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主頁      經典      咒典      相片      聯絡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二


復次嗢拕南曰。

 思擇自性取  薩迦有世間
 真尋思實智  密意與次第

問如是五事幾諦所攝。答相四安立諦攝。名一苦諦攝。分別三諦攝。除滅諦。真如四非安立諦攝。正智緣安立非安立諦境道諦攝。問諸相是名耶。設名是相耶。答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謂除名相餘四相。餘隨所應當知亦爾。問諸相皆相相耶。設相相皆相耶。答諸相相皆是相。有相非相相。謂名等四相。問若分別相相一切名相相合相依而分別耶。設分別名相。一切相相相合相依而分別耶。答應作四句。有分別相相非名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其名所有相相。又於諸相已拔名隨眠。有分別名相非相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其事所有名相。與上相違是俱句。除上爾所相。是俱非句。問若思惟真如即觀真如耶。設觀真如即思惟真如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謂以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見真如相不見實真如。乃至未至正通達位。及通達後作意思惟安立真如。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謂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非思惟其相。有思惟真如亦觀真如。謂通達後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非觀真如。謂離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諸相。

問若思惟相即觀其相耶。設觀其相即思惟相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相不觀其相。謂前第二句。有觀其相不思惟相。謂前初句。有思惟相亦觀其相。謂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觀其相。謂前第三句。

問如是五事為攝一切法。為不如是耶。答如是。問彼一切法當言以何而為自性。答諸法自性不可言說。問云何應觀彼諸法相。答如幻事相。非全無有。譬如幻事有幻事性無象馬車步末尼真珠金銀等性。如是諸法體性唯有名相可得。無有自性差別施設顯現可得相。由相名相之自性實不可得。如相如是名名自性。分別分別自性。真如真如自性當知亦爾。正智由正智名。正智自性實不可得。何以故。於一切種隨言自性不成就故。若謂諸相自性安立即稱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是則於相假立名。前應有彼覺。如已立名。又於一相所立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應有眾多差別體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應道理。若謂諸相如名安立。由名勢力相自性起。是則彼相假立名前應無自性。彼既無有。假立名言亦應無有。是故二種俱成無過。又假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應有眾多差別體性。又依他過。由彼諸相但依於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其自性。不應道理。猶如所起種種幻類。譬如幻者造作種種幻士夫類。謂男女象馬熊羆等類。非彼諸類如其相貌實有體性。如是諸相非稱名言有實體性當知亦爾。若謂離彼相及名言二種和合有自性生。彼於諸相或於名言或二中間。應現可得。然不可得。是故此計不應道理。由此因緣隨言自性於一切種皆無所有。若謂名言能顯自性。亦不應理。若取不取假立名言俱有過故。若取相已假立名言便不成顯。若不取相假立名言。無事名言不應道理。又如前說所立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則有眾多差別體性成大過失又照了喻不相似故不應道理。不相似者照了因緣於一切事無有差別。種種亦爾。能取因緣名言不爾。

問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現可得。是故法性不可言說。不應道理。又造幻者所造種種幻化形類。雖彼形類非如其性。然有種種能造幻事如其自性。是故譬喻亦不相似。答正立宗時不可言言亦已遮遣。為令覺知如是義故。方便施設譬喻等故。非不相似。雖假名言非如彼性。不可言義非不是有。問若諸相事假立名言則便得有。若不假立則不得有。若如是者喻可相似。不可言計亦應道理。若不爾者。不可言計則為唐捐。答如是由先所起八分別故。於現在世三種事生。如本地分已說其相。即此所生三種事故。復起分別。由此道理諸雜染法展轉相續無有斷絕。由此因緣其喻相似。分別假立若斷滅時。諸雜染法皆可隨滅證得聖智。此是量故。不可言計亦不唐捐。

問若於爾時分別假立皆悉斷滅。即於爾時相事隨遣。若爾隨一獲得聖智。一切相。名。分別。所攝情無情數。內外事物皆應永滅。譬如幻者所作幻事。答相等諸物或由不共分別為因。或復由共分別為因。若由不共分別所起無分別者。彼亦隨滅。若共分別之所起者。分別雖無由他分別所任持故。而不永滅。若不爾者。他之分別應無其果。彼雖不滅得清淨者。於彼事中正見清淨。譬如眾多修觀行者。於一事中由定心智種種勝解異見可得。彼亦如是。

問如是五事。幾是所取。幾是能取。答三是所取。分別正智亦是能取。亦是所取。

問如是五事。當知幾種取所行義。答略有三種。一有言有相取所行義。二無言有相取所行義。三無言無相取所行義。此中最初是言說隨覺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說隨眠者取所行境。第三是於言說離隨眠者取所行境。又初二是世俗諦取。最後是勝義諦取。復有遠離言說隨眠後所得取。通取一切二諦所攝取所行境。謂世出世智以安立諦為所行故。建立彼智通用二諦為所行境。此二種取由二因緣應知。得成世出世性。謂曾得未曾得故。依言說不依言說故問有相之取世間共成。無相之取非所共成。何因何緣名無相取。無因無緣不應道理。答世俗名言熏習取果。是有相取。世所共成能令雜染。勝義智見熏習取果是無相取。非所共成能令清淨。是故此二有因有緣。如眼若有瞖等過患。便有髮毛輪等瞖相現前可得。若無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無顛倒取。問於無相界若取其相非無相取。若無所取亦不得成無相之取。若爾云何名無相取。答言說隨眠已遠離故。此取雖復取無相界。不取相故。成無相取。問若無搆獲云何成取。答雖不搆獲諸相差別。有所增益然取無相故。得成取。問若無搆獲無所增益。此取相狀云何可知。答取勝義故。取無相故。五種事相皆不顯現以為其相。問若不分明可立為取。何故不許諸取滅無。答滅無無有修作義故。非修觀者依於滅無有所修作。問若爾云何證知其相。答自內證智之所證知。問若爾何不如其所證如是記別。答此內所證非諸名言安足處故。

問若先無有知無相智。由無有故。亦無數習無相智義。無數習故知無相智既無其因。應不得生。答有相亦得為無相因。隨順彼故。如世間智為緣生出世智。有漏智為緣生無漏智。有心定為緣生無心定。此亦如是。

問苦等諸智世尊說為得清淨因。若苦等智。於苦等諦分別苦等。應成有相。若不分別苦等諸智。便非是有。彼無有故。云何能得畢竟清淨。答由無相智增上力故。於諸諦中極善清淨通世出世分別智生。即名已斷所斷煩惱。其無相智是苦等智因正能斷滅所斷煩惱。於此因中假立果名。即假說此為苦等智。是故無過。

問先說所取是能取果。即此能取當言何果。答此二展轉更互為果。

問若所知境無常。積集相續無量多不現見。云何修觀行者緣彼為境。及令轉滅。答於彼聞思增上力故得三摩地。由彼因緣。令三摩地五種境界影像現前。即緣此事以為境界。除遣此故彼得轉滅。

問除遣五種所知境界。當言何相。答無上轉依無為涅槃以為其相。云何為涅槃。謂法界清淨煩惱眾苦永寂靜義。非滅無義。問若唯煩惱眾苦永寂名為涅槃。何因緣故非滅無義。答如外水界唯離渾濁得澄清性。非離濁時無澄清性。又如真金唯離剛強得調柔性。非離彼時無調柔性。又如虛空唯雲霧等翳障寂靜得清淨性。非彼無時其清淨性亦無所有。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云何名為法界清淨。謂修正智故永除諸相證得真如。譬如有人於眠夢中自見其身為大暴流之所漂溺。為欲越渡如是暴流發大精進。即由發起大精進故。欻然便覺。既得覺已於彼暴流都無所見。除相道理當知亦爾。問為即於此言說隨眠正斷滅時。諸相除遣。為斷滅已後方除遣。答斷時。遣時。平等平等如秤兩頭低昂道理。又如畫像彩色壞時形相隨滅。亦如瞖等過患愈時髮毛輪等相亦隨遣。愈時遣時平等平等。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問修觀行者云何除遣所緣境相。答由正定心於諸所知境界影像。先審觀察。後由勝義作意力故轉捨有相轉得無相。此無相轉復有五位。一少分位。二遍滿位。三有動位。四有加行位。五成滿位。問如是成滿其相云何。答不為一切煩惱一切災橫所陵雜故。究竟無惱清淨所依說名成滿。即此又是善清淨真實義所行。一切現量所行。一切自在所行。

問於此成滿建立幾乘。齊何時證。答隨三種根差別證故建立三乘。然彼二乘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乘。以為根本。又彼二乘隨緣差別。隨所成熟無決定故。證得時量亦不決定。其最後乘要經三種無數大劫。方可證得。依斷三種麁重別故。何等名為三種麁重。一惡趣不樂品。在皮麁重。由斷彼故不往惡趣。修加行時不為不樂之所間雜。二煩惱障品。在肉麁重。由斷彼故一切種極微細煩惱亦不現行。然未永害一切隨眠。三所知障品。在心麁重。由斷彼故永害一切所有隨眠。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自在而轉。

復次云何立聲聞乘。謂三因緣故。一變化故。二誓願故。三法性故。變化故者。謂隨彼彼所化勢力。如來化作變化聲聞。誓願故者。謂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誓願。即建立彼以為聲聞。法性故者。謂有補特伽羅。本性已來慈悲薄弱於諸苦事深生怖畏。由此二因於利他事不深愛樂。非為是事樂處生死。彼由安住此法性故。立為聲聞。又覺法性故。謂於一切安立諦中。多分修習怖畏行轉。由此因緣證得圓滿。如聲聞乘獨覺亦爾。出無佛世而證正覺。與此差別。即上相違三因緣故。應知菩薩。

復次云何聲聞失壞正法及毘奈耶。謂有聲聞。計唯無有煩惱燒然名為寂滅。生大怖畏。謂我當斷。我當永壞。我當無有。譬如有人身嬰熱病於無病中都無識別。謂病愈時舉體隨滅。便生怖畏。我寧不脫如是熱病。是名失壞。由此譬喻失壞聲聞當知亦爾。復次云何菩薩失壞大乘。謂有菩薩。聞一切法甚深無性。即執一切煩惱燒然自性本無。謂已無有生死重病。譬如有人於己身中所生熱病。謂為無病。於此熱病不能解脫。名為失壞。由此譬喻失壞菩薩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是薩迦耶。幾非薩迦耶。答相通二種。二是薩迦耶。一非薩迦耶。真如俱不可說。如薩迦耶。有及世間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四種真實。此中何事攝幾真實。答世間所成真實。道理所成真實。三事所攝。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二事所攝。問如是五事四種尋思。此中何事攝幾尋思。答如理作意相應分別總攝四種。

問如是五事四種如實遍智。此中何事攝幾如實遍智。答一切皆是正智所攝。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有二。答即依如是所說五事。由俗自性說無自性。由別別相說有自性。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勢力故。說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云何相無自性性。謂一切法世俗言說自性。云何生無自性性。謂一切行眾緣所生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云何勝義無自性性。謂真實義相所遠離法。此由勝義說無自性性。如觀行苾芻於大骨聚生假勝解。不能除遣。於此骨聚勝義無自性相恒無間轉。如是應知勝義無自性性。此中五事非由相無自性性故。說無自性。然由生無自性性故。勝義無自性性故。隨其所應說無自性。謂相名分別正智。皆由二種無自性性。真如不由無自性性說無自性。是故世尊依此密意。於伽他中說如是言。我說一諦更無第二。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答依相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等於虛空。答亦依相無自性性說如是言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如幻等。答依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說如是言問世尊依何密意。說等隨觀色乃至識有無常耶。答依相無自性性說如是言。何以故。欲說等隨觀常無有故。說等隨觀有無常。問世尊依何密意。說等隨觀色乃至識皆有苦耶。答依生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等隨觀即彼皆空。答即依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諸法由遠離相無自性性。說如是言。如依遠離性說彼為空。依異相性說為無我。當知亦爾。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色乃至識如理觀故。審思慮故。乃至觀彼非有顯現。答依相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彼虛偽不實顯現。答依生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如是言。是故今者應知是處。謂於是中眼永寂滅遠離色想。乃至意永寂滅遠離法想。答都不依於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由彼故於一切處遣一切想。帝釋天等亦不能知。彼依何處而起靜慮。答都不依於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能隨順喜憂捨處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中無諦無實無無顛倒無不顛倒。復說有聖出世間諦。答依於一切無自性性。或不依於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靜慮者靜慮境界。諸佛諸佛境界皆不可思議。答依於一切無自性性。或不依於無自性性。說如是言問如是五事。何緣最初建立其相。乃至最後建立正智。答若無其事施設於名。不應道理。故此次第施設於名。由此名故施設自性。施設差別。故此次第施設分別。由分別故。或分別相。或分別名。或俱分別。由此三法顯雜染品。次第圓滿。從此乃容修清淨品。謂即觀彼所有雜染諸法真如。由正智故能正觀察。能得清淨。由此二種顯清淨品次第圓滿。是故顯示如是次第。

如是於真實義分中。已說事決擇。若欲了知真實義者。於三自性復應修觀。嗢拕南曰。

 總舉別分別  緣差別依止
 亦微細執著  如名等執性

云何名為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云何遍計所執自性。謂隨言說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謂從眾緣所生自性。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麁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問遍計所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於相名相屬應知。問依他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執應知。問圓成實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畢竟不實應知。世尊於餘經中說緣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應知此性者。依得清淨說。不依相說。今此義中當知依相說。問遍計所執自性有幾種。答略有五種。一遍計義自性。二遍計名自性。三遍計雜染自性。四遍計清淨自性。五遍計非雜染清淨自性。云何遍計義自性。謂有四種。一遍計自相。二遍計差別相。三遍計所取相。四遍計能取相。遍計自相者。謂遍計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識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計差別相者。謂遍計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見。此色是無見。此色是有對。此色是無對。此色是有漏。此色是無漏。此色是有為。此色是無為。如是等類差別道理。遍計此色所有差別。如色如是餘蘊一切處等當知亦爾。遍計所取相者。謂遍計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無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繫意所取。遍計能取相者。謂遍計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聲香味觸能取。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色能取。此是聲香味觸法能取。

云何遍計名自性。謂有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者。謂遍計一切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別者。謂遍計此名為色。此名為受。此名為想。此名為行。此名為識。如是等類無量無數差別法中各各別名。

云何遍計雜染自性。謂遍計此色有貪有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繫。又與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應。又復遍計此受此想此行此識。有貪有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繫。又與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應。

云何遍計清淨自性。謂與上相違當知其相。云何遍計非雜染清淨自性。謂遍計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此受想行識是所取。此是能取。又於一切無記法中遍計所有無記諸法。復次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復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名自性。三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性。五依二遍計二自性。

云何依名遍計義自性。謂遍計此色事名有色實性。此受想行識事名有受想行識實性。云何依義遍計名自性。謂遍計此事名色或不名色。此事名受想行識。或不名受想行識。云何依名遍計名自性。謂不了色事。分別色名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事。分別受想行識名而起遍計。

云何依義遍計義自性。謂不了色名。由不了名分別色事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名。由不了名分別受想行識事而起遍計。

云何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此事是色自性名之為色。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名受想行識。

復次遍計所執自性執當知略有二種。一加行執。二名施設執。加行執當知復有五種。一貪愛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會加行故。四別離加行故。五捨隨與加行故。名施設執當知復有二種。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識或有為。或無為。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是等。復次微細執著當知五種。一於無常常執。二於苦樂執。三於不淨淨執。四於無我我執。五於諸相中遍計所執自性執。復次由五因緣。當知愚夫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有自性。所以者何。謂因問言。此事用何以為自性。答言此事是色自性非是色名。或答言。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非受想行識名。復次獨處空閑。精勤觀察諸法自相共相。尋思此事是色相非色名。或尋思此事是受想行識相非受想行識名。復次於此色事尋求色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求色名不能得時。或於此受想行識事。尋求受想行識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求受想行識名不能得時。復次語於名轉。名於義轉。此中若名能顯自相義。非此能顯差別相義。非此能顯所取相義。非此能顯能取相義。或名乃至能顯能取相義。非此能顯乃至自相義。若即彼名於自相義轉。亦於乃至能取相義轉者。此餘諸名各別行解隨義而轉應不可得。此不應理。如是復於各別義轉所有名中。若名於自相義轉。乃至若名於能取相義轉。此名為於有義轉耶。為於無義轉耶。於有義轉且不應理。此不應理。如前觀五事中已辯。若於無義轉者。是則此名於無相義轉。其理便至。若於無相義轉此非有義。但能顯示自所增益。若取增益即是執著。是故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著自性。道理成就。

復次一切愚夫於諸相中名言所縛故。當知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妄執自性。問何緣故知於諸相中名言所縛。答由理教故。云何由理。謂若離名言於諸事中憙樂不可得故。若名言俱於諸事中憙樂可得故。是一道理。又復展轉相依而生。何以故。事為依止名言得生。名言為依事可得生故。謂諸世間要依有事方得生起名言分別。非於無事起此分別。如是當知事為依止名言得生。如靜慮者內靜慮時。如如意名言作意思惟。如是如是有所知事。同分影像生起方便運轉現在前故。如是當知名言為依事可得生。又於名言修對治時。若安置心於無相界。一切諸相皆不現前。若不安心於無相界。不隨所欲。便為諸相漂轉其心。由此道理當知於相名言是縛。云何由教。如世尊說。

 愚昧思凡夫  於相為言縛
 牟尼脫言縛  於相得自在
 清淨見行者  安住於真智
 於自性無得  不見彼所依
 由真智清淨  說彼為真明
 二執不相應  故號為無二

又如異生於諸蘊中善知無我。雖觀蘊中所建立我但是假有。非不於彼我執隨轉。由彼隨眠未永斷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二     目錄      卷第七十四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