:「吾等长老先学国之旧师,沙门瞿昙后出求道,实无神圣自称为佛。而王舍我欲专奉之,今欲与佛捔试道德,知谁为胜?胜者王便终身奉之。」王言:「大善!」王即严驾往到佛所,礼毕白言:「富兰迦叶欲与世尊捔尽道力现神变化,不审世尊为可尔不?」佛言:「大佳。」结期七日当捔变化,王于城东平广好地立二高座,高四十丈七宝庄校,施设幢幡整顿座席,二座中间相去二里,二部弟子各坐其下,国王群臣大众云集,欲观二人捔其神化。于时迦叶与诸弟子先到座所登梯而上,有鬼神王名曰般师,见迦叶等虚妄嫉妬,即起大风吹其高座,坐具颠倒幢幡飞扬,雨沙砾石眼不得视;世尊高座淡然不动。佛与大众庠序而来,方向高座忽然已上,众僧一切寂然次坐。王及群臣加敬,稽首白佛言:「愿垂神化厌伏邪见,并令国人明信正真。」于是世尊即于座上[火*霍]然不现,即升虚空奋大光明,东没西现四方亦尔,身出水火上下交易,坐卧空中十二变化,没身不现还在座上,天龙鬼神华香供养,赞善之声震动天地。富兰迦叶自知无道,低头惭愧不敢举目。于是金刚力士举金刚杵,杵头火出以拟迦叶:「何以不现卿变化乎?」迦叶惶怖投座而走,五百弟子奔波迸散。世尊威颜容无欣戚,还到祇树给孤独园,国王群臣欢喜辞退。
于是富兰迦叶与诸弟子受辱而去,去至道中逢一老优婆夷,字摩尼,逆骂之曰:「卿等群愚不自忖度,而欲与佛比捔道德,狂愚欺诳不知羞耻,亦可不须持此面目行于世间也。」富兰迦叶羞诸弟子至江水边,诳诸弟子:「我今投水必生梵天,若我不还则知彼乐。」诸弟子待之不还,自共议言:「师必上天我何宜住?」一一投水冀当随师,不知罪牵皆堕地狱。
后日国王闻其如此,甚惊怪之,往到佛所白佛言:「富兰迦叶师徒迷愚,何缘乃尔?」佛告王曰:「富兰迦叶师徒重罪有二:一者三毒炽盛自称得道,二者谤毁如来欲望敬事。以此二罪应堕地狱,殃咎催逼使其投河,身死神去受苦无量。是以智者守摄其心,内不兴恶外罪不至。譬如边城与寇连接,守备牢固无所畏惧,内人安隐外寇不入,智者自护亦复如是。」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妄证求赂行已不正, 怨谮良人以枉治世, 罪牵斯人自投于坑。 如备边城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非法不生, 行缺致忧令堕地狱。」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乃往昔时有二猕猴王,各主五百猕猴。一王起嫉妬意欲杀一王,规图独治,便往共鬪,数数不如羞惭退去。到大海边海曲之中,有水聚沫风吹积聚高数百丈,猕猴王愚痴谓是雪山,语群辈言:『久闻海中有雪山,其中快乐甘菓恣口,今日乃见,吾当先往行视,若审乐者不能复还,若不乐者当来语汝。』于是上树尽力跳腾,投聚沫中溺没海底。余者怪之不出,谓必大乐,一一投中断羣溺死。」佛告王曰:「尔时嫉妬猕猴王者,今富兰迦叶是也:群辈者,今富兰迦叶弟子五百人是也;彼一猕猴王者,我身是也。富兰迦叶前世坐怀嫉妬,为罪所牵自投聚沫绝羣断种,今复诽谤尽投江河,罪对使然累劫无限。」王闻信解作礼而去。
◎◎
昔有七比丘入山学道,十二年中不能得道。自共议言:「学道甚难,毁形执节不避寒苦,终身乞食受辱难堪,道卒叵得罪难可除,唐自劳勤殒命山中,不如归家修立门户娶妻养子,广为利业快心乐意。安知后事?」于是七人即起出山。佛遥知之应当得度,不忍小苦终堕地狱,甚可怜伤。佛即化作沙门往到谷口,逢七比丘,化人问曰:「久承学道,何以来出?」七人答言:「学道勤苦罪根难拔,分卫乞食受辱难堪,又此山中无供养者,璅璅积年恒守俭约,唐自困苦道不可得。且欲还家广求利业,大作资财后老求道。」化沙门言:「且止且止!听我所言。人命无常旦不保夕,学道虽难前苦后乐,居家艰难亿劫无息,妻息会止愿同安利,欲望永乐不遭患难,是犹治病服毒有增无损也。三界有形皆有忧恼,唯有信戒无放逸意,精进得道众苦永毕。」
于是化沙门现佛身相,光像巍巍即说偈言:
「学难舍罪难, 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 艰难无过有。 比丘乞求难, 何可不自勉? 精进得自然, 终无欲于人。 有信则戒成, 从戒多致宝, 亦从得谐偶, 在所见供养。 一坐一处卧, 一行不放恣, 守一以正心, 心乐居树间。」
于是七比丘见佛身相,又闻此偈惭怖战栗,五体投地稽首佛足,摄心悔过作礼而去,还入山中殒命精进,思惟偈义,守一正心闲居寂灭,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象品第三十一
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麤犷言少诚信。佛敕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安施绳床摄受震越,佛踞绳床告罗云曰:「澡盘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洗足已讫,佛语罗云:「汝见澡盘中洗足水不?」罗云白佛:「唯然见之。」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盥漱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实清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是以之故不可复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佛语罗云:「弃澡盘中水。」罗云即弃。佛语罗云:「澡盘虽空,可用盛饮食不耶?」白佛言:「不可用。所以然者,用有澡盘之名,曾受不净故。」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却澡盘,澡盘应时轮转而走,自跳自堕数返乃止。佛语罗云:「汝宁惜澡盘恐破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贱价之物,意中虽惜不大殷懃。」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麤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生自死苦恼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亦如汝言不惜澡盘。」罗云闻之惭愧怖悸。佛告罗云:「听我说喻。昔有国王有一大象,猛黠能战,计其力势胜五百小象。其王兴军欲伐逆国,被象铁铠象士御之,以双矛戟系象两牙,复以二剑系着两耳,以曲刃刀系象四脚,复以铁挝系着象尾,被象九兵皆使严利。象虽藏鼻护不用鬪,象士欢喜知象护身命。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是以不出鼻鬪耳。象鬪殊久出鼻求剑,象士不与,念此猛象不惜身命,出鼻求剑欲着鼻头,王及羣臣惜此大象,不复使鬪。」佛告罗云:「人犯九恶,唯当护口,如此大象护鼻不鬪。所以然者,畏中箭死。人亦如是,所以护口,当畏三涂地狱苦痛。十恶尽犯不护口者,如此大象分丧身命,不计中箭出鼻鬪耳。人亦如是十恶尽犯,不惟三涂毒痛辛苦。若行十善摄口身意,众恶不犯,便可得道长离三涂,无生死患。」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我如象鬪, 不恐中箭, 常以诚信, 度无戒人。 譬象调伏, 可中王乘, 调为尊人, 乃受诚信。」
罗云闻佛恳恻之诲,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和柔怀忍如地,识想寂静得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敷演大法。时有长者居士,名曰呵提昙,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叉手长跪白世尊曰:「久承洪化钦仰奉颜,逼私不获愿垂慈恕。」世尊令坐,即问所从来姓字为何?长跪答曰:「本居士种,字呵提昙,乃先王时为王调象。」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答曰:「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一者刚钩钩口着其羁靽,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调良。」又问:「施此三事何所摄治也?」曰:「铁钩钩口以制强口,不与食饮以制身犷,如捶杖者,以伏其心,正尔便调。」曰:「作此伏者,为何所施用?」答曰:「如是伏已,可中王乘亦可令鬪,随意前却无有罣碍。」又问居士:「正有此法?复有其异?」答曰:「调象之法正如此耳。」佛告居士:「但能调象复能自调。」即曰:「不审自调其义云何?唯愿世尊彰演未闻。」佛告居士:「吾亦有三事,用调一切人,亦以自调得至无为。一者至诚制御口业,二以慈贞伏身刚强,三以智慧灭意痴盖。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自致无为,不遭生死忧悲苦恼。」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象名护财, 猛害难禁制, 系靽不与食, 而犹慕逸象。 本意为纯行, 及常行所安, 悉舍降结使, 如钩制象调。 乐道不放逸, 能常自护心, 是为拔身苦, 如象出于陷。
「虽为常调, 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 不如自调。 彼不能适, 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 能到调方。」
居士闻偈喜庆难量,内情解释即得法眼,听者无数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爱欲品第三十二
昔佛在罗阅祇国耆阇崛山精舍之中,为天人龙鬼转大法轮。时有一人舍家妻子来至佛所,为佛作礼求为沙门,佛即受之令作沙门,命令树下坐思惟道德。比丘受教便入深山,去精舍百余里,独坐树间思道三年,心不坚固意欲退还,自念舍家求道勤苦,不如早归见我妻子。作此念已便起出山。佛以圣达见此比丘,应当得道愚故还归。佛以神足化作沙门,便往逆之道路相见。化人即问:「所从来也?此地平坦可共坐语。」于是二人便坐息语,即答化人:「吾舍家妻子求作沙门,处此深山不能得道,与妻子别不如本愿,唐丧我命劳而无获,今欲悔还见我妻子,快相娱乐后更作计。」须臾之间有老猕猴,久已远离树木之间,在无树之处于中生活。化沙门问此比丘:「是猕猴何故独在平地?无有树木云何乐此?」比丘答化人言:「我久见此猕猴,以二事故来住此耳。何等为二?一以妻子眷属群多,不得饮食快乐恣口。二常昼夜上下树木,脚底穿坏不得宁息。以此二事故舍树木来住是间。」二人语顷,复见猕猴走还上树。化沙门语比丘言:「汝见猕猴还趣树木不也?」答曰:「见之,此虫愚痴得离树木,群从愦闹不厌劳烦而还入中。」化人复言:「卿亦如是,与此猕猴复何异矣?卿本以二事故来入此山中。何等为二?一以妻妇舍宅为牢狱故,二以儿子眷属为桎梏故。卿以是故来索求道断生死苦,方欲归家,还着桎梏入牢狱中,恩爱恋慕径趣地狱。」化沙门即现相好丈六金色光明,普照感动一山,飞鸟走兽寻光而来,皆识宿命心内悔过。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树根深固, 虽截犹复生, 爱意不尽除, 辄当还受苦。 猕猴如离树, 得脱复趣树, 众人亦如是, 出狱复入狱。 贪意为常流,
「习与憍慢并, 思想猗淫欲, 自覆无所见。 一切意流衍, 爱结如葛藤, 唯慧分别见, 能断意根源。 夫从爱润泽, 思想为滋蔓, 爱欲深无底, 老死是用增。」
比丘见佛光相炳着,又闻偈言悚然战栗,五体投地忏悔谢过,内自改责即便却息数随止观,在于佛前逮得应真。诸天来听闻皆欢喜,散华供养称善无量。
◎法句譬喻经卷第三
◎昔罗阅祇南四千里有国,奉事梵志数千人。时国大旱三年不雨,祷祠诸神无所不遍,王问梵志问其所由,诸梵志言:「吾等当斋戒讫竟,当遣人与梵天相闻,问其灾异。」王言:「大善!斋戒所乏愿见告示。」诸梵志言:「当得二十车薪酥蜜膏油华香旛盖,金银祭器尽用须之。」王即办送,出至城外,去城七里平广之地积薪如山,共相推奖其有不惜身者终生梵天,选得七人,当就火烧遣至梵天。七人受祭呪愿讫,踧使上薪,从下放火当烧杀之。烟焰烔然热气直至,七人惶惧左右求救无有救者,举声曰:「三界之中宁有大慈愍念我厄者,愿受自归。」佛遥知之,寻声往救,在虚空中显现相好,七人见佛,悲喜跳踊:「唯愿自归救我痛热。」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或多自归, 山川树神, 厝立图像, 祷祠求福。 自归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 度汝众苦。 如有自归, 佛法僧众, 道德四谛, 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 从谛得度, 度世八难, 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 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 度一切苦。」
佛说渴讫火声寻灭,七人获安心喜无量。梵志国人莫不惊悚,仰瞻世尊光相赫奕分身散体,东没西现存亡自由,身出水火五色晃昱,众人见之五体归命。于是七人从薪下出,悲喜交集而说偈言:
「见圣人快, 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 为善独快。 守正见快, 互说法快, 与世无诤, 戒具常快。 使贤居快, 如亲亲会, 近仁智者, 多闻高远。」
于是七人说此偈已,及诸梵志愿为弟子。佛即受之,皆为沙门,得罗汉道。国王臣民咸各修道,天寻大雨国丰民宁,道化兴隆莫不乐闻。
[ ^ ]
法句譬喻经卷第四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喻爱欲品第三十二之二
◎昔佛在舍卫国为天人说法,时城中有婆罗门长者,财富无数,为人悭贪不好布施,食常闭门不喜人客,若其食时辄勅门士坚闭门户,勿令有人妄入门里,乞丐求索、沙门梵志不能得与其相见。尔时长者欻思美食,便勅其妻令作饭食,教杀肥鸡姜椒和调炙之令熟。饮食饤饾实时已办,勅外闭门,夫妇二人坐,一小儿着聚中央便共饮食。父母取鸡肉着儿口中,如是数过初不肯废。佛知此长者宿福应度,化作沙门,伺其坐食现出坐前,呪愿且言:「多少布施可得大富。」长者举头见化沙门,即骂之曰:「汝为道士而无羞耻,室家坐食何为搪揬?」沙门答曰:「卿自愚痴不知惭羞,今我乞士何为惭羞?」长者问曰:「吾及室家自相娱乐,何故惭羞?」沙门答曰:「卿杀父妻母供养怨家,不知惭羞,反谓乞士何不惭羞?」
于是沙门即说偈言:
「所生枝不绝, 但用食贪欲, 养怨益丘冢, 愚人常汲汲。 虽狱有钩鍱, 慧人不谓牢, 愚见妻子饰, 染着爱甚牢。 慧说爱为狱, 深固难得出, 是故当断弃, 不亲欲为安。」
长者闻偈惊而问之:「道人何故而说此语也?」道人答曰:「案上鸡者是卿先世时父,以悭贪故常生鸡中为卿所食。此小儿者,往昔作罗剎,卿作贾客大人乘船入海,每辄流堕罗剎国中,为罗剎所食。如是五百世寿尽,来生为卿作子,以卿余罪未毕,故来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时母,以恩爱深固,故今还与卿作妇。今卿愚痴不识宿命,杀父养怨、以母为妻,五道生死轮转无际,周旋五道谁能知者?唯有道士见此覩彼,愚者不知,岂不惭羞?」于是长者懎然毛竖如畏怖状,佛现威神令识宿命,长者见佛即识宿命,寻则忏悔谢佛,便受五戒,佛为说法,即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祇洹说法。时有年少比丘入城分卫,见一年少女人端正无比,心存色欲迷结不解,遂便成病食饮不下,颜色憔悴委卧不起。同学道人往问讯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说其意,欲坏道心,从彼爱欲愿不如意,愁结为病。同学谏喻不入其耳,便强扶持将至佛所,具以事状启白世尊。佛告年少比丘:「汝愿易得耳不足愁结也,吾当为汝方便解之。且起食饮。」比丘闻之坦然意喜,气结便通。于是世尊将此比丘并与大众,入舍卫城到好女舍,好女已死停尸三日,室家悲号不忍埋藏,身体臭胀不净流出。佛告比丘:「汝所贪惑好女人者今已如此,万物无常变在呼吸,愚者观外不见其恶,缠绵罪网以为快乐。」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见色心迷惑, 不惟观无常, 愚以为美善, 安知其非真。 以淫乐自裹, 譬如蚕作茧, 智者能断弃, 不眄除众苦。 心念放逸者, 见淫以为净, 恩爱意盛增, 从是造牢狱。 觉意灭淫者, 常念欲不净, 从是出邪狱, 能断老死患。」
于是年少比丘见此女人,死已三日面色膖烂其臭难近,又闻世尊清诲之偈,怅然意悟自知迷谬,为佛作礼叩头悔过。佛授自归将还祇洹,没命精进得罗汉道。所将大众无央数人,见色欲之秽信无常之证,贪爱望止亦得道迹。
昔佛在舍卫精舍为天人龙鬼说法。时世有大长者,财富无数,有一息男年十二三。父母命终,其儿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泮散财物数年便尽,久后行乞由不自供。其父有亲友长者大富无数,一日见之问其委曲,长者愍念将归经纪,以女配之,给与奴婢车马,资财无数,更作屋宅成立门户。为人懒惰,无有计校不能生活,坐散财尽日更饥困。长者以其女故更与资财,故复如前遂至贫乏。长者数饷,用之无道,念叵成就,欲夺其妇更嫁与人,宗家共议。女窃闻之还语其夫:「我家群强势能夺卿,以卿不能生活故,卿当云何欲作何计也?」其夫闻妇言惭愧自念:「是吾薄福生失覆盖,不习家计生活之法,今当失妇乞匃如故。恩爱已行贪欲情着,今当生别情岂可胜?」思惟反复便兴恶念,将妇入房,今欲与汝共死一处,即便剌妇还自刺害,夫妇俱死。奴婢惊走往告长者,长者大小惊来看视,见其已然,棺殓遣送如国常法。长者大小忧愁念女不去,须臾闻佛在世教化说法,见者欢喜妄忧除患,将家大小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问长者:「为所从来?何以不乐忧愁之色?」长者白言:「居门不德,前嫁一女,值遇愚夫不能生活,欲夺其妇便杀妇及身,共死如此。遣送适还过觐世尊。」佛告长者:「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由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害及众生何况夫妇?」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愚以贪自缚, 不求度彼岸, 贪为财爱故, 害人亦自害。 爱欲意为田, 淫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 得福无有量。 伴少而货多, 商人怵惕惧, 嗜欲贼害命, 故慧不贪欲。」
尔时长者闻佛说偈,欣然欢喜忘忧除患,即于座上一切大小及诸听者,破二十亿恶,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精舍中,为天龙鬼神、帝王臣民说法。时有游荡子二人共为亲友,常相追随一体无异,二人共议欲作沙门,即便相将来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愿欲作沙门,唯见听许。」佛便受之,即作沙门。佛令二人共止一房。二人共止,但念世间恩爱荣乐,更共咨嗟情欲形体,说其姿媚专著不舍念不止息,不计无常污露不净,以此欝怫病生于内。佛以慧眼知其想乱,走意于欲放心不住,以是不度。佛令一人行,便自化作一人入房,问之言:「吾等所思意志不离,可共往观,视其形体知为何如?但空想念,疲劳无益。」二人相随至淫女村,佛于村内化作一淫女人,共入其舍而告之曰:「吾等道人受佛禁戒不犯身事,意欲观女人形容,当顾直如法。」于是化女即解璎珞香熏衣裳,倮形而立臭处难近,二人观之具见污露,化沙门即谓一人言:「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熏众华沐浴涂香,着众杂色衣裳以覆污露,强熏以香欲以人观,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贪?」
于是化比丘即说偈言: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心可则为欲, 何必独五欲? 速可绝五欲, 是乃为勇力。 无欲无所畏, 恬惔无忧患, 欲除使结解, 是为长出渊。」
佛说偈已现其光相,比丘见之惭愧悔过,五体投地为佛作礼,重为说法,欣然得解便得罗汉。一人行还,见伴颜姿欣悦于常,即问其伴独何如斯?即如事说佛之大慈愍度如此,蒙世尊恩得免众苦。于是比丘重为说偈言:
「昼夜念嗜欲, 意走不念休, 见女欲污露, 想灭则无忧。」
其伴比丘闻此偈已便自思惟,断欲灭想,即得法眼。
法句譬喻经利养品第三十三
昔佛将诸弟子至俱昙弥国美音精舍,为诸天人神龙说法。时彼国王名曰优填,有大夫人执行仁爱显誉清洁,王珍其操每私恭敬。闻佛来化严驾共出,往至佛所为佛作礼却坐常位。佛为国王及夫人婇女说无常苦空,人所由生合会别离怨憎会苦,由福生天、由恶入渊。国王夫人欢欣信解,各受五戒为清信士女,礼佛辞退还入宫中。时有婆罗门,名曰吉星,生一好女世间少比,至年十六无能诃者,悬金千两积九十日,募索智者:「有能诃此女为不端正者,以金与之。」无敢应者。女以长大应当嫁处,念:「当与谁?若有端正如我女者,以女与之。听闻沙门瞿昙释迦之种,姿容金色世所希有,当以此女往配与之。」即便将至佛所为佛作礼,白佛言:「我女好洁世间无双,年大应嫁世无匹偶,瞿昙端正可以为双,故远将来以配世尊。」佛告吉星:「卿女端正是卿家好,如我之好是诸佛好,我之所好其道不同,卿自誉女端正姝好。譬如画瓶中盛屎尿有何奇特?好为所在?着眼耳鼻口,身之大贼,面首端正,身之大患,破家灭族杀亲害子,皆由女色。吾为沙门,一身独立由尚恐危,况受祸灾残贼之货也?卿自将去,吾不受之。」于是梵志瞋恚便去,到优填王所赞女姿媚具白王言:「此女应相当为王妃,今以年大故送与王。」王见欢喜即纳受之,拜为第二左夫人,即以印绶金银珍宝赐与吉星拜为辅臣。此女得叙,每协嫉妬妖蛊迷王,数谮大夫人如是非一。王返辱曰:「卿等妖媚言返不逊,彼人操行可贵而返谮之。」此女心忌犹欲害之,数谮不已,王颇惑之,前后心谋伺其斋时,因劝白王:「今日之乐宜请右夫人。」王便普召勅令皆会,大夫人持斋独不应命,反复三呼执斋不移,王怒隆盛遣人拽出,缚着殿前欲射杀之。夫人不怖一心归佛,王自射之箭还向王后,射辄还,数箭亦尔。时王大怖,自解而问之曰:「汝有何术乃致如此?」夫人对曰:「唯事如来归命三尊,朝奉佛斋过中不飡,加行八事饰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顾若兹。」王曰:「善哉!岂可言不?」即出吉星女还其父母,以大夫人正理宫内。王与大夫人后宫太子,严驾群臣往到佛所,作礼却坐叉手听法。王即白佛,具以如事向佛陈之。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妬,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呪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为八大态。」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天雨七宝欲犹无厌, 乐少苦多觉之为贤, 虽有天欲慧舍不贪, 乐离恩爱为佛弟子。」
佛告大王:「人行罪福各有本性,所受影报万倍不同,若行六德持斋福多,诸佛所誉,终生梵天福乐自然。」
佛说是时,王及夫人婇女大臣,一切心解,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沙门品第三十四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天龙鬼神、国王人民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晨旦着衣服柱杖持钵至大村中分卫。时大道边有官菜园,外面种黍穄,其田外草中施张发箭,若有虫兽盗贼来者,触网箭发中箭则死。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独守此园,人欲往者遥唤示道乃得入园,不知道者必为发箭所杀。而此女子独守悲歌,其声妖亮,听者莫不顿车止马,回旋蹀蹑而欲趣之,盘桓不去皆坐声响。时此比丘分卫行还,道闻歌声,侧耳听音五情逸豫,心迷意乱贪着不舍,想是女人必大端正,思想欲见坐起言语,便旋往趣,未到中间意志怳惚,手失锡杖肩失衣钵殊不自觉。佛以三达见此比丘,小复前行为箭所杀,福应得道,为愚所迷欲盖所覆,怜愍其愚欲度脱之,自化作白衣往到其边,以偈呵之曰:
「沙门何行如意不禁, 步步着粘但随思走, 袈裟被肩为恶不损, 行恶行者斯堕恶道。 截流自持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一意犹走, 为之为之必强自制, 舍家而懈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诱意不除, 非净梵行焉致大宝? 不调难诫如风枯树, 自作为身曷不精进。」
说此偈已即自复形,相好炳然光照天地,若有见者迷解乱止各得其所。比丘见佛心意[火*霍]开如冥[门@视]明,即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叩头悔过忏悔谢佛,内解止观即得罗汉,随佛还精舍。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经梵志品第三十五
昔私诃牒国中有大山,名私休遮他,山中有梵志五百余人,各达神通,自相谓曰:「吾等所得正是涅盘。」佛始出世初建法鼓开甘露门,此等梵志闻而不就,宿福应度,佛往就之独行无侣。到其路口坐一树下,三昧定意放身光明照一山中,状如失火山中尽燃。梵志怖惧呪水灭之,尽其神力不能使灭,怪而舍走从路出山,遥见世尊树下坐禅,譬如日出金山之侧,相好炳然如月星中。怪是何神就而观之。佛命令坐,问所从来?梵志对曰:「止此山中修道来久,旦欻火起烧山树木怖而走出。」佛告梵志:「此是福火不伤损人,欲灭卿等痴结之垢。」梵志师徒顾相谓曰:「是何道士也?九十六种未曾有此。」师曰:「曾闻白净王子名曰悉达,不乐圣位出家求佛。将无是也?」徒等启师:「可共问佛,梵志所行事为如法不也?」师徒之等共起白佛:「梵志经法名四无碍,天文地理,王者治国领民之法,并九十六种道术所应行法,此经为是涅盘法不?愿佛解说开化未闻。」佛告梵志:「善听思之。吾从宿命无数劫来常行此经,亦得五通移山住流,更历生死不可计数,既不得涅盘,亦复不闻有得道者。如汝等行,非名梵志。」
于是世尊以偈报曰:
「截流如渡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是谓梵志。 以无二法清净渡渊, 诸欲结解是谓梵志。 非蔟结发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清白则贤。 饰发无慧草衣何施? 内不离着外舍何益? 去淫怒痴憍慢诸恶, 如蛇脱皮是谓梵志。 断绝世事口无麤言, 八道审谛是谓梵志。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 爱着已尽是谓梵志。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是为梵志。 自识宿命本所更来, 生死得尽叡通道玄, 明如能嘿是谓梵志。」
佛说偈已告诸梵志:「汝等所修自谓已达涅盘,如少水鱼岂有长乐?合本无者也。」梵志闻经五情内发喜悦,长跪白佛:「愿为弟子。」头发自堕即作沙门,本行清净因而得道为阿罗汉,天龙鬼神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泥洹品第三十六
昔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时与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摩竭国王号名阿阇世,所领五百国各有姓名,近有一国,名曰越祇,不顺王命欲往伐之,即召群臣讲宣议曰:「越祇国人,富乐炽盛,多出珍宝,不首伏于我。宁可起兵往伐之不?」国有贤公承相名曰雨舍,对曰:「唯然。」王告雨舍:「佛去是不远,圣哲三达靡事不贯,汝持吾声往至佛所,如卿意智委悉问之,欲往伐彼宁得胜不?」承相受教,即严车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头面着地为佛作礼。佛命令坐,公即就坐,佛问国承相:「从何所来?」公言:「王使臣来。稽首佛足,问讯起居飡食如常?」佛即问公:「王及国土人民臣下皆自平安不?」公言:「国主及民皆蒙佛恩。」公白佛言:「王与越祇国有嫌,欲往伐之,于佛圣意为可得胜不?」佛告承相:「是越祇国人民奉行七法不可胜之。王可谛思,勿妄举动。」公即问佛:「何等七法?」佛言:「越祇国人数相聚会,讲议正法修福自守,以此为常,是谓为一。越祇国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谏承用不相违戾,是谓为二。越祇国人奉法相牵无取无舍,不敢犯过上下循常,是谓为三。越祇国人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承不失仪法,是谓为四。越祇国人孝养父母逊悌师长,受诫教诲以为国则,是谓为五。越祇国人承天则地,敬畏社稷奉顺四时民农不废,是谓为六。越祇国人尊道敬德,国有沙门得道应真方远来者,供养衣被床卧医药,是谓为七。夫为国主行此七法难可得危,极天下兵共往攻之不能得胜。」佛告承相:「若使越祇国人持一法者尚不可攻,何况尽持如是七法?」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利胜不足恃, 虽胜犹复苦, 当自求胜法, 已胜无所生。」
雨舍承相闻佛说偈即得道迹,时会大小皆得须陀洹道。公即从坐起,白佛言:「国事烦多欲还请辞。」佛言:「可,宜知是时。」即从坐起礼佛而去,还至具事白王,即止不攻,持佛严教以化国内。越祇国人即来顺命,上下相奉国遂兴隆。
法句譬喻经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大臣广说妙法。有一梵志长者居在路侧,财富无数,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为娶妇未满七日,夫妇相敬言语相顺,妇语其夫:「欲至后园中看戏,为得尔不?」上春三月夫妇相将至后园中,有一[木*奈]树高大华好,妇欲得华无人与取,夫知妇意欲得[木*奈]华,即便上树正取一华,复欲得一展转上树乃至细枝,枝折堕地伤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儿所,呼天伤哭断绝复苏,中外宗族来者无数,皆甚悲痛,闻者莫不伤心,见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谓为不护,棺殓衣被如法遣送,还家啼泣不能自止。于是世尊愍伤其愚往问讯之,长者室家大小见佛悲感作礼具陈辛苦。佛语长者:「止息听法,万物无常不可久保,生则有死罪福相追,此儿三处为其哭泣,懊恼断绝亦复难胜。竟为谁儿?何者为亲?」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命如华菓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 可淫入胞影,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假令死复生, 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 从爱痴久长, 自作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长者闻偈意解忘忧,长跪白佛:「此儿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寿而便中夭?唯愿解说本所行罪。」佛告长者:「乃往昔时有一小儿,持弓箭入神树中戏,边有三人亦在中看。树上有雀,小儿欲射,三人劝言:『若能中雀者世称健儿。』小儿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堕地,三人共笑,助之欢喜而各自去。经历生死无数劫中,所在相遭共会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一人今日长者身是。此小儿者,前生天上为天作子,命终来下为长者作子,堕树命绝即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鸟王取而食之。」
「今日三处懊恼涕哭,宁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报以涕哭。」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处, 阴行而默至, 所往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影。」
佛说偈已,欲使长者意解,即以道力视其宿命,皆见天上、龙中之事。长者意解欣然即起,长跪叉手,白佛言:「愿及大小为佛弟子,奉受五戒为优婆塞。」佛即授戒,重为说法无常之义,大小欢欣皆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道利品第三十八
昔有国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无有太子以为愁忧。佛来入国便出觐尊,听经欢欣即受五戒,一心奉敬唯愿有子,昼夜精进三时不懈。有一给使其年十一常为王使,忠信奉法不失威仪,谦卑忍辱精进一心学诵经偈,知时先起已办香火,数年之中精进如是不以为劳,卒得重病遂致无常。其神来还为王作子,乳餔长大至年十五立为太子。父王命终袭代为王,憍慢自恣淫泆欲乐,昼夜躭荒不理国事,臣僚废朝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会本识,将诸弟子往到其国。王闻佛来,如先王法,大众奉迎稽首于地却坐王位,佛告王曰:「国土人民群僚百官,悉自如常不?」王曰:「为人年幼未能绥化,皆蒙圣恩国土无他。」佛告王曰:「王今自知本所从来,作何功德得此王位?」王曰:「不审。顽愚不达,不知先世所从来也。」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为国王。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得为国王,万民奉献宫观殿堂资财无极。二者兴立寺庙供养三尊床[木*翕]帏帐以是为王,在于正殿御座理国。三者亲身礼敬三尊及诸长德以是为王,一切万民莫不为之作礼。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无恶以是为王,一切见者莫不欢欣。五者学问常求智慧以是为王,决断国事莫不奉用。行此五事世世为王。」
于是世尊以偈颂曰: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 终吉所生安。 宿命有福庆, 生世为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从。 王为臣民主, 常以慈爱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处安不忘危, 虑明福转厚, 福德之反报, 不问尊以卑。」
佛告王曰:「王前世时为大王给使,奉佛以信、奉法以净、奉僧以敬、奉亲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进布施,劳身苦体初不懈惓。是福追身,得为王子补王之荣。今者富贵而反懈怠。夫为国王当行五事。何谓为五事?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困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无福,鬼神不助;自用失大理,忠臣不敢谏;心逸国不理臣,[卄/(阿-可+辛)/女]民则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后则无福。」
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夫为世间将, 修正不阿枉, 调心胜诸恶, 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 仁爱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众附亲。」
佛说偈已,是时王大欢喜,起住佛前,五体投地忏悔谢佛,即受五戒,佛重说法,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诸天人、国王大臣、四辈弟子说无上大法。时舍卫国南有深山,其中常出野象,象有三色,白、青、黑者。国王欲得好名鬪大象,辄遣人往捕取将来,付调象师,三年之中便可乘骑亦可令鬪。时有一神象,龙之所生,身白如雪尾赤如丹,两牙如金色,猎师见此非常好象,还白国王:「有此大象,其形如是,宜大王乘。」王即募捕象师三十余人,遣令捕此象。人众往到象所,张羂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诸人意,即便来前而堕羂中,众人皆来而欲捕之,象便瞋恚逆蹸跳之,近者即死远者得走,象逐不置。时山胁有诸年少道人,多力勇健,山中学道大久未得定意,遥见此象追逐杀人,道人怜愍人故,自恃勇健欲往救之。佛已遥见,恐此比丘为神象所杀,佛即到边放大光明,象见佛光怒止恚解,不复追逐杀人。比丘见佛,迎为作礼。佛为比丘即说偈言:
「勿妄娆神象, 以招苦痛患, 恶意为自杀, 终不至善方。」
比丘闻偈,即便稽首忏悔谢过,内自笃责深惟为非,即于佛前逮得应真。时捕象人即皆还,稣走者寻还,皆得道迹。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国王瓶沙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着南山中,去国千里外。由来无人不熟五谷,大臣到中,泉水流溢五谷大熟,四方诸国有饥寒者,皆来至此山中,数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来者给与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诸长宿年共议:「国之无君犹身之无首。」相将至大臣所,举大臣为国王。大臣答长老曰:「若以我为王者,当如诸国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将士,上下朝直发女阗宫,租税谷帛当如民法。」诸国老曰:「唯然奉命一随王法。」即立为王,处置群臣文武上下,发调人民筑城作舍,宫殿楼观,民被苦毒不复堪谐,皆发想念欲谋图王。诸奸臣辈将王出猎,去城三四十里,于旷野泽中,牵王欲杀。王问左右:「何缘杀我?」答曰:「民慕丰乐奉王以礼,民困思乱破家图国。」王告之言:「卿等自为非我本造,枉杀我者神祇知之。听我发一愿,死不有恨。」即愿曰:「我本开荒出谷养民,来者皆活,富乐无极,自共举我立为国王,依案诸国自共作此,今反杀我。我实无恶于此人民,若我死者,愿作罗剎,还入故身中,当报此怨。」于是绞杀弃尸而去。三日之后,王神即作罗剎还入故身中,自名阿罗婆,即起入宫绞杀新王,并及后宫婇女左右奸臣,即皆杀之。罗剎瞋恚出宫,尽欲杀人。国中三老草索自缚,来向罗剎自首:「此是奸臣所为,非是细民所可能知,乞匃原恕愿还治国。」曰:「我是罗剎,何与人等共从事也?食饮当得人肉,罗剎急性忿不思难。」三老曰:「国是王许,故当如前,食饮所须当相差次。」国老共出,宣令人民皆共探筹,以此为次家出一小儿,生用作食食罗剎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户,为佛弟子,居门精进五戒不犯,随民探筹,得第一筹。有一小儿,当先食鬼王。贤者大小懊恼啼哭,遥向崛山,为佛作礼悔过自责,佛以道眼见其辛苦,便自说言:「因是小儿当度无数人。」便独飞往至罗剎门,现变光相照其宫内。罗剎见光疑是异人,即出见佛,便起毒心欲前噏佛,光刺其目,担山吐火皆化为尘,至久疲顿然后降化,请佛入坐头面作礼。佛为说经,一心听法,即受五戒为优婆塞。里吏催食夺儿将来,室家嘷哭随道而来,观者无数为之悲哀。吏抱儿擏食着罗剎前,罗剎即持此小儿擎食至佛前,长跪白佛言:「国人相差次以小儿为食,我今受佛五戒,不复得食此小儿,请以小儿布施佛,为佛作给使。」佛为受之,即说呪愿,罗剎欢喜得须陀洹道。佛以小儿着钵中,擏出宫门,还其父母而告之曰:「快养小儿勿复愁忧。」众人见佛莫不惊愕,怪是何神?此儿何福而独救之?罗剎所食夺还父母。于是世尊在于大众中央而说偈言: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见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龙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佛说偈已,无央数人见佛光像,乃知至尊三界无比,便皆归化为佛弟子,闻偈欢欣皆得道迹。
昔佛在波罗奈国鹿野场上,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不可计众而为说法。时大国王太子将从小国王世子五百余人,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而听法。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远难及,自古以来颇有国王太子大臣长者之子,舍国吏民恩爱荣乐行作沙门者不?」佛告诸太子:「世间国土荣乐恩爱,如幻如化如梦如响,卒来卒去不可常保。又国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谓三事?一者憍恣,不念学问佛经妙义以济神本。二者贪取,不念布施下贫困厄,群臣将士所有财宝,不与民共以修财本。三者不能远离色欲爱乐之事、舍弃牢狱忧烦之恼,行作沙门灭众苦难,以修身本。是以菩萨所生为王,除此三事,自致得佛。又有三事。何谓为三?一者少壮学问,领理国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财施贫穷孤寡,群臣将士与民同欢。三者每计无常命不久留,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断苦因缘,勿更生死。三事不施独无所得。」
于是世尊而自陈曰:「昔我前世作转轮圣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宝导从,宫观浴池,行宫戏园,及群臣太子夫人婇女象马厨宰,各八万四千。有子千人,勇猛精锐,一人当千,飞行虚空,周游四方,自在所为无当前者。其寿八万四千岁,以法治政,不枉人民。尔时圣王欻自念言:『人命短促无常难保,但当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间人民,所有财物与民共之,已种福德,唯当出家行作沙门,断绝贪欲乃得灭苦。』王即勅梳头人:『若见头发白,便当启我。』至久数万岁,梳头人启言:『白发已生。』勅令拔之举着案上。王见白发,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复至,今头已白,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求自然道。』擎发掌中自说偈言:
「『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即召群臣立太子为王,行作沙门入山修道,毕人之寿,即生第二天上为天帝释太子。于后领理天下亦如大王,复勅梳头人:『若见白发,便当启我。』至久复启:『白发已生。』敕令拔之,擎着掌中而说偈言:
「『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复召群臣立太子为王,即行作沙门入山修道,毕人之寿,复生天上为天帝释。前天帝释,毕天之寿,下生世间,为圣王作太子,此三圣主更为父子,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中为太子,各各三十六反,数千万岁,终而复始,行此三事,自致得佛。尔时父者,今我身是也;太子者,舍利弗是也;王孙者,阿难是也。更相从生展转为王以化天下,是以特尊三界无比。」佛说是时,国王太子并诸太子,皆大欢喜受佛五戒,为优婆塞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吉祥品第三十九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为天人龙鬼转三乘法轮。时山南恒水岸边有尼揵梵志,先出耆旧博达多知,德向五通明识古今,所养门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皆悉通达天文地理星宿人情,无不瞻察,观略内外,吉凶祸福丰俭出没,皆包知之。梵志弟子先佛所行应当得道,欻自相将至水岸边,屏坐论语自共相问:「世间诸国人民所行,以何等事为世吉祥?」徒等不了,往到师所为师作礼,叉手白言:「弟子等学久所学已达,不闻诸国以何为吉祥?」尼揵告曰:「善哉问也!阎浮利地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诸国各有吉祥,或金或银,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马车舆、玉女珊瑚、珂贝妓乐、凤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宝瓶四华、梵志道士,此是诸国之所好喜吉祥瑞应,若当见是称善无量,此是瑞应国之吉祥。」诸弟子曰:「宁可更有殊特吉祥,于身有益、终生天上?」尼揵答曰:「先师以来未有过此,书籍不载。」诸弟子曰:「近闻释种出家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达无碍,试共往问,所知博采何如大师?」师徒弟子五百余人,经涉山路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坐梵志位,叉手长跪,白佛世尊曰:「诸国吉祥所好如此,不审更有胜是者不?」佛告梵志:「如卿所论世间之事,顺则吉祥反则凶祸,不能令人济神度苦。如我所闻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离三界,自致泥洹。」
于是世尊而作颂曰:
「佛尊过诸天, 如来常现义, 有梵志道士, 来问何吉祥? 于是佛愍伤, 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 是为最吉祥。 亦不从天人, 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神祠, 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 常先为福德, 勅身承贞正, 是为最吉祥。 去恶从就善, 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 是为最吉祥。 多闻如戒行, 法律精进学, 修己无所争, 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乏行, 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复, 以时诵习经, 是为最吉祥。 所闻常欲忍, 乐欲见沙门, 每讲辄听受, 是为最吉祥。 持斋修梵行, 常欲见贤明, 依附明智者, 是为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 正意向无疑, 欲脱三恶道, 是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诸得道者, 亦敬诸天人, 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淫, 遇痴瞋恚意, 能习成道见, 是为最吉祥。 若以弃非务, 能勤修道用, 常事于可事, 是为最吉祥。 一切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人安众生, 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 常习吉祥行, 自致成慧见, 是为最吉祥。」
梵志师徒闻佛说偈,欣然意解,甚大欢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来迷惑未及[门@视]明。唯愿世尊!矜愍济度,愿身自归佛法三尊,得作沙门冀在下行。」佛言:「大善!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内思安般逮得应真。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经卷第四
大藏经 本缘部
[ ^ ]
【经文信息】大正藏第 04 册 No. 0211 法句譬喻经 【版本记录】CBETA 电子佛典 Rev. 1.27 (Big5),完成日期:2010/03/12 【编辑说明】本数据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藏所编辑 【原始数据】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场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本数据库可自由免费流通,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数据库版权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