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八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寶髻菩薩會第四十七之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五根淨行。不受諸法而修道義。是為信根願度彼岸。不須御人為精進根。不捨道意為一切故。是為意根。執御大哀欲濟危厄。是為定根。若能奉受一切諸法而修寂寞。是智慧根。又族姓子。篤信一切諸佛之法。順從道跡。是為信根。奉諸佛法未曾懈倦。是精進根。念諸佛法。聖義存心未曾忘捨。是為意根。修習佛定初不懈廢。是為定根。能除一切眾生疑結。無所念願。是為慧根。又慕佛道不懷猶豫。是為信根。其性調柔。順修精進無有退還。是精進根。勸助德本長而無損。是為意根。等演光明照於眾生。救脫憒亂。是為定根。分別一切人之原本而為說法。是為慧根。超越一切諸所罣礙。而無所著。是為信根。解眾生結令無諸縛。是精進根。志所奉行而無所著。獨步三界卓然有異。是為意根。知諸罣礙因緣所由。是為定根。了諸著猗智靡不達。是為慧根。又使所遵而無所惑。是為信根。化人不惑。捨於非時常懷悅豫。是精進根。所從法教常行清澄。微妙之法不迷眾穢。不忘道義日日增修。是為意根。其心清淨奉行平等。而以正受聖慧均平而得度矣。是為定根。若於法界了無所礙。去諸非時住解明法。是智慧根。滅除一切諸非善本。修行眾德。是為信根。遵諸善本順從經典。是精進根。積累眾善不違失法。是為意根。定意歡悅不貪樂安。分別眾生諸德之本。是為定根。奉行眾善從其方便。等修道法。是為慧根。又信勤修捨諸懈廢。意無所求無所忘失。將護定意令不迷惑。奉行智慧開化愚癡。又行信者棄捐邪法。行精進者放捨吾我。其心專一度於貪身。以能行定。裂壞諸網六十二見。其慧智者。蠲除一切猗著恩愛。是族姓子。菩薩所修五根淨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行五力淨。若計於此能立五根。奉行不捨降棄四魔。不從聲聞緣覺之乘。從於大乘未曾退還。消眾愛欲塵勞之穢。其願堅固心得自在。志存勇猛。其身康寧強而有勢。諸根澹泊不壞篤信。是族姓子。名曰信力。所不當作而不為之。制御其性而令均調。是精進力。所當修者而皆行之。其意勢強。是為意力。所造道業未曾忘失。以度一切。是為定力。不為色聲香味細滑眾念所危。超度一切猶豫眾結。意之所住。是為慧力。又信力者。不從他教而有所受。精進力者。所當執持而不忘捨。其意力者。逮得總持不共道意。其定力者。說法平等不從偏黨。其慧力者。決諸狐疑。解散眾生結網之縛。又信力者。則能具足誠信之勢。精進力者。解脫堅強度未度者。其意力者。具足解慧度知見力。其定力者。具足究竟志性之力。其慧力者。具足一切眾行之原。又信力者。能制慳貪垢穢之難。精進力者。皆能放捨一切所有。其意力者。所顯德本勸助道心。其定力者。等心遵行捨諸所求。其慧力者。諸可修行未曾望報。又信力者。釋除一切毀戒之聚。精進力者。慇懃修禁未曾違失。其意力者。具足道心令不闕漏。其定力者。輒得歸趣仁和之地。其慧力者。於諸所行皆斷生死。又信力者。離於諍訟瞋恚之本。精進力者。正念所行遵修忍辱。其意力者。具足道行亦不毀法。其定力者。先自制心令不放逸。擁護一切眾生之類。其慧力者。不計吾我亦無人想。又信力者。棄捐懈怠眾穢塵垢。精進力者。皆得超度一切因緣。不為惡事之所見迷。其意力者。修行於道而令具足。其定力者。身得休息能諧降魔。其慧力者。於諸所作無不作。又信力者。消化諸垢眾邪之行。精進力者。合會眾生而開化之。其意力者。常一其志而勸助之。其定力者。常行靜寂未曾憒亂。其慧力者。曉了諸人所行之法。又信力者。棄於諸見所識眾垢。精進力者。常勤修行求於博聞。其意力者。嚴淨思念所行如應。其定力者。心無所生乃能逮得。其慧力者。精學堪任令致成就。又信力者。常得至誠七財之貨。精進力者。曉了分別致七覺意。其意力者。心常整齊未曾憒亂。其定力者。則致超度七識之住。其慧力者。過於八邪而無著也。無能破壞心常清淨。是為信力。奉行清淨而不退還。無淨不淨。無應不應。是精進力。清淨其意合集群類道品之法。無意無念。是為意力。其心精進修於寂寞。乃為正受。是為定力。若能清淨。不為諸見之所迷惑。奉諸德本。是為慧力。是族姓子。菩薩所行五力清淨。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七覺品淨。彼以發顯。意覺品者。而得自在不共道慧。法覺品者。觀察所行。則隨應時而無所著。精進覺品。所勤修行至無罣礙。歡悅覺品者。心成無所樂。信覺品者。身意休息得至究竟。定覺品者。離於志味而得達至。觀覺品者。所可造業而悉成辦。又求道心。亦無所得亦無所失。是意覺品。若將護法精進日新。是法覺品。開化眾生不以厭倦。是精進覺品。設樂法樂慇懃思議。是悅覺品。若化人民。滅除塵勞建立於道。是信覺品。若住等意心不懷亂。是定覺品。若能察行聖賢之慧。建立眾人。是觀覺品。無憂不念若如師子。過於聲聞緣覺之乘。是意覺品。一切諸法皆悉清淨。曉了此者。是法覺品。其行清淨。護身口意而無所犯。是精進覺品。淨無所著離於危害。是悅覺品。嚴修所行。所當為者而悉成辦。是信覺品。未曾順從世之同塵。平等色像。是定覺品。未曾住於二法之行。離於漂流。常見將護救於眾生。是觀覺品。
佛告族姓子。所以名曰覺品者何。了了曉諸法靡所不達。分別稱量識知所趣。解其威儀禮節所歸。開化眾生。彼所住處。己身勤修廣行道義。除去結縛諸所拘綴。是意覺品。斯則為是賢聖之行。非是愚夫所修。說其聖行非魔所行。非是貢高自大所行。聖賢行者此則非是。外道異學之所及逮。賢聖所行。不行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賢聖行者。則無眾想因緣之著。賢聖行者。便無選擇處所方面。有所忘失。賢聖行者。無心意識念言之行。賢聖行者。離於見聞念知識法。賢聖行者。無有泥洹造念思想。於一切法無所行者。是賢聖行。修於經典。一切無有應與不應念與不念。亦無他想。是賢聖行。於一切法悉無所住。不慕尊處所。是賢者行。於一切法而不錯亂。順行正義各令得所。是賢聖行。於一切法未曾諍訟。和同止住。是賢聖行。奉行諸法無諸法想。不失道意。是賢聖行。此族姓子。修七覺品聖賢淨之行。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修八道法清淨之行。所謂八道行者。一曰正見。何謂正見。若能奉行一切諸法。於我不我不住空觀。所以者何。察身吾我等無差特。亦復不住觀身人空。所以者何。身人及空亦復等耳。亦復不住觀人壽命與空別也。所以者何。人壽命空觀心平等。亦復不觀所有生死。離於終始空無之義。所以者何。所有生死及終始患。所見空者悉亦等耳。不住觀空斷滅常見。有吾有我。所以者何。斷滅常見悉亦等矣。亦不計身及所觀空。亦不住此。所以者何。身吾我空悉亦等耳。亦復不住見佛法眾觀空之行。所以者何。見佛法眾及所觀空。悉亦等矣。是族姓子。有彼此見觀至滅度。是為正見見佛法眾。其邪見者不離顛倒也。若於諸見無所想念。上妙中間。是謂正見。所以者何。如彼等觀則亦無邪。以何為見。其見者當觀平等。見凡夫法以為卑賤。所學法者以為尊高。如是觀者則為邪觀。見凡夫法穢行未消。菩薩法者無有塵勞。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以為是漏。無所學法以為無漏。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有求衣食。緣覺之法不望供養。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有小意有所悕望。菩薩之意無所悕望。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以為放逸。菩薩之法以為無欲。如是觀者則為邪見。見凡夫法悉有為事。佛之正法是無為道。如是觀者則為邪見。
佛告族姓子。有能察凡夫法。一切法皆本淨。其學法亦本淨。觀諸法悉自然乃為正見也。凡夫法所學法亦空。了學法空。乃為正見。凡夫法者等於因緣。曉了如此緣覺之法。因緣亦等。乃為正見。凡夫法者則為靜默。菩薩之法亦為澹泊。乃為正見。凡夫之法無所成就。諸佛之法亦無究竟。乃為正見。其正見者。心不入二不見二者。人亦無二不見吾我。則為正見。無若干見。不以若干為異見者。為平等觀。則不想念。一切諸法有上中下。於一切法無所想見。乃為正見。其正見者。無若干見亦無所見。無所見者乃為正見。所可察者無有形色。以見諸法無形色者。乃為正見。是族姓子。觀一切法曉如是者。斯乃名曰班宣法律。說是語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
佛告寶髻菩薩。所謂正念。蠲除諸念與不念俱。合集寂然。而觀智德至澹泊法。曉了所觀見於諸法。所念信者。何謂為法。何謂非法。解知諸法各各別異。不相親近。以曉了是不念平等。況于信邪未之有也。於一切念無念不念。無所復思無應不應。是為正念。佛告族姓子。所謂正言。其所說者不自見身。不見他人不著彼我。不危己身亦不危他。是謂正言。又正言者。等解諸法。知一切法至於滅盡。知一切法歸賢聖法及與解脫。是謂正言。奉行慈心重加愍哀。親仇無別。正言亦空等演諸法。無相不願悉無所作。不生不起。諸法言等。一切諸法無常苦空非身之教。其正言者。一切諸法無人壽命。等說諸法從意緣起。如其所種各得其實。菩薩等示眾生宣其經法。令行佛道。其正言淨。則為一切十方諸佛之所擁護。是為正言。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業。消化一切諸所造業。未曾復作諸所原基。所修業者滅眾苦惱。諸可常業悉令立虛。不興邪業。離於塵勞無有穢濁。是謂正業。若有菩薩。曉了此業及與諸法。於諸善本而無所造。以修德行。是謂無作則為造行。為虛無要空虛之宅。是謂菩薩行上尊道為正業也。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命。不計有我不計有人。是謂正命。其正命者。亦不積聚一切塵勞。菩薩正命。則能淨修眾生志性。已淨志性不自計身。亦無壽命等。為彼我及與法故。行清淨義。是謂正命。佛告族姓子。所謂正便。於此不為非法之事。心不捨德。所作方便安無怯弱。修於正行淳淑近之。是謂正便。其正便者不為邪便。所作方便如其所言。不計諸法等與不等。無作不作。如諸法住。順其所行而設方便。計如此法。諸佛之法亦復如是。如其寂然因為方便。諸法平等無有差特。所行亦等。為諸眾生除其邪便。則以勸助於諸通慧。是為菩薩所行正便。佛告族姓子。所謂正意。謂憶佛道。念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慈悲喜護。是謂正意。念於慇懃。不聽一切塵勞之穢。不從魔便。其所念者。在所向生不墮邪見。工御其意制其所念。如監門者知閉開時。除去一切諸不善念所思想。不聽邪念。是謂正意。菩薩已處於此正意。不於此中寂滅道性。
而取果證。是為菩薩正意淨行佛告族姓子。所謂菩薩正定。隨賢聖行。知於苦諦。斷集諦種。證盡諦種。奉道諦種。是為正定。彼若正受。等於己身亦等諸法。己身清淨諸法亦淨。己身則空諸法亦空定意正受能如是者。則入平等不墮滅盡。是為菩薩正定淨行。發心之頃所行平等。具足智慧一切聖福覺了諸法。是為菩薩正定淨行。佛說是正定覺時。千六百天與人弟子行者。好樂小乘已入其法。改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護覺意。將養其心令不起生。除婬怒癡去於色著。痛想行識。在於三處而無所著。獨步三界過三脫門。至三達智。覩去來今無所罣礙。開度眾生除諸穢垢。猶如日明無所不曜。善權智慧隨時示現。遊於三世如水蓮花。開化一切使發道意。是為菩薩護覺道意清淨之行。佛告寶髻。何謂菩薩成就神通為清淨行。又以五事具備徹視。何謂為五。逮得光明名曰天眼。普照十方消盡窈冥。靡不覩燿見一切佛所可開化。多所度脫。故曰天眼。遙覩眾生終始所趣。莊嚴其志。名曰天眼。皆見十方一切形色像貌種類好醜長短。其天眼者無所罣礙。意念寂滅其相無為。過諸天龍神及揵沓惒聲聞緣覺。見其本末靡所不達。是族姓子。如是比類致五神通。逮此天眼為菩薩眼。是為菩薩天眼之淨。
佛告族姓子。復以五事。成其徹聽靡所不聞。何謂為五。聞於人聲。亦復徹聞非人之聲。亦聞地獄餓鬼畜生辛苦之音。一切十方諸佛說法悉亦聞之。一切十方諸有言語音辭不同。各各別異億萬種音。皆能聽了。是為五事菩薩神通徹聽清淨。
佛告族姓子。復以五事知人心念。何謂為五。悉能逮知諸天人民地獄餓鬼畜生之類。本末所因心念善惡。方當來世若更受身。知去來今心念所趣。決定來處歸於邪業。眾生心念善惡所行。皆了知之。察其心意。或懷貪婬瞋恚愚癡。隨其本行如應說法。是為菩薩知諸心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知過去神通清淨。謂以五事了知古世。其有受於婬怒癡者。悉自然受不熟思惟致此事耳。復解己身無央數世便更專。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慈悲喜護。緣其定意而逮得此。亦從已致其受。吾我念心因緣諸相之觀。其相因緣。亦從已為而自然受。思惟其心自觀其志。其入癡門亦自然受。念識此已。隨其色像眷屬勢力名稱豪貴貧賤苦樂。亦己身為。皆自然行而受此患。是為菩薩知往心念清淨神通。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具備神足。則以五事而逮神足。何謂為五。示現色身神通自在。神識音響神足悉達。心意所行神足普周。一切眾生心所娛樂。神足皆別。親近所見神足咸至。坐見十方無數國土。周遍一切諸佛境界。隨其習俗現其形體。身遍一切十方眾生。為其說法。令得開解發大道意。是族姓子。菩薩所行神足清淨。
佛告族姓子。菩薩慧眼具天眼淨。其天眼者。住於神識亦無所著。則致天耳本末清淨。住無罣礙。尋即知眾生心念。靡不通達。悉知過去當來處所。悉能證明。住無所行。皆盡諸漏生死之行。便淨神足諸通明徹。所謂神通。則諸漏盡聖慧之門。菩薩於彼。以此五通而自娛樂。其心不住盡諸漏慧。佛告族姓子。譬如去於居邑。百千俞旬玄迴之路。有大國城。其路艱險眾難難計。阻邃曲隘寇賊抄掠。師子虎狼還相食噉。若出此路能到彼國。入大城者悉脫眾患。安隱無量。時有一人。聞彼國城恩德功勳。快樂遠著。其人生年唯有一子。甚愛重念視之無厭。聞彼國名捨子而往。盡力勤行。忍諸艱苦眾難之患。晝夜不懈。得值陰涼。六藝備體執持五兵。便得越度。到其城門住門梱上。稍復進前至第二門。開其城門而獨住立。即便憶念。所生一子獨不得來。以子恩情不入大城。尋更還反將其子來。共至樂國。佛告族姓子。菩薩如是被無極鎧。以大精進堅固志性。精誠所致顯發大道。淨治心業淳淑之行。諸漏得盡興大哀心。開化眾生為其說法。慧斷生死。得至無漏究竟成就。哀愍眾生欲救護故。則復來還現凡夫地。佛告族姓子。其城者喻聖慧巍巍。諸漏已盡涉難遠行百千俞旬。玄逈路者。謂遊無量生死諸難。救脫眾生不以為拘。盜賊虎狼者。謂眾魔邪見非法之難。相食噉者。謂三界中陰衰之患。值陰涼者。謂平等行。六藝五兵。謂六度無極五神通也。其人者菩薩也。到其城住門梱上。從外門稍復進至中門。住不前者。謂菩薩而從有為至於無為。諸漏已盡其心明徹。不捨本願欲度十方。如念一子也。不入城還反者。菩薩愍傷一切眾生。中心念之如一子父。滅除生死諸漏之難。超住法頂雖出生死。不盡諸漏尋復來還。在於五趣開化眾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大哀之行。爾時寶髻菩薩前白佛言。至未曾有天中天。菩薩大士。志懷大哀不樂解脫。欲度眾生如觀己掌。反還生死而不惡厭。復問佛言。菩薩遵修何法不厭生死。佛告族姓子。菩薩有二十事不厭生死。何謂二十事。奉行德本至無極慈。執持大慈以攝大危。懷抱大哀攝不弘愍。開化眾生度脫一切。常以精進攝諸怯劣。以和調性攝諸懷結。以權方便攝不知節。則以智慧攝諸愚冥。而以一心攝諸放逸。能以神通攝諸不暢。能以聖明攝諸闇塞。能以隨時攝諸無義。其意專惟攝諸煩憒。遵奉道心攝諸不學。而行四恩攝諸無護。以布施攝貧窮。以敬戒攝無禮。以博聞攝少智。以總持攝喜忘。以辯才攝頑訥。以上德攝少福。由是之故乃成大慧。是族姓子。菩薩所行二十事不厭生死也。寶髻菩薩復問佛言。何謂菩薩宜於生死。為無數人而有加益。佛告族姓子。若使菩薩。以德莊嚴宜於生死。以福潤澤窮乏危厄。博聞莊嚴宜於生死。則以辯才多所饒益。能執其意而不忽忘。逮得總持宜於生死。令一切人各各聞慧。逮得寶掌以好布施。而自莊嚴財不耗減。用此財寶多所饒益。又不放逸宜於生死講法不倦。多所饒益於一切人。又等集諸相宜於生死。修慧莊嚴於諸眾生。言行相應宜於生死。所為應時不失其節。多所饒益於諸眾生。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宜於生死。隨時開化各得其所。施度無極。多所饒益於諸眾生。奉清淨戒宜於生死。莊嚴持戒。多所饒益於諸眾生。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宜於生死。六度無極。多所饒益於諸眾生。
佛告族姓子。乃去往古無央數劫。長遠無量。爾時有佛。名普壞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曰天觀。劫名欣豫。何故其劫名曰欣豫。於彼劫中六萬佛興。時淨居天聞無數音班宣佛德。於是劫中有六萬佛。時天世人皆共歌頌。此諮嗟聲其有聞之。靡不歡喜善心生焉。以是之故。劫名欣豫。佛告族姓子。其佛世界安隱快樂。其德巍巍。諸天人民觀之無厭。以故世界名曰天觀。其土微妙至誠莊嚴。以雜種香而成其地。堪任執本於千世界。又其佛土所出香熏。則能周遍十方無量無數之國。栴檀煙陰於其土地。自然生起無極蓮花。名光明曜。其蓮花光。常以大暉照彼世界。人民大小皆有神足。宿德所居香為樓觀。講堂精舍。軒戶窓牖床榻茵蓐。微妙綩綖。其佛之土。亦無國邑郡縣村落。又彼人民。悉得神通經行虛空。樓閣講堂亦處于空。坐斯樓堂。專精念道諷誦講論。彼無女人亦無胞胎。人皆化生不聞女名。亦無三塗惡趣之名。又無眾惱勤苦之患。一切眾人。禪定歡悅以為飲食。篤信微妙志求大乘。彼無異乘聲聞緣覺之名也。其土人民皆著冠幘衣服。顏色猶如天人。假使出學。塵勞愛欲尋皆捨離。無有憂累。又彼如來。亦不勅告諸菩薩等使被法服。所以者何。其人不生穢濁心故。而彼如來。形體威顏現如梵天。諸菩薩眾。威儀禮節靡不備悉。坐起安詳講說經道。設使十方諸佛之土。有無極變神通菩薩。詣天觀世界者。通過諸國來覲如來。稽首歸命聽說經典。見彼佛土無有倫匹。其德超殊巍巍無量。怪未曾有舉聲嗟歎。爾乃捨去。佛告族姓子。若彼如來。為諸菩薩班宣道化。踊昇虛空。去地六十六丈。坐於微妙清淨莊嚴師子之座。為諸菩薩。論上法教粗舉其要。不廣分別屢練中義。如吾於此多說慇懃。所以者何。斯諸正士悉入聖慧。以一章句。輒能解入百千之義。是故如來。約宣經教不以多言。其佛為說四清淨行。度無極淨。道品法淨。神通行淨。化眾生淨。是為四也。
佛告寶髻。時彼佛土。有一菩薩名曰珍寶。即自啟問壞世如來。何謂菩薩宜在生死多所饒益於諸眾生。於時如來便為菩薩。廣分別說此兩句義。於斯大慧道莫能當。菩薩所行恒在生死。逮得慧曜多所潤益。佛適說是。六萬菩薩得柔順忍。佛告寶髻。珍寶菩薩。復問何謂菩薩嚴淨道場坐於佛樹。壞世如來。告珍寶曰。以無放逸嚴淨道場坐於佛樹。於彼何謂無放逸者。其佛告曰。奉行經典。又問何謂奉行經典。告曰言行相應是無放逸。又無放逸不自馳騁。修於無量大德之鎧。不與陰合越於五陰。布施無量不可盡故。持戒無量為未學故。忍辱無量堪眾苦故。精進無量正士業故。禪定無量無退落故。智慧無量無罣礙故。慈心無量。開化眾生不可限故。悲哀無量。愍傷眾生濟匱乏故。行喜無量。以法歡悅眾生之故。行護無量。救濟將養群生之故。生死無量。長育一切佛道法故。化無量人安彼我故。正法無量。將順隨時堅精進故。德慧無量。執權方便等應時故。奉無量佛具足慧故。求無量聞智卓然故。心入無量。覩見眾生志性行故。節德無量。志存閑靜有限之故。閑居無量將順心故。寂默無量。所察廣普速疾具成諸通慧故。
佛告珍寶。是無放逸所當遵法。菩薩行此無放逸者。嚴淨道場坐於佛樹。則其義也。又族姓子。其無放逸諸道品法所立之本。致無放逸聖慧之原。逮堅要法以無放逸積累德本能不放逸。未曾忘失往古久遠所聽聞法。普能執懷一切經典。消化塵勞無量陰蓋。於諸道義無所罣礙。無放逸者。則能燒盡曠野積聚愚癡之冥。悉能將護一切經法。滅除眾相抑制諸根。無放逸者。退捨邪徑奉行眾善。力勢超殊具足十力。力如虛空而無等雙。無放逸者。得無所畏。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歸其原頂。無放逸者。便能獲致佛諸通慧。佛告族姓子。彼佛說此無放逸時。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於族姓子。所憶云何。時珍寶菩薩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者何。則汝身是。由斯緣故。當作此觀。若使菩薩無放逸者。乃為應宜嚴淨道場坐佛樹下入如來道不可限量。
佛復告寶髻菩薩。所謂菩薩開化眾生。若菩薩行清淨者。見眾生行心懷善惡。便能開化無量難限不可思議眾生之類。各使奉行無極之法。其菩薩者。志性調柔入於審詳。自在開化幾何人民。彼族姓子。人根不同所見各異。是故菩薩。隨時示現而誘進之。或能有人堅正禁戒乃成開化。或從毀戒因得受教。或以衣物往來交接。緣受道化。或以柔軟。或以麁獷。或懷毒心。或以恐怖。或以苦惱。或以安隱而受開化。或在言語。或從得勝。或從因生。或從志性。或從逼惱。或從順意。或從所有。或從無所有。或從興盛。或從所受。或無所受。或從財業治生。或從靜然無所易取。或從貪慕求妙顏容。或從惡色。或從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而致開化。或從瞋罵臭氣惡味麁堅穢法。而得開解。或從共居宿止受化。或從往來數數相見。或從聞佛法聖眾。或從歡喜。或從憂慼。或從無我。或從寂音。或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之音。而受開化。或從眾生有為之惱。或從聽聞天上世間所遭安隱。而受開化。或聽聲聞所說乘教或緣覺乘。或聞大乘而受開化。或從常喜不以憂惱。或從愁慼不因欣豫。或從貨利。或從踊躍不見愛敬。或從得利。或因衰耗。或復有人而從四恩因而開化。或從內業。或從外業。或從眼耳鼻口身體手足。而受開化。或以娛樂歌戲。或以花香而受開化。或從其身專遭苦患。或從常樂而受開化。或從其心得靜方便。或從化作比丘形像。或復變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像。而受開化。或復現作佛像容貌。而開化之。或如釋梵轉輪聖王像貌。而開化之。佛告族姓子。若使不現若干種變。觀其性行行其心念。而開化者不能度之。當曉了知眾生性行。應病與藥所度乃廣。設令菩薩行度無極。則能奉受佛道品法。亦能明了神通之慧。然後寂然開化眾生。菩薩有四事法。開化眾生。何謂為四。一曰不厭終始之患導示未及。二曰不貪安己願安一切。三曰常以時宜宣示道教。四曰分別眾類心性所行。是為四。復有四。一曰所說柔和言辭可敬。二曰奉戒清淨。猶如日明。三曰顏色常悅未曾懷恨。四曰常懷慈心。復有四。一曰心不懷害。二曰志於大哀。三曰意多愍傷。四曰常調其心。復有四。一曰性行清淨。二曰無有諛諂。三曰精進堅強。四曰忍於苦樂善惡。是為菩薩四法開化眾生。當作此觀。乃能堪任救濟一切。
佛告族姓子。往昔過去無央數劫。長遠無量不可思議。爾時有佛。名離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寂然。劫名愛敬。寂然世界豐樂安隱。五穀平賤快樂難量。天人孳盛。離垢光佛。其聲聞眾九十六億。菩薩八萬四千。其佛壽三十三萬六千歲。時有梵志為大國王。王有太子名曰業首。端正姝好見者無厭。厥年十六。惑於顏貌迷於豪貴。荒亂自大。不肯往詣離垢光佛。不修恭敬稽首為禮。佛心念言。太子業首。云何忽失無上正真道意。勸助德本。不識宿本而計吾我。荒迷容色財業豪貴。及懷自大不數詣佛。既來至此不肯歸命。違失禮節。設為慇懃宣其本行者。必識宿命。數詣如來稽首受教。於時離垢光如來。皆悉請會八萬四千菩薩。使行法籌誰能堪任詣太子業首所。八萬四千歲教化說法者。而不患厭一切苦惱所見逼迫。雖往教彼不見接待。座席言談。但得罵詈毀辱誹謗耳。佛告族姓子。時雖行此籌。八萬四千諸菩薩中。無一菩薩肯受法籌。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極妙精進。即從坐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我能堪任八萬四千歲。往來太子業首數數相見。捨一切安皆忍眾苦雖遭諸厄不以為患。極妙精進適發此言。三千大千世界。應時六反震動。百千天人住於虛空。舉聲歎曰。善哉善哉。無極精進。被弘誓鎧。於時極妙精進菩薩。往詣業首太子門前而住。太子方見。罵詈毀辱瞋恚誹謗。言語衝口無有其限。撮土坌之。瓦石打之。刀杖加之。於時菩薩被辱如是。不懷瞋恚。不以為恨。亦不悔還。遂堅其心被精進鎧。智力益增。興發大哀而愍傷之。如是千歲。乃得自前入第一門。從所苦困輕毀之難。不以患厭至千萬歲。轉復進至王宮第一之庭。又二萬歲至第二庭。如是之比。八萬四千歲至第七庭。七日七夜。太子業首。時復見之。尋便質問。比丘何來詣此所求。菩薩答曰。故來相詣相稱名勳。於時太子心自念言。怪未曾有。今此比丘戒德難量無能逮者。被諸毀辱未曾懈恥。極妙精進歡悅業首。尋說頌曰。
太子吾今無所求 不用飲食及衣服
宜當顯發無怖心 吾以法來故至此
人中尊號離垢光 大聖現世多所益
講說經法除苦患 若有人聞逮甘露
諸佛興出甚難值 無數千劫難可遇
執御眾人令受法 則為世間之炬曜
反以欲得而放逸 貪於財色自娛樂
迷荒豪貴及王位 不肯往詣見法王
財業無常命難保 佛說人壽如朝露
太子自察亦常然 云何聞佛復放逸
仁者以曾志佛道 召請眾生欲度脫
於今何因為欲使 放逸安可度眾生
吾且欲還詣最勝 當降伏心滅塵欲
仁興精進愍一切 將無後恨懷憂惱
時國王子聞斯頌 即自下意發恭敬
禮極精進稽首足 吾今自悔辱仁罪
我當棄捨一切士 不慕豪貴貪國土
吾當往至安住所 棄捐瑕穢求見益
即與一億八萬人 各執眾花擎諸香
俱往詣於最勝所 見離垢光人中上
已皆悉到安住所 前稽首足而供養
退在一面住佛邊 於時太子說此言
極妙精進是我師 心不患厭和顏勸
此之恩德無以加 如是供養不足報
歸悔首過救護世 違失法王之教命
我今都悉自歸誠 願佛納受所首情
於是發意悉求佛 用一切故興愍傷
不復造邪為放逸 今我立德成佛道
爾時太子棄榮位 與人一億八萬四
於最勝所作沙門 發意志求於佛道
時佛知其所志願 為說最上佛道業
諸聞淨法逮柔順 諸高士住無我法
佛告寶髻菩薩。欲知爾時極妙精進。我身是。太子業首。彌勒是。族姓子。過去菩薩。開化眾生不以懈倦。威德巍巍無量如此。所學日深精進無侶。是故菩薩欲度眾生。當念修學。如彼往世極妙精進菩薩之德。
佛告族姓子。菩薩有四業而得自在。以此四業攝取諸佛道法。何謂為四。一曰超越諸魔靡不歸伏。二曰念淨佛土令修淨教。三曰嚴身口意順開士本。四曰合集一切諸佛道品。是為四法自在之業。復有四事為菩薩業。何謂為四。一曰其慧曉了所入志性。二曰普見眾生根原所歸。三曰分別一切諸趣所由。應病與藥。四曰明識一切徑路所行。令得寂寞不懷瞋恚。是為四事菩薩所行自在道業。於是寶髻菩薩。從無數劫殖於難限百千德本。髻中明月珠。其價當此三千佛土。以奉如來口宣此言。以頂上寶貢獻如來。因是德本。致無能覩其頂相者。逮成諸佛不可思議聖慧之頂。佛即時笑。五色光明從其口出。照無央數諸佛國土。尋即來還。繞佛三匝。忽沒頂上。於是會中有菩薩。名曰捷辯。從坐而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讚歎世尊。以頌問曰。
最尊無等倫 超世俗之上
無垢以離穢 三界稱其德
其慈無儔匹 超越須彌山
今者何欣笑 願慧為我說
真諦戒調定 執性人敬言
令我志趣安 善修快寂然
天人尊在此 其志甚堅妙
為以何感應 哀愍而今笑
十方總勢強 光明福曜威
勇師子壞冥 遊眾無所畏
三界無有侶 何能有殊者
法宅為解說 何故而欣笑
離垢性遊安 顏色常和悅
名德通虛空 馳逸不可限
消除諸窈冥 光明靡不照
安住唯為解 何故而欣笑
修德心清淨 願如金寶山
常訓誨不及 世人普供養
則為最良田 眾祐聖超世
釋師子現要 所演如虛空
諸天及人民 無與妙等者
等心甚堅強 慚愧祥豐盛
巍巍德百千 相如花茂盛
最勝能仁笑 願為發遣之
其慧無罣礙 流布於三世
處若干身意 其心無所著
一時悉曉了 如應當行化
仁師子屬笑 其義為何義
諸天住空中 意內懷悅豫
地上諸人民 叉手而自歸
能仁勝唯說 殊特甘露味
諸天神人聞 消滅塵勞冥
佛告捷辯菩薩。汝為豈見寶髻不乎。以此寶髻珠奉上如來。志願無上正真道意。則為供養佛之原慧。對曰唯然。已見世尊。佛言。是族姓子。寶髻菩薩。於恒河沙劫。供養恒沙如來至真。常修梵行。開化無數眾生之類。立於三乘。過十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寶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離垢光。劫曰無垢。其離垢光世界。七寶合成咸出光明。照於十方無量佛土。其光紫金。假使眾生值此光者。一切塵勞悉蒙消滅。其土豐樂。皆諸菩薩悉無所著。無有異學相發起者。普修道寶。以故如來名曰寶成。此諸菩薩。皆得神通咸有辯才。其土諸天人民。悉當淳淑遵平等覺。無有不及無智之名。其土亦無君主。唯以世尊為無上法王。諸天人民自然化生。無有女人無愛欲名。其土人民皆殖德本。無無福者諸根悉具。皆以相好莊嚴其身。爾時如來。諸菩薩眾不可稱數。佛壽十四劫。初無異談。所說唯宣菩薩之慧諸度無極。辯才大哀淳一品教。是諸菩薩皆曾被訓。諸根明達。能以一句普入一切諸佛之道。如來為說總持言教。慈心如地。何謂總持言教。以一絕句普入諸章。何謂一句。謂妙聖句不可究盡道品之法。何謂無盡句。謂於佛道不可窮盡。何謂無盡。論於無者。謂無盡句。已能入無普入文字。是為一句。一切文字而不可盡。復有二字本所未聞亦未行也。而宣說言出於一字。其一字者。不與二字而同勢也。是以一字而宣訓誨。設使宣布斯訓誨者。無念不念。無應不應。此句無念亦無不念。以無念句而成開化。是為族姓子入總持教。寶成如來。為諸菩薩說總持言句。於彼學入此一句者。便得普入一切佛意。我於一劫若復過劫。分別諮嗟離垢光世界功德之稱。不能究盡得其邊際。寶成如來講說經道德稱之慧。不可思議亦不可賜。其佛大德國土清淨。巍巍超絕上不可及。寶髻菩薩聞佛授決。歡喜踊躍。以頌讚佛。
普知悉能見 度諸法無極
如來皆超越 一切諸瑕穢
大慧未曾有 皆知我往古
供養諸佛數 佛悉具說之
去來今現在 本末為如是
復知鄙末世 及與一切人
為佛所授決 不復懷狐疑
開化度世間 諸根之本末
於是一切地 日月尚可墮
佛口所可宣 終不有改變
佛出至誠言 所演無有虛
授以尊覺道 成佛人中上
如我志所願 嚴淨於佛土
所言亦如是 悉知我心念
彼聞此教已 悅顏無猶豫
所修行為尊 欲度眾生故
如我之所行 當復增無量
嚴治其本際 我身奉淨行
興發行得佛 度諸法無極
勤力無怯弱 由從精進至
堪任所布施 皆知我往古
未曾捨精進 至大哀如來
為以諸眾生 本末為如是
吾當悉開化 得佛度異學
寶髻菩薩說此偈時。七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悉願生彼離垢光世界。同時發聲俱說是言。寶成如來得佛道時。普令吾等生彼佛土。佛皆記說當生其國。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是經典持諷誦說。廣為眾人宣傳其旨。慇懃勸助是經典要。天上世間之所歸伏而共供養。所以者何。其聞此經我悉授決。其不信者本宿德薄。其受是經德本非凡。趣聞此經世世值佛。何況聞持而奉行說。功勳無限。族姓子族姓女。若以七寶滿此三千大千世界。隨時布施。如是比類於百千歲。其聞此經歡喜信持。功德踰彼。阿難白佛。此經名何云何奉持。佛言。名曰菩薩淨行寶髻所問。當奉持之。佛說如是。寶髻及十方諸會菩薩。賢者阿難。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世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八
卷第一百一十七
目錄 卷第一百一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