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主頁      經典      咒典      相片      聯絡
 
佛說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呪經卷第七

東晉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羅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精廬。與千二百五十人俱。於時天尊在禪室中。正是長齋之始。月十五日明星好時。天帝釋及四天大王。地下鬼神王臣長者。國中吏民悉詣佛所。各欲問其所疑。天尊默然一無所說。佛禪思念言。一切十方無量眾生。常處愚冥不識真正。樂為魔事造諸邪見。沒生死海誰能知者。輪迴五道獨吾知耳。心念是已便復閉目。繫心寂定久久不覺。天帝承佛威神知佛所念。即起合掌前為作禮。却在一面彈右手指。而覺佛曰欲有啟請。佛於是覺問天帝釋曰欲何所問。天帝釋稽首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九十五種道法之中。尚有文頭婁法。況復世尊無上微妙。最勝法中而無此術。唯願天尊顯揚方便化於愚冥。未達道眼使得開解。離諸危厄無量重病。脫三界苦登泥洹道。所問如是唯願敷演。

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諦聽諦受。吾當為汝說大仙之法。若是佛四輩弟子中。有諸邪惡鬼神所嬈恐怖毛竪。當先自存念汝身如我之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身長一丈六尺。項背日光。存想吾身已。次復存念一千二百五十弟子。次復存念諸菩薩僧。存念是三想已。又復存念五方大神。一者名曰亶遮阿加。其身長大一丈二尺。著青色之衣吐于青氣住在東方。二者名曰摩呵祇斗。其身長大一丈二尺。著赤色之衣吐于赤氣住在南方。三者名曰移兜涅羅。其身長大一丈二尺。著白色之衣吐于白氣住在西方。四者名曰摩訶伽尼。其身長大一丈二尺。著黑色之衣吐于黑氣住在北方。五者名曰烏呾羅嬭。其身長大一丈二尺。著黃色之衣吐于黃氣住在中央。此五方之神各有眷屬。一神王者有七萬鬼神相隨逐也。五方各有七萬鬼神。七五三十五萬諸鬼神。悉來左右扶佐病者。令免危厄過度諸難。此鬼神王為人作護。令諸邪惡不得妄行。

佛告天帝釋。是為五方神王名字。若後末世四輩弟子危厄之日。取上五方神王名字及其眷屬。寫著員木之上。名為文頭婁法。其義如是汝宣行之。天帝釋言員木文頭婁縱廣幾許。佛言縱廣七七分。天帝釋言何木最勝。佛言金銀珍寶最為上者。次栴檀木種種雜香。以此為文頭婁形。若有疾病危難恐怖邪鬼。往來中傷嬈人者。當如前法存思三想。及五方之神形色相類。使一一分明如對目前。如人照鏡表裏盡見。如此成就無餘分散專心一意。病者除愈恐者安隱。邪鬼惡神無不辟除(胡言文頭婁者晉言神印也)此印所向之處。無不致福却諸惡前諸善。若佛四輩弟子。欲行此神印之者。先當洗浴身體著香潔之衣。禮敬十方無量諸佛至真等正覺。持印之法右手擎之。右手捉牛卷驅魔之杖長七尺。頭戴赤色呾魔[怡-台+甲][怡-台+盧]神帽。去病者七步。閉口七息之頃令存想成就。存想成就已。舉右脚為先。還向病者。持此神印致病者身。當胸上而安之。若是女人復退還七步。如前一意而立。存五大神。青氣之神吐青氣來入病者左手大母指。中赤氣之神吐赤色之氣來入病者左足大母指中。白色之神吐于白氣來入病者右手大母指中。黑色之神吐于黑氣來入病者右足大母指中。黃色之神吐于黃氣來入病者口中。此五氣之神吐五種正氣。入病人身中。諸邪惡氣一時消散。從臍中而出[火*孛][火*孛]如煙。譬如大風吹破雲雨。能善持神印威力如是。病苦除愈鬼氣亦滅。佛語天帝釋。五方神王常應存思其形相也。皆盡被鎧甲持弓帶箭。各隨其名位在印五方。為病者作護。不令他餘鬼神往來身中。逐諸邪惡令魔退散。不得留住其身中也。

佛告天帝釋。此文頭婁一切鬼神。厭迮磨滅不得妄行非法之事。此文頭婁印山令山崩倒。印一切樹木樹木為之摧折。印於河海源池泉水為之枯竭。印向水火為之消滅。若四方卒風吹揚塵土。舉印向之即住不行。舉印向地地為之動。若諸方盜賊亂起之時。舉印向之即便消散。無復惡意皆生慈心。兩作和解不相掠奪各還正治。此大神王之印章。有所向處無不為益。印身中四百四病無不除愈。若持此印者誦一章以為呪說。

佛又告言有一文頭婁七神名字 印人宅舍為人作護。除滅邪惡驅逐外鬼面百由旬。各馳散而去不敢當人也。今我說之。佛言。凡人所居處。常有七鬼神為人作衛護。何等是耶。神名多賴哆。神名僧伽履。神名婆摩斯。神名坻婆那。神名曇婆羅。神名彌輸多。神名耆那舍。是七神者印人宅中。諸魔行惡心者。聞見此神印即散而走。若不去往來相疑迷頭破七分。

佛語天帝釋是七神王。於我滅後護佛弟子。逐諸邪惡不令得住。汝當宣示一切眾生。出入行來常當慎護。是七神王以著心中莫有違犯。若犯是神。則便捨離人舍宅中也。若佛弟子淨持齋戒。是七神王常在左右。為人作福德擁護佐人。四面惡鬼無敢近者。舍宅應以好色土臈而印門戶上。好函盛之繖蓋覆上。諸神營衛惡魔退散。佛告天帝釋。我今為諸眾生演此相印。略說少耳。天帝釋聞佛演說文頭婁歡喜無量稽首佛足。長跪白佛言。我今欲承佛威神。勅四天王并其神名字。為文頭婁法勸佐。世尊唯願許可。佛言聽汝演說。天帝釋即便前禮佛足三自歸命。歸命已訖語四眾言。今佛世尊聽我演說四王名字。以護四輩諸弟子眾。舍宅四方攘災却禍。逐諸邪鬼遠於界內。既已聽說今我演之。

東方天王名提多羅吒。主諸災橫水火變怪。以神王名厭之吉。

西方天王名毘留波叉。主諸逆賊怨家偷盜。以神王名厭之吉。

南方天王名毘留離。主諸五溫疲勞疫氣惡毒鬪諍口舌。以神王名厭之吉。

北方天王名毘沙門。主諸鬼魅魍魎往來鬼神作災異者。以神王名厭之吉。

佛告天帝釋。汝已能為未來眾生。略演灌頂大神印呪四王名字次第如是。今我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菩提。順本諸佛。各說灌頂無相佛印。章句次第名字如是。

第一維衛佛所說。文頭婁無相章句次第如是。

怛署他 安陀尼 牟訶尼 瞻波尼 探婆尼 阿難陀 阿婆陀 阿婆摩 阿毘那攘

第二式佛所說。文頭婁無相章句次第如是。

怛署他 修摩那 婆和呵 摩他尼 頗陀尼 闍婆羅 阿僧伽 摩伽利攘

第三隨葉佛所說。文頭婁無相章句次第如是。

怛署他 阿婆羅牟訶 蓋蛇訶難陀 蔚多羅提婆 阿婆羅時哆 阿婆尸瞿利 彌曇毘訶羅 阿闍訶利陀攘

第四拘樓秦佛所說。文頭婁無相章句次第如是。

怛署他 伊利 彌利 只利 嘻利 毘利 阿利 伽利攘

第五拘那舍牟尼佛所說。文頭婁無相章句次第如是。

怛署他 伊羅 彌羅 坻羅 毘羅 摩羅 伽羅 尼羅攘

第六迦葉佛所說。文頭婁無相章句次第如是。

怛署他 婆留 休留 沙留 拘留 周留 闍留 摩留攘

第七我釋迦牟尼佛亦復順本如來所說。文頭婁無相章句次第如是。

怛署他 頭毘 羅夜 摩訶 彌提 優呵 婆梵 婆他攘

佛告天帝釋。我今為汝及十方眾生。說是灌頂無相章句。諸佛如來不妄宣說此四十九章句。我今開此寶函之中出此章句。為未來世五濁眾生。貪著愛欲不樂正法。多起邪見不行十善。令諸魔鬼之所得便。若四輩弟子危厄之日。若欲說此無相章句。當以一氣存呼章句。憶念莫忘至四十九喚一章句。如是次第四十九章句皆亦如是。此大章印無相功德。能消眾魔令獲吉祥。

佛語天帝釋。我結是伏魔印呪經。時有女人神。居止雪山之東。名曰阿利陀。有七百鬼神以為官屬。作如是言。瞿曇沙門未說是章句封印呪經時。我等所在遊行心無怖懅。今聞此印經舉聲稱怨。嗚呼痛哉何故爾乎。我本昔時取眾生精氣。以為飲食害於人民。而今不能嬈於人也。沙門福德威神如是。我等相將俱到其所作如是言。我久聞瞿曇名聲高遠。今者又聞章句封印大神呪經。我伏我信敬禮佛足長跪叉手。我今歸命於天中天。願為弟子乞受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汝先世有福值遇見我。時佛便授阿利陀三歸五戒之法為清信女。阿利陀已受戒。作禮白佛言。我等官屬七百鬼神護四輩弟子。在所國土城邑聚落。奉法之處我當佐助。令無伺求得其便也。阿利陀復白佛言。我等鬼神官屬七百。常以精氣血肉為食。今日歸命於佛世尊。既授戒法不殺物命。唯願天尊勅諸弟子。法食之時惠施少少飯食之餘。阿利陀說此語已。世尊許可。便於佛前得須陀洹道。佛告阿難吾去世後。若有男子女人等輩。行此灌頂十二部封印大神呪經時。香汁塗地圓如車輪。散好香華應然七燈。燒婆香膠香安息香等。以青銅鏡照曜五方。使魔不得隱蔽其身。復以七箭為神王信。又言阿難阿利陀鬼神之中。別有七神最大雄傑。諸魔鬪時獨伏羅剎。見阿利陀以降信解。亦於佛前合掌叉手復作誓願。於佛滅後在所國土。行此封印大神呪處我當作護。佛言阿難若有男子女人等輩行此神典。當造其形像。以蘇油餅果而施與之。若人久為邪鬼所病。當行此印呪。又持五穀灑散諸方。行呪欲半。取少飲食著一器中。使一人捐置三道口。復使一人於戶邊伺來還者。以神呪水而灌前人。師當一心並誦灌頂無相章句。一氣呼誦一章句也。四十九章皆亦如是。呪欲竟時三說沙羅佉。欲呪之時勿令邊有異人作聲。語笑之事皆不得也。若有惡魔憙嬈人者。遠百由旬不害人也。阿難問言此七神王其名云何。佛言一者名因臺羅。二者名和林羅。三者名波耶越羅。四者名宋林羅。五者名檀特羅。六者名照頭摩羅。七者名金毘羅。佛言阿難此七神王。於我滅後當護諸弟子。不令諸小魔得其便也。若施食時當作七聚。淨草銅器悉令潔淨勿生慢心。若非意起。神王離體不護人也。阿難叉手白佛言。世尊如來有所言說皆順正法。今者說灌頂章句神呪封印。危厄之人欲修行者。而復賜與阿利陀鬼神飲食。不當似外道邪見法也。佛答阿難言若不解我意也。吾所以施飲食者。欲使阿利陀佐助四輩作威神耳。

佛告阿難譬如王有他方怨敵。欲來侵境王。賜臣下諸將士輩。種種甘饌蘇油石蜜美味之屬。而復賜與種種衣被珍寶雜物。然後討伐諸逆賊輩。無不降伏退散歸本。不相擾亂各還正治。佛語阿難我今施與阿利陀飲食之具。亦如王者賜諸將士無有異也。令阿利陀降伏外魔。及諸鬼邪無不散滅。馳走去者還其處所隱匿不現。阿難是灌頂章句大封印呪經。利益一切無量眾生。是故稱歎。名大章句賢聖之句。無上尊句出邪論句。八聖道句無邪曲句。脫厄難句遠魔道句。解生死句除八難句。解除身中四百四病。無不吉祥。以是因緣名曰章句。佛說經已。阿難即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演說此經。當何名之。佛語阿難此經名為天帝釋所問灌頂伏魔大神呪經。說此言已。諸天龍王善鬼神等。及阿利陀七百眷屬四部弟子。聞經歡喜作禮奉受。

灌頂經卷第七

卷第六              卷第八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