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三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三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乃於無邊甲冑境界。無邊大乘境界。無邊大道境界而發趣之。何以故。於一切處能隨入故。諸菩薩摩訶薩。為欲隨入一切法故被大甲冑。為欲隨入一切法故乘於大乘。為欲隨入一切法故住斯大道。於一切法得平等故。而發趣之。然此甲冑。不得少法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遠若近。過現未來。有為無為。住不住者。若此甲冑於一切法不能選擇。不能決了。不能遍知。不能隨入。不能作證。不能超過。不可名為被大甲冑。於一切法。若能選擇。若能決了。若能遍知若能隨入。若能作證。若能超過。乃可名為被大甲冑。又此大乘亦無少法若內若外。乃至迴向一切智智。遍知隨入作證超過。是故此乘名為大乘。法善巧乘。至涅槃乘。無上上乘。無等等乘。又此大道亦無少法若內若外。乃至能於一切諸法。平正大道而發趣之。此平正道無有少法不遍知者。是故此道名無上道。無數量道。無等等道。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遍能隨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遍能清淨一切眾生雜染煩惱。乘於大乘增長眾生一切善根。住斯大道。勸化眾生一切善法。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為一一眾生。一一心行。盡生死際。長時流轉求智慧樂。不捨甲冑而能堅固。被大甲冑。無量甲冑。難思甲冑。清淨甲冑。無邊甲冑。無取甲冑。知眾生想甲冑。知無眾生甲冑。知無我甲冑。知眾生自性甲冑。隨覺眾生自性甲冑。知我自性甲冑。隨覺我自性甲冑。知內自性甲冑。隨覺內自性甲冑。知外自性甲冑。隨覺外自性甲冑。知內外自性甲冑。隨覺內外自性甲冑。知一切法自性甲冑。隨覺諸法自性甲冑。知一切法無所得甲冑。知一切法自性無所得甲冑。了知一切諸法甲冑。無邊甲冑。無中甲冑。無中邊甲冑。非過去甲冑。非未來甲冑。非現在甲冑。無作甲冑。無作者甲冑。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甲冑。亦無所被。亦不隨覺。亦不決了。亦不出離。亦不現證。無甲冑故而被甲冑。不隨覺故而能隨覺。不決了故而能決了。不出離故而能出離。不現證故而能現證。無所乘故而乘大乘。不於大乘而有施設。無所施設而為施設。然於大乘無少施設。若有施設則非施設。於彼施設不可得故。不可見故。亦無有乘以乘安住。以無所得而住大乘遠離趣向。不至究竟。不到涅槃。不可得故非道為道。於道發趣以平正故。此平正道無所施設。誰為施設何處施設從何施設。亦無有作亦無作者。亦非和合非不和合。一切厭離一切不求。何以故。此平正道與一切法不異不同。不相應故。不起法想。離一切法無垢無淨。法性亦爾無垢無淨。是故此道名無染道。以不可趣而為進趣。以不可攝而為攝取。此道甚深。無生無起無出無作無得無行無處無住無障無事。於一切事而能顯了。於一切事而無差別。不隨事轉以無事故。至無上處。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甲冑此乘此道。應如是知。然此甲冑此乘此道。無所可見。無所可知。不可得故。誰為被甲。誰乘此乘。誰行此道。亦不可見。亦不可知。亦不可得。無邊慧。若諸菩薩摩訶薩聞斯法已。不驚不怖讀誦宣說。於法理趣無所乖違。隨順修行而生愛樂入於勝解。為斯法故應勤精進。若於斯法決定理趣。善巧方便有堪能者。被此甲冑。乘於此乘。行於此道。於此深法無所得故。而發趣之盡生死岸。為正覺者。能以無邊功德莊嚴。出現世間。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應生愛樂起大精進而無放逸。若有眾生。於此深法纔生愛樂。我說彼人得大饒益。況能精勤不為放逸。戒行清淨而發趣者。無邊慧。汝觀斯法若干廣大。若干殊勝。若干清淨。我於此法慇懃稱讚。欲令眾生而生愛樂。當得長夜利益安樂。為厭離故。寂滅故。遍知故。無邊慧。汝當復觀斯法。能授世間出世間具足安樂。諸有若干匱乏眾生。於此深法而退失故。遠離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具足豐饒安樂。無邊慧。汝當復觀如來現前此深法寶若干豐饒若干易得。汝今於此甚深之法應勤修習。諸有愚夫。於我演說此法寶時尚不欲聞。況能受持如來現前法寶豐饒。不樂聽聞。不欲諮問。若於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佛及法寶及持法者三不現前。何能欲聞愛樂諮問。無邊慧。然於後時。若為如來善加持者。此深法寶亦令可得。無邊慧。彼怖畏時此深法寶實無損減亦無滅盡。但於此法無聽聞者。無受持者。唯除我前渴仰聽聞被甲冑者。當於彼時乃能愛樂聽受斯法。彼時眾生聞此法已能生淨信。我說彼人當得成就斯廣大法。況於今時於此法中。能生淨信勤修行者。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無上甲冑無量甲冑大甲冑時。應作是念。我為一切匱乏眾生。所謂乏於戒者。乏於聞者。乏於慧者。乏解脫者。乏於解脫知見者。以此大法而豐足之。由是大法豐足之故。一切匱乏皆令捨離。戒財聞財。慧財解脫財。解脫知見財。皆令富饒。貪瞋癡火皆令息滅。一切眾病皆令除愈。無上良藥皆令服之。服斯藥故眾病消除。獲大安樂永離有餘。證清涼性無上涅槃。無復有餘思惟觀察。不求一切有為無為。何以故。以此涅槃最上安樂。一切所求更無餘故。所求永息已滅盡故。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於如是大甲冑已。又為哀愍攝取一切諸眾生故乘此大乘。此大乘者。過去諸佛已乘出離。未來諸佛當乘出離。現在諸佛今乘出離。無有去者。亦無有乘。亦無出離。何以故。以空無相無願無生無作者故。非已出離。非今出離。非當出離。乘此乘者如是出離。為善出離而無執著。於一切法。非有和合。非無和合。無來無去。此乘此道而出離時。亦非和合。無來無去此乘此道。於大甲冑而出離時。亦非和合。非不和合。無來無去。不可得故。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以此甲冑此乘此道而發趣之。又此甲冑此乘此道而發趣時。不作是念。若凡夫法。若聲聞法若緣覺法。若諸佛法。彼法於我若遠若近。亦不作念。若空無相無願無生無作。彼法於我若遠若近。亦不作念。若厭若離若滅。乃至大般涅槃。彼法於我若遠若近。無邊慧。此大甲冑此乘此道。一切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眾生。所不能動。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諸佛世尊於此甲冑此乘此道。得不動已而般涅槃。何以故。一切諸法不可動故。一切法性法性之相。相遠離故。相清淨故。遍清淨故。不可以相而為觀察。為勝觀察。為遍觀察。一切法相法相之性。不可以性而為觀察。為勝觀察。為遍觀察。一切諸法無性無相。不可顯示。不可言說。是為諸法真實性相。無邊慧。如此甲冑此乘此道。真實之相不可顯示。不可言說亦復如是。為令眾生當了知故。增長一切法光明故。於此甲冑此乘此道。假以施設而略說之。汝今若欲於此甲冑此乘此道隨義行者。勿以施設勿以顯示。勿以言說。應隨義行。隨義行者無少應行無少隨行。若於非義不應隨行。若於是義則應隨行。隨義行時不隨聲行。不隨字行。不隨語行。不隨行者。不隨彼轉。何者為義。謂祕密說。於祕密說應隨覺了。應以信行。以信行者。於是義中無所分別。於無分別乃應隨行。應隨行者乃為不行亦不隨行。何以故。於是義中無少有行。無少隨行。無少遍行。遠離行故。不應隨行。不隨菩提相應而行。不隨流轉相應而行。於彼相應及不相應。皆非作意。皆非正念。念清淨故。故不應行。
無邊慧。於是義中。汝應隨行勿異有行。若異隨行則為妄失。隨逐音聲。隨逐文字。隨逐語言。於彼語言不能捨離。遍知音聲。超過文字。隨覺語言。則不隨行。則不流轉。於是義中。如是隨行。如是隨入則無少行。行止息故。無邊慧。於義行時。勿復以行而行於義。若不以行而行於義。則為不來不復退還。若得不來不復退還。於此甲冑此乘此道。隨順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作大饒益。無邊慧。若於此法如是說者。隨義行者能隨入者心不顛倒。無有疑惑成就勝解。於此甲冑此乘此道若未攝取。能攝取之速當發趣。若有未被斯甲冑者則能速被。若有未乘於此乘者。則能速乘。若有未住於此道者。則能速住。無邊慧。彼諸眾生當攝廣大福德資糧。為佛世尊之所護念。於法無違與僧同行。無邊慧。汝已攝取無量善根。於後末世當以此法攝諸眾生。為諸眾生荷負重擔。所獲福德其量難說。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畏者 如是被甲時
為利諸眾生 乃被無邊甲
眾生若貧乏 弊苦無法財
無戒無多聞 無慧無解脫
被此無邊甲 令法致豐饒
以法豐饒故 一切獲安樂
為捨諸貧苦 演說無上法
聞者皆離塵 住斯安樂道
戒蘊備充足 多聞如大海
便得最上慧 由斯能斷縛
解脫遍照明 解脫正知見
若能現證者 一切獲安樂
貪瞋癡大火 恒燒遍熾然
眾生由是苦 彼火我令滅
授諸眾生藥 一切病皆除
若病消除已 得至涅槃界
永捨一切餘 趣於安樂處
從彼安樂中 無有退還者
一切有為樂 於彼不復求
無上大安樂 於彼皆當證
以無戲論法 成熟諸眾生
究竟大安樂 一切皆當得
如是發趣者 一往不復還
出過於發趣 常得勝安樂
於大安樂中 樂欲不樂欲
發趣無發趣 一切皆當斷
如是被甲已 當乘於此乘
為愍諸眾生 一切皆攝取
過去正遍知 此乘已出離
未來正遍知 此乘當出離
現在佛世尊 此乘今出離
故於此大乘 無不皆乘者
一切諸最勝 世間大依怙
以此乘出離 不起於乘想
非乘以為乘 非道以為道
非出以為出 出離故無上
此乘出離時 曾無少出離
以空無有相 無願無作故
非乘非出離 乃名為大乘
一切悉平等 由是而發趣
此乘無和合 亦無不和合
發趣無上道 現證大安樂
此乘無相應 亦無不相應
無處無所依 由是而發趣
此道無有來 此道亦無去
行斯正道者 寂靜而發趣
我說於此道 此乘此甲冑
於法無所依 寂靜最無上
一切凡夫法 一切聲聞法
一切緣覺法 一切不可得
於佛一切法 離垢無上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於空無相法 無願無作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於厭離滅法 涅槃寂靜法
不遠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此乘此甲冑 此道無所取
無上不可動 畢竟不可得
一切法自性 真實希有相
不可以施設 諸法性空故
此乘此甲冑 此道無顯示
如諸法自性 彼性亦如是
一切諸法中 相性不可得
於無相性法 我略為開示
一切諸法中 一切自性相
於我如是說 畢竟無所有
此乘及此道 甲冑自性相
於彼求言說 畢竟亦非有
言說非有故 是為希有相
於彼言說中 語相亦非有
諸法不可量 無勝無邊量
一切不可測 是故法無上
此乘此甲冑 此道亦如是
於彼無相中 如是應隨入
為令諸眾生 遍知勤修習
速逮法光明 故我如是說
諸法無語言 一切不可說
於彼諸法中 一切應隨入
以法無言故 於彼應隨行
行無少有行 一切法無行
無求而樂求 無行而隨行
如是隨行者 於義不觀察
汝今於實義 一切應隨行
音聲及語言 於彼勿隨轉
音聲語言中 若得不隨轉
於義乃隨行 是為求義者
何者名為義 應知祕密說
以信無分別 是義乃隨行
明了如是義 能於祕密說
無執無所著 不行不隨轉
若有隨行者 彼則隨執著
若無隨行者 一切不隨轉
由是正憶念 遠離於隨轉
菩提及生死 二俱不相應
於彼亦無念 無念為正念
於念清淨故 說為清淨者
若異此修行 遠離無上法
汝應於是義 如說而修習
若隨語言者 是則隨音聲
於彼不超過 同於世間法
音聲及文字 不應隨彼轉
應知真實義 無行以隨行
實義無音聲 亦無有文字
超過語言故 乃名為實義
是義應隨行 隨行無所有
以行止息故 乃名為實義
於真實義中 不行以為行
斯則不退轉 不捨於甲冑
隨順大甲冑 大乘及大道
趣於安樂處 利益諸眾生
此諸安隱法 我今為汝說
汝當隨義行 能斷汝疑惑
若乘此乘者 乘已當發趣
速詣大菩提 現證無上覺
於此最上乘 不乘為速乘
於道於甲冑 其義亦如是
於此無上法 精勤修習者
彼諸眾生等 為佛之護念
於後怖畏時 汝當開此法
廣為諸眾生 而作利益者
於後怖畏時 若能開此法
所生無上福 其數不可量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所被甲冑名曰大勝。亦名無邊勝。亦名大莊嚴。所乘之乘名曰大商。亦名無邊光。亦名妙莊嚴。所行之道名曰無量莊嚴資糧。亦名無量方便資糧。以是道故。諸善丈夫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無邊慧。乃往古昔過無量劫。復倍是數有佛出世。號栴檀香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電光國名光明。時彼剎土地平如掌。無諸雜穢瓦礫荊棘。黃金白銀而為沙聚。行列國界覩者欣悅。時四天下其洲皆廣二億由旬。一一洲中復有四萬八千大城。其城一一廣十由旬長二十由旬。垣牆周迴嚴麗峻極。一一城有八俱胝人止住其中。十千聚落一千園苑。圍遶莊嚴。而此國界。復有種種花樹果樹香樹衣樹上味之樹及金剛樹間錯莊飾。池沼泉流涯岸端直。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雜色輝映靡不周遍。彼栴檀香光明如來。壽六十八俱胝那由他歲。復有六十俱胝那由他諸聲聞眾以為眷屬。彼時人民顏貌端正安隱快樂。薄貪瞋癡易可開示。以少勸化而能遍知諸法性相。無邊慧。復於彼時有轉輪王。名一切義成。七寶具足四天歸化。彼閻浮洲有一大城。其城縱廣四十由旬。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宮城之內廣五由旬。間以七寶而為莊飾。妙多羅樹垂諸鈴鐸。真金羅網彌覆其上。王之正殿純紺琉璃。廣一由旬四面千柱。其殿之上復有千樓。高峻嚴麗眾寶裝飾。於其殿前有大香池周環澄澈。其傍復有十六香光小池。七寶所成布列圍繞。一一池間流渠激注。出妙音聲如奏眾樂。一一小池有八階道。香光大池三十二道。一一階道純金所成。寶樹行列寶網彌覆。上妙香氣遍滿城中。故號彼池名曰香光。
無邊慧。彼轉輪王有四夫人。一名無邊音。二名賢善音。三名眾妙音。四名鵝王音。一一夫人各有二子。一名不空勝。二名賢勝。三名龍勝。四名勝音。五名妙音。六名梵音。七名勝雲。八名雲音。婇女六億諸子十千。爾時彼王於內宮中。與其眷屬娛樂嬉戲。忽於空中見一如來妙色之身。時彼如來即告王言。大王應被無上甲冑乘無上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授諸眾生智慧之藥。勿得貪著人天五欲。此大甲冑而能攝受無上安樂。此無上乘而能誘入無上園苑。入此中者不復退還。一切人天種種諸欲。皆是無常變壞之法。勢不久住須臾磨滅。無邊慧。爾時一切義成大王。聞此說已於彼如來而白言曰。其誰能示斯大甲冑如彼甲冑。而嚴被之。其誰能示斯之大乘。如彼大乘而乘御之。其誰能示斯之大道如彼大道而發趣之。時彼如來告一切義成大王言。大王當知。有栴檀香光明如來。王應詣彼。當為大王演說斯法。被大甲冑。乘於大乘。趣於大道。時彼如來如是說已欻然不現。
無邊慧。爾時一切義成大王。覩斯事已悚慄毛竪發希有心便生怖畏。不樂人天種種欲樂。厭捨一切諸行有為。求大甲冑大乘大道。即與八子及四夫人并餘諸子婇女侍從俱。往詣彼栴檀香光明如來所。既到彼已與其眷屬恭敬作禮稽首佛足。即以一百檀盧那七寶雜花。散於如來應正遍知。復以無量支婆羅。奉獻如來及聲聞眾。復以一切安樂資具。滿十千歲而供養之。從是以後棄捨王位與其眷屬。於栴檀香光明如來法中出家。無邊慧。時彼栴檀香光明如來。知一切義成比丘及其眷屬至樂之心。便為開示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彼既聞已發堅固心。為深法故盡其軀命。端坐思惟精勤無退。常近如來。而於世間一切諸欲得無動念。
無邊慧。時彼如來。問一切義成比丘言。善男子。汝於今時被大甲冑乘於大乘發趣道耶。以是道故而能成就一切智智無等等智。汝當如理精勤修習。彼一切義成比丘白栴檀香光明如來言。世尊。我於今時乃不見有名甲冑法。亦不見有能被甲冑者。亦不見有被甲所從。亦不見有被甲之處。世尊。我不見有名乘之法。亦不見有乘大乘者。亦不見有乘之所從。亦不見有乘大乘處。世尊。我不見有名道之法。亦復不見由此道故已發趣者。今發趣者。亦不見有道之所從。亦不見有道之處所。世尊。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遠若近若去來今無得無見。如我今者作是觀時。實無少法而可親近而可證者。若我無證。世尊。寧當而問我言。被大甲冑乘於大乘發趣道耶。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如我等比於法修行。唯有如來乃能了知。非諸聲聞緣覺境界。無邊慧。彼一切義成比丘於如來前作是說時。與其眷屬便得菩薩無生法忍。得法忍故皆不退轉。爾時栴檀香光明如來悉為授記。過五百阿僧祇劫。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聞授記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即以偈頌讚如來曰。
無量大名稱 挺特如山王
世尊一切智 能演諸功德
佛眼悉明見 猶如日照臨
尊嚴大會中 我禮如來足
無量德資糧 佛智已圓滿
我等亦當得 世尊無上智
無上大光明 普照於人天
開示諸法藏 無邊功德海
智慧常無失 正覺離煩惱
慧光大精進 我禮深功德
大龍大莊嚴 眾相以嚴身
安住如須彌 御眾無倫匹
能為世導師 映蔽人天眾
演說無所畏 我禮勝丈夫
世尊大牟尼 無邊功德海
能開我法眼 令我被甲冑
然我一切時 為乘大乘者
常於此勝道 發趣更無餘
牟尼勇猛尊 覺知一切法
世無有過者 我等咸歸命
無邊慧。彼栴檀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說此法時。成熟無量無數眾生。一切義成比丘從是已後。與其眷屬供養承事無量無數諸佛世尊。過五百阿僧祇劫。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超無邊境界王如來。彼佛剎土。所有功德廣長之相。亦如栴檀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光明世界無有異也。諸聲聞眾其數無量。王之夫人諸子眷屬。亦過五百阿僧祇劫。皆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於此道中。持大法炬作大法明。放大法光建大法幢。擊大法鼓乘大法船。以攝大法而發趣之。善丈夫戲而遊戲之。霔以法雨潤於眾生。皆令歡喜。精勤勇進。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時得法光明。以光明故能見一切諸法緣起。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不於色中而見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於識中而見於識。異識緣起。了知識相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但屬眾緣見緣和合。眾緣亦空無相無起。作是見時。不於眼中而見於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不於意中而見於意。異意緣起。了知意相自性本空。自性無相。自性無起。乃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不於少法見有少法。異緣而起屬眾因緣。自性無相。自性無起。緣性亦空無相無起。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觀察緣起。作是觀已能以智慧。於緣起中證真實際。以斯一切法光明故。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乃至一切諸佛之法。速得圓滿。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畏者 如是能安住
作大法光明 妙智而發趣
建于大法幢 此幢無有上
一切佛法中 正念而發趣
智慧善遊戲 法施諸眾生
霔於大法雨 無畏而發趣
以法潤眾生 皆令得歡喜
以是諸菩薩 妙善而發趣
如是諸菩薩 得大法光明
能於正法中 勇猛善安住
由是法光明 了知一切法
以眾緣故起 一切無堅實
諸法自性空 自性無有相
自性無有生 自性無有體
諸法以眾緣 和合而共起
眾緣和合故 自性無所有
菩薩能觀察 了眾緣亦空
眾緣自性空 自性無有相
亦無有生起 亦非有所作
如是觀察者 於法勤修習
諸起無體故 眾緣亦非緣
如是如理觀 能知一切法
觀諸色受想 行識亦如是
皆以眾因緣 由斯諸蘊起
諸蘊無有實 自性本來空
性空故無相 一切無所起
諸蘊遠離相 離相則無生
無生則無滅 諸蘊如是相
無相妄有相 彼相從何有
諸法無體故 斯蘊亦無性
界處亦如是 一切從緣起
自性本來空 無相無有體
一切諸法中 法體不可得
了知一切法 名義思惟者
欲色無色界 一切從緣起
自性本來空 無相亦無體
觀此能觀智 何能知彼境
此智及彼境 自性常遠離
所起及眾緣 此二俱無作
能作如是知 斯為真實相
無相以相說 菩薩由斯入
而亦不分別 若相及無相
如斯善智者 能見真實相
於諸法界中 不作少法相
若法及法界 此二俱無相
諸法遠離相 說名為法界
說名法界者 無界無非界
雖名為法界 然實不可得
思惟此義時 不念不可得
離諸分別故 獲大法光明
諸法無性故 光明亦無性
由斯觀察故 復得法光明
不見能觀智 斯見亦不見
見法虛妄故 說此名為觀
光明不思議 無邊無有量
見諸法皆空 說名不分別
若法有諸相 常無證入者
聞斯淨法音 應生大歡喜
若法無有生 常無分別者
聞斯淨法音 寂然獲安樂
若後末世時 聞斯無上法
應說彼眾生 久集諸功德
若後末世時 聞斯無上法
當於此法中 以速而發趣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二
目錄 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