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阿弥陀经
2 卷
 
 
No. 364 [Nos. 360-363]

大阿弥陀佛经序

大藏经中,有十馀经,言阿弥陀佛济度众生。其间四经本为一种,译者不同,故有四名:一名《无量清淨平等觉经》,乃后汉月支三藏支娄加谶译。二曰《无量寿经》,乃曹魏康僧铠译。三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乃吴月支支谦译。四曰《无量寿庄严经》,乃本朝西天三藏法贤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若不观省者,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欝而不章。予深惜之,故熟读而精考,叙为一经,盖欲复其本也。其校正之法,若言一事,抂此本为安,彼本为杌陧,则取其安者;或此本为要,彼本为泛滥,则取其要者;或此本为近,彼本为迂,则取其近者;或彼本有之,而此本阙,则取其所有;或彼本彰明,而此本隐晦,则取其明者;大概乃取其所优,去其所劣。又有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以修其辞,删其重以畅其义;其或可疑者,则阙焉而不敢取。若此之类,皆欲订正圣言,发明本旨,使不惑于四种之异,而知其指归也。又各从其事类,析为五十六分,欲观者易见而喜于读诵;庶几流传之广,而一切众生,皆受济度也。予每校正,必祷于观音菩萨求冥助,以开悟识性,使无舛误,始末三年而后毕。既毕乃拜而自喜,目之曰《大阿弥陀经》。盖佛与舍利弗说者,亦《阿弥陀经》;彼则其文少,故此言大以别之。然佛说经,非若吾圣人所说也。吾圣人所说,或深其文而丛其意,使人索之而愈见其多;或简其文而晦其意,使人思而后得。佛则不然,必欲详陈曲布,使人人可晓,虽至愚下者,亦知其意焉。然而有辞直而意愈深者,经所谓须信佛语深是也,切不可以轻其辞而忽其意。

绍兴壬午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谨序

礼祝仪式

诵淨口业真言:

唵 修利 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娑婆诃

次诵五淨真言:

唵 尾鼠提 娑婆诃

淨身器神呪:

唵 秫殿都 戌陀那耶 娑婆诃

次向西顶礼祝云:

「弟子(某甲)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归依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圣僧;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某甲)今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持诵《大阿弥陀经》,及讚佛、忏罪、迴向、发愿,愿如此等众生各各自诵经,讚佛、忏罪、迴向、发愿,愿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大慈菩萨,讚佛、忏罪、迴向、发愿。」偈云: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善福,  至心用迴向。
愿同念佛人,  尽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如为荐亡、或禳灾、或保安,则随意祝愿,不须如前祈祷。亦须诵真言,先归依三宝及西方四圣,然后祝愿。若为自身往生,则宜一一如前,其功德甚大矣。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

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法会大众分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阿难,若此皆上首者。又大乘众菩萨: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皆尊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如是等菩萨大士,一时来会。

阿难发问分第二

尔时世尊,容色光丽异于他日。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淨光显巍巍,如镜明莹畅彻表里。自我侍佛以来,未尝获覩威容有如今日。岂非念过去诸佛,或现在、未来诸佛,故致然耶?」

佛言:「善哉!阿难!有诸天教汝来问?汝自问耶?」

阿难言:「我自以所见而发此问。」

佛言:「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尚百千万亿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盖诸天帝王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阿难!如世间有优昙鉢华,虽有其实不见其华,有佛出世华然后有,佛难值遇亦如此华。今我出世,汝善知吾意,特为发问,诚不妄侍佛矣!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对言:「诚欲闻之!」

五十三佛分第三

佛言:「前已过去劫,大众多不可计,无边幅不可议。尔时有佛出世,名定光如来,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佛名光远,次有佛名月光,次有佛名栴檀香,次有佛名善山王,次有佛名须弥天冠,次有佛名须弥等曜,次有佛名月色,次有佛名正念,次有佛名离垢,次有佛名无着,次有佛名龙天,次有佛名夜光,次有佛名安明顶,次有佛名不动地,次有佛名瑠璃妙花,次有佛名瑠璃金色,次有佛名金藏,次有佛名炎光,次有佛名炎根,次有佛名地种,次有佛名月像,次有佛名日音,次有佛名解脱华,次有佛名庄严光明,次有佛名海觉神通,次有佛名水光,次有佛名大香,次有佛名离尘垢,次有佛名捨厌意,次有佛名宝炎,次有佛名妙顶,次有佛名勇力,次有佛名功德持慧,次有佛名蔽日月光,次有佛名日月瑠璃光,次有佛名无上瑠璃光,次有佛名最上首,次有佛名菩提华,次有佛名月明,次有佛名日光,次有佛名华色王,次有佛名水月光,次有佛名除痴冥,次有佛名度盖行,次有佛名淨信,次有佛名善宿,次有佛名威神,次有佛名法慧,次有佛名鸾音,次有佛名师子音,次有佛名龙音,次有佛名处世,如此诸佛皆已过去。」

法藏本因分第四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尔时有大国王,闻佛说法喜悦开悟,即弃王位往作沙门,号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勐无能及者。诣彼佛所稽首礼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讚佛: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远胜日摩尼,  火月清淨水。
威神无有极,  名声震十方;
皆由三昧力,  精进成智慧;
持觉若溟海,  深广无涯底。
无明与贪恚,  冰释已无馀;
从是超世间,  歎仰不能已。
端如好树华,  莫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见,  一切皆欢喜。
布施及淨戒,  忍辱并精进,
禅定、大智慧,  吾誓得此事。
一切诸恐惧,  普为获大安;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我至作佛时,  种种如法王;
假使恒沙数,  诸佛悉供养,
不如求正觉,  坚勇必成就。
能使无量刹,  光明普照耀,
济度越恒沙,  威德谁可量;
我刹及庄严,  华好独超卓。
凡欲求生者,  清淨安以乐;
度脱永无穷,  幸佛作明证。
发愿既如是,  力行无懈怠;
虽居苦毒中,  忍之终不悔。』」

大愿问佛分第五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说此偈已,复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于十方无央数佛中为最。智慧勇勐,顶中光明照耀十方,无有穷极。所居刹土自然七宝极明丽温柔。我化度名号,皆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莫有不闻知者。诸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悉皆菩萨、声闻,其数不可穷尽,比诸佛世界悉皆胜之。如是者宁可得否?』时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即为说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历劫不止尚可见底;况人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何求不得?何愿不遂?』时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则大欢喜。佛乃选择二千一百万佛刹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麁妙,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

四十八愿分第六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乃往一静处,其心寂然俱无所着,默坐思惟。摄取彼佛刹清淨之行,如彼修持。复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二千一百万佛刹,所以庄严国土清淨之行。愿有敷陈,惟佛听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说。诸菩萨众闻汝志愿因以警策,亦能于诸佛刹修习庄严。』

「法藏白言:『第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时,七宝鉢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擣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花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无[泳-永+(炙-火+(午/一))]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知身如幻,无贪着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虽有诸天与世人之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淨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我作佛时,假令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三愿,我作佛时,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刹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六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所止尽般泥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七愿,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九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天眼,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说法,悉能受持。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神足,于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我名号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中,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我作佛时,我顶中光明绝妙,胜如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我作佛时,光明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六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慈和过诸天人。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八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淨益作诸善,一心繫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刹,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二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其身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三愿,我作佛时,凡生我刹者,一生遂补佛处,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修菩提行、普贤行、寂灭行、淨梵行、最胜行、及一切善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复坠于三恶道。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五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旛盖、真珠、缨络种种供具,欲往无量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六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欲万种之物,供养十方无央数佛,即自在前;供养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七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受持经法,讽诵宣说,必得辩才智慧。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九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经行道无异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愿,我作佛时,刹中清淨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淨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覩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知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二愿,我作佛时,刹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皆严淨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四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声闻皆智慧成神,顶中皆有光明,语音鸿畅,说经行道无异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五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皆逮得清淨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六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七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愿后说偈分第七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发此愿已,复说偈言:

「『我今对佛前,  特发诚实愿;
如获十力身,  威德无能胜。
复为大国王,  富豪而自在;
常施诸财宝,  利乐于贫苦,
尽令诸众生,  长夜无忧恼,
发生众善根,  长养菩提果。
我至成佛时,  名声超十方;
人天欣得闻,  俱来生我刹。
我以智慧光,  广照无央界;
除灭诸有情,  贪、瞋、烦恼暗。
地狱、鬼、畜生,  亦生我刹中,
一切来生者,  修习清淨行;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还以大慈心,  普济诸沉溺。
我于未来世,  当作天人师,
百亿世界中,  说法师子吼;
一切闻音者,  解悟复圆明。
又如过去佛,  所生慈愍行;
度脱诸有情,  已无量无边;
我行亦如斯,  咸使登觉岸。
此愿若剋果,  大千应震动;
虚空诸天神,  必雨珍妙华。』」

初修善行分第八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应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空中讚言:『决定成佛。』于是法藏住真实慧,勇勐精进,修习无量功德,以庄严其国;是故入三摩地,历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不生慾想、瞋想、痴想,不生慾觉、瞋觉、痴觉,不着色、声、香、味诸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坚守诚正。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于佛、法、僧信重恭敬,依真谛门植众德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淨无染。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利乐众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远离麁言,免自害害彼,免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致人我兼利。复教化众生修行六度,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了空、无相、无愿、无为、无生、无灭,轨范具足善根圆满。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有无量宝藏自然发现。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喜,以行教化。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亲近诸佛分第九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于诸佛所尊重、恭敬、承事、供养未尝间断。为四大天王,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忉利天王,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大梵天王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其次处阎浮提,为转轮王受灌顶位,及大臣官族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刹帝利、婆罗门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如是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亲近诸佛植众德本,以成就所愿。」

愿成作佛分第十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容体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诸毛孔出优鉢罗华香,其香普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那由他由旬;众生闻此香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又手中恒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旛、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利乐一切众生令归佛道。如是积功累德,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蜎蠕亦度分第十一

阿难白言:「法藏比丘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去、现在、未来,但以酬其志愿度一切众生,现在西方,去此百万世界,其世界名曰极乐;其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过度解脱者。」

光明独胜分第十二

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最为远着,诸佛光明皆所不及。十方无央数佛,其顶中光明有照一里者,有照二里者,有照三里者,如是展转渐远,有至于照千二百万里。复有佛顶中光明照一世界者,有照二世界者,有照三世界者,如是展转渐远,有至于照二百万世界者。惟阿弥陀佛顶中光明,照千万世界无有穷极。诸佛光明所以有远近者,何以故?初为菩萨时,愿力功德各有大小,至期作佛,皆随所得,是故光明亦从而异。若威神自在随意所作,不必豫计则无不同。阿弥陀佛愿力无边,功德超绝故,比诸佛光明特为殊胜。」

十三佛号分第十三

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明丽快甚绝殊无极,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而为诸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难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诸天、人民、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见此光明莫不喜悦而生慈心。其淫泆、瞋怒、愚痴者,见此光明莫不迁善。地狱、饿鬼、畜生,考掠痛苦之处,见此光明无复苦恼,命终之后皆得解脱。不独我今称讚阿弥陀佛光明,十方无央数佛、菩萨、缘觉、声闻之众,悉皆称讚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归命称讚不已,随其志愿必生其刹。复为诸菩萨、声闻所共称讚,当亦如是。我说阿弥陀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今为汝等略言之耳。」

阿闍世王分第十四

尔时阿闍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各持一金华盖,前以献佛,却坐一面,闻说阿弥陀佛功德光明,皆大欢喜。其心愿言:「我等后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知之,告诸比丘言:「阿闍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后无央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此等行菩萨道已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今复供养于我。往昔迦叶佛时,皆常为我弟子,今又至此是复会遇也。」时诸比丘闻是语已,莫不喜悦、恭敬、讚歎。

地平气和分第十五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所谓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其体性温柔,以是七宝相间为地。或纯以一宝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淨,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国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亦无幽暗之所。无地狱、饿鬼、众生、禽虫,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阿须伦及诸龙、鬼神。亦无雨露,惟有自然流泉;亦无寒暑,气象常春清快明丽,不可具言。有万种自然之物,如百味饮食,意有所欲悉现在前;意若不用自然化去,随其所念无不得之。此娑婆世界,有他化自在天,其中天人一切所须自然化现;以比于此佛刹中自然之物,犹万亿倍不可以及。」

讲堂宅宇分第十六

佛言:「阿弥陀佛讲堂、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复以七宝为之缨络悬饰其侧;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交络遍覆其上,殊特妙好清淨光辉不可胜言。其馀菩萨、声闻所居宫宇,亦复如是。彼诸天及世人,衣服、饮食、华香、缨络、伞盖、幢旛、微妙音乐,随意而现。所居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悉化现而成。然宫宇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如世间者。其故非他,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厚所致。不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不慈心精进,作善微尠德薄所致。若衣服、饮食则皆平等,惟宫宇不同。所以别进有勤堕,德有大小,示众见之。此讲堂宫宇,初无作者,亦无所从来,以此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

宝池大小分第十七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讲堂、宫宇,胜于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终不可及。其内、外复有自然流泉及诸池沼,与自然七宝俱生。有纯一宝池者,其底沙亦以一宝;若黄金池者底白银沙,水晶池者底瑠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有二宝为一池者,其底沙亦以二宝;若黄金、白银池者,底沙则以水晶、瑠璃;若水晶、瑠璃池者,底沙则以珊瑚、琥珀;若珊瑚、琥珀池者,底沙则以砗磲、玛瑙。若三宝、四宝以至七宝,共为一池,则底沙亦如是。此诸宝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十里者,有方六十里者,如是展转渐大,以至于方二万四百八十里若大海。然是诸池者,皆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生长之所,有时浴于其间。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宝相间而成,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底沙。是诸池者,皆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淨香洁味如甘露。其间复有百种异华,枝皆千叶,光色既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不可胜言。」

莲华化生分第十八

佛言:「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

[句-口+止]者比类分第十九

佛言:「譬如[句-口+止]者在帝王之侧,相容仪宁可类否?」

阿难答言:「[句-口+止]者在帝王之侧,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然者,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得福,益作诸恶,如是寿终堕于恶趣,受诸长苦;得出为人,下贱丑弊,示众见之。所以帝王人中尊贵,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温良,博施兼济,损已利物,无所违争,是以寿终应生天上享其福乐;馀庆犹存遂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美衣珍饍随心服御,自非宿福何以能然。」

佛言:「汝言是矣!若言形相威光,帝王虽人中尊贵,比转轮圣王犹如鄙陋,若彼[句-口+止]者在帝王之侧。转轮圣王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

澡雪形体分第二十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若入七宝池中澡雪形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以至于颈,水亦如是。欲淋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形。既出浴已,各坐于一莲华之上,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皆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大众之上。华堕地者积厚四寸,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诸菩萨、声闻、大众,有欲闻法音者,有欲闻音乐者,有欲闻华香者,有皆不欲闻者;其欲闻者辄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各适其意无所违忤,其为快乐常得自然。」

澡毕进业分第二十一

佛言:「饶皆浴已各往修进,有在地讲经者,有在地诵经者,有在地自说经者,有在地口授经者,有在地听经者,有在地念经者,有在地思道者,有在地坐禅一心者,有在地经行者;仍有在虚空中讲经者,在虚空中诵经者,在虚空中自说经者,在虚空中口授经者,在虚空中听经者,在虚空中念经者,在虚空中思道者,在虚空中坐禅一心者,在虚空中经行者。其间有未得须陀洹者,因是得须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是得斯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得阿那含;未得阿罗汉者,得阿罗汉;有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者,乃得不退转地菩萨。各随其质而有所得,莫不欣然适意而悦。」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

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池流法音分第二十二

佛言:「諸寶池中其水轉相灌注,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或作說佛聲,或作說法聲,或作說僧聲,或說寂靜聲,說空無我聲,說大慈悲聲,說波羅蜜聲,說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說諸通慧聲,說無所作聲,說不起滅聲,說無上忍聲,乃至說甘露灌頂一切妙法。如是等聲稱其所欲,莫不聞者喜悅無量、發清淨心、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永不退於無上菩提。於彼世界,不復聞於地獄、餓鬼、畜生、夜叉,殺生、偷盜、鬪諍、惡口、兩舌,如是等一切惡聲,聞且絕無況有其實!但有自然清淨之音,自然快樂之事,是故其剎名曰極樂。」

池岸花樹分第二十三

佛言:「諸寶池岸上,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花果恒芳,香氣流布。又有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復有七種寶樹,其純一寶樹者,根、莖、枝、葉、花、果,皆以一寶;二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間以二寶;三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間以三寶;四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各以一寶,其華與果同於根、莖;五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各以一寶,果則同於其根;六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各以一寶;七寶為一樹者,亦復如是,惟加其節益用一寶。如是諸樹,種種各自異行,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花花相順,果果相當,如是行列數百千里,間以寶池。又復如是,乃至周遍世界,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發自成微妙音聲,無可比者。」

樹音妙樂分第二十四

佛言:「如世間帝王有萬種音樂,不如轉輪聖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轉輪聖王萬種音樂,不如忉利天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忉利天王萬種音樂,不如第六天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第六天王萬種音聲,不如阿彌陀佛剎中諸七寶樹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復有自然種種妙樂,而其音聲無非妙法,清暢嘹喨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自然飲食分第二十五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往生者,其飲食時有欲銀鉢者,有欲金鉢者,有欲水晶、琉璃鉢者,有欲珊瑚、琥珀、硨磲、碼碯鉢者,或欲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鉢,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醎、辛、淡各如所欲,多亦不餘,少亦不缺。亦不以美故過量而食,惟以資益氣力;食已自然消散而無遺滓。或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化去,再欲食時復現如前,極彼剎中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景象殊勝分第二十六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皆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無有婦女。皆壽命無央數劫,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相聞語聲,皆求善道者無復異人。其面目皆端正淨好無復醜陋,其體性皆智慧勇健無復庸愚。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心所存念無非道德,形於談說無非正事,皆相愛敬無或憎嫉,皆相順序或無差池,動合禮義穆若弟兄,言語誠實轉相教令,欽若承受不相違戾。意皆潔清無所貪染。婬決、瞋怒、愚癡之態,盡絕無餘,邪心妄念消釋無有。神氣和靜,體力輕清樂從經道,啟迪慧性通其宿命。雖歷萬劫,己所從來靡不知之。復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復知無央數天上、地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心意所念口所欲言。復知此等眾生,當於何劫、何歲,盡度脫為人,得生極樂世界;或作菩薩,或作聲聞,皆豫知之。其有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者,能於掌中擎一切世界。」

道場寶樹分第二十七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其道場樹高一千六百由旬,四布枝樹八百由旬,根入寶地五百由旬,及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花果敷榮,作無量百千殊麗之色。於其樹上。復以月光摩尼寶,帝網摩尼寶,持海輪寶,如是等眾寶莊嚴周匝其間。復垂愛寶瓔珞,大緣寶瓔珞,青真珠瓔珞,如是等眾瓔珞綴飾。復有真妙寶網羅覆其上,成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艷照耀無極。或時微風徐動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剎。眾生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地,無其耳病,以至成就無上菩提。若有眾生見此樹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眼病。若有眾生聞樹香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鼻病。若有眾生食樹果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舌亦無病。若有眾生樹光照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身亦無病。若有眾生觀想樹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心得清涼,遠離貪等煩惱之病,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地。彼剎諸天人世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如是樹木、花果,與諸眾生而作佛事,皆以此佛本願力故,堅固願故,精進力故,威神力故。」

寶網音香分第二十八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復有無量寶網彌覆其上,皆以金、銀、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網,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有自然德風徐動,不寒不暑溫和柔軟不遲不疾,吹諸寶網及諸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清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生,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定三昧。或時風吹散花遍滿其剎,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花用已訖自然化沒。」

蓮花現佛分第二十九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眾寶蓮華周遍世界,一一寶花百千萬葉,其華光明無量雜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煒燁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其身皆紫金色,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眾生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大會說法分第三十

佛言:「阿彌陀佛,為諸菩薩、聲聞及諸天世人,廣宣大教敷演妙法之時,皆以次序大會於七寶講堂。佛初為諸菩薩、聲聞及諸天世人說法,莫不欣然悅適心得解悟,各隨其資而有所得。即時四方自然微風,吹諸寶樹作五百音聲;復吹諸寶花停結空中,枝葉下向以成供養,既而墜地則自然亂風吹去。於是第一四天王天諸天人,持百千花香、百千音樂,自空而降以供養佛及菩薩、聲聞之眾,聽聞說法,散諸香花,奏諸音樂。於是第二忉利天,上至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及三十六天,如是等天諸天人,各持百千香華,百千音樂轉相倍勝,自空而降,皆以前後次序更相開避,供養佛及菩薩、聲聞之眾,聽佛說法,散諸香花,奏諸音樂。諸天人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有未得斯陀含道者,有未得阿那含道者,有未得阿羅漢道者,有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者,聞佛說法即心開意解,隨所未得而自得之。當此之時,熙然歡喜不可勝言。」

十方聽法分第三十一

佛言:「其次東方恒河沙數諸佛,各遣無量無數菩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持諸香華、幢幡、寶蓋,種種供具前以獻佛。各禮足已,稱讚寶剎功德莊嚴,聽說妙法皆大喜悅,作禮而去。其次南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各遣無量無數聲聞,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持諸香華、幢幡、寶蓋,種種供具前以獻佛,各禮足已;稱讚寶剎功德莊嚴,聽說妙法皆大喜悅,作禮而去。其次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東方諸世界,  數若恒河沙;
一一世界中,  聲聞與菩薩,
無量復無數,  各發最勝心,
持諸妙供養,  往獻阿彌陀;
南、西、北、四隅,  上、下亦如是,
悉皆供獻已,  旋繞懷愛敬,
讚歎大福田,  最上復希有;
皆由宿願弘,  精進無窮極,
究達神通慧,  遊入勝法門。
具足功德寶,  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  消除生死雲。
莊嚴極樂剎,  威神叵思議,
曠蕩已無邊,  佛剎絕無比。
稱讚既如是,  欽慕不能已;
復以天妙花,  散空成寶蓋,
縱廣百由旬,  色相愈新麗,
假茲伸供養,  自喜還自慶,
願我積眾善,  致我剎亦然。
先了諸法性,  夢幻本來空;
次度諸眾生,  遠大無窮極。
如是寶剎者,  何憂不可成?
爾時佛慈悲,  開導一切心,
神通化大光,  從佛面門出,
四散數無窮,  普照億佛剎,
人天咸覩已,  還歸佛髻中。
時會諸有情,  敬歎未曾有,
願與沈淪者,  盡證菩提道。」

觀音發問分第三十二

爾時佛說此偈已,會中有觀自在菩薩,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緣,阿彌陀佛於其面門,放無量光照諸佛剎?惟願世尊方便解說,令諸眾生及他方菩薩,聞是語已心生解悟,於佛菩提志樂趣求,永無退轉。」

佛言:「汝當諦聽!吾為汝說。彼佛如來於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為菩薩時,發大誓言:『我於未來世成佛時,若有十方世界,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或頂禮、憶念,或稱讚、歸依,或香花供養,如是眾生速生我剎,見此光明即得解脫。若諸菩薩見此光明,即得授記證不退位。手持香華及諸供具,往十方無邊佛剎,供養諸佛而作佛事,增益功德;經須臾頃復還本剎。』是故光明而入佛頂。」

菩薩出供分第三十三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隨心所欲,花香、妓樂、衣蓋、幢幡,無數供養之具,自然化現在前。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或欲獻花者,即於空中化成花蓋,小者周圓四十里,或五十里,或六十里,如是展轉漸大,有至於六百萬里,名隨其小大停於空中,以成圓象勢皆下向以成供養。光色照耀,香氣普薰,不可勝言。既已用已,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諸菩薩復於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喜悅無量。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至本剎,猶為未食之前。」

菩薩功德分第三十四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眾,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禪定、智慧通達無礙,神通威德無不滿足,深入法門得無生忍,諸菩薩道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安住寂靜,盡般涅槃,深入正慧無復餘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敷演正法廣度有情,除彼一切煩惱之患。等觀三界空無所有,知一切法悉皆寂滅,無相、無為、無因、無果、無取、無捨、無縛、無脫,去諸分別遠離顛倒,堅固不動如須彌山。智慧明了如日月朗,廣大如海出功德寶,熾盛如火燒煩惱薪,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如虛空無邊不障一切故,如蓮華出水離一切染故,如雷音震響出法音故,如雲靉靆降法雨故,如風動樹長菩提芽故,如牛王聲異眾牛故,如龍象威難可測故,如良馬行乘無失故,如師子座離怖畏故,如尼拘陀樹覆蔭大眾故,如優曇鉢華難值遇故,如金剛杵破邪山故,如梵王身生梵眾故,如金翅鳥勝毒龍故,如空中禽無住跡故,如雪山照功德淨故,如慈氏觀法界等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為師導,為世燈明、最勝福田。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重,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讚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及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舉要言之,若廣說者雖歷一劫不能窮盡。」

泥洹去者分第三十五

爾時座中有阿逸多菩薩,即從座起,合掌問佛:「阿彌陀佛剎中,諸聲聞有般泥洹者否?」

佛言:「此四天下星,汝見之否?」

答云:「皆已見之。」

佛言:「如大目犍連飛行四天下,一日一夜可盡知其星數。彼剎聲聞之眾,尚百千億倍於四天下星,不可盡知其數。其一聲聞般泥洹者,猶如大海減去一渧,不覺其少。其般泥洹者數雖眾多,猶如大海減去一溪之水,亦不覺其少。雖般泥洹者及無央數,其現在者與新得聲聞者,其數亦無量無極,猶如大海減一恒河之水而不覺其少。使天下諸水皆入於海,亦不能覺海水增多。所以者何?以海為天下諸水之王,容納無窮。彼佛剎中亦復如是,使十方無央數佛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往生其中,亦不能覺彼剎人數增多。所以者何?以彼剎獨冠於十方無央數佛剎,而至廣至大曠若無邊。所以者何?本其為菩薩時,志願廣大精進不懈,積德無窮故能如是。」

光明大小分第三十六

佛言:「阿彌陀佛與其剎中諸菩薩、聲聞,頂中光明各有大小。諸聲聞頂中光明各照七丈,諸菩薩頂中光明各照千億萬里。有二菩薩尊為第一,其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常在佛側坐侍政論。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在之事,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駛疾如佛。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揚化,於彼剎中不失現在。其智慧威神最為第一,頂中光明各照千佛世界,世間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或值官事,一心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其佛頂中光明極大極明,彼世界中日、月、星辰,以佛光勝故亦無光耀,皆住空中亦不運轉;故無一日、二日,一月、二月,亦無歲數、亦無劫數。以此間計之,彼佛光明,後無數劫無數劫,重復無數劫無數劫,不可復計劫,終無冥晦之時;其世界無壞亦復如是。」

恩德無窮分第三十七

佛言:「阿彌陀佛,於世間教化,意欲度脫十方無央數佛剎中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往生其剎,悉令得泥洹之道。其間欲作佛者,即令修菩薩行以至成佛。既成佛已轉相教化,度脫十方無央數世界中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其剎者不可勝數;作菩薩以至成佛者,亦不可勝數。是此佛恩德,及於十方世界,無窮無極不可思議。」

佛壽人數分第三十八

佛言:「汝欲知阿彌陀佛壽命無極否?」

阿逸多對言:「誠欲聞知。」

佛言:「明聽!悉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又皆作緣覺、聲聞,共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智慧,以計數彼佛壽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者。其諸菩薩、聲聞,及彼剎諸天世人壽命,亦復如是。復令十方各千世界中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又皆作緣覺、聲聞,共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智慧,以計數彼剎中諸菩薩、聲聞幾千億萬人,莫有能盡知者。彼佛壽命浩浩渺渺無窮無極。誰能信知?惟佛知耳。」

遞次作佛分第三十九

阿逸多復白佛言:「阿彌陀佛功德壽命,威神光明乃如是耶?」

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時,觀世音菩薩乃當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之道。欲作佛者則至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化轉相度脫,如一大師阿彌陀佛,無有窮極,其恩德所及一無有異;復住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復計劫,一一皆法阿彌陀佛乃般泥洹。其次大勢至菩薩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一如阿彌陀佛,經歷劫數永無般泥洹時。」

佛智無極分第四十

阿難復從座起,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他方世界皆有須彌山,阿彌陀佛剎中獨無此山,何耶?」

佛言:「汝有疑於佛耶?十方世界無窮無極,不可思議;佛智亦如是。其中諸大海水,欲以一人斗量而盡,汝智亦如是。往昔過去世億萬億劫,有億萬億佛,各各自有名號,無有同我名號釋迦文者。復經億萬億劫間,有同我名號;如是積劫不已,其同我名號者,乃如恒河水邊流沙,一沙一佛,此屬過去,我盡見之。今現在面南正坐,見南方億萬億世界,其中有佛,各各自有名號,無有同我名號釋迦文者。又復過億萬億世界間,有同我名號,如是過世界不已,其有同我名號者,乃如恒河水邊流沙,一沙一佛。東、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此屬現在我盡見之。將來億萬億劫中,有億萬億佛,各各自有名號,無有同我名號釋迦文者。復經億萬億劫間,有同我名號,如是積劫不已,其同我名號者,如恒河水邊流沙,一沙一佛,此屬未來我盡見之。是知佛之智慧,能通十方世界,去、來、現在無窮無極,不可思議,豈可以斗量之智而妄窺測?」

獨無須彌分第四十一

阿難聞佛所言,則大恐怖毛髮聳然,復白佛言:「非敢有疑於佛。所以問者,以他方世界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皆依須彌山而住。彼獨無此山,恐佛般泥洹後,有來問者無以告之,故以問佛。」

佛言:「他方世界第三炎摩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何所依而住?」

對言:「自然在於空中。」

佛言:「彼剎中無須彌山,其四天王與忉利二天,亦復如是。天人行業果報不可思議;其諸眾生住行業之地,亦不可思議。況彼佛威神浩大,凡有作為,無施不可,無須彌山,無復何疑。」

十方稱讚分第四十二

佛告阿難:「東方有恒河沙世界諸佛,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南方亦有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所以者何?欲令諸天帝王人民,盡聞阿彌陀佛名號,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求生其剎,是人命終必得往生。若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喜悅,乃至一念至誠迴向,願生其剎,必得往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

三輩往生分第四十三

佛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志心欲生阿彌陀佛剎者,別為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心無貪慕持守經戒,行六波羅蜜修菩薩業,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是人則於夢中見佛及諸菩薩、聲聞。其命欲終時,佛與聖眾悉來迎致,即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為不退轉地菩薩,智慧威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於空中,去佛所為近,是為上輩生者。其中等者,雖不能往作沙門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語,深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此佛,隨方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佛亦現其身光明相好,與諸大眾在其人前,即隨往生,亦住不退轉地;功德智慧,次於上等生者。其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不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亦夢見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寶宮宇,惟在於地,去佛所為遠;功德智慧,又次於中輩生者。」

必修十善分第四十四

佛言:「行菩薩道生阿彌陀佛剎者,即得不退轉地菩薩,具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漸次以入佛位。欲於何方世界作佛,皆如所願。若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必修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調欺,五、不飲酒,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妄言,九、不嫉妬,十、不貪欲,不靳吝,不瞋恨,不邪見。篤於孝順謹於誠信,信受佛語,深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善法,晝夜思惟阿彌陀佛,及彼剎種種功德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命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聞無量無數諸佛,稱讚此佛功德,永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有三等分第四十五

佛言:「其次齋戒清淨,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欲生其剎,十晝夜不斷絕者,命終必得往生。縱不得晝夜,當絕慮去憂,勿與家事,勿近婦人,端身正心,斷除愛欲,齋戒清淨,志心憶念彼佛,持誦名號,欲生其剎;止一晝夜不絕斷者,命終亦得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眾生,所作善緣悉以施與,令得安樂。當憶此佛及彼剎境界,是人命絕往生,即如佛色相種種莊嚴。賢聖圍繞,速聞無上妙法。」

一生補佛分第四十六

佛言:「諸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諸根明利。其初鈍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所以者何?彼佛剎中,皆住於正定之聚,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復無三種過失:一者、心無虛妄,二者、住不退轉,三者、善無唐捐。所以生於彼者,有進無退直至成佛。惟有宿願速度眾生,則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入他方生死界中,作師子吼說法度脫。爾時阿彌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雖生五濁惡世,形跡與同,其清淨快樂,無異本剎。」

大會寶池分第四十七

佛言:「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群眾大會於七寶池中,人人各坐一大蓮華之上,自陳前世所持經戒,所作善法,所從來生本末,其所好法,及所得淺深,與智慧多寡;從上次下轉相言之。其人若不豫作諸善,不明經理,於此應對,自然促迫,其心慚悔,悔亦無及,但慷慨發憤,慕及等夷。」

世人極苦分第四十八

佛言:「世人於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貴、賤、貧、富,無少、長、男、女,皆憂財物,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時安息。若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悉共憂之。尊貴豪富既有斯患,嬰結于心不能自適。若貧窮下劣常苦困乏,無田亦憂欲有其田,無宅亦憂欲有其宅,無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無不愛之,欲其皆有。適有一物復缺一物,適有是事復缺是事,勤苦若此休息無時。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恨於貨色,坐斯不得道,當入苦惡趣展轉其中,雖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極可哀愍。今語汝等世間之事,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乘佛在世,當勤精進,願生極樂世界。」

五道昭明分第四十九

佛言:「苦心與語令得解脫,若不信悟無益其人,大命將至悔亦何及。天地之間五道昭明,恢廓浩渺窈窈冥冥,業報相生轉相承受,美惡慘毒皆自當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暗入暗。世人昧此惡道不絕,故有自然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由出離。是為大患,痛不可言,惟修淨土直得超去。」

壽數隨意分第五十

彌勒復白佛言:「今聞佛所說,莫不喜悅。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蒙慈恩授解脫法,佛語教誡甚善甚深。」

佛言:「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從汝得道者無央數,至得泥洹之道者,亦無央數。汝及十方世界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從無數劫來流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至于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阿彌陀佛,快哉甚善,吾助汝喜。汝今可厭生、老、病、死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已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切勤苦,亦須臾之間,後生阿彌陀佛剎,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劫、萬億劫、無央數劫、不可復計劫,皆隨意所欲,無不得之。欲衣得衣,欲食得食,皆如其意,次於泥洹之道。汝等各宜精進無得狐疑,無得中悔自為過咎,以至生於彼剎邊地,雖在七寶城中,經五百歲,受其困謫。」

八端檢束分第五十一

佛言:「汝等當自端身,當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當自端束檢中外,無隨嗜欲;益作諸善,當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復相教化,使彼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夜,勝於阿彌陀佛剎中為善百歲。所以者何?以彼剎中無修營為,物皆自有,人悉為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晝夜,勝於他方佛剎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物,不待修營。若此世界中,為惡極多,為善極少,不自修治物無自有,或轉相欺詒勞心苦形,如是怱務未嘗寧息。吾哀世人教誨切至,令超彼岸,永脫苦趣。」

眾見佛相分第五十二

佛告阿難:「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為阿彌陀佛作禮。」

阿難如教作禮,白佛言:「願見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與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其中所有悉皆不現,惟見佛光,猶如劫水彌滿世界。爾時阿難,見阿彌陀佛,容體巍巍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無不照耀;會中四眾悉皆覩見。

佛言:「我說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及彼剎中自然七寶,及一切所有,與此相見有無異否?」

對言:「今此所見,與佛所言一無有異。」

爾時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覩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慈心喜悅。諸地獄、畜生、餓鬼,有拷治痛苦者,即皆解脫;諸盲者悉皆能視,聾者即皆能聽,瘖者即皆能言,僂者即皆能伸,跛蹇者即皆能趨,凡病者即皆痊愈,諸狂愚者即皆黠慧,婬泆者皆修梵行,瞋恨者皆慈和為善,有被毒者毒皆不行,鐘、鼓、琴、瑟、箜篌樂器,諸伎不鼓自成五音之聲;婦女珠瓔,亦皆自然震響。百鳥、畜獸皆自然歡鳴,當此之時莫不喜悅,咸得過度。

疑城胎生分第五十三

佛告彌勒:「汝見彼剎有胎生否?」

對云:「見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人。何因緣故彼剎而有胎生?」

佛言:「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有悔心亦復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後世得福。其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志意猶豫無所專據。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口雖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諸善;以悔過故其過差少,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邊地見七寶城,即入其中,於蓮華中生,受身自然長大,飲食亦皆自然,其快樂如忉利天人。惟於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無由供養於佛,修習菩薩功德,以此為苦示其小謫,是故彼剎名為胎生。當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眾生信受經法,奉持齋戒,作諸功德,至心迴向,命終即於七寶池中蓮華中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諸菩薩,安得名為胎生?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恭敬供養,命終徑於極樂世界七寶蓮華中化生,自然即時見佛,安得名為胎生?」

菩薩往生分第五十四

彌勒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何不退轉地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剎?」

佛言:「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轉地菩薩,往生彼剎。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央數佛,以此如彌勒者,皆當作佛。及諸小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勝計,皆當往生。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於彼,他方佛剎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光遠照,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佛名寶藏,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三佛名無量音,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四佛名無極光明,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五佛名龍勝,有六百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六佛名勇光,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第七佛名具足交絡,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八佛名離垢光,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九佛名德首,有八百一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佛名妙德山,有萬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一佛名慧辯,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二佛名無上華,有無數不可稱計菩薩,其地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三佛名樂大妙音,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特此十四剎中諸菩薩眾皆當往生,十方無量佛剎中,其往生者甚多無數,不可復計。我但說十方無央數佛名號,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況其菩薩當往生者。今為汝等,乃略言之。」

聞法因緣分第五十五

佛言:「世間人民前世為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若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髮聳然淚即出者,皆前世嘗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嘗為菩薩,固非凡人。若不信心,亦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餘殃未盡,愚癡不解,未當解脫。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得聞;若得聞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故當信受、讀誦、如說修行。吾今為汝等說此經典,令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與一切所有所當為者,必勉為之。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百歲,眾生值遇無不得度。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晝夜思惟佛剎,及佛身功德。臨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經須臾間,即生彼剎。」

正法難聞分第五十六

佛言:「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如來所言必應從順,於此經典作大守護,為諸眾生長夜利益,超生淨剎永離五趣。」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欽奉諸如來,  故有因緣聞此義,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往生,  決定徑歸極樂剎,
上品上生復何疑,  皆賴平時修積力。
彼佛剎樂無邊際,  惟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緣覺滿世間,  盡其神智莫能測。
假使長壽諸眾生,  命住無數俱胝劫;
稱讚如來功德身,  究竟淺智不能盡。
大聖法王宣妙法,  濟度一切脫沈淪;
若有受持揚說者,  真是菩提殊勝友。」

佛說是經已,時彌勒菩薩,長老阿難,諸菩薩、聲聞,及十方來諸大眾,靡不喜悅,信受奉行。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

右龍舒居士王虛中日休,校正四譯經文,析為五十六分,無量壽尊因地果海,綸次煥然,安樂世界真景佳致,皎如指掌。披卷詳閱,端坐靜思,則七寶莊嚴,混成宇宙,聖賢海會,聲教儀刑,密移於此土矣!大哉!壽尊之願力;奇哉!淨域之境象;美哉!虛中之盛心也。第十四分,增入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一段緣起;則知如來法門廣大,不拒來者,凡具是志,歸斯受之;不意法藏之後,復見此人,塵劫之外,淨剎相望,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後學之士覩斯記莂,寧無聞風而興起者乎?至第三十九分,則現在會中二法王子,曠劫精勤,位隣等妙,次補佛處,掌握化權,一曰、普光功德山王,二曰、善住功德寶王,後無央劫相繼出興,到此則安樂舊號,轉而為眾寶善集莊嚴矣!此則備見於他經,約其依報住處,蓋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宮,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其第三十二分,二法王子,於彼佛土,智慧威神,德業輝光,最為第一;入則坐侍正論,出則揚化他方,於彼剎中不失現在;故圓通大士,元住海山,瓔珞童子,曾紹祖位,法起於此,願輪與彼,行海雖未之逮,而實有志焉。方法藏菩薩之發是願也,先佛世尊勉而謂曰:「譬如大海,一人斗量,歷劫不止,尚可見底;況人志心求道,精進不止,何求不得?何願不遂?」至哉斯言。與今釋尊所以勸駕阿闍王子、五百同盟之意,則一而已矣!

然第六分中,尚有一字闕文,所當校正而增修者。案釋尊所述,無量壽如來本起因地,正以然燈出興之時,為彼佛發心起行劫數久近之準。蓋泝然燈而上,經涉五十三重過量劫數,乃至古佛世自在王;則然燈以往,當更增次前二字以別之,然後知其世數懸遠,位序著明;若但言次有某佛,則是沿然燈而下,所歷劫數四十九重,方至世自在王;則佛出之後先,發心之久近,舛誤多矣!故愚以謂,當於光遠佛以上,各加一前字,共加五十二前字;則五十三覺皇興世之序,無量壽如來因地之的,時分條理,井然不紊,事相顛末,了無舛差。傳之久遠,以詔無窮,真可以會人天於聖域,閉惡道於永劫矣!

余得此書,喜不能寐,手不停披,但讀至此猶有遺恨。是用齋心炷熏,對越玄元聖母,及紫府先生,白華老人,而題其後焉。虛中居士,神遷淨域,必已位登上地,天眼智證,必已洞燭,此間九原,可作同聲相應,必有契於斯文。

淳祐己酉建日除夕,海山舊住空常氏法起謹跋。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